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人物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450f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4.png)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中,孔子的《论语》被誉为圣人之教和中国礼仪思想的重要来源。
这部书集中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智慧。
1. 孔子的人物形象1.1 仁者爱人孔子是《论语》中的主角之一,他被尊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导师。
孔子的人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的仁爱之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然后助人为乐。
他经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用温和和仁慈的心态对待他人。
1.2 教育家的形象孔子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学方法独特且富有启发性,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曾子和颜回,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学生类型,展现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智慧。
2. 孔子的思想观点2.1 仁爱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爱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自己的潜能。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2.2 礼仪观念《论语》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是礼仪观念。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他认为,通过符合礼仪的行为来表达尊重和关心他人,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3 教育观念孔子的思想中,教育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完美个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孔子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让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智慧的人。
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和成长。
3. 曾子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3.1 曾子的才华《论语》中,曾子被孔子称为“柔弱”之人,但他却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潜力。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ac04744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b.png)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文予以论 vol.15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文/章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方面。
在该书中,曾多次提到“君子”一词。
“君子”这一词在古代,代表着两类人,一类是有地位的人,如君主;另一类则指的是有道德的人,或者说是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在《论语》中,有德者出现的次数远大于有位者。
因此本文中提及的君子,指的是有德者。
“君子”这个词语,贯穿了整部《论语》。
君,代表着尊贵的身份。
子,是当时对人的一种尊称。
孔子的伟大在于,将“君子”一词的意义范围扩大,是它不仅仅局限于“有位者”,而发展成“有德者”。
那么,孔子认为的“君子”又是怎样的一类人,下文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勤奋好学,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自身的修养◆◆◆《论语》开篇便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这就是君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说的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可见,君子是多么好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是说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君子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更要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如果只是追求饮食饱足、居住舒适,那么和低级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他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
耕田,也常常饿着肚子;学习,常常得到俸禄。
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
看的出,君子注重学习,注重自我的修养,而不是一味地沉湎于对物质的追求。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不仅会阻碍自己的道德修养,还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孔子的“重精神轻物质”观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应该积极提倡。
还有一点就是“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6db07b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0.png)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形象在《论语》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和文化。
弟子们则是孔子的学生和追随者,他们以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展示了孔子教育下的各种品质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进行评价。
首先,孔子被视为圣人和官员的典范。
他被描绘为智慧、勇敢且富有魅力的导师。
孔子智慧卓越,他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授学生,以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他的思想和智慧被其他人尊重和崇拜,甚至有人将他与圣人相提并论。
孔子对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的重视,使他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其次,弟子们的形象多种多样,展现了孔子教育下的不同特质和品格。
例如,子路表现出的是勇敢和坚定的性格。
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并追求真理和正义。
子路的个性使他在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另一个例子是子贡,他展示了聪明和机智。
子贡是孔子最聪明的弟子之一,他以其机智和智慧著称。
他能够迅速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并在困境中找到解决方案。
子贡的聪明才智为他在政界和外交领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有弟子颜回、子夏、子罕等等也都展示了不同的特质和价值观。
