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学前教育科学假设: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课题之后,人们依据已知的事实和教育科学理论与知识,对所要研究的学前教育现象和规律提出初步的假定,这些初步的假定就是学前教育科学假设.学前教育观察研究: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观察研究:就是要研究人类知识与价值观念传递过程中的学前教育现象,探讨学前教育的本质,揭示学前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这就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就是要研究人类知识与价值观念传递过程中的学前教育现象,探讨学前教育的本质,揭示学前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这就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教育科学研究。
它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工科学的方法,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学前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在合理的控制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操纵实验变量,观测与这些实验变量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探究实验因子与反应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P189学前教育文献研究: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有关的学前教育文献资料,摘取与学前教育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和信息,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学前教育事实规律的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把个人或一个团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个案研究主要是搜集一定个人的家庭情况,教育影响,心理发展等历史资料,从而加以分析,探究其心理发展或教育特点与规律.学前教育行动研究:是指情境参与者(如教师)以学前教育情境中实际问题为研究主题,与专家学者或其它相关人员协作,在这一情境中边研究边反思,以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学前教育访谈研究:是研究者(访谈者)通过与被研究对象(受访者)进行口头谈话的方式来从访谈对象那里收集有关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P160.统计分析研究:是依据统计原理对观察,调查,测验和实验等研究方法所收集到的学前教育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决和统计检验的方法...学前教师、家长评定问卷研究:是研究者把要研究的主题分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明易答的问题,编制成标准化的问卷,然后由熟悉幼儿的教师或幼儿家长针对问卷中的题目逐一对幼儿展开评定,从而获得有关幼儿心理与教育的信息,然后再由研究者根据收回的答案,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P213.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或教育规律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儿童或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或教育规律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描述记叙法是指记录被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和所处的情境,然后,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名词解释01 学前教育广义的学前教育指所有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狭义的学前教育特指幼儿园和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
02 保教结合我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幼儿园一贯坚持的原则。
"保”就是保护幼儿的健康。
"教”即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这是按照体、智、德、美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03 环境创设幼儿园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一般幼儿园老师常说的环境创设指教室、走廊、大厅里的装饰物和自制的区角、墙面等。
04 教研即教育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
是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途径。
05 教学活动设计即俗称的“教案”,指幼儿教师通过选择与规划教与学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方法等,从而提出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
06 教学计划幼儿园对于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一般包括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阶段计划、学期计划、学年计划、总计划等。
07 五大领域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被划分为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
08 四大版块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四大类别,分别是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
09 集体教学指全班一起进行的活动形式,具有集中性和统一性,即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并有统一的活动目标和活动要求。
10 区角活动又称活动区、区域活动或区域游戏,是指利用教室、走廊、室外等各种场地来设置各种区角,依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以及主题活动发展进程,在各区角投放一定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活动形式。
常见的区角活动有角色表演区、建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生活操作区、益智区和阅读区。
11 个别化学习为了适合个别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
在幼儿园中,个别化学习往往通过投放在各区角的材料实现。
12 分组教学部分幼儿一起进行的活动形式。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学前教育科学假设: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课题之后,人们依据已知的事实和教育科学理论与知识,对所要研究的学前教育现象和规律提出初步的假定,这些初步的假定就是学前教育科学假设.学前教育观察研究: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观察研究:就是要研究人类知识与价值观念传递过程中的学前教育现象探讨学前教育的本质,揭示学前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这就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就是要研究人类知识与价值观念传递过程中的学前教育现象探讨学前教育的本质,揭示学前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这就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教育科学研究。
它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工科学的方法,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学前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在合理的控制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操纵实验变量,观测与这些实验变量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探究实验因子与反应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P189学前教育文献研究: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有关的学前教育文献资料,摘取与学前教育研究课题有关的容和信息,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学前教育事实规律的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把个人或一个团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个案研究主要是搜集一定个人的家庭情况,教育影响,心理发展等历史资料,从而加以分析,探究其心理发展或教育特点与规律.学前教育行动研究:是指情境参与者(如教师)以学前教育情境中实际问题为研究主题,与专家学者或其它相关人员协作,在这一情境中边研究边反思,以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学前教育访谈研究:是研究者(访谈者)通过与被研究对象(受访者)进行口头谈话的方式来从访谈对象那里收集有关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P160.统计分析研究:是依据统计原理对观察,调查,测验和实验等研究方法所收集到的学前教育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决和统计检验的方法.. •学前教师、家长评定问卷研究:是研究者把要研究的主题分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明易答的问题,编制成标准化的问卷,然后由熟悉幼儿的教师或幼儿家长针对问卷中的题目逐一对幼儿展开评定,从而获得有关幼儿心理与教育的信息,然后再由研究者根据收回的答案,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P213.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或教育规律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儿童或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或教育规律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描述记叙法是指记录被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和所处的情境,然后,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学前科学研究与论文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使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学前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
