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三段赏析【清代】阮元骈体文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799072561252d380eb6ead.png)
赤壁赋赏析(一):走出心灵的阴霾──佳作《赤壁赋》赏析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
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除了礼佛参禅,就去赤壁矶头欣赏自然,畅游长江。
佛道思想的影响、天地灵气的启迪与对历史人物的深思,使苏子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
而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这篇震烁古今的名篇──《赤壁赋》。
文章开篇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
应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情个自禁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拘组词而正当饮酒乐甚的时候,箫声响起。
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其实正是苏轼心迹的折射。
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没有忘身。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棹兰桨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理想君主的象征。
苏轼扣舷而歌的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一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
借客之箫声,他奏响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潜蛟舞于幽壑,如嫠妇泣于孤舟,从而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淡淡的悲哀,为下文的主客问答奠定了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赋文中的主客未必是两人,问答本身兴许就是苏轼内心的自我剖白。
此时此景,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的曹操,其用意颇深。
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荆州下江陵,曾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结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时?而今安在哉?两相比较,自己但是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业与自己可谓判若云泥。
突然间,苏轼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仿佛一个寄生在天地之间小虫儿字里行间,虽流露出人生短暂的思想,而实质却是其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消极的思想深处正在酝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内心骚动。
思赋第三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思赋第三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702fabdd36a32d7275815f.png)
国学 骈体文
思赋
第三段
清代 李 雯
作品赏析
• 游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族群,基本上大多数读书人都在某个时间 段内当过游子,通常说的是那些出门在外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离家出走的人。 离家出走在古代属于比较神圣的事情,男人们离家出走,大多是行走江湖游历 四方,或是长途跋涉进京赶考,是男人们要出去建功立业,是要做兼济天下的 事情。而女人们离家出走,则多半是很多难以启齿的理由。因此,对于中国历 史而言,离家出走的神圣感,是就男人而言的。
THANK YOU!
若乃游子越乡,朔风万里,洪波湧至,飞雁横起,漫浮云之黄 白,暖暮山之黛紫。随飞蓬以遐征,顾惊沙而不已。
……………………………………………………… ………………………………………………………
《汉书》载:“游子悲故乡。”离家出走的人,流浪于异乡,大多怀念故乡的山水和故乡的人, 在灯半昏时,月半明时,那种凄清冷寂的忧伤即会泛上心头,越是在生活不如意时,这种情绪就 越会强烈。古代人的出门在外和今天的人不同,那时候出门不会像影视剧中看到的,骑一头大马, 坐一轮马车,驰骋于山野平原,打开窗户就能看到明媚蓝天。那时候的人出门远游,大多是苦寒 的年轻人,或者身负行囊,跋山涉水;或者出征在外,黄沙大漠;或者亡国遗民,朝不保夕。不 是那种双飞七日游,更不是带着老婆儿子去度假,这些游子们全都是孤身上路,于是所谓的游子 们,在中国古代思维中,就多象征着悲剧性的意象。
赤壁赋第三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赤壁赋第三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faec75856a561253d36f7c.png)
……………………………………………………… ………………………………………………………
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 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 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 “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 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 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 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 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 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 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 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 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 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 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 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https://img.taocdn.com/s3/m/98e422e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c.png)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段落大意: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结构图示。
