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设计

换热器的设计
换热器的设计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毕业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摘要

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完成某一设备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

本次的设计的内容是水—CO2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的设计。这方面的知识虽然我们在大三上学期进行了理论课的学习,但是了解和掌握的东西仍然很有限。在这次的课程设计,通过热量衡算,工艺计算,结构设计和校核等一系列工作,我们基本上完成了设计任务,也让我明白了怎么应用所学的化工设备知识,结合我们所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参照相关的书籍文献等去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并且通过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加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这些经验的积累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拓展,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

当然在整个设计过程种,也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组各位组员的同心协力。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小组各位组员的分工合作和相互配合,我们才能比较顺利的完成各个时段的工作,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能够一起参与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来解决。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发生过计算失误而重头开始计算,有过发现画图过程中的设计缺陷而重新设计等等问题,但这不但没有让我们知难而退,反而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科学设计中所应该持有的严谨务实的态度的重要性。这些宝贵经验的积累,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也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结构设计,工艺计算

目录

第一章设计条件 (3)

第二章换热器结构设计 (3)

2.1管子数计算 (3)

2.2排列方式确定 (3)

2.3壳体直径确定 (4)

2.4壳体壁厚计算 (5)

2.5管板尺寸确定 (5)

2.6封头尺寸确定 (6)

2.7容器法兰选择 (6)

2.8管子拉脱力计算 (6)

2.9折流板计算 (8)

2.10支座确定 (9)

第三章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列表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第一章 设计条件

1.1已知条件:

(1)气体工作压力:管程:CO 2 压力1.5MPa ,进口温度100C ? , 出口温度60C ? 壳程:冷却水 , 压力1.0MPa , 进口温度20C ? , 出口温度50C ? (2)C t ?=-=?50501001 C t ?=-=?4020602

C

t t t t t ?

=-=

???-Λ=

?4440

50ln 4050ln 2

121

33

.12050601002121=--=

--=

t t T T R

375

.020

10020501

112=--=--=t T t t P

经查得91.0=Φt

C

C t t t m ?=??=??Φ=?404491.0

壳、管壁温差 40C .,s t t t >。

(3)由工艺计算求得换热面积为402m 。

第二章 结构设计

2.1管子数

n :选5.225?Φ的无缝钢管,材质20号钢,管长4.5m

S n =n

d n L 均π

L

d n 均πSn

=

∴=

5

.40225.0400

??π=126根

其中因安排拉杆需增加6根,实际空数120个。

2.2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确定

管子的排列方法常用的有正三角形直列,正三角形错列,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

a .正三角形错列

b .正方形直列

c .正方形列列

正三角形排列比较紧凑,在一定的壳径内可排列较多的管子,且传热效果好,但管外清洗较为困难。而正方形排列,管外清洗方便,适用于壳程中的流体易结垢的情况,其传热效果较正三角形差些。以上排列方式中最常用的是正三角形错 列,用于壳侧流体清洁,不易结垢,后者壳侧污垢可以用化学处理掉的场合。

本设计采用正三角形排列,经查得层数为13层。取管间距a=32mm ,如图1-1

图1-1 排管图

2.3换热器壳体直径的确定

壳体内径为

l

b a D i 2)1(+-=

式中i D ——换热器内径;

b ——正六角形对角线上的管子数,查得b=13

l ——最外层管子的中心到壳壁边缘的距离,取l=20d .

484

2522)113(32=??+-?=i D

取壳体内径mm D i 500=。

2.4换热器壳体壁厚的计算

材料选用Q235,计算壁厚为

[]P

PD n t

i -=

?

σ

δ2+C

式中P ——设计压力,取P=1.25MPa;

i D =500mm

85.0=?

;

[]MPa 113=σ

n δ=

5

.325

.185.0113250025.1+-???

=6.77mm

圆整后实取n δ =7mm.

2.5管板尺寸确定

选用固定式换热器管板,并兼作法兰。由《钢制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结构设计手册》4.11.7节,查得2/16cm kgf P P s t ==(1.6MPa )(取管板的公称压力为16 kgf/2cm )的碳钢管板尺寸。

