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林奇的城市形象理论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pdf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设计之林奇五要素
1 城市意象元素的形态类型 节点()、地标()、边界()、路径()、区域()
1.1 节点() 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
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 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
引人注目的大空间
景观点
节点
1.1 节点()
城市广场
入口处
1.3 路径() 习惯或顺其移动的路线;方向、延续、交叉
交通线
人行道
各种车道
1.3 路径() 习惯或顺其移动的路线;方向、延续、交叉
路径的设计原则: (1)建立鲜明的特征 (2)道路的连续性 (3)做到方向明确
1.4 边界() 非路的线性要素
交通分隔线
宅地界线
围墙
地形变化线
1.4 边界() 边界的设计原则: (1)增加边界使用强度 (2)增加与城市结构的联系 (3)明确和连续性 (4)有一定的界定性
1.6 小结
在现实中,上述个 别分析的元素类型都不 会孤立存在,区域由节 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 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 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 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 地相互重叠穿插。
根据林奇城市形象的要素绘制的城市构成图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城市与设计]
休息区
道路交叉口
1.1 节点()
节点的设计原则:
(1) 有特色 (2) 与道路关系明确,交代清楚 (3) 共同的使用功能 (4)尺度适宜
1.2 标志物() 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
进入其中。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元素中挑 选出一个突出元素。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凯文.林奇()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意象_凯文林奇
作者先对环境印象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道 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五大元素构成。
一、环境的印象 注视城市能使我们感到特殊的愉快,城市和建筑一样,都是空间结构,但尺 度巨大,需要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使人感受。 城市设计是与时间有关的艺术,但又难遇运用类似音乐那样的时效艺术所具 有的能控制进行序列。因为在不同的时刻,对于不同的人,城市序列会发生变化。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城市亦如此。 城市不仅是各个阶层及广大市民所感知的对象,而且也是根据自身需要不断 被改造的产物。在它总轮廓相对稳定时,小的局部变化从未休止。所以,对城市 的发展和它的形式一般做局部控制,只是过程的接续,对任何事物的体验需要与 周围环境、前后序列和以往经验相联系。我们对城市的感知是断断续续的,零碎 的,还常与其它有兴趣的东西混淆,几乎每种感觉都在起作用,因此,城市的形 象是这一切的合成。——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
徐州云龙山公园对面即为市博物馆,与紧邻着的大学校区共同形成城 市文化氛围浓郁的标志性元素,同时其恢宏的建筑造型在周边建筑中惹人 注意。云龙湖公园以其大面积的水域和优美的公园建设成为城市休闲的标 志。
道路是具有统治性的城市要素。主要的交通道路就是主要的形象特征。“要 致富,先修路”。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道路的形象,如宽窄悬殊的能吸引注意, 北京的胡同小道,江南的水乡幽幽小道。 建筑立面的特征对道路特征的形成关系很大。可识别的道路,应有连续性, 这是十分明显的功能要求。马路和人行道的贯通是基本要求,其它方面的连续性 要求可低一些。道路不仅是统一连续的,而且有方向性。线性方向的正反很明显, 这种方向感可以通过梯度变化来取得,即沿着一个方向逐渐递增的特征。道路一 旦有了方向就便于度量,人们可以判定自己的位置,经过的距离和余下的距离。 反之,对度量有利的特征也产生方向感。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基础理论凯文•林奇教授《城市意象》一书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广泛在实践中应用。
要领会其中深藏的知识非下一番功夫才行。
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意象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及其在实践中能够所引发的问题。
1、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城市意象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环境记忆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人对环境的心理意象即心智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的方法。
当林奇将心智图运用于城市研究后,心智图研究才被逐渐了解并得到广泛运用。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林奇所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
要在传统城市里不再使人产生疏离感,就必须着重对地域重新做好具体而实际的把握,将一种可予以操作的信号系统重新组织起来,让他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根,使个体能够依据新的信号系统在变动不定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到自我。
这正如美国哲学家詹明信所总结:“所谓疏离的城市就是当人处于诺大的空间中无法在脑海中将自己定位,无法将自己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迷失自我。
”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识别性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
尽管这种研究激发了对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为形态研究和设计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凯文•林奇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这与分析动物在迷津中的行为极其相似,即觅路和适应环境。
在对城市环境的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城市人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比动物更积极和主动。
有研究显示,人们对日常物质环境的记忆是从整体进行的,而不会局限于一些细小的设计因素。
人对某一环境的回忆首先是在环境中做了什么,其次在那里,最后才会回忆环境的外观。
更进一步说,人们似乎更容易通过文字形式而不是建筑形态和细部的图解来记住环境中的物体。
其次,由于林奇的五要素方法对于形成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而且易于操作,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城市设计当中。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Kevin Lynch∕凯文林奇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一一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环境与人类感受--我对阅读城市形象感兴趣《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对现代规划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这部书是其花费了5年时间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人们在穿梭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的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写成于1959年,并于1960年出版。
凯文·林奇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规划教授。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任教30多年。
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1988年,为了纪念他,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以奖励落后者,并资助建筑学院图书馆。
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
