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9_光催化实验讲义

合集下载

光催化原理PPT课件

光催化原理PPT课件
此时吸附在纳米颗 粒表面的溶解氧俘 获电子形成超氧负 离子,而空穴将吸附 在催化剂表面的氢 氧根离子和水氧化 成氢氧自由基。
12
第三步
超氧负离子和氢 氧自由基具有很 强的氧化性,能将 绝大多数的有机 物氧化至最终产 物CO2和H2O,甚 至对一些无机物 也能彻底分解。
化学与药学院.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原理
半导体的光吸收阈值与带隙的关系:
K=1240/Eg(eV)
因此常用的宽带隙半导体的吸收波长阈值大都在紫外区域。
11
化学与药学院.
光催化原理
第一步
当光子能量高于半 导体吸收阈值的光 照射半导体时,半导 体的价带电子发生 带间跃迁,即从价带 跃迁到导带,从而产 生光生电子(e-)和 空穴(h+)。
第二步
E=hC/λ 所以可以知道波长小于380nm的光可以激发锐钛型二氧化钛。
❖有研究表明接近7nm粒径时,锐钛矿要比金红石更为稳定,这也是很多纳 米光触媒采用锐钛型的原因。
16
化学与药学院.
光催化应用技术
❖ 光催化净化是基于光催化剂在紫外线照射下具有 的氧化还原能力而净化污染物。
❖ 光催化净化技术的特点:半导体光催化剂化学性质稳
光催化的基本知识
化学与药学院 马永超
1
.
主要内容
光催化剂的定义 光催化起源
光催化材料 光催化的原理 光催化的应用
2
.
催化剂是加速化学反应速率的化学物质, 其本身并不参与反应。
光催化剂就是在光子的激发下能够起到催化作用的 化学物质的统称。
3
化学与药学院.
光催化 剂
状态 液体催化剂 固体催化剂
4
反应体系的相态
普通的二氧化钛一般称为体相半导体,这是与纳米二氧化钛 相区别的。

光催化技术知识讲解

光催化技术知识讲解

我国在光解水相关研究方面也有特色。研究表明, Ti02为可用于光解水较适宜的电极材料,但其禁带宽 度为3.2eV,只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光和近紫外光, 光电转换率仅有0.4%左右。而禁带宽度在1.8eV左右 的半导体作电极,可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光,提高制
氢转换效率,但这类电极容易产生阳极溶解,发生光
光催化的研究
1972年 日本Fujishima和 Honda在Nature上报道在光辐射的TiO2 半导体电极和金属电极组成的电池中,可持续发生水 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H2。
1976年 J.H.Cary 发现TiO2在光照条件下可非选择性氧化(降 解)各类有机物,并使之彻底矿化,生成C利达车用空气净化器KJ-100
纳米光催化空气消毒反应器
纳米光催化空气消毒装置加载特 点:
1. 高度消毒
2. 高效清楚化学污染。
3. 独特中央空调加载方式。
4. 消毒材料无需更换。
5. 为使用单位节约巨额能源消 耗经费。
6. 进行空气消毒时,可以人机 同在。在消毒过程中,存在两个 事实:第一, 该消毒过程为物理 消毒,完全在反应区内完成,空 气经消毒离开,不带有任何对空 气造成其他再污染的物质,属于 “自静”形式消毒;第二, 该过 程中,纳米TiO2没有任何消耗, 所以,不需要对消毒材料进行更 换。
由于是借助光的力量促进氧化分解反应,因此后 来将这一现象中的氧化钛称作光触媒。 这种现象相当 于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几种常用的光触媒
TiO2、 CdS 、 WO3 、ZnO、ZnS、Fe2O3、SnO2等 纳米光触媒:CdS,Fe2O3,TiO2,ZnO等 TiO2的优点:
催化活性高、化学性质稳定、成本低、无毒 因此被广泛应用
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研究 获重要进展

