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在已学过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因数与倍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这节课这些知识点都是新知,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感知辨析。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交流:课开始之前,与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在家里你和爸妈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校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对,我们是师生关系,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在数学这个大家庭里也存在着有这样相互依存关系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二、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一)复习导入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教师: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

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没有余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

(二)因数和倍数的.意义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的认识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答案。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因数和倍数。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操练(10分钟)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数,找出这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各组汇报结果,互相交流,总结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巩固(10分钟)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拓展(10分钟)1.让学生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因数和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教材P-5例1。

12÷2=6 9÷5=1.8 30÷6=5 2÷3=0.626÷8=3.5 19÷7≈2.71 20÷10=2 21÷21=163÷9=7(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2)分类。

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进行分类。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1)教师引导: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例1能整除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

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学会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教学难点1. 发现并运用因数和倍数的规律。

2. 归纳总结并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白板、彩色粉笔、学生计算器。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过的内容,并请他们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除得尽,我们可以说这两个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除得尽,说明这两个数之间存在倍数的关系。

例如,8除以4得2,我们可以说4是8的倍数。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数之间存在倍数的关系,那么这两个数之间是否也存在因数的关系呢?步骤二:探究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 提示学生:我们可以先从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开始探究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尝试,找出36的因数,并将找到的因数写在黑板上。

3. 提示学生: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能不能找到一些规律?4.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其中1和36分别是它的最小和最大因数。

5. 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总结的规律填写“一个数的因数”一栏,然后学生将填写的结果与同桌核对。

步骤三:归纳总结规律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数之间存在因数的关系,那么这两个数之间是否也存在倍数的关系呢?2.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是的,两个数之间存在因数的关系,则这两个数之间也存在倍数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呢?4. 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入手,然后通过乘以不同的整数,得到这个数的倍数。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倍数和因数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16÷2=85+6=1118-6=12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

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

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

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教案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例1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例2教学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例3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材在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时,去掉了可有可无的实际情景,直接给出除法算式,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而不再是时时处处都依赖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

依据概念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也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然后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结论。

(二)核心能力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加强探究能力和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结合对整数除法算式的分类,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在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探究能力,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五)学习难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课前复习(1)口算12÷2 8÷3 30÷6 19÷7 9÷526÷8 20÷10 21÷21 63÷9(2)请根据计算的结果把上面的算式分分类。

(二)课堂设计1.谈话引入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在整数除法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2.问题探究(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①理解分类标准出示课前口算题目。

师:你们是怎样分类?预设1:(分类标准:有余数和没有余数)①12÷2=6 9÷5=1.8 26÷8=3.25 20÷10=221÷21=1 63÷9=7 30÷6=5②8÷3=2......2 19÷7=2 (5)预设2:(分类标准: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①12÷2=6 20÷10=2 21÷21=1 63÷9=7 30÷6=5②9÷5=1.8 26÷8=3.25 8÷3=2......2 19÷7=2 (5)学生汇报后,对比不同的分类标准,引导分析预设2的分类,为什么商是小数没有余数、商是整数有余数这两种归为一类?9÷5=1.8也可以写成9÷5=1……4。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案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案

2 因数与倍数本单元教学大纲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4.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教学建议【教学指导】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

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导致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6课时:因数和倍数(1)……………………………………………………………1课时因数和倍数(2)……………………………………………………………1课时2、5、3的倍数的特征(1)………………………………………………1课时2、5、3的倍数的特征(2)………………………………………………1课时质数和合数(1)……………………………………………………………1课时质数和合数(2)……………………………………………………………1课时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学导航【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1)(教材第5~6页例1、例2)【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含义。

2. 能够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3. 能够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个数字卡片,上面写着一个数。

2. 教师准备一个白板和黑板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上面写着一个数,比如12。

教师将数字卡片展示给学生,并问道:“大家看到这个数字吗?谁能告诉我12的因数和倍数有哪些?”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慢慢找到12的因数和倍数。

Step 2: 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因数”和“倍数”两个单词,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因数是指可以整除一个数的所有小于或等于它的正整数,倍数是指可以被一个数整除的所有整数。

教师通过几个例子详细解释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比如解释12的因数是1、2、3、4、6和12,倍数是24、36、48等。

Step 3: 计算因数和倍数(15分钟)教师通过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计算因数和倍数。

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写下一个数字,让学生计算它的因数和倍数。

例如,写下15,让学生计算15的因数和倍数。

引导学生使用试除法来找因数,使用乘法运算来找倍数。

Step 4: 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计算它的因数和倍数。

学生应该与组员一起讨论并找出数的因数和倍数。

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各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Step 5: 总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并重点强调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比如:“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是它的因数吗?”等。

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拓展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Step 6: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学生几道课堂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因数和倍数教案(精选5篇)

因数和倍数教案(精选5篇)

