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精选全文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1.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2.课程就是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3.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4.课程就是教学计划5.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1. 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1)基本观点:即课程是指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科学、数学、语言、音乐、体育等)(2)评价:只关注“教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而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以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进而导致教师把传递知识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组织学习经验的准则:(多选)(1)连续性( continuity) (2)顺序性(sequence)(3)整合性(integration)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宋)
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
功课及其进程
2.西方: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隐喻“一段教育过程”。斯宾塞(英)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首次使用“课程”一词,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P227)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是教材编制的依据;教师掌握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案(上册)
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案(上册)第一章:认识劳动与技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定义。
2. 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劳动与技术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2. 展示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手工、维修物品等。
3. 讨论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它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
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尝试运用劳动与技术解决一个小问题,如整理房间、制作小制作等。
第二章:手工制作技巧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和热情。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
教学内容:1. 手工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2. 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如剪、切、折、粘等。
教学活动:1. 介绍手工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示范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让学生跟随操作。
3. 学生进行实践,完成一个简单的手工作品。
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尝试运用所学的手工制作技巧,完成一个自己的小制作。
第三章:家庭劳动技能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家庭劳动的意识和责任感。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的家庭劳动技能。
教学内容:1. 家庭劳动的分类和重要性。
2. 基本的家庭劳动技能,如打扫卫生、洗衣服、烹饪等。
教学活动:1. 介绍家庭劳动的分类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2. 示范基本的家庭劳动技能,让学生跟随操作。
3. 学生进行实践,完成一项家庭劳动任务。
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尝试运用所学的基本家庭劳动技能,完成一项家庭劳动任务。
第四章:环保意识与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行动。
2.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劳动与技术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如废物利用、节能减排等。
教学活动:1. 介绍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第七章TRIZ理论与方法
最终理想解(IFR)有四个特点: 1、保持了原系统的优点; 2、消除了原系统的不足; 3、没有使系统变得更复杂; 4、没有引入新的缺陷等。
40个发明原理
TRIZ中最重要的、具有普遍用途的40个发明原理
1、分割;2、抽取;3、局部质量;4、非对称;5、合并;6、 普遍性;7、嵌套;8、配重;9、预先反作用;10、预先作用; 11、预先应急措施;12、等势原则;13、逆向思维;14、曲面 化;15、动态化;16、不足或超额行动;17、一维变多维;18、 机械振动;19、周期性动作;20、有效作用的连续性;21、紧 急行动;22、变害为利;23、反馈;24、中介物;25、自服务; 26、复制;27、一次性用品;28、机械系统的替代;29、气体 与液压结构;30、柔性外壳和薄膜;31、多孔材料;32、改变 颜色;33、同质性;34、抛弃与再生;35、物理/化学状态变化; 36、相变;37、热膨胀;38、加速氧化;39、惰性环境;40、 复合材料等。
TRIZ的不足和发展
2003矛盾矩阵表增加了37个发明原理,9个工程参数。
TRIZ的不足和发展
1.仍依赖个人能力与经验 TRIZ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可由如下公式描述: S=Pc×Pkn×(1+M)×(1+T) 其中:S-成功的设计;Pc-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Pkn-领域知识的水 平与经验;M-TRIZ方法论与哲学思想的运用;T-TRIZ工具的运用。 在公式中,Pc和Pkn 都与领域知识有关。 2. TRIZ法采用一整套独特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人们要经过一定的学 习和培训,才能掌握TRIZ法。 3.通用工程参数、标准解和发明原理仍不够完备。
思维方式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教案
思维方式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教案第一章:认识思维方式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思维方式的定义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
1.2 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的定义和重要性。
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线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思维方式的定义和重要性的讨论。
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并分享例子。
小组活动:设计一个游戏或活动,展示特定思维方式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设计的游戏或活动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第二章:培养线性思维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线性思维的特点和应用。
引导学生掌握培养线性思维的方法。
2.2 教学内容:线性思维的特点和应用。
培养线性思维的方法:逐步分析问题、制定计划等。
引入线性思维的特点和应用的讨论。
分组讨论培养线性思维的方法,并分享例子。
小组活动: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计划,展示线性思维的应用。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设计的解决问题的计划的逻辑性和实施性。
第三章:培养批判性思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和应用。
引导学生掌握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和应用。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提问、分析证据、评估论点等。
3.3 教学活动:引入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和应用的讨论。
分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并分享例子。
小组活动:分析一个论点,展示批判性思维的应用。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分析论点的逻辑性和批判性。
第四章: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应用。
引导学生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应用。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组合思维等。
4.3 教学活动:引入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应用的讨论。
分组讨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并分享例子。
小组活动:设计一个创新项目,展示创造性思维的应用。
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
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们需要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积极寻求创新来提升教学水平。
本文将就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展开论述。
一、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助互学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或找寻专业的辅导机构,以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解决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一项素质。
然而,许多学生在教育系统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培养创新思维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创新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学术研究项目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表独立见解,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与观点。