2.6换热器封头选择

上下封头均选用标准椭圆形封头,根据JB1154-73标准,封头为8500?DN ,曲面高度mm h 1251=,直边高度,252mm h =材料选用20钢

2.7容器法兰的选择

材料:16MnR

根据JB1160-82标准,选用500DN ,)(6.1MPa P N 的突面密封面甲型平焊法兰。法兰尺寸如图1-3所示。

图1-3 法兰

2.8管子拉脱力计算

p

p q =

l

d pf

式中f =0.866a 2-

2

4

d ?π

=0.866?2

225

4

32?-π

=396mm 2

=3.96410-?m 2 P=1.5MPa l =30mm 03

.0025.010

10

96.35.16

4

?????=

-πp q

=0.25MPa

2温差力导致的每平方米胀接周边上的拉脱力t q (

)l

d d d q i

o t t 02

24-=

σ

()s

t s t t A A t t aE +

-=

n

s S D A ?=中π

=8508??π

=1.276210-?m 2

()n d d

A i

o

t 2

24

-=

π

=

(

)120

20

25

4

2

2

?-?π

=21800mm 2

=0.022m 2

0127

.0022.01401021.010

8.116

6

+

????=

-t σ

=42.3MPa

(

)03

.0025.0402

.0025

.03.422

2

??-?=

t q

=3.17MPa

由已知条件可知:p q 与t q 的作用方向相同,合拉脱力 t p q q q +==3.42<[]q =4.0MPa 拉脱力在范围之内

2.9折流板设计

折流板为弓形,

mm

D h i 3755004

343=?=

=,经查得折流板最小厚度为4mm; 折流

板外径为496.5mm ,材料为Q235A 钢,。 拉杆选用12φ,共6根,材料为Q235 折流板数量

11.0'0

--=

h

L N B

1600

100

4500--=

B N =6.33

取整的N B =7块 实际折流板间距为: mm

h 5501

7100

4500=+-=

折流板开孔直径由参考文献3表4-23查得为40.08.25?φ

2.10支座设计

采用鞍座查文献二 314 ,315页取DN500-A I M -200型鞍式支座

第三章 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列表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2.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刁玉玮.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198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4. 《化工原理》.张宏丽.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2

5. 《化工机械工程手册》余国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1

6. 《化工设备设计手册》朱有庭.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6

7. 《化工设备与维修》王灵果.孙爱萍 2009.8

8. 《化工设备制造技术》庞春虎 .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5

9. 《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李庆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4

10.化工设备设计全书编辑委员会.化工设备设计全书——换热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1.《JB1154-7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2.《JB1160-82》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换热器设计说明书模板

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专业名称:核工程与核技术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7 年 1 月 13 日

目录 1 设计题目…………………………………………………………………………… 1.1 设计题目………………………………………………………………………1.2 团队成员……………………………………………………………………… 1.3 设计题目的确定过程………………………………………………………… 2 设计过程…………………………………………………………………………… 3 热力计算…………………………………………………………………………… 4 水力计算…………………………………………………………………………… 5 分析与总结………………………………………………………………………… 5.1 可行性评价和方案优选………………………………………………………5.2 技术分析………………………………………………………………………5.3 总结与体会……………………………………………………………………参考文献………………………………………………………………………………附录计算程序………………………………………………………………………

1.1、设计题目 设计一台管壳式换热器,把 18000 kg/h 的热水由温度 t 1 ’冷却至 t 1 ”,冷却水入口温 度 t 2 ’,出口温度 t 2 ”,设热水和冷却水的运行压力均为低压。 初始参数: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0℃;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50℃;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0℃;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5℃; 1.3设计题目的确定过程 首先,我们小组集中讨论了本次课程设计内容,即换热器设计的内容和具体细节上的要求,然后在组内达成了共识——求同存异。在题目初始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对后续的计算以及编程过程发挥各自的特长,并将自己存在的疑问于组内其他成员讨论,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自主和协作能力,努力做到一个合格并且优秀的核专业学生应有的素质。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本说明书最后一并提到),第一次尝试选择参数,如下: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2℃;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46℃;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3℃;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3℃; 并尝试进行初步计算,不过在后面进行有效平均温差的计算时,针对我们手头有限的资料(见附录3),为了保证R可查,将参数修正为以下值。 二次选择参数: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2℃;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42℃;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3℃;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3℃; 继续往下计算,我们通过之前的知识,发现在换热器的设计中,除非处于必须降 ψ>,至少不小于0.8。 低壁温的目的,一般按照要求使0.9

换热器毕业设计论文.doc

第1章 浮头式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系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两端管板只有一端与外壳固定死,另一端可相对壳体滑移,称为浮头。浮头式换热器由于管束的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因此不会因管束之间的差胀而产生温差热应力,另外浮头式换热器的优点还在于拆卸方便,易清洗,在化工工业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对浮头式换热器进行了整体的设计,按照设计要求,在结构的选取上,即壳侧两程,管侧四程。首先,通过换热计算确定换热面积与管子的根数初步选定结构,然后按照设计的要求以及一系列国际标准进行结构设计,设计的前半部分是工艺计算部分,主要设根据设计传热系数、压强校核、壳程压降、管程压降的计算;设计的后半部分则是关于结构和强度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已经选定的换热器型式进行设备内各零部件(如壳体、折流板、管箱固定管板、分程隔板、拉杆、进出口管、浮头箱、浮头、支座、法兰、补强圈)的设计。 换热器是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热量交换设备。随着现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能源问题的日趋严重,世界各国已普遍把石油化工深度加工和能源综合利用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换热器因而面临着新的挑战。换热器的性能对产品质量、能量利用率以及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发达的工业国家热回收率已达96%。换热设备在现代装置中约占设备总重30%左右,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仍然占绝对的优势,约70%。其余30%为各类高效紧凑式换热器、新型热管热泵和蓄热器等设备。其中板式、螺旋板式、板翅式以及各类高效传热元件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继续提高设备热效率的同时,促进换热设备的结构紧凑性,产品系列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并朝大型化的方向发展。浮头式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系列中的一种。换热管束包括换热管、管板、折流板、支持板、拉杆、定距管等。换热管可为普通光管,也可为带翅片的翅片管,翅片管有单金属整体轧制翅片管、双金属轧制翅片管、绕片式翅片管、叠片式翅片管等,材料有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材、铝材、钛材等。壳体一般为圆筒形,也可为方形。管箱有椭圆封头管箱、球形封头管箱和平盖管箱等。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对换热器的需求量将会保持增长,客观上为我国换热器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市场需求来看,在国家大力投资的刺激下,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发展。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环境保护等行业仍然保持稳定增长,大型乙烯项目、大规模的核电站建设、大