例如,颜回被描述为虔诚而谦卑的学生,他以其对道德和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子夏和子罕则展现出了各自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孔子的教导下,他们成为了尊贵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总体而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论语》中的形象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孔子被描绘为崇高而智慧的导师,在教育和政治方面树立了榜样。
而弟子们则以各自的特质和品格丰富了整部书中的内容,他们的形象展现了孔子教育的成果和影响。
通过对孔子和弟子们形象的评价,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总结起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丰富多样,互相补充并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被塑造为智慧、勇敢和富有魅力的导师,而弟子们则以各自不同的特质和品格展示了孔子教育下的各种价值观。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0bb3b5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c.png)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论语》中对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写:
1. 孔子: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智者和教育家。
他强调道德修养、仁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
2. 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勤奋好学、谦虚有礼、品行端正。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高,称其为“贤哉回也”。
3. 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勇敢直率、敢于质疑、勇于改过。
子路的性格比较鲁莽,但他对孔子非常忠诚,是孔子的得力助手。
4.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聪明机智、善于言辞、富有经商头脑。
子贡在政治和商业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被孔子誉为“瑚琏之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论语》中部分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每个人物在不同篇章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论语》中人物形象的信息,可以阅读原著并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
论语人物点评
![论语人物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6f02d99d763231126fdb1164.png)
《论语》中的人物点评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lei2;xie4)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我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曾被关押,但却是无辜的。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历史上有公冶长的故事,是说公冶长因为懂鸟说话,有一次鸟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
”结果公冶长忘记了给鸟出肠,而把羊都吃了,鸟没东西可吃,就想害他。
后来又对公冶长说南山有只羊,公冶长跑去,没有羊,只有一具尸体,于是有口难辩,坐了牢。
这仅仅是个传说故事,究竟公冶长为什么被关在牢里就不知道了。
孔子认为公冶长坐牢,不是罪有应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管理者对下属在以前工作中的经历,也要有宽大的胸怀来看,当时下属可能是因为某方面的原因,而获罪,不了解客观原因,就对下属定性,不是好办法。
如果你觉得下属,品质很好,能力也很强,就要用手段笼络,别让到手的人才飞了。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国家清明时不被废弃,在国家无道时能免于刑戮”,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对南容的评价,也是他认为的正道。
邦有道,肯用贤人,就出来贡献;否则就修养,闲适。
这就提醒老板们,如果管理的方法是无道的,那么好人才也将离开,或者觉得这份工作的薪水还不错,就出工不出力。
因在管理混乱的公司里面,非常容易被灭掉,还不如隐藏比较好。
但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无道的,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有道的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管理的认识,对行业的看法不同,结论也不同。
有道和无道,归结成了企业的文化。
管理者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是不是适合自己,适合就留下来,做贡献,别被“废弃”,不适合,就赶快躲开,惹不起还躲不起吗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译文] 孔子谈到宓子贱,说:“君子就象他这样的人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这样的德行从那里汲取呢”据记载宓子管理单父以前,和他的老板争取到相当的权力,于是:“敬奉诏,遂得行其政,于是单父治焉,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9b62ecd29b89680202d82535.png)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作者:周彦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7年第04期新的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对《论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
在删去了四则降低难度的情况下,新添了八则,提升了课文的容量,变为《〈论语〉十二章》,可见编者不仅仅兼顾难度和容量,还进一步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在使用过程中,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也发现课文难度的降低和容量的扩展,的确在提升学生学习《论语》积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此处的修改实实在在是一招“妙棋”。
教学中,笔者观察到学生在学习古汉语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论语》作为先秦文学和哲学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哲学思维。
再加上年代久远,学习起来就更加费力了。
那么,如何切入新修订的《〈论语〉十二章》,从哪个角度进入课文,既能够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够将《论语》讲好讲透呢?众所周知,《论语》是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主要内容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因为是忠实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又是语录体,因此,不论记录者是否有意,一定是能反映孔子这个人物形象的。
故而笔者认为教学上可以从人物分析的角度切入课文,让孔子这个千古圣人走下“神坛”,平易近人而又个性鲜明地“走”到学生面前。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感受孔子这个人物的形象。
一、孔子的语言极具表现力,是一名智慧型教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是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为官学和私学并行的中国古代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认为是教师的“鼻祖”。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教师,孔子语言极具表现力,是智慧型的教师。