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2,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现场化:是指在学前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
3,现场观察:就是自然观察法,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准确的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并对行为资料进行分子分析,即将大单位的行为视为有许多小单位组成,又能将分子行为进行整合为一个较大的有意义的单位。
4,现场试验:是在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一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5,跨文化研究:时将同一个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前教育差异中,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育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6,跨文化研究: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或群体的比较研究(考试时答这个)7,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趋势:主要是指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科学角度去探讨学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8,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论:是指关于学前教育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学前教育现象,研究学前教育规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都是学前教育科学方法论。
9,系统方法论:就是指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论,突变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0,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具有的科学知识,专业水平。
兴趣爱好,科研能力,实际试验和进行科研的时间。
11,学前科学教育假设:在学前研究科学过程中,提出课题之后,人们依据已知的事实和教育理论与知识,对所要研究的学前教育现象和规律提出初步的假设。
12,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它是在全面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进展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综述和评论。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0
---------------------------------------------------------------最新资料推荐------------------------------------------------------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1 第一章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探究学前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目的是通过揭示和发现学前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丰富完善科学教育知识体系,有效指导教育实践。
2.学前教育科学研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学前教育研究和构建学前教育理论的方式,以学前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以获得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系统研究过程。
3.纵向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现象问题进行系统地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4.横向研究: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行为进行考察和比较研究,也叫横断研究。
简答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0-6 岁儿童 2.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继承性,创新性,规范性,系统性 3.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多因素性,实践性、迟效性、难控性4.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1/ 9②丰富完善学前教育科学体系③促进学前教育工作者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④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
5.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性质、特点、类型和原则等基本原理。
②课题的选择,文献查阅、研究计划的制定、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践法、教育测验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方式、方法及各种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③不同形式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和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是学前教育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7.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按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类:方法论、具体方法、辅助方法②按研究过程的阶段分类:准备阶段的方法:确定课题的方法,查阅文件的方法,研究设计的方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科研究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是指在孩子进入正规学校之前接受的一种教育,关注0-6岁儿童的全面发展,旨在提供一种促进孩子智力、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的综合性教育。
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未来学业和社会适应提供坚实基础。
下面是一些学前教育中常见的科研名词及其解释:
1.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指从孩子出生到6岁之间的教育阶段,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早期教育注重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创造力和社交技能。
2. 幼教
幼教是指对0-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
3.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儿童认知发展、学习动机、个性特点等内容,旨在指导科学的教育实践。
4. 早期幼教师资格证
早期幼教师资格证是指获得针对0-6岁儿童教育的专业资格认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的证书。
5. 早期教育发展理论
早期教育发展理论是针对幼儿早期成长的各方面特征和规律提出的一套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社会文化理论等。
6. 早期教育评估
早期教育评估是对幼儿教育活动进行系统评价和检测,以获取幼儿学习发展情况、帮助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过程。
7. 早期教育干预
早期教育干预是在发现幼儿问题之后,通过专业的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认知或行为干预,以促进其正常发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学前教育科研名词及其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优质的学前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对学前教育领域涉及的各种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研究和研究的学科。
以下是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涉及的一些名词的解释。
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对3岁至6岁儿童进行的有组织、计划和指导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身心和社会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2.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来获取新的知识、理解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步骤和技术,如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综述等。
4.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指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所关注和研究的具体事物,如儿童、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等。
5. 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是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研究的内容,如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教师的教育培训等。
6.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研究所需的信息和数据,以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论的推断。
7.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统计分析,以揭示数据中的规律和关系,并得出科学研究结论的过程。
8. 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是指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包括教学经验、教材使用经验、管理经验等。
9. 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或对已有知识的深化和完善,并且经过验证和论证的成果。
10. 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是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以促进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涉及的一些名词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进而促进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名词解释第一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名词解释36.分层随机抽样:有时产品可分为若干层,各层产品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取得有代表性的样本,把整批产品分为若干层,使同一层内产品质量尽可能均匀整齐,在各层内分别随机抽取一些产品,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样本。