高一课文赤壁赋内容赏析
![高一课文赤壁赋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795fc0bcd126fff6050bdd.png)
高一课文赤壁赋内容赏析赤壁赋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e4944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1.png)
赤壁赋赏析•相关推荐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赤壁赋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赏析篇1《赤壁赋》共分四段。
全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之下,以“风月”为主题,以“山水”为线索,展开写景与议论。
最终阐释的还是“我们如何应对斗转星移和物是人非?”“如何坦然而豁达的度过短暂的一生?”第一段总的来说是写景,交代了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试想浩渺长江上,有一叶孤舟,乘着清风悠悠荡荡。
不多时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皎白的月光照亮了黑漆漆的江面。
孤舟上有两个人站在船头迎风畅饮,喝到高兴处,还能朗声背诵出《诗经》里描述月出的句子。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你也觉得心中畅快,不知不觉就被作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了呢?我们常常说,小酌怡情。
酒能让人心境愉悦。
正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同样小酌过的朋友大概更能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
所以,他们喝得高兴了,就扣着船舷放声而歌。
第二段就从写景转入议论。
和一般的议论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苏轼巧妙地经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一方面将谈论的话题有逻辑地抛出,一方面又根据抛出的问题,构成思辩的探讨。
这种行文方式,把严肃的问题转化成包罗万象的清谈,我们之后人再读文章时,不仅仅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反而会顺着谈论的资料发散思维,想出自我的答案来。
人在赤壁,很难不想到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
我们先不管苏轼游览的这个赤壁到底是不是古战场,对于宋朝人苏轼来说,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八百多年前的历史事件。
这样说大家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我们换个思路,明朝在公元1368年建立,距离我们此刻生活的2022年,也才过去了654年。
所以,能够这样说,宋朝人苏轼看待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比我们此刻看待明朝的建立还要遥远。
比苏轼稍微早两三百年的唐朝人张若虚在他那篇《春江花月夜》里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fa59f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5.png)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苏轼《赤壁赋》的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赤壁赋》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篇1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
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
他在元丰五年那个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成为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文赋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事实上是多种文体的嫁接物。
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
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惯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诗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
在其中,整散结合的语言,设为主客的结构,情感浓挚的意境,是文赋三种最主要的文体特点。
这三大文体特点由前辈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
这在前赋中表现尤为明显。
因此,向来谈论苏轼文赋者多重视前赋而忽略后赋,或以前赋涵盖后赋,从未把它们当作在思想上相呼应、在境界上相对照、在结构上有区别的连体双婴,因而难以识别二赋结构的同中之异对了解苏轼的创作心态有何妙用。
事实上,前赋起伏有致的情意变化与主客之间畅恣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之间问答的浅表性,已经暗示了作者写作两赋时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创作心态。
在解说这一点之前,具体比较一下两赋的主客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是他们的关系产生两赋有差别的结构,而松紧异趣的创作心态就因结构的差别而显示。
赤壁赋课文解读
![赤壁赋课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1af0dc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f.png)
赤壁赋课文解读赤壁赋课文解读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管》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中唐以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己趋向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畅,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了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解脱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超然台赋第三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
