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社会工作是一项以改善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公正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的专业。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社会工作也同样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伦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困境1. 文化差异社会工作伦理是建立在文化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
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定义,在西方国家和亚洲国家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这就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在跨文化环境中可能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能够理解并尊重受助者的文化差异,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职业伦理。
2. 政策和法律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政策和法律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给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境。
在一些国家,福利资源的分配可能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兼顾到政策和法律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们能够在这种环境下坚守自己的职业伦理。
3. 专业实践的挑战社会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多项专业实践的领域,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一系列的专业能力和技能。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存在着差异,这就给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他们可能需要面对不同的专业要求和实践标准,这就需要他们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反思和职业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对策1. 跨文化教育和培训针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跨文化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来解决。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敏感度,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在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中需要加强跨文化教育内容,培养社会工作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2.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面对国际化的趋势,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
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者开展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拓宽视野,增进理解,最终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和专业实践水平。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社会工作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伦理问题是社工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伦理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社工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更关系到社会工作的公信力和职业形象。
本土化是社会工作伦理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其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围绕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困境1.文化冲突困境在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人文历史悠久,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不尽相同。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需要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能会面临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众观念、价值观不一致、不完全接受甚至抵触的情况,如离婚、家暴、划船事件,有的文章甚至出现有关砍杀被虐待方的讽刺调侃文章等,这给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带来了困难。
2.职业识别困境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用人单位和社会工作者的培养机制还不完善,有些人并不具备专业背景和职业素养。
因此,在一些社工单位和社工企业中,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识别度较低,从而导致社会工作的公信力不足,同时也会让社会工作者遭受职业压力和不公正对待。
这些不利因素都限制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发展。
3.缺乏真实的社会工作实践困境社会工作实践的复杂性,让社工难以真正地面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伦理问题。
许多研究者在探讨社会工作伦理问题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体验到使人家不寒而栗的伦理距离,因此很难真正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工作伦理问题的紧迫性、复杂性和敏感性。
这使得本土化研究难以做到具体、深入,也难以精准解决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实际困难。
二、对策1.创新教育方式,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在社会工作本土化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必须始终坚持职业质量和职业形象的提高。
因此,应加大社会工作教育的力度,遵循本土化理念,创新教育方式,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除了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和培训之外,还应该培养社工学生的敏感度和反思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遵循本土化的伦理规范。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是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伦理面临本土化的挑战。
因为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和处理方式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伦理必须在本土化的前提下进行应用和推广。
但是,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仍然存在很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进行探讨。
1.文化差异的障碍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可能在其他文化中被认为是不合适的或违反伦理规范的。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需要注重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避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2.权力关系的影响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必须考虑到社会工作者与社会中其他职业人士之间的权力关系。
在某些地区,社会工作者的地位不高,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可能会受到其他职业人士的干扰或影响。
因此,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需要考虑到这些关系,尤其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
3.理论和实践的不匹配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需要将道德原则和理论与本地实践相结合。
然而,在某些地区,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道德、法律和文化背景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涉及到难以说明的情况下。
因此,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需要考虑到实践和理论之间的不匹配问题。
1. 加强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社会工作教育应该不仅着眼于传授技能和理论,而且应该强调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工作教育来实现。
2.倡导建立本土社会工作伦理规范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需要建立和发展本土伦理规范或行为准则。
这些规范应该反映特定地区和国家的法律、文化、制度和信仰。
本土伦理规范有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差异化的传统,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3.加强全球合作和经验交流社会工作伦理的全球化进程已经在加强国际社会工作的交流和合作。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需要加强全球层面的合作和经验交流,这有助于发现和解决社会工作伦理领域的挑战。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摘要】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当前社会工作领域的必然趋势,本土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与挑战。
