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课件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课后同步练习题 专项讲解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基础题知识点1 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邻补角互补.如图,则∠AOC与∠BOC互为邻补角,且∠AOC+∠BOC=180°.1.(2017·河池)如图,点O在直线AB上.若∠BOC=60°,则∠AOC的大小是(C)A.60° B.90° C.120° D.150°2.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则∠AOC的邻补角是∠AOD和∠BOC.3.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若∠BOE=30°,则∠AOD=120°.知识点2 对顶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相等.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则∠AOC的对顶角是∠BOD;∠AOD的对顶角是∠BOC,且相等的角有:∠AOC=∠BOD,∠AOD=∠BOC. 4.(2018·遵义桐梓县期末)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C)5.如图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若∠COB =140°,则∠1,∠2的度数分别为(C)A .140°,40°B .40°,150°C .40°,140°D .150°,40°6.(2018·黔西南期中)如图是对顶角量角器,用它测量角的原理是对顶角相等.7.在括号内填写依据:如图,因为直线a ,b 相交于点O , 所以∠1+∠3=180°(邻补角互补), ∠1=∠2(对顶角相等).8.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AOC =60°,∠1=40°,则∠2=20°,∠AOE =140°.9.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EOC =70°,OA 平分∠EOC ,求∠BOD 的度数.解:因为OA 平分∠EOC ,∠EOC =70°, 所以∠AOC =12∠EOC=35°.所以∠BOD =∠AOC =35°.易错点1 对对顶角性质理解不透彻而判断失误1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A.1个 B.2个 C.3个 D.4个易错点2 未给出图形,考虑不周全致错1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两个角分别是(2x-10)°和(110-x)°,则x=40或80.中档题12.如图,三条直线l1,l2,l3相交于一点,则∠1+∠2+∠3等于(C)A.90° B.120° C.180° D.360°13.(2019·黔东南期末)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若∠AOD=110°,则∠COE的度数为(B)A.135° B.145° C.155° D.125°14.(教材P3练习变式)如图,两条直线l1,l2相交于点O.(1)若∠α=x°,则它的邻补角的度数为(180-x)°,对顶角的度数为x°;(2)当∠α逐渐增大时,它的邻补角逐渐减小,它的对顶角逐渐增大.15.如图,直线a,b,c两两相交,∠1=80°,∠2=2∠3,则∠4=140°.16.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已知3∠1-∠2=100°,则∠3=130°.17.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E=∠BOE,OB平分∠DOF.若∠DOE=50°,求∠DOF的度数.解:因为∠AOE =∠BOE ,且∠AOE +∠BOE =180°, 所以∠AOE =∠BOE =90°. 因为∠DOE =50°,所以∠DOB =∠BOE -∠DOE =40°. 因为OB 平分∠DOF , 所以∠DOF =2∠DOB =80°.18.如图,l 1,l 2,l 3相交于点O ,∠1=∠2,∠3∶∠1=8∶1,求∠4的度数.解:设∠1=∠2=x °,则∠3=8x °. 由∠1+∠2+∠3=180°,得 10x =180.解得x =18. 所以∠1=∠2=18°. 所以∠4=∠1+∠2=36°. 综合题 19.探究题:(1)三条直线相交,最少有1个交点,最多有3个交点,分别画出图形,并数出图形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对数; (2)四条直线相交,最少有1个交点,最多有6个交点,分别画出图形,并数出图形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对数; (3)依次类推,n 条直线相交,最少有1个交点,最多有n (n -1)2个交点,对顶角有n(n -1)对,邻补角有2n(n -1)对.解:(1)图略,对顶角有6对,邻补角有12对. (2)图略,对顶角有12对,邻补角有24对.5.1.2 垂线基础题知识点1 认识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的任意一个角等于90°,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1)若∠AOC=90°,则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垂直;(2)若AB⊥CD,则∠AOC=∠COB=∠BOD=∠AOD=90°.1.如图,OA⊥OB,若∠1=55°,则∠2的度数是(A)A.35° B.40° C.45° D.60°2.如图,当∠1与∠2满足条件∠1+∠2=90°时,OA⊥OB.3.如图,已知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AB⊥CD,∠DOE=127°,求∠AOF的大小.解:因为AB⊥CD,所以∠DOB=90°.又因为∠DOE=127°,所以∠BOE=∠DOE-∠DOB=127°-90°=37°.所以∠AOF=∠BOE=37°.知识点2 画垂线4.下列各图中,过直线l外一点P画l的垂线CD,三角板操作正确的是(D)知识点3 垂线的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①在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②在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③在平面内,可以过任意一点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④在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A.1个B.2个C.3个D.4个6.(2017·柳州)如图,经过直线l外一点A画l的垂线,能画出(A)A.1条 B.2条 C.3条 D.4条7.下面可以得到在如图所示的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最长的原理是(D)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D.垂线段最短8.(2018·遵义期中)如图所示,想在河的两岸搭建一座桥,搭建方式最短的是PM,理由是垂线段最短.知识点4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线段PB的长度.9.(2018·黔南期末)下列图形中,线段PQ的长表示点P到直线MN的距离的是(A)A B C D10.如图,BC⊥AC,CB=8 cm,AC=6 cm,AB=10 cm,那么点B到AC的距离是8cm,点A到BC的距离是6cm,C 到AB的距离是4.8cm.易错点未给出图形,考虑不周全而致错11.(2018·黔西南期末)在直线AB上取一点O,过点O作射线OC,OD,使OC⊥OD.当∠AOC=30°时,∠BOD的度数(D)A.60° B.90° C.120° D.60°或120°中档题12.(教材P9习题T12变式)已知直线AB,CB,l在同一平面内.若AB⊥l,垂足为B,CB⊥l,垂足也为B,则符合题意的图形可以是(C)13.如图,AB⊥CD于点O,EF为经过点O的一条直线,那么∠1与∠2的关系是(C)A.互为对顶角 B.互补 C.互余 D.相等14.如图,三角形ABC中,∠C=90°,AC=3,点P是边BC上的动点,则AP的长不可能是(A)A.2.5 B.3 C.4 D.515.(2018·黔西南期中)如图,AB⊥AC,AD⊥BC,垂足分别为A,D,则图中能表示点到直线距离的线段共有(D)A.2条 B.3条 C.4条 D.5条16.(2018·河南)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EO⊥AB于点O,∠EOD=50°,则∠BOC的度数为140°.17.如图,已知DO⊥CO,∠1=36°,∠3=36°.(1)求∠2的度数;(2)AO与BO垂直吗?说明理由.解:(1)因为DO⊥CO,所以∠DOC=90°.因为∠1=36°,所以∠2=90°-36°=54°.(2)AO⊥BO.理由如下:因为∠3=36°,∠2=54°,所以∠3+∠2=90°.所以AO⊥BO.18.如图,两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AOC∶∠AOD=7∶11.(1)求∠COE的度数;(2)若OF⊥OE,求∠COF的度数.解:(1)因为∠AOC ∶∠AOD =7∶11,∠AOC +∠AOD =180°, 所以∠AOC =70°,∠AOD =110°. 所以∠BOD =∠AOC =70°, ∠BOC =∠AOD =110°. 又因为OE 平分∠BOD ,所以∠BOE =∠DOE =12∠BOD =35°.所以∠COE =∠BOC +∠BOE =110°+35°=145°. (2)因为OF ⊥OE ,所以∠FOE =90°.所以∠FOD =∠FOE -∠DOE =90°-35°=55°. 所以∠COF =180°-∠FOD =180°-55°=125°.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础题知识点1 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所示,直线AB,CD与EF相交.(1)图中∠1和∠2分别在直线AB,CD的同一方(或上方),并且都在直线EF的同侧(或右侧),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2)图中∠2和∠8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分别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3)图中∠2和∠7都在直线AB,CD之间,且都在直线EF的同一旁(或右侧),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1.(2018·衢州)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那么∠1的同位角是(C)A.∠2 B.∠3 C.∠4 D.∠52.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1和∠2是内错角B.∠2和∠3是同位角C.∠1和∠3是内错角D.∠2和∠4是同旁内角3.看图填空:(1)∠1和∠3是直线AB,BC被直线AC所截得的同旁内角;(2)∠1和∠4是直线AB,BC被直线AC所截得的同位角;(3)∠B和∠2是直线AB,AC被直线BC所截得的同位角;(4)∠B和∠4是直线AC,BC被直线AB所截得的内错角.知识点2 “三线八角”之间的关系4.