先来看这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则《论语》论述了孔子在学习方法、待人接物以及个人修养三个方面的认识。
笔者认为孔子说话的语气是分析孔子这个人物形象的“钥匙”。
《论语》中的孔子人物形象揭示
![《论语》中的孔子人物形象揭示](https://img.taocdn.com/s3/m/6a0bb25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3.png)
论语中的孔子人物形象揭示1. 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孔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论语》中孔子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特点和贡献。
2. 孔子的智慧和学识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论语》中展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广博的学识。
他以深入浅出、准确而言简意赅的方式向弟子们传授知识,并用实际案例来说明道理。
通过他优秀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教育和智慧传播具有独特见解。
3. 孔子对待学生和儒家传统在《论语》中,孔子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谦虚有礼以及尊重传统为标志,在与弟子和其他学者间交流时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
他时刻提醒他的学生们要谦虚有礼并尊重长辈,传统文化对于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向后人树立了儒家传统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4. 孔子对道德伦理的关注作为一个思想家和伦理学家,孔子在《论语》中将道德伦理视为人类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基石。
他强调了仁义、礼节、忠诚等道德准则,并用自己的行为践行这些原则。
孔子通过《论语》中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孔子对政治和领导力的看法在《论语》中,孔子也表达了对政治和领导力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某些品质,如清廉正直、智慧过人以及具备良好判断力等。
他通过自己与君王和其他政治领导层交流中所阐述的观点,帮助人们理解什么是好的政治和领导方式。
6. 结论通过对《论语》中孔子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所展现出的智慧、学识、儒家传统注重、道德伦理关注以及对政治和领导力的见解。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品质与能力,也帮助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风气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和理解孔子的人物形象,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儒家文化精髓。
注:本文不涉及其他来源的复制和粘贴,并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
论语人物分析
![论语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f2342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2.png)
论语人物分析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论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人们,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符号。
通过对孔子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人生、教育和社会伦理的重要观点。
一、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的思想观点围绕着“仁”的概念展开。
他认为“仁”是人类的核心美德,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从自我修养做起,以身作则,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二、孔子的性格特点孔子是一位谦和而坚定的人物。
他对待人际关系时始终保持着礼仪和谦虚的态度,同时他对自己的学问也很有自信。
孔子勤奋好学,对于自己的教育追求永不停息。
他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注重实践和行动,这是他在当时得到众多学生追随的重要原因。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以致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孔子主张实践教学,注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倡学生们主动思考和实践。
他特别注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倡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四、孔子对社会伦理的贡献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孔子提出了“五常”的概念,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这五种品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五、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教育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孔子的学说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成为人们共同认同的精神纽带。
结论通过对孔子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观点,性格特点,教育思想以及他对社会伦理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价值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建立起道德伦理的基石,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eea1c35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f.png)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本文概述《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与思想。
本书通过孔子的言行举止,塑造了一个深邃、博学、仁爱、谦逊的智者形象。
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和高尚品质,不仅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典范,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探讨其思想内涵、人格魅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孔子的智慧与精神。
本文首先将对孔子在《论语》中的整体形象进行概述,包括其身份背景、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随后,文章将逐一分析孔子在道德、智慧、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总结孔子形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将其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论语》中的孔子:政治主张与伦理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塑造了一个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家形象。