37.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以探讨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因变量的综合影响。
P20338.学前教育访谈研究:是研究者(访谈者)通过与被研究对象(受访者)进行口头谈话的方式来从访谈对象那里收集有关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P16039.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从被试多种多样的行为中选出一种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观察,在自然的情境中,等待所要观察行为出现,然后记录这一行为的全貌;P14542.社会系统误差: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态度,社会规范的影响,导致测定值成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这类误差即是社会系统误差.42.学前教育观察研究:就是要研究人类知识与价值观念传递过程中的学前教育现象,探讨学前教育的本质,揭示学前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这就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43.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内或模拟生活环境高度控制的实验场地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研究.44.学前教育文献研究: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有关的学前教育文献资料,摘取与学前教育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和信息,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学前教育事实规律的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
P23237.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方法去识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
38.学前教育经验总结: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对幼儿教师和实际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先进的教育工作经验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概括,使之上升到幼儿教育理论一定高度的一种总结性研究.39.开放式评定问卷:是在问卷上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让评定者根据被试的实际情况作出回答.P215 40.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内或模拟生活环境高度控制的实验场地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探究自变量40.社会系统误差: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态度,社会规范的影响,导致测定值成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这类误差即是社会系统误差.41.描述记叙法:是指记录被试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和所处的情境,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39.活动产品分析法:就是对儿童活动产品或劳动成果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探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
学前教育研究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研究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研究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教育。
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包括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以及教育方法和实践。
以下是一些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名词解释:
1. 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一种在家庭教育中使用的方法,通过家长或幼师的榜样行为来影响儿童的行为。
2. 儿童观: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和态度,是儿童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3.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
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4. 家园合作: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旨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5. 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6.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主张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7. 直观形象法:直观形象法是指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获得表象和直接经验的方法来获得知识的方法。
8. 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的过渡,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9. 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
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0. 常规: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旨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性。
学前教育科学的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科学的名词解释一、学前教育科学的定义学前教育科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一般指0 - 6岁儿童)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它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等方面的科学规律,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前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1. 学前儿童- 研究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如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等。
例如,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发展规律,像小班幼儿的走、跑、跳动作逐渐协调,中班幼儿开始能够使用剪刀等工具进行简单的手工操作,这是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 探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
在认知方面,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情感方面,幼儿的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同时开始有了初步的道德感、美感等;在社会性方面,幼儿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等。
2. 学前教育现象- 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教育现象,如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
包括入园、离园、进餐、午睡、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环节的组织与实施,以及这些环节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学前家庭教育现象,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如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等)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幼儿成长的意义等。
3. 学前教育规律- 揭示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如儿童语言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幼儿在1 - 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从简单的单词句发展到电报句,再到完整句的表达。
- 探寻学前教育活动中的规律,例如游戏与幼儿发展的规律。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同类型的游戏(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对幼儿发展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
三、学前教育科学的学科性质1. 综合性- 学前教育科学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
它以教育学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心理学(如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生理学(如幼儿身体发育的生理特点)的相关知识,社会学(如家庭、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等学科的理论,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学科体系。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那些事儿!啥叫学前教育
科学研究呀?简单来说,就好比是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里面装满了
各种探索学前教育奥秘的工具和方法!比如说观察小朋友们怎么玩耍,怎么学习说话,这就是一种研究呀!就像你观察蚂蚁怎么搬食物一样
有趣呢!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可不是随随便便搞搞的哦!它需要我们有一双敏
锐的眼睛,去发现小朋友们那些可爱又有趣的行为和表现。
这就好像
侦探在寻找线索一样刺激!比如看到小朋友突然大哭,我们就得赶紧
去研究研究为啥哭呀,是饿了?还是摔了?这不就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嘛!