![超然台赋第三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80de65bed5b9f3f90f1cfa.png)
• 超然台反映了苏轼、苏辙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苏轼建好台时,派人告诉苏辙,并询问取什么 名字。苏辙认为:台高可以望远,各处的景致能尽收眼底,天下的读书人在是非场中奔走,在 荣辱海里浮沉,喧嚣着尽力往前挣扎而不知回头,也没有谁能意识到自己的沉迷。而通达的人 看着他们那样不禁为之悲哀,以上两种人都没做到超然物外。老子说:“虽有荣观,燕处超 然。”苏辙建议其台就命名为“超然台”。苏轼欣然同意。兄弟俩一个作赋一个著文,抒发感 慨,以志纪念。
逐捕盗贼,廪恤饥馑,日不遑给。几年而后少安,顾居 处隐陋,无以自放,乃因其城上之废台而增葺之。
……………………………………………………… ………………………………………………………
清代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五:“台名超然,直取‘凡物’二字,只是此二字已中题之 要害。便以下横说竖说,说自说他,无不纵心如意也。须知此文手法超妙。全从《庄子·达生》、 《至乐》等篇取气来。”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台名超然,作文不得不说入理路去, 凡小品丈字说到理路,最难透脱。此握定无往不乐一语,归根于游物之外,得南华逍遥大旨,便 觉愉然自远。其登台四望一段,从习凿齿与桓秘书脱化而出。与凌虚台同一机轴。”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赤壁赋》课文分析
![《赤壁赋》课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b30da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d.png)
《赤壁赋》课文分析《赤壁赋》课文分析1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
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
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
总结: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
《赤壁赋》课文分析2(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
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学习第一段,并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提示: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赤壁赋》课文鉴赏
![《赤壁赋》课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bfd9d6ed4d8d15abf234ee8.png)
《赤壁赋》课文鉴赏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了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不但不加管制,还经常任他在管区内尽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期间留下的不朽名篇。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管》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谨慎的律赋,至中唐此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己趋势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干和优秀的创建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长处,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利,似诗如画,包含深沉的真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重新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同样,采纳主客答问的方式来论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点,但它又不为“赋”这类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齐整,参差不齐,能够称得上是散韵奇妙联合、诗文和睦一致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打破作出了巨大了贡献。
过去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怀为主,而东坡的许多散文,却创始了一种新的写法。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其实不着意写景,而是以说明真理,发布谈论为主,小题大做,借景立论的独到风采贯穿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就是这类新式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到达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观月游乐,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渐渐吹来,茫茫白露充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而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感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真理的畅达,从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要旨显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看法恰似一剂解脱“愀然”的灵丹灵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课文解析
![《赤壁赋》课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22bff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9.png)
《赤壁赋》课文解析赤壁赋课文解析赤壁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古代诗文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文将对《赤壁赋》进行深入解析,从诗歌结构、意境描写、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伟大的作品。
