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简评_王建国
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综合法和刘宓庆的当代翻译理论之比较
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综合法和刘宓庆的当代翻译理论之比较作者:冯晓花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4期摘要:现代翻译学者的理论受到语言学理论的极大影响,如中国学者刘宓庆和德国学者玛丽·斯内尔-霍恩比借鉴语用学理论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
本文从学科的界定、文本分析模式和翻译风格论三方面对比了两位中外学者的翻译理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关键词:翻译综合法当代翻译理论学科界定文本分析模式翻译风格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大大增强,语言科学突破了语文学和历史语言学的范畴,进入了多学科化发展阶段;语言学在理论深度、科学性、系统性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翻译理论也开始受到语言学理论(语言符号理论,描写语言学关于语言结构分析的理论,功能语言学观以及转换生成语法关于深层和表层结构的理论)的极大影响。
70年代后,翻译理论开始转向借鉴语用学的理论。
这种转向是翻译和语言学之间的互动研究最为显著的成果,也通过其他学科间接地表现出来。
自此西方的翻译理论开始系统化,从现代阶段向当代阶段转变,逐渐走向了成熟时期。
德国学者玛丽·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和我国学者刘宓庆敏锐地把握了这种转向,提出了各自的翻译理论。
斯内尔-霍恩比在她的著作《翻译研究:综合法》(1987,1995)一书中提出了综合法或多元互补法,这奠定了她在翻译界的地位。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曾经评论:斯内尔-霍恩比“在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角度来加以讨论,因为它们为解释笔译和口译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基本的论点”(转引自田德蓓,2001)。
国内的翻译学者田德蓓(2001)、张炳丽(2007)从比对翻译的学科定位、翻译理论建立的基础和语言和文化三方面分析了斯内尔-霍恩的翻译综合法,并且认为这种综合的翻译法可以使译者进一步明确在翻译过程中所应关注的焦点和主攻力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翻译家刘宓庆在1990年出版了《现代翻译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当代翻译理论。
刘宓庆翻译思想简介
[ 6 ]王燕.2010.对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思考(J)文学界
5/31/2014
5/31/2014
5/31/2014
Part two: Liu's theory
传统译论
刘宓庆的理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继承与发扬;开拓与创新。 他非常珍视我国的传统译论,将其视为瑰宝。
他在《当代翻译理论· 前言》中指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悠久,如 果从最初的佛经译论(公元148年始)算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译论家,他们的主张和论述,大抵出于自己的 力行心得,因而言微旨奥,论断精深,予后世极深的影响,其中如玄奘 (600—664)与严复(1853—1921)的翻译思想和对策性主张,至今仍有 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是中国和世界文 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视若珍宝,矢志于阐发和开拓性继承。”
5/31/2014
2006年,刘宓庆在《流派初探》(《中国外语》,2006年第六期)一文中总结了20 世纪后20多年迄于今的中国翻译实务和理论研究的成绩,提出了中国功能主义翻译流 派的概念。 第一, 坚持翻译的文化战略观,将翻译定位为兴邦振国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不 可或缺的战略武器; 第二, 注重翻译基础研究和整体性整合研究。 第三, 翻译基础研究中的主体是基础理论的发展研究,指汉外互译的意义理论、 理解理论(文本理论)以及交流中的话语传播和表现理论等等;在翻译实务中强调 “把握交流中的意义”; 第四, 注重汉外(不是外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树立“本位 关照、外位参照”的原则,不能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 第五, 必须发展翻译美学,使翻译美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组成部分;以欣畅的 汉语作为主体的行为风格特征; 第六, 中国翻译理论的对策论核心思想是“代偿”而不是“对应”。前者关注 “以交流中的意义为核心”的语言功能的充分发挥,后者关注的则是语法形态(特别 是句法结构)的两相(原语与译语)对应; 第七, 具有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全局观,学习、借鉴外国实务和理论的优长,积 极进行互动交流。
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及翻译批评
• They did not say anything. George reached
• • • • • •
down for a towel and wiped the counter. “I wonder what he did?” Nick said. “double-crossed somebody. That’s what they kill them for.” “I’m going to get out of this town,” Nick said. “Yes,” said George, “That’s a good thing to do.” “I can’t stand to think about him waiting in the room and knowing he’s going to get it. It’s too damned awful.” “Well,” said George, “you better not think about it.”