换热器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抽余液塔底换热器设计 学院化工装备学院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学生姓名:邓华 指导教师:翟英明(高级工程师) 开题时间:2015年3月16日 一、选题目的 1、通过毕业设计,练习综合运用课程和实践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独立思考。 2、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换热器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3、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 5、通过此次设计任务,学会换热器的结构及强度设计计算及制造、检修和维护方法。 二、选题意义 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换热器。在换热器中至少要有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高,放热;另一种流体温度低,吸热。换热器是实现传热过程的基本设备。而此设备是比较典型的传热设备。 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热管式换热器。 化工、石油等行业中广泛使用各种换热器,它们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工业设备价值及作用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能源紧张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为缓和能源紧张的状况,世界各国竞相采取节能措施,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已成为当前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课题。换热器在节能技术改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生产工艺流程中使用着大量的换热器,提高这些换热器效率,显然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用换热器来回收工业余热,可以显著地提高设备的热效率。 三、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换热器产业的市场规模大概为700亿人民币,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船舶、集中供暖、制冷空调、机械、食品、制药等领域。其中,石油化工领域仍然是换热器产业最大的市场。基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船舶、机械、食品、制药等行业对换热器稳定的需求增长,我国换热器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换热器产业将保持年均10~15%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我国换热器产

换热器如何设计

概述 本规范描述了组合式空调机组的设计参数、性能要求、设计工况及各元件设计和选型方法。组合式空调机组基本型号有24个,功能段包括混合段、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表冷段、热盘管段、电加热段、各种加湿、风机段、消声段等二十余种功能段。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长、宽、高是按模数进行设计,标准规定:1M=158mm,基本命名方式为:MKZXXXX,前两为数字表高度上的模数,后两位表示宽度上的模数,尺寸的计算方法为:L=XX*158+50(70)(面板厚度为30mm时取50,面板厚度为50mm时取70)。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具体命名方法可参阅组合式空调机组产品分类与型号命名()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基本设计工况: 混合段、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表冷段、热盘管段、电加热段、加湿段、风机段、消声段等进行自由组合,对空气的进行处理,满足客户对空气洁净度和舒适度、环境噪声的需求。 第一章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换热器用来实现空气与热源载体——水进行能量交换的设备,是空调末端产品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主要构件有进出水管、集水管、铜管、翅片、U型管、端板等,下面主要介绍表冷器大小、翅片形式、铜管大小等的选择,其结构上的知识不做介绍。 我们公司换热器的命名方法: 换热器的中文名称加三个主参数,即:换热器 M*N*L,M表示换热器厚度方向铜管排数,N表示换热器高度方向的铜管数,L表示换热器有效长度(即换热铜管长度),如:换热器 4*20* 1500,表示4排换热器,高度方向有20根管,换热器铜管的有效长度为1500。换热器的其他构件相关尺寸都是以这三个基本参数为依据换算而来。 换热器M×N×L(换热器系列部件图样代号及名称) MK.HRQ3Z 换热器8×24×2015(换热器系列部件图样代号及名称) 表示换热管规格为φ16、总水管通径为DN65(3型管)、8排(M=8)换热管、每排管数 为24(N=24)、换热器迎风面长度或换热管有效长度为2015mm(L=2015)的左式换热器。 具体名称命名方式可参阅换热器命名。 换热器的设计: 一、基本参数的设计: M 一般尽量按客户要求选择,在客户没有要求的情况下,我们根据N、L的值,加上我们的经验公式(见后)进行计算。 N、L 根据我们规划的段位尺寸,保证换热器在表冷段中便于安装,且有最大的换热面积和迎风面积,具体的段位尺寸见组合空调标准段位图。 二、翅片和铜管的选择 目前我们公司有波纹片、开窗片、平片三种翅片形式。波纹片主要是与φ16铜管配套,开窗片、平片与φ铜管配套。风机盘管主要采用φ铜管套平片,空调箱按风量区别,5000m3/h以上的采用φ16铜管套波纹片,5000m3/h以下的采用φ铜管套开窗片。 波纹片与φ16铜管换热器特点:风阻较小,换热能力较小。开窗片与φ的换热器特点:风阻较大,换热能力较大。平片与φ的换热能力最小。

换热器设计说明书样本1

2010级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 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 同组人员 完成时间: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评分细则 说明:评定成绩分为优秀(90-100),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和不及格(<60)

目录(按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书写)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书

