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合集下载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治疗和防治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治疗和防治
华支睾吸虫病 (肝吸虫病)流 行与防治
122210101134 吴文亮
流行
肝吸虫属于人兽共患病,其流行是与当地的居民 饮食活动有关。患病人群喜欢生食鱼和虾。我国除 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尚无报道之外, 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沿海地区 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流行分布广。
流行病学



传染源: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和人,此外鼠 类、狐狸、兔、水牛等也可以成为宝虫宿 主。 传播途径: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 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其存在第一、 第二宿主,分别为淡水螺和淡水鱼。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与生活 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预防

控制传染源: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1.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虾 2.加强粪便管理 3.提高人群对肝吸虫的认识 4.不用生鱼喂养猫和90150mg/kg,每日3次,连服2日。
治疗原理
两种主要药理作用: (1)虫体肌肉发生强直性收缩而产生痉挛性麻痹。血吸虫接 触低浓度吡喹酮后仅20秒钟虫体张力即增高,药浓度达 1mg/L以上时,虫体瞬即强烈挛缩。 (2)吡喹酮对虫体皮层有迅速而明显的损伤作用,引起合胞 体外皮肿胀,出现空泡,形成大疱,突出体表,最终表皮糜 烂溃破,分泌体几乎全部消失,环肌与纵肌亦迅速先后溶解。

谢谢观赏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成虫 虫卵
一、形态
成虫
虫体狭长,背腹扁平 前端尖细,后端略钝 外形似葵花籽仁 大小为10~25×3~5 mm 活体时呈淡红色
死后为灰白色
口吸盘大,腹吸盘小 位于虫体前1/5处
雌雄同体 两个前后排列的睾丸位于
虫体后1/3处,呈分支状, 故称华支睾吸虫
虫卵
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者 29×17m 似芝麻状 卵盖 肩峰 小疣样突起 卵内含成熟毛蚴
肝吸虫卵
二、生活史
宿主
终宿主:人、猫、犬等多种食鱼类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淡水虾
基本发育过程
成虫
(肝胆管)
虫卵
(粪)毛蚴胞蚴 Nhomakorabea雷蚴
囊蚴
尾蚴
(水)
肝 吸 虫 生 活 史 过 程
生活史要点:
感染方式:经口 感染阶段:囊蚴 中间宿主:? 终宿主:? 成虫寄生部位:肝胆管内 虫卵离体方式:随胆汁----粪便排出体外 外界发育条件:淡水中
三、致病
主要致病虫期:成虫 1.致病作用
虫体的机械性损伤 分泌物、代谢产物的毒性或化学性刺激
• 消灭保虫宿主 •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吡喹酮、阿苯达唑
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
华支睾吸虫 第二中间宿主
华支睾吸虫感染 (吃生鱼片)
华支睾吸虫成虫从肝胆管内取出
肝胆管内肝吸虫(切片)
南方的水边厕所(华支睾吸虫卵下水)
2.临床表现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寒战、高热和肝区 疼痛,并可出现黄疸、肝功能障碍等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 无症状型(占30%—40%) 肝炎型(占40%) 消化不良型 类侏儒症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华支睾吸虫虫卵通过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蛳)和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后,发育成囊蚴,活的囊蚴被摄入后,经胆汁激活,囊内幼虫破囊壁而出,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亦可通过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脏,最后寄生在肝胆管内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一般为2 0~30年,主要寄生在人、犬、猫和猪的肝胆管内,虫数多时亦可移居较大的胆管甚至胆囊内,偶尔在胰管内亦可发现成虫。

(二)发病机制被成虫寄生的肝胆管,其病变程度与感染华支睾吸虫的数量多少和感染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如感染的虫数仅10余条至几十条,则肝脏与胆管多无肉眼病变,如寄生虫数超过100条,甚至数千条时,由于虫体充满肝内外胆管、胆囊及胰管,引起胆道梗阻,并发胆管炎、肝脓肿、胰腺炎等。

华支睾吸虫病变主要发生在肝内小胆管,因虫体机械性阻塞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造成胆汁淤积,胆管呈囊状或圆柱状扩张,以左叶边缘部分为著,胆管上皮细胞有脱落和增生,胆管壁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增厚,并有大量腺体增生、淋巴细胞及粒细胞浸润等现象;邻近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萎缩和坏死现象,最终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死亡的华支睾吸虫尸体、虫卵及脱落的胆管上皮可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诱发肝胆管结石,有报道认为此病与胆管细胞癌有密切关系。