• 1、第一回: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2、第二回:贾雨村看到智通寺联: •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思回头。 •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A Red, Red Rose
by Robert Burns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 O my luve's like a melodie •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 啊,我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 • 它在六月里初开; • 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 • 它美妙地演奏起来。
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回顾和展望
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回顾和展望第一篇范文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回顾和展望刘宓庆是中国翻译界的泰斗,他的研究对汉英对比和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回顾刘宓庆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他指出,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词汇使用和语法规则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汉语强调意合,而英语强调形合;汉语通过词语的位置和语气词来表达语法关系,而英语则依赖于明确的语法结构和时态。
这些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翻译研究方面,刘宓庆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他认为,翻译首先要忠实于原文,传达出作者的原意;其次要通顺,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最后要美,达到艺术上的审美效果。
这一标准对后来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英对比和翻译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汉英翻译的需求日益增加,翻译工作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
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建立大规模的翻译数据库和开发智能翻译软件。
其次,随着神经机器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有了显著提高。
然而,机器翻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文化差异的把握不足和语义理解的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将机器翻译与人类翻译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翻译的整体水平。
最后,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传递。
因此,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素养,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第二篇范文探索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领域,我们试图从3W1H(What、Who、When、How)和BROKE(Background、Relevance、Objectives、Knowledge、Examples)模型出发,以全新的视角深入解读这一议题。
解密翻译美——《翻译美学理论》评析
探讨
mes n ,审美审视 集 中于超 文本 意蕴及其表现 nl ) o ( 隐含 于文 中,不 一 定有 “ 常 看得 见” 的表 现
式) 第 三 维 度 跨 语 言 维 度 (ne iga dm n Itrnu l i e- l
刘宓庆 教授 的新 作 《 翻译 美 学理论 》
( 合著者章艳 )于 2 1 年 由外语 教学与研 01
究出版社 出版 ,相信 很多人 与笔者 一样 已 经很久没有读 到像 《 翻译美学理论》 这样
文、情 、理、志并 茂 的 翻译 理 论 著作 了。
如作者举 例引导读 者领略汉语的音韵美时
审美不可 企及 论、翻译 美 不可译 论 等等, 有很 大 的帮助 。
下面我们再看作者如何具 体引导读者 作审美解构和再现。以所谓 “ 三难” ( 意 象 、意境、意蕴) 中的 “ 意象 ”为例。艺 术意象的解构和再现一直被认为是艺术 诠 释论中的难题 ,翻译也一样 ,尤其是对 于 文学翻译 ,再 现意 象美应 该是 一个 关键。 刘 宓庆认 为 ,意 象解 构 的 第 一 步 是 要 认 清 意 象 的存 在 形 式 ,第 二 步 是 把 握 意 象 的叙 事功能 ,第 三 步是诠 释意 象 的隐含 意义 , 最后才好决定 意象 的再 现方式。在谈到 意 象的翻译再现时 ,刘宓 庆认 为动态模仿应 该是基本对策 ,传统观念认 为模仿有悖 于 “ 真善 美 ”是 说不过 去 的 ,一 切 取决 于如 何 善用 “ 应 式模仿 ” 和 “ 偿性模 仿 ” 对 代 ,尤 其是 ” 代偿 性模仿 ” (0 1 3 2 1 :24,25 。 3 )
1 .以语 言 审美切 入 并纵贯 全 书
放眼世界,构建特色——评刘宓庆先生的《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际转换理论,它是世界翻译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了三个组成部分(即基本理论、应用理论、跨学科理论)。很
因此,我们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建设而努力,也就是为世界翻 明显,跨学科理论被添加到内部系统并且与基本理论、应用
译科学做出贡献”(刘宓庆,2005:285)。在此,刘先生主张不 理论同属一个层次,而原来属于应用理论的翻译方法论、翻
的“翻译学多维共同体示意图”代替了《当代》的“翻译学学科
第十二章的重点是论述“中国翻译理论应有的特色”这 架构:外部系统示意图”;《新编》“翻译学理论框架示意图”中
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包括重视文化战略考量、汉外 系统内部组成成分用实线连结,系统间用虚线连结,而《当
语言文字及其审美特征的差异、以功能代偿为核心的对策论 代》的“翻译学学科架构:内部系统”中系统内部和系统间的
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放在中华民族文化全面复兴和强国 层次上。这中修订的原因在于“翻译行为受制于翻译思想,因
建设方略的大局中加以充分考量。”(刘宓庆,2005:286)刘先 此翻译思想研究对整个翻译理论研究有引导、指导意义”(刘
生的这种从文化战略高度上为中国翻译定位的思想不是凭 宓庆,2005:19)。可见,翻译思想是翻译理论的最高层级。(刘
理论和关注世界翻译科学对立起来。 极端共性派者的这种
三、理论模式的阐释得到加强
观点和做法是不科学的,主要是他们不懂得“个性”与“共性”
根据自己的宏观研究成果,刘宓庆先生提出了有汉语参与
的辩证关系。另外,翻译的功能整合观认为翻译学的理论体 的翻译理论的基本模式,即“重描写的语义—功能模式”,用以
系构建必须重视“八大板块”的基础研究以及“‘一盘棋’式的 阐释汉外转换的种种规律和作用机制,构建完善理论体系。 【黑龙江史志 2009.14(总第 207)】
翻译美学理论
引言
❖ 翻译批评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又 必须是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不是几个字或几 句话表述的空洞原则…
❖ ——马祖毅等著,《中国翻译理论通史》 (第四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第343页
本文拟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两篇译文,以期进行系统地论述。
一、原文简介
❖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二位译者各有侧重,各有 千秋。从翻译美学理论的角度而言,曹译本已经超 越了汪译本。
借用翻译美学理论对比分析十月午后漫步十月午后漫步的两个中译本的两个中译本韩晓楠2012年11月26日译文分析思路?一原文简介?1原文作者?2原文文体与散文翻译?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述1刘宓庆与翻译美学理论?1刘宓庆与翻译美学理论?2翻译美学理论的观点?三借翻译美学理论对比分析两个汉译本?1语音层面?2词汇层面?3句子层面?四总结引言?翻译批评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又必须是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不是几个字或几句话表述的空洞原则
❖ 例2.