他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对仁政的推崇和对礼制的尊重。
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仁爱,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疾苦,实行富民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也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
在孔子看来,仁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理想政治的核心要素。
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其中,仁是最高原则,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尊重生命,关注他人。
义是指做人的道理和正义,强调人们应遵循道德准则,做出正义的选择。
礼则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智慧。
信则是诚信守信的品质,认为诚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
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话和教诲,深入阐述了这些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8d159e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7.png)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中,孔子是这部经典中被最多人所熟知的形象之一。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兼教育家,更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
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孔子形象在《论语》中的体现。
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智慧者。
孔子在《论语》中不仅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还涉及到政治、文化、人生观等方面。
他的思想贯穿于经济、学问、人际关系、政治等众多领域。
他不仅对古代的思想文化有着广泛的涉猎,还善于发扬自己的学识,在教育方面也有着很多的见解。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识渊博、敬业乐业的形象,他对于琴棋书画、礼仪等方面的研究和各种知识的掌握都表现得十分的深刻和精准。
他对于攻卢、围魏救赵等军事行动也有精妙的策略和方法。
孔子的博学和多才可以被称作是《论语》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形象。
孔子是一位居高临下的伟大导师。
孔子为人类留下了众多千古不变的智慧和准则,并且常常站在德行的高度指导弟子。
在《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发扬德行、修身养性、诚信待人等方面,都成为了后人行事的标准。
在孔子的教学中,他不仅仅是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做,更是通过言传和身教,示范和指导,以德行的高度影响和引导弟子。
他在教学中注重德育,强调行为规范,一言一行都彰显出他作为一个伟大导师的风范。
孔子居高临下的形象在《论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指导弟子的行为来表达出自己的智慧,并且教导弟子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1。
论语人物原文与解析
![论语人物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3f45e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c.png)
论语人物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分析他们的原文以及其含义。
孔子:孔子是《论语》的核心人物,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儒家文化的圣人。
在许多段落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进行对话,传递了他的理念和智慧。
比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的不断追求。
这反映了孔子信奉“学以致用”和“温故而知新”的教育理念。
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得力助手和忠实的追随者,被认为是《论语》中最忠诚的弟子之一。
他善于提问,并通过与孔子的对话来寻求智慧。
例如,在《为政篇》中,子路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孔子回答说:“何需博施?择其善者而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段对话彰显了孔子的心思,他强调善用人才和改造不足之处,以实现良好的政治治理。
子贡:子贡是孔子最受宠的学生之一,他以智慧和才能闻名。
在《述而篇》中,子贡问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回答:“有教无类。
”这个对话强调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应该扩大教育的范围,并抛弃地域和身份的限制,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季氏:季氏是《论语》中的一个贵族家族,也是孔子一直试图改变的代表。
在《为政篇》中,孔子询问季氏的行政官员,并公开批评他们的失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段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领导者的期望,他要求君子以身作则,并关注人民的福祉。
孔子的教诲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良好的行政准则。
樊迟:樊迟是一个聪明但有时缺乏自我约束的弟子。
在《学而篇》中,樊迟问孔子:“‘君子不器’,‘小人器’,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道:“君子‘器’!不是事物的大小,而是为善之心。
”这段对话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品德不在于外在的条件,而在于内心的善良和宽容。
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人物形象
![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347c0f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6.png)
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人物形象《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其中记录了一段场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儒家名士在一起侍坐。
四人彼此叙说,言谈之际展现出的就是他们的性格以及思想体系,以此可以看出他们对儒家思想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观点。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子路,他被称为“士大夫”,是孔子生前认可的最高级别的儒生,他以清正廉洁的品行为特点,在论语中被孔子称赞多次。
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会用最合理的方法处理问题,不喜欢用武断的手段,而是要求一切按照理性的思考来进行,他崇尚以理服众的教育方式,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以理论说服实践,而不是用武断的手段强迫。
子路的思想更是传承至今,他的清正廉洁的品行以及以理服众的教育理念一直受到后代学者的称赞,并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
其次是曾皙,他是孔子的同学,但他的思想更加前卫,他崇尚实践,而不是理论的深入探讨,他坚持以实践为前提,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主张把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