【症状】潜伏期为1~2个月。

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仅在粪便中发现虫卵。

感染较重者多为重复感染,缓慢起病,但非流行区感染者可以急性起病。

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道症状和过敏反应,包括食欲不振、上腹隐痛与饱胀、肝区隐痛、肝大(尤以左叶肿大为明显)等表现,并有发热、乏力、头晕、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偶可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胆绞痛及阻塞性黄疸。

慢性期无明显症状者占34.2%,较为常见的有乏力、上腹不适、腹痛、肝区隐痛、头晕等,其次为头痛、失眠、食欲减退、腹泻等。

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可有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表现为消瘦、贫血、水肿、肝脾大、腹水、黄疸等。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病 肝硬化腹水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腹水侧面像
19岁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与同龄健康人比较
诊 断
1.病原学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依据。 涂片法:直接涂片 定量透明法 集卵法: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 粪检阴性时,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 成虫 2 .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ELISA)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卵黄腺
睾丸 肠支
子宫
华支睾吸虫成虫玻片染色标本
2.虫卵(eggs)
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内
寄生于第二中间宿主体内
生活史(life cycle)
(终宿主: 人猫犬) 第一中间宿主 螺蛳
成虫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囊蚴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
生活史小结
成虫--肝胆管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经口误食; 中间宿主: 豆螺--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麦穗鱼)--第二中间宿主 终末宿主--人、猫、狗(保虫宿主)。
豆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虾
终宿主:人或一些哺乳动物(猫、狗)
致 病
成虫寄生在肝胆管(次级胆管) 虫体代谢产物、机械性刺激和阻塞作用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胆管局限性扩张,胆汁淤积,若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诱发肝癌 虫卵+碎片 结 石 胆石症
胆管炎和胆管性肝炎
慢性感染,大量纤维组织 增生,肝实质萎缩 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成虫寄 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华 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形态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3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概述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 又名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引起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即肝吸 虫病。人感染本虫多由生吃或半生吃鱼 肉所致。在我国,除了青海、宁夏、内 蒙古和西藏等省区外,已有25个省、市
•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 • 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在27个省、市、自治
区均有发现或流行。 • 据2001—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27
五、流行与防治
2 流行原因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2)传播途径:生熟砧板不分;中间宿主广泛存在;新鲜粪便施肥或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3)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
(2)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离心沉淀后镜检。
2 免疫学诊断
25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四、实验诊断
3 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肝内光点粗密不均,有团块状或小斑片回声等。 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四周呈管状扩张。
26
肝脏CT影像下的虫体
五、流行与防治
1 分布
15
成虫寿命:一般20~30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虫卵被豆螺吞食后, 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雷 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请观看“活豆螺”视频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课件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课件
(2)改变不良食鱼习惯,是预防的关键。 (3)加强粪管,防水污染。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Praziquantel is the choic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older than 4 years---
Light infection: 1 dose, 25mg/kg 3 times/day 1 days.
2.特点 1)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
2)终末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 犬 3)中间宿主:Ⅰ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
Ⅱ淡水鱼虾 4)生食半生食含有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致病
虫体致胆管壁炎症反应,管壁纤维组 织增生而致胆管狭窄阻塞
胆管炎、胆囊炎、黄疸、 胆结石、肝硬化,可能致肝癌。
Cross-section of Clonorchis sinensis adults in a bile duct. Thee is marked fibrosis of the bile duct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chronic clonorchiasis. H and E.
Life cycle
infection of humans occur by ingestion of undercooked, salted, pickled, or smoked freshwater fish.
metacercariae excyst in duodenum and ascend biliary tract.
maturation takes about 1 month. Adults can survive 20 - 25 years.
carnivorous animals can serve as reservoir hosts.

