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

合集下载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小学德育方法创新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小学德育方法创新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小学德育方法创新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素质是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

加强小学生道德人格素质的培养,营造班级道德精神氛围,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对班级的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制度,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也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如:德育脱离学校生活,德育脱离学生生活,重说教,轻体验,学生习惯于从教材中认识有关的道德常识和理论,但缺乏道德生活的实践能力,缺乏对道德的感性认识,缺乏对道德的亲身体验,知行不统一,德育内容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陶行知是我国一代教育大家,他一生注重教育实践创新,特别注重与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和品德的培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夺目光彩的教育理论财富,对于指导我们现在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创造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行是知之始”“学生自治教育”等理论都能够成为我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指针。

在研究中,还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环境和学生的特点,运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方法,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并创生出更将符合现在学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对陶行知德育教育理论践行并加以延伸。

针对这一情况,我确立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小学德育方法创新研究》为我的实验课题,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切入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感受,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课题的界定“德育生活化”是指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结合在一起,在生活中进行品德教育,寓德于生活之中。

德育回归儿童生活,旨在引导儿童作为生活的主人,不断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实践活动能够将抽象的思想品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品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实践活动对思想品德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案例等方面,探讨实践活动如何有效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开展。

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选题与目标的确定。

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实践活动主题。

主题应紧密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相关,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

2.活动形式的选择。

实践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实地考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

根据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目标,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以促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

3.实施方法的设计。

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活动的步骤和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思想品德教育经验。

4.活动评价与反思。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后,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评价和反思,了解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学生自评等。

通过评价和反思,可以为今后的思想品德教学提供合理的调整和改进建议。

二、实践活动对思想品德教学的促进作用1.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将道德规范运用到具体的行动中,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品质。

例如,通过模拟社交场景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友善、宽容、尊重等品德观念,并在实践中积累相应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

实践活动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团队合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意识和相互理解能力,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关心、关爱他人,培养友善、互助的品德特质。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一、引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的机会,导致学生对于道德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匮乏。

因此,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实践活动的概念与特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活动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实践活动的概念与特点实践活动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参与和亲身实践,以生动的形式体验和感受,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生活。

实践活动通常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参照对象,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2.多样化。

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可以包括观察、实地考察、模拟体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主体性。

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发展自主觉察、自主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4.整合性。

实践活动能够整合各学科知识,发挥综合运用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5.权衡性。

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事物进行评价和选择,培养其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使思想品德教育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1.课堂模式。

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例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并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理解社会责任和公益行为的重要性。

2.课外模式。

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军事体验、手工制作等,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品德和能力,并体验到道德行为的积极效果。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各界接触,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引言: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规则中流失,缺乏切身的体验和实践。

因此,将实践活动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载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实践活动带来的直观感受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性,从而产生直观的感受。

例如,学生可以参观社区,了解社区中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增强学生对社区成员的尊重和关爱。

学生还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帮助弱势群体,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和价值。

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亲近思想品德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活动培养的能力和品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各种能力和品质。

首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风景,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其次,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参与团队合作,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展现他们的创造力和领导才能。

这些能力和品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三、实践活动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带给学生直观的体验,还可以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社会中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正直、公正的人。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启示,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四、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可以相互结合,形成互为补充的教学模式。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学校需要进行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德育生活化即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各个方面感受到德育的力量。

以下是我对于德育生活化研究和实践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主题班会、讲座和讨论等形式,开展德育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道德伦理等问题,促使他们思考、讨论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创设德育角落、展示学生的德育实践成果。

在校园中设置一些主题墙、展板等,展示学生参加的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优秀学生干部等德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积极参与和表现,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实际成果。

此外,学校可以开设德育社团或组织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社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实践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环保活动、亲情教育等德育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形式来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教育。

同时,在这些艺术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元素,让学生通过艺术欣赏和表演,感受到德育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总之,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是促进德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展示德育实践成果、开设德育社团、引导艺术教育以及创新信息技术手段等,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德育的力量,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从而全面发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手段,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品德理论和品德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重要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义工等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实践,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社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可以安排学生走访当地的孤寡老人或是慈善机构,为他们提供帮助,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幸福感。

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志愿者或者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来校开展讲座或者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精神。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文明礼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规范,我们可以开展各种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例如,在操场上开展文明排队活动,引导学生守纪律、遵守规则,培养学生的秩序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还可以开展学校的文明礼仪大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文明举止和礼仪素养。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良好的行为表现对于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礼仪培训班,邀请专业的礼仪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通过教授学生正式场合的礼仪要点和行为规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表现得更加得体和自信。

三、建设自然环境教育基地,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了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在校内建设一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这个基地可以包括校园花园、绿化带、小型种植区、蔬菜种植区等。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