曾皙认为,只有融入实际生活中才能发挥理论的优势,把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力量。
他的思想更加开放,倡导以立法法令来规范社会,认为立法比品德教育来得重要,以法律调控为主,以教育约束为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是冉有,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是“信儒”的代表,他的思想是以人的品德为核心,认为人的品德是一切的基础,只有人的品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社会观念。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他的言行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只有有良好的品德才能被视为君子。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以礼法制约行为,以文化和道德教育塑造人格,为了社会和谐,尊重道德价值观,如要君子,要先“以道乐民”。
最后就是公西华,他被相传为孟子的弟子,被认为是“非儒”,他比较独特,认为法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而且要求以变通的方式来适应变化,他也认为人格是不变的,比如他强调“求善而知其极”,认为应该永恒不变的是人的品格,只有跟随自然,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快乐,并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ea332c99aa00b52acec7ca5e.png)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概括了中国人文的基本思想,建立的独特的信仰体系,他的一生都在用人生道德和基于道德的典来教育人、影响人。
这也正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根基。
孔子的思想贯穿两千年来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至今,对世界围上的许多人都长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原著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
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性也源于此,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
《论语》过大量细致的神情语态描写,展示了孔子的人物形象。
孔子也正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孔子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包涵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和挚爱之心。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5b88e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6.png)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论语》中,有四大角色:孔子、蒲松龄、颜回和子路。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他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醒了人们要以善待自身,以乐待他人。
他的智慧、温柔、慈爱等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使人们学会了给予他人尊重和尊重自己。
蒲松龄,又名“学家蒲松龄”,是儒家学派弟子,他是孔子的忠实信徒。
他提出了“孝”“仁”“义”“礼”“智”“信”这六大概念,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
他说:“孝敬父母就是最高的孝道,仁慈待人就是最大的仁义,义正心声就是最雄辩的义理,礼仪之美就是最完美的礼仪。
”他的品质和态度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新的道德观,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颜回,又称“颜渊”,是晚清诗人,是孔子的后辈学生。
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相信那激发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活力。
他写到:“颜回众口赞美,众口颂孔子智乐。
”颜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仁慈、义气和智慧的人物形象。
他的形象令人敬畏,为了社会秩序,他提倡“恭敬尊师”的思想,令人受益良多。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慢条斯理的态度对待事情,坚持好好学习,不拘泥于常规。
他对孔子说:“学习知识,不应短暂而只求浅薄,而应深入而又详尽。
”他也提倡“勇于接受挑战”的思想,鼓励人们勇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担当自己的责任。
从孔子到子路,《论语》中的人物形象都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理念。
他们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令人受益良多,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今天,学习孔子的思想仍然是很重要的,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孔子、蒲松龄、颜回和子路等五大儒家人物的人格特质,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dcd0dde50e2524de5187edd.png)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塑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
温雅贤良、安贫乐道的颜回;率真勇敢、耿直鲁莽的子路;尊师练达、聪颖善辩的子贡;潇洒脱俗、从容超逸的曾皙等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旦寝而被孔子骂的宰予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其中最为亲切感人的还是他们的老师,孔子是《论语》描述的核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虽然它只记录了孔子言行的一些片段,而非一生的完整表现,但在其中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亲切感人的巨人形象。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他的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钱穆在《孔子传》序言中指出,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项事业是自学与教人,政治事业,著述事业。
在这三样事业中最重要的乃是自学与教人,即追寻自己毕生为学日进无疆与教育事业博大深微,其所谓学不厌,教不倦之真实内容。
《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源于他对学问的不懈追求。
开篇就是: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孔子认为追求学问,爱学、乐学是关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其次,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至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还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和其弟子的对话中多次提到学习的方法问题。
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还主张学习的内容要广泛,不能太单一。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意思就是读这么多书,却完成不了交付的政治任务,那又有什么用呢?学而优则仕,做官走上仕途是要他们学习的最终出路。