如图所示,若∠1=∠2,则在①∠3和∠2;②∠4和∠2;③∠3和∠6;④∠4和∠8中,相等的有(C)A.1对 B.2对 C.3对 D.4对易错点忽视截线导致找错位置角5.下面四个图形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D)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④中档题6.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就第三条直线上的两个交点而言形成了“三线八角”.为了便于记忆,同学们可仿照图用双手表示“三线八角”(两大拇指代表被截直线,食指代表截线).下列三幅图依次表示(B)A.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B.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C.同位角、对顶角、同旁内角D.同位角、内错角、对顶角7.如图,∠ABC与∠EAD是同位角;∠ADB与∠DBC,∠EAD是内错角;∠ABC与∠DAB,∠BCD是同旁内角.8.根据图形说出下列各对角是什么位置关系?(1)∠1和∠2;(2)∠1和∠7;(3)∠3和∠4;(4)∠4和∠6;(5)∠5和∠7.解:(1)∠1和∠2是同旁内角.(2)∠1和∠7是同位角.(3)∠3和∠4是内错角.(4)∠4和∠6是同旁内角.(5)∠5和∠7是内错角.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基础题知识点1 认识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线段平行B.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射线平行C.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D.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A)A.两种:平行和相交B.两种:平行和垂直C.三种:平行、垂直和相交D.两种:相交和垂直3.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满足下列条件,把它们的位置关系填在后面的横线上.(1)a与b没有公共点,则a与b平行;(2)a与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与b相交;(3)a与b有两个公共点,则a与b重合.4.如图,完成下列各题:(1)用直尺在网格中完成:①画出直线AB的一条平行线;②经过C点画直线垂直于CD;(2)用符号表示上面①、②中的平行、垂直关系.解:(1)如图所示.(2)EF∥AB,MC⊥CD.知识点2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a∥b,b∥c,那么a∥c.5.若直线a∥b,b∥c,则a∥c的依据是(D)A.平行公理B.等量代换C.等式的性质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6.点P,Q都是直线l外的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连接PQ,则PQ一定与直线l垂直B.连接PQ,则PQ一定与直线l平行C.连接PQ,则PQ一定与直线l相交D.过点P只能画一条直线与直线l平行7.(2018·黔南期末)如图,在直线a的同侧有P,Q,R三点,若PQ∥a,QR∥a,则P,Q,R三点是(填“是”或“不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理由是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图,P,Q分别是直线EF外两点.(1)过点P画直线AB∥EF,过点Q画直线CD∥EF;(2)AB与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解:(1)如图.(2)AB∥CD.理由:因为AB∥EF,CD∥EF,所以AB∥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中档题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①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线段不相交,那么它们就平行;④如果两条直线不相交,那么它们就平行.A .1个B .2个C .3个D .4个10.如图,在下面的方格纸中,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并用符号表示出来:CD ∥MN ,GH ∥PN .11.如图所示,直线AB ,CD 是一条河的两岸,并且AB ∥CD ,点E 为直线AB ,CD 外一点,现想过点E 作河岸CD 的平行线,只需过点E 作AB 的平行线即可,其理由是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12.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平行线中的另一条直线必相交. 13.(教材P17习题T11变式)观察下图所示的长方体,回答下列问题.(1)用符号表示两棱的位置关系:A 1B 1∥AB ,AA 1⊥AB ,A 1D 1⊥C 1D 1,AD ∥BC ;(2)AB 与B 1C 1所在的直线不相交,它们不是平行线(填“是”或“不是”).由此可知,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才是平行线.14.如图所示,在∠AOB 内有一点P. (1)过点P 画l 1∥OA ; (2)过点P 画l 2∥OB ;(3)用量角器量一量l 1与l 2相交的角与∠O 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解:(1)(2)如图所示.(3)l 1与l 2的夹角有两个:∠1,∠2. 量得∠1=∠O ,∠2+∠O =180°, 所以l 1与l 2的夹角与∠O 相等或互补.15.如图,射线OA ∥CD ,射线OB ∥CD ,∠AOC =13∠AOB ,求∠AOC 的度数.解:因为OA ∥CD ,OB ∥CD ,所以A ,O ,B 在同一条直线上. 所以∠AOB =180°.所以∠AOC =13∠AOB =13×180°=60°.综合题16.利用直尺画图:(1)利用图1中的网格,过P 点画直线AB 的平行线和垂线;(2)在图2的网格中画一个四边形,满足:①两组对边互相平行;②任意两个顶点都不在一条网格线上;③四个顶点都在格点上.解:(1)如图所示.CD ∥AB ,PQ ⊥AB. (2)如图所示,答案不唯一.5.2.2 平行线的判定基础题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6)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1)∵∠1=∠2,或∠5=∠7,或∠3=∠6,或∠4=∠8,∴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4=∠2,或∠5=∠6,∴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4+∠6=180°,或∠5+∠2=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AB⊥EF,CD⊥EF,∴AB∥CD(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知识点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019·河池)如图,∠1=120°,要使a∥b,则∠2的大小是(D)A.60° B.80° C.100° D.120°2.(2017·德州)如图是利用直尺和三角板过已知直线l外一点P作直线l的平行线的方法,其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如图,∠1=∠2,∠2=∠C,则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有AB∥CD,EF∥CG.知识点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图,能判定EB∥AC的条件是(D)A.∠C=∠ABE B.∠A=∠EBD C.∠C=∠ABC D.∠A=∠ABE5.如图,请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理由:∵∠DAC=∠C(已知),∴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知识点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6.如图,已知∠1=70°,要使AB∥CD,则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是(C)A.∠2=70° B.∠2=100°C.∠2=110° D.∠3=110°7.如图,一个零件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现只有一个量角器,测得拐角∠ABC=120°,∠BCD=60°,这个零件合格吗?合格(填“合格”“不合格”).8.如图,已知∠ACD=70°,∠ACB=60°,∠ABC=50°.试说明:AB∥CD.解:∵∠ACD=70°,∠ACB=60°,∴∠BCD=130°.∵∠ABC=50°,∴∠BCD+∠ABC=180°.∴AB∥CD.易错点不能准确识别截线与被截线,从而误判两直线平行9.(教材P36复习题T8(1)变式)如图,下列能判定AB∥CD的条件有(C)①∠B+∠BCD=180°;②∠1=∠2;③∠3=∠4;④∠B=∠5.A.1个 B.2个 C.3个 D.4个中档题10.如图,在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D∥BC的是(A)A.∠DAC=∠BCAB.∠DCB+∠ABC=180°C.∠ABD=∠BDCD.∠BAC=∠ACD11.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若a∥b,b∥c,则a∥cB.若∠1=∠2,则a∥cC.若∠3=∠2,则b∥cD.若∠3+∠5=180°,则a∥c12.(2018·湘潭)如图,点E是AD延长线上一点,如果添加一个条件,使BC∥AD,则可添加的条件为∠A+∠ABC =180°或∠C+∠ADC=180°或∠CBD=∠ADB或∠C=∠CDE.(任意添加一个符合题意的条件即可)13.如图,已知AB⊥BC,BC⊥CD,∠1=∠2,试判断BE与C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解:BE∥CF.理由:∵AB⊥BC,BC⊥CD(已知),∴∠ABC=∠BCD=90°(垂直的定义).∵∠1=∠2(已知),∴∠ABC-∠1=∠BCD-∠2,即∠EBC=∠BCF.∴BE∥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4.(教材P36复习题T6变式)如图,AB⊥AC,∠1与∠B互余.(1)AD与BC平行吗?为什么?(2)若∠B=∠D,则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解:(1)AD∥BC.理由如下:∵AB⊥AC,∴∠BAC=90°.∵∠1与∠B互余,∴∠1+∠B=90°.∴∠1+∠BAC+∠B=180°,即∠B+∠BAD=180°.∴AD∥BC.(2)AB∥CD.理由如下:由(1)可知∠B+∠BAD=180°.∵∠B=∠D,∴∠D+∠BAD=180°.∴AB∥CD.15.已知,如图,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解:CF∥BD.方法一:∵BD⊥BE,∴∠DBE=90°.∴∠1+∠2=90°.∵∠1+∠C=90°,∴∠2=∠C.∴CF∥B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二:∵BD⊥BE,∴∠DBE=90°.