还有啊,研究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的呢!有问卷调查,就像是给小朋
友们出一份特别的“试卷”,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还有实验法,就
跟做有趣的小实验一样,看看不同的条件下小朋友们会有啥反应。
这
不就跟你做化学实验看会有啥变化一样嘛!
而且哦,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可不只是为了好玩,它对小朋友们的成
长那可是超级重要的!通过研究,我们能知道怎么更好地教育他们,
怎么让他们更快乐地成长。
这就好像给他们修了一条通往美好未来的
路一样!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那老师们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啦?怎么知道哪种教育方法最适合小朋友们呢?所以说呀,它真的是太重要啦!
我觉得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小朋友们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茁壮成长!这就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学前教育科学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科学教育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旨在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在学前教育的实践中,涉及到许多关键名词和概念,以下是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所处环境,制定的旨在引导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具体目标。
好的教育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操作,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和评估效果。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教师采用的针对性教学策略和手段。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游戏教学、示范教学、讨论引导等,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指对学前教育实践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和反馈的过程。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儿童的发展情况、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培养同理心和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语言发展语言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领域,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通过有效的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为日后学习语文提供坚实基础。
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学前儿童的重要发展领域,包括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等方面。
通过各种动手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际交往、合作能力等方面。
通过社交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他们今后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以上名词和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学前教育的科学教育体系,引导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可以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就是对学前教育科学教育名词的解释,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1、意义:①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深化学前教育改⾰提供科学依据。
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③丰富学前教育研究成果,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④转变教师观念,提⾼教师科研能⼒。
2、概念:①科学研究的概念。
科学研究是⼀种认识过程,是⼈们有⽬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科学的⽅法认识⾃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它是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
科学研究的⽬的不在⼀成不变地记录或收集事实资料,⽽是要经由概括、演绎与实证的⽅法,建构出⼀套科学的理论,⽤⼀组精要的理论性架构来描述、解释及预测复杂的事实。
②科学研究的特点。
客观性:资料来源于客观。
研究过程客观。
研究结果客观。
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控制性:③学前科学研究的概念。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种认识过程,是⼈们有⽬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科学的⽅法,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学前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与⼈的全⾯发展、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深化学前教育改⾰,提⾼学前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科学研究的⼀般特点:客观性、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控制性。
⾃⼰的特殊性:多因素、实践性、持久性、有条件的控制。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态化、现场化与跨⽂化①⽣态化:就是强调在真实的⾃然与社会的⽣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教育的外部效度,提⾼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价值。
②现场化:是指在学前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的发展的规律。
现象研究、现场观察———⾃然观察法。
现场实验:在⾃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控制⽆关变量,操纵⾃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法。
③跨⽂化:将同⼀课题应⽤在不同⽂化背景下,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教育与⼈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化背景的学前教育差异中,研究不同的社会⽣活条件对教育与⼈的发展的影响的⼀种⽅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以学前教育为研究对象,以科学研究方法为手段,通过系统地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对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是基于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来解决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基于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问题展开的。
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领域,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问题。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通过对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学前教育的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对学前儿童的全面观察和了解。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关注的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影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各种因素。
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实验和量化分析,揭示儿童成长的规律性和个体差异性,为制定科学的学前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再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关注学前教育过程和环境的影响因素。
