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doc25页)完美版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Doc25页)完美版1. 引言本文档为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完美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详细的说明,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
2. 背景环境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工程原理和科学原理的学科,旨在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工程学技能,提升他们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
3. 课程设计目标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目标如下: - 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 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工具和技术; - 能够设计和分析环境工程系统; - 培养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环境工程学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的最初阶段,学生将学习环境工程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工程学的定义、目标和发展历史。
此外,还将介绍环境工程学的主要领域和应用。
4.2 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并应用环境工程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原理和概念。
4.3 环境工程设计在设计阶段,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环境工程学知识和技术,设计一个环境工程系统。
这个系统可能涉及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或固体废物管理等方面。
4.4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阶段,学生将分析和评估真实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体会到环境工程学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5. 课程设计要求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有以下要求:5.1 独立完成每位学生需要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包括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等阶段的任务。
5.2 深入分析学生需要对所学的环境工程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中。
5.3 创新思考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提出创新的环境工程解决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
5.4 书面报告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设计要求,提交一份完整的书面报告,该报告应包括课程设计的所有阶段,并清晰地呈现相关的分析和结果。
环境工程有什么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有什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主要课程内容;2. 掌握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3. 理解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包括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 学会运用图表、数据和文献等资源,进行环境工程课程设计;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环保意识;2. 激发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大学本科阶段,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基础,对环境工程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问题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质量评价等基本概念,以及污染防治、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等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方法与流程:介绍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如问题分析、方案设计、技术经济分析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方法3. 污染防治技术:重点讲解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处理等防治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技术;第四章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第五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4. 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介绍生态保护的基本原理,以及生态修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六章 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5. 环境监测与评价:讲解环境监测方法、手段及环境质量评价技术。
教材章节:第七章 环境监测与评价6. 环境工程案例解析:通过分析典型环境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其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提高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和环境工程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环境数据收集、处理和报告撰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 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意愿。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在团队中沟通、协作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体系,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本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环境、环境问题、环境工程定义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环境标准、环境法规和环境伦理等。
2. 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技术,如脱硫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等。
3. 环境监测与评价:介绍环境监测方法、环境质量评价原理及方法,包括水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
4. 环境规划与管理:讲解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等。
环境工程毕业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毕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课程涉及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2. 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毕业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和技巧,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趋势,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环境工程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2.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资料搜集、数据处理、图纸绘制等技能;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环境工程专业,树立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作贡献的信念;2. 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环境工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基本理论:回顾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重点掌握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与处置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章节:《环境工程导论》第1-3章、《水污染控制工程》第1-2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1-2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第1-2章。
2. 毕业设计方法与技巧:讲解环境工程毕业设计的基本流程、设计方法和技巧,包括资料搜集、方案设计、技术经济分析、图纸绘制等。
教材章节:《环境工程设计》第1-5章。
