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城市建设中城中村改造的城市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道“城中村”改造城市功能定位浅析
一、“城中村”的界定:
“城中村”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出现的衍生新名词,“城中村”改造也是在快速推进城市进程中出现的社会性新问题。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晚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迟发展效应”,是在城乡二元格局依然存在状态下农村被动城市化的产物。在社会学范畴内,从居住和社会形态以及发展的角度界定“城中村”:是在快速推进城市进程中,原农村居住区域、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原来没机会参与而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参与新的城市经济分工和产业布局,以土地、地面附着物以及城市化经济所带来的利益为生活来源,由原初级关系(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逐步向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和契约关系)为基础过渡中所形成的过渡型社区。“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历史产物。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既是与当前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也是创建和谐社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
二、问题的提出:
要把握**城中村改造的科学城市定位,必选先掌握**城中村形态的历程:**街道,位于杭城北部,距离西湖不足10公里,距杭城中心—武林商圈6.5公里。早期地域面积为23.7平方公里,原辖15个行政村,辖区农居户共计逾7000余户;现地域面积为18.7平方公里,辖13个撤村建居社区、5个城市社区和15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在21世纪以前,这片土地冠以农村标识,整片为城市范围内距城中心较远“城中村”。1999年12月30日,随着辖区三宝、李家桥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原有农
村土地资源的整合集体经营模式,正式推进了城市化的建设,尤其自2001年实施石祥路拓宽工程,**改造农村的城市化进入加速轨道。至09年7月16日,**完成撤镇建街起,标志着这个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的千年古镇,完成了城市化进程中里程碑式的跨越。在这十年时间的改造历程中,**仍被界定为城市范围内距城中心较近郊区,即通常所指的城郊结合部。
城市社会学家P .E.Park 研究19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发展时,发现城市社区是历史、动态的现象,是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在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社区不断变动的同时,存在“城中村”的4个发展阶段(图1):聚落形成阶段(村落)、城乡接触阶段(城外村)、城乡冲突阶段(城中村)、“城中村”瓦解阶段(城市化)。
图1:
根据这一发展历程,不难判断出**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进入城乡接触阶段,初步形成“城外村”;随着辖区2000年11月30日勤丰社区的组建,**逐渐进入城乡冲突阶段,标志着“城中村”格局的正式开启;2002年5月30日,庆隆村等完成撤村建居这一城市化进程标志性体制改变行形成 村落 接触 城外村 冲突 城中村
瓦解 城市化
为后,从行政体制上加速了**辖区城中村现象的凸显。2004年11月30日,方家埭村等完成撤村建居体制转变后,**势必呈现出大规模的“城中村”现象,城乡接触逐步进入冲突激烈上升。08年、09年先后完成了**村等的撤村建居,从体制的发展转变角度而言,**“城中村”现象逐步进入冲突激烈峰点。
“城中村”的瓦解由“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实施推进为前提,而完成“城中村”改造工程必然分为三个步骤:改造前期:征用土地,动迁拆迁;改造中期:安置建房,土地开发利用;改造后期:形成业缘或契约关系,城、村大融合。而相应的“城中村”改造工程由于客观规律滞后性以及规划投入建设的延后性,将在“城中村”形成一定时间后得以全面推进。以**为例,自2001年石祥路拓宽工程开始拆迁工作,至2010年12月31日止,累计完成拆迁农居户4871余户,从拆迁农户比例来看,**已完成70%的改造前期工作;在已完成拆迁农户中,完成多层或高层的回迁安置农户为2530余户,占辖区总户数的35%左右,占已完成拆迁51%。从居住形态和社会关系来判定,则这一数据无一预示着,**在今后3年内将是消灭“城中村”的扫尾期,实施改造的高潮期和攻坚期。
三、城中村改造的城市定位理论依据
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社会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理论,城市化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II。前者是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地域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物化、实体性过程;后者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精神性过程。所以,城中村的重新城市化和其改造的目标应该是走正统城市化的道路——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二者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城中村改造应当是在物质景观、管理机制、集体经济改造的基础上,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实
现村民在生活方式上的“城市化”,并最终在文化、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将村民塑造成真正的城市居民。
现在国内大多数的改造都是从物质形态入手,从实现城中村在景观和物质形态上与城市相协调出发,忘记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固然是城市化的目的之一,而更重要的让村民从精神、生活上真正融入大都市才是核心,因此,虽然改造初衷不错,但其效果也仅仅是对城中村的美容美化。
四、**城中村改造的城市功能准确定位的对策:
按照城市化建设趋势,城中村改造的必然结果就是实现城市化。要实现这个趋势的平稳发展,不单是规划建设问题,还涉及经济、人口、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党委、政府还应在经济、政策上付诸更多的义务和责任,才能最终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的同步发展目的。对此,结合**实际浅析从六个方面入手:
(一)从发展布局入手,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城市规划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对于**城中村改造工程而言,应从区域所处地理环境、地区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前景以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因素来考虑。对于城中村改造之后的土地资源用途,要符合宏观发展的大环境,要照顾当地居住人群的实际感受,要利于本土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否则,稍有不慎将陷入重复改造、繁冗建设、劳民伤财的误途。目前,**尚未全面启动或或刚启动的城中村有孔家埭社区、新文社区、星桥社区、**桥社区、郭家厍社区,对于这些片区的城中村改造应突出考虑以下方面:一是服务设施上的完善,公共基建、民生服务设施建设必须提前到位;二是良好就业环境的创建;三是产业导向的前瞻铺垫;四是本土文化的遗留保存。
(二)从体制转变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目前杭州在城市扩张过程中,曾出现“只占地,不管人”现象,使城中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统农村状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