因数和倍数教案(精选5篇)因数和倍数教案篇一教学资料:人教版12—16页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好处,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潜力,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体会数学资料的奇妙、搞笑,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好处。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汇报:1×12=12,2×6=12,3×4=12。

【评析】透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想象、表达等环节,既为新知探索带给材料,又孕育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二、探索空间,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1)我们就以3×4=12这道乘法算式为例,数学上我们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和4时12的因数。

这就是我们这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师:根据黑板上的另两道算式,自己试着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指名口答。

(2)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能够吗?为什么?教师:看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只能说某个数是某个数的倍数,某个数是某个数的因数,不能够直接说某数是倍数,某数是因数。

而且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3)拓展:出示72页想想做做第一题。

同桌互练,指名口答。

因数和倍数教案(5篇)优秀版

因数和倍数教案(5篇)优秀版

《因数和倍数教案》因数和倍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明白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透过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工具课件、投影(教学过程一、迁移引入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佳爸是佳佳的爸爸,佳佳是佳爸的儿子。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回见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看大平米,认识这些吗(课件出示:0,1,2,3,4,5)这些自然数。

(课件去0)。

去0后这又是什么数(非零自然数中。

)这节课我们就在非零自然数中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因数和倍数二、情境创设,探究新知1、理解整除的好处。

((1)出示例1,在前面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

122=683=22306=5197=2595=268==22121=1639=7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2)分类所得:第一类【122=62010=2306=52121=1639=7第、二类83=2295=197=25268=【(3)观察发现,合作交流。

观察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2、理解因数、倍数的好处。

122=6中,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126=2,所以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由此可知:(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3、总结归纳(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5、做一做。

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4和25819…6、教学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18的因数有1、2、3、6、9、18。

第1课时 认识因数与倍数 教案

第1课时  认识因数与倍数 教案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认识因数与倍数教案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基础,能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和总结规律出新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两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2.感受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两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两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引入1:脑筋急转弯:两对父子吃面条,只付三个人的钱,为什么?揭晓:因为两对父子分别是爷爷、爸爸和国国。

爸爸:我是爸爸。

爷爷:诶?不能单独说谁是爸爸,谁是儿子。

引入2:师:同学们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生:(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师(边演示ppt边讲解):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是一类;商不是整数而有余数的是另一类。

设计意图:通过脑筋急转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将心思放入课堂,顺势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1.出示图片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举例讲解)师:与同桌说一说,第一类的其他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生:(与同桌说一说)师:(演示ppt,请几个同学回答。

)师:在上面的4道算式中,你还能发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生:(自由讨论交流)师:你能总结一下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吗?师:(板书)因数与因数是互相依存的。

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是,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不包括0。

2.(小结)师:你能总结一下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吗?生:(自由思考并回答)师:(边板书边讲解)(1)因数和倍数的条件。

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大于0 的自然数。

(2)因数与倍数的依存性。

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为了方便,研究的因数和倍数是不包括0 的自然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精选16篇)《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篇1一、创设情景,明确探究目标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种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同学,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1.操作激活。

师:我们已经熟悉了哪几类数?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依据摆成的不怜悯况写出乘、除算式。

2.全班沟通。

112=12 26=12 34=12121=12 62=12 43=12121=12 122=6 123=41212=1 126=2 124=3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生汇报。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12。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小组合作,沟通汇报。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今日我们要依据这些算式讨论数学新本事。

因数和倍数。

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指名生说一说)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3.举例内化:你能写出一个算式,让你的同桌找一找因数和倍数吗?(同学互说,老师巡察找出典型例子)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由于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由于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篇1一、认识倍数和因数(1)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12就是一个自然数)你能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吗?你有几种摆法呢?你能用乘法算式把你心中的摆法表示出来吗?(2)学生写算式后汇报师:谁愿意把自己摆长方形的方法和列出的算式讲给大家听?师:还有其它摆法吗? 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猜一猜,他是怎样摆的?学生交流几种不同的摆法。

随着学生交流一一演示。

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出不同的的长方形,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我们这节课的研究就从这些算式中开始。

我们就以最后一道乘法算式为例,(板书:3×4=12, 3和4在乘法算式叫(因数),那12呢?(积)因为: 3×4=12,我们可以说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呢?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

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因数与倍数。

(板书课题) (齐说3、4、12)(3)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选你喜欢的一个,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就象,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4)质疑:如果我说12是倍数,1是因数,行吗?引导学生说出12是谁的倍数,1是谁的因数。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5)举例内化1、同桌出题互说。

师:你能写一道乘法算式,让同桌说说()是()的倍数,()是( )的因数吗?生汇报。

2、老师根据学生出的一道乘法算式随机得到一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一说:(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小结:看来,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中都存在着倍数和因数关系。

师指明:,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在说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因数和倍数例1》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例1》课时教学设计