华支睾吸虫肝片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片吸虫

6
华支睾吸虫毛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4
胞蚴
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 细胞和正在发育的雷蚴。
7
华支睾吸虫胞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5
雷蚴
长袋状,体前端有咽及原肠, 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育的尾
蚴。
8
华支睾吸虫雷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二、生活史
11
肝吸虫生活史图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一、形态
2
虫卵
• 大小为(27~35)µ m×(12~20)µ m;
• 形状:低倍镜下似芝麻; • 淡黄褐色;卵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形成肩峰,另端有小疣状突起,
内含毛蚴。
5
扫描电镜
生理盐水涂片
灵芝孢子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3
毛蚴
纺锤形,体表被以密状
1)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
2)消化系统的症状(中度感染者)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疲劳乏力、肝隐痛、肝肿大、腹痛 腹泻、消瘦等。
17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3
临床症状 3)继发性细菌感染 胆管炎、胆囊炎 4)胆结石 5)晚期症状(严重感染者)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精品课件
33
我国:内.宁.西.海.新尚无
精品课件
高发区: 珠江三角洲
34
卫生部于 2001 年 6 月~ 2004 年底在全国(除台 湾、香港、澳门外)进行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 查, 以病原学检查方法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共检 查 356 629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 0. 58% ; 流 行区(27 省、区、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 2.40% , 推算感染华支睾吸虫人数约为 1 249 万。
在体内可存活12年
20~30年
牛、羊等
精品课件
猫、狗等
24
四、致病
致病虫期:成虫 致病机理:虫体的分泌物、代谢物和机械性刺激
胆管上皮 细胞增生
腺瘤样变
虫 体
阻塞胆道
管腔 狭窄
胆汁 淤积
胆管周围 结缔组织增生
肝细胞萎缩变性
精品课件
癌变
原发性肝癌
消化、吸收障碍
细菌感染 阻塞性黄疸
胆道炎症
胆石症
胆汁性肝硬变
精品课件
4
二、形态
1、成虫 葵花子样、半透明, 活时淡红,死后灰白。 大小约为10-25 x 35 mm 有口、腹两个吸盘,雌 雄同体。
口吸盘 食道 腹吸盘
储精囊
子宫
卵膜
卵巢 输出管
睾丸
精品课件
排泄孔
咽 肠 生殖孔
卵黄腺
卵黄腺管 受精囊
排泄囊
5
囊蚴
精品课件
6
成虫扫描电镜
精品课件
7
精品课件
8
2、虫卵
肝硬变
25
虫体造成胆管阻塞 (Bile duct obstruction)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虫卵检查:直接涂片、集卵法等。十二指 肠引流液查虫卵
➢血像:嗜酸粒细胞增多 ➢免疫学检查:ELISA
鉴别诊断
➢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 ➢其它原因所致的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其他肝胆及肠道寄生虫病
预后
➢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合并病毒性肝炎时,预 后较差
病原学
➢ 病原体:华支睾吸虫 ➢ 形态学:
➢ 成虫: ➢ 虫卵: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卵内有一个成熟的毛蚴
➢ 生活史:
➢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 寄生部位:肝内的中小胆管 ➢ 感染型:囊蚴 ➢ 寿命:10-30年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和人 ➢ 传播途径: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clonorchiasissinensis_312_274
概述
➢ 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胆汁淤 积、肝损害的寄生虫病
➢ 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 虾而感染
➢ 临床特征:上腹隐痛、疲乏、精神不振肝肿大, 可并发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少数患者可 发生肝硬化
治疗
➢病原治疗:首选吡喹酮。总剂量 90-150mg/kg,每日3次,连服2日。 丙硫咪唑
➢对症与支持疗法:
预防
➢控制传染源: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 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 虾,加 强粪便管理
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与生活
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发病机制
➢ 成虫的机械刺激及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的作用 胆管上皮增生、管腔狭窄、虫体堵塞 胆汁淤积