3.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环境工程领域的典型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2. 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政策,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3. 掌握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环境治理工程设计;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现状进行监测、评价,并提出改善措施;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等方式,提高沟通、表达、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2. 增强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激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思维活跃,对环境保护有一定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及成因;环境工程的基本任务、方法和技术。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水污染治理技术:介绍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技术;重点讲解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水污染治理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阐述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技术;重点介绍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大气污染治理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讲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5. 环境监测与评价:介绍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技术;讲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成因;2. 掌握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了解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流程;3. 了解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政策法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污染问题;2. 学会使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简单的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环保观念;2. 激发学生学习环境工程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3. 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环境工程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
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的设定既符合学科要求,又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体系;2. 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3.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水处理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噪声控制技术;4. 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数据处理、环境评价程序;5. 我国环境工程发展现状及政策法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6. 环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典型环境污染案例,探讨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知识体系,按照以下教学大纲进行组织:第一周: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第二周: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水处理技术);第三周: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噪声控制技术);第四周:环境监测与评价;第五周:我国环境工程发展现状及政策法规;第六周:环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讨论。
环境工程教学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及成因;2. 学生能掌握环境工程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应用范围;3. 学生能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理解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简单的环境工程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环境工程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行动;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3. 学生通过学习环境工程,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3. 环境工程主要技术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4. 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管理与政策法规5. 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教材章节:第五章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6.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进行简单的环境工程实验,如水质检测、大气污染监测等;教材章节:实践活动安排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第二周:环境工程主要技术方法;第三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周:实践活动及总结。
毕业课程设计环境工程
毕业课程设计环境工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3. 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评价和规划的基本知识;4. 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法规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环境监测、评价和规划的实际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处理环境工程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的意识;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注可持续发展;4.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环境工程学科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明确,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环境污染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2.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等。
3. 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数据处理、环境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等。
4. 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执法与监管等。
5. 环境工程案例解析:分析典型环境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第三周:环境监测与评价第四周: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第五周:环境工程案例解析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涵盖环境工程学科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知识体系,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环境工程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引言环境工程设计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涉及环境评价、环境污染控制、水处理工艺等内容。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验模拟,深入了解环境工程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提高环境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实际案例分析和实验模拟。
具体设计如下:实际案例分析选择两个典型的环境污染案例,结合相关的环评报告和国家标准,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分析其污染源、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环境影响等因素。
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和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与控制方案,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实验模拟选取两种常见的水处理工艺,进行实验模拟。
分别是生物膜反应器(MBR)和超滤膜技术。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处理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能耗、运行费用等方面的差异。
并探究工艺优化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设计要求在实际案例分析和实验模拟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选择案例和实验方案,确定课程设计的问题和目标;•收集并阅读相关数据库、资料和文献,确定环境问题的性质和范围;•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包括仪器设备调试、药品配制等;•进行实验和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处理;•编写课程设计报告,结合分析结果进行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评分标准本次课程设计总成绩满分100分,其中实际案例分析和实验模拟分别占50分。
评分标准如下:实际案例分析•案例选择合理,问题明确,分析全面深刻(满分20分);•治理控制方案可行性大,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满分20分);•分析报告写作规范,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满分10分)。
实验模拟•实验过程规范,数据准确,处理分析得当(满分20分);•清晰表达实验结果,对比分析不同工艺的差异(满分20分);•实验报告写作规范,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满分10分)。