首先是跨文化交流困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人员之间容易发生沟通障碍;其次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道德观念冲突,可能影响工作的实施。
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可以建立跨文化沟通机制,加强本土伦理研究与实践,并培养本土工作人员的跨文化能力。
在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中,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将不断得到完善,只有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社区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服务。
【关键词】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困境、对策、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道德观念、本土伦理研究、实践、本土工作人员、跨文化能力、探索、服务社区。
1. 引言1.1 本土化是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土化是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工作者面临着跨文化交流的挑战。
传统上,社会工作伦理往往是由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所主导,但是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并不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实践。
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土化是指在尊重和保留当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社会工作伦理规范和原则。
通过本土化,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期望,更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本土化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者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提升社会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工作伦理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社区,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1.2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重要性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本土化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使社会工作更具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地社区的需求,更好地帮助当地居民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一、引言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是指将国外的社会工作伦理理论和原则在本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加以本土化的过程。
本土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本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使社会工作能更好地为本国人民服务。
在实际的本土化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如何应对这些困境并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成为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困境1. 文化差异导致理念冲突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伦理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导致不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在某些西方国家,个人权利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社会工作的核心是维护个人权利;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个人权利相对被社群利益压制,社会工作更关注社群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文化差异给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带来了挑战。
2. 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工作伦理学主要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理论成果多为西方学者提出。
这些理论在他们的实践中可能得到了验证,但在其他国家的实践中可能不适用。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现实情况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这给本土化带来了困难。
3. 缺乏本土化研究的支持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目前我国对于本土化研究的支持相对较少。
社会工作师资力量不足,研究水平不高,这导致我们无法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本土化的问题,也无法为本土化提供有效的支持。
4. 资源短缺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资金和人才的匮乏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困境。
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我们很难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进程。
三、对策我们需要加强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研究,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尝试找到适合本国实际的本土化模式和策略。
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本土化的推进提供人才支持。
2. 积极应对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主要挑战之一,我们需要积极应对。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重要指导原则,它涉及到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专业能力等方面。
然而,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困境1.文化冲突:社会工作伦理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能面临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如何平衡不同文化价值观成为一个难题。
2.道德分歧:社会工作伦理是基于道德原则和伦理准则的,但不同社会工作者对于具体伦理问题的看法可能存在分歧。
如何在伦理分歧中寻找共识,并保持专业的道德标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法律约束:社会工作伦理需要与当地法律相协调,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存在差异,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伦理问题时需要考虑法律的限制和要求。
如何在法律和伦理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保证伦理原则的遵循,又不违反法律规定,是一个挑战。
二、对策1.跨文化培训:社会工作者应接受跨文化培训,增强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处理文化冲突,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伦理研讨和辅导: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参与伦理研讨和辅导活动,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伦理问题,寻找共识。
同时,寻求专业人士的辅导和指导,帮助社会工作者在伦理困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3.法律意识培养: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对法律的学习和了解,熟悉当地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要求。
在处理伦理问题时,社会工作者需要权衡伦理和法律的要求,遵守法律的限制,并尽力维护被服务者的权益。
4.本土化研究: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社会工作者应关注当地的文化、社会和法律背景,以及伦理观念的演变和变化。
通过研究和探索,发展适应本土特点的伦理准则和指导原则,促进社会工作伦理在本土的发展和应用。
5.伦理审查机制:建立健全的伦理审查机制,对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审查和监督。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是指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将社会工作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决策的过程。
在本土化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困境,如何应对这些困境是实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困境之一是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对社会工作伦理的理解和实践产生影响。
在个人权利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上,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而许多亚洲国家则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
在处理个案时,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当地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进行恰当的权衡和决策。