诗歌结构《赤壁赋》共分为六个部分,也可称为六段,每段内容独立却相互联系,仿佛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组成的整体。
从整体结构上看,诗篇呈现了一种递进的发展趋势,通过展示赤壁战役前后的情景,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
意境描写赤壁赋以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战争前后的壮丽景色以及人们的心情变化。
通过细腻而充满意境的描写,引发读者对自然景色的遐想和对战争的思考。
这篇赋文不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示了自然的壮美和恬静,还在反衬中表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抗与融合。
历史背景《赤壁赋》的背景是公元208年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诗人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与希望,表现了人们在战火中保持坚持追求和平的愿望。
通过诗文中的人物、地名和事件的描写,读者能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艺术价值《赤壁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理深度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典故、象征等,使整篇作品富有律动、寓意深远。
同时,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作品具有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共鸣。
结语《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诗歌结构、意境描写、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的解析,我们对这篇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赤壁赋》,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义。
以上就是对《赤壁赋》课文的解析。
通过对诗歌结构、意境描写、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的分析和剖析,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一文学之作的内涵与外延。
赤壁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价值。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读者对《赤壁赋》的兴趣,加深对这一经典之作的理解与赏析。
赤壁赋第三段赏析【清代】阮元骈体文
![赤壁赋第三段赏析【清代】阮元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6acaf8217e21af45b307a8d2.png)
国学 骈体文
赤壁赋
第三段清代 阮 元作 Nhomakorabea赏析• 历史上湖北有文赤壁与武赤壁两处名胜,武赤壁在湖北蒲圻,是三 国时,孙刘联合,用火攻大破曹军之地。文赤壁就是黄冈的东坡赤 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贬居黄州,常游此地赋诗感怀,有名的《前 后赤壁赋》与《水调歌头》词(赤壁怀古),写的就是当时游玩此 地的情景。文赤壁倒比武赤壁出名,许多文人学士吟诗撰联,明清 两代文人的对联尤多。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扬州)人,著名经学 大师。祖父阮玉堂,武进士,官至参将。父阮承信是学者,为阮元讲成败治乱 和战阵谋略,并教射箭。阮元5岁从母学字,6岁进学。8岁能作诗。
•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次年散馆,取一等第一名,授 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考翰詹,又取得一等第一。乾隆召见 后曰:“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历任少詹事,南书房行走,詹事,行政, 侍郎,经筵讲官,浙江、河南、江西巡抚,国史馆总纂。
• 1817年 二月 阮元于湖广总督任内,著《江堤说》。任 湖广总督期间,为避免水患,阮元组织民众修武昌江堤, 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等水利工程。
• 清乾隆进士,历任两广、云贵总督至体仁阁大学士,博学多才的阮元却道: 小月西沉,看一棹空明,摇破寥天孤鹤影;大江东去,听半滩鸣咽,吹残后夜洞箫声。” 作者在没有月亮的晚上泛舟,仍然能感觉到当年东坡夜游赤壁的趣味,只是“孤鹤影”与“洞 箫声”,倒有几分凄凉的景色。
• 嘉庆十一年(1812年)任漕运总督,二十一年(1816年)任湖广总督,次年 改任两广总督,后任云贵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 居,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
浊醪有妙理赋第三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浊醪有妙理赋第三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027723f121dd36a32d82c6.png)
• 此赋句句言酒而实为说道,酒者表像,道者实质。东坡本质实为道家,以儒家进取之心入世济 苍生,但屡遭挫折,故退而求其次:在内心保持高尚的节操,保持主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对 于外部的客观世界则应採取饮酒的那种态度,即随缘自适,顺其自然,既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 污,又不与社会格格不入。随缘自适,顺应自然,这便是本赋所阐述之“妙理”的真谛之所在。
稻米无知,岂解穷理?麹蘖有毒,安能发性?乃知神物 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
……………………………………………………… ………………………………………………………
东坡自言酒量微浅,少饮辄醉,却乐此不疲,尤喜见人饮酒,是真得酒中趣者也。坡翁嗜酒只是 在为了追求一种境界,因为那种属于微醺的境界,是最可以使得人们的诗意生发的。东坡在《浊 醪有妙理赋》中借酒言道,否定了执著于功名的仕宦人生,表达了超然的情怀。
• “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哨遍·用秋水观前韵》词句:“论妙理,浊醪正堪长醉。” 感慨 世事不平,醒不如醉。罢职闲居时辛弃疾又填《贺新郎 ·邑中园亭》,有名句:“江左沈酣求 名者,岂识浊醪妙理?”申斥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 人物,抒发抗金爱国情愫。
• 篇尾阐述浊醪的“妙理”,“故我内全其天,外寓于酒”几句寓意深刻,是全文主旨之所在。 末句“吾方耕于渺莽之野而汲于清令之渊,以酿此醪,然后举洼樽而属吾口”气魄宏大,想像 丰富,颇有庄子风味。
作品赏析