光催化课件

光催化课件

(2)表面羟基: 催化剂表面羟基与空穴反应生成表面过氧化物,起复合中心的
作用,因此表面羟基越少,催化剂活性越高。若对催化剂进行热处 理,可使表面羟基总量减少。 (3)混晶效应:
锐钛矿与金红石的混晶(非机械混合)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原因在于:锐钛矿晶体表面生长了薄的金红石结晶层,由于晶体结 构的不同,能有效促进锐钛矿晶体中的光生电子和空穴电荷分离。
1977年,Yokota T 等发现在光照条件下, TiO2对丙烯环氧化具 有光催化活性,从而拓宽了光催化的应用范围,为有机物氧 化反应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近十年来,光催化技术在环保、能源、有机合成等方面的应 用研究发展迅速,半导体光催化成为国际上最活跃的研究领 域之一。
目前广泛研究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大多数属于宽禁带型半导体化合 物,如CdS、SnO2、TiO2、ZnO、ZnS、PbS、MoO3、SrTiO3、V2O5、 WO3和MoSi2等。其中TiO2、 ZnO、 CdS的催化活性最高,但ZnO、 CdS在光照时不稳定,因为光阳极腐蚀而产生Cd2+和Zn2+,这些离子对 对生物有毒性,对环境有害。
3.1 氧化钛的能带结构
半导体粒子具有能带结构,一般由填满电子的低能价带(Valence band,VB)和空的高能导带(Conduction band,CB)构成,价带和 导带之间存在禁带。电子填充时,优先从能量低的价带填起。氧化钛 是宽禁带半导体。金红石相禁带宽度3.0eV,锐钛矿相3.2eV。
4、催化剂的寿命。
评价催化剂的3个重要指标: 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TiO2表面性质和结构对反应有重要影响。催化剂表面存 在的晶格缺陷对光催化反应是必要的。
TiO2表面有3种氧缺陷:晶格空位、单桥空位和双桥空位。 TiO2表面能吸附多种无机分子:如CO、SO2、NO、NH3 等。有机分子:如甲烷、甲醇、苯酚、氯代烃等。 表面缺陷越多的TiO2表面越容易吸附气体分子。而结构近 乎完美的TiO2表面,不能吸附SO2、NH3分子。 制成纳米颗粒或薄膜的TiO2,尺寸减少的优势在于对紫外 光的吸收边蓝移,禁带宽度增加,产生更大的氧化还原电位 而向底物的电荷转移和溶剂重组自由能保持不变,这会增加 电荷的转移速率常数,提高量子产率和光催化反应效率。

光催化原理演示教学

光催化原理演示教学

吸附技术 生物降解技术 催化氧化技术 高温焚烧技术
不能分解污染物、吸附饱和 使用周期短、二次污染 对难生物降解污染物无能为力 处理条件要求苛刻 系统运行稳定性较差
能耗较高、催化剂中毒 反应副产物二次污染
能耗高、产物二次污染
光催化技术 吸附技术
高性能复合环境净化材料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
一、光催化简介高-性能学复科合前环沿境净化材料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
● 纳米固体超强酸型光催化剂
SO42-/TiO2, SO42-/SiO2-TiO2, Pt- SO42-/ TiO2
● 窄带无机半导体敏化型可见光光催化剂
InVO4/TiO2,LaVO4/TiO2,PS/TiO2,PZT/TiO2
● 金属或金属离子掺杂型光催化剂
Pt/TiO2, M3+/TiO2 (M3+= Gd3+,La3+,Pr3+)
催化剂
比表面积 孔体积 锐钛矿含量 平均晶粒度
(m2/g) (ml/g)
(%)
(nm)
SO42-/TiO2
154
0.21
100
5.6
TiO2 (P-25)
50

75
30
酸强度 (H0) ≤ -12.44
≥ -3.0
氧吸附量 (mmolg-1)
0.54 0.31
光催化活性(%)
甲醛 溴代甲烷 乙烯
96.0
F(R)
0.06
0.03
TiO2-xNx
InVO4
InVO/4TiO2
0.00 TiO2
400
500
600
700
Wavelength (nm)
J. Mater. Chem., 2019, 16, 1116

光催化实验讲义

光催化实验讲义

光电催化降解水中甲基橙1 实验目的近年来, 随着印染工业的迅速发展, 排放到水中的有害染料严重危害了人们的正常健康生活, 为此, 光催化及光电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技术备受关注, 其优点在于该反应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有效地降解污水中的低浓度污染物。

通过本实验,了解光催化-光电催化原理及装置;认识光催化及光电催降解水中有机物的性能。

2光电催化原理光电催化技术是从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衍生发展而来得一项深度氧化技术。

当入射光照射到光催化剂表面时,电子从价态跃迁至导带,从而在其表面形成电子空穴对。

其光生空穴氧化性很强,几乎可以氧化所有的有机基团,使其完全分解,成为无害物质。

大多数光催化反应是直接或间接的利用空穴的氧化能。

空穴与吸附在光催化剂表面上的OH–或H2O形成羟基自由基。

其反应原理如下:光催化剂+ hv →光催化剂-e– + 光催化剂-h+(1)光催化剂-h+ + H2O →光催化剂-HO· + H+(2)光催化剂-h+ + OH–→光催化剂-HO·(3)O2 + e–→ O2–(4)O2– + H+→ HO2·(5) 根据光催化反应机理,光催化化学反应步骤包括:(1)光催化剂受光子激发后产生载流子-光生电子,空穴;(2)载流子之间发生复合反应,并以热或光能的形式将能量释放;(3)由价带空穴诱发氧化反应;(4)由导带电子诱发还原反应;(5)发生进一步的热反应或催化反应;(6)捕获导带电子生成光催化剂-h+;(7)捕获价带空穴生成光催化剂-HO基团。