肝吸虫

肝吸虫

六.防治原则
(1)治疗病人(病畜)。
吡喹酮、 阿苯哒唑。
(2)改变不良食鱼习惯,是预防的关键。 (3)加强粪管,防水污染。
四. 实验诊断 1.病原学 诊断
1)直接涂片法(50%)。 2)浓集法(90%以上) a.自然沉淀法、碘醛汞沉淀法: b.加腾法 3)十二指肠引流(100%)
2.免疫诊断
ID、IHA、 IFA、 ELISA
五. 流行与防治
1. 流行地区:流行于亚洲,我国有24个 省市, 广东、辽宁等地较严重。 2.流行因素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多种哺乳 动物 2)中间宿主存在 3)不良的饮食习惯
2.虫卵 芝麻状。 平均29 X 17um。 黄褐色。壳较厚。 前端有卵盖、肩峰;后端有小疣。 内含毛蚴1个。
二. 生活史
Life Cycle
1. 成虫寄生虫于人和肉食 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2. 成虫产的卵随胆汁进入 消化道而排出 3. 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 间宿主吞食后,在螺体内孵 出毛蚴
华支睾吸虫 (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1.成虫
1)外形似葵瓜子仁,长1-2.5cm,背腹扁平, 半透明。 2)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 前1/5处,口吸盘略小于腹吸盘。 3)两肠支沿虫体两侧至虫体后端。 4)睾丸两个,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 后1/3。 卵巢分叶,受精囊、劳氏管明显, 卵黄腺位于虫体的中段两侧。
二. 生活史
1.阶段:
水 100d 1月 1月
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2.特点 1)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
2)终末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 犬 3)中间宿主:Ⅰ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 Ⅱ淡水鱼虾 4)生食半生食含有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寄生虫学]华支睾吸虫

[寄生虫学]华支睾吸虫
➢慢性期:肝肿大,肝区隐痛、疲乏、上腹不适、 食欲不振、厌油、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头晕、 消瘦、贫血等。
➢晚期:肝硬化、腹水,甚至消化道大出血、肝昏 迷而死亡。
➢儿童:症状重,死亡率高。营养不良、贫血、低 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肝硬化)和发育障碍 (侏儒症)
华支睾吸虫病 肝硬化腹水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腹水侧面像
19岁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与同龄健康人比较
诊断
1.病原学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依据。 ➢涂片法:直接涂片
定量透明法 集卵法: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 ➢粪检阴性时,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
成虫 2 .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流行
分布:亚洲。25个省(山东)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流行因素: ➢ 粪便污染水源 ➢ 一、二中间宿主同栖同一水体 ➢ 食生或不熟淡水鱼虾(最关键因素)
雌雄同体 (hermaphrodit e)
具两个分支状 的睾丸(在体后 1/3处,前后排 列)
卵巢边缘分叶
肠支
卵黄腺
睾丸
子宫 华支睾吸虫成虫玻片染色标本
2.虫卵(eggs)
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内
寄生于第二中间宿主体内
生活史(life cycle)
(终宿主: 人猫犬)
第一中间宿主 螺蛳
成虫 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成虫寄 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华 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形态
成虫
幼虫
虫卵
腹吸盘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

四、生活史
成虫
♀♂同体受精,♀ 产卵,(16004000/日)平均 2400 ±随胆汁→ 消化道随宿主粪便 排出体外后Leabharlann 蚴1M±肌肉,鳞,鳃
经 口
囊蚴在消化道经 胃蛋白和胰蛋白 酶作用囊内逸出 后尾蚴
(在人体内发育) 宿主吞食含华支
睾吸虫活囊蚴淡 水鱼、虾
下水 虫卵
(在人体外发育)
毛蚴,胞蚴,雷蚴
100D
第一中间宿主
尾蚴
23D
囊蚴
(豆螺,沼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五、致病与危害
致病
成虫寄生在肝胆管(次级胆管)
虫体代谢产物、机械性刺激和阻塞作用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胆管局限性扩张,胆汁淤积,若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诱发肝癌 胆管炎和胆管性肝炎
虫卵+碎石
结石
慢性感染,大量纤维组织 增生,肝实质萎缩
胆结石
肝硬化
五、致病与危害
临床表现 :
1)轻者 可无明显症状或有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和 肝肿大等; 2)严重者 重度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贫血甚至 肝硬化而死亡; 3)儿童感染症状较重者 发育不良或侏儒症。 4 )一次大量感染 急性发作 --- 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寒战、高热和肝区疼痛,并可出现黄疸、中性粒细 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肝功能障碍等。
1.传染源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除寄生 于人体外,还可广泛寄生于多种家畜 及野生的哺乳动物体内,常见的有猫、 狗、猪、狐狸、野猫、鼠类等 2.中间宿主 华支睾吸虫的宿主特异 性不强,因此种群分布的生物限制因 素较小。 3.易感人群 该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地 方性,主要和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 有生食和半生食鱼虾习惯的地区该病 感染率较高。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后睾科 片形科
支睾属
姜片属 片形属
华支睾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肝片吸虫
肝胆管
小肠 肝胆管
A
3
一、概述
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和人肝 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华 支 睾 吸 虫 病 ( Clonorchiasis) 又 称 肝 吸 虫病(Chinese liver fluke disease),是 在我国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 南亚,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菲 律宾等国。国内已有24个省、市、自治 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广东、四川、江 西、山东、河南和东北三省感染较重。
卵壳 卵盖
A
疣状 突起
毛蚴
肩峰
9
虫卵
Egg of C. sinensis from human
Egg of C. sinensis from cat
A
10
A
11
毛蚴
纺锤形,体表被以密集的纤毛。
华支睾吸虫毛蚴
12
胞蚴
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育 的雷蚴。
华支睾A吸虫胞蚴
13
雷蚴
A
29
A
30
六、诊断
1、流行感染史 2、病原学检查
⑴粪检虫卵
沉淀法: 自然沉淀法
⑵十二指肠引流液查卵
A
31
3、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4、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与CT检查: B超可见肝内光点粗密欠均,
有小斑片或团块状回声,弥漫性中小胆管扩张,
长袋状,体前端有咽及原肠,虫体内有胚细胞和 正在发育的尾蚴。
华支睾A吸虫雷蚴