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思想品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特别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发展。

因此,如何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成为教育工作者们需要积极思考和探究的话题。

一、实践活动为教学的载体实践活动,是一种学生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操作或行动的教育方式,是学生实际操作、实际体验、实际感受的过程,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过程。

实践活动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人人都可参与的教育方式。

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体验服务能力的提高。

因此,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践活动可以作为教学的载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工具。

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注重实践实践与感性认识的重要性,更好的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实践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1、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感受到学习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及实际的操作,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体验到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效率。

2、增强记忆力和应用能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视听触感等感官来获取知识,在对实际问题的操作中,可以更好的记住和理解知识点。

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能够更加清楚和深刻的领会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和实际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单独操作,更需要与同学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这可以使学生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更有感情地融入集体。

三、提高教师教学品质实践活动既可以用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品质和水平。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集多种课程和能力于一体的学校教育活动。

其和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它通过实践方式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得到教师和同伴的指导和帮助,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果。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德育教育这一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通过课前准备,详细讲解活动目的和从中获取的道德价值,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其次,教师应该在活动中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和精神状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

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的品德、态度和能力,以此来激励他们更好地参与活动。

最后,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活动的效果和意义,让学生加深他们的认识和体验。

对于后进生,综合实践活动尤其重要。

作为学校中相对薄弱的群体,后进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努力改正错误。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后进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需要,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同时,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家长的协作,及时在家庭和学校中进行教育,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最后,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德育教育,转化后进生,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前进。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教育中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后进生的关注和帮助,并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在成长中健康成长,成为具有思想、道德、文化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一、引言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

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动力等问题,难以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成为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实践活动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关系实践活动是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育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体验和实践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三、实践活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1.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

2.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活动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实证、推理等综合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辨析和判断能力,使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发现和总结。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和他人合作、协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合作和互助意识,使其学会与他人相处,体验团队的力量。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了解真实的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准则。

四、如何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1.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多种形式组织实践活动。

2.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合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相关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例如,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机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实践活动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因此,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

首先,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可以提供学生感知价值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品德观念,但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

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道德行为背后的价值,例如参观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公益活动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道德价值,并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

其次,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社会是多样化的,道德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准确的道德选择。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比如组织小组讨论、参与道德冲突解决等,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提高道德思维水平。

再次,实践活动具有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和情感体验的综合,是道德行为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和他人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例如与社会福利机构的受助者互动、与志愿者一起参与公益活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等良好情感品质。

同时,实践活动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更加愿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助人为乐等活动。

最后,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决策,组织实施各种活动,这要求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计划、组织、执行和评价等能力,不仅提高了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总之,实践活动是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提供学生感知价值的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产生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一、引言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然而,由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多是静态的讲解和灌输,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感较低,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了厌倦和抵触情绪,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因此,通过实践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实践活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意义1.提高学生参与度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

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实际的活动,学生的兴趣、责任感和主动性得到培养和激发,从而提高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可以使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际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并了解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原则,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活动强调合作与共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及时的沟通和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提供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要面对各种情况和困难,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如何有效开展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1.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在开展实践活动前,教师应明确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并将之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育,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同时,学生也应充分利用实践活动的平台,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亲身实践的乐趣和意义。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教育是贯穿始终的。学校要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和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例如,在社会实践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启发学生自觉维护社会规则和秩序,打击不良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在组织文艺活动中,学校应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校园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全面地实践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在实践活动中,德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提升道德素质。
其次,学生应充分利用实践活动的平台,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校园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组织或参与学校的文艺演出,积极展现自己,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创新实现项目的创造,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以快乐理论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

以快乐理论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

“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德性培育的内容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德性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生活世界中众多鲜活的可感知的事件是陶冶个体德性情感的主要来源。

中央8号文件中指出,“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

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

可见,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

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强迫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

对少年儿童的期望砝码往往压在学业上,甚至出现了以学业好代替一切的现象,使得不少孩子在学业上是个佼佼者,在生活上却是一个失败者:拼命学习,缺乏实践,根本不懂得怎样生活。

因此,“快乐地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是当前少年儿童在高负荷、高压力近况下最迫切的心愿。

2、课题提出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纲要的颁布,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越来越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德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少先队工作、班主任工作、品德学科教学、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社区德育实践活动等进行优化整合,对学校、社区、家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具有本土、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使德育工作整体化、序列化、科学化。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摘要】本文探讨了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在背景介绍中指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实践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实践活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实践活动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活动的评估。

结论部分总结了实践活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启示,指出了尚需完善的地方,并展望了未来。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实践活动、思想品德教学、小学生、有效开展、载体、素养、设计、案例分析、评估、启示、完善、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小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信息冲击时,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侧重于灌输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缺乏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引导,导致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