学前教育的过程和环境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探讨学前教育过程和环境对儿童认知、情感、语言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为改善学前教育环境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与学前教育实践相结合的。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学前教育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前教育实践对科学研究提出了需求和问题,而科学研究则可以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问题解决的方案。
只有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总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基于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问题,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全面观察和了解,关注学前教育过程和环境的影响因素,与学前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它旨在通过科学研究方法,为学前教育的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最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精品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一、内涵释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分支,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伦理这个词源于希腊文ξ’θοδ,它最初表示一群人所居住的地方,后来指某种现象的实质或稳定的性质,最后用来表示人所有的性格、品质、德性。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伦理就是在人身上具备的与品质相关一系列素质及如何达到这些素质的正确行为,如果引申一点来讲,伦理就是完善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的做法。
可见,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完善幼儿的性格、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科学研究。
但幼儿有其自身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如身体正在迅速发育生长、心智尚未成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差、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情绪冲动性大等。
这些特点意味着幼儿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也意味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更具特殊性,更应关注研究的伦理性,避免对幼儿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和伤害。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一关于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是科学研究的首要伦理原则。
许多国际科学研究组织的伦理规范和伦理原则中都表示当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时,其自愿同意参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这意味着所涉及的人应有表示同意的法律行为能力;还应该是自己作出的自由选择,不能受任何压迫、欺骗、强迫、欺诈等其他隐性强制因素干扰;还应对所设计的研究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保证其作出基于理解的和正确的决定。
在教育研究中,知情同意一般是指在开展研究之前,研究人员必须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过程、对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风险和益处以及受到损伤时的补偿方法等。
也就是说,在研究对象对研究有了一种清楚的认识之后,自愿作出决定是否参与这项研究。
并且知情同意在研究中需要多层次的贯彻与执行,而不是仅仅出现在研究之前。
研究对象愿意参与到研究之中,并不意味其必须完成整个研究,研究对象有权利随时退出研究。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1、意义:①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③丰富学前教育研究成果,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④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2、概念:①科学研究的概念。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它是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
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一成不变地记录或收集事实资料,而是要经由概括、演绎与实证的方法,建构出一套科学的理论,用一组精要的理论性架构来描述、解释及预测复杂的事实。
②科学研究的特点。
客观性:资料来源于客观。
研究过程客观。
研究结果客观。
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控制性:③学前科学研究的概念。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学前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客观性、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控制性。
自己的特殊性:多因素、实践性、持久性、有条件的控制。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一) 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①生态化: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②现场化:是指在学前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
现象研究、现场观察———自然观察法。
现场实验:在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③跨文化: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前教育差异中,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事物在运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或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的规范。
科学: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中来探索规律,并充分认识研究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
伦理性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科研课题:科研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科研活动的主题。
它是科研工作者在专业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或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从业已发现和形成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并确立为某项研究活动所要具体解决的课题的问题。
研究方向: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选择的课题是该领域中前人或他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过程或研究的结论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科学性原则:选择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课题要有事实依据,应用性课题要有理论依据。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论证:通过搜集和运用各种理论和事实依据对课题的科学性及课题研究活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确认和评估。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科研假设:科研活动中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所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的解释,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研究课题在研究活动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研究结论。
文献: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有价值的典籍,包括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缩微胶片和各种形式的电脑软件等。
学前教育文献:记载了有关学前教育知识和信息,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教科书:为某个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学习而编写的专业书籍,偏重于阐述某门学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介绍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问题,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文献检索: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文献资料的活动。