第三章 肝胆寄生虫(华支睾吸虫)

第三章 肝胆寄生虫(华支睾吸虫)
本法往往在临床症状可疑而粪检阴性时采用
2. 肠检胶囊法 将一粒装有尼龙线的胶囊让受检者吞入,尼龙
线的游离端留于口外。胶囊被吞人后溶解,尼龙线 释出、松开伸展,约经3~4小时到达十二指肠和空 肠,原虫滋养体可粘附于尼龙线上。轻轻将尼龙线 抽出,刮取其上附着物作生理盐水涂片镜检。
此法主要适用于检查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2.免疫学诊断 ELISA、对流免疫电泳、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免
疫金银染色试验等。 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3.影像学检查 B超与CT检查有助于肝吸虫病的诊断,其中CT检
查对华支睾病诊断也有较大价值。
【流行与防治】
1.分布 人体感染较高的国家: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和中南亚洲国家。 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流行人群感 染率在1~30%之间。 广东:为高发区,平均感染率4.08%,珠江三角 州有的流行区感染率高达21.1%。
第三章 肝脏与胆管寄生虫
常见肝脏和胆管内的寄生虫
线虫 肝毛细线虫 华支睾吸虫
吸虫 肝片形吸虫 细粒棘球绦虫
绦虫 多房棘球绦虫
肝脾大、肝胆阻塞、 肝门脉高压、黄疽、 肝硬化、肝腹水等
易误诊为病毒性 肝炎等肝胆疾病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中华支睾吸虫,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
生食/半生食含活囊蚴 的淡水鱼虾 8. 世代交替: 有阶段性,各阶段不可愈越 9.从感染囊蚴到排卵需1个月 10.成虫寿命:约为20~30年
【致病性】
1. 致病机理
分泌物与 代谢产物
胆管上 皮脱落
增生
机械性刺 激与压迫
虫卵、死亡虫体碎片
胆石症
阻塞性黄疸
胆汁性 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一、华支睾吸虫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如猫、狗、鼠等)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

虫卵入水,当水中有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如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等,虫卵被螺吞入,毛蚴在螺体内孵化,经胞蚴、雷蚴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成尾蚴时离开螺体进入水中。

尾蚴在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即侵入鱼皮下、肌肉等处,经30~40天发育形成囊蚴。

当人和动物等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脱囊后的后尾蚴(童虫)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到粪便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

二、流行概况(一)分布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

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22个省、市、自治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二)传染源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以外,还有猫、狗、猪、鼠等多种动物。

(三)传播途径病人或患病动物粪便内含有的虫卵落入水中,先后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淡水螺和鱼虾类)体内的发育,形成大量感染期囊蚴,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成虫在肝胆管内寄生,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使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使附近的肝实质萎缩,甚至肝硬化。

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胆汁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脱落的胆管细胞可能构成结石的核心,发生胆石症。

国内外一些资料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癌、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

