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对麻醉期间机体影响
麻醉科中的术中体温管理与防寒措施
麻醉科中的术中体温管理与防寒措施在麻醉科手术中,术中体温管理与防寒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术中体温的合理管理不仅可以保护患者免受低体温的伤害,还可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恢复的速度。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中术中体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防寒措施。
一、术中体温管理的重要性术中体温的管理对于手术结果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手术过程中,患者体内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如果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恢复。
1. 低体温对患者的影响低体温会导致患者身体的代谢减慢,免疫功能下降,术后伤口愈合较慢,还可能引发感染等并发症。
此外,低体温还会增加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手术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
2. 术中体温的变化原因术中体温变化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手术环境的温度、手术方法和时间、患者的临床状况等。
手术室通常需要保持一定的低温,以确保手术人员的舒适度和手术设备的正常运行。
手术时间长、患者手术部位较大以及患者体质虚弱等情况都会导致患者体温的下降。
二、术中体温管理的方法为了提高术中体温的管理水平和减少低温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在麻醉科手术中进行术中体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中体温管理方法:1. 预防性保暖措施在手术前,可以采取预防性保暖措施,如在手术室中放置暖炉或空气加热器,保持手术室的温度适宜。
此外,术前给患者提供温暖的饮食或热饮,以提高患者体内的温度。
2. 使用保温垫和温控设备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保温垫或温控设备,将其放置在患者的身体上,通过加热来提高患者体温。
这些设备可以随时调节温度,以确保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3. 防寒措施为了避免术中体温过低,可以采取一些防寒措施。
首先,手术室的温度需要合适,人员穿着需要保持干燥和温暖。
其次,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被动保暖措施,如使用保暖毯或保暖罩等。
4. 术中监测体温在手术过程中,定期检测患者的体温是必要的。
通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维护患者的体温。
麻醉学围术期体温、肌张力和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麻醉学围术期体温、肌张力和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一、体温监测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中心体温维持在(37±0∙4)o C o麻醉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变化除与其疾病本身相关外,还受到手术室内温度、手术术野和体腔长时间大面积暴露、静脉输血或输注大量低温液体、体腔内冲洗等因素影响。
此外全身麻醉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使机体随环境温度变化调节体温的能力降低,一些麻醉期间常用药物(如阿托品)也可影响机体体温调节,导致体温升高。
因此体温监测是麻醉期间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危重患者、小儿和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一)测量部位麻醉期间常见的中心体温监测部位是鼻咽部、鼓膜、食管、直肠、膀胱、肺动脉等,前两者反映大脑温度,后四者反映内脏温度。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一致。
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O.5~10℃,口腔温度比腋窝温度高O.5~1.O o C o体表各部位的皮肤温度差别也很大。
当环境温度为23。
C时,足部温度为27℃,手为30℃,躯干为32℃,头部为33℃o中心温度比较稳定。
由于测量部位不同,体温有较大的变化。
在长时间手术、遇危重及特殊患者时,体温变化更大。
因此,根据患者需要围术期可选择不同部位连续监测体温。
(二)体温降低和升高1.围术期低温体温低于36。
C称体温过低。
当体温在34〜36。
C时为轻度低温,低于34。
C为中度低温。
麻醉期间体温下降可分为三个时相。
第一时相发生早且体温下降快,通常发生在全身麻醉诱导后40分钟内,中心体温下降近HC。
第二时相是之后的2〜3小时,每小时丢失0.5〜1(ΓC0第三时相是患者体温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相对稳定阶段。
常见围术期低温的原因如下:①术前体温丢失,手术区皮肤用冷消毒,及裸露皮肤的面积大、时间长;②室温过低,<21。
C时;③麻醉影响:吸入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④患者产热不足;⑤老年、新生儿和小儿;⑥术中输冷库血和补晶体液;⑦术后热量丢失,运送至病房时保暖欠佳。
麻醉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原因
麻醉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原因
在麻醉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 麻醉药物的作用:一些麻醉药物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体温调节机制,导致体温下降。
2. 血管扩张:一些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可以引起血管扩张,降低血液的回流速度和体温的传导,导致体温下降。
3. 代谢率降低:麻醉过程中,身体的新陈代谢率会降低,体内产热能力减少,导致体温下降。
4. 输液和手术环境:手术环境通常较冷,同时为了防止感染,手术过程中常常需要大量输入凉的液体,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体温降低。