对策之一是加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社会工作者应该学习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与当地社区进行深入的互动和研究,了解他们对社会问题和工作方式的特殊认知和期望。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困境之二是社会制度和政府约束。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有不同的规定和限制。
社会工作者可能面临一些道德和伦理困境,如在政府利益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冲突上,或是由于政府预算有限导致资源分配不公等。
对策之一是加强专业化建设,社会工作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政策研究能力,以应对不同制度和政策环境中的困境。
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改革,以推动社会制度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困境之三是道德判断和决策的复杂性。
社会工作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和价值观的复杂系统,社会工作者需要在面对伦理问题时进行判断和决策。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社会工作者可能会陷入困惑和矛盾中。
对策之一是加强专业道德培训和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扎实的伦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加强自身的道德敏感性和判断能力。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反思能力,与同行进行伦理讨论和案例分析,共同解决道德困境。
实现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在面对文化差异、制度约束和道德决策等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加强跨文化交流,掌握法律和政策知识,培养道德决策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政策改革,共同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专业社工队伍足够担起重任的时候,更多的NGO组织将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加强与各个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各机构、组织也要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增强组织所能提供的功能。
(三)、政府部门、NGO组织、专业社工机构之间的配合失衡
放眼中国,比之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在我国虽已有几十年历史,高校也设置了相应的专业,但与之配套的民间、专业社会机构还有待完善。目前,中国的主要社工力量可以分为半专业化的政府、各相关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与高校培养的专业化社工人才两种。此外,众多的民间社工协会、NGO组织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何为“本土化”及“社会工作本土化”
但凡一种新的文化思潮的传入,有学者认为大致需经历三个阶段:引进阶段、本土化阶段与扎根阶段。就社会工作而言,这些年来国内大量引进与翻译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教材、书籍,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可以说引进阶段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何为本土化?何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姑且列出一个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仅供参考:本土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由此推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学者给出了如下的定义: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与经济、政治、文化及制度体系相互影响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从而发挥功能的过程。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短期内一定的文化冲突是必然存在的。怎样使得这种文化尽快适应水土,变文化冲突为文化适应,继而使得这种文化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现状及对策展开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传统模式、本土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问题、挑战、对策、建议、传统模式、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当前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社会工作职业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往往沿袭西方理论和经验,缺乏本土化内容和特色,难以满足中国实际的社会工作需求。
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促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的确立,旨在引领本研究的整体方向和目标,为接下来的研究内容提供清晰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1.2 研究意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社会工作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本土化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特点和需求,进而调整和完善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使之更符合本土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推动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的互动与融合,促进教育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土化研究能够促使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社会需求和问题,培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推动学科的深化和提高。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促进人的福祉和社会变革为目的的专业领域,其伦理原则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化,社会工作伦理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困境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伦理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
比如在一些亚洲国家,家庭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在西方国家,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受重视。
社会工作者在跨文化和跨国界工作时,往往会遇到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给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带来了困难。
对策一:尊重多元文化和观点社会工作者应该明确意识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伦理观念存在差异,并尊重这种多元文化和观点。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倾听当事人和相关群体的声音,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需求,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实现伦理的本土化和本地化。
困境二:权力和权威的挑战在一些社会工作者服务的群体中,权力和权威对于伦理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落后地区或者传统社会中,男性对女性具有较大的权力,这可能影响到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等问题时的决策。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和公司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干预权,这可能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决策产生一定的挑战。
社会工作者应该在权力和权威的挑战中保持中立和独立的立场,不受任何一方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权力结构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社会参与机制,促进权力平衡和民主参与,从而保障伦理决策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困境三: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福利工作时会面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由于资源匮乏和政府责任的缺位,社会工作者很难满足所有需要帮助和支持的人群,这可能会对社会工作伦理产生一定的冲击。
对策三:争取资源公平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通过参与社会改革和政策制定,推动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投入和支持,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环境。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在全球范围内,社会工作伦理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全球化、文化差异、师生关系、权利和义务等问题。
然而,对于国内社会工作伦理来说,存在着一些更本土化的困境。
本文将简单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困境一:文化差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这样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到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准确理解和涵盖价值观念是社会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比如,一些民族或地区可能存在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文化传统,而社会工作在解决问题时更多地关注个人权益,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灵活变通。