∵∠1+∠C=90°,∴∠C+∠DBC=∠1+∠DBE+∠C=90°+90°=180°.∴CF∥B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综合题16.如图所示,AB⊥BD于点B,CD⊥BD于点D,∠1+∠2=180°,试问CD与EF平行吗?为什么?解:CD∥EF.理由如下:∵AB⊥BD,CD⊥BD,∴AB∥CD(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1+∠2=180°,∴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CD∥EF(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周周练(5.1~5.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邻补角是指(D)A.和为180°的两个角B.有一条公共边且相等的两个角C.有公共顶点且互补的两个角D.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2.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C)3.如图,直线AB,CD被EF所截,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①∠3与∠5是内错角;②∠2与∠7是同位角;③∠4与∠5是同旁内角;④图中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⑤∠1与∠7是内错角.A.1个 B.2个 C.3个 D.4个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B.若互为对顶角的两角之和为180°,则两直线互相垂直C.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若有两个角相等,则两直线互相垂直D.在同一平面上,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只有一条5.如图,OA⊥OB,∠BOC=50°,OD平分∠AOC,则∠BOD的度数是(A)A.20° B.30° C.40° D.50°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C.若a∥b,b∥c,c∥d,则a∥dD.同一平面内,若一条直线与两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它和另一条也相交7.如图,∠ACB=90°,CD⊥AB,垂足为D,则下面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点B到AC的距离是线段BCB.CD和AB互相垂直C.AC与BC互相垂直D.线段AC的长度是点A到BC的距离8.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定直线l1∥l2的是(C)A.∠1=∠2 B.∠1=∠5C.∠1+∠3=180° D.∠3=∠5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9.如图,已知∠1+∠2=100°,则∠3=130°.10.如图,已知OA⊥OB,OC⊥OD,∠AOC=27°,则∠BOD的度数是153°.11.如图,要把河中的水引到水池A中,应在河岸B处(AB⊥CD)开始挖渠才能使水渠的长度最短,这样做依据的几何学原理是垂线段最短.12.如图,在同一平面内,OA⊥l,OB⊥l,垂足为O,则OA与OB重合的理由是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13.如图所示,请你填写一个适当的条件:答案不唯一,如:∠FAD=∠FBC,使AD∥BC.14.如图所示,AB与BC被AD所截得的内错角是∠1和∠3;DE与AC被直线AD所截得的内错角是∠2和∠4;图中∠4的内错角是∠5和∠2.三、解答题(共44分)15.(6分)完成下面推理过程:如图,CB平分∠ACD,∠1=∠3.试说明:AB∥CD.解:∵CB平分∠ACD,∴∠1=∠2(角平分线的定义).∵∠1=∠3,∴∠2=∠3.∴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6.(6分)如图,直线AO,BO交于点O,过点P作PC⊥AO于点C,PD⊥BO于点D,画出图形.解:如图,作∠ACP=90°,作∠PDB=90°,则直线PC,PD即为所求.17.(6分)如图,已知∠OEB=130°,∠FOD=25°,OF平分∠EOD,试说明:AB∥CD.解:∵OF平分∠EOD,∠FOD=25°,∴∠EOD=2∠FOD=50°.又∵∠OEB=130°,∴∠OEB+∠EOD=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8.(8分)如图,已知直线l1,l2,l3被直线l所截,∠α=105°,∠β=75°,∠γ=75°,运用已知条件,你能找出哪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吗?若能,请写出理由.解:l1∥l2∥l3.理由:∵∠1=∠β=75°,∠α=105°,∴∠α+∠1=180°.∴l1∥l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β=75°,∠γ=75°,∴∠β=∠γ.∴l2∥l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l1∥l2∥l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19.(8分)如图,AB和CD相交于点O,OD平分∠BOF,OE⊥CD于点O,∠AOC=40°,求∠EOF的度数.解:∵AB,CD相交于点O,∴∠BOD=∠AOC=40°.∵OD平分∠BOF,∴∠DOF=∠BOD=40°.∵OE⊥CD,∴∠EOD=90°.∴∠EOF=∠EOD+∠DOF=130°.20.(10分)如图,要判定AB∥CD,需要哪些条件?根据是什么?解:①若考虑截线AD,则需∠D+∠DAB=180°,根据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②若考虑截线AE,则需∠CEA+∠EAB=180°,根据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或∠DEA=∠EAB,根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若考虑截线AC,则需∠DCA=∠CAB,根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若考虑截线FC,则需∠DCF+∠AFC=180°,根据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或∠DCF=∠BFC,根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⑤若考虑截线BC,则需∠DCB+∠B=180°,根据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基础题知识点1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1=∠2,或∠5=∠7,或∠3=∠6,或∠4=∠8(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2,或∠5=∠6(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6=180°,或∠5+∠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2019·百色)如图,已知a∥b,∠1=58°,则∠2的大小是(C)A.122° B.85° C.58° D.32°2.(2017·六盘水)如图,梯形ABCD中,AB∥CD,∠D=(B)A.120° B.135° C.145° D.155°3.(2018·铜仁)如图,已知直线a∥b,c∥b,∠1=60°,则∠2的度数是(B)A.30° B.60° C.120° D.61°4.(2019·新疆)如图,AB∥CD,∠A=50°,则∠1的度数是(C)A .40°B .50°C .130°D .150°5.(2018·黔西南)如图,已知AD ∥BC ,∠B =30°,DB 平分∠ADE ,则∠DEC =(B)A .30°B .60°C .90°D .120° 6.如图,EF ∥BC ,AC 平分∠BAF ,∠B =80°.求∠C 的度数.解:∵EF ∥BC ,∴∠BAF +∠B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 =80°,∴∠BAF =100°. ∵AC 平分∠BAF , ∴∠CAF =12∠BAF =50°.∵EF ∥BC ,∴∠C =∠CAF =5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知识点2 平行线性质的应用7.某商品的商标可以抽象为如图所示的三条线段,若AB ∥CD ,∠EAB =45°,则∠FDC 的度数是(B)A .30°B .45°C .60°D .75°8.一只因损坏而倾斜的椅子,从背后看到的形状如图所示,其中两组对边的平行关系没有发生变化.若∠1=76°,则∠2的大小是(C)A.76° B.86° C.104° D.114°9.(教材P19例1变式)如图,某次考古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量得∠A=115°,∠D=100°,已知梯形的两底边AD∥BC,请你帮助工作人员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并说明理由.解:∵AD∥BC,∠A=115°,∠D=100°,∴∠B=180°-∠A=180°-115°=65°,∠C=180°-∠D=180°-100°=80°.易错点误用平行线的性质10.已知∠1与∠2是同旁内角,若∠1=60°,则∠2的度数是(D)A.60° B.120°C.60°或120° D.不能确定中档题11.(2018·枣庄)已知直线m∥n,将一块含30°角的直角板ABC按如图方式放置(∠ABC=30°),其中A,B两点分别落在直线m,n上.若∠1=20°,则∠2的度数为(D)A.20° B.30° C.45° D.50°12.(2019·遵义)如图,∠1+∠2=180°,∠3=104°,则∠4的度数是(B)A.74° B.76° C.84° D.86°13.(2018·遵义桐梓县期末)如图,小瑶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 处,则∠ABC的度数是(C)A.80° B.90° C.100° D.95°14.(2018·遵义桐梓县期末)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 =65°,则∠AED′等于(A)A.50° B.55° C.60° D.65°15.(2019·黔东南期末)如图,AD,BE相交于点C,AB∥ED,∠A=∠DCF.若∠B=50°,∠D=20°,则∠DCB的度数为(C)A.20° B.50° C.70° D.90°16.(2019·武汉)如图,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CE与BF交于点G,∠A=∠1,CE∥DF,试说明:∠E=∠F.解:∵∠A=∠1,∴AE∥BF.∴∠E=∠2.∵CE∥DF,∴∠2=∠F.∴∠E=∠F.17.如图,已知AB∥DE∥CF,若∠ABC=70°,∠CDE=130°,求∠BCD的度数.解:∵AB∥CF,∠ABC=70°,∴∠BCF=∠ABC=7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DE∥CF,∠CDE=130°,∴∠DCF+∠CD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CF=50°.∴∠BCD=∠BCF-∠DCF=70°-50°=20°.综合题18.