• 赋文随后引用从先秦至唐十几位酒人的典故,赞美酒的娱情悦性之功。“如如不动而体无碍, 了了常知而心不用。”“坐中客满,惟忧百榼之空”坡翁在这里说:可以享受坐中客满的朋友 之乐和现实生活之乐。接着赋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说饮酒应取任自然以存天真的态度。“在醉常 醒,孰是狂人之药;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
赤壁赋原文赏析
![赤壁赋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9c9d7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2.png)
赤壁赋原文赏析赤壁赋原文赏析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
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
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
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
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赤壁赋》的赏析
![《赤壁赋》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a02a1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b.png)
《赤壁赋》的赏析《赤壁赋》的赏析第一段叙事绘景,交待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描绘了月夜赤壁的景色。
徐徐清风、缓缓月升、薄雾蒙蒙,景美;饮酒诵诗,人雅;如御风,如登仙,感觉奇妙。
因而“乐甚”,引出下文。
第二段紧承上段,因乐甚而纵酒,因酒兴而放歌。
歌中“望美人兮天一方”,所追求的离自己太远,已是含悲。
客因歌而和乐——吹箫,箫声哀怨,悲凉陡升。
第三段紧承上段,因乐声悲凉而询客(吹奏者),客答之以曹操事而引发的人生感慨——人生渺小、短暂。
客之感慨怎么来的?“都是月亮惹的祸”——因月明而想及曹操的诗句,进而想及曹操,想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是何等英雄。
可即使是“一世之雄”,当年大败,“而今安在?”“浪花淘尽英雄”,真是“人生如梦”,怎不令人生悲?“一世之雄”尚且如此,何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自然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
多么短暂,多么渺小,多么卑下。
也可以说,“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是自己眼前的惨淡现实,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惨淡人生。
怎么摆脱这惨淡的现实、这悲剧的命运?修炼成仙?又“知不可乎骤得”。
于是,只能用箫声来抒发悲慨了。
第四段紧承上段,苏轼劝客。
苏轼是儒家积极用世的苏轼,也是深谙佛道的苏轼,还是豁达超然的苏轼,岂能只是悲慨。
他劝客当然就是劝自己:事物的变化如眼前的江水,浩浩荡荡不停地流走,可始终还在流,不是“未尝往”吗?事物的变化如头顶的明月,圆而亏,亏而圆,不是“莫消长”吗?从个体、细节、短时来看,万物是变化的,若从一类、大节、长期来看(所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万物是永恒的;这变本身,也是永恒。
这是大前提。
我属于万物,这是小前提。
我也是永恒的,因而不用“哀吾生之须臾”,“长江之无穷”“又何羡乎!”这是结论。
或许这只解决了“哀吾生之须臾”的问题,或许这还不足以完全说服自己。
毕竟自己才华横溢,科场顺利,名满天下,却不得不这样卑微。
《赤壁赋》赏析(3)
![《赤壁赋》赏析(3)](https://img.taocdn.com/s3/m/3451bf8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e.png)
《赤壁赋》赏析(3)文章写了主客对话,表达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最后以第五段作结。
第五段写客被苏轼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这次更加欢快,不免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客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宿晚景过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一篇《赤壁赋》也随之收尾了。
而读者则在经历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听取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之后,却还久久地沉浸在作者优美笔调所表现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作为游记文,固然要描写山川风物之美,《赤壁赋》也确乎使我们从它所刻画的自然景色中获得了艺术享受,但是,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山川风物本身,那意义与价值毕竟还是有限的,而《赤壁赋》则正是通过赤壁之游以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
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我们当然不会完全赞同,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并且那么坦荡、旷达,具有强烈的生活信念。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并没有脱离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条件,而把理论的反复申述跟感情的起伏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观点具有形象性与感染力,并把读者带进一种颇有几分迷幻色彩的艺术境界。
这,就是哲理与诗情的高度融合。
还应该看到,《赤壁赋》是采用赋的体裁来写的游记。
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辟的词汇,宏篇巨制,富丽,叫大赋。
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法,接受了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赋。
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律赋。
宋代的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
《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
赤壁赋
![赤壁赋](https://img.taocdn.com/s3/m/afdc36c1bb4cf7ec4afed0f0.png)
《赤壁赋》赏析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苏轼的旷世之作《赤壁赋》。
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之深远,至今还仍然有许多人为之疯狂。