总结本课程设计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验模拟,加深了学生对环境工程设计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设计的具体实现和操作技术,同时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格式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格式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及成因;2. 了解环境工程的主要技术及其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3. 掌握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及环境标准,理解其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2.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技术设计简单污染治理方案的能力;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等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环境工程师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激发其投身环境工程领域的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环境工程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现实环境问题关注度高,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上所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类型、成因及危害;环境工程定义、任务和领域。
2. 环境工程技术: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噪声污染控制技术等。
3. 环境保护政策与标准: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
4. 环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工程案例,分析其治理方案、技术路线及效果。
5. 环境工程实验操作:开展水质分析、大气质量监测、固废处理等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环境工程基本概念及环境污染类型;第二周:水污染治理技术;第三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第四周: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第五周:噪声污染控制技术;第六周:环境保护政策与标准;第七周:环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第八周:环境工程实验操作及总结。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介绍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学科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系统地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环境保护、环境检测、环境监测、环境评估及污染防治等内容。
在本课程教学中,学生将会学习相关的技能、知识和方法,以及掌握相关的工程软件、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
首要目的环境工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综合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会了这些能力后,就能够在环境保护、环保产业等方面工作,从而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培养目标环境工程课程培养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理解环境污染和资源保护的知识和理论:学生需要掌握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里理解环境工程学科。
2. 掌握环境分析、测量、监测、模拟和评价的技能:学生需要学会一系列的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例如水质分析、土壤环境评估、空气质量测量等,以及模拟计算方法如工程软件的使用。
3. 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管理技巧的能力: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将会接触到一些真实案例和实验操作,如环境污染源控制、水处理、垃圾处理、污染修复等等,他们将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形成一个应对问题的团队。
课程设计环境工程课程的设计可以包括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和案例分析,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来对理论知识进行观察和验证,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较为常见的课程设计内容有:水、土壤、空气的污染与治理,包括各种环境工程技术,例如:化学法、生物法、光催化法、超滤等等。
通过这些方法,来达到水、土壤和空气质量的提升。
此外,还包括减少固体废物和治理废水的相关内容。
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拟定一个具体的环保项目方案,完成所有必要的设计流程,形成一个实际可行的方案,对于进一步实现整个计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实验与课外实践也是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环境工程单元操作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单元操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掌握环境工程单元操作的关键技术,如固液分离、吸附、沉淀、过滤等;3. 了解环境工程单元操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工程中的实际问题;2. 能够设计简单的环境工程单元操作流程,并进行优化;3. 能够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对环境工程单元操作进行模拟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认识到环境工程单元操作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在环境工程实践中与他人合作;3. 激发学生对环境工程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培养具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大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本课程要求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环境工程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单元操作基本原理:介绍环境工程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原理,包括固液分离、吸附、沉淀、过滤等操作。
2. 环境工程单元操作技术:详细讲解各类单元操作的技术要点、设备选型及应用案例,如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膜分离技术等。
3. 环境工程单元操作流程设计:分析实际工程中单元操作的组合与优化,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水质特点设计合理的单元操作流程。
4. 环境工程单元操作模拟与优化:介绍相关软件或工具在单元操作中的应用,如CAD、Fluent等,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模拟分析和优化设计。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和目的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环境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次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和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
二、设计内容1. 废水处理废水处理是环境工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领域之一。
本次课程设计中,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废水进行处理,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
需要考虑到不同废水的特点和处理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操作。
2. 大气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是保障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
本次课程设计中,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大气污染源进行模拟操作,如燃煤电厂、汽车尾气等。
需要考虑到不同大气污染源的特点和控制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操作。
3. 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领域。
本次课程设计中,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
需要考虑到不同固体废物的特点和处理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操作。
三、设计步骤1. 确定课程设计主题和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实际情况,确定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和内容。
可以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进行选择。
2. 制定课程设计方案根据主题和内容,制定详细的课程设计方案。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等方面。
3.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根据方案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并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4. 分析实验数据并撰写报告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撰写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
需要包括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评估方式1. 实践操作考核: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记录和安全意识等方面。