(2018·黔西南兴义市期中)如图,已知∠1=∠2,∠GFA=40°,∠HAQ=15°,∠ACB=70°,AQ平分∠FAC,探索直线BD,GE,AH之间的位置关系.解:∵∠1=∠2,∴AH∥GE.∴∠FAH=∠GFA=40°.∴∠FAQ=∠FAH+∠HAQ=40°+15°=55°.又∵AQ平分∠FAC,∴∠QAC=∠FAQ=55°.∴∠HAC=∠QAC+∠HAQ=55°+15°=70°.∴∠HAC=∠ACB.∴BD∥AH.∴BD∥GE∥AH.小专题(一) 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模型1 M型【例1】如图,已知AB∥CD,则∠B,∠BED,∠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由已知条件知,AB∥CD,但图形中没有截这两条平行线的第三条直线,因而不能直接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为此可构造第三条直线,即过点E作EF∥AB,于是BE,DE就可以作为第三条直线了.【解答】∠BED=∠B+∠D.理由:过点E作EF∥AB,则EF∥CD.∴∠B=∠BEF,∠D=∠DEF.∴∠BED=∠BEF+∠DEF=∠B+∠D.变式当点E运动到平行线的外侧1.已知AB∥CD,点E为AB,CD之外任意一点.(1)如图1,探究∠BED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探究∠CDE与∠B,∠BE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1)∠B=∠BED+∠D.理由如下:过点E作EF∥AB,则AB∥CD∥EF.∴∠BEF=∠B,∠D=∠DEF.∵∠BEF=∠BED+∠DEF,∴∠B=∠BED+∠D.(2)∠CDE=∠B+∠BED.理由如下:过点E作EF∥AB,则AB∥CD∥EF.∴∠B+∠BEF=180°,∠CDE+∠DEF=180°.又∵∠DEF=∠BEF-∠BED,∴∠CDE+∠BEF-∠BED=∠B+∠BEF,即∠CDE=∠B+∠BED.拓展平行线间有多个拐点2.(1)如图1中,AB∥CD,则∠E+∠G与∠B+∠F+∠D有何关系?(2)在图2中,若AB∥CD,又能得到什么结论?解:(1)∠BEF+∠FGD=∠B+∠EFG+∠D.理由:过点E,F,G分别作EM∥AB,FN∥AB,GH∥AB,由AB∥CD,得AB∥EM∥FN∥GH∥CD.∴∠BEM=∠B,∠MEF=∠EFN,∠NFG=∠FGH,∠HGD=∠D.∴∠BEF+∠FGD=∠BEM+∠MEF+∠FGH+∠HGD=∠B+∠EFN+∠NFG+∠D=∠B+∠EFG+∠D.(2)在图2中,有∠E1+∠E2+∠E3+…+∠E n=∠B+∠F1+∠F2+…+∠F n-1+∠D.如果出现多个拐点时,可以作多条平行线,从而将多拐点问题转化为一个拐点问题来处理.M型最终的结论为: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朝右的角之和.模型2 铅笔型【例2】如图,直线AB∥CD,∠B,∠BED,∠D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解答】∠B+∠BED+∠D=360°.理由:过点E作EF∥AB.∵AB∥CD,∴AB∥CD∥EF.∴∠B+∠BEF=180°,∠D+∠DEF=180°.∴∠B+∠BEF+∠D+∠DEF=360°,即∠B+∠BED+∠D=360°.拓展平行线间有多个拐点3.(1)①如图1,MA1∥NA2,则∠A1+∠A2=180度;②如图2,MA1∥NA3,则∠A1+∠A2+∠A3=360度;③如图3,MA1∥NA4,则∠A1+∠A2+∠A3+∠A4=540度;④图4,MA1∥NA5,则∠A1+∠A2+∠A3+∠A4+∠A5=720度;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如图5,MA1∥NA n,则∠A1+∠A2+∠A3+…+∠A n=180(n-1)度.解:每增加一个角,度数增加180°.小专题(二)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类型1 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求角度1.(2019·陕西)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l∥OB.若∠1=52°,则∠2的度数为(C)A.52° B.54° C.64° D.69°2.(2019·天门)如图,CD∥AB,点O在AB上,OE平分∠BOD,OF⊥OE,∠D=110°,则∠AOF的度数是(D)A.20° B.25° C.30° D.35°3.(2019·大连)如图,AB∥CD,CB∥DE,∠B=50°,则∠D=130°.4.如图,已知EF∥AD,∠1=∠2,∠BAC=80°,求∠AGD的度数.解:∵EF∥AD,∴∠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1=∠3(等量代换).∴AB∥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AC+∠AG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AC=80°,∴∠AGD=100°.类型2 借助学具的特征求角度5.(2019·安顺)如图,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矩形纸片的一边上.若∠1=35°,则∠2的度数是(C)A.35° B.45° C.55° D.65°6.(2017·遵义)把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尺和直尺按如图所示方式放置,若∠1=30°,则∠2的度数为(D)A.45° B.30° C.20° D.15°类型3 折叠问题中求角度7.(2019·扬州)将一个矩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若∠ABC=26°,则∠ACD=128°.8.如图,一个四边形纸片ABCD,∠B=∠D=90°,∠C=130°.把纸片按如图所示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B′点,AE是折痕,则∠AEB的度数是65°.类型4 抽象出平行线模型求角度(建模思想)9.(教材P25习题T15变式)如图,∠AOB的两边OA,OB均为平面反光镜,在射线OB上有一点P,从P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的Q点反射后,反射光线QR恰好与OB平行.已知∠OQP=∠AQR,∠AOB=40°,则∠QPB的度数是(B)A.60° B.80° C.100° D.120°10.如图1是我们常用的折叠式小刀,图2中刀柄外形是一个长方形挖去一个小半圆,其中刀片的两条边缘线可看成两条平行的线段,转动刀片时会形成如图2所示的∠1与∠2,则∠1与∠2的度数和是90°.5.3.2 命题、定理、证明基础题知识点1 命题的定义及结构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接的部分是结论.1.(2018·遵义期中)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D)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垂线段最短C.同位角相等 D.作∠A的平分线2.(2018·黔西南兴义市月考)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A)①若∠1=60°,∠2=60°,则∠1=∠2;②同位角相等吗?③画线段AB=CD;④一个数能被2整除,则它也能被4整除;⑤直角都相等.A.①④⑤ B.①②④C.①②⑤ D.②③④⑤3.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是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结论是内错角相等.4.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同角的补角相等;(3)两个锐角互余.解:(1)如果在平面上有两个点,那么过这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题设:在平面上有两个点;结论:过这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2)如果两个角是同角的补角,那么它们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同角的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如果两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余.题设:两个角是锐角;结论:这两个角互余.知识点2 真假命题及其证明(1)题设成立,并且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假命题.(2)经过推理证实为正确并可以作为推理的依据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5.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B)A.若|x|=2,则x=2B.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C.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D.任何一个角都比它的补角小6.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A)A.若|x|=3,则x=3B.垂线段最短C.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3.3第1课时《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教案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1.理解平方差公式,弄清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重点)2.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难点)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你能很快知道992-1是100的倍数吗?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请与大家交流.2.你能将a 2-b 2分解因式吗?你是如何思考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类型一】 判定能否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A .a 2+(-b )2B .5m 2-20mnC .-x 2-y 2D .-x 2+9解析:A 中a 2+(-b )2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B 中5m 2-20mn 两项都不是平方项,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C 中-x 2-y 2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D 中-x 2+9=-x 2+32,两项符号相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正确.故选D.方法总结: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二项式,两项都能写成平方的形式,且符号相反.【类型二】 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分解因式:(1)a 4-116b 4;(2)x 3y 2-xy 4. 