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至黄州时写的,作者借这篇文章抒发了被贬的郁闷,但是又能坦然处之,阔达的情怀。
第一段写的是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和客人荡着船,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一望无际的水波静静地徜徉着,一轮明月升起,点缀在夜空之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显示了诗人开阔与洒脱的胸怀,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的是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但客人悲凉的箫声触动了苏轼的情绪,“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是客人对人生的感慨,客人由对历史的描述,由此地联想到这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而他们两个现在却已不在,引发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也是自己内心所想的东西。
苏轼通过客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第四段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苏轼对人生无常的见解以及阔达。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由此苏轼从无奈中走了出来,重新理解了天地,重新理解了大自然。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赤壁赋第三段抄写三遍
![赤壁赋第三段抄写三遍](https://img.taocdn.com/s3/m/6d191c0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f.png)
赤壁赋第三段抄写三遍
赤壁赋第三段: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赏析
• 清道光举人,官至刑部主事,湖南的张世准另有一番议论: “周郎胡为乎来,地若葬曹瞒,便坏此江山风月;安石何以不死,天而相苏子,岂老于诗酒渔 樵。” 作者上联怪周瑜没用,没有把曹操火烧在赤壁,若果真如此,赤壁没有如此美了。下联咒王安 石早死,让东坡做宰相,那末也就没有后来的《赤壁赋》了。假设归假设,道出了作者的一番 心意。 湖北黄冈举人薛瑞璜的一副长联,即俗且雅: “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惟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苍茫蛮触苦纷争,东坡而后谁称达 者;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要开拓万古心胸,且登绝顶。俯仰乾坤皆戏剧,赤壁之游见其 道乎。” 上联一开始说两句“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对“功名富贵”不屑一问,谁象东坡一样旷 达,“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下联作者说自已“ 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只要心 胸开拓,将世上的一切都看淡些,过得自由畅快就行了。 现代人,安徽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白启寰老师写的一联很有特色: “因人成事,黄盖计,孔明术,鲁肃忠,庞统谋,曹氏三军难一战;以弱胜强,仗风威, 用火攻,得地利,倚水势,周郎一炬奠三分。” 联语强调凡事都是人干的,孔明与庞统的计谋,有谁能敌?!用“苦肉计”周瑜打黄盖,竟将 聪明才智过人的曹操也瞒过了,曹操哪有不坏的道理?!周瑜兵少,巧用天时地利人和,大破 曹军,从此三分天下。白老师此联写的是武赤壁,与文赤壁对应来读,对江山名胜多一分了解。
• 1817年 二月 阮元于湖广总督任内,著《江堤说》。任 湖广总督期间,为避免水患,阮元组织民众修武昌江堤, 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等水利工程。
• 清乾隆进士,历任两广、云贵总督至体仁阁大学士,博学多才的阮元却道: 小月西沉,看一棹空明,摇破寥天孤鹤影;大江东去,听半滩鸣咽,吹残后夜洞箫声。” 作者在没有月亮的晚上泛舟,仍然能感觉到当年东坡夜游赤壁的趣味,只是“孤鹤影”与“洞 箫声”,倒有几分凄凉的景色。
国学 骈体文
赤壁赋
第三段
清代 阮 元
作品赏析
• 历史上湖北有文赤壁与武赤壁两处名胜,武赤壁在湖北蒲圻,是三 国时,孙刘联合,用火攻大破曹军之地。文赤壁就是黄冈的东坡赤 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贬居黄州,常游此地赋诗感怀,有名的《前 后赤壁赋》与《水调歌头》词(赤壁怀古),写的就是当时游玩此 地的情景。文赤壁倒比武赤壁出名,许多文人学士吟诗撰联,明清 两代文人的对联尤多。
斯壁也,抗洞庭之北,据監利之东,衆山凝碧,绝壁留 红,春江晓開,殘月落弓。
……………………………………………………… ………………………………………………………
文赤壁,位于古城黄州(湖北省)的西北边,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 为赤壁。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闻名。西晋初年,龙骧将军 蒯思为纪念三国赤壁大战始建江馆,后代多有增建。北宋元丰三上(1080年),文学家苏轼贬谪黄州 期间游赤壁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因此得名。后修建多座纪念建筑。南宋末毁于 兵燹,元、明、清三代屡毁屡建。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存二赋堂、坡仙亭、睡仙 亭、问鹤亭、酹江这、放龟亭、挹爽楼、涵晖楼、留仙阁、鸟石塔、栖霞楼等。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扬州)人,著名经学 大师。祖父阮玉堂,武进士,官至参将。父阮承信是学者,为阮元讲成败治乱 和战阵谋略,并教射箭。阮元5岁从母学字,6岁进学。8岁能作诗。
•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次年散馆,取一等第一名,授 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考翰詹,又取得一等第一。乾隆召见 后曰:“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历任少詹事,南书房行走,詹事,行政, 侍郎,经筵讲官,浙江、河南、江西巡抚,国史馆总纂。
• 嘉庆十一年(1812年)任漕运总督,二十一年(1816年)任湖广总督,次年 改任两广总督,后任云贵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 居,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
•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 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