2. 报告撰写考核:对学生的报告撰写能力进行评估,包括报告结构、语言表达和实验数据分析等方面。
3. 课堂讨论考核: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对学生对于环境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原理,理解水处理、大气治理和固废处理的基本技术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环境质量评价。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环境工程相关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其探究环境科学领域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对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有基本的认识。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原理概述: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章“环境工程概述”2. 水处理技术:讲解水的污染来源、水处理技术原理及方法,包括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二章“水处理技术”1-4节3. 大气治理技术:介绍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治理技术,如脱硫、脱硝、除尘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三章“大气治理技术”1-3节4.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讲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如填埋、焚烧、堆肥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四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1-3节5. 环境质量评价:介绍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使学生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技能。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环境工程是以保护环境为导向的专业领域。
环境工程师需要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使得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在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通过实践操作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工程能力。
一、课程设计目标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工程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和成因,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限值;2.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环境采样和分析;3.掌握环境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环保设备的运行和维护;4.能够设计和实施环境治理方案,解决实际环境保护问题;5.能够撰写环境工程相关的技术报告和方案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调查和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情况,掌握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和成因,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和排污分析。
2.环境监测与分析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环境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污染物的特点和检测方法,能够进行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掌握环境监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3.环境治理技术学习环境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治理技术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能够设计和选择有效的环保设备和治理方案,进行环境治理的实践操作。
4.环境保护方案设计通过实际环保项目的案例分析和模拟设计,掌握环境保护方案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能够独立完成环境保护方案的设计和评估,撰写相关的技术报告和方案设计。
三、课程设计实践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和课程设计,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环境工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实地考察和调查组织学生到污染源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污染源的特点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收集相关的样品和数据资料,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和排污分析。
大学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大学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及其应用。
2. 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意识。
3. 掌握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的污染治理方案、进行环境评价等。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项目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改善环境质量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 教材章节:第1章 环境工程导论- 内容安排:2学时2. 水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废水回用等技术。
- 教材章节:第2章 水污染治理技术- 内容安排:6学时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包括颗粒物控制、气态污染物控制、酸雨防治等技术。
- 教材章节:第3章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内容安排:4学时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包括固体废物分类、处理方法、处置技术等。
- 教材章节:第4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内容安排:4学时5.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包括噪声源识别、噪声评价、噪声控制措施等。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的认知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2)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转化和影响因素;(3)熟悉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2)具备收集、处理和分析大气污染数据的能力;(3)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获取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情况。
2.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影响因素:讲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机制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变化。
3.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4.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5.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实验法:安排课内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科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本科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环境工程的定义、目标和主要研究领域;掌握环境污染的基本原理和治理技术;了解我国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和评价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和处理环境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政策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工程的定义、目标和主要研究领域;2. 环境污染的基本原理和治理技术,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3. 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4. 我国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规划等;5.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讲授法主要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讨论法主要用于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环境问题;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实际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实验法主要用于验证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原理和效果。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应选择权威、实用的版本,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多媒体资料可以用于辅助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多个领域,包 括水处理、空气污染控制、固体 废物处理等,为解决环境问题提 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
