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电教手段与数学的结合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电教手段与数学的结合与应用
一、巧设背景,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存在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需要……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多媒体教学正好能担当激趣这一功能。众多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吸引性、综合性和效果性使它产生较强的教学魅力,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能吸引儿童并给儿童以愉悦的美的享受,它所形成的教学美能使孩子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学习。比如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即要改变学习方式,特别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教学方法的指导。利用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真实情境和多彩多样的统计活动,采用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注重了统计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鲜活的数学学习进程中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统计。国情是最鲜活的教学材料。“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对学生们有着震撼的爱国教育作用,激发了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极大地唤起了学生们主动参与探索试验的兴趣,既使学生有动力,又快乐体验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并让他们懂得善用最简捷的好方法来统计。
二、精彩纷呈,兴趣探究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想象性和空间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感知为主,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如果牵强地将抽象的数学与形象感知的学生连在一起,势必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抵触与“迟钝”。充分利用多媒体这枚“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效的探索活动中,在玩中学,在乐中悟,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创设“精彩”的学习空间,比如在教授《24时计时法》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配以动画、录像、声音、文字、计算机出题,12时与24时计时法的互换算,时钟转动与线段计时同步延伸运动等等,将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
三、适时设计,创造“精彩”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当然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但也不是牵引式的“教会”,它应当是学生主体的体验、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本节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只是用简单的学具钟面演示时间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而不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教师应当不断寻找顺应学生思维而又高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教授《24时计时法》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天文馆的开馆时间牌为材料,让学生猜开馆时间,有效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学生是带着知识、经验来探究的,而不是带着容器、带着口袋来盛知识。教师还形象地播放一昼夜钟面从0点
到24点时针和分针的动态变化过程的课件。随着钟面变化,背景中月亮逐渐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循环重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很形象具体,把观察、思考、选择、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就会有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想象,奇妙的发现。
四、贴近生活,拓展空间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传统课堂上的练习,教师只是利用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巩固训练,枯燥无味。同样在教授《24时计时法》一课时,我在课堂上通过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利用各种形式让课堂变的灵动,富有情趣。如用“课件出示交通指示牌”、“课件出示学生一天活动的六张图片”“课件出示钟面的动态演示过程”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并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使整堂课都在活动中进行,学生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保持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五、搭建平台,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时,学生在动手操作后,他们得到的知识是不等的,是零散的。如果他们得到的这些认识是珍珠,那适时的课件演示就是一条线,那是一条使初步认识系统化、进一步深化的一条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
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在教学中综合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在课件演示中将知识进一步内化,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