对策:在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中增加与文化背景有关的课程,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沟通的培训。
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了解,并以尊重、包容、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与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
困境二:资源短缺社会工作资源为社会工作者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但中国社会工作在资源上存在严重瓶颈,如资金、人才和机构等方面。
这会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和实践质量。
对策: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扩大社会工作的投入,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人力、财力、物力等实践资源问题。
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要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绩效,提升自身竞争力,以提高自身的职业价值和实践质量。
困境三:专业地位低下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处于一个不够重视的地位,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较低,这会影响社会工作的推广和发展。
对策:完善社会工作的法规体系,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职业声誉,完善社会工作的发展机制和运行机制。
同时,社会工作者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和专业素质,树立最好的形象,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形象和价值。
总之,社会工作伦理在本土化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土化指的是将外来的理论、观念和价值观融入到本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中,使其更加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境,需要我们思考并寻找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往往面临着文化差异的挑战。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伦理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可能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我们需要面对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并且要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对于这一困境,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论研究来提升我们对于不同文化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还面临着社会变革的挑战。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工作伦理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网络的普及,社会工作师在处理伦理问题时可能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和复杂性。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社会工作机构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于伦理问题的研究和培训,提高社会工作师的伦理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还面临着制度和政策的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制度和政策不尽相同,这可能导致社会工作师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规范和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社会工作机构和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工作伦理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明确规定社会工作师的职责和权利,以及处理伦理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分析及对策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是当前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在我们主要从社会工作本土化现状、本土化障碍分析以及提升本土化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加强实践性教育和建立本土化的教育体系被认为是解决本土化障碍的重要途径。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土化现状,展望了未来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有效提升社会工作教育的水平,为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教育、现状分析、障碍、对策、实践性教育、教育体系、发展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是指将国外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适应本土社会的需求和特点,以培养适合本土社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蓬勃发展,本土化教育已成为迫切需要;国外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需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具备本土化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的需求;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能够为社会工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研究将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1.2 研究意义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是指将社会工作教育与当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相结合,使之更符合当地的需要和特点。
本土化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以及提升本土化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可以了解当前社会工作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社会工作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分析本土化障碍可以帮助发现社会工作教育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措施。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引言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强调人道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然而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同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能够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进程。
一、困境1. 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这使得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变得复杂和困难。
在一些亚洲国家,家庭在社会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在西方国家,更加强调个人权利和自主性。
这种文化差异使得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
2. 制度和法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制度和法律也会对伦理本土化构成障碍。
由于法律和制度的差异,社会工作者在不同地区可能会面临不同的伦理挑战。
一些国家对于儿童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不够健全,这可能会使得处理儿童保护案件的社会工作者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3. 教育和培训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也受到教育和培训水平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可能不够完善,他们对于伦理的理解和应对能力较弱,这可能会影响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进程。
二、对策1. 文化敏感性的培训针对文化差异带来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敏感性培训来推动伦理的本土化。
这种培训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传统,从而更好地应对伦理挑战。
2. 本土化的伦理准则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和法律差异,我们可以制定本土化的伦理准则。
这种本土化的伦理准则可以基于当地的法律和制度,同时也兼顾当地的文化和传统,从而更好地引导社会工作者应对伦理挑战。
4. 社会工作伦理的国际交流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促进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各国和地区可以分享自己的社会工作伦理经验和做法,从而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进程。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随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伦理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在本土化的背景下,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等差异性存在,社会工作伦理问题的引发和解决相对比较复杂。