光催化中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光催化剂受到光照射后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复合概率较大,因而光子利用效率较低,光催化活性不高。

为了解决以上不足,将光催化剂粉末固定在导电的金属上,同时,将固定后的催化剂作为工作电极,采用外加恒电流或恒电位的方法迫使光致电子向对电极方向移动,从而与光致空穴发生分离。

这种方法称为光电催化方法。

光电催化技术能够减少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达到了提高光催化效率的目的。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实验报告详解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实验报告详解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实验报告详解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光催化技术研究甲基橙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降解效果,并探讨光催化剂的种类对甲基橙降解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光催化是利用光照射下的光催化剂,通过产生活性氧化物来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用了双氧水和二氧化钛作为光催化剂,紫外光作为激发光源。

实验方法:1.实验前准备:将甲基橙溶液通过稀释至所需浓度,并将光催化剂溶液制备好。

2.实验操作:按照不同的实验方案,将甲基橙溶液和光催化剂溶液混合,然后分别在紫外光照射下进行降解反应。

3.实验记录: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出一定量的样品,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甲基橙的浓度。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紫外光照射下,无论是使用双氧水还是二氧化钛作为光催化剂,甲基橙的降解率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甲基橙的浓度逐渐下降。

在使用双氧水时,降解率先快速增加,然后趋于平缓,在60分钟后达到最大值。

而在使用二氧化钛时,降解率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但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延后到了90分钟。

实验讨论:1.产生活性氧化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催化剂吸收光能并产生活性氧化物,例如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2^-)。

这些活性氧化物能够与甲基橙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其降解。

2.活性氧化物的生成机制:在使用双氧水作为光催化剂时,紫外光能够使双氧水分解成羟基自由基,而这些羟基自由基是甲基橙降解的主要活性氧化物。

而在使用二氧化钛作为光催化剂时,紫外光能够使二氧化钛表面产生电子空穴对,这些电子空穴能够与水分子发生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

因此,双氧水和二氧化钛均能有效降解甲基橙。

3.光催化剂选择:在本实验中,二氧化钛在降解甲基橙方面的效果稍好于双氧水。

这可能是因为二氧化钛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光吸收性能,能够提供更多的活性氧化物产生位点。

结论:本实验通过光催化技术研究了甲基橙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降解效果,并发现双氧水和二氧化钛均能有效降解甲基橙。

光催化ppt课件

光催化ppt课件
----抗菌性: 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 伯氏菌、绿脓杆菌、病毒等。 ----空气净化: 分解空气中有机化合物及有毒物质:苯、 甲醛、氨、TVOC等。 ----除臭 :去除香烟臭、垃圾臭、生活臭等恶臭。 ----防霉防藻: 防止发霉、防止藻类的产生, 防止水垢的附 着。 ----防污自洁:分解油污,自清洁。
16
❖ 半导体结构与绝缘体类似,所不同的是Eg较窄,电 子从价带克服禁带能垒跃迁至导带有两种途径。
❖ 一种可以通过热激发或光激发实现。 ❖ 另一种通过掺杂改变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分布状况实
现。
17
掺杂半导体
❖ 在半导体中含有少量杂质原子称为掺杂半导体。 ❖ 若掺杂原子的价电子除了成键外还有剩余,则为施
高效光催化材料的设计、 制备与应用
1
内容
❖ 发展背景 ❖ 能带理论 ❖ 光催化理论 ❖ 光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光催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光催化材料的应用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
背景、发展
❖ 1967年还是东京大学研究生的藤岛昭教授,在一次试验中对 放入水中的氧化钛单结晶进行了光线照射,结果发现水被分 解成了氧和氢。由于是借助光的力量促进氧化分解反应,因 此后来将这一现象中 的氧化钛称作光触媒。
❖ 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在去除污 染物等方面,具有能耗低、氧化能力强、反应条件温 和、操作简便,可减少二次污染等突出特点,有广阔 应用前景。
4
❖ 1992年第一次二氧化钛光触媒国际研讨会在加拿大举行, 日本发表许多关于光触媒的新观念,并提出应用于氮氧 化物净化的研究成果。此后,光触媒应用于抗菌、防污、 空气净 化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急剧增加。