5. 患者体质和疾病:一些患者可能存在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或基础体温较低的情况,或者已经存在低体温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这些因素也会导致麻醉过程中体温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麻醉过程中体温的下降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心率不齐、低血压、术后感染等,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体温。
麻醉中的体温管理
麻醉中的体温管理在麻醉过程中,体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合理的体温管理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康复速度。
本文将介绍麻醉中的体温管理的重要性,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麻醉中的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可能会波动,而过高或过低的体温都会对患者的生理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保持患者的体温在理想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
1.手术效果:适当的体温管理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手术效果。
例如,在外科手术中,维持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2.术后恢复:体温管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保持适当的体温可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并加快伤口愈合速度。
3.麻醉药物效果:患者的体温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麻醉药物的效果。
低体温会增加麻醉药物的作用,增加麻醉深度,而高体温则可能导致麻醉药物的代谢加快,影响麻醉效果。
二、麻醉中的体温管理方法1.术前体温评估:在手术前,麻醉医生应该对患者的体温进行评估,并了解患者的基础体温水平。
这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制定合理的体温管理方案。
2.预热措施:术前预热是一种常用的体温管理方法。
例如,使用温热被单、电热毯等设备,提前将患者的体温提升到理想的水平。
3.监测体温: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有效监测是必要的。
可以使用体温探头贴片等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调整环境温度:手术室内的环境温度也会对患者的体温产生影响。
麻醉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手术室的温度进行调整,以保持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5.体温调节措施: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可以采取冷热敷、冷暖输液等方式来调节患者的体温。
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温调节方式。
6.术后恢复: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体温监测和调节仍然很重要。
麻醉医生应对术后患者的体温进行密切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体温管理措施。
三、麻醉中的体温管理的注意事项1.个体化管理:不同患者的体温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体温管理。
麻醉科术中高体温处理
麻醉科术中高体温处理在麻醉科手术中,高体温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高体温可能会对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正确处理高体温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术中高体温的处理方法。
一、高体温的原因及危害高体温在麻醉科手术中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1.手术刺激:手术过程中,机体会受到外界刺激,导致体温升高。
2.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机体的体温升高反应。
3.感染:手术创面感染、全身感染等都可能导致高体温。
高体温对手术过程及患者的安全可能产生以下危害:1.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高体温会导致心跳加快、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
2.神经系统的负担增加:高体温可能导致脑缺氧、脑水肿等神经系统异常,增加手术风险。
3.代谢紊乱:高体温会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
二、麻醉科术中高体温的处理方法在麻醉科术中,对高体温的处理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1.针对手术刺激引起的高体温:(1)合理控制手术刺激: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尽可能减少对机体的刺激,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体温升高的可能性。
(2)冷却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可采取一些冷却措施,如使用冰袋降低患者的体温。
2.针对药物反应引起的高体温:(1)调整药物使用:如果发现某种药物引起患者高体温,可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减少药物的使用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2)对症处理:对于药物反应引起的高体温,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来降低患者的体温。
3.针对感染引起的高体温:(1)早期预防:在手术前,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手术创面感染等。
(2)积极治疗感染: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积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感染对患者的影响。