如何通过实践活动作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问题意义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限。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研究,将探讨实践活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探讨实践活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分享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经验,分析实践活动的案例,并进行评估。

希望通过对实践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提供可行的模式和方法,推动思想品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如何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通过对实践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实践活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案例分析不同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以及评估实践活动的效果,旨在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施德育“生活化”教育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施德育“生活化”教育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施德育“生活化”教育作者:叶俊菁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第03期德育走向生活,德育重心下移是新时期、新形式下对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德育工作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德育工作离开了社会大舞台,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载体,拓宽思路,挖掘资源,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使学校德育生活化,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最大能效。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德育实效性低下,道德教育中人们常常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忽视了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

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为此,学校将德育工作重心下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德育生活化教育。

通过德育生活化教育,让学生实实在在体验作为社会个体和公民所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判断与素养。

社会实践的过程渗透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德育依托并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当中,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转变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实施“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理论与基础1.“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概念界定“德育生活化”教育即以现代生活为中心,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主体道德生活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主体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德育教育。

2.“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理论依据(1)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摘要】通过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德育为抓手,将学生特长和兴趣融入到学习中,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和德育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通过设计合理的教育计划,学校可以有效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和德育,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

实施后,应对效果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未来,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德育为抓手的教育模式将会成为教育的重要趋势,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教育计划、评估、转化后进生、推广、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的重要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德育则是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以德育为抓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等良好品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德育为抓手转化后进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这不仅符合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更符合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1.2 综合实践活动和德育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和德育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究,学生可以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德育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实践驱动德育研究教研引领德育实践

实践驱动德育研究教研引领德育实践

实践驱动德育研究教研引领德育实践1. 引言1.1 提出问题德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学校在实施德育教育时常常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实践驱动德育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实践驱动德育研究中,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研引领德育实践,以及如何借助案例分析和成果展示来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展开探讨,旨在探索实践驱动德育研究的意义,为未来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德育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实践驱动德育研究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通过实践中的体验和反思来培养学生的德行品格。

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本文将结合实践驱动德育研究和教研引领德育实践的理论,探讨如何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具体的实践成果。

通过对实践驱动德育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提升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实践驱动德育研究实践驱动德育研究是指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德育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在德育实践中,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终标准,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实践驱动德育研究注重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推动德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深化。

实践驱动德育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更好地促进德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创新,使德育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通过实践驱动德育研究,可以更好地回应教育实践中的需求和挑战,推动德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实践驱动德育研究是当前德育领域应当重视和探索的方向,也是推动德育事业不断前行的重要途径。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摘要】本文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主题,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问题背景、提出的问题以及研究意义。

在正文部分详细探讨了实践活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以及小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

还介绍了如何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估和反思,以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在总结了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效推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持续改进和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实践活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教学方法、评估、反思、教师角色、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也备受关注。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活动的支持,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难以全面发展。

如何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生的教育需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教学。

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通过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意义。

1.2 问题提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小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需要更加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通过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来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实践中思考、实践中行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德性培育的内容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德性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生活世界中众多鲜活的可感知的事件是陶冶个体德性情感的主要来源。

中央8号文件中指出,“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

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

可见,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

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强迫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

对少年儿童的期望砝码往往压在学业上,甚至出现了以学业好代替一切的现象,使得不少孩子在学业上是个佼佼者,在生活上却是一个失败者:拼命学习,缺乏实践,根本不懂得怎样生活。

因此,“快乐地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是当前少年儿童在高负荷、高压力近况下最迫切的心愿。

2、课题提出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纲要的颁布,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越来越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德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少先队工作、班主任工作、品德学科教学、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社区德育实践活动等进行优化整合,对学校、社区、家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具有本土、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使德育工作整体化、序列化、科学化。

以快乐实践促成德育生活化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的德育模式。

快乐德育强调从心开始,为德育工作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道德教育活动模式,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快乐活动的空间,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道德规范加以了解,并加以内化,提升道德修养。

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1、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1)、对道德观念的研究19世纪末期,英国的巴恩斯发表的题为《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的研究报告,用问卷法研究了关于惩罚观念发展的问题;美国的夏伦勃格发表了题为《儿童的公正观念》的文章,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研究报到了关于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英国心理学家麦考莱和瓦金斯进行了一项关于环境与儿童道德价值观关系的研究;几年后,哈桑、梅以及马勒对儿童品德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儿童的诚实与欺骗的道德品质。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皮亚杰有关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2)、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研究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

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

全书贯穿着一个单一的发展线,就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

换言之,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3)、对儿童行为习惯与德育的联系的研究瑞士著名教育家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中就阐述了行为习惯对儿童德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德育在教育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