❖ The chestnuts and acorns dropped in showers, and the patter on the gravel was a little weird.
❖ 曹译本:栗子和橡果雨点般纷纷落下,啪嗒啪嗒敲 打着砾石地面,声音里夹杂着几丝诡异。
❖ 汪译本:栗子和橡果雨点般纷纷坠下,吧嗒吧嗒打 在砾石地上,那声音给人一种有点神秘的感觉。
例6. Happy? Yes, and reasonably happy.
❖ 曹译本:觉得幸福?是的,的确感到相当 幸福。
❖ 汪译本:幸福?是的,至少是相当幸福。
❖ 分析:曹译本将“reasonably”准确地体 现了出来,而汪译本中有错译现象。没有 准确地传达原文。
刘宓庆翻译研究方法评析
潜在 地受 到其 他 师长 的影 响 。如 朱光 潜先 生 对刘 宓庆 的直接影 响在 翻译 美 学 领 域 , 但 朱 先 生 的理 论 比较 思想 和实 践都 可 能对 刘宓 庆从 事理 论 比较 研究 产 生 间接 影 响 。作 为 中国新 旧交 替 时期 美学 领域 的重要 代 表 , 朱 光 潜在 研究 的许 多领 域 运 用
直十 分重 视 翻译 研 究 方 法 , 他 早 年 就 指 出中 国
传统译论的方法论必须革新 , 以适应建设现代译
论 的需 求 。他 在具 体 的 翻译 研 究 中 , 运 用 了多 种 研 究方 法 , 如 比较法 、 系 统论方 法 、 跨学 科方 法 等 , 这 些方 法 都 可 以归 结 到他 提 出 的 “ 本位观照 、 外 位 参 照” 的总方 法 。本 文 拟对 刘 宓 庆 的研 究 方 法
二、 比较方 法
理论体系为 目的的研究倾 向。在师长和家庭影响
方面 , 据 刘宓 庆 回忆 , 他 从 事汉 英 对 比研 究 受 王力
先生 的影 响 较 大 。他 从 事 翻 译 理 论 比较 研 究 , 还
首先 需要 说 明两点 。其 一 , 为讨论 的方便 , 这
里 的“ 比较 ” 和“ 对 比” 不 做 区分 , 虽然 从 严 格 意义 上讲 , 两者 有 区别 。其 二 , 刘 宓庆 的汉 英对 比研 究 虽也 涉及 普通 对 比语 言学 的 问题 , 如他 提 出 了语 言对 比的异 质 性 、 层 面透 视 法 、 “ 汉语本位 ” 等 观
钟 ?这 里既 有 内部 原 因 , 也 有 外 部 原 因 。 内部 原
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浅论
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浅论作者:卜云辉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21期摘要:刘宓庆,中国香港人,祖籍湖南新宁,生于1939年1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主修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
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刘宓庆翻译美学思想,有助于解释刘氏理论的中国情结,推动翻译理论、翻译美学理论的建设。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87-02一、导论刘宓庆(1931-)是对我国翻译界有重大贡献的国际知名学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他的学术专著多达数百万言,其中包括《文体与翻译》、《英汉翻译技能指引》、《新编当代翻译理论》、《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文化翻译论纲》、《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口笔译理论研究》、《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及《刘宓庆翻译散论》等十一部。
刘宓庆探讨了现当代译学几乎所有的理论问题,其中有些著作更是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的扛鼎之作。
刘宓庆前期的学说建立在传统译论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后期的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具有超前性,在国际上很受学术界的重视。
可以说,他的翻译理论提高了我国的译论在世界上的地位,因为即便在翻译研究极发达的西方也几乎没有人构建出如此完整、如此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
二、翻译美学的发展及历程作为同属美学分支学科的文艺美学和翻译美学,文艺美学主要是由文艺创作者依靠个人审美观点、思想修养去感受生活并把感悟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通过文艺特有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共鸣。
而文艺美学是研究文艺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塑造美感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有内涵的学科,而文艺美学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美学研究的主要是审美的一般规律,包括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和审美艺术等内容。
童话翻译的审美再现研究——以朱纯深汉译《夜莺与玫瑰》为例
翻译论坛General SerialNo.992019No.21陆晓斌(1994-),男,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2郭继东(1969-),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童话翻译的审美再现研究———以朱纯深汉译《夜莺与玫瑰》为例陆晓斌1郭继东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文学作品创作之初就被赋予一定的美学价值,翻译文学作品自然也离不开美学。
本研究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为支撑,选取朱纯深最新译作《夜莺与玫瑰》中的童话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语和句式三个层面来探讨朱纯深对原作的审美再现。