五、流行与防治
2
流行原因
27
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五、流行与防治
3
防治
1)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和感染者。 首选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 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人粪入水。不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 3)保护易感人群:做好宣传教育;改变不良习惯,勿将生鱼喂猫、狗 等动物;生、熟菜板分开。
三、致病
3
临床症状
1)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
2)消化系统的症状(中度感染者)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疲劳乏力、肝隐痛、肝肿大、腹痛 腹泻、消瘦等。
18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3
临床症状
3)继发性细菌感染
胆管炎、胆囊炎 4)胆结石
5)晚期症状(严重感染者)
肝硬化,腹水 6)过敏反应(重感染的早期症状) 寒战、高热、肝肿大、黄疸、嗜酸性粒细胞数升高等。 7)侏儒症
19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20
肝吸虫寄生引起的侏儒症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21
腹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免疫学诊断
23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四、实验诊断
3
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肝内光点粗密不均,有团块状或小斑片回声等。 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四周呈管状扩张。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3、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4、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与CT检查: B超可见肝内光点粗密欠均, 有小斑片或团块状回声,弥漫性中小胆管扩张, 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CT可见肝内胆管 扩张等特征性征象,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成虫
肝胆管 1月 血管 腹腔 胆总管

毛蚴
沼螺 胞蚴 豆螺 涵螺
雷蚴 尾蚴
100天
入水
后尾蚴
十二指肠
经口食入
15~25℃ 1~ 2 月
囊蚴
淡水鱼虾
19
生活史要点
●宿主 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犬、猪、鼠等多种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沼螺、豆螺、涵螺等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约68种)、淡水虾

基本发育过程:
后睾科 片形科 支睾属 姜片属 片形属 华支睾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肝片吸虫 肝胆管 小肠 肝胆管
3
一、概述
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和人肝 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华 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 虫病(Chinese liver fluke disease),是 在我国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 南亚,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菲 律宾等国。国内已有24个省、市、自治 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广东、四川、江 西、山东、河南和东北三省感染较重。
狭窄
淤积
肝硬变
25
虫体造成胆管阻塞
(Bile duct obstruction)
26
成虫主要寄生在肝胆管
内,寄生时间长,感染
重时,胆管可出现局限 性扩张,管壁增厚,大 量虫体可阻塞胆管,使 胆汁滞留,容易合并细 菌感染,而引起胆管炎 和胆管肝炎。画面中肝 胆管内可见虫体断面。
27
胆管癌
肝硬化
胆管黏膜上皮增生(+示)
正在发育的尾蚴。
华支睾吸虫雷蚴
14
尾蚴
尾蚴由体部和尾部组成
华支睾吸虫尾蚴
15
囊蚴
大小 138x115um 外形 椭圆形 颜色 透明无色 囊壁 两层 内含 一幼虫,可见口、 腹吸盘和一大的黑色排 泄囊
吸盘
囊壁
幼虫
排泄囊
16
三、生活史
17
18
生活史简图
在人体内的发育 在水中的发育
随便排出 入水 淡水螺吞食
24
在终宿主体内 在小肠逸出幼虫、穿肠壁 入腹腔、钻肝被膜入肝脏 从感染至成虫 约需11周 产卵 成虫寿命 保虫宿主 在体内可存活12年 牛、羊等
四、致病
致病虫期:成虫 致病机理:虫体的分泌物、代谢物和机械性刺激
胆管上皮 细胞增生 腺瘤样变 癌变 原发性肝癌
消化、吸收障碍
细菌感染 虫 体 阻塞胆道 管腔 胆汁 阻塞性黄疸 胆石症 胆汁性肝硬变 胆 管 周 围 结缔组织增生 肝细胞萎缩变性 胆道炎症
39
成虫 虫卵
(粪)
毛蚴
胞蚴
(肝胆管) (经口)