三、教学资源的创新利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利用教学资源来提升教学效果。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教育平台、教学网站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此外,利用实践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操作和实验,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问题解决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可以积极参加各类教师培训和进修班,不断学习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强与同行教师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名师教案)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名师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含义和背景。
2. 激发学员对自我提升和不断进步的热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君子自强不息”的来源,即《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 通过名人典故、历史事件等,让学员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员思考:什么是“君子自强不息”?2. 学员分享对“君子自强不息”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名人典故、历史事件等,让学员更深入地理解“君子自强不息”。
第二章:自我认知【教学目标】1. 帮助学员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培养学员积极面对自我,勇于挑战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员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教授学员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员进行自我反思,让学员写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学员之间互相分享,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教师针对学员的分享,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三章:设定目标【教学目标】1. 帮助学员明确个人目标。
2. 培养学员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授学员如何设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的目标。
2. 引导学员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并监督执行。
【教学过程】1. 教师教授学员如何设定目标,并让学员尝试设定个人目标。
2. 学员分享自己设定的目标,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
3. 教师引导学员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并定期监督学员的执行情况。
第四章:持之以恒【教学目标】1. 培养学员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依然能坚持自我,努力向前。
2. 教授学员如何保持自律,坚持执行计划。
【教学内容】1. 介绍坚持的重要性,让学员认识到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目标。
2. 教授学员如何保持自律,克服拖延等不良习惯。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让学员认识到坚持的重要性。
2. 学员分享自己在坚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克服。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内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原则。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原则。
2.2 教学内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
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规律。
3.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规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和规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方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和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
《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教案
《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教案第一章:球体的特征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球体的基本特征,如球体的大小、形状和表面等。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球体特征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球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球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1.3 教学步骤:引入球体的概念,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球体的特征。
讲解球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球体的面积和体积。
1.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描述球体的特征,评估学生对球体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计算球体的面积和体积,评估学生对球体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圆柱体的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如圆柱体的大小、形状和表面等。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圆柱体特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圆柱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3 教学步骤:引入圆柱体的概念,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圆柱体的特征。
讲解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
2.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描述圆柱体的特征,评估学生对圆柱体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计算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评估学生对圆柱体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球体和圆柱体的比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球体和圆柱体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球体和圆柱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3 教学步骤:展示球体和圆柱体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球体和圆柱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3.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比较球体和圆柱体,评估学生对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评估学生对球体和圆柱体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球体和圆柱体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球体和圆柱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批判与创意思考》章节模拟答案
《批判与创意思考》章节模拟答案《批判与创意思考》第1章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1.思考是有目的的心理活动而且对于这种心理活动,当事人可以进行一些控制。
( )答案:√2.思考的关键是控制。
( )答案:√1.2 什么是思考?1.我们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问题,有的问题不需要思考,有的问题需要思考。
()答案:√2.思考就是针对特定问题想出好的解决办法。
()答案:√1.3 海绵与淘金:两种思考方式1.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以哪种方式思考?()A、海绵式B、淘金式答案:A2.海绵式思考和淘金式思考哪一种是较为常见的思考方式是?A、海绵式B、淘金式答案:A3.以下哪种思考方式需要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A、海绵式B、淘金式答案:B4.海绵式思考是被动接受作者观点与推理但不能评价,淘金式思考是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和观念并评价。
()A、正确B、错误答案:A1.4 思考的心理学基础(一)1.在思考过程中,以图像和心像进行思考的是?()A、左脑B、右脑答案:B2.在思考过程中,比较偏向直觉思考的是?()A、左脑B、右脑答案:B3.下面属于右脑功能的是()。
A、艺术B、阅读C、写作D、语言答案:A1.5 思考的心理学基础(二)1.赫曼的全脑模型中,逻辑型属于A象限。
答案:√2.赫曼的全脑模型中,C象限是纪律型。
答案:×3.MQ指的是德性商数。
()答案:√1.6 怎样提高创造力?1.日本创造学家进藤隆夫等人提出的创造力不包括()。
A、活力B、好奇心C、结力D、个性答案:B2.创造力中的智力因素不包括()。
A、创造意识B、一般智能C、特殊才能D、批判性思维3.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答案:√第2章第二章思考的历程2.1 思考的方法1.生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分了类,并揭示了各类生物间的关系和联系,这属于什么过程?()A、具体化B、系统化C、分类化D、概括化答案:B2.演绎是什么样的推理方法?()A、从特殊到一般B、从一般到特殊答案:B3.在思考方法中,抽象是高级的分析,概括是高级的综合。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定义: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习与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的一般心理学规律。
发展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灵魂论》,是一本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他认为灵魂和生命肉体不可分的观点。
夸美纽斯教育要顺应认的自然本性。