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于1990年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国家规划先驱奖”。
城市形象结构清晰,主题明确。
第一章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强调环境的可取性。
第二章对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第三章介绍了影响城市形象的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阐述了如何设计这些元素,使城市呈现出连贯而强烈的形象。
第五章指出,大都市的形态将不再是一种等级秩序,而是一种复杂的模式。
在城市形象的发展过程中,观察模式的教育和环境的重建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在附录中补充了具体的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整本书逻辑性强,易读。
“意象”对于原文的“image”十分贴切。
image,应解释为apictureespeciallyinthemind。
“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意象两个字就足以说明全书主题。
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生活在城市里的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
但他们对城市的理解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意象,综合之后就成为对城市的意象。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及评价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及评价凯文·林奇的生平及影响林奇曾在耶鲁大学凯文•林奇(1918-1984)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
他花费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穿梭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从而于1960年出版了他对现代城市规划最有影响的著作——《城市意象》。
在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
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凯文·林奇的社会及专业背景在19世纪、20世纪交替之际,美国的城市规划以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和花园城市理论为基础。
在这种理论中,强调城市不仅能而且应当进行设计,因为创造美好而有秩序的环境城是人类健康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一个美好的城市可反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向市民逐渐灌输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从而提高道德和社会的意识。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中的形态决定论面临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中的“”面临着来自社会学家的公开质疑和强烈挑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林奇作为MIT的一名年轻教师,开始了他致力于一生的城市设计的研究工作。
计的研究工作凯文·林奇的代表著作一1960年出版《城市意象》(The Image1960年出版《城市意象》(The Imageof the City)一书,提出城市意象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城市环境的符号、结构越清楚,人们也越能识别城市,从而带来心理的安定来心理的安定。
凯文·林奇的代表著作一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概认为城市要表现下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Kevin Lynch/凯文林奇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凯文 . 林奇()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记是他1960 年所著的《城市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相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经过画地图草图和语言描绘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检查和剖析,提出了相关民众意象的观点,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阐述。
凯文 . 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记或是道路,应当简单认明,从而构成一个完好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概括为五种元素——道路、界限、地区、节点和标记物,这五个因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因素,在往常状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第一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常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同,“那些沿街的特别用途和活动的齐集处会在察看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认识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楚并且著名的道路拥有更强的可辨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络为一个整体,使察看者不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向。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取“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需能够辨别,就必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一样而各有特点。
林奇十分重申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系统。
他以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定拥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许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自己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经过道路两旁的因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习的道路,或许在一条不停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感觉路很长,并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奇观”的心理每一个人都有过近似的经验。
界限是除道路之外的线性因素,城市的界限构成因素既有自然的界限,如山、沟壑、河湖、丛林等,也有人工界限,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商定俗成的人造标记物等。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城市意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 在空间论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2.1概述 诺伯格· 舒尔兹的的“存在空间”是林奇的“城市意象”与G.Cullen空 间观的延续与整合。G.Cullen注重具体可见的空间,从建筑、街道、中心等 元素来看待整个市镇地景;林奇属认知空间。诺伯格· 舒尔兹从任何空间知 觉均有其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认识出发,论 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从而导出了“存在空间” 这一概念。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 “意象()image”。 诺伯格· 舒尔兹对于存在空间的结构进行了更具形态化的分析,称为存在 空间的垂直/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表示存在空间具有层级性,依范围大小可分为: 1、地理区域或国家范围 2、地景或区域范围 3、城市范围 4、街道 5、住家 水平结构(存在于每一垂直结构中)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1、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领域) 2、连接各类型中心与地区的路线(路径) 3、具有特殊重要性与意义的各类型中心(场所)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4 城市形态 城市环境的意象性有利于它视觉的识别和本身的构成,前面所提到的各 类构成因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地标都是建造一个明确的有特点 的全城结构的砌块,对于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呢?林奇认为,它取 决于: (1)应从整体形象性要求,对各个要素进行精心的设计 (2)体现出形态的特性。包括单一性、形式的简明性、连续性、统治性、 结合的明确性、方向性、视野、运动知觉、时间序列等。 (3)要有整体感(各种形象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有序的为人所感知)