第二部分设计方案简介评述 我们设计的是煤油冷却器,冷却器是许多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设备。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简单、牢固,操作弹性大,应用材料广。列管式换热器有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和填料函式等类型。列管式换热器的形式主要依据换热器管程与壳程流体的温度差来确定。由于两流体 的温差大于50 C,故选用带补偿圈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 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管外清洗困难,宜处理壳方流体较清洁及不易结垢的物料。因水的对流传热系数一般较大,并易结垢,故选择冷却水走换热器的管程,煤油走壳程。

第三部分 换热器设计理论计算 1、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 (1)、 定流体通入空间 两流体均不发生相变的传热过程,因水的对流传热系数一 般较大,并易结垢,故选择冷却水走换热器的管程,煤油走壳程。 (2)、确定流体的定性温度、物性数据,并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形式: 被冷却物质为煤油,入口温度为140℃,出口温度为40C 冷却介质为自来水,入口温度为30C ,出口温度为40C 煤油的定性温度:(14040)/290m T C =+= 水的定性温度:(3040)/235m t C =+= 两流体的温差:903555m m T t C -=-= 由于两流体温差大于50℃,故选用带补偿圈的固定管板式列管换热器。 两流体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 (3)、计算热负荷Q 按管内煤油计算,即 1253 361.981010() 2.2210(14040) 1.541610330243600 n ph W Q C T T W ?=-= ????-=??? 若忽略换热器的热损失,水的流量可由热量衡算求得,即 6 3,21() 1.54161036.94/4.17410(4030) c p c Q C t t W kg s =-?==??- (4)、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并确定壳程数 逆流 温 差 212211222111 ()()(14040)(4030)39.09614040 ln ln ln 4030m t t T t T t t C t T t t T t ??-?------'====??---?- 121214040 104030 T T R t t --= ==--

换热器课程设计安排与要求

换热器课程设计安排与要求: 一、时间安排: 1、初稿完成时间: 检查设计图纸及说明书初稿,要求打印稿,图纸装配图初稿用A3纸打印,零件图可用A4纸。 2、最终上交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时间: 二、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CAD图纸要求、课程设计说明书及任务书格式、内容要求见附件1、附件2、附件3。

附件1 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 1、说明书(论文)格式 (1) 纸型:A4纸,单面打印; (2)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3cm、右2 cm; (3) 字体:正文全部宋体、小四; (4) 行距:1.5倍,段前、段后均为0,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2、说明书结构及要求 (1)封面 (2)目录 (3)任务书 目录要层次清晰,要给出标题及页次,目录的最后一项是无序号的“参考文献”,标题“目录”,字体:黑体,字号:小三,章、节标题和页码,字体:宋体,字号:小四。 (4)正文 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每章的大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加粗,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二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加粗;其余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不加粗。 论文正文部分包括: 引言(或前言) 论文主体 结论 引言的内容应包括该项研究的目的和范围,以及该项研究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本研究课题范围内国内外己有文献的综述;理论依据和实验设备条件;论文内容安排等。 正文是主体,其内容一般应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正文应准确、完整、清晰、通顺、实事求是、简短精练。

所有直接引用的文字、数字、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都应加标注说明其出处,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结论做为单独一章排列,结论是整篇论文的总结,应该精练准确,不得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结论中应认真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 正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 如图1.2,表2.3,附注4.5,式6.7等。 图的位置 ①图居中排列。 ②图与上文应留一行空格。 图的版式 ①“设置图片格式”的“版式”为“上下型”或“嵌入型”,不得“浮于文字之上”。 ②图的大小尽量以一页的页面为限,不要超限,一旦超限要加续图。 图名的写法 ①图名居中并位于图下,编号应分章编号,如图2.1、图2.2。 ②图及其名称要放在同一页中,不能跨接两页, 名称与下文留一空行。 ③图内文字清晰、美观。 ④中文图名设置为宋体,五号,居中。 表的格式说明 表格:三线表 三线表通常只有3条线,即顶线、底线和栏目线(注意:没有竖线)。其中顶线和底线为粗线,栏目线为细线。表要用WORD绘制,不要粘贴。 表的位置 ①表格居中排列。 ②表格与下文应留一行空格。 ③表中若有附注,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和右半圆括号按顺序编排,如注1),附注写在表的下方。 表的版式 ①表的大小尽量以一页的页面为限,不要超限,一旦超限要加续表。 10) 表名的写法 ①表名应当在表的上方并且居中。编号应分章编号,如表2.1、表2.2。 ②表名与上文留一空行。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答案)