这些都是孔子从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人物形象分析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0daa1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a.png)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德行第一人物”指的是孔子。
孔子结合了智慧、行为准则与品德,曾创立“德行宗旨”,从而奠定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被尊为“师表”。
弟子们以孔子的表现为榜样,努力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孝敬尊王,不虐待平民”、“专注自身修养,勤于学习”等,弘扬“仁义礼智”的价值观念,及“德行第一”的道德精神。
孔子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从学识上也跟王充、老子、墨子并列。
他认为德行是一个人个体文化发展的基础,不论什么人、处于什么地位,修养好自身、发扬善念、以礼让治,追求“德行第一”,都能为社会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孔子不但弘扬文化,还强调法律的地位,他说:“物以类聚,言以类义,专以
类事,众以法制”;呼吁众人情仁齐抒,表明法律可以调整众人的行为,防止社会的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的发展。
孔子的“德行第一”道德理念仍然发声今天,它强调每个人应当以勤奋、耐心、宽容、仁慈等美德来衡量自己,让智慧与善行能够兼备,实践“以德获尊,以尊获德”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论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论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1be7e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4.png)
有关《论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这些评价主要是针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如管仲、子产、晏子等。
在《论语》中,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从德行、才能、功绩等方面入手。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同时,他也关注历史人物的功绩和贡献,认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应该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以管仲为例,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孔子认为管仲是一个有功于国家的人物,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都非常出色,为齐国的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孔子也批评管仲的品德不够高尚,他的一些行为不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
总的来说,《论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多元的、客观的,既关注人物的功绩和贡献,也重视其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些评价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事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中的孟子人物形象剖析
![《论语》中的孟子人物形象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bdbfd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8.png)
论语中的孟子人物形象剖析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孔子的学生孟子在《论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孟子在《论语》中的言行举止、思想观点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来剖析孟子这一人物形象。
1. 孟子的言行举止描写在《论语》中,对于孟子个人的言行举止并没有具体描写或描述,而是通过探讨他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和争辩来间接展现了他的性格和态度。
然而,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孟子热衷于传承儒家学说:他积极追随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并致力于传播儒家理念。
•孟子注重仁德道德修养:他主张“仁”作为治国之道,并认为个体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喜欢辩论:他常常与其他知识分子进行辩论,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孟子的思想观点孟子的思想在《论语》中被深入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天地之情:孟子认为人类天生就具备善良的本性,只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关注仁义道德: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亲密无间的仁爱关系,并将“仁”视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原则。
•兴教化民:孟子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提升人们道德境界以培养良好公民,进而实现社会进步与国家治理。
3. 孟子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孟子在《论语》中与其他学生和知名学者进行多次对话,并从中展示出自己坚持的思想。
•孔子对孟子评价极高:孔子常称赞孟子使其受益匪浅,并推崇他是一个忠诚于儒家学说并且出色地传播了这一理念的杰出学生。
•与颜回辩论:在《论语·颜渊篇》中,孟子与颜回就生死问题展开辩论,不仅彰显了他的思想深度,还表达了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思考。
•与公孙丑争吵:在《论语·季氏篇》中,孟子与公孙丑就门徒撇弃父母之义进行激烈争议。
这个对话揭示了孟子坚守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道德的立场。
通过以上对话和互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孟子积极探索儒家思想,并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人物分析
从孔子弟子中观子路形象
摘要:孔子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在这众多的弟子中,最多出现在《论语》中的也是最多被孔子责备的就是子路,而子路恰恰是这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
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子路为何频频被孔子责备,和孔子之间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子路究竟是何种个性,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子路为人做事的。
关键词:子路之直子路之勇子路之忠子路之礼子路之行子路之志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而见于《论语》者仅三十六人,而这三十六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被孔子责备最多
的就是子路了。
《仲尼弟子列传》这样介绍子路: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卞人,小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毅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孔子弟子拜师多为慕名而来或者意图学习为人处世为政之道,而子路则是孔子以“礼”驯服而拜师的,大有点唐僧收取孙悟空的味道,而实际上子路的个性确实是和孙悟空有些相像的,在《论语》中大量而频繁的“曝光”使得我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勇敢、刚强、直率、鲁莽但也不乏智慧。