裴斯泰洛奇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他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其著有《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教科书》。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写成《教育心理学》,从此西方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开始确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西方科学心理学宇教育学实践的关系比作三种道路:单向道,死胡同和双向道。
第二章学习的性质和分类学习的定义:在经验获得的基础上,认得能力合伙倾向的变化。
判断标准:1.行为发生变化;2.变化相对持久;3.变化为后天习得。
学习分类1.按照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其分为三类:a.知识学习(就是知与不知);b.技能学习(就是会与不会);c.社会规范的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a.言语信息包括符号记忆,事实知识和有组织的整体知识b.智慧技能包括:1.辨别,区分事物的差异能力2.具体概念,识别同类事物的能力3.定义型概念,应用概念定义对事物分类的能力4.规则;5.高级规则c.认知策略d.动作技能e.态度3.奥苏泊尔的两维学习分类根据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的学习和发现的学习两种。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这的原有知识关系可分为:机械的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为:1.学习材料有意;2.学习者有学习心向;两维学习框架内,他又将有意义学习分为:1.符号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概念与命题运用;5.解决问题与创造。
第三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1.奥苏泊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其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旨在阐明以文字符号或其他符号表征的知识学习与保持的性质,过程和受制约的因素。
问题解决中的创新与实验性方法技巧
问题解决中的创新与实验性方法技巧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创新与实验性方法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并取得成功。
本文将讨论创新与实验性方法技巧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探索其优势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
一、创新方法技巧创新方法技巧是指通过一些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应对问题,以达到创造新解决方案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创新方法技巧:1. 头脑风暴:这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方法,通过在团队中自由发表想法和建议,促进创造性思维。
头脑风暴可以激发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寻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2. 反思与重塑:当遇到问题时,通过反思过去的经验和错误,将现有方法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对过去的做法持开放态度,并愿意尝试新的方式。
3. 角色扮演: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模拟问题的不同情境,挖掘可能出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这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实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设计思维:这是一种基于人们需求和行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体验,重新设计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迭代改进。
二、实验性方法技巧实验性方法技巧则是通过实验和试错来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尝试、观察和改善,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一些实验性方法技巧:1. A/B测试:将问题的两个或多个解决方案同时应用在不同的群体上,通过对比和收集数据来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地验证不同假设,并进行优化。
2. 原型测试:通过创建初步的解决方案原型,并将其展示给用户或团队成员进行测试和反馈。
通过不断地改善原型,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3. 模拟实验:在一个可控的环境中,模拟问题的情境,进行实验和观察。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更快速地获取数据和洞察,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4. 敏捷开发:将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的任务,通过迭代、定期回顾和改进来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能够灵活应对问题,并及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三、运用创新与实验性方法技巧的关键点要有效地运用创新与实验性方法技巧,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 开放思维:要摆脱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愿意尝试和接纳新的解决方案。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是现代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本文将讨论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一、为什么选择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方法主要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方法1. 设计合适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中,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
问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同时,问题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方案。
2. 提供合适的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资源是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关键。
这些资源可以是图书、网络资料、实验设备等等,并且应该能够满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需求。
3. 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时,教师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可以提供思路和指导,帮助学生定位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 组织合作与共享: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共享。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交往能力。
三、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成果在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难以评估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因此,评价方法应该更注重对学生的过程和表现的评价,而不是仅仅对结果的评价。
可以通过学生的报告、展示和讨论来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
四、应对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时的挑战尽管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有诸多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教师的角色转变。
《综合性学习》教案
《综合性学习》教案第一章:走进综合性学习1.1 了解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解释综合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强调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1.2 探索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阐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期望成果强调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1.3 分析综合性学习的要素:讨论综合性学习的核心要素,如学科交叉、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引导学生理解综合性学习的构成和实施方法第二章:设计综合性学习计划2.1 确定学习主题:指导学生选择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主题强调主题的相关性和学生兴趣的重要性2.2 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引导学生将学习目标与主题紧密联系起来2.3 规划学习活动:提供活动设计框架,包括研究、策划、实施和评价阶段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参与性的活动第三章: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3.1 组织团队合作:指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和分工合作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2 开展学习活动:提供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和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的重要性3.3 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强调反思和评价在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改进和提高第四章:展示和评价综合性学习成果4.1 准备成果展示:指导学生准备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的方式和形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4.2 进行成果展示:提供展示的指导和建议,包括展示技巧和表达方式强调学生在展示中的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培养4.3 评价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强调评价学习成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评价5.1 