广东海洋大学 2013年清考试题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课程试题 课程号: 1420017 √ 考试 □ A 卷 □ 闭卷 □ 考查 □ B 卷 √ 考试 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1.相比较沉浸式换热器和喷淋式换热器,沉浸式换热器传热系数 较低。 2.对于套管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来说, 套管式换热器 金属耗量多,体积大,占地面积大,多用于传热面积不大的换热器。 3.在采用先逆流后顺流<1-2>型热效方式热交换器时,要特别注意温度交叉问题,避免的方法是 增加管外程数 和两台单壳程换热器串联。 4.在流程的选择上,腐蚀性流体宜走 管程,流量小或粘度大的流体宜走壳程,因折流档板的作用可使在低雷诺数(Re >100)下即可达到湍流。 5.采用短管换热,由于有入口效应,边界层变薄,换热得到强化。 6. 相对于螺旋槽管和光管,螺旋槽管的换热系数高. 7. 根据冷凝传热的原理,层流时,相对于横管和竖管,横管 传热系数较高。 8.减小管子的支撑跨距能增加管子固有频率,在弓形折流板缺口处不排管,将 减小 管子的支撑跨距 9. 热交换器单位体积中所含的传热面积的大小大于等于700m 2/m 3,为紧凑式换热器。 10. 在廷克流动模型中ABCDE5股流体中,真正横向流过管束的流路为B 股流体,设置旁路挡板可以改善C 股流体对传热的不利 GDOU-B-11-302 班级: 姓 名: 学号: 试题共 4 页 加白纸3 张 密 封 线

影响。

二.选择题(20分。每空2分) 1.管外横向冲刷换热所遵循侧传热准则数为(C ) A. 努赛尔准则数 B. 普朗特准则数 C. 柯尔本传热因子 D. 格拉肖夫数 2.以下哪种翅片为三维翅片管( C ) A. 锯齿形翅片 B. 百叶窗翅片 C. C管翅片 D. 缩放管 3.以下换热器中的比表面积最小( A ) A.大管径换热器B.小管径换热器 C.微通道换热器 D. 板式换热器 4. 对于板式换热器,如何减小换热器的阻力(C ) A.增加流程数B.采用串联方式 C.减小流程数 D. 减小流道数。 5.对于板翅式换热器,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C ) A.翅片高度越高,翅片效率越高 B.翅片厚度越小,翅片效率越高 C.可用于多种流体换热。 D. 换热面积没有得到有效增加。 6.对于场协同理论,当速度梯度和温度梯度夹角为( A ),强化传热效果最好。 A.0度B.45度 C.90度 D. 120度 7. 对于大温差加热流体(A ) A.对于液体,粘度减小B.对于气体,粘度减小 C.对于液体,传热系数减小 D. 对于气体,传热系数增大8. 对于下列管壳式换热器,哪种换热器不能进行温差应力补偿( B ) A.浮头式换热器B.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C.U型管换热器 D. 填料函式换热器。 9. 对于下列管束排列方式,换热系数最大的排列方式为( A ) A.正三角形排列B.转置三角形排列 C.正方形排列 D. 转正正方形排列。 10. 换热器内流体温度高于1000℃时,应采用以下何种换热器(A )

换热器的设计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毕业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摘要 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完成某一设备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 本次的设计的内容是水—CO2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的设计。这方面的知识虽然我们在大三上学期进行了理论课的学习,但是了解和掌握的东西仍然很有限。在这次的课程设计,通过热量衡算,工艺计算,结构设计和校核等一系列工作,我们基本上完成了设计任务,也让我明白了怎么应用所学的化工设备知识,结合我们所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参照相关的书籍文献等去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并且通过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加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这些经验的积累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拓展,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 当然在整个设计过程种,也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组各位组员的同心协力。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小组各位组员的分工合作和相互配合,我们才能比较顺利的完成各个时段的工作,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能够一起参与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来解决。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发生过计算失误而重头开始计算,有过发现画图过程中的设计缺陷而重新设计等等问题,但这不但没有让我们知难而退,反而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科学设计中所应该持有的严谨务实的态度的重要性。这些宝贵经验的积累,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也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结构设计,工艺计算

目录 第一章设计条件 (3) 第二章换热器结构设计 (3) 2.1管子数计算 (3) 2.2排列方式确定 (3) 2.3壳体直径确定 (4) 2.4壳体壁厚计算 (5) 2.5管板尺寸确定 (5) 2.6封头尺寸确定 (6) 2.7容器法兰选择 (6) 2.8管子拉脱力计算 (6) 2.9折流板计算 (8) 2.10支座确定 (9) 第三章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列表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换热器主要参数及性能特点

换热器主要参数及性能特 点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换热器主要参数及性能特点 主要控制参数 板水加热器的主要控制参数为水加热器的单板换热面积、总换热面积、热水产量、换热量、传热系数K、设计压力、工作压力、热媒参数等。 性能特点 (1)换热量高,传热系数K值在3000~8000W/(m22K)范围,高于其它换热器型式。 (2)板式换热器具有很高的传热系数,就决定了它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的特点,在每立方米体积内可以布置250平方米的传热面积,大大优于其它种类的换热器。 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的可拆式板式换热器生产商和制造商,专注于可拆式板式换热器的研发与生产。ARD艾瑞德专业生产可拆式板式换热器(PHE)、换热器密封垫(PHEGASKET)、换热器板片(PHEPLATE)并提供板式换热器维护服务(PHEMAINTENANCE)的专业换热器厂家。ARD艾瑞德拥有卓越的设计和生产技术以及全面的换热器专业知识,一直以来ARD致力于为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化工、工业、食品饮料、电力、冶金、造船业、暖通空调等行业的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板式换热器,良好地运行于各行业,ARD已发展成为可拆式板式换热器领域卓越的厂家。