孔子也曾这样评价他:野哉,由也!但子路也终不负孔子厚望,为政一方并且也做出了一番成绩。
孔子去蒲邑去看望子路时四下展望之后赞叹道:善哉由也!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出一番成绩的弟子却屡屡遭到孔子的责备呢,责备的同时又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厚望?恐怕我们要从子路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了。
和孔子其他弟子不同的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或者不理解时就会直接当面的说出,毫不留情。
相比较颜回的说话和做事技巧而言,子路确实是有点莽夫的味道,不过倒也莽撞的可爱和真诚。
孔子要去拜见卫国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了,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美而淫”。
孔子很无奈,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示自己的清白。
所以孔子有时也难免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而且当孔子夸赞他时他也从不遮瞒自己的喜悦,也不会装作谦虚谨慎的样子。
当孔子夸赞颜回而子路有意见时,他就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非是他小肚鸡肠只是因对人真诚仁义所以也就无所顾忌。
但我们知道孔夫子可是个聪明人,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对子路也很少用词委婉或者运用迂回术,责备时就直接的责备,夸赞时就直接夸赞,因为了解子路的个性所以不断的用言语来打击他,从而激励他,使其进步,还告诉他“六言六弊”之法。
当然,子路也能体会到孔子的良苦用心。
子路是推崇勇的,这勇不仅体现在他能作战治政上,也体现在他求学、勇问和勇思上。
这是他性格特征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也是他为人所知的缘故。
在《论语》中,“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他严格履行,所以他的勇是君子之勇。
而子路的好学好问是在《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来的,子路问君子,问勇,问仁,问鬼神,问生死,还问及孔子的志向,问了又问也不觉得惭愧和厌倦。
子路也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的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不同于别人到达想法,子路推荐高柴当官,孔子说高柴读书不好不适合当官,子路就辩驳说,有政府由人民,为什么非要读书好才能当官,使得孔子一时也不知该怎样回答。
孔子到蔡之后,晋国的佛来请孔子,孔子准备应聘,子路劝孔子说佛是晋国的叛徒,如果去的话就是是不正义的,老师为什么要去呢?孔子听从了他,后来佛被包围,孔子也最终免了一难。
子路和孔
子在在蔡时贫困不看以至于没东西可吃了,子路就问道君子固穷的问题。
虽然惹得孔子不高兴但也说明了子路是一个实干的人,希望可以学有所用而不是固守贫困才华不得施展。
(三)子路之忠
子路对孔子的很多批评都诚恳接受,不仅不记恨反倒更加尊敬孔子,对其一片赤胆忠心。
有记载道:“子疾病,子路请祷”、“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所以孔子也曾有感而发:“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在新拍电影《孔子》中更是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戏,众弟子和孔子周游列国途中,众人断粮数日,子路生病,一碗清汤也要让孔子先喝自己才肯喝,试想一个自乡野间而起的壮汉莽夫,肯这样尊重热爱孔子,一方面是孔子自身修养使人尊敬,另一方面也是尊敬他人的人同样有着美好而赤诚的心,他们愿意学习,懂得尊师重道所以才会直言不倦,舍身为人。
而且在周游列国期间也是子路出了大力,才使得孔子一行人度过难关。
子路最后战死在卫国发生的变乱时中,他本是可以躲开这场祸乱,却
因为仁义没有逃避,最终战死时也仍记得孔子的教诲:“君子死,冠不免”,从容尊严的死去。
(四)子路之礼
子路虽然鲁莽,但也并非一个不知礼的人,在田地里遇到丈人时所表现出的尊敬“拱而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礼貌,有礼节并尊重有思想的人。
子路也是一个有孝心的人,深深的遵循对待父母的礼节,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子路总想要父母吃上好米,而附近的米价格昂贵,所以子路就到百里之外买米,然后不分昼夜的扛回家。
两位老人过世之后,他才游学到南方。
子路尊敬孔子,在战死之时仍然不忘孔子对他的教诲:大丈夫死,冠必正。
这也是一种尊礼的表现。
虽然千年之后,鲁迅先生也曾因为这件事情说子路正冠这一行为在战场上却是是有些愚了,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子路,知礼也尊礼的子路。
(五)子路之行
这里的行是指实践,《论语》有云:“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传统的解释是: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如果没能实行,就生怕听到另一个道理。
它表现了子路的一种“履践”精神,听到就要做到,否则,宁愿不再去听了。
其实仔细推敲,子路也是孔子最具实践精神的学生,在卫国从政时将一座城治理的井井有条,连孔子也“三叹其美”。
他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一个实践者,不会坐而论道却懂得做事之法。
当他陷于蔡国因生活困顿而抱怨怀疑时,你可以说他太过现实,或者信念不坚。
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现实,才使得孔子和和同门存活下来,也因为他的现实才使得孔子的思想不只是一纸空谈,实践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六)子路之志
在《论语*公治长》中有这样一段:“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其志?’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弊之而无憾。
’”。
这虽然只是在描述一种日常生活但却也有着深刻的含义,
“车马轻裘”必是富足暖饱之后的事情,所以子路是透露了他入仕为官的志愿,“和朋友共”,说明他是一个忠义之人,愿意和朋友一起享受安宁舒适的生活。
“敝之而无憾”是一种大度和坦荡,这也正是子路为人的写照。
在《论语*先进》中,子路也讲述了他的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而后孔子只是笑了笑,或许是因为子路“率尔对曰”的缘故,又或者是孔子觉其不可行。
但我却觉得子路这人实在是坦诚的可爱,人不害怕活着,只害怕活着却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子路有这样的梦,也不怕他人嘲笑就敢于说出来,这是一种勇气。
而实际上子路确实也有这样的本领,子路到卫国时将蒲邑治理的富足安定,做出了一番成绩。
他是一个有谋有勇有志向的人,只是时事无常而最终丧亡,但是子路那坦荡豪迈的气概也毕竟刻在了后人心中。
其实,孔子在众多弟子中更加喜爱颜回,也
看着子路。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子路和颜回代表了孔子的两个方面两个极致:进取与潜善,立行与坐议,阳刚与阴柔,治世与修身。
虽然颜回的德行堪称完美,子路有着几分鲁莽和冲动,但是却给人一种可爱丰满的感觉。
没有陈规蹈距的一味推崇也没有毫无生气的死读书,是这样生动的人。
我是更加喜欢子路的,颜回年幼而聪明,从来不曾忤逆过孔子一言半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固然值得尊敬,但在他谦虚内敛安贫乐道的个性中总让人觉出这么一点悲观来。
在那个战乱纷飞,国家之间随时会有战争的年代,需要的却是子路这样可以顺应时代有谋有勇的人,他们站出来为自己的国家为这个时代做点事,不是简单的坐而论道,也不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一个人的身上。
他们学习,为自己的德行;他们思考,为自己的理想;他们战斗,为自己心中的正义。
这样的人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推崇。
参考书目及资料: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及其弟子等《论语》
李竞艳刘志申《试析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及其成因》
张军风《论颜回和子路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