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回顾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和经历强调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反思和应用的价值5.3 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提出对综合性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改进建议强调学生主动改进和提高的能力的培养第六章:案例分析与启示6.1 分析典型案例:提供一系列综合性学习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学习和借鉴经验教训6.2 探讨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分析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如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资源利用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成功要素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6.3 提出启示和建议:根据案例分析,提出对综合性学习的启示和建议强调学生从案例中吸取经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第七章:策略与技巧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7.1 引入学习策略:介绍常用的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信息整理、团队合作等强调学习策略在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性7.2 探讨学习技巧:探讨在综合性学习中常用的技巧,如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引导学生掌握和应用这些技巧,提高学习效果7.3 案例分析与实践:提供案例分析,展示学习策略和技巧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学习策略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跨学科综合性学习8.1 了解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解释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8.2 探索跨学科主题:引导学生选择和探索跨学科的主题强调跨学科主题的选择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意义8.3 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提供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的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参与性的跨学科活动第九章:评估与反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9.1 理解评估的重要性:阐述评估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理解评估的目的和方法9.2 设计和实施评估:提供评估工具和指标的设计和实施指导强调学生参与评估的过程和自我评估的重要性9.3 反馈与改进: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反馈,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强调反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持续改进和发展10.1 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回顾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经历强调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的价值10.3 展望未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综合性学习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强调学生对未来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准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了解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补充说明:综合性学习不仅涉及单一学科知识,还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毛中特第七章教学设计
第七章:毛中特教学设计引言:毛中特(Mao Zong-Tong)教学模型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它是由中国教育家毛中特提出的,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本章将从理论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以及评估方式等方面介绍毛中特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理论背景:毛中特教学模型源于美国心理学家David Kolb提出的经验学习理论,它将学习分为四个阶段:体验阶段、观察与反思阶段、抽象概念化阶段和实践与应用阶段。
毛中特教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毛中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中进行观察、反思和实践,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毛中特教学设计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同伴一起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各种任务和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1. 体验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刺激的情境或者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表达和思考。
2. 观察与反思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访谈或者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3. 抽象概念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出重要的概念和原则,让学生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做一些相关的案例分析。
4. 实践与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或者项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教案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培养
大学教案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培养大学教案是教师备课时用以指导教学的重要工具。
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更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教案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条理不清、内容过于繁杂、缺乏互动性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教育界亟需讨论的话题。
一、问题解决的方法教案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
首先,教案中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其次,教师应该在教案中设定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推理。
最后,教师需要提供充足的案例和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大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教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和创造力。
其次,教师应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思路。
三、教案的优化与创新为了解决教案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和创新教案的设计变得非常重要。
首先,教案的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教案应该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内容丰富但不冗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教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情景模拟和互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合作学习的推广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教案中引入合作学习的元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竞赛和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动力和乐趣。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册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与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
1.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发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与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分享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章:劳动安全常识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劳动安全意识。
2.2 教学内容劳动安全的基本概念劳动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劳动安全的基本措施2.3 教学活动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劳动安全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劳动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安全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介绍劳动安全的基本措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章:环保意识与实践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保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