ARD艾瑞德同时也是板式换热器配件(换热器板片和换热器密封垫)领域专业的供应商和维护商。能够提供世界知名品牌(包括:阿法拉伐/AlfaLaval、斯必克/SPX、安培威/APV、基伊埃/GEA、传特/TRANTER、舒瑞普/SWEP、桑德斯/SONDEX、艾普尔.斯密特/、风凯/FUNKE、萨莫威孚/Thermowave、维卡勃Vicarb、东和恩泰/DONGHWA、艾克森ACCESSEN、MULLER、FISCHER、REHEAT等)的所有型号将近2000种的板式换热器板片和垫片,ARD艾瑞德实现了与各品牌板式换热器配件的完全替代。全球几十个国家的板式换热器客户正在使用ARD提供的换热器配件或接受ARD的维护服务(包括定期清洗、维修及更换配件等维护服务)。 无论您身在何处,无论您有什么特殊要求,ARD都能为您提供板式换热器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

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换热器设计指南

1 总则 1.1 目的 为规范本公司工艺设计人员设计管壳式换热器及校核管壳式换热器而编制。 1.2 范围 1.2.1本规定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校核及材料选择。 1.2.2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管壳式换热器。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规定。凡不注日期或修改号(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150-1999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HTRI设计手册 Shell & tube heat exchangers——JGC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换热器设计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换热器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SHESLL (200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BP (1997) Shell and Tube Exchanger Design and Selection——CHEVRON COP. (1989) HEAT EXCHANGERS——FLUOR DANIEL (199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TOTAL(2002) 管壳式换热器工程规定——SEI(2005) 2 设计基础 2.1 传热过程名词定义

2.1.1 无相变过程 加热:用工艺流体或其他热流体加热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冷却: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等冷剂冷却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换热:用工艺流体加热或冷却另外一股工艺流体的过程。 2.1.2 沸腾过程 在传热过程中存在着相的变化—液体加热沸腾后一部分变为汽相。此时除显热传递外,还有潜热的传递。 池沸过程: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大容积设备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流动沸腾: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狭窄流道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2.1.3 冷凝过程 部分或全部流体被冷凝为液相, 热流体的显热和潜热被冷流体带走,这一相变过程叫冷凝过程。 纯蒸汽或混合蒸汽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全部或部分冷凝另一工艺流体。 有不凝气的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部分冷凝工艺流体和同时冷却不凝性气体。 2.2 换热器的术语及分类 2.2.1 术语及定义 换热器装置:为某个可能包括可替换操作条件的特定作业的一个或多个换热器;位号:设计人员对某一换热器单元的识别号; 有效表面:进行热交换的管子外表面积; 管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壳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管程数:介质沿换热管长度方向往、返的次数; 壳程数:介质在壳程内沿壳体轴向往、返的次数; 公称长度:以换热管的长度作为换热器的公称长度,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换热管为U形管时取U形管直管段的长度; 计算换热面积: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对于U形管式换热器,一般不包括U形弯管段的面积;公称换热面积: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

换热器的设计说明书.

西安科技大学—乘风破浪团队 1 换热器的设计 1.1 换热器概述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任务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换热器种类很多,但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在三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换热器随着换热目的的不同,具体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蒸发器、冷凝器,再沸器和热交换器等。由于使用条件的不同,换热设备又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结构。 换热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 热负荷及流量大小; ② 流体的性质; ③ 温度、压力及允许压降的范围; ④ 对清洗、维修的要求; ⑤ 设备结构、材料、尺寸、重量; ⑥ 价格、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按照换热面积的形状和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管型、板型和其它型式的换热器。其中,管型换热器中的管壳式换热器因制造容易、生产成本低、处理量大、适应高温高压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 管型换热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当冷热流体温差不大时,可采用固定管板的结构型式,这种换热器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但由于壳程不易清洗或检修,管外物料应是比较清洁、不易结垢的。对于温差较大而壳体承受压力较低时,可在壳体壁上安装膨胀节以减少温差应力。 (2)浮头式换热器:两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以法兰实行固定连接,称为固定端。另一端管板不与壳体连接而可相对滑动,称为浮头端。因此,管束的热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检修和清洗时只要将整个管束抽出即可。适用于冷热流体温

西安科技大学—乘风破浪团队 2 差较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结垢的情况。 (3)U 形管式换热器换:热效率高,传热面积大。结构较浮头简单,但是管程不易清洗,且每根管流程不同,不均匀。 表1-1 换热器特点一览表 分类 管 壳 式 名称 特性 管式 固定管板式 刚性结构用于管壳温差较小的情况(一般≤50°C),管间不 能清洗 带膨胀节:有一定的温度补偿能力,壳程只能承受较低的压 力 浮头式 管内外均能承受高压,壳层易清洗,管壳两物料温差>120℃; 内垫片易渗漏 U 型管式 制造、安装方便,造价较低,管程耐压高;但结构不紧凑、 管子不易更换和不易机械清洗 填料 函式 内填料函:密封性能差,只能用于压差较小场合 外填料函:管间容易泄露,不易处理易挥发、易爆易燃及压 力较高场合 釜式 壳体上都有个蒸发空间,用于蒸汽与液相分离 套管 双套管式 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用于高温高压场合或固定床反应器中