光催化课件

光催化课件

实际上,科学家在对光催化反应的反应过程进行深入 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在实际环境中的光催化反应不仅 是光致电子和光致空穴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且会发生 其他反应,从而强化对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主要 是在过程中生成氢氧自由基,氢氧自由基的氧化能力 是特别强的。
当以波长小于385nm的光照射TiO2表面时,价带电子能够被激
还是表面羟基自由基的另外一个来源,具体的反应式如下所示:
另外, Sclafani和Herraman通过对TiO2光电导率的测定,证实
了在光催化反应中· 2-的存在,因此一个可能的反应是: O
在上式中,产生了非常活泼的羟基自由基 (· OH),超氧离子
自由基(· 2-)以及· 2自由基,这些都是氧化性很强的活泼 O HO 自由基,能够将各种有机物直接氧化为CO2,H2O等无机小分 子。
光催化氧化技术基础 1)光的波长与能量
光催化氧化反应,是从光催化剂吸收光子开始的。 光化学反应需要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来诱发。一个光子 的能量可以表示为: E=hv=hc/λ 式中: h-普朗克常数,v-光的频率,c-光速 光的波长越长,其具有的能量就越少,依次从紫外 向红外递减。因此,紫外光的能量最高,红外光低,比 如不同的车辆,一个车速快,冲击力大,一个车速慢, 冲击力小。
二氧化钛的禁带宽度Eg为3.2eV, 那么,如果想使 那个二氧化钛来进行光催化反应,则要求照射到其分子 上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大于这个数值,对照上表,可以 看出,必须使得入射光子的波长小于等于387.5纳米。 思考:如果一个光子的能量不够,能不能2个或者更多 的光子共同照射一个固定位置,从而激发光致电子和 光致空穴?
因此,总结一下,对于某种光催化剂,用光 子能量大于禁带宽度Eg的光来照射可以产生光致 电子和光致空穴,他们在复合之前分别具有氧化 和还原能力。由于光是持续照射的,因此宏观上 总是在光催化剂表面上有固定数量的光致电子和 光致空穴存在,因此表面具有持久的氧化还原能 力。

光催化演示课件

光催化演示课件
16
❖ 半导体结构与绝缘体类似,所不同的是Eg较窄,电 子从价带克服禁带能垒跃迁至导带有两种途径。
❖ 一种可以通过热激发或光激发实现。 ❖ 另一种通过掺杂改变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分布状况实
现。
17
掺杂半导体
❖ 在半导体中含有少量杂质原子称为掺杂半导体。 ❖ 若掺杂原子的价电子除了成键外还有剩余,则为施
7
❖ 近20年来,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获得了较大发展, 国内外围绕着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改性、表
征、作用机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这对开发新
型高效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必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 常见的光催化剂有哪些?
8
❖ 光触媒的材料众多,包括TiO2、ZnO、SnO2、Fe2O3、ZrO2、 CdS等半导体,在早期曾使用CdS和ZnO作为光触媒材料, 但是二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会在光催化的同时发生光溶解, 溶出有害的金属离子,故仅部分工业光催化领域还在使用。
41
❖ 催化剂的影响 光催化剂带隙宽度决定光的利用率,不同催化剂活性不同。 同种光催化剂对不同的反应效果会显著不同,即使这些相同, 由于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形态的区别,如催化剂晶型结构、 晶格缺陷、晶粒尺寸及其表面积等,使光催化活性也有差异。 催化剂结构如何能影响光催化活性?
42
光催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高效光催化材料的设计、 制备与应用
1
内容
❖ 发展背景 ❖ 能带理论 ❖ 光催化理论 ❖ 光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光催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光催化材料的应用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
背景、发展
❖ 1967年还是东京大学研究生的藤岛昭教授,在一次试验中对 放入水中的氧化钛单结晶进行了光线照射,结果发现水被分 解成了氧和氢。由于是借助光的力量促进氧化分解反应,因 此后来将这一现象中 的氧化钛称作光触媒。

光催化反应原理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光催化反应原理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光催化反应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的化学研究领域中,光催化反应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

光催化反应利用可见光或紫外光作为能量源,通过特定的催化剂催化引发化学反应,具有高效、环境友好等优点。

该技术不仅能够用于合成有机物,还可以降解污染物和产生清洁能源等应用领域。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光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机制。

随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几个重要的光催化反应实例,涵盖水分解产氢、环境污染物降解以及有机合成等方面。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讨论目前新型光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提高光催化活性的策略和方法。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全面介绍光催化反应原理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加深对该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光催化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通过对光催化反应的概述说明和解释,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系统的了解,并启发更多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和创新思路。

2. 光催化反应原理:2.1 光催化反应概述光催化是一种利用光能激发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在光照条件下,光催化剂吸收入射光能,通过电子转移、氧化还原等过程,促进溶液中的物质转变。

该过程可以在室温下进行,并具有高效、环境友好以及可控性等特点,因此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2 光催化反应机制光催化反应机制主要涉及三个关键步骤:光吸收、载流子分离与传输以及相应的反应过程。