3.2 教学内容环保的基本概念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环保实践的方法和技巧3.3 教学活动讲解环保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的定义和特点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介绍环保实践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环保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四章:团队合作与沟通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团队合作和沟通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2 教学内容团队合作的基本概念沟通的基本概念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技巧和方法4.3 教学活动讲解团队合作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定义和特点讲解沟通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沟通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实践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第五章: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改造我们的学习语文教案设计
改造我们的学习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了解学习的重要性1.1 学习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标。
1.2 学习内容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经验。
分享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时间管理、目标设定等。
1.4 作业与评估让学生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其进行评估和指导。
第二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1 学习目的让学生了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2.2 学习内容了解不同的学习方法,如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等。
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进行实践和总结。
2.3 教学活动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2.4 作业与评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任务,并进行自我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和指导。
第三章: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3.1 学习目的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和组织能力。
3.2 学习内容学习计划的制定方法和步骤学习目标的设定原则和技巧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分享一些时间管理和组织学习的工具和技巧。
3.4 作业与评估让学生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对其进行评估和指导。
4.1 学习目的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整的能力。
4.2 学习内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技巧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帮助制定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
分享一些自我监控和调整的方法和技巧。
4.4 作业与评估让学生制定个人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创新思维方面的课程设计
创新思维方面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掌握至少三种创新思维方法。
2. 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3. 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在科技、艺术、商业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认识到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提高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独立完成一项创新设计或改进方案。
3. 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尝试、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
2. 增强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学会倾听、理解、包容的合作精神。
4.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创新思维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本课程针对学生年级特点,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创新思维概念理解:介绍创新思维的定义、特点及作用,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让学生对创新思维有基本的认识。
- 创新思维方法学习:讲解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SCAMPER等创新思维方法,结合课本第三章,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思考。
2. 创新思维应用案例:分析科技、艺术、商业等领域的创新案例,结合课本第四章,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3. 创新设计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小组创新设计实践,结合课本第五章,完成一项创新设计或改进方案。
4. 团队协作与沟通: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问题解决能力,结合课本第六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这些技能。
5. 创新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结合课本第七章,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创新机会。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在教案编写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创新则可以为教学带来新的方式和思路。
本文将从问题解决和创新两个方面,探讨教案中的相关内容。
问题解决在编写教案时,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充实、教学方法不切实际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制定教案的关键。
首先,针对课程目标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通过明确教学目标、适当的分解目标、合理的评价方式等来解决。
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目标。
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如考查、讨论、实验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其次,对于教学内容不充实的问题,可以通过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案例分析、设置拓展内容等方法进行解决。
教师可以积极寻找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网站、视频等,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设置一些拓展内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最后,针对教学方法不切实际的问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解决。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示范、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可以提供一些教学策略,如提问策略、激励策略、评价策略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新除了解决问题,教案编写过程中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创新可以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新颖的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
比如,可以引入一些前沿科技的知识,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让学生了解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性。
其次,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而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创新方法
如组员感到困惑, 录所有见解
可做一简单练习 鼓励组员自由提出
见解
会后以鉴别的眼光讨论所有列 出的见解
也可以让另一组人来评价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步骤
1. 重温头脑风暴法的步骤与规则 2. 在活页纸或黑板上记下欲讨论的问题或议项,这样每人都能准确理解会议的中心议题 3. 发表意见
无组织的头脑风暴法
• 个人使用 • 小组使用 • 在制定因果表时预估可能的原因 • 产生可能的解决问题的答案(常用于解决问题
树中的某一个节点) • 预测实施解决问题方案时可能遇到的阻碍 • 可利用BBS聊天室进行Brain Storming(在网上
copy一个Homepage)
用于解决问题树中的某一个节点
? 提出某个问题
--胡锦涛
必须把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 作的首位。
--胡锦涛
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 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关 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 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 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 少。
--胡锦涛
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在7月16日中国 科学家论坛上说:
目前中国28000多家大中型企业拥 有自己研发中心的只有25%,75%的 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31、多孔材料原理 32、变换颜色原理 33、同质性原理 34、自弃与修复原理 35、改变状态原理 36、相变原理 37、热膨胀原理 38、强氧化作用原理 39、惰性(或真空) 环境原理
40、复合材料原理
技术进化系统法则
工程系統的進化趨勢
1. 由单一趋向复数; 2. 由整体趋向分割; 3. 由钢性趋向柔软; 4. 由单向趋向双向; 5. 由一维趋向多维; 6. 由单一用途趋向多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知道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你会算吗?试试看
一条排灌渠长340米,画在比
例尺是 1 的平面图上,应画多
长?