小组成员:
汇报日期:
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四、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五、空间意义分析
可意象的城市——读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后的思考
【城市广角】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尺度更大的结构。
在这个巨大的空间结构中,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方便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
该理论认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道路(Road)、边缘(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标志(Landmarks)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一、道路对于大多的城市体验者来说,道路是最具统治性的构成要素。
其重要性取决于其对城市是否熟悉。
昆明的道路是高原起伏地形造化的结果,这种结果让其极具南方城市道路的“迷乱”特色。
北方的道路四通八达,横平竖直,如果你在北方问路,指路者口中常会出现“正南”“正北”“西南”“西北”等这样的方位字眼。
出现这种情况,有种说法是由于自古中国的政治中心多在北方,所以在道路以及城市布局上特别讲究“正”,体现正统和威严。
而笔者认为,这和北方大部分是平原有更直接的关系。
南方由于多丘陵、山地,道路更多地需要因地制宜,有很多的转弯、起伏,所以“左”“右”的转向名词在南方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
在昆明,哪怕当地人向别人指示自己家的位置时,有时候也会产生误差。
因为太过熟悉,所以在当地人心目中会形成一个固有的坐标,然而这种固有的形象特征会在这种普遍的城市道路特征中带来一定的迷失。
特殊的道路可能成为大量道路中的特征,而习惯性的路程则具有最强的形象,所以,主要的交通路线就是主要的形象特征。
比如金碧路、东风路、北京路等道路影响着昆明整个城市的骨架和城市形象,太多的标志性建筑散布周围,就像门帘的一条条绳子上挂满了装饰的物品。
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特定道路的形象。
比如金碧路在金马坊节点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为弯曲,在减缓车流速度,实现技术目的的同时,避免了车流和广场两侧穿梭人流的混乱,通过特点空间的营造获得了良好的整体形象。
场所文脉理论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 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 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 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 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例如景 观轴,景观长廊,“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林奇十分强调城市 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 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 向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 而感知的。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 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 过类似的经验。
洛杉矶 洛杉矶的研究范围取中部商业区以及边缘,有基本的图形——最规整的方格 网道路。首先是大都市区的分散,靠着中心部分受益于商业区的恩惠,但还有其 它分散人们注意力的核心。其次,方格网本身就是平淡的背景。对于某一因素的 方位常无法把握。第三,中心区的活动扩大了它的空间范围,冲淡了它的影响。 对老房子的不断改建又破坏了它的历史价值。对于这个城市的概括,有一些典型 的词汇“展开的”、“无定形的”、“无中心的”,很难从整体上去想象和概括。 城市形象的基本结构是潘兴广场的结点,它位于百老汇和七号街形成的L形角 部,全处于方格网道路结构中。百老汇的另一头是市政中心,再过去的奥弗拉广 场街是重要结点。与百老汇平行的是金融区。L形的中心随意点缀着使人印象深 刻的标志物,它们主要是旅馆、大厦、图书馆、百货、音乐厅、市政厅等。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及评价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及评价凯文·林奇的生平及影响林奇曾在耶鲁大学凯文•林奇(1918-1984)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
他花费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穿梭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从而于1960年出版了他对现代城市规划最有影响的著作——《城市意象》。
在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
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凯文·林奇的社会及专业背景在19世纪、20世纪交替之际,美国的城市规划以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和花园城市理论为基础。
在这种理论中,强调城市不仅能而且应当进行设计,因为创造美好而有秩序的环境城是人类健康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一个美好的城市可反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向市民逐渐灌输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从而提高道德和社会的意识。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中的形态决定论面临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中的“”面临着来自社会学家的公开质疑和强烈挑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林奇作为MIT的一名年轻教师,开始了他致力于一生的城市设计的研究工作。
计的研究工作凯文·林奇的代表著作一1960年出版《城市意象》(The Image1960年出版《城市意象》(The Imageof the City)一书,提出城市意象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城市环境的符号、结构越清楚,人们也越能识别城市,从而带来心理的安定来心理的安定。
凯文·林奇的代表著作一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概认为城市要表现下城市形态的概念。
凯文·林奇城市设计教育思想解读
国内 白 1 8 9 5年 以来 ,大多数设有建筑学科 的高等院 限于 高速公路 、海岸线 和新城 这些重要 地区 ,也包括 处 校都 经开设 了城市 设计课 程 ,开课 的范 用也从 研究 生 理街道 的使用 与铺装 、阳 台的形式 、行道树 的种植 、路 标识 系统 等看起来普 通的事情 ? 渗透 到本科生 、专科生 及职业 教育等方 面 。 町见 ,城 市 边石 的修整 、
ur ban des i hasa eati l gn gr nf uence i he w or nt l d.Bas ed sorgial on hi i n opi ons ni on ur ban desgn, K i evi n L ynch。 ed u s catonaIvi poit of i ew n Ur n ba desg n S i r i i ntodUced and analz y ed pect eachi g at as soft n C0nt ent , t s eaChi ng m et h0ds , COUr es s tng a nd edUcaton s et i i i t ut nsi i t on,n or o i dert enh ance d an C 0 nSUm m at e ur ba d e i n n S g educaton w or i kofour county. r
随喊 学 撤终舟刖得 意1 c ~ f I } 南T林奇提倡 J
址行 j 大骨柏 嘲 ☆ 喜 日 蛙 出 r 对浊 m
事 元化f直 取参 i 规划 站f 专 领域 S
董 董
禹 慰
D n Y o g u D n We o g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 0 — 3 X 2 0 )O 0 — 4 3 7 9 ( 0 6 1- 10 0 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人物简介
3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 •2.2构建城市形象的条件