呢?
4.在数学王国里,在整数乘法中也存在
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这节课,我们
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活动意图:
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本课时的学习切入点。

环节二:自主探究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1中的算式。

(课件不出示算式答案。

)
师:来,我们一起口算一下。

2.观察算式特点,并进行分类。

课件出示分类结果。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师:我们现在就来分析研究第一类算式。

这类算式有什么特点呢?
师生共同探讨,发现这类算式的特点:学生活动:
1.学生口算,课件呈现计算结果。

2.学生分组讨论整理。

3.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6=5,30是6
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5.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加深对因数、倍数的理解。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教案标题: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教案1:初级阶段课程名称:认识因数和倍数年级:小学一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 学生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 学生能够应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内容:1. 因数的定义和例子。

2. 倍数的定义和例子。

3. 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品的例子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 概念解释:简明扼要地解释因数和倍数的定义。

3. 因数的查找:让学生找出一个给定数的因数。

4. 倍数的查找:让学生找出一个给定数的倍数。

5. 练习:让学生应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6. 总结:复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强调它们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物品示例。

2.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3. 练习题。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教案2:中级阶段课程名称:因数和倍数的运算年级:初中二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进行因数和倍数的运算。

2. 学生能够应用因数和倍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因数的运算规则。

2. 倍数的运算规则。

3. 应用因数和倍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复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 运算规则解释:简明扼要地解释因数和倍数的运算规则。

3. 运算实践:让学生进行因数和倍数的运算练习。

4. 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因数和倍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复习因数和倍数的运算规则,并强调它们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源:1.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2. 练习题。

3. 实际问题案例。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情况。

教案3:高级阶段课程名称:因数和倍数的性质年级:高中一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性质。

2. 学生能够应用因数和倍数的性质解决复杂问题。

《倍数与因数》教案(优秀3篇)

《倍数与因数》教案(优秀3篇)

《倍数与因数》教案(优秀3篇)《因数和倍数》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四、方面的调整: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

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五、具体编排1.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某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某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某=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精品教案)《因数和倍数》的讲课稿(精选5篇)

(精品教案)《因数和倍数》的讲课稿(精选5篇)

(精品教案)《因数和倍数》的讲课稿(精选5篇)《因数和倍数》的讲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别得别需要编写讲课稿,讲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么应当怎么写讲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因数和倍数》的讲课稿(精选5篇),供大伙儿参考借鉴,希翼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一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差不多分时期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并且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基础上举行的教学,要紧是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学会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和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的办法。

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基础,对往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究求一具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办法,并能找一具数的倍数和因数。

2、过程与办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找一具数倍数和因数的办法,体味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考虑的水平。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重点: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懂它们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5、难点:探究并掌握求一具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办法。

三、教学设计(一)认识倍数和因数认识倍数和因数时,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乘积相同的别同乘法算式,并进一步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别能单独讲某数倍数或因数,这一点学生往往搞别清,为了使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举了日子中的兄弟关系,母女关系的例子帮助学生明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日子的联系,并且也让学生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子咨询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二)探究求一具数的倍数的办法从例1中得出:12是3的倍数,又把学生举的一具3的倍数的例子有目的地写在黑板上结合起来看,引导学生讲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出示: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指名生说一说)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

(出示课题:因数倍数)齐读p5的注意。

二、做一做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4和24 26和1375和25 81和9点四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上面的题,并进行校对。

三、张导学生理解:师:从上面的四道题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请用字母代替数字把这个结论描述出来。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a÷b=c(a、b和c是大于0的自然数)那么a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四、作业写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1.56和282.4和163.15和304.45和905.2和86.5和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因数与倍数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4.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

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导致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6课时:
因数和倍数(1)……………………………………………………………1课时因数和倍数(2)……………………………………………………………1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1)………………………………………………1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2)………………………………………………1课时
质数和合数(1)……………………………………………………………1课时质数和合数(2)……………………………………………………………1课时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1)(教材第5~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重点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16÷2=12÷3=
100÷25=220÷4=18×4=
25×4=24×3=150×4=
20×86=
2.学生口算。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

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

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

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

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8÷3=2……230÷6=5
19÷7=2……59÷5=1.826÷8=3.25
20÷10=2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

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12÷2=620÷10=2
30÷6=521÷21=1
63÷9=7
第二类:8÷3=2……29÷5=1.8
19÷7=2……526÷8=3.25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

(1)教师引导。

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12÷6=2,所以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

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
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

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3.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2)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2和9是18的因数;18÷3=6,3和6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

即18的因数有1,2,3,6,9,18。

(2)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

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老师举错例。

(36的因数有1,2,3,4,6,6,9,12,18,36。

)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课堂作业】
1.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
数,b和c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5、6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板书
因数和倍数(1)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18的因数
2和6是12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