500
4、奥苏贝尔等人的模式
4、格拉斯的模式
4、基克等人的模式
杜威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模式
《我们怎样思维》
▪ (1)暗示:困惑、挫折或意识到困难的状态; ▪ (2)理智化: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
体地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 目标; ▪ (3)假设: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 ▪ (4)推理: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 重新加以阐述; ▪ (5)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 改正假设。 ▪ 杜威提出的反省思维五阶段被后人称为解决问题的五 阶段,并被广为引用。
结论: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 则是被习惯绑住。
▪ “下面是由几根火柴杆排成的等式。请 你在一个等式中仅移动一根火柴杆,以 此改变该等式,使之成为如V=V这样的 真正的等式。”
▪ V=V11, V1=11.
V1=X1,
X11=V11,
▪ 陆钦斯(Luchins,1942)的量杯实验是定 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实验中要求被 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去量 一定量的水(D)。量杯容量及要量的水量 如表。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始时做一道练 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 验组做全部的题目,而控制组只做7~11 题。
▪ 细菌问题:有一种细菌,经过1分钟,分 裂成2个,再过1分钟,又发生分裂,变 成4个。这样,把一个细菌放在瓶子里到 充满为止,用了1个小时。如果一开始时, 将2个这种细菌放入瓶子里,那么,到充 满瓶子需要多长时间?
▪ 僧侣问题:有一个僧侣登山去朝圣。他早上7 点出发,当天下午5点到达山顶。在他登山的 途中,他走的速度并不很一致。有快、有慢, 中间还停下来吃午餐。他晚上在庙里住一夜后, 第二天早上7点开始下山,顺着原路回去。本 来下山应该快一些的,但是他疲倦了,不敢走 快,怕出意外,所以当他到达山脚时,也是下 午5点。那么,在这条山路上,有没有一个地 方是他在不同天同一时刻经过的呢?为什么?
2.定势
也称心向,指个体经由学习而积累起来 的习惯倾向。它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 既起积极作用,也起消极作用
大象现象
在印度和泰国,驯象人在大象还是 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 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 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 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 子时,也不挣扎。
340米=34000厘米
解:设应画X厘米
X =1 34000 500 1
X=34000× 500
X=68
答:应画68厘米。
巩固练习
(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 广州到深圳的距离是1.8厘米。请你计算,广州到 深圳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解:设广州到深圳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 B.结构不良问题:没有明确初始状态或 目标状态或解决方法的问题。(含糊规 定的问题)
是哪一类问题?
▪ 请问先生您贵姓? ▪ 您是从乡下来的吗? ▪ 您住在什么地方?
▪ 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 用1、2、3这3个数码表示的最大数字是 多少?
▪ 往一个篮子里放鸡蛋,假定篮子里的鸡 蛋数目每分钟增加1倍,这样,12分钟后, 篮子满了。那么,请问在什么时候是半 篮子鸡蛋?
▪ 2.推理规则(rules of reference)。推 理规则是作出合理结论的逻辑规则。
▪ 在明智的论争或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 都存在着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规则。例 如,在几何证明题中,必须利用已被证 明了的定理进行推理,这是必须遵守推 理的规则。
▪ 3.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通常指为了便 于填补问题的空隙,选择、组织、改变 或者操作背景命题的一系列规则。
3.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 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指个人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 思考僵化现象。
对问题情境不能多方面考虑, 对工具使用缺乏变通能力。
梅尔(Mioler)的系绳实验 :
4.原型启发
▪ 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 型可能对问题解决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 发。
▪ 桌子上放着一张100元的钞票,钞票上 面压着高高一摞东西。如何才能在既不 触动又不移动整摞物品的条件下把钱取 出来?