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换热器设计指南 1总贝!I i.i目的 为规范本公司工艺设计人员设计管壳式换热器及校核管壳式换热器而编制。 1. 2范围 1.2.1本规定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校核及材料选择。 1.2.2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管壳式换热器。 1.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规定。凡不注日期或修改号 (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150-1999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HTRI设计手册 Shell & tube heat exchangers ------- JGC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换热器设计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换热器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 SHESLL (200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BP (1997) Shell and Tube Exchanger Design and Selection -------- HEVRON COP. (1989)

HEAT EXCHANGERS——FLUOR DANIEL (199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 TOTAL (2002) 管壳式换热器工程规定——SEI (2005) 2设计基础 2. 1传热过程名词定义 2.1.1无相变过程 加热:用工艺流体或其他热流体加热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冷却: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等冷剂冷却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换热:用工艺流体加热或冷却另外一股工艺流体的过程。 2.1.2沸腾过程 在传热过程中存在着相的变化一液体加热沸腾后一部分变为汽相。此时除显热传递外,还有潜热的传递。 池沸过程: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大容积设备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流动沸腾: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狭窄流道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2.1.3冷凝过程 部分或全部流体被冷凝为液相,热流体的显热和潜热被冷流体带走,这一相变过程叫冷凝过程。 纯蒸汽或混合蒸汽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全部或部分冷凝另一工艺流体。 有不凝气的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部分冷凝工艺流体和同时冷却不凝性气体。 2.2换热器的术语及分类 2.2.1术语及定义 换热器装置:为某个可能包括可替换操作条件的特定作业的一个或多个换热器; 位号:设计人员对某一换热器单元的识别号; 有效表面:进行热交换的管子外表面积; 管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壳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换热器的设计

1.设计概述 1.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义 1.热量传递的概念 热量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简称传热。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在自然界中凡是有温差存在时,热就必然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因此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 2. 化学工业与热传递的关系 化学工业与传热的关系密切。这是因为化工生产中的很多过程和单元操作,多需要进行加热和冷却,例如:化学反应通常要在一定的温度进行,为了达到并保持一定温度,就需要向反应器输入或输出热量;又如在蒸发、蒸馏、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都要向这些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此外,化工设备的保温,生产过程中热能的合理利用以及废热的回收利用等都涉及到传热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热过程普遍的存在于化工生产中,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无论是在能源,宇航,化工,动力,冶金,机械,建筑等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环境等部门中都涉及到许多有关传热的问题。 应予指出,热力学和传热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热力学不研究引起传热的机理和传热的快慢,它仅研究物质的平衡状态,确定系统由一个平衡状态变成另一个平衡状态所需的总能量;而传热学研究能量的传递速率,因此可以认为传热学士热力学的扩展。 3.传热的基本方式 根据载热介质的不同,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 (1)热传导(又称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热传导的条件是系统两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2)热对流(简称对流)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引起的热传递过程称为热对流。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中,产生原因有二:一是因流体中各处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的差别,使流体质点产生相对位移的自然对流;二是因泵或搅拌等外力所致的质点强制运动的强制对流。 此外,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发生的对流和热传导联合作用的传热过程,即是热由流体传到固体表面(或反之)的过程,通常称为对流传热。 (3)热辐射因热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的传递称为热辐射。热辐射的特点是:不仅有能量的传递,而且还有能量的转移。 1.2换热器的概念及意义 在化工生产中为了实现物料之间能量传递过程需要一种传热设备。这种设备统称为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为了工艺流程的需要,往往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换热过程:如加热、冷却、蒸发和冷凝。换热器就是用来进行这些热传递过程的设备,通过这种设备,以便使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流体,以满足工艺上的需

换热器设计计算步骤

换热器设计计算步骤 1. 管外自然对流换热 2. 管外强制对流换热 3. 管外凝结换热 已知:管程油水混合物流量 G ( m 3/d),管程管道长度 L (m),管子外径do (m), 管子内径di (m),热水温度 t ℃, 油水混合物进口温度 t 1’, 油水混合物出口温度 t 2” ℃。 1. 管外自然对流换热 1.1 壁面温度设定 首先设定壁面温度,一般取热水温度和油水混合物出口温度的平均值,t w ℃, 热水温度为t ℃,油水混合进口温度为'1t ℃,油水混合物出口温度为"1t ℃。 "w 11 t ()2 t t =+ 1.2 定性温度和物性参数计算 管程外为水,其定性温度为1()K -℃ 21 ()2 w t t t =+ 管程外为油水混合物,定性温度为'2t ℃ ''"2111 ()2t t t =+ 根据表1油水物性参数表,可以查得对应温度下的油水物性参数值 一般需要查出的为密度ρ (3/kg m ),导热系数λ(/())W m K ?,运动粘度2(/)m s ,体积膨胀系数a 1()K -,普朗特数Pr 。