(3)对症处理:对于感染引起的高体温,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来降低患者的体温,并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总之,麻醉科术中高体温的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处理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保持良好的气道通畅,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环境因素对体温的影响可以通 过调节手术室温度和湿度来改 善。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年龄
新生儿和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机 制较弱,容易发生体温下降。
疾病状态
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和虚弱的患者 容易发生体温下降。
药物使用
某些药物会干扰体温调节,导致体 温下降。
03
体温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保温护理
保持病房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受凉,同时注意遮 盖裸露的部位,减少热量散失。
观察与记录
对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便及时调 整护理措施和评估治疗效果。
04
体温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新型保温设备的应用
主动加温设备
主动加温设备能够提供持续的热源, 通过电热毯、热风循环等方式,有效 防止患者在麻醉期间出现体温下降。
一位老年女性,因髋关节置换手术接受麻醉。手 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体温降至34℃。
处理措施
医生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如加温毯、输注加温液 体等,同时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
3
结果
经过及时处理,患者体温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 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高体温患者的风险防范案例
患者情况
一位年轻男性,因腹部 手术接受麻醉。手术过 程中出现高体温,体温 升至39℃。
了解药物代谢与体温之间的关系,对于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和 给药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体温变 化,医生可以适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以确保患者安全度 过手术期。
体温与管理决策
对体温的监测和管理是麻醉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及时做出管理决策,以应对可能出现 的风险。
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术后感染率
麻醉科手术室病人术中体温管理
麻醉科手术室病人术中体温管理手术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医疗过程,对于麻醉科手术室来说,病人的术中体温管理尤为重要。
适当的体温管理可以维持病人的生理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将讨论麻醉科手术室病人术中体温管理的重要性、方法及挑战。
一、重要性术中体温管理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会因为麻醉和手术刺激导致体温下降,尤其是开腹手术等长时间操作。
低体温状况会增加手术出血量、延迟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等。
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术中低体温与心血管事件、术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因此,保持病人术中正常体温对于手术室的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二、方法1. 术前体温评估在手术前,麻醉科团队应对病人进行体温评估,包括测量基础体温、了解病人的体温调节能力。
例如,老年人、儿童、肥胖患者以及甲亢、糖尿病等患者,其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
对于高危患者,应特别关注体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2. 保暖措施术中的保暖措施是体温管理的基础。
一方面,手术室应保持适宜的室温;另一方面,病人应采取多种保暖措施,如戴帽子、使用加热床单或毯子、使用加热气体吹风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热量的丢失,预防病人体温过低。
3. 调节麻醉药物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影响病人的体温调节能力。
一些麻醉药物会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麻醉科医生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和手术类型,谨慎选择麻醉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4. 空气加热和加湿手术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对病人术中体温管理也有很大的影响。
应保持手术室内的环境温度适宜,使用空气加热和加湿系统,防止病人因手术室环境过凉而导致的体温下降。
5. 监测体温手术室应及时、准确地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
传统的测温方法有肛温、膀胱温度等,但这些方法具有不适宜、延迟等问题。
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如食道温度探头、皮肤黏贴式温度传感器等,可以有效监测病人体温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麻醉中采取保温措施的重要性
麻醉中采取保温措施的重要性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病人选择了外科手术,许多大型的外科手术都必须使用全麻,因此,麻醉医生的职责日益突出。