当光照射到光催化剂表面时,其能带间距会导致电子跃迁,从而生成激发态电子和空穴。

这些激发态电子和空穴被分离,并沿着晶格构成的通道传输。

接着,在光生活性表面形成了一系列氧化还原对。

当底物进入这些表面氧化还原对之间的接触区域时,它们可以接受或释放电子,从而引发与之相应的化学反应。

这种过程可以通过促进光解水或降解有机污染物等方式来实现。

2.3 光催化剂的选择和设计光催化反应的效果主要依赖于所选用的光催化剂。

催化基础实验讲义

催化基础实验讲义

催化基础实验讲义催化基础实验讲义实验⼀纳⽶TiO2的制备⼀、实验⽬的:1.了解纳⽶的概念2.了解纳⽶材料具有的性质3.掌握纳⽶TiO2的制备⼆、实验原理:纳⽶材料是指材料粒径介于1- 100 nm 之间。

⼀维纳⽶材料指在三维空间⾄少有⼀维处于纳⽶范畴,如超薄膜材料,超晶格。

⼆维纳⽶材料指在三维空间⾄少有两维介于纳⽶范围,如纳⽶丝,纳⽶棒,纳⽶管。

三维纳⽶材料指在三维尺度上均属于纳⽶范围,⼀般指纳⽶颗粒,纳⽶团簇。

纳⽶材料具有以下效应:(1)表⾯效应(2)量⼦尺⼨效应(3)⼩尺⼨效应(4)宏观量⼦隧道效应。

纳⽶TiO2是⼀种重要的功能材料。

尤其它优良的光电化学特性,可⽤以设计制造光催化分解制氢、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固氮合称氨、光催化氧化降解⽔和⼤⽓中的有机污染物及有害⽓体。

从⽽在能源、环保、建材、医疗卫⽣等领域有重要应⽤前景。

TiO2合成⽅法很多,常见的有⽓相法、液相法和溶胶-凝胶法等。

钛酸四丁酯醇盐⽔解法原理如下:≡Ti─OC4H9+HOH→≡Ti─OH+ C4H9OH (⽔解反应)≡Ti─OC4H9+ C4H9O─Ti≡→≡Ti─O─Ti≡+ C4H9─O─C4H9(1)≡Ti─OC4H9+HO─Ti≡→≡Ti─O─Ti≡+ C4H9OH (2)≡Ti─OH+ HO─Ti≡→≡Ti─O─Ti≡+H2O (3)在室温下,(1)、(2)反应进⾏的很慢,⽽(3)反应很快,因此钛酸四丁酯⽔解⽣成的有机物主要是C4H9OH,在⾼温焙烧时易于分解除去。

产品纯度较⾼。

三、药品和实验仪器:1.钛酸四丁酯2. ⽆⽔⼄醇(≥99.7%)3. 去离⼦⽔4. 磁⼒搅拌器5. 量筒(10 ml) 2⽀6. ⽔循环式真空泵7. 布⽒漏⽃(直径8 cm)8. 定性滤纸9. 烧杯(250 ml;100 ml)10. 胶头滴管11. 玻璃棒12. ⽔浴锅13.烘箱14. 剪⼑(公⽤)15. 洗瓶16. 坩埚四、实验步骤实验前容器均需⼲燥⽆⽔。

光催化氧化课件ppt

光催化氧化课件ppt

六、影响光催化氧化反应的因素
O2的影响。在光催化反应中,气相氧的浓度是一 个敏感因素。随着气相氧分压的逐渐增大,有机物 降解速率明显增加。
光强的影响。大量试验数据表明,光强对光催化 反应速率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动力学级数介于 0.5~1.0之间。应该根据反应速率的快慢选择合适 的光强
盐效应。盐的影响在水处理过程中也不容忽视,有 些盐对反应起促进作用,而有些盐则起极大的阻碍 作用。ClO-2、ClO-3、BrO-3和S2O2-4能够捕捉 光生电子,降低e--h+的复合;Cl-、NO-2、 HCO-3和PO3-4将会与OH-竞争空穴,影响H O·的生成,显著降低光子效率。
溶胶-凝胶法在玻璃表面制备了均匀透明的纳米 TiO2薄膜,采用高压汞灯为光源,敞口固定床 反应器对水中染料亚甲基蓝进行了光催化氧化 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涂膜次数的增加,薄 膜TiO2负载量增加,锐钛矿晶相粒径增大, TiO2薄膜对亚甲基蓝氧化降解具有较高的光催 化活性。
有机农药废水
用负载型TiO2/SiO2对有机磷农药2,2 二乙 烯基二甲基磷酸酯(DDVP)的光催化降解 取得较好的效果 。
二、光催化机理
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半导体作为催化剂。 当用光照射半导体光催化剂时,如果光 子的能量高于半导体的禁带宽度,则半 导体的价带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产 生光生电子(e-)和光生空穴(h+)。
TiO2+hγ——e- + h+
光生空穴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夺取半导 体颗粒表面吸附的有机物或溶剂中的电子, 使原本不吸收光而无法被光子直接氧化的 物质,通过光催化剂被活化氧化。
量子效率 与其它水处理技术联用,获取最佳的处
理效果
CODcr质量浓度为650mg/L-1,有机磷 质量浓度为19.8mg/L-1的农药废水, 经375W中压汞灯照射4h, CODcr去除 率为90%,有机磷将完全转化为PO43-。