表1 油水物性参数表 水 t ρ λ v a Pr 10 999.7 0.574 0.000001306 0.000087 9.52 20 998.2 0.599 0.000001006 0.000209 7.02 30 995.6 0.618 0.000000805 0.000305 5.42 40 992.2 0.635 0.000000659 0.000386 4.31 50 998 0.648 0.000000556 0.000457 3.54 60 983.2 0.659 0.000000478 0.000522 2.99 70 997.7 0.668 0.000000415 0.000583 2.55 80 971.8 0.674 0.000000365 0.00064 2.21 90 965.3 0.68 0.000000326 0.000696 1.95 100 958.4 0.683 0.000000295 0.00075 1.75 油 t ρ λ v a Pr 10 898.8 0.1441 0.000564 6591 20 892.7 0.1432 0.00028 0.00069 3335 30 886.6 0.1423 0.000153 1859 40 880.6 0.1414 9.07E-05 1121 50 874.6 0.1405 5.74E-05 723 60 868.8 0.1396 3.84E-05 493 70 863.1 0.1387 0.000027 354 80 857.4 0.1379 1.97E-05 263 90 851.8 0.137 1.49E-05 203 100 846.2 0.1361 1.15E-05 160 1.3 设计总传热量和实际换热量计算 0m v Q Cq t Cq t ρ=?=?v v C q t C q t αρβρ=?+?油油水水 C 为比热容/()j kg K ?,v q 为总体积流量3 /m s ,αβ分别为在油水混合物中 油和水所占的百分比,t ?油水混合物温差,m q 为总的质量流量/kg s 。 实际换热量Q 0Q Q *1.1/0.9= 0.9为换热器效率,1.1为换热余量。 1.4 逆流平均温差计算

换热器的设计

换热 12万吨/年二甲苯从90℃冷却到50℃,冷却介质水从30℃到40℃。 一·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二甲苯进口温度90℃,出口温度50℃;循环水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考虑到流体温差不是太大,但冬季水温低,温差稍大。壳程压力也不是很大,所以选用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应使其走管程,二甲苯走壳程。选φ25?2.5的碳钢管,管内流速取1.5m/s 。 物性数据的确定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的平均值。 壳程油的定性温度为:702 5090=+=T ℃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352 4030=+=T ℃ 二甲苯在70℃下相关的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 :ρO =825.7㎏/3m 定压比热容 : po c =1.896kJ/(㎏·℃) 导热系数:λO =1.22W/(m ·℃) 粘度:μO =0.00037pa.s 循环冷却水在35℃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ρO =994㎏/3m 定压比热容 : po c =4.08kJ/(㎏·℃) 导热系数:λO =0.626W/(m ·℃) 粘度:μO =0.0007225pa.s 二·热量衡算 1. 热流量 Q O =m O c PO t O =71012?/(300×24)×1.896×(90-50)=1.624×610KJ/h=351.1KW 2. 平均传热温差 Δ2 1 21,ln t t t t t m ???-?==7.3230504090ln )3050()4090(=-----℃ 3. 冷却水用量 h Kg t c Q w i pi i /9.39803) 3040(08.416240000=-?=?= 4. 总传热系数K 管程传热系数 41131000725 .09945.102.0=??==i i i i e u d R μρ

换热器设计软件介绍与入门

第1章换热器设计软件介绍与入门 孙兰义 2014-11-2

主要内容 1 ASPEN EDR软件 1.1 Aspen EDR简介 1.2 Aspen EDR图形界面 1.3 Aspen EDR功能特点 1.4 Aspen EDR主要输入页面 1.5 Aspen EDR简单示例应用 2 HTRI软件 2.1 HTRI简介 2.2 HTRI图形界面 2.3 HTRI功能特点 2.4 HTRI主要输入页面 2.5 HTRI简单示例应用

Aspen Exchanger Design and Rating(Aspen EDR)是美国AspenTech 公司推出的一款传热计算工程软件套件,包含在AspenONE产品之中。 Aspen EDR能够为用户用户提供较优的换热器设计方案,AspenTech 将工艺流程模拟软件和综合工具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可信度,有效地减少了错误操作。 Aspen7.0以后的版本已经实现了Aspen Plus、Aspen HYSYS和Aspen EDR的对接,即Aspen Plus可以在流程模拟工艺计算之后直接无缝集成转入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使Aspen Plus、Aspen HYSYS流程计算与换热器详细设计一体化,不必单独地将Aspen Plus计算的数据导出再导入给换热器计算软件,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传递并对换热器详细尺寸在流程中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Aspen EDR的主要设计程序有: ①Aspen Shell & Tube Exchanger: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 ②Aspen Shell & Tube Mechanical:能够为管壳式换热器和基础压力容器提供完整的机械设计和校核 ③HTFS Research Network:用于在线访问HTFS的设计报告、研究报告、用户手册和数据库 ④Aspen Air Cooled Exchanger :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空气冷却器 ⑤Aspen Fired Heater:能够模拟和校核包括辐射和对流的完整加热系统,排除操作故障,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或者找出潜在的炉管烧毁或过度焦化 ⑥Aspen Plate Exchanger :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板式换热器; ⑦Aspen Plate Fin Exchanger: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