为改善麻醉质量,提出了许多新的质量控制指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麻使用保温的比例。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人的生命四大体征,在手术过程中,适当的体温是保持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关键,而在手术过程中,体温的监控又是保证病人围手术期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步骤。
全麻时,应使病人保持在一个合适的中心温度,本文为您描述麻醉中采取保温措施的重要性意义。
一、手术中维持体温的意义人体的温度受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其作用是平衡身体对冷热的自我防御反应,而这些有效的反应一般都能使身体的核心温度在0.2℃左右波动。
在全麻过程中,因为麻醉剂会降低病人的代谢,抑制病人的血管收缩反应,所以使用肌松药物可以减轻病人的寒战反应,从而降低身体产热,由于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受损,加之手术室的环境温度比较低,以及手术相关的原因,比如消毒水经常擦拭皮肤,皮肤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胸腔内的低温盐水冲洗,输血迅速,都会导致温度的下降。
然而,大部分患者在围术期出现低体温,更容易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
二、外科患者术中温度过低的危害性1、皮肤创面感染发生率较低时,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嗜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性杀伤功能减弱,多核白血球向创面迁移能力减弱。
另外,低温能降低皮肤的血液流量,降低血液的供氧量。
此外,围术期的低体温也会导致细胞内的蛋白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到骨细胞的功能。
综合上述原因,可提高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创面感染率。
2、出现寒战当病人在麻醉后发生寒战时,体内的代谢速率会提高4-5倍,从而导致体内的二氧化碳产生增多,从而加重了心肺的负担。
此外,在麻醉后,病人出现寒战,会导致病人的肌肉颤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病人产生不适的感觉,手术后,病人的焦虑感会增加,对病人的恢复有不利影响。
肌肉的颤抖还会牵扯到手术的伤口,让病人的伤口更疼。
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
液温度也有可能没能对它进行加温; ③麻醉, 肌肉松弛降低了机
对患 者进入手 术室 即刻 、 术 中腹腔 冲洗后 、 手术结 束即刻 和 体产热的多少 , 从而抑制病人体温调节的防御反应 。 以上几种情况 手术结束后 2 h患者 肛温 、 心率 、 血压 。 记录手术结束 至拔管 的时 都会引起患者体温变化 , 使其体温降低。 从相关的研究 中, 我们发
表 1 围术期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 比较 f )
注: 对 照组 与观察组 比较 , 差异显著 , P < 0 . O 1 , 具有统计学 意义。
中 国卫 生产 业
1 6 5
I ME 口 工 A L L A目 口口 AT 口口 Y B c工 E N E B 医学检验
对照组 2 4例 。 对患者进行常规 手术 , 术中肛温在 3 4 . 3 ~ 3 5 . 6 ℃ 系统 的外 周血管阻力增大 , 进而使肺 部血管阻力增大 , 引起患者
之间 ; 观察组 2 4 例, 术 中注意保温 , 加强护理干预 , 采用输入加温 心率增加、 血压降低、 心脏传导阻滞等病发症网 。 液体 、 及时保暖 、 增加手 术室温度等护理措施 , 输液时使用 电子液
患者术中和术后血压 、 心率 、 肛温、 拔管 时间 、 清醒 时间等观察指标进 行观察 。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 比较 。 对照组患者引流 增多, 血压增高 , 心率 、 寒颤加快 , 躁动发生率增高 , 清醒有延迟 。结论 术中低体 温对 患者麻醉恢复期 的影响较大 。 输液液体
和冲洗液应加温 , 应在术 中加强对患者体 温监测 , 以使 患者手术期 间的体 温得 以保
用水温箱加温 至 3 7 %, 术 中肛温维持在 3 5 . 7 ~ 3 6 . 5  ̄ C 之间。
体温对麻醉期间机体影响
❖ (二)临床表现
❖ 1术前体温正常,吸入麻醉药物或静注去极化肌松药后, 体温急剧上升,数分钟即升高1摄氏度,体温可达43摄氏 度。
❖ 2全身肌肉强烈收缩,上肢挛缩,下肢僵硬挺直,直至 角弓反张,肌松药不能使强直减轻,反而使强直加重。
❖ 3急性循环衰竭多表现为严重低血压,室性心律失常及 肺水肿。
❖ 4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极度升高,并有肌红蛋白 尿。
(2)麻醉过浅:骨骼肌张力↑→肌肉活动增强 →产热↑
(3)抗胆碱药抑制腺体分泌→散热↓ (4)麻醉机活瓣失灵、钠石灰失效→CO2蓄积
5、手术因素:骨水泥、下丘脑附近操作、 输血输液反应
6、保温措施不当
(二)围术期体温升高对机体的影响
❖ 1机体代谢及氧耗增加
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增高,剧增的氧耗大于氧供 可发生相对缺氧,高热的患者常发生代谢性酸 中毒和高碳酸血症。持续高热使出汗、呼吸道 及手术野蒸发加剧,可伴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同时糖代谢产热加速,可致低血糖。
❖ 2.椎管内麻醉
❖在腰麻或硬模外麻醉时,体温再分布 是导致早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 第一小时核心温度可下降0.8度左右, 而皮温因外周血管的扩张而升高。
❖随后二小时,由于皮肤散热增加,核 心温度线性下降0.4度左右。
❖ 椎管内麻醉较全麻低温时间长,且体温上升 速度慢
❖ A椎管内麻醉时,再分布主要在下肢,因 此椎管内麻醉时再分布所导致的核心温度 的下降幅度是全麻的一半,加上代谢产热 基本正常,所以低温的进展可能比全麻慢。
❖ 常规的保温措施下,约一半患者术中的核心体 温低于36摄氏度,有1/3者低于35摄氏度
❖ 未保温者术后初体温多在34摄氏度左右。 ❖ 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导致围术期低体
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
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目的探讨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和拔管时间的影响。