光催化实验——探索光催化和光解的原理与应用

光催化实验——探索光催化和光解的原理与应用

配置反应溶液:将光催化剂与 其他反应物混合,配置成一定 浓度的反应溶液
进行光催化反应:将反应溶液 置于光催化反应器中,在光源 的照射下进行光催化反应
收集产物:对光催化反应后的 产物进行收集和测量
分析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处 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光催化实验的意义
促进环保:光催化实验能够降解污染物,减少环境污染
未来发展方向
新型光催化材料的研发 提高光催化反应效率和产率 拓展光催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深入研究光催化反应机理
THANK YOU
汇报人:XX
光催化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利用光催化材料将水 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为可再生能源提供新 的生产方式。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利用光催化材料将二 氧化碳还原为燃料或 有机化学品,有助于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光催化电池:利用光 催化材料将太阳能转 化为电能,提高太阳 能利用率并降低环境 污染。
应对挑战的策略
优化光催化材料:提高光催化效率,降低成本 深入研究光催化机理:深入了解光催化反应过程,为材料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拓展光催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将光催化技术应用于更多领域,如环境治理、能源转化等 加强跨学科合作:结合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共同推进光催化技术的发展
光催化实验的展望
推动科研发展:光催化实验的原理和应用有助于推动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光催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在净化 空气和水方面 促进可持续发展:光催化实验的原理和应用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 社会进步
光催化实验的应用
光催化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空气净化:利用光催化技术去除室内外的空气污染物,如甲醛、苯等。 水处理:光催化技术可用于污水处理,有效去除水中的细菌、病毒和有机污染物。 抗菌消毒:光催化技术可杀死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土壤修复:光催化技术也可用于修复被污染的土壤,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光催化的基本过程

光催化的基本过程

光催化的基本过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光催化的基本过程呀!这玩意儿可神奇了呢!
你看哈,光催化就像是一场奇妙的魔法秀。

光,就像是那神奇的魔杖,一挥起来,就能引发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呢,光照射到催化剂上,这就好比是给催化剂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

催化剂就像是一个等待唤醒的小勇士,一下子就精神起来啦!
然后呢,这被激发的催化剂就开始行动啦!它会和周围的物质发生反应,就好像小勇士找到了对手,开始过招啦!这些反应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可能是把一些不好的东西给分解掉了,让环境变得更干净;也可能是促成一些新的物质的生成,就像是创造出了新的宝贝一样。

你想想啊,光这么照一下,就能引发这么多事情,是不是很厉害?这就好像是太阳一出来,大地上的万物就都有了生机一样。

而且哦,光催化的应用那可广泛了去了。

比如说在环保方面,它能帮我们处理污水,把那些脏脏的东西都给变没了,让水变得清澈透明,这多棒呀!还有在能源领域,说不定以后能通过光催化来产生更多的清洁能源呢,那可真是造福人类呀!
这光催化就像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惊喜,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大变革,但却在默默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光催化,这世界得少了多少有趣的事情呀!那些污染可能会更严重,我们的环境可能会变得更糟糕。

所以呀,我们得好好珍惜这个神奇的技术,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好。

总之呢,光催化就是这么神奇又有趣,它的基本过程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期待它在未来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吧!。

实验9_光催化实验讲义

实验9_光催化实验讲义

实验9Photocatalysis for H2 evolution and CO2 conversion光催化产氢和CO2转化实验目的1、通过参与光催化反应实验,认识光催化这一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并了解光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2、学习TiO2-石墨烯与Pt/TiO2等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3、认识光催化制氢等反应过程光催化领域研究背景和基本原理光催化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新兴的研究领域。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和光催化还原CO2被认为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终极途径。

水分解制氢和氧是热力学不可行,而需要光或电驱动的化学反应。

1972年日本学者Fujishima和Honda在Nature上发表了关于TiO2电极上光分解水制氢的论文,这标志着一个光催化新时代的开始。

随着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和全球CO2问题日益严峻,进入21世纪后光催化已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当前,光催化研究主要包括光催化制氢、放氧、还原CO2、无机或有机物污染物降解和化学合成等方向。