因此,本文将针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进行分析。
困境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价值观念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亲情以及集体意识等价值,然而,西方社会工作文化却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权利等价值。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需要面对的价值冲突和取舍。
困境二: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但是实际上这些法规制度尚不完善、具体、适用性不强,对于倡导和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而言是一大困境。
困境三:缺乏统一标准对于社会工作伦理而言,其规范、标准应该是具有时效性且能够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且适用性较强的标准。
然而现实是,大量尚待解决的伦理问题和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决困境一: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对于社会工作人员而言,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本质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他们应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尊重和善待客户,理性看待情感问题,并能够在心理上体现“家庭情感优先”。
同时,也需要具备西方社会工作文化所强调的人权、个人自由等价值,并在实践中将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应对伦理困难。
要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必须完善法规制度、明确职业界限、建立各种规范和标准。
国家可以根据社会工作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建立相应的法规和监管机制,并针对矛盾和伦理困境建立合理的调解机制,推动社会工作行业合规化、合理化,提高整个行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为了解决社会工作领域存在的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国家可以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社会工作伦理标准,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于本土的标准,以便规范社会工作行业的行为。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逐渐成熟,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问题。
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其伦理理念和原则面临着文化差异、制度差异等困境,如何将国外的社会工作伦理进行本土化,已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困境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1. 文化差异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是在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会对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带来一系列困难。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现其中的社会工作伦理支撑和核心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理论的探索。
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理、关系伦理和道德观念,对于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凝练,才能形成适宜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
2. 制度差异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差异,社会工作伦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实践规范和监管制度。
中国的家庭服务模式和美国的家庭服务模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会导致社会工作伦理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挑战。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法规,了解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保持与国家政策的一致性。
也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工作伦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有效的本土化,切实解决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
3. 教育模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和案例分析,而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这种教育模式的差异也会影响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在教育模式上,要结合国情制定适宜中国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计划,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培养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能力,提高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水平。
1. 建立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伦理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伦理实践模式。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问题。
在不同的文化、宗教、价值观念和制度背景下,社会工作伦理经常面临着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道德、价值观念、家庭观念、社会礼仪等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社会工作者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工作时,往往会面临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局,如如何进行跨文化沟通、如何尊重和保护客户的文化权益等伦理问题。
二是宗教信仰的冲突。
在宗教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可能会遇到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信仰的差异可能会对社会工作伦理产生挑战,如何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同时做好工作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是利益关系的纠葛。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往往会面对不同利益关系的交织,如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客户、家庭、社会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可能导致社会工作伦理产生问题。
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理性思考,提出对策呢?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跨文化素养和宗教敏感度,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于社会工作伦理的影响,学习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妥善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社会工作者应该依法合规开展工作,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加强对社会工作伦理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社会工作者要注重道德建设和自身修养,在处理利益冲突时要坚持公正、客观、理性的原则,不偏袒、不偏私,维护社会工作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工作伦理研究机制和评估体系,促进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本土社会的发展。
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发挥职业优势,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推动社会伦理的本土化发展,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是指将社会工作伦理原则与价值观引入到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工作实践中,以适应当地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需求。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如以下几点:1. 文化冲突: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有所不同,这就给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带来了挑战。
一些社会工作原则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可能无法得到有效应用,或者对人们产生了冲突。
2. 人权问题:社会工作的核心是维护人权和社会正义。
在某些国家或地区,人权问题可能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面临一定的困境。
3. 专业职责和道德信念的冲突:社会工作伦理原则强调服务对象的自主权和尊重,但是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社会工作者可能面临着不同的职责要求和道德信念。
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平衡点,以避免产生冲突。