方法选取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行全麻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麻醉后常规手术处理,观察组麻醉后给予保温措施,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体温变化情况、麻醉后苏醒和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给予保温措施的观察组患者体温高于对照组,患者蘇醒及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x±s)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麻醉后给予常规手术处理,观察组患者全麻后给予保温手术处理。
手术麻醉操作为:术前给予患者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0.1 g苯巴比妥钠,然后给予患者静脉推注2~4 mL的氟芬(25∶1)合剂+2 mg/kg的异丙酚+0.1 mg/kg的万可松,气管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让患者吸入安氟醚,保证呼出气安氟醚的浓度在0.3%~0.5%之间。
同时给予患者持续静脉滴注万可松液,以维持肌松,速度以没有自主呼吸为度。
术中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静脉推注1~3次异丙酚,完成手术前1 h不再追加任何药物。
手术保温措施:术前1 h将手术室温度设置为26℃;在手术床上铺循环水毯,消毒范围外患者身体裸露部分覆盖棉被或用棉垫包裹;使用电子加温仪输血及输液;使用水温浴箱将冲洗液加温至37℃。
手术过程中定期有效地测定两组患者的鼻咽温度,以低于正常体温1~2℃为发生低体温。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清醒时间、手术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以患者恢复定向力,能够对一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回答,可完成抬头、举手等简单的动作为清醒;手术拔管时间是指从完成手术到咳嗽反射、咽反射恢复的这段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压、心率、寒颤的异常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麻醉科术中低体温处理
麻醉科术中低体温处理低体温(低于36摄氏度)是麻醉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
因此,在麻醉科手术中,对于低体温的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低体温的原因、危害以及处理方法,来探讨麻醉科手术中低体温处理的重要性与方法。
一、低体温的原因低体温在麻醉科手术中常常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1. 麻醉药物的影响:许多麻醉药物会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从而导致患者的体温下降。
2. 麻醉科手术的环境:手术室的温度通常要低于正常室温,这也增加了患者低体温的风险。
3. 麻醉科手术的时间:麻醉手术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患者体温的下降。
二、低体温的危害低体温对于麻醉科手术患者来说,可能带来以下几个主要的危害:1. 代谢率下降:低体温会导致人体的代谢率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的器官功能。
2. 心血管系统影响:低体温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的降低,进而增加术中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
3. 免疫功能受损:低体温会影响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其易受感染。
三、麻醉科术中低体温处理方法为了有效应对麻醉科手术中低体温的问题,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处理方法:1. 预热:在手术开始之前,使用预热设备或毛织品等对患者进行预热,以提高其体温。
2. 反应性预防:在手术中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情况,一旦发现体温下降,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叠被、加热灯等,以保持患者体温的稳定。
3. 使用加热设备:在手术中使用加热设备,如加热床、加热呼吸器等,以帮助维持患者体温。
4. 加强监测:在手术中加强对患者体温的监测,及时发现体温下降的情况。
5. 给予保温措施:手术中应尽可能避免患者接触冷的物体或表面,使用保温器材等措施,以保持患者的体温。
6. 加强团队合作:麻醉科手术中,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护士等应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协作,及时探讨低体温处理的策略,确保患者的安全。
四、结语在麻醉科手术中,低体温的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低体温带来的危害,医护人员应加强对低体温的监测与预防,提前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临床麻醉学 第十二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1)红外线辐射器:红外线辐射器放置在离病人约 70cm处,由于成人暴露于红外线辐射范围的体表面 积相对较小,所以作用有限,目前此方法主要用于新 生儿的保温
三、围术期保温
2.体表加热:
2)变温毯:常用的可流动的循环 水毯,水温调控在40℃左右,可进 行有效的保温和复温治疗
三、围术期保温
2.体表加热:
3)压力空气加热器:在病人的周 围,用塑料膜制作的空隙中注入加 热的空气,使体表周围形成一个暖 空气外环境,减少热量的丧失
3.输入液体加温:输液或输血加温器对液体进行40℃左右的加热。
四、围术期体温升高
1.病人因素:严重感染、败血症、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急性发作 2.环境因素: 手术室温度过高、湿度高,手术无菌单覆盖过多 3.麻醉因素:
二、围术期体温下降ຫໍສະໝຸດ 围术期体温下降原因: 2.环境因素:室温对病人的体温影响较大,当室温低于21℃时,病人散热明显增加 3.麻醉因素:
➢ 区域阻滞中,中心温度下降,病人出现寒战发抖但不感觉冷的矛盾现象 ➢ 全麻时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运动、寒战及其他反射均被抑制,同时代谢率降低 ➢ 全麻使体温调节的阈值改变,冷反应自37℃降至34.5℃,热反应则自37℃增至38℃
4.手术及输血、输液等因素:
➢ 冷消毒液擦洗 ➢ 冷液体冲洗胸、腹腔,或胸、腹腔 ➢ 术中的大量输血、输液未经加温处理导致体温下降,通常输入1L室温晶体液或一个单位