光催化反应一般包括以下三个过程:(i) 当入射光光子能量hν大于半导体的带隙(Band gap)能时,电子会被激发,从价带(Valence band,VB)跃迁到导带(Conduction band,CB),这时在导带和价带位置上分别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图 1)(ii) 在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被激发后会经历多个变化途径,主要存在相互复合和被捕获两个相互竞争的过程。

(ii)a是光生电子和空穴迁移到半导体表面,而(ii)b表示光生电子和空穴重新相遇而复合,通过辐射或无辐射的方式散发能量,称为去激化过程,对光催化反应是不利的。

(iii) 光生电子和空穴从体相迁移到半导体表面并与半导体表面吸附的物种发生还原和氧化过程。

图 1 Schematic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具有清洁、高效等诸多优点,而利用太阳能实施光解水制氢则是氢气来源最环保和最可持续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9
Photocatalysis for H2 evolution and CO2 conversion
光催化产氢和CO2转化
实验目的
1、通过参与光催化反应实验,认识光催化这一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并了解光催化反应的基本
原理
2、学习TiO2-石墨烯与Pt/TiO2等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认识光催化制氢等反应过程
光催化领域研究背景和基本原理
光催化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新兴的研究领域。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和光催化还原CO2被认为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终极途径。

水分解制氢和氧是热力学不可行,而需要光或电驱动的化学反应。

1972年日本学者Fujishima和Honda在Nature上发表了关于TiO2电极上光分解水制氢的论文,这标志着一个光催化新时代的开始。

随着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和全球CO2问题日益严峻,进入21世纪后光催化已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当前,光催化研究主要包括光催化制氢、放氧、还原CO2、无机或有机物污染物降解和化学合成等方向。

光催化反应一般包括以下三个过程:
(i) 当入射光光子能量hν大于半导体的带隙(Band gap)能时,电子会被激发,从价带(Valence band,VB)跃迁到导带(Conduction band,CB),这时在导带和价带位置上分别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图 1)
(ii) 在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被激发后会经历多个变化途径,主要存在相互复合和被捕获两个相互竞争的过程。

(ii)a是光生电子和空穴迁移到半导体表面,而(ii)b表示光生电子和空穴重新相遇而复合,通过辐射或无辐射的方式散发能量,称为去激化过程,对光催化反应是不利的。

(iii) 光生电子和空穴从体相迁移到半导体表面并与半导体表面吸附的物种发生还原和氧化过程。

图 1 Schematic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具有清洁、高效等诸多优点,而利用太阳能实施光解水制氢则是氢气来源最环保和最可持续的方法。

光催化剂通常为半导体催化剂。

要实现光分解水必须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i) 半导体禁带宽度必须大于水的分解电压理论值1.23 eV 。

(ii) 半导体导带电位比氢的标准电极电势 (H +/H 2) ( 0 V vs NHE, pH = 0)更负,价带电位比氧的标准电极电势(O 2/H 2O) (1.23 V vs NHE, pH = 0)更正。

(iii) 光提供的量子能量应该大于半导体的禁带宽度。

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下,半导体催化剂的光生电子便能如图1中(iii)过程一样将水中的H +还原为H 2。

TiO 2的带隙能约为3.2 eV ,CdS 的带隙能约为2.4 eV ,两者分别为研究得最多的紫外和可见光催化剂。

另一方面,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发展高效绿色的降解环境污染物的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变得十分重要。

大量研究表明,半导体光催化产生的活性物种具有氧化性强的特点,对许多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光催化污染物降解的有效氧化剂是羟基自由基(·OH ),·OH 的氧化性高于常见的臭氧、双氧水、高锰酸钾、次氯酸等。

以最常见的TiO 2催化剂为例,其产生·OH 的过程如下所示:
+2+222222222222i h (1)
h (2)
(3)2 (4)
hv H T O e H O OH H e O O HO HO O H O H O O OH HO O −++−−−−⎯⎯→++⎯⎯→•++⎯⎯→•⎯⎯→••⎯⎯→++•⎯⎯→•++(5)
根据光催化基本原理(图 1)中涉及的几个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来提高光催化反应效率的方法。

过程(i)取决于半导体的能带结构。

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决定了其氧化还原能力
的强弱,从而其光催化反应活性。

通过调整半导体的导带位能,使其高于反应电子受主物种的相关电位;调整半导体的价带位能,使其低于反应电子供主物种的相关电位,使材料与反应相匹配。

对于过程(ii),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速率一般极快(约为10-6-10-15 s)。

提高光催化反应效率的关键在于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提高电荷迁移速率,避免电子-空穴的复合。

目前,提高电荷分离效率主要包括改变半导体晶相结构和粒子尺寸、添加助催化剂、半导体复合以及碳-半导体复合等方式。

过程(iii)涉及表面化学反应,其关键在于提高光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吸附,使用合适的助催化剂并增加反应活性位的数量,同时还要抑制逆反应进行。