环境工程原理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原理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减少污 染和保护自然资源,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经济发展
环境工程原理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污染 控制和资源利用方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方案评估
对制定的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评估,确保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设计方案的实施
准备实施条件
根据设计方案,准备相应的设备和材料, 确保实施过程中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
实施方案
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各项工 艺流程和设备安装符合设计要求。
组织施工队伍
选择合适的施工队伍,明确施工要求 和工艺流程,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根据问题诊断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 优化和改进,提高工程性能和效益。
05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设计成果的展示形式
报告文档
01
学生需要提交一份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包括文字描述、图表、
数据分析和结论等。
演示文稿
02
学生需要制作一个演示文稿,用于展示设计成果,包括设计的
思路、方法和结果等。
实物模型
03
如果设计涉及到具体的工程模型,学生可以制作一个实物模型
来展示设计成果。
设计成果的展示内容
01
02
03
设计思路
学生需要详细阐述设计的 思路和方法,包括理论依 据、技术路线和实现过程 等。
设计结果
学生需要展示设计的具体 结果,包括实验数据、计 算结果和结论等。
创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设计课程设计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提交日期:任务书一、设计题目1875m3的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二、设计内容污水流量Q为120000m3/d进水SS=370 mg/L 出水SS=20 mg/L三、设计要求1、设计依据初次沉淀池设计中应遵守的准则初次沉淀池设计中应遵循下列一般准则:(1)沉淀池的个数或分格数应不少于2个,并按并联工作考虑。
(2)沉淀池的设计流量应按具体情况决定:①当污水由泵提升后进入沉淀池时,应按水泵的最大设计出水量计算;②当污水直接自流入沉淀池时。
应按入流管道最大设计流量计算;③当沉淀池为合流制排水系统服务时,应按降水时的设计流量计算,沉淀时间应不小于30min。
(3)对于生活污水或与之近似的废水,已有较可靠的设计参数可供使用。
如表3-1~表3-5。
而对于其他废水,理应通过试验求得设计参数方可设计。
一般试验条件比较单纯,没有风力的扰动,也很少受短流和进出口构造的干扰,为了切合实际,在设计时应将试验得出的负荷值除以l.25~1.75,将试验得出的停留时问乘以1.25~1.75。
(4)初次沉淀池应设置撇除浮渣的设施。
(5)沉淀池的入口和出口均应采取整流措施,以使水流均匀分布,避免短流。
(6)初次沉淀池的污泥。
采用机械排泥时可连续或间歇排泥,不用机械排泥时应每日排泥。
(7)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两个或多个泥斗不宜共用一条排泥管。
(8)配水井有消能和向数池均匀分配进水的作用。
当进水管有压力时,进水管应由配水井的井壁接入井内,不宜由井底接入。
且应将进水管的进口弯头朝向井底。
(9)当每组有两个以上沉淀池时,为使每个池子的进水量均等,应在进口处设置调整流量的设备,如进水闸阀等。
(10)池子的超高至少采用0.3m。
(11)一般沉淀时间不小于1.0h,有效水深多采用2~4m,对辐流式指池边水深。
(12)沉淀池的缓冲层高度,一般采用0.3~0.5m。
(13)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不宜小于60°,圆斗不宜小于55°。
(14)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一般按不小于2d的污泥量计算,采用机械排泥时,可按4h污泥量计算;二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按不小于2h贮泥量考虑,泥斗中污泥浓度按混合液浓度及底流浓度底平均浓度计算。
(15)沉淀池的污泥一般采用静水压力排除,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后不应小于1.2m,曝气池后不应小于0.9m。
2、设计参数平流式沉淀池常用如下的设计数据和措施,其基本出发点是力求使进出水流平稳,池内水流均匀分布,提高容积利用率,改善沉降效果和排泥方便:(1)池子长宽比不小于4,常采用4~5;(2)池子长深比常用8~12;(3)池子底坡一般为0.01~0.02,机械刮泥时不小于0.005;(4)水平流速不大于5mm/s;(5)进、出口处应设置挡板。
挡板高出水面0.1~0.15;挡板淹没深度:进口不小于0.25m,一般为0.5~1.0m;挡板前后位置:距进口0.5~1.0m,距出水口0.25~0.5m;(6)入口底整流措施,有如下多种选择:①堰顶溢流后接花墙(多孔墙),多孔墙上开孔的总面积为池子横断面积的6%~20%;②底孔入流,孔下方设挡流板;③淹没孔后接挡流板;④淹没孔入流后接花墙);(7)出口的整流措施多采用溢流式集水槽。
集水槽的布置可有不同方式,主要应根据单位堰长出水负荷[m3/(m•d)]的限制及防止扰动后带出沉泥来决定。
溢流式出水堰或淹没式出水孔的形式。
其中锯齿形三角堰出水应用量最为普遍。
它要求水面应控制在齿高的1/2处,为了能适应水流的变化、施工的误差及池体不均匀沉降等情况,锯齿形三角堰与集水槽壁的连接应为上下可调的结构,例如用螺栓连接,但堰板的螺孔呈上下较长的长条形。
(8)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收集和排除浮渣的设施,其形式可以是浮渣槽,也可以如同隔油池中集油管一样是可转动的纵向开缝排渣管。
(9)当采用多斗式排泥方式时,一条沉淀池内横向排水一般不宜多于两排,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
(10)当采用机械排泥时,通常有两类刮泥机可供选择,一类是链带式刮泥机,另一类是行车式刮泥机。
3、CAD图纸4、本学期完成目录一、设计题目 (1)二、设计内容 (1)三、设计要求 (1)1、设计依据 (1)2、设计参数 (3)3、CAD图纸 (4)4、本学期完成 (4)四、设计计算书 (6)1、设计参数 (6)2、设计计算 (7)五、结论 (8)六、参考文献 (8)七、附图 (9)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图 (9)设计计算书一、设计参数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
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
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
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
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
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
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
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
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 ,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
二、设计计算 1、每个沉淀池的面积取表面负荷q=2.0m 3/m 2·h ,沉淀时间t=1.5h ,设4座沉淀池, 则每组最大流量312503347.04*60*60*24120000max m m Q ===则每个沉淀池的面积2max 62521250m q Q A ===2、 沉淀区的有效水深 m qt h 0.35.122=⨯==3、沉淀区有效容积32118753625m h A V =⨯=⋅=4、沉淀池长度v 取4.8mm/s ,则m vt L 265.18.46.36.3=⨯⨯== 5、池子个数池总宽度: m L A b 2426625===池子个数:设池子个数为4个,则 mnb b 6424'===长宽比: 433.4626≥=='b L符合。
长深比:867.80.3262≥==hL 符合要求。
6、沉淀池污泥区计算取人均干污泥量为20g/d ,取污泥含水率为95%,并设污泥清除间隔天数T=2d 。
换成湿污泥量:()()d 4.010009510010020100100⋅=⨯-⨯=⨯-⨯=人干湿LrP S S7、每日产生的污泥量 N 取45万人,则 3m 360100024500004.01000=⨯⨯==SNT V8、每池产生的污泥量 取四组池子并联,则 3m 904360n ==='V V 9、污泥斗尺寸及其容积泥斗倾角采用60°,设定泥斗斗底尺寸为500mm ×500mm ;上口为6000mm ×6000mm 。
泥斗高度: m h 76.460tan 25.064=-=" 污泥斗的容积:()()221214605.0*65.05.06676.43131m S S S S h V =+⨯+⨯⨯⨯=++"=污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的容积:梯形部分高度()m h 203.001.063.0264=⨯-+='m l 8.265.03.0261=++= m l 62=3421406203.0268.262m b h l l V =⨯⨯+=⋅'⋅+=梯 所以33901004060m m V V V >=+=+=梯斗实10、池子总高度mh 963.4203.076.44=+=m h h h h H 763.8963.45.00.33.04321=+++=+++=结论我国水污染防治技术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有了长足的进步。
基本形成一支具有从事环境科研、设计、开发、产品制造、工程承包能力的队伍。
但就废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水平及专用设备的技术性能来讲,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如何在短期内拥有世界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单靠加大投入自主研究开发,往往速度太慢,而且也不容易达到预期目标和所期望的技术水准。
单一的引进技术又存在能否适合中国国情等现实问题[。
因此,环保技术的高起点、高投入应建立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甚至合作生产经营的基础之上。
六十年代初期,国外出现了生产性平流式沉淀池,最大池径达42.7米。
七十年代,国内先后建成规模不等的几座模型及生产性平流池沉淀池。
研究及生产运行表明,该池在水力效率(容积利用率高于幅流池50-80%)、水力负荷(2.0一2.5m3/m2hr)、沉淀历时(短至l小时)、耐冲击负荷、技术经济效益等均优于其它类型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不仅可以新建,而且还适合对原有平流式沉淀池的改造、挖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潜力。
因此,这种池型是颇有前途的平流沉淀池构筑物。
参考文献《环境工程设计基础》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金毓峑李坚孙治荣《水污染控制技术》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王燕飞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