解析:(1)a 4-116b 4可以写成(a 2)2-(14b 2)2的形式,这样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而其中有一个因式a 2-14b 2仍可以继续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2)x 3y 2-xy 4有公因式xy 2,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因式.解:(1)原式=(a 2+14b 2)(a 2-14b 2)=(a 2+14b 2)(a -12b )(a +12b ); (2)原式=xy 2(x 2-y 2)=xy 2(x +y )(x -y ).方法总结:分解因式前应先分析多项式的特点,一般先提公因式,再套用公式.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因式为止. 【类型三】 利用因式分解整体代换求值 已知x 2-y 2=-1,x +y =12,求x -y 的值. 解析:已知第一个等式左边利用平方差公式化简,将x +y 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x -y 的值.解:∵x 2-y 2=(x +y )(x -y )=-1,x +y =12,∴x -y =-2. 方法总结:有时给出的条件不是字母的具体值,就需要先进行化简,求出字母的值,但有时很难或者根本就求不出字母的值,根据题目特点,将一个代数式的值整体代入可使运算简便.探究点二: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应用【类型一】 利用因式分解解决整除问题248-1可以被60和70之间某两个自然数整除,求这两个数.解析:先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再找出范围内的解即可.解:248-1=(224+1)(224-1)=(224+1)(212+1)(212-1)=(224+1)(212+1)(26+1)(26-1).∵26=64,∴26-1=63,26+1=65,∴这两个数是65和63.方法总结:解决整除的基本思路就是将代数式化为整式乘积的形式,然后分析被哪些数或式子整除.【类型二】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运算利用因式分解计算:(1)1012-992;(2)5722×14-4282×14. 解析:(1)根据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2)先提取公因式,再根据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1)1012-992=(101+99)(101-99)=400;(2)5722×14-4282×14=(5722-4282)×14=(572+428)(572-428)×14=1000×144×14=36000. 方法总结: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如果通过变形可转化为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则可以使运算简便.【类型三】 因式分解的实际应用如图,100个正方形由小到大套在一起,从外向里相间画上阴影,最里面一个小正方形没有画阴影,最外面一层画阴影,最外面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00cm ,向里依次为99cm ,98cm ,…,1cm ,那么在这个图形中,所有画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多少?解析:相邻两正方形面积的差表示一块阴影部分的面积,而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所以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解:每一块阴影的面积可以表示成相邻正方形的面积的差,而正方形的面积是其边长的平方,这样就可以逆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了.则S阴影=(1002-992)+(982-972)+…+42-32+22-12=100+99+98+97+…+2+1=5050(cm2).答:所有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5050cm2.方法总结:首先应找出图形中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来解决这类问题.三、板书设计1.平方差公式:a2-b2=(a+b)(a-b);2.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二项式,两项都能写成平方的形式,且符号相反.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首先应注意每个公式的特征.分析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然后再确定公式.如果多项式是二项式,通常考虑应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可提,应先提取公因式,而且还要“提”得彻底,最后应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因式要化简;二是分解因式时,每个因式都要分解彻底。
部编数学七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部)(全解全析)含答案(2)

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七年级数学·全解全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版七下全部。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图形中,1Ð是同旁内角的是()Ð与2A.B.C.D.【答案】B【解析】A、1Ð不是同旁内角,该选项不符合题意;Ð与2B、1Ð是同旁内角,该选项符合题意;Ð与2C、1Ð不是同旁内角,该选项不符合题意;Ð与2D、1Ð不是同旁内角,该选项不符合题意;Ð与2故选B.【分析】根据同旁内角的定义对各选项逐一进行判断.2.下列实数:3,0,,其中最小的实数是()A.3B.0C.D.0.35【答案】C【解析】解:∵30.350>>>∴最小的实数是,【分析】根据正实数大于零,零大于负实数可得答案.3.已知点M 到x 轴的距离为3,到y 轴距离为2,且在第一象限内,则点M 的坐标为( )A .()2,3B .. ()2,3-C .()3,2-D .()3,2【答案】A【解析】点M 在第一象限内,所以点M 的横坐标、纵坐标均大于0,到x 轴的距离为3,所以点M 的纵坐标为3,到y 轴距离为2,所以点M 的横坐标为2,()2,3M \故选:A .【分析】根据到x 轴的距离为纵坐标的绝对值,到y 轴距离为横坐标的绝对值,结合点在第一象限求解即可.4.下列现象不属于平移的是( )A .小华乘电梯从一楼到三楼B .足球在操场上沿直线滚动C .一个铁球从高处自由落下D .小朋友坐滑梯下滑【答案】B【解析】解:根据平移的定义可知,B 项转动不属于平移,故选B【分析】根据平移的定义即可解题.5.实数0.5的算术平方根等于A .2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数a 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求一个正数x ,使得x 2=a ,则x 就是a 的算术平方根, 特别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210.52==,∴0.5.故选C .6.若点A 的坐标为(3,4)-,则点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A .(3,4)B .(3,4)-C .(3,4)--D .(4,3)【解析】解:∵点A 的坐标为(-3,4),∴点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3,4),故选:A .【分析】根据关于y 轴对称点的坐标特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可得答案.7.如图,将长方形纸片沿线段AB 折叠,重叠部分为ABC V ,若64BAC Ð=°,则ACB Ð的度数为( )A .36°B .52°C .56°D .64°【答案】B【解析】解:如图∵AD BC∥∴180ACB CAD Ð+Ð=°,∵将长方形纸片沿线段AB 折叠,重叠部分为ABC V ,64BAC Ð=°,∴2128CAD BAC Ð=Ð=°,∴18012852ACB Ð=°-°=°,故选:B .【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出2128CAD BAC Ð=Ð=°,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8.下列调查中,最适宜用普查方式的是( )A .对晋中市线上学习期间中小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B .对我市市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情况的调查C .对电视节目《航拍中国》收视率的调查D .对中国天宫空站第二个实验舱“梦天”发射前的各部分装备情况的调查【答案】D【解析】解:A 、对晋中市线上学习期间中小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适宜采用抽样调查方式,故本选项B 、对我市市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情况的调查,适宜采用抽样调查方式,故本选项不合题意;C 、对电视节目《航拍中国》收视率的调查,适宜采用抽样调查方式,故本选项不合题意;D 、对中国天宫空站第二个实验舱“梦天”发射前的各部分装备情况的调查,适宜采用普查方式,故本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分析】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9.312299m m n n x y x y x y -++××=,则43-=m n ( )A .8B .9C .10D .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解:∵3122m m n n x y x y -++××=99x y ,∴3122m n m n x y ++-+-=99x y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391229m n m n ++=ìí-++=î①②,解得42m n =ìí=î,∴43443210m n -=´-´=.故选:C .【分析】先根据同底数幂乘法对等式左边进行计算,再根据等式两边相同字母的指数相等列出方程组,解出m 、n 的值,代入4m -3n 求解即可.10.点P (m ,1)在第二象限,则点Q(-1,m)在(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答案】C【解析】∵点P (m ,1)在第二象限内,∴m <0,∵-1<0,m <0,∴点Q (-1,m )在第三象限.故选C .【分析】根据第二象限内点的横坐标是负数求出m ,再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解答.11.