4℃库血可使体温下降0.25℃
三、围术期保温
1.术前评估和预热:病人的病情、年龄、手术种类、胸、腹腔内脏暴露的面积、手术
时间,以及皮肤的完整性
下降,心肌的应激性增高,发生心室颤动的阈值降低 ➢ 肝肾:肝代谢率、肝功能和肝解毒功能均降低;体温每下降1℃,肾小球滤过率约减少5.3% ➢ 血液系统: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凝血功能降低 ➢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酸碱缓冲能力下降
麻醉期间体温管理
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麻醉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03
麻醉期间,环境温度对体温变化有很大影响
01
高温环境可能导致体温升高,低温环境可能导致体温下降
02
体温管理策略
预防体温过低
01
保持室温:确保手术室温度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
02
保暖措施:使用保暖毯、加热垫等设备,保持患者体温
03
监测体温: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及时发现体温过低情况
体温稳定:有助于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影响患者舒适度
01
体温过高:可能导致患者感到不适,影响睡眠质量
03
体温波动:可能导致患者感到不适,影响情绪和恢复
02
体温过低:可能导致患者感到寒冷,影响休息和恢复
04
体温稳定:有助于患者保持舒适,提高恢复速度和效果
04
调整麻醉药物:根据患者体温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避免体温过低
预防体温过高
监测体温:定期监测体温,及时发现体温过高的情况
03
采取降温措施:如使用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或使用退烧药等药物降温方法
04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
01
合理使用麻醉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体温升高的药物
02
体温监测方法
体温过低:可能导致手术部位组织缺血,影响手术效果
体温波动:可能导致手术过程中血压波动,增加手术风险
体温异常:可能导致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不佳,影响手术效果
影响术后恢复
体温过高:可能导致术后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问题
体温过低:可能导致术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问题
体温波动: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如呼吸困难、心功能不全等问题
体温计:最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包括口腔、腋下、直肠等部位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椎管内麻醉体温调节
机制
• 椎管内麻醉和全麻一样同样可以发生严重的低 体温,同全麻一样体热再分布是导致早期低体温 的主要原因
不同点: • 椎管内麻醉从外周阻断了下肢的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 故不能达到主动平台,体温持续下降,这是椎管内麻醉与 全麻的主要区别 。 • 椎管内麻醉时再分布所导致的核心温度的下降约是全麻 的一半,低温的进展可能较全麻慢 • 椎管内麻醉较全麻术后低温时间长,且体温上升速度慢
目录
低体温的定义及机制 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
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低温的预防和治疗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原因和防治
人工低温
定义
人体中心体温低于等36℃则为低体温。 轻度:32-36 ℃(包括32 ℃) 中度:28-32 ℃(包括328℃) 重度:<28 ℃
• 核心体温是指机体深部重要脏器的温度
机制
再分布期
人工低温的程度
• 浅低温: 34~30℃ • 中低温: 30~28℃ • 深低温: < 20℃ • 超深低温: < 15℃
体温和意识的关系
麻醉期间的低体温和防护读书报告
在麻醉期间,低体温对患者的健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报告将探讨低体温 的原因、危害以及预防和防护措施。
低体温的原因
1 麻醉药物影响
麻醉药物可以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导致体温下降。
2 手术环境影响
手术室的低温环境和开放的身体部位会导致热量散失。
3 患者体质差异
不同患者的代谢率和体温调节能力存在差异。
持续监测
连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和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防 护策略。
团队合作
麻醉团队、手术团队和护理团队之间的密切合 作能够有效防护低体温。
宣教和培训
提供麻醉期间低体温防护的宣教和培训,提高 团队的防护意识。
低体温防护措施的挑战
1
温度控制难度
手术室环境和患者个体差异导致温度控制较为困难。
2
人员培训问题
麻醉团队和手术团队对低体温防护的了解和培训程度不一。
低体温的危害
1 术后感染风险增加
低体温会削弱免疫系统,使患者更容易感染。
2 手术并发症风险增加
低体温可能导致术后出血、休克等并发症。
3 恢复时间延长
低体温会减慢患者的新陈代谢和组织修复过程。
低体温的检测和监测方法
1 体温测量
使用体温计定期测量患者 的体温。
2 监测体温趋势
3 监测生命体征
通过连续监测体温,评估 患者是否存在低体温风险。
3源投入。
结论和建议
麻醉期间的低体温对患者健康有重要影响。提高团队的防护意识,制定个性 化的防护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低体温的发生率,提升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术后 恢复。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 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 低体温的早期迹象。
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麻醉方式对手术患者体温的影响
麻醉方式对手术患者体温的影响围手术期低体温(核心体温<36℃)是麻醉和手术中常见而且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低体温在某些时候对机体可能是有益的,但多数情况下,将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诱导多种并发症,如寒战、苏醒延迟、心肌缺血等。