针对以上困境,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培训和教育:社会工作者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和教育,以增强对社会工作伦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培训和教育应该适应当地的文化、社会背景和特定需求,帮助社会工作者充分理解和尊重当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促进对话和合作:社会工作者应积极与当地社区、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对话和合作,以了解当地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并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通过与多方合作,可以促进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解决文化冲突和人权问题。
3. 审视专业标准:社会工作者需要审视和反思自己的专业标准和实践方法,以确保其与当地文化和价值观的契合度。
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社会工作伦理原则,以适应当地的需求和挑战。
4. 政策支持和监管:各国或地区应建立健全的社会工作政策,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工作者的权益和工作环境。
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社会工作者的行为符合当地的伦理要求和法律法规。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工作者、社区和政府等多方的努力和合作。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社会工作伦理是指社会工作实践中应当遵守的规范和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工作伦理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都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文化差异是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主要困境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伦理行为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
对于一些在西方发达国家被视为正当的伦理行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被视为不合适甚至是道德败坏的行为。
由于社会工作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在利益冲突、家庭关系、性别角色等方面,可能存在着本土化困境。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还体现在政治和制度层面。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制、法律法规、政策导向等对于社会工作伦理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可能被不同政治和制度体系的干预,从而导致本土化困境的产生。
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一个困境。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因素也会影响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进程。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足够的社会工作资源和服务,可能导致伦理困境的发生。
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和对话。
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伦理观念和行为模式。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寻求共同的伦理标准和行为准则。
需要建立本土化的伦理准则和评估体系。
在考虑本土化的也要保持对于国际伦理准则的尊重和参考。
社会工作机构和专家可以制定适合本土实际的伦理准则,并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以确保社会工作实践的道德水平和质量。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和措施来支持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政策导向和经济支持等方式,为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提供保障和支持。
需要加强社会工作的教育和培训。
通过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学生的伦理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伦理意识和道德素养,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应对本土化困境,保持良好的伦理行为。
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摘要】社会工作是一种从西方国家传来的新文化,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专业。
作为一种新来的文化,对其吸收和消化过程中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许多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然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比较晚,至今也才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历史。
作为一个西方的文化产物,一个舶来品,要想在与西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本土化。
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遇到了不少的困境。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国家制度与社会工作价值的冲突,社会工作教育的投入不足,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度较低等等。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工作在中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中国社会。
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困境;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社会问题陆陆续续的涌现,如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贫富分化、虐待儿童、残障人问题等。
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安全、健康、稳定的发展。
我国是一种大政府,全政府,一直以来,所有问题都是由政府来解决的。
但是很多问题是政府解决不了的,就需要社会工作来解决。
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科学、有效地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社会成员为目的,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虽说角色重要,但社会工作毕竟是个才引进不久的外来文化,它的本土化是个必由之路,在本土化过程中不免会面临诸多的困境。
只有把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难解决了,社会工作在中国才得以很好的发展。
一、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一)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助人的方法,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专业。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专业社工队伍足够担起重任的时候,更多的NGO组织将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加强与各个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各机构、组织也要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增强组织所能提供的功能。
高校的教育改革应该是社会工作本土化另一个应该发展的方向。社工人才的产出量与需求的脱节说明社工在高校的普及还有待提高,应该进一步增加办学单位,扩大招生规模,完善教学本硕博体系。而课程设置及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应按照本国国情,合理安排课程,专而深,切忌大而空,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技能,并且能有相应的实习基地进行一定课时的实践学习方能毕业。高校的专业师资力量目前大多半路出家,具有专业实践经历的很少,应该吸纳一批国外或港澳台等地区的专家学者来内地教学。此外,高校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培养外,还得担当起培训目前充当社工的各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角色,对他们进行理论的熏陶,实践结合理论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另有广请一线的社工进高校开展各种专题实例讲座,让在校学生提前接触到真实的案例,更好的理解、整合理论与现实。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未来工作方向
人们常说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社会工作当前在我国的发展就是完成本土化阶段进入扎根阶段,有了这个目标,所有的关于社会工作的建设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得看清当前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及时救治,以免社工在中国的畸形发展。
上文我们已然提到社工本土化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中西价值观的冲突,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价值观是深入人心的东西,只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一步一步的慢慢来。升华社工的助人理念,使之契合我国的传统道德观是一条出路。利用正式与非正式两条途径向广大民众传递这种平等、利他、互助的观念。正式途径则主要是充分发挥国家宣传的功效及高校教育的普及等手段,非正式则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与民众口口相传等方式让人们了解、认识、理解这种价值观,这是价值观层面的努力方向。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社会工作适应本土后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其功能,这就需要这些专业与非专业的社会机构的密切配合来共同完成。当前,我国整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体系存在上诉问题是有目共睹的。除了要不断完善组织自身建设以外,还要加强各组织间的交流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系,缩小社工人才配备地域分布差异,把社工队伍武装到全国。