关于x 的不等式组41320x x x a +ì>+ïíï+>î有且只有3个整数解,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12a <£B .21a -£<-C .12a £<D .12a -<£【答案】A 【解析】解:解不等式43x +>2x +1,得:x <2,解不等式x+a >0,得:x >-a ,则不等式组的解集为-a <x <2,∵不等式组有且只有3个整数解,∴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1、0、-1,则-2≤-a <-1,∴1<a≤2,故选:A .【分析】先解不等式组得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为-a <x <2,结合不等式组有且只有3个整数解知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1、0、-1,据此可得答案.12.正方形网格中的交点,我们称之为格点.如图所示的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现有格点,A B ,那么,在网格图中找出格点C ,使以,A B 和格点C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这样的C 点可找到的个数为( )A .4B .5C .6D .7【答案】C【解析】解:如图,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这样的C 点有6个.故选:C【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即可求解.第Ⅱ卷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3.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且AB ⊥CD ,∠1=40°,则∠2=_______.【答案】50°【解析】∵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COF =∠1=40°∵AB ⊥CD ,∴∠BOC =90°∴∠2=90°-∠COF =50°故答案为:50°.【分析】根据对顶角的性质求出∠COF ,再根据垂直的定义即可求出∠2的度数.14.若不等式2523x x x +-<-的解都能使不等式()723m x m -<+成立,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答案】2576m ££【解析】解不等式2523x x x +-<-,得4x >-,Q 4x >-都能使不等式()723m x m -<+成立,当70m -=,即7m =时,则4x >-都能使017x ×<恒成立;当70m ->时,不等式()723m x m -<+的解集为237m x m +<-,不符合题意,70m \-<,即7m <,\不等式()723m x m -<+的解集为237m x m +>-,Q 4x >-都能使不等式237m x m +>-成立,2347m m +\-³-,解得256m ³,综上,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2576m ££,故答案为:2576m ££.【分析】解不等式2523x x x +-<-,得4x >-,据此知4x >-都能使不等式()723m x m -<+成立,再分70m -=和70m ->以及70m -<分别求解.15.若22a -+和5a -是一个正数m 的两个平方根,则m =________.【答案】64【解析】解:根据题意,得:-2a +2+a -5=0,解得a =-3,则a -5=-8,∴m =(-8)2=64,故答案为:64.【分析】根据相反数的性质得出关于a 的方程,解之求出a 的值,继而可得答案.16.如图所示,在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长方形地块上,有纵横交错的几条小路(图中阴影部分),宽均为2 米,其他部分均种植花草,则种植花草的面积是____________米2;【答案】1344【解析】试题分析:将图形中的小路进行平移可得种植花草的长方形的长=50-2=48米,宽=30-2=28米,则S=48×28=1344平方米.【分析】图象的平移17.若点()21,2m m -+-在x 轴上,则m =________.【答案】2【解析】解:∵点()21,2m m -+-在x 轴上,∴20m -= ,m=.∴2故答案为:2.【分析】根据点在x轴上的坐标的特征,即可求解.18.正方形A1B1C1O、A2B2C2C1、A3B3C3C2、……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点A1、A2、A3、…和点C1、C2、C3、…分别在直线y=x+1和x轴上,则点B7的坐标是_____.【答案】(127,64)【解析】解:当x=0时,y=x+1=1,∴点A1的坐标为(0,1).∵四边形A1B1C1O为正方形,∴点B1的坐标为(1,1),点C1的坐标为(1,0).当x=1时,y=x+1=2,∴点A1的坐标为(1,2).∵A2B2C2C1为正方形,∴点B2的坐标为(3,2),点C2的坐标为(3,0).同理,可知:点B3的坐标为(7,4),点B4的坐标为(15,8),点B5的坐标为(31,16),…,∴点B n的坐标为(2n﹣1,2n﹣1)(n为正整数),∴点B7的坐标为(27﹣1,26),即(127,64).故答案为(127,64).【分析】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及正方形的性质可得出点B1,B2,B3,B4,B5的坐标,根据点的坐标的变化可找出变化规律“点B n的坐标为(2n﹣1,2n﹣1)(n为正整数)”,再代入n=7即可得出结论.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6分)19.(6分)吸烟有害健康!即使被动吸烟也大大危害健康. 某校组织同学们在社区开展了“你最支持哪种戒烟方式”的问卷调查,征求市民的意见,并将调查结果整理后制成了如下两个不完整的统计图:(1)同学们一共随机调查了多少人?(2)通过计算补全条形图;(3)若该社区有9000人,请估计该社区大约有多少人支持“警示戒烟”这种方式?【答案】(1)同学们一共调查了300人;(2)补图见解析;(3)估计该社区有3150人支持“警示戒烟”这种方式【解析】(1)解:3010%300¸=(人);答:同学们一共调查了300人;(2)药物戒烟的人数:30015%45´=(人),警示戒烟的人数:3001203045105---= (人),补图所示(3)10590003150300´= (人),答:估计该社区有3150人支持“警示戒烟”这种方式.20.(8分)解不等式组:()2731423133x x x x ì-<-ïí+³-ïî并写出它的最小整数解.【答案】1x ³-;最小整数解为:1-【解析】解:()2731423133x x x x ì-<-ïí+³-ïî①②,解不等式①得:4x >-,解不等式②得:1x ³-.,∴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 ³-,最小整数解为:1-.21.(8分)若方程组33x y nx my +=ìí-=-î与方程组31mx ny x y -=ìí-=î的解相同,求mn 的值.【答案】1-【解析】解:∵方程组33x y nx my +=ìí-=-î与方程组31mx ny x y -=ìí-=î的解相同,∴方程组31x y x y +=ìí-=î与方程组33mx ny nx my -=ìí-=-î的解相同,31x y x y +=ìí-=î①②,由+①②得:24=x ,解得:2x =,把2x =代入②得:21y -=,解得:1y =,∴方程组31x y x y +=ìí-=î的解为21x y =ìí=î,把21x y =ìí=î代入33mx ny nx my -=ìí-=-î得:2323m n n m -=ìí-=-î,解得:11m n =ìí=-î,∴()111mn =´-=-.22.(8分)如图,在ABC V 中,CD AB ^,点E 在BC 上,过E 点作EF AB ^(1)求CD 与EF 的位置关系;(2)若CDG BEF Ð=Ð,且115AGD Ð=°,求ACB Ð的度数.【答案】(1)CD EF ∥ (2)115ACB Ð=°【解析】(1)解:CD EF ∥;理由如下:∵CD AB ^,EF AB ^,∴CD EF ∥.(2)解:∵CD EF ∥,∴BEF BCD Ð=Ð,∵CDG BEF Ð=Ð,∴CDG BCD Ð=Ð,∴DG BC ∥,∵115AGD Ð=°,∴115ACB ADG Ð=Ð=°.23.(8分)疫情期间为了满足口罩需求,某药店计划购买同一品牌的甲型口罩和乙型口罩.已知购买1个甲型口罩和2个乙型口罩需花费12元;购买10个甲型口罩和4个乙型口罩需花费40元.(1)购买该品牌一个甲型口罩、一个乙型口罩各需花费多少元?(2)如果药店需要甲型口罩的个数是乙型口罩个数的2倍还多8个,且该药店购买甲型口罩和乙型口罩的总费用不超过8000元,那么该药店最多可购买多少个该品牌乙型口罩?【答案】(1)买一个甲型口罩需2元,一个乙型口罩需5元;(2)887.【解析】(1)设购买一个甲型口罩需x 元,一个乙型口罩需y 元,由题意得:21210440x y x y +=ìí+=î,解得25x y =ìí=î,答:购买一个甲型口罩需2元,一个乙型口罩需5元.(2)设该药店购买a 个乙型口罩,则购买了(28)a +个甲型口罩,由题意得:52(28)8000a a ++£,解得18879a £,Q a 为整数,a \最大为887.答:该药店最多可购买887个该品牌乙型口罩.24.(8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a ,0),B (c ,c ),C (0,c ),且满足(a +8)2=0,P 点从A 点出发沿x 轴正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移动,Q 点从O 点出发沿y 轴负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移动.(1)直接写出点B 的坐标,AO 和BC 位置关系是 ;(2)如图(1)当P 、Q 分别在线段AO ,OC 上时,连接PB ,QB ,使S △PAB =4S △QBC ,求出点P 的坐标;(3)在P 、Q 的运动过程中,当∠CBQ =30°时,请直接写出∠OPQ 和∠PQB 的数量关系.【答案】(1)B (﹣4,﹣4),平行;(2)P (﹣83,0);(3)∠PQB =∠OPQ +30°或∠BQP +∠OPQ =150°【详解】解:(1)∵2(8)0a ++=,∴a +8=0,c +4=0,∴a =﹣8,c =﹣4,∴A (﹣8,0),B (﹣4,﹣4),C (0,﹣4),∴BC //AO ,故答案为:平行;(2)过B 点作BE ⊥AO 于E ,设时间经过t 秒,S △PAB =4S △QBC ,则AP =2t ,OQ =t ,BE =4,BC =4,CQ =4﹣t ,∴S △APB =12AP •BE =12×2t ×4=4t ,S △BCQ =12CQ •BC =12(4−t )×4=8−2t ,∵S △APB =4S △BCQ ,∴4t =4(8﹣2t )解得,t =83 ,∴AP=2t=163,∴OP=OA﹣AP=83,∴点P的坐标为(83-,0);(3)∠PQB=∠OPQ+30°或∠BQP+∠OPQ=150°.理由如下:当点Q在点C的上方时,过Q点作QH∥AO,如图2所示,∴∠OPQ=∠PQH,∵BC∥AO,QH∥AO,∴QH∥BC,∴∠HQB=∠CBQ=30°,∴∠OPQ+∠CBQ=∠PQH+∠BQH,∴∠PQB=∠OPQ+∠CBQ,即∠PQB=∠OPQ+30°;②当点Q在点C的下方时;过Q点作HJ∥AO如图3所示,∴∠OPQ=∠PQJ,∵BC∥AO,QH∥AO,∴QH∥BC,∴∠HQB=∠CBQ=30°,∴∠HQB+∠BQP+∠PQJ=180°,∴30°+∠BQP+∠OPQ=180°,即∠BQP+∠OPQ=150°,综上所述,∠PQB=∠OPQ+30°或∠BQP+∠OPQ=150°.。
部编人教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第 2 课 时 左、右
情境导入
做游戏。
少
长
短
大
小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
多
——
——
——
——
——
这是右手。
另一只是……
左手
情境导入
新知探究
看看你的两只手。
我用右手写字,左手压住本子。
我举手发言用右手。
两只小手可以做什么?