通过对朱译本中典型例证的分析,来验证翻译美学应用于英汉童话翻译的可操作性,为童话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翻译美学;童话翻译;审美再现1.引言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其最初是口述民间故事的一部分,直到公元前1300年,童话才以文字形式出现。
自童话以文学形式诞生以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童话读物,王尔德童话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王尔德一生共创作九篇童话,原文于1888年和1891年分别以《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石榴之家》为名出版。
出版不久便开始传入中国。
最早将王尔德童话译介到中国的是周作人。
他将王尔德最著名的童话故事The Happy Prince 译为《安乐王子》,并刊登在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
此后,不少学者开始聚焦于王尔德童话的翻译,其中包括胡俞之、林徽因、穆木天、巴金以及后来的朱维芳、钱朝阳、王林、易新等人。
诸多汉译本的诞生推动了王尔德童话在中国的传播。
而翻译实践的发展也推动了理论研究的发展。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童话翻译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只局限于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文本分析。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视角也逐渐多元化。
美与文学一直都是如影随行,“趋美”是人类语言的特性(毛荣贵,2003)。
而翻译与美更有着不解之缘。
关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述评马立罕
关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述评马立罕发布时间:2023-06-17T02:58:27.568Z 来源:《时代教育》2023年7期作者:马立罕[导读] 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云南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再现一.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基于语言各自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无疑受到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刘宓庆(2005)在《翻译美学导论》里谈到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翻译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美学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翻译美学是美学思想在翻译领域中的成果,有利于指导对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
翻译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译者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语转换为目的语,进行美的转化。
本文将通过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主要包含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翻译的审美再现,来展现翻译美学的理论。
二.刘宓庆翻译美学的理论建构1.翻译美学的渊源中国的哲学论著始于老子,美学论述也始于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刘宓庆口译理论基本框架——评刘宓庆《口笔译理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12刘宓庆口译理论基本框架研究———评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彭秀林(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摘要: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以维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为口译研究的指导思想,并构成贯穿全书的理论主线,从口译研究的指导思想、本体论、认识论、对策论、方法论五个方面构建了口译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首创性、整体性、开放性和操作性,标志着我国口译理论初具雏形。
关键词:口译理论;刘宓庆;框架;《口笔译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12)06-0152-03刘宓庆先生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先后出版了11本翻译论著:《文体与翻译》《英汉翻译技能指引》、《新编当代翻译理论》《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文化翻译论纲》《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口笔译理论研究》《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刘宓庆翻译散论》(王建国编)。
在这11本专著中,除《口笔译理论研究》以外,其余都聚焦于笔译研究。
《口笔译理论研究》,顾名思义,应包含口译和笔译两个方面的理论。
其实不然。
在这部专著中,著者着力要解决的是口译到底有没有理论的问题、有没有具有操作性的口译理论的问题,关于笔译的论述不过是为把口译有关问题论述得更清楚的一个铺垫而已。
笔者反复研读《口笔译理论研究》以后,发现该书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创建了一个口译理论基本框架或者说一个口译理论体系。
一、口译理论指导思想刘宓庆口译实务经验丰富,翻译理论素养深厚。