(三)、政府部门、NGO组织、专业社工机构之间的配合失衡
放眼中国,比之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在我国虽已有几十年历史,高校也设置了相应的专业,但与之配套的民间、专业社会机构还有待完善。目前,中国的主要社工力量可以分为半专业化的政府、各相关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与高校培养的专业化社工人才两种。此外,众多的民间社工协会、NGO组织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2】刘华丽: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再探讨【J】,社会2004·12
【3】易 钢: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三大问题【J】,中州学刊2007年11月第6期(总第162期)
【4】倪勇: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向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我们投入很多的精力去好好的经营。完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升华专业理念、建全社工机构设置、扩大社工专业队伍、缩小专业人才分布的区域差异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握好方向,中国的社会工作的希望就在那里。
参考文献:
【1】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 2001年第2期
此外,有学者称:许多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社会工作按学科性质划分应属于应用性的专业,高校教育应从培养专业化人才方向着手。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课程设置大而空,真正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育很少。而高校的师资队伍大多从事的是理论研究,俗称“学院派”,但真正具有从事过社工实践经验的老师却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就是社会工作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教育培养的是专业人才,但如果这些人才在真正走上岗位之前没有专业实习的经历,空有一身理论,没有很好的同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也就不会明白理论同现实实际情况的差距,这对这些培养对象来说是很不利的。
二、本土化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与本国文化的融合中势必会出现一些不适用、不和谐的症状。这些症状表现在哪些方面,怎么去解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前辈的观点加上自我的思考,给出以下几个思考方向以供抛砖引玉之用。
(一)、广大民众的认识、接受、认可度低
民众的认可、接受度是决定一种文化在另一国度扎根的关键,在这种文化扎根之前,本土化又是必走之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在引进阶段经历了许多波折。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新文化在我国已渐渐风行,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
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的工作人员,人们一提到它,头脑中闪现的无非是社区老大妈、老大爷,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等等,人们对它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著名学者王思斌教授对社会工作者给出了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即“社会工作者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助人服务活动的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者给出一个让大众认可的定义,提高大众的认可、接受度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之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工作 本土化 民众 组织 机构
如我们所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已存在数百年,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传入相对较晚,至今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历史。作为一个西方文化的产物,一个舶来品,要想在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制度的国度开花结果就必有一个适应水土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土化。
目前中国正处于向服务型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职业是亟待建设的。最近十几年来,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才供给的需要,加之大量的专业人才自身对本专业前景的认识等原因,导致真正活跃于社工领域的大多是政府各行政机构办事人员。政府在社工领域始终占主导地位,这是很不正常的事。而另一个社工机构主体成员NGO组织也同样发育不良。NGO也是一个舶来品,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它不受政府操控,以开展各种慈善救济活动为主要事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国外,NGO组织遍地开花,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许多的国产NGO组织,如南京博爱庇护服务中心、阳光下之家等等,但规模发展还远远不够。中国式的NGO组织以慈善救济为主,并没有有意识地与社会工作这种职业进行联系,此类组织大多没有配人解决问题,没有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最后一个充当社工机构主体成员的就是专业的社工机构,但基本上只局限于港澳台地区,相对来说这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福利体系发展较为完善,服务意识较强。而大陆社工发展相对较晚,专业化的机构及人才配备程度还很低,全国专业社工队伍在东、中、西区域分布上呈不均衡状态。
(二)、社会工作高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协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不包括港台地区)共有25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本科专业,但培养规模都不大,高校培养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社工在被大众认可、接受后普遍的推向社会各个角落,广大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主要的培育机构,产出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四)、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助人理念的冲突
文章开篇已经提到,两种不同的文化一旦相遇,必然有一定的碰撞、冲突。社会工作这个西方文化的产物来到遥远的东方遭遇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家文化,两种不同的价值理念如何友好和谐相处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们已经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中国,但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已深入人心,人们往往还是以传统的伦理纲常来思考和处理日常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的活动,强调社工与案主的配合,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传统的伦理观则把这种助人活动局限在亲朋好友间,人们也不愿意主动请求帮助。鉴于此,开化民众的思想,升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使之能被广大民众接受,化解价值观的冲突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中之重。
一、何为“本土化”及“社会工作本土化”
但凡一种新的文化思潮的传入,有学者认为大致需经历三个阶段:引进阶段、本土化阶段与扎根阶段。就社会工作而言,这些年来国内大量引进与翻译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教材、书籍,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可以说引进阶段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何为本土化?何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姑且列出一个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仅供参考:本土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由此推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学者给出了如下的定义: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与经济、政治、文化及制度体系相互影响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从而发挥功能的过程。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短期内一定的文化冲突是必然存在的。怎样使得这种文化尽快适应水土,变文化冲突为文化适应,继而使得这种文化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高校即作为社工专业人才培养之地,同时也是社会工作学术研究、学术理论形成之地。前文中也已提到,高校学术味浓,但主要精力也只是放在对西方理论的研究方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尚未完成。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时期,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许多方向存在大量空白急待学者们去研究、分析、总结。随着中国式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阶段也将完成,从而进入扎根阶段。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系统的社会工作理论指导下,这个西方的产物必会大大有益于我国服务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