尾蚴 雷蚴
20
淡水鱼、虾 (入水)
囊蚴
寄生部位:肝胆管内 虫卵随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入水后在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孵出 幼虫并发育为囊蚴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含肝吸虫囊蚴 的淡水鱼、虾
21
麦穗鱼
豆螺
22
23
肝片吸虫
寄生部位 虫卵排出 肝胆管内 随胆汁入肠道 肝胆管内
4
二、形态
1、成虫 葵花子样、半透明, 活时淡红,死后灰白。 大小约为10-25 x 35 mm 有口、腹两个吸盘,雌 雄同体。
口吸盘 食 道 腹吸盘
咽 肠 生殖孔
储精囊 卵黄腺
子 宫
卵 膜
卵 巢 输出管
卵黄腺管 受精囊
睾 丸 排泄囊 排泄孔
5
囊蚴
6
成虫扫描电镜
7
8
2、虫卵 大小 29x17um 外形 芝麻粒形 颜色 黄褐色 卵壳 较厚,前端有卵 盖,后端有一小疣状 突起 内含 一毛蚴 疣状 突起
35
南方的水边厕所 (华支睾吸虫卵下水)
36
华支睾吸虫感染(吃生鱼片)
37
38 2001 年
防 治 1.治疗患病动物、病人 吡喹酮 阿苯达唑 血防846 2.加强粪便管理 不用新鲜人畜粪便喂鱼,防止可能 含虫卵的粪便入水。 3.灭螺,消灭第一中间宿主。 4.注意不用生鱼、虾喂养猫、犬等动物。 5.人注意饮食卫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华支睾吸 虫的感染期囊蚴对加热较为敏感,实验证明:1 mm厚的鱼片在90℃水中,囊蚴1秒即可死亡,60℃ 时,15秒可被杀死。因此,应注意鱼肉及所用餐具 的加热处理。
28
五、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类型 • 无症状带虫者 • 肝炎型(占30%-40%) • 胃肠症状型(消化、吸收不良) • 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 • 胆汁淤滞型肝硬化 • 类侏儒症 • 诱发胰腺炎 • 肝吸虫病与肝癌
29
30
六、诊断
1、流行感染史 2、病原学检查 ⑴粪检虫卵 沉淀法: 自然沉淀法 ⑵十二指肠引流液查卵
肝吸虫
随胆汁入肠道 毛蚴、胞蚴、一代雷蚴、尾蚴、 囊蚴。 沼螺,豆螺 淡水鱼、淡水虾 囊蚴
卵在中间宿主 胞蚴、两代雷蚴、尾蚴、 体内 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中间宿主 感染阶段 椎实螺 水生媒介植物 囊蚴
感染方式
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食入
经口食入
在十二指肠逸出幼虫、经胆总 管到达寄生部位肝胆管 约需1个月 20~30年 猫、狗等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
目录

概述 形态结构
生活史
致病机理
临床特征
诊断及防治
2
一、概述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又称肝吸 虫( liver fluke ),华肝蛭。本虫于 1874 年 首 次 在 加 尔 各 答 一 华 侨 的 胆 管 内 发现 , 1908 年才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 1975 年在 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虫 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见该虫卵, 从 而 证明 华 支睾 吸 虫病 在 我国 至 少已 有 2000年以上历史。
卵壳
毛蚴
卵盖
肩峰
9
虫卵
Egg of C. sinensis from human
Egg of C. sinensis from cat
10
11
毛蚴
纺锤形,体表被以密集的纤毛。
华支睾吸虫毛蚴
12
胞蚴
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育
的雷蚴。
华支睾吸虫胞蚴
13
雷蚴
长袋状,体前端有咽及原肠,虫体内有胚细胞和
32
七、流行与防治

流行概况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亚洲的远东地区,如 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我国除西北 边远缺水省份如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 西藏等无病例报道外,其余省、市、自治区均 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以广东、广西、黑龙江、 吉林等省份流行较为严重。国内人群感染率为 1%~30%。
33
我国:内.宁.西.海.新尚无
高发区: 珠江三角洲
34




卫生部于 2001 年 6 月~ 2004 年底在全国(除台湾、 香港、澳门外)进行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以病原学检查方法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共检查 356 629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 0. 58% ; 流行区(27 省、区、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 2.40% , 推算感染 华支睾吸虫人数约为 1 249 万。 华支睾吸虫高感染率的省(区)主要在南部的广东、广 西和北部的黑龙江、吉林。 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是男性高于女性,华支睾吸虫感 染则成人居高,商人和工人居高。 本次在 31 省(市、 区)调查结果显示, 食源性寄生虫 病中最有代表性的华支睾吸虫染率比 1990 年第一次 全国调查的结果上升了 75% , 其中广东、广西、吉 林 3 省(区)分别上升了 182% 、164% 和 63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