他深刻体会到口译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口译员随时要面对一种“全方位的挑战”:心理素质、语言功力、反应能力、专业水平、百科知识、应对或应变策略、交流和交际技巧乃至仪态的“felicity”(得体)和所谓“becomingness”(适境),等等。
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述评
北 京第 二外 国语 学 院学报
2013年第 8期
(总第 220期 )
二 、意 义理 论与 翻译 意义 观
“
一
些 语言哲 学家试 图在研究语 言与非语
言事实 的关 系的基础 上 ,建立语 言意义理论 ,
认为语 言的词和句子 的意义就是它 们指称或代
表 的非语 言的事实 。 ……另一些语 言哲学家 则
侧重研 究人 与语言之 间的关系 ,从 人的思想 、
人 的言语 行为和语 言的具体使用 ,探讨语 言和
个 阵营内部不同意义观的交锋 。
彻底 。Bloomfield力戒对 “意义 ”这个概念作 出
意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重 中之重 ; “翻译理 任何 主观 性 的定义 …… ,认为陈述意义 永远难
论家 自始至终都重视意义的研究” (Newmark, 以认 识 (许 均 、袁筱 一 ,1998:27~28)。布
语义 观的观 点 )。中西翻译理 论 中意义观 的交 态上 的意义 分析往往脱离 语言使用 ,如果 用这
锋 ,就主要体 现在译论家信 奉人文性意义观 , 种 意义 分 析 法往 往 无 法 分析 使 用 中的 语 言意
还 是非人文性 意义观 的交锋 ,同时又反 映在 两 义 ,更何 况这种静态上 的意义分析本 身就 难 以
关 键 词 : 意 义 与翻 译 的研 究 ;刘 宓 庆 的 翻 译 意 义观
[中图分类号 ]H059
刘宓庆翻译思想简介
5/31/2014
2006年,刘宓庆在《流派初探》(《中国外语》,2006年第六期)一文中总结了20 世纪后20多年迄于今的中国翻译实务和理论研究的成绩,提出了中国功能主义翻译流 派的概念。 第一, 坚持翻译的文化战略观,将翻译定位为兴邦振国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不 可或缺的战略武器; 第二, 注重翻译基础研究和整体性整合研究。 第三, 翻译基础研究中的主体是基础理论的发展研究,指汉外互译的意义理论、 理解理论(文本理论)以及交流中的话语传播和表现理论等等;在翻译实务中强调 “把握交流中的意义”; 第四, 注重汉外(不是外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树立“本位 关照、外位参照”的原则,不能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 第五, 必须发展翻译美学,使翻译美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组成部分;以欣畅的 汉语作为主体的行为风格特征; 第六, 中国翻译理论的对策论核心思想是“代偿”而不是“对应”。前者关注 “以交流中的意义为核心”的语言功能的充分发挥,后者关注的则是语法形态(特别 是句法结构)的两相(原语与译语)对应; 第七, 具有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全局观,学习、借鉴外国实务和理论的优长,积 极进行互动交流。
in dealing with translations involving Chinese
rely less on morphological markings
5/31/2014
pay less attention to parallel transfer and more to non-parallel transfer
翻译评价对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论纲一书许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心兼职教授认为该书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文化视界中的翻译研究逐步走向了成章艳
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述评
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述评
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述评
王建国
【摘要】意义与翻译的研究虽然一直颠沛流离,但始终没有离开翻译研究者的视线。
本文初步梳理了意义与翻译研究的历程,重点对刘宓庆的翻译意义理论做了述评,指出当前意义与翻译的研究仍然值得期待。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5)008
【总页数】5
【关键词】意义与翻译的研究;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
一、引言
意义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意义的研究是翻译理论发展的主动脉。
在意义没有得到系统研究之前,翻译学几乎只是感性时代,及至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等一系列语言学流派对意义展开研究,才迎来了翻译学的“科学”时代。
然而,意义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意义如何定义、意义如何分类等一系列问题难以解答,让一些翻译意义论者感到了绝望。
随着比较文学、文化派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介入,意义却走到了翻译研究的边缘,大有被抛弃之势。
近年来,有感于这样的局势,一些中西方学者奋力维护着意义研究的阵地,默默耕耘着。
刘宓庆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者。
他提倡翻译需要加强对意义的研究,并不断地获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本文先简述中西翻译意义论的发展,之后就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及其意义做一个简述和分析。
二、意义理论与翻译意义观
“一些语言哲学家试图在研究语言与非语言事实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语言意。
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简评_王建国
DO I : 10 . 13978 / j. cnki . wyy j . 2010 . 02 . 011 2010 年第 2 期 总第 120 期