+ •2.3城市意象五元素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目录
4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1952-1953年 《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调查》 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
凯文•林奇(1918-1984) 美国人 从小家境富裕,曾就 读于美国的一流中学。
赖特的学生,受赖特、刘易 斯.芒福德影响大,麻省理工 大学规划教授。
花费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穿梭 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空间 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1960年 出版他对现代规划最有影响的 著作——《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理论
城市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范围。
城市意象五要素 天安门——北京
三 城市意象理论评析
•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给我们最大的冲击, 就是让我们意识到了城市环境对于人类主观感受的巨大影响力。
• 凯文•林奇在本书中的一大重要概念就是城市环境的“可读性”。在保证实用 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城市环境还应该有能力为人们创造一种特征记忆。这从 某种意义上批评了当时一些城市热衷推行的“城市更新运动“,因为城市 “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尽管他们一遍遍地修饰, 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像上他们常常缺乏特征”。此外,通过对城市环境五 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的分析,凯文•林奇一一解 释了城市元素对于市民心理的重要影响。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6
•2.2构建城市形象的条件
凯文•林奇提出了建立城市形象性的三个条件: 识别性 结构 意义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2.2 构建城市形象的条件
7
识别性:
主要指物体的外形特征和特点
结构
主要指物体所在的空间特征和特点
意义
主要指与观察者在使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
1954年
《城市的形式》
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
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
1959年
结合波士顿、新泽西和洛杉矶的“城市形象性”调查分
析,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市民调查和实施体验的方法,
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
城市意象理论
城市设计
……
xx工程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系
主讲:xx
1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
城市意象理论
+ 一 凯文•林奇 人物简介
+ 二 城市意象理论内涵
+ 三 城市意象理论评析
目录
Contents
2
一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人物简介
高速铁路桥构成的边界
水体与城市构成的边界
区域
中等或 较大的地段, 这是一种二 维的面状空 间要素,人 对其意识有 一种进入 “内部”的 体验。一个 区域应该有 共同的形态 特征和使用 功能,并与 其它区域有 明显的区别。
城市意象五要素
区域
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 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 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 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五要素 城市景观节点
标识
•
城市中的点状要素,可大
可小,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
参照物,但不能进入。通常是
明确而确定的具体对象,如山
丘、高大的建筑物、构筑物等。
有时树木、招牌乃至建筑物西
部也可视为一种标志。标志可
以再城市中或一定范围Biblioteka 作为一种方位感导向,是城市结构
的一种暗示。它是形成城市形
象和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对
将景观联系起来道路具有连续性
给人一种方向感
边缘
城市意象五要素
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形要素,“边”常有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 围墙所构成。
边缘
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 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某种不 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
• 城市中可以称之为路径的元素有两类,即交通联系的 道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
• 路径是人们认知城市的基本要素,其他要素都沿着路 径展开。所以,在城市形象建立中,路径站主要地位。
城市意象五要素
人行道 各种车道
路径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 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 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 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 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城市商业区
城市生活区
节点
节点就是集合的场所,节点也 被称为城市的“核”。
城市意象五要素
节点
节点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 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 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 及意义上的核心。节点往往成为城 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 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与转换处, 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 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 的集中点。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 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 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 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 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5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其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 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性、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
认知意象是城市生活的基石,使用者主要通过认知来认识城市,城市 设计应满足人的认知要求为目标。
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对城市空间提出两个基本要求:易识别性和可认 知性。可认知性是林奇提出的城市空间评价的一个新标准,即城市空间 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
•2.3城市意象五元素
凯文•林奇指出:构成市民心理形象一般用五个元素, 即路径、边缘、区域、点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2.3 城市意象五要素
11
路径
• 观察者习惯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可以是大街、步行 道、公路、铁路和运河。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 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其它 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于它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