本文通过不同麻醉方式对手术患者体温的影响的统计分析,以了解术中体温监测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患者体温的重要性。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60例择期妇科腹腔手术患者,手术方式有子宫全切、子宫次全切、卵巢囊肿剥除、子宫肌瘤剔除、卵巢输卵管切除术,年龄20—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脊膜外组(I)和全麻组(Ⅱ)。
两组在年龄、体重、身高、ASA分级、手术方式上无明显差异。
术前常规禁饮禁食,清洁灌肠,保留尿管,肌注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开放上肢静脉通道,监测ECG.BP.HR.SpO2。
麻醉方法 I组选L2-3或 L1-2间隙穿刺置管,以2%的利多卡因作为麻醉剂,控制麻醉平面在L4以下。
另外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辅助咪唑安定2-5mg、芬太尼0.05-1mg,常规吸氧。
Ⅱ组以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2mg/Kg静脉诱导插管,术中以丙泊酚持续泵注,七氟醚吸入,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
两组手术中生命体征基本维持稳定,BP波动在术前20%左右,HR维持在55—90次/分,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4℃左右,常规消毒铺巾,不作特殊的保温处理。
监测与观察指标鼓膜温度常被认为是反映核心温度的金标准,代表中心温度,能被清醒患者耐受,对这次的测试比较适合。
以Mallinck-rodt体温监测仪监测,记录所有病人麻醉前、麻醉后10分钟、30分钟、60分钟及术毕时的体温。
分别计算各组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记录患者完全清醒时的寒战及躁动的发生率。
监测数据以χ-±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相比麻醉前,麻醉中和术毕两组体温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I组麻醉后体温下降速度较Ⅱ组缓慢,下降的幅度也较Ⅱ组小,差异很显著(P<0.05),Ⅱ组有11例I组有6例发生寒战和躁动,Ⅱ组比I组寒战和躁动发生率高,幅度也较I组大,差异很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躯干和头,各部分温度相
对一致,体温总量变化时, 核心室很快达到平衡。
核心室:
房室模型
主要指四肢,各部分温度不一致, 不恒定,外周室温度通常比核心
室低2-4摄氏度。
外周室:
体热的房室模型
核心室 外周室
二. 麻醉与低体温
❖ 芬太尼的稳态血浆浓度随体温降低的增幅约 5%每摄氏度
❖ 轻度低体温还可以增加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
三.麻醉与高体温
❖ (一) 引起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因素 1、病人情况:严重感染、脓毒症、脱水、甲
亢 2、手术室温度、湿度过高 3、手术无菌单覆盖过多:夏季、手术灯 4、麻醉:全麻 -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 (1)室温:> 32℃
❖ (二)临床表现
❖ 1术前体温正常,吸入麻醉药物或静注去极化肌松 药后,体温急剧上升,数分钟即升高1摄氏度,体 温可达43摄氏度。
❖ 2全身肌肉强烈收缩,上肢挛缩,下肢僵硬挺直, 直至角弓反张,肌松药不能使强直减轻,反而使强 直加重。
❖ 3急性循环衰竭多表现为严重低血压,室性心律失 常及肺水肿。
❖ 3全麻复合硬模外麻醉
❖ A复合麻醉同时从中枢和外周抑制体温调节机制, 较单纯全麻或单纯硬模麻醉更早出现再分布低温, 线性下降速度更快。
❖ B全麻和椎管内麻醉都可以降低血管收缩阈值,因 此复合麻醉较全麻更晚出现血管收缩
❖ C全麻抑制了椎管内麻醉时增加产热的寒颤
❖ D椎管内麻醉阻断了中枢介导下的血管收缩反应, 核心温度持续下降。
❖ 低体温时标准凝血实验保持正常。因为这些实验是 在37摄氏度下进行,不受病人体温影响。若在病人 实际体温下进行,凝血实验结果就会延长。
❖ 3.低温促使切口感染
❖ 1.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 氧张力,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 增加切口感染率。
❖ 2.低体温直接抑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 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菌的能 力。
❖ 寒颤虽然会引起不适,但并不会直接引起心 肌缺血或梗死
❖ 1高龄削弱了体温调节反应,所以老年人很 少寒颤。
❖ 2寒颤并不是引起术后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 低氧血症反而会抑制寒颤
❖ 2.低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体温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凝 血酶功能,纤溶状态。低体温时,血小板数量可以 保持正常,但功能却受到抑制,这可能由血栓素A2 释放减少有关。
❖2.椎管内麻醉
❖ 在腰麻或硬模外麻醉时,体温再分布是导致 早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 第一小时核心温度可下降0.8度左右,而 皮温因外周血管的扩张而升高。
❖ 随后二小时,由于皮肤散热增加,核心温度 线性下降0.4度左右。
❖ 椎管内麻醉较全麻低温时间长,且体温 上升速度慢
❖ A椎管内麻醉时,再分布主要在下肢,因此椎管内 麻醉时再分布所导致的核心温度的下降幅度是全麻 的一半,加上代谢产热基本正常,所以低温的进展 可能比全麻慢。
(三)低体温对机体影响
❖ 轻度低体温已经被证实与围术期心肌缺血, 凝血病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相关,并可以延 迟拔管时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 改变药代动力学等等。患者常主诉术后初期 的寒冷不适是住院期间最为痛苦的体验之一。
❖ 1.低温对心脏的影响
❖ 寒颤是低温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最近有证据 提示寒颤可能触发心肌缺血。寒冷会使血浆 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30%,这会增加心 脏应激性,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麻 醉本身和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寒颤阈值。