言与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 讨 , 认为必须 将 语言整体置入文化矩阵中加以审 视 , 并提出语 法 意义是广义的文化意义 , 在语 言宏观结构各语 法 范畴所蕴含的语 法意义之外的 词 、词组 、句 、句 段 的表层 、 中介层及深层 ( 文化心理) 所蕴含的文 化 意义是狭义文化意义 。 这样 , 文化翻译研究没 有 脱离言语的意义和形式 , 摆脱 了把语言形式和 文 化割裂开来的趋向 。 第二 , 借鉴了西方的哲 学思想 。 刘宓庆批 评 了结构主义及其翻译观 , 并在 维根斯坦语言哲 学 观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 参见 王建国 2006 : xiii-xiv ) 。 另 外 , 刘宓庆在胡塞尔 哲 学思想的影响下 , 选择了荆楚 文化和爱尔兰文 化 作为探讨文化翻译的两个理想 客体 。 寻找 “ 理 想 的客体” , 也就是寻找典型的文化形态来作典型的 双语文化转换分析 。 刘宓庆 ( 2006 : 3 , “ 自序”) 写 道: “ 胡塞尔说 : `逻辑永远探讨理想的客体' , 这句 话就成了我写作的主旨性 方法论” 。 两个理想 客 体的选择使得刘宓庆能对文化心理作更加清晰而 细致的描写 , 有效地避免了文 化翻译研究的泛 泛 而谈 。 第三 , 把审美揉进文化翻译策略中 , 充分地考 虑了意义的人文性 , 给考察文 化翻译的过程和 结 果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 文化翻译研究中必须考 虑审美 , 这不仅是刘宓庆一贯的主张 , 更重要的是 审美与文化的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在翻译研 究的学科构架中 , 文化与审美 都与翻译学价值 论 的关系最紧密 , 因而研究文化 翻译加入审美因 素 也是系 统地完 善翻译 学价值 论的必 然手 段和 途 径。 第四 , 刘宓庆结合心理学学科家族对文化 心 理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 给文化 翻译研究提供了 更 坚实的理论基础 。 2. 2 理论地位 对刘宓庆的《 文化翻译论纲 》 一 书 , 翻译界 的 评论包括 : 认为该书“ 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文化视 界中的翻译研究逐步走向了成熟”( 许钧 2002 , 评 论的是该书第一版) , “ 是中国翻译理论界探讨 文 化翻译为数不多的专著之一 , 在理论深度和系 统 性方面 堪 称开 先河 之作 ”( 章 艳 2008) 。刘靖之 ( 2000) 在为 该书第一版写的序中指 出 , 翻译研 究 和教学至今仍不得不采用欧美翻 译理论 , 但由 于 语言差异问题 , 汉英互译中遇 到的问题还难以 得 · 75 ·
有关于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doc
有关于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有关于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导读: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分,是刘宓庆将翻译理论划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
而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对于影像语言的外部系统的复杂研究最终只能导致对语言本质的模糊理解,因此他摒弃了对于语言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只选择了内部系统。
刘宓庆对于翻译理论的二元划分,是对索绪尔的一个补充,他提出了本为观照,外位参照,就是将翻译视为摘要:世界正处在多元化交流的时代,中国文化向外弘扬传播的同时也吸收着外域文化的精华,而翻译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也逐渐开始注重文化的理解,国内外诸多译者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的过程。
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论纲是国内学者对于文化翻译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之一,尤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刘宓庆;文化;翻译;文化翻译理论近三十年来,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逐渐受到国内外译者的重视,而与社会因素联系较为紧密的便是文化语境因素。
人们开始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来重新定义翻译,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翻译,理解翻译活动。
从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各国翻译界和文化界都开始从翻译性质,文化语境,翻译影响等角度研究翻译,从文化层面重新审视翻译活动”[1]。
伴随着社会人类学家对于文化翻译概念的提出,翻译文化已然成为二十一世纪翻译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研究领域便出现了翻译的文化转向。
随着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内重要学者受西方学者影响,对翻译与文化的发展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及深思,对摄取外域文化及传播中华文化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中外文化翻译课题研究近30年来看,中英和英中译文,难免反映了这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排斥的特色,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理论还不是很多。