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父母和教师责无旁贷”。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说:“习惯在儿童的道德培养和教育上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一种有效的道德资本,坏习惯就像是一笔偿还不清的债务”。

2、国内研究综述1988年以后,国家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1988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88年)、《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等德育纲领性文件,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贯彻执行《小学德育纲要》等纲领性文件的活动。

2001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梁漱溟和杨贤江等对行为习惯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提到“习惯使人的性情、气质和社会的礼俗、制度联系起来,成为个体和社会群体相互联系的桥梁”。

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提到行为习惯对德育的重要性。

“一个人对青年一代进行全人生指导,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可能,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的教育,发展他们的知、情、意、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许多学者致力于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

目前,对品德心理结构的探讨主要有下面的几种模式:内容结构模式:具体有四种表述。

第一种认为品德由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构成。

第二种认为品德由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组成。

第三种认为更进一步认为品德除上述内容之外,还应包括品德方面的基本能力。

心理结构模式:具体有多种观点。

知、行两因素说;知、情、意、行四因素说;知、情、信、意、行五因素说。

智能结构模式:这种结构观认为思想品德由认识能力决定。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尔伯格。

立体结构模式: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品德由教育内容子结构和心理品质子结构共同组成。

例如赵翰章等编著的《德育论》就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品德由心理能力、心理形式与心理内容三个子结构共同构成。

其中心理形式结构由知、情、意、行构成:内容结构由思想与世界观、政治观点与政治态度以及伦理道德三方面的内容构成;心理能力由认识能力、践行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三者构成。

笔者认为品德内容结构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五个方面的品质,心理结构应由心理形式和心理能力构成,心理形式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心理能力应包括认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总目标: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情趣,形成健康人格,在优化体验教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研究内容:1、进行劳动教育,体验劳动快乐。

每年3月或11月份,学校都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诸如植树、除草等大型劳动,其中,2013年3月举行的植树活动和2013年举行的采茶实践活动及2013年9月举行的除草活动,全员参与,有组织,有分工,有检查,切实加强了劳动教育。

通过劳动教育活动,使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取得成果的甜蜜,使学生明白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在劳动中获得了快乐和收获。

2、开展环保活动教育。

2013年5月开展了绿色环保实践活动,要求全体学生以班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下,从学校徒步到汾口界川,来回四十余里,学生边走边捡拾路边垃圾,塞满了好几只垃圾袋。

通过环保行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还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也磨练了学生的坚强意志。

3、班级中开展“人人为教室添绿色”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利用废弃物品作为“花盆”,把“花盆”悬挂在教室向阳的墙面上,在“花盆”中播种,栽培出最美的植物,各个小组展开评比,选出优胜小组。

4、结合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体验中形成健康人格。

5、利用校内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6、建立快乐体验目标层次。

7、构建快乐体验活动体系。

8、形成一系列快乐体验评价方案。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实验前期——准备阶段(2014、1——2014、3)1、选择课题查阅与该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掌握研究动态。

2、进行学生情况调查,分析学生“体验”现状。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建立研究制度,提出课题管理要求和研究要求。

4、确定研究的目标,做到目的明确。

实验中期——实施阶段(2014、3——2014、12)1、定期举行教科研工作会议,学习实施方案,讨论并修改实施方案,及时反映、探讨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2、进一步拓宽、优化“快乐体验”活动的主阵地。

3、举办学生“快乐体验”活动阶段成果交流展示活动。

4、建立学生“快乐体验”活动成长记录袋,搜集各种实验原始材料。

5、举行“我的快乐我做主”学生活动汇报会。

6、教师撰写有关专题论文,做出阶段性总结。

五、课题的组织领导负责人:郑亚华执笔:孙雅倩主要成员:汪健吴文平张良军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1、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各种功能室比较齐全。

学校与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校园、社会的实践基地。

2、学校师资力量一般,教师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凭5人。

其中县级骨干教师1人,年轻教师3人。

3、学生生源在山区,留守较多,但比较淳朴善良。

家长素质一般,但能有一定的指导学生进行快乐体验的能力。

4、课题经费有保证,学校有一定经费用于师资培训、购买资料、建立实践基地、奖励研究人员。

《农村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研究报告[摘要]作为德育重要途径的德育实践活动,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探究,产生体验,促进学生自我领悟、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其模式则是在一定教学理念和思想指导下,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探索出的活动框架和程序。

这些模式,对于指导教师的德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育实践;具体模式;健康发展《农村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25ZDXM022)是由海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2012年1月4日批准立项的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大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项目。

课题立项后,在市教科所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收到了预期的研究成效,现报告如下:一、项目的提出(一)研究的背景时代背景:21世纪的中国学校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和德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回归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