精读:在粗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求通、求透、求新的阅读。
文献综述: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
抽样:按照一定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的过程。
总体:又称研究总体,是指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即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量。
随机性原则:抽样时应使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人样本的机会或概率。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样本。
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设计的基型上对研究适动各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活动的过程所作的全面规划,是指导和规范研究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和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参与性观察:观察者在不暴露观察目的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在与研究对象共同活动时从内部进行的观察。
事件取样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要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的认识,选择与该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操作性定义: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和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行为之间的差别进行的具体描述。
观测指杏示:衡量观察对象行为表现及其变化的数量化表征。
主观偏见:就是在观察过程中,因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观察者对观察结果所作的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或不公正的评价、判断和解释。
实验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无结构观察法: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范围,记录简单,对观察过程也不进行严格控制的观察。
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发现研究对象表现出有价值的行为时随即进行的描述性的记录,它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
调查法:调查研究法的简称,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运用座谈、访问、测验、调查表等手段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来认识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调查者通过向有关单位或研究对象发放经过设计的统一的问卷来收集研究资料的调查。
访谈调查法:是调查者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向调查对象提出经过思考或设计的问题,引起调查对象回答问题来收集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
事实性问题:关于曾经发生过的、业已存在的或将要发生事件、事物的状态、人的实际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它一般涉及三种事实:人口学资料、事物的状态和人的实际行为。
5.问卷:原意是指一种为了统计和调查用的表述问题的表格。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问卷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编制而成的用以反映研究内容、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文件,是研究者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工具。
态度性问题:关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或某类人的认识、态度以及有关的感受或体验等方面的问题,它往往涉及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动机、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容。
问卷回收率:研究者收回的由被调查者填答好的问卷的数量占发放问卷数量的比例。
问卷有效率:指研究者收回的问卷中资料完整有效的问卷所占的比例。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问卷。
开放性问卷:又叫做无结构型问卷,是指设计者只提出问题,而不提供答案,甚至对问题回答形式不作任何具体要求的问卷。
综合性问卷: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而成的兼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问卷。
邮寄问卷:通过邮局来发放和回收的问卷。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非结构性访谈法:只按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进行的非正式访谈。
社会认可效应: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或回答问题时,是按照社会通常的规范或人们普遍的期望来回答问题,而不反映自己真实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测验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运用客观性的测量工具来收集有关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结果的数量化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常模:是某一总体在某个方面已经达到的平均成绩(或总体的平均发展水平)。
标准化测验:是指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行的测验。
量表:就是由教育或心理专家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编制而成的用于测定和评价个体某种心理品质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一般由测验指导手册、测验专用的物品材料及记录表格等组成。
自编测验:是研究者运用自己编制的测验工具进行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目标参照测验:是以事先规定的标准作为测验结果的评价标准的测验。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的标准。
操作测验:是测验内容不涉及文字,而是以实物、图形和工具呈现,被试只需动手操作即可完成的测验。
纸笔测验:指测验内容为文字材料,被试用文字来回答问题的测验。
人格测验:一般是指对研究对象的个性倾向性方面的测试,包括对人的兴趣、态度、意志、情绪、性格、气质等内容的测试。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CDCC:198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陈帼眉教授等人编制的用于测试我国城市和大城市郊区3~6岁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准化测量工具。
其测试内容分为4个部分16项分测验。
其中第1、2、4项是语言能力测验,第3、5、6、7、8项是认知能力测验,第9、10、11项为社会认知能力测验,第12~16项为身体素质和动作技能测验。
专家评价法:将制作完成的测验工具及其相关材料送交教育测验方面的专家,请其对测验工具及其制作的过程作全面的分析,并提出评价意见。
测试结果分析法:制作者自己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该样本中的被试进行系统的测试来获取反映测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评估来鉴定测验。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式来主动地操纵和控制某些条件,使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或产生变化,通过观测现象产生或变化的事实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现场实验:也叫自然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情景中进行的实验。
自变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为引起研究对象的身心发生预定变化而确立并呈现或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刺激,也叫刺激变量,又因它被认为是造成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又被称为原因变量。
因变量:是在教育实验中伴随研究者对自变量的操作而发生或产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又称结果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