目前绝大多数光催化剂都存在光量子效率低的问题,设法避免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是提高光量子效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碳材料与半导体所组成的纳米复合物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光催化剂。

由于碳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电荷传递性能,有助于光生电荷的分离与迁移,从而可以提高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

常用的碳材料主要包括活性炭、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graphene)等。

单层sp2杂化碳原子构成的具有二维结构的石墨烯材料因其具有极大的理论表面积、极低的电阻率、极快的电子迁移速率以及很高的机械强度等特性,因而石墨烯有可能发展成为良好的光催化剂助剂。

TiO2-graphene复合物是近年颇受关注的一类碳材料与半导体的纳米复合物,其运用于光催化反应具有如下优点:(i) TiO2和graphene间可形成Ti-O-C键结合,使该材料相比于单纯的TiO2具有更宽的光吸收范围(拓展至可见光);(ii)因为graphene的电子迁移速率极快,其作为光生电子受体,可以有效增强电荷分离效率,避免电子-空穴的复合,提高光催化活性;(iii) 由于graphene与有机染料之间可以形成较强的π-π相互作用,使该材料相比于TiO2对有机污染物有更强的吸附能力。

另一方面,贵金属助催化剂的加入也能有效提高了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

一方面贵金属可有效地俘获光生电子,导致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从而抑制了电子和空穴的复合。

另一方面贵金属也可作为放氢的优良催化剂。

简要实验程序
1、0.2 wt% Pt/TiO2制备
以光化学还原沉积的方法制备了Pt促进的TiO2光催化剂。

(1)称取100mg TiO2超声分散于80 mL水和20 mL甲醇的混合溶液中;
(2)向上述溶液中加入Pt 含量为4mg/mL的H2PtCl6溶液50 μL,在搅拌条件下光照20 min。

(3)离心分离,去离子水洗涤,于323 K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

2、Graphite oxide(GO)的制备(该实验仅介绍)
GO的合成采用Hummers & Offeman的经典合成方法。

(1)称取1.0 g石墨和0.5 g NaNO3装入盛有23 mL浓H2SO4的锥形瓶中;
(2)将锥形瓶置于冰浴中,边搅拌边缓慢加入3 g KMnO4,然后移除冰浴,在308 K的水浴中搅拌30 min;
(3)向上述溶液中缓慢加入46 mL去离子水,溶液放热致温度上升到371 K,搅拌15 min;
(4)向上述溶液中加入150 mL 2%的H2O2溶液,得到棕黄色悬浊液;
(5)离心分离出棕黄色胶状沉淀,以5%的HCl洗涤至不能被BaCl2检测出SO42-,去离子水洗涤多次后,于323 K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备用。

3、TiO2-graphene(TiO2-GR)的制备
水热条件可使GO还原成GR,同时使TiO2与GR形成复合物,具体步骤如下:
(1)将一定量的GO于水中超声1 h,形成棕黄色溶液;
(2)于上述溶液中加入TiO2,搅拌1 h;
(3)将上述溶液转移入聚四氟乙烯内胆的高压反应釜中,453 K条件下水热6 h;
(4)冷却,离心分离,去离子水洗涤,于323 K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

4、光解水制氢反应
光催化制氢反应在Labsobar-H2系统中进行,该系统包括光源、反应器、磁控其体循环系统、真空系统和在线采样系统。

其中光源为300 W氙灯(λ≥ 320 nm)。

反应时,于反应器内加入100 mg催化剂并超声分散于80 mL水和20 mL甲醇的混合溶液中。

产生的H2由气相色谱仪在线分析。

光催化制氢反应装置示意图
.
5、有机染料甲基橙(MO)光降解反应
甲基橙光降解反应在石英烧瓶内进行。

反应前,于烧瓶内加入50 mg TiO2-GR催化剂并超声分散于50 mL 0.010 g L-1的MO溶液中,置于暗室中搅拌30 min使催化剂表面达到对MO的吸附平衡。

反应在室温下不断搅拌中进行,打开光源时开始计时,每隔一定时间后抽取部分反应液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溶液的吸光度,MO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65 nm。

MO的降解度以C/C0表示,其中,C指某一时刻的MO浓度,C0为反应开始时(在暗室中达到吸附平衡)的MO浓度。

由Lambert-Beer定律 A = kbc可知,吸光度A与MO浓度c成正比,因此A/A0 = C/C0。

参考文献
(1)W. Fan, Q. Lai, Q. Zhang, Y. Wang, J. Phys. Chem. C2011, 115, 10694-10701.
(2)A. Ye, W. Fan, Q. Zhang, W. Deng, Y. Wang, Catal. Sci. Technol.2012, 2, 969-9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