刘宓庆教授历经十载,在其所著的《文化翻译论纲》中,结合中国楚文化及爱尔兰文化,系统从三个方面做出分析,多次以屈原诗歌为例,提出了文化翻译表现论,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文化翻译体系,对中国文化传播具有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与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 讨 , 认为必须 将 语言整体置入文化矩阵中加以审 视 , 并提出语 法 意义是广义的文化意义 , 在语 言宏观结构各语 法 范畴所蕴含的语 法意义之外的 词 、词组 、句 、句 段 的表层 、 中介层及深层 ( 文化心理) 所蕴含的文 化 意义是狭义文化意义 。 这样 , 文化翻译研究没 有 脱离言语的意义和形式 , 摆脱 了把语言形式和 文 化割裂开来的趋向 。 第二 , 借鉴了西方的哲 学思想 。 刘宓庆批 评 了结构主义及其翻译观 , 并在 维根斯坦语言哲 学 观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 参见 王建国 2006 : xiii-xiv ) 。 另 外 , 刘宓庆在胡塞尔 哲 学思想的影响下 , 选择了荆楚 文化和爱尔兰文 化 作为探讨文化翻译的两个理想 客体 。 寻找 “ 理 想 的客体” , 也就是寻找典型的文化形态来作典型的 双语文化转换分析 。 刘宓庆 ( 2006 : 3 , “ 自序”) 写 道: “ 胡塞尔说 : `逻辑永远探讨理想的客体' , 这句 话就成了我写作的主旨性 方法论” 。 两个理想 客 体的选择使得刘宓庆能对文化心理作更加清晰而 细致的描写 , 有效地避免了文 化翻译研究的泛 泛 而谈 。 第三 , 把审美揉进文化翻译策略中 , 充分地考 虑了意义的人文性 , 给考察文 化翻译的过程和 结 果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 文化翻译研究中必须考 虑审美 , 这不仅是刘宓庆一贯的主张 , 更重要的是 审美与文化的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在翻译研 究的学科构架中 , 文化与审美 都与翻译学价值 论 的关系最紧密 , 因而研究文化 翻译加入审美因 素 也是系 统地完 善翻译 学价值 论的必 然手 段和 途 径。 第四 , 刘宓庆结合心理学学科家族对文化 心 理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 给文化 翻译研究提供了 更 坚实的理论基础 。 2. 2 理论地位 对刘宓庆的《 文化翻译论纲 》 一 书 , 翻译界 的 评论包括 : 认为该书“ 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文化视 界中的翻译研究逐步走向了成熟”( 许钧 2002 , 评 论的是该书第一版) , “ 是中国翻译理论界探讨 文 化翻译为数不多的专著之一 , 在理论深度和系 统 性方面 堪 称开 先河 之作 ”( 章 艳 2008) 。刘靖之 ( 2000) 在为 该书第一版写的序中指 出 ,பைடு நூலகம்翻译研 究 和教学至今仍不得不采用欧美翻 译理论 , 但由 于 语言差异问题 , 汉英互译中遇 到的问题还难以 得 · 75 ·
到较好的回答 , 而刘宓 庆的这本书有助于 建立更 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体系 , 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 笔者认 为 , 刘宓庆文化翻译理 论的理论地位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 第一 , 这一理论是中国传统翻 译理论的继承 与发展 , 它明确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战略考量和 “ 洽 洽调和” 、 “ 原汁原味” 的文化翻译审美原则 。 纵观 我国翻译史 , 佛经的翻 译 、徐光启 的科技翻译 、严 复的社会政治翻译都存在翻译 的文化战略考 虑 。 就文化翻译审美原则而言 , 严复 、林语堂 、赵元任 、 胡适 、 傅雷 、 林以亮 、钱锺书都可以说是先驱者 ( 刘 靖之 2000) , 他们的理论大都充溢着浓郁的美学思 想 。 在这两个方 面 , 刘宓庆 的文化翻译理 论都反 映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延伸 和发展 , 它 因应当 代中国现实而产生 , 所以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 第二 , 与西方主流的文化翻译理论比较 , 有共 性也有个性 , 可以形成互补 。 在共性 方面 , 两者都把文化翻 译看成是维护 民族利益的一种战略手段 。 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 论鲜明地提出了 “ 文化翻译政治观 ” , 即坚 持整体 性文化战略考量 , 将翻译定位为文化战略手段 , 使 之服务于国家或民族的核心利益 。 西方的翻译理 论同样也 存 在文 化 战 略观 , 如后 殖 民 翻译 理 论 ( M unday 2001 : 133-138) , 只是由于翻译的地位在 各个国家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里有所不同而在强 度和侧重上表现出差异而已 。 在个性方面 , 刘宓庆研究的是翻译中的文化 , 体现了“ 翻译本位 , 文化外位” 的研究侧重 ; 西方则 可以说是研究文化中的翻译 , 基本上是一种 “ 文化 本位 , 翻译 外位” 的研究侧重 。 从学科特点来 看 , 西方的文化翻译理论与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更为 靠近 , 从这两个学科的角度出发 , 对翻译现象具有 比较强的解释力 , 而刘 宓庆的文化翻译理 论借鉴 了中西多种相关学科的理论 , 着重于文化 与语言 及其相关意义的描写 , 强调翻译规范 , 是中国传统 文化翻译 思想的 系统 化和 提升 。 从研究 内容 来 看 , 相比而言 , 刘宓庆更多地研究的是狭义的文化 翻译 。 结合语言和意义谈文化翻译是刘宓庆文化 翻译理论的特色 , 因而通常关注的是文化特征 、文 化意义 、 文 化解读等 。 刘宓 庆的功能主义 翻译观 强调交流 , 强调“ 用” , 在文化翻译表现法中坚持语
摘 要 :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论包括了文化翻译的本体 论 、认 识论 、方法论 、目 的论和价 值论 , 是刘 宓庆翻译 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这一理论 植根于中国语境 , 借鉴了当代诸多学科的学术成果 , 以语言为依归 , 以意 义为研究核心 , 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延续 , 与当代西方主流的文化翻译理论具有互补性 。 关键词 :刘宓庆 ; 文化翻译 ;意义 ; 互补 ;文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242( 2010) 02 -0074 -03