新知探究
1.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课后练习
(教材P37 第1题)
课后练习
(教材P37 第2题)
( )个
( )个
( )个
( )个
4
1
2
4
2.
(教材P37 第3题)
3.我说你猜。
课后练习
第 2 课 时 图形的拼搭
活动导入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3. 要想拼成 ,需要几个 ?试一试。
(教材P17 做一做2)
( ) ( )
<
3
2
5
4
2
3
5
4
课后练习
1.
2.
课后练习
4
2
4
2
>
<
5
4
4
5
<
3
1
1
3
5
4
>
3
4
<
3. 涂一涂,比一比。
课后练习
(教材P19 第6题)
4. 下一个该涂什么颜色?先涂一涂,再数一数。
4
4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二)难点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引导讨论,例题示范讲解新知,以练习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与证明,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并以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说明什么是证明.我们再看这一命题的证明(投影出示).例1 已知:如图1,,是截线,求证:.证明:∵(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分析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学习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板书]2.9 定理与证明探究新知1.命题证明步骤学生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命题的证明过程,按自己的理解说出证明一个命题都需要哪几步.【教法说明】根据上一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一是可以加深对命题证明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垂线》教案

5.1.2 垂线教学目标1.了解垂直概念;2.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重点: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有关性质.难点:过直线上(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教学备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生活中的垂线二、目标导学,探索新知目标导学1:垂直的定义活动1 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也会发生变化.当α=90°时,a与b垂直.当α≠90°时,a与b不垂直,叫斜交.1.垂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90°)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说明)从垂直的定义可知,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只要找到两条直线相交时四个交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2.垂直的表示:用“⊥”和直线字母表示垂直例如、如图,a、b互相垂直, 垂足为O,则记为:a⊥b或b⊥a, 若要强调垂足,则记为:a⊥b, 垂足为O.或a⊥b于O.实际应用: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很常见,说出图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你能再举出其他例子吗?【教学提示】引导试一试:1、下面四种判定两条直线垂直的方法,正确的有()个(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两条直线相交,只要有一组邻补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4)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对顶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A) 4 (B) 3 (C) 2 (D) 1 2.如图,已知AOB为一直线,∠AOD:∠BOD=3:1,OD平分∠COB,(1)求∠AOC的度数;(2)判断AB与OC的位置关系.目标导学2:垂线的书写形式当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AOD=90°时,AB⊥CD,垂足为O.书写形式1:因为∠AOD=90°(已知)所以AB⊥CD(垂直的定义)反之,若直线AB与CD垂直,垂足为O,那么,∠AOD=90°书写形式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于O,OB平分∠D OF,∠DOE=50°,求∠AOC、∠EOF、∠COF的度数.垂线的定义学习目标3:垂线的画法和垂线性质1活动2 (一)画已知直线的垂线(1)如图1,已知直线m,作m的垂线。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1.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2.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并会对命题举反例.(难点)一、情境导入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要读懂这段报道,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命题的定义与结构【类型一】命题的判断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对顶角相等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解析:根据命题的定义,看其中哪些选项是判断句,其中只有D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方法总结: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类型二】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等角的余角相等.解:(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两个角是相等的角,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方法总结: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顺.【类型三】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写出命题“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结论.解析:先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确定条件和结论.解: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命题的条件是“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结论是“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方法总结:每一个命题都一定能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叙述.在“如果”后面的部分是“条件”,在“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探究点二:真命题与假命题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A.若a·b>0,则a>0,b>0B.若a·b<0,则a<0,b<0C.若a·b=0,则a=0且b=0D.若a·b=0,则a=0或b=0解析:选项A中,a·b>0可得a、b同号,可能同为正,也可能同为负,是假命题;选项B中,a·b <0可得a、b异号,所以错误,是假命题;选项C中,a·b=0可得a、b中必有一个字母的值为0,但不一定同时为零,是假命题;选项D中,若a·b=0,则a=0或b=0或二者同时为0,是真命题.故选D.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即由条件能否得出结论.如果命题正确,就是真命题;如果命题不正确,就是假命题.探究点三:证明与举反例 【类型一】 命题的证明求证:两条直线平行,一组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解析:按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的一般步骤进行.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解:如图,已知AB ∥CD ,直线AB ,CD 被直线MN 所截,交点分别为P ,Q ,PG 平分∠BPQ ,QH 平分∠CQP ,求证:PG ∥HQ .证明:∵AB ∥CD (已知),∴∠BPQ =∠CQP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PG 平分∠BPQ ,QH 平分∠CQP (已知),∴∠GPQ =12∠BPQ ,∠HQP =12∠CQP (角平分线的定义), ∴∠GPQ =∠HQP (等量代换),∴PG ∥HQ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时,正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证明的关键.应先结合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图形写出已知与求证,然后进行证明.【类型二】 举反例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1)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2)若ab =0,则a +b =0.解析: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所举的例子满足条件但不满足结论即可.解:(1)两条直线平行形成的内错角,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但是它们相等;(2)当a =5,b =0时,ab =0,但a +b ≠0.方法总结:举反例时,所举的例子应当满足题目的条件,但不满足题目的结论.举反例时常见的几种错误:①所举例子满足题目的条件,也满足题目的结论;②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但满足题目的结论;③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也不满足题目的结论.三、板书设计命题⎩⎪⎨⎪⎧概念结构真、假命题证明与举反例本节课通过命题及其证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要说明一个定理成立,应当证明;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以举反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初步养成学生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习惯,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全册全套课件

不断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
新课探究
探究点一:发展独立思维
青春来啦
拼搏进取
欢乐旋律
理想旗帜
青春成长的信号
生理发育
思想、精神
《思想者》 ——法国罗丹
独立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独立就是不光提出自己的观点, 还要倾听理解别人的观点
探究点二:培养批判精神
亚里士 多德
伽利略
1590年的一天,伽利略在著名 的比萨斜塔上做了试验,推翻了被 信奉为真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这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士多 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也不是全 都对。
布鲁诺,批判了被教会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心 说,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由此,罗 马宗教对他进行迫害,布鲁诺被处以火刑。他向周围 的人们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 终将战胜邪恶!”
长胖了
内部器官的完善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Fra bibliotek内分泌系统
性机能的成熟 男生女生
小组讨论
青春期的这些生理变化有没 有给你带来烦恼呢? 说说你是怎样对待这些变化 的?