❖ 4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极度升高,并有肌红蛋白 尿。
❖ 5PaCO2明显升高,PH及HCO3-降低 ❖ 6皮肤有斑状潮红,温度升高。
❖ (三)治疗
❖ 1.停止手术麻醉,并纯氧过度通气
❖ 2.迅速物理降温,直到体温为38摄氏度
❖ 3.单曲林2mg/kg,5到10分钟重复一次,总 量可达10mg/kg,直到肌肉强烈收缩消失, 高热下降为止。
恶性高热
❖ 恶性高热不是通常麻醉中发生的单纯体温升 高,是指由某些麻醉药激发的全身肌肉强烈 的收缩,并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 竭的代谢亢进危象。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多有恶性高热家族史,及肌肉细胞 存在遗传性生理缺陷。
❖ (一).诱发原因 ❖ 容易激发恶性高热的麻醉用药 ❖ 氟烷 ❖ 恩氟烷 ❖ 琥珀胆酰 ❖ 氯丙嗪 ❖ 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
❖ 平台期——麻醉后3-4小时后,核心温度可
逐渐稳定某一水平
❖ A被动平台期-核心温度虽低于正常,但不 足以促发血管收缩反应,失热等于产热。
❖ B主动平台期-由于显著低温,血管收缩反 应被触发,但体热被限制在核心室,核心温 度亦能稳定。但在这期并非是稳态,若不加 温,体热含量和平均体温将继续降低。
❖ B由于椎管内麻醉从外周阻断了下肢的体温调节性 血管收缩,故不能达到主动平台期,体温会继续下 降。
❖ C正常机体对外周的温度主要是冷感觉,椎 管内麻醉时,外周的冷感觉的传入纤维被阻 断,使得中枢误认为被阻滞区域是温暖的, 行为性调节被抑制。
❖ D由于下肢运动神经被阻滞导致寒颤反应亦 无效,尽管未阻滞区域出现代偿性收缩和寒 颤,但不能阻止进一步的体温下降。
❖ 常规的保温措施下,约一半患者术中的核心 体温低于36摄氏度,有1/3者低于35摄氏度
❖ 未保温者术后初体温多在34摄氏度左右。 ❖ 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导致围术期低
体温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麻醉方式与低体温
❖1.全麻
❖ a. 全麻期间代谢率减少45%-40%, ❖ b.机械通气减少呼吸做功 ❖ c.药物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反应 ❖ d.麻醉药直接扩张血管,以及肌松药对寒颤
(2)麻醉过浅:骨骼肌张力↑→肌肉活动增强 →产热↑
(3)抗胆碱药抑制腺体分泌→散热↓ (4)麻醉机活瓣失灵、钠石灰失效→CO2蓄
积
5、手术因素:骨水泥、下丘脑附近操作、 输血输液反应
6、保温措施不当
(二)围术期体温升高对机体的影响
❖ 1机体代谢及氧耗增加
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增高,剧增的氧耗大于氧 供可发生相对缺氧,高热的患者常发生代谢 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持续高热使出汗、 呼吸道及手术野蒸发加剧,可伴有脱水和电 解质紊乱。同时糖代谢产热加速,可致低血糖。
反应的抑制
❖ 全麻体温下降的“三阶段模式”
❖ 再分布期——全麻早期总体热散失少,
体热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由于血管收 缩反应被抑制,体热由核心室向外周室 再分布,核心温度快速下降1-5度
❖ 线性期——全麻诱导后2-3小时内,失热
大于产热,导致核心温度继续呈线性下 降,但其速率是由产热和失热的差值决 定,同时全身体热含量进一步下降。
(二)麻醉用药与低体温
❖ 苯二氮卓类可导致低体温,但作为术前药与阿托品 合用时,低体温发生率可降低。
❖ 挥发性麻醉药增高出汗阈值,降低血管收缩阈值, 异氟烷,七氟烷等呈剂量相关性抑制寒颤阈值。
❖ 丙泊酚不影响出汗阈值但降低血管收缩阈值,不仅 抑制中枢,还显著扩张外周血管。
❖ 神经安定类及其他镇静药都可增加术中低温危险
❖ 2心血管系统 心率加快,心负荷增加;酸中毒可降低心血管对儿 茶酚胺的敏感性,易致循环衰竭。 3呼吸系统 高热时呼吸深大,增加呼吸作功。部分病人可因过 度换气而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加重组织缺氧。
❖ 4中枢神经系统
高温时,脑组织耗氧剧增,可继发脑缺氧、 脑水肿,甚至惊厥。 ❖ .5 其他
高热时肝肾负荷加大;严重持续高热,因代 谢性消耗可使细胞膜通透性升高,出现全身 弥漫性水肿。
体温对麻醉期间机体的影响
指导老师: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身 体深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直肠温度来代表。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产热多于散热,体温升高,而散热超过产热则引起体温下降。
组织器官
脑 内脏 骨骼肌 其他
占体重百分 比(%)
❖ 4.将10单位胰岛素置于50%葡萄糖50ml中静 注,以缓解高钾血症。
❖ 5.静注甘露醇0.5g/kg或呋塞米1mg/kg,使尿 量达到2ml/kg每小时
❖ 6.静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缓解肌肉强直及 降低体温作用。
❖ 7进ICU病房,监测治疗48小时。
❖ 3低体温还加重术后蛋白质的消耗,使愈合受到抑 制。
❖ 4.低体温影响药物代谢
❖ 核心温度减低2摄氏度后,肌松药的作用时间 会延长一倍。
❖ 低体温会增加挥发性麻醉药的组织溶解度。 在血浆分压一定时,低于正常体温会增加体 内麻醉药的含量,使恢复延长。
❖ 低温还降低静脉麻醉药的清除率,体温降低3 摄氏度的病人血浆浓度比正常体温病人高约 30%
2.5 34.0 56.0 7.5
产热量(%)
安静状态 劳动或运动
16
1
56
8
18
90
10
1
机体产热的其它形式:
① 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 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屈肌和伸肌同时 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代谢率可增加4-5倍。
② 非战栗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指体内发生广泛的代谢产热增加。以脂肪组织的 产热量最大,约占非战栗产热总量的70%。
主要散热途径: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75~85%)
其他的散热途径还有呼吸 器官、消化器官和排尿等。
三、体温恒定的调节
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有两种形式:
自主调节——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和 散热的调节而使体温维持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