有3只蚂蚁处于同一平面的一条直线上,只 听第一只蚂蚁说:“在我的后面有2只蚂 蚁。”第二只蚂蚁说:“在我的前面有 一只蚂蚁,在我的后面有一只蚂蚁。” 第三只蚂蚁说:“在我的前面有2只蚂蚁, 在我的后面有两只蚂蚁。”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问题 1.什么是问题?
▪ 当个体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碰到障碍,难以实 现预定的目的时,我们说这个人遇到了问题。
▪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 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信息加工心理 学
▪ 问题就是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 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它不同于日常 生活中我们所说的“问题”概念。
▪ 奥苏伯尔1978年说:“60多年来并没有 人对杜威1910年的描述作过明显改进。”
解决问题的过程
▪ 发现问题 ▪ 理解问题 ▪ 提出假设 ▪ 检验假设
认知心理学——解决问题的思维 过程
▪ 问题表征 ▪ 设计解题计划 ▪ 执行解题计划 ▪ 监控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3、问题解决的特点:
▪ (1)问题情境性
▪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所谓 问题情境,是指用过去的手段和方法不能达 到目标时令人感到不安的那种情形或状况, 或者说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 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 (2)目标指向性 ▪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问题解决者克服障碍,
▪ 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试由于先进行了一定的 练习,并发现所练习的问题都可以应用三杯方 法(即D=B-A-2C)来解决,就形成了定势, 直接将三杯方法迁移到后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定势是迁移产生的一种积 极的心理因素。但是,这种定势同时又阻碍、 限制了其他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D=A -C或D=A+C)的产生,使思维僵化、因循 守旧,难以灵活应用其他有效的经验来解决问 题。这种定势阻碍了将其他方法迁移于目前问 题的解决,因此表现为一种负迁移。实验还发 现,控制组的被试都使用了最简便的解决问题 的方法。
60年代,奥苏泊尔
一、奥苏伯尔问题解决模型中的 知识类型及其作用
▪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模型中区分了如下三类 原有知识:
▪ 1.背景命题(background propositions)。指学生 认知结构中与当前问题的解答有关的事实、概念和 原理。
▪ 学生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系统地积累了许多这样 的事实、概念和原理,当他遇到新问题时,随之而 来的常常是要学习新的命题、定理与法则。为了解 决当前的问题,他必须从已有知识的贮备中提取一 组或多或少明确规定的命题。
1.8
1
X = 6000000
X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8÷
1 6000000
X=10800000
10800000厘米=108千米
答:这两城的实际距离是108千米。
▪ 2.问题分类
▪ (1)定义明确的问题和定义不明确的问 题
▪ (2)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 A.结构良好问题: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以及解决方法的问题。(清楚 规定的问题)
▪ 问题情境 ▪ 定势 ▪ 功能固着 ▪ 原型启发 ▪ 情绪与动机 ▪ 个性特点 ▪ 人际关系 ▪ 知识经验
1.问题情境
▪ “有一个人用600元买了一匹马,又以 700元卖了出去,然后,他又用800元买 回来,再以900元卖出去。 在这一桩卖马 的交易中,他赚了多少钱?”
▪ “有一个人用600元买了一匹白马,又 以700元卖出去;然后用800元买了一匹 黑马,又以900元卖出去,在这两次卖马 的交易中他赚了多少钱?”
▪
认知心理学——解决问题的思维 过程
▪ 问题表征 ▪ 设计解题计划 ▪ 执行解题计划 ▪ 监控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 问题表征 ▪ 设计解题计划(设计方案) ▪ 执行解题计划 (执行方案) ▪ 监控(评价结果)
问题表征:
▪ 问题表征是指形成问题空间,包括明确 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
▪ 2.启发式策略:也译作“探索法”,是一种 利用个人特殊经验,常常能导致问题解决、 但并不保证一定能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种 “经验性准则”。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理论和模式
▪ 1.试误说(行为主义 )
▪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 目的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问 题解决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 联络,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 到能立即解决问题
▪ 策略的功能就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 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 解答的概率。
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中间状态, 以实现目标状态的过程。
▪ (3)认知操作性 ▪ 问题解决必须有认知成分的参与,依赖
于一系列的心理运算即认知操作,需要 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而不 是已有知识、经验简单的再现。
▪ 4、问题解决的策略
▪ 1.算法式策略:按照某种行动规则,保证问 题解决这一定能找到问题解决的路线,以及 最短路线的策略。
▪ 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 瓦特从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