青春小烦恼
体重
青春小烦恼
身 高
青春小烦恼
青春美丽痘
身体发育不同的
原因
1 遗传 2 营养 3 锻炼 4 其他
如何对待这些变化呢 悦纳
1 正视变化,欣然接受
A.独立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B.敢于和别人争辩就是独立 C.独立就是不光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倾听、理
解别人的观点 D.独立就是可以不依赖父母的思想和观点
D 2.下列对思维的批判性说法正确的是(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8.1.1 二元一次方程组(1)(3)你能给它取名吗?(4)你能给它下一个定义吗?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请判断下列各方程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1)2x+5y=10 (2) 2x+y+z=1 (3)x2+y=20(4)2x+1=0 (5) (6)2x+10xy =0在上面的方程x+y=22 和2x+y=40 中,X,Y的含义分别相同吗?X,Y 的含义分别相同.因而X,Y必须同时满足方程x+y=22 和2x+y=40把它们联立起来,得{x+y=22 2x+y=40结论:像这样把含有两个相同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判断下列方程组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对比表学习目标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活动2满足方程x+y=22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 、y 的值有哪些?在一元一次方程中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故可类推出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抛开实际意义,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发现x=18,y=4是这两个方程的公共解,,把x=18,y=4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个解通常记作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引,得出结论。
【教学提示】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分组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关注、学生能否理解概念,并紧扣概念解决问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且只有一组解。
你能告诉大家如何检验它们的解吗?答:判断一对数是不是方程组的解,应把这对数值代入方程组里的每个方程,同时满足所有方程的一对未知数的值才是方程组的解.学习目标3: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解:设鸡有x只,兔y只,根据题意,得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1.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A.3x-2y=4z B.6xy+9=0C.1x+4y=6 D.4x=24y-2.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A.228423119...23754624x yx y a b xB C Dx y b c y x x y+=+=-=⎧⎧=⎧⎧⎨⎨⎨⎨+=-==-=⎩⎩⎩⎩3.二元一次方程5a-11b=21 ()A.有且只有一解B.有无数解C.无解D.有且只有两解4.方程y=1-x与3x+2y=5的公共解是()A.3333...2422x x x xB C Dy y y y==-==-⎧⎧⎧⎧⎨⎨⎨⎨===-=-⎩⎩⎩⎩5.下列各式,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有()①xy+2x-y=7;②4x+1=x-y;③1x+y=5;④x=y;⑤x2-y2=2⑥6x-2y ⑦x+y+z=1 ⑧y(y-1)=2y2-y2+xA.1 B.2 C.3 D.4【教学提示】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类比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2.2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2》教案

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推演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会运用转化的思想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知或者已解决的问题,体会数学的转化思维;3、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过程的严密性,深刻理解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4、灵活应用判定方法进行直线是否平行或者其它结论的推理判断。
重点:理解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并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应用。
难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其推导过程中的转化思想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一个长方形工件,如果需要检验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除了度量它的长和宽的尺寸外,还要检查各面的长宽是否分别平行,而这些实际问题如果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去判断是不可能的,但又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呢?二、目标导学,探索新知目标导学1:平行的判定方法活动1:如图,三根木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 , 观察∠1,∠2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a与b平行。
直线a和b不平行直线a∥b得出结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教学备注】【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去发现,两直线之所以平行,是因为同位角相等,进而引导学生用文字述叙概括出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活动2图中,如果∠1=∠7,能得出AB∥CD吗?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由此你又得出怎样的平行判定?结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活动3下图中,如果∠4+∠7=180°,能得出AB∥CD?结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学习目标2:平行判定方法的灵活应用活动4 学生讨论完成下面题目。
如图,∠A= 55 °,∠B=125 °,AD与BC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学习目标3:平行判定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应用1:在如图所示的图中,甲从A处沿东偏南55°方向行走,乙从B处沿东偏南35°方向行走,(1)他们所行道路可能相交吗?(2)当乙从B处沿什么方向行走,他们所行道路不相交?请说明其中的理由.应用2 如图,有一座山,想从山中开凿一条隧道直通甲、乙两地;在甲地侧得乙为北偏东41.5º方向,如果甲、乙两地同时开工,那么从乙地出发应按北偏西【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利用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对顶角相等得出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目录
0002页 0056页 0084页 0138页 0156页 0204页 0206页 0231页 0256页 0304页 0332页
第15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5.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5.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6.1 不等式 1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18.1 全等三角形 18.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19.1 数据的集中趋势 19.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第15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 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5.1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 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5.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பைடு நூலகம்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 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5.3 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实际问 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 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册】目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002页 0100页 0198页 0248页 0250页 0300页 0350页
第24章 勾股定理 24.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5.1 平行四边形 第26章 一次函数 26.2一次函数 第27章 一元二次方程 27.2 解一元二次方程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
25.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
第24章 勾股定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
24.1 勾股定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
24.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
第25章 平行四边形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
25.1 平行四边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四学制)全册完整课件

0002页 0056页 0084页 0112页 0145页 0193页 0218页 0220页 0268页 0270页 0295页
第15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5.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5.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6.1 不等式 1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18.1 全等三角形 18.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19.1 数据的集中趋势 19.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第15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பைடு நூலகம்全册完整课件
15.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完整课件
15.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 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完整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方法一: 检测∠1是否为45°; 方法二: 检测∠2是否为135°.
1 2
6.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EOC=70°, OA平分∠EOC,求∠BOD的度数.
解:∵OA平分∠EOC,
E
D
∴∠AOC= 1∠EOC=35°,
解:(1)∠AOC的邻补角是∠AOD和 ∠COB;∠BOE的邻补角是 E ∠EOA和∠BOF.
(2)∠DOA的对顶角是∠COB; A ∠EOC的对顶角是∠DOF.
D
B O
F
(3)∠BOD=∠AOC= 50°;
C
∠COB=180°-∠AOC=130°.
5. (应用题)在下图中,花坛转角(红色标注 的角)按图纸要求为135°;施工结束后,要求你检 测它是否合格?请你设计检测的方法.
讲授新课
一 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
活动:握紧剪刀刀柄时,随着两个刀柄之间的角逐渐 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如 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 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思考 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中,你能说说∠AOC与∠AOD, ∠AOC与∠BOD这两对角的位置保持怎样的关系吗?
系吗?
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试说明:∠1=∠3,
∠2=∠4.
解:∵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
C
∴∠1+∠2=180°
∠2+∠3=180°, A ∴∠1=∠3. 同理可得∠2=∠4.
2
1
B
O3
4
D
应用格式:∵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
∴∠1=∠3,∠2=∠4.
想一想:图中是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出用它 测量角的度数的原理吗?
邻
邻补
补
角 互
角补
对
对
顶
顶角
角相
等
例2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 ∠2,∠3,∠4 的度数.
解: ∵∠3=∠1, ∠1=40°,
b 1( (2
∴∠3=40°,
a 4) )3
∴∠4=∠2=180°-∠1=140°.
方法 掌握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 变式训练: 1.若∠1+∠3= 60º,则∠1,∠2,∠3,∠4的度数分别 为___3_0_º__、__1_5_0_º_、__3_0_º、__1_5_0_º__ .
• 变式训练: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若∠1 +∠5=180°, 找出图中与∠1 相等的角.
解:∵ ∠1= ∠3(对顶角相等)
∠5+∠8=180 °且∠1 +∠5=180°
∴∠8= ∠1 ∵ ∠8= ∠6(对顶角相等)A
∴∠6= ∠1.
C
2 13
4 56
87
F
2.如图,直线AB、CD、EF、MN相交,若∠2=∠5,
例3 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 40°,∠BOC=110°,求∠2的度数. 解:因为∠1=40°,
∠BOC=110°(已知), 所以∠BOF=∠BOC-∠1
=110°-40°=70°. 因为∠BOF=∠2(对顶角相等), 所以∠2=70°(等量代换).
注意:隐含条件“对顶角相等”.CLeabharlann A12 3OB
D
二、对顶角的概念
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定点,并且其中 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图中∠1的对顶角是 _∠__2___.
C
A
1
B
O2
D
典例精析 例1 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D )
1 2
A
12
B
2 1
2 1
C
D
方法总结: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
∠AOC和∠AOD有一条公共边
A
C AO,且∠AOC的另一边是∠AOD
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
O
∠AOC和∠BOD有公共顶点,
且∠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
边的反向延长线. DB
一、邻补角的概念
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 一边互为_反__向__延__长__线___,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 补角.图中∠1的邻补角有__∠__2_,_∠__3___.
找出图中与∠2 互补的角.
解:∵ ∠1+∠2=180°
∠2+∠3= 180° ∴∠2的补角有∠1和∠3 E ∵ ∠5+∠8=180°, ∠5+∠6=180 °且∠2=∠5 ∴∠2的补角有∠6和∠8
12 43
58 67
当堂练习
1.下列各图中, ∠1 ,∠2是对顶角吗?
1( 2
1( 2
1( )2
不是
是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1 相交线
情境引入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 2.掌握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的性 质进行角的计算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
观察思考
观察下列图片,说一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 直线与直线相交于一点,并形成了四个角.
不是
2.下列各图中, ∠1 ,∠2是邻补角吗?
1 (2
不是
12
是
12
不是
3.找出图中∠AOE的邻补角及对顶角,若没有请画出.
A
解:邻补角是∠EOB和∠AOF; 对顶角是∠BOF.
C
E D
O B
F
4.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1)写出∠AOC, ∠BOE的邻补角; (2)写出∠DOA, ∠EOC的对顶角; (3)如果∠AOC =50°,求∠BOD ,∠COB的度数.
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
二 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 为180°,因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 问题:∠1 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C
猜想:对顶角相等 A
2 1
B
4O 3
D
思考:你能利用有关知识来验证∠1 与∠3的数量关
2.若∠2是∠1的 3倍,则∠1,∠2,∠3,∠4的度数分别 为___4_5_º_、__1_3_5_º_、__4_5_º_、__1_3_5_º__.
3 .若 1: 2 = 2: 7 ,则∠1,∠2,∠3,∠4的度数分别 为___4_0_º_、__1_4_0_º、__4_0_º_、__1_4_0_º___.
对顶角相等
总结归纳
考虑角的位置关系可从角的顶点和角的边入手!
两直线相交
归类
位置关系
C
2O
1
3
4
A
∠1和∠2、 1.有公共顶点 ∠2和∠3、 2.有一条公共边 B ∠3和∠4、 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4和∠1
D
∠1和∠3、
1.有公共顶点 2.没有公共边
∠2和∠4、 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名称 数量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