1 . 主要思想 刘宓庆的 文化 翻译 理论主 要体 现在 其所 著 《文化翻译论纲》( 2006 , 修订本) 之中 。 本 文拟从 刘宓庆( 2004 : 311-315) 提出的翻译理论的几个维 度( 本体论 、认识论 、 方 法论 、目的论和 价值论) 出 发 , 主要依据 《文化翻译论纲 》 一书来简述 刘宓庆 的文化翻译理论并略作评论 。 第一 , 文化翻译的 本体论和认 识论 。 翻 译学 视角中的文化包括翻译所关涉的与文化有关的若 干范畴 、 维度和运作机制 , 表现出鲜明的学科本位 特征 。 这些特征 是 : 视语言 为文化的主体 性的基 本表现手段 ; 以意义的 对应转换为价值论 核心和 基本取向 ; 以文化心理为“ 求索” 的鹄的 ; 以审美判 断为跨文化表现的杠杆 ; 坚持整体性文化 战略考 量 。 文化翻译的任务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 息的意义 , 文化翻译研究必须围绕意义问题展开 。 语义诠释任务的圆满解决 , 取决于译者对 文化内 涵的多维观照 。 观照主要有以下 四个方面 : 文化 历史观照 、 文本内( 上下文) 证与文本外证 、互文观 照、 人文互 证即根据作家本人 来求证 。 语 义文化 论证的原则是以证定义 , 其中包括求证 、参证 ( 即 避免传讹) 与举证 。 文化翻译理论的核心课题是 : 语义的文化诠释 、 文本的文化解读 、文化翻译表现 论、 翻译与 文化心理探索 。 文化翻译理论 中最富 于铺垫性的深层课题是语言文化心理问题 。 第二 , 文化翻 译的表现论 ( 方法 论) 。 文化翻 译表现论的原则有 : ( 1) 文化适应性原则 。 文化适 应性问题是价值论的组成部分 , 也是一个 表现论 原则 。 文化信息的表现应该适应目的语的文化现 实和发展之所需 。( 2) 科学原 则 。 文化翻 译表现 论科学原则的 基本要义是实事求是 。 ( 3) 审美原 · 74 ·
则 。“就文化表现而言 , 审美判断是极其重要的任 务 ,也可以说具有成败攸 关的意义。 ”( 刘 宓庆 2006 : 245) 文化信息的表现手 段包括图 像 、模仿 、替代 、 阐释和淡化等 。 表现法的取舍通常必须进行语义 考量( 看哪一个对应式更切合原意) 、语用考量( 交 流中合不合“ 用”) 、审美考量 ( 实质上也是一种 语 用考量 , 着眼于审美效果) 、政治考量( 也属于语用 考量 , 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适应性问题) 。 最佳可读 性翻译通常是综合考量的结果 。 做到“原 汁原味” 是文化翻译 的表现论思想 , 其实质体现在译者必须精于把握原语文本的特征 和文化气质 , 模仿原语文本的结构和原文特征 , 并 精于做到由意义 、意向来决 定 , 而意 义 、意向又 由 语境中的“用” 来调节 、变通 , 以保证原语文化对译 语文化的适应性 。 或 者说 , 译 者必须提高译语 的 表现力以适应或吸收原语语言和文化的活力 。 总 之 , 译者必须精于 对原语文本的 动态模仿 。 翻 译 要确保“ 原汁原味” 就要从微观和宏观上准确把握 作品的个体文化特色和群体文化特色 。 文化翻译 的表现法是一个开放系统 , 不 存在任何公式化 范 式。 第三 , 文化翻译的效果论( 目的论) 和价值论 。 这两个方面 , 刘宓庆的主要观点是 , 将翻译定位于 文化战略手段 , 服务于国家或民族的核心利益 。 2. 理论特色与地位 我们先简要地从描写的角度讨论一下何谓文 化翻译 , 即文化翻译具有什么特征 。 当前 , 文化翻译大致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 探讨的 : 理论与实践 , 广义与狭义 , 宏观与微观 , 历 时与共时等 。 从实践 的角度来看 , 广义上的文 化
翻译包含了各种形态的翻译 。 任何翻译都因文化 差异而存在 , 因而都是文化翻 译 。 狭义上 的文化 翻译指具体文化信 息的翻译 。 与 之相对的是 , 就 理论而言 , 文化翻译研 究在宏观上讨论翻 译中的 文化策略 , 微观上讨论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 从发生 学的角度来看 , 任何一 种文化翻译理 论都起源于民族文化尤其是文化翻译思想的传承 和个人对文化翻译在宏观和微观上的思考 。 就研 究的角度而言 , 文化翻 译理论可以源自从 文化的 角度对翻译的考察 , 也 可以源自从翻译的 角度对 文化的考察 ( 翻译文 化理论 ? ) 。 前者着重 考察翻 译在文化中的地位 ( 考察的对象是翻 译) , 后者强 调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考察的对象是文化) 。 任何 文化翻译理论的产生都有原因 。 这些原因有必然 的 , 也有偶然的 。 翻译的产生主要源于文化相异 。 为了做好翻译 , 文 化翻 译理论 的产 生是 必然 的 。 但在一定时空中由谁来承担创造或描写某种文化 翻译理论却似乎是偶然的 。 从历时 的角度来看 , 文化翻译 理论具有流变 性、 传承性( 同上 : 13-20) 。 流变性表现在文化翻译 理论是不断发展的 , 传 承性表现在任何文 化翻译 理论都有其历史渊 源 。 从共时的 角度来看 , 由于 各种语言 、 文化都有时代性和区域性特征 , 因而任 何一种文化 翻译理 论往往 都具有 时效性 和区 域 性。 各种文化翻译理论之间既有共性又有 个性 。 就共性而言 , 它们都是讨论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 , 同时也都具有民 族性和兼容性 。 文化是民族 的 , 文化翻译 理论同 样也 是民 族的 。 文化是 兼容 的 ( 同上 : 20) , 为了反映文化的兼 容性 , 不同 民族的 文化翻译理论同样也是兼容的 。 各种文化翻译理 论的个性同样体现在民族性之中 。 民族主义必然 或强或弱地存在于各种文化翻 译理论中 , 任何文 化翻译的指导原则都不会背离本民族的利益 。 2. 1 理论特色 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论是刘宓庆翻译理论中 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主要属于其翻译学 构架中 价值论的研究范畴 。 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的主要 特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以翻译为本位 、文化为外位( 基于刘宓 庆一贯遵循的翻译学研究原则“ 本位观照 、外位参 照” , 参见王建国 2006 : viii) , 以语 言为依归 , 以文 化意义为研究核心 。 刘宓庆辩证地对翻译中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