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后记(转)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后记

北京大学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后记

北京大学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后记,读完了流泪了。

别一拉到底,花5分钟看看由我爱西湖雨发表在虎扑篮球·步行街 /bxj一、小传早就想好,要在论文后记时好好写上一笔,以资纪念。

可是,真的要写后记时,却提笔忘言,竟不知从哪里开始。

在我上学的22年(1987-2009)中,充满了坎坷与风雨。

7岁时,母亲想让我上一年级,因为交不起钱,只好先上幼儿园,荒废了宝贵的一年时间。

12岁时,家里勉强让我上到五年级。

差一点因为交不起考试费用,而失去参加小升初考试。

班主任老师来我家做工作,可是,实在没钱。

结果,班主任代我交了钱。

我考了全乡第二名。

然而,这个成绩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喜悦。

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

因为我不知道我家从哪里弄到学费。

邻居家的孩子都没有考上,相反却因为有钱,可以买上初中。

当他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地去镇上上学时,我只能在家里帮忙干农活。

村里有家好心人,也是同一姓的家里人,想资助我上学。

我很高兴。

可是,很快希望就落空了。

因为他家里人的反对,他也不得不放弃资助我的想法。

那一年秋天,同龄人都在新学校上学,过得让人兴奋、让我充满想象和向往的中学生活;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

牛是一种很灵性的动物,我和它逐渐成为好朋友;慢慢的,我可以把它放在山上,而不去管它。

因为,这样我自己看书。

那个秋天,我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

直到现在,我所能记住的宋词都是这时背诵的。

每当黄昏来临之时,我就和牛儿一起回家。

和我家共养这条牛的大爷,总是毫无留情的批评我放牛不认真,牛儿没吃饱。

满怀委屈的我,也不做争辩,只是在想,我不适合放牛吧。

可能看官想知道,为什么我家会这么穷?人是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的。

1980年我出生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

可能对于潜山,看官没有什么印象,但是这个地方出过程长庚、张恨水、余英时等大家。

古南岳(现称天柱山)就在县西北方向,相传大乔、小乔就生活在这个地方。

而古南岳下面的潜河两岸曾是古皖国所在地;古南岳亦被称为皖山。

安徽简称皖,亦是从此而来。

(6篇)毕业论文后记范例

(6篇)毕业论文后记范例

(6篇)毕业论文后记范例毕业论文后记范例1:在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也获得了很多收获和成长。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指导。

没有他的帮助,我无法完成这篇论文。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了我鼓励和支持。

他们的支持让我有信心坚持下去,克服了许多困难。

在这篇论文中,我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的论文还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为我提供资源和帮助的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无法完成这篇论文。

我也要感谢自己在这段时间中的努力和坚持。

这篇论文的完成标志着我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结束,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为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毕业论文后记范例2:在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指导。

没有他的帮助,我无法顺利完成这篇论文。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了我鼓励和支持。

他们的支持让我有信心坚持下去,克服了许多困难。

在这篇论文中,我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这些结论对于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的论文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为我提供资源和帮助的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无法完成这篇论文。

同时,我也要感谢自己在这段时间中的努力和坚持。

这篇论文的完成只是毕业的一个节点,将会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毕业论文后记范例3:完成这篇毕业论文,是我本科生涯中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

博士生涯结束感言

博士生涯结束感言

博士生涯结束感言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随着毕业论文的结尾,短暂而又充实的三年硕士生涯也将落下帷幕。

三年来,给我帮助的人太多太多,令我感动的时刻数不胜数,岁月的脚步依然匆匆,我会把每一份关怀,每一份勉励都铭记、珍藏。

回首往事兮景幻多,感念吾师兮梦婆娑。

感谢我的导师——韩老师对我学习的支持、勉励,三年来,我能深深感觉到韩老师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我,更是在写作毕业论文阶段,每遇我有所求,韩老师便会放下繁忙的工作不厌其烦地指点我,这样我在求学、求知的路上才不致迷失方向。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感念吾师,祈望今后能有结草衔环之机会以报涌泉之恩。

感谢杨老师、李老师、黄老师、于老师、林老师、汤老师和童老师在论文开题、写作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有益的启发。

感谢王老师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不吝于给我无私的帮助。

“手浇桃李千行绿,点缀春光满上林。

”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来了又走了,不变的是老师们无怨无悔承担起的育人树人之责、传道授业解惑之任,在此真诚的祝福老师们一生平安幸福。

我性质朴,乃承恩于父母,是他们对我的关爱、理解和支持陪伴我度过生命中许多难忘的日子,他们是我学习和生活的精神支柱。

今后我将竭尽所能,加倍补偿这份一辈子也还不清的深情。

别过辽大,踏上新的'征途,前路多艰,吾将且歌且行。

王陆教授博士论文后记

王陆教授博士论文后记

后记:登高见博后记登高见博记得2006年3月14日,我结束了对英国的短期访问,告别了风景如画的英伦三岛和兼具古老与现代双重之美的英国伦敦大学回到北京。

原本以为这个短期访问,可以扭转因在工作上接连受到挫折和打击之后一直挥之不去的沮丧心情。

然而,我却发现一切照旧。

于是,翌日,我决定报考教育技术学博士,以读书和暂时脱离工作岗位来摆脱我身心所处的困境。

在经过一个月没日没夜的认真复习后,在我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可仍然十分困惑的情形下,06年的初秋,我终于如愿以偿,满怀希望地踏上了新的征程,走进了书香飘逸、勤谨笃实的百年学府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我生命中最有意义和最快乐的一段旅程。

刚刚入学,我有幸聆听到的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卢乃桂先生在西北师范大学为博士生所做的精彩报告“登高见博”。

三年的博士学习,我在不断的感悟这四个字的内涵,逐渐有些收获。

从我的导师南国农先生和杨改学教授身上,我认识到“高”与“博”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追求目标;而“登”与“见”不仅是攻读博士学位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应该具有的勇气与精神。

南国农先生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的创始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地为我们示范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的大家风范,让我懂得了“高”与“博”的实质是:做人要高风峻节、博文约礼;做事要高歌猛进、持之以恒;做学问要高瞻远瞩、博采众长。

杨改学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情系农村与少数民族教育的信息化,不畏艰难困苦,坚忍不拔,在西部黄土高原上,兢兢业业做人,脚踏实地做事,研精毕智、勤奋治学。

杨改学教授对弟子循循善诱,关怀备至,让我能够在求学期间,身处导师用品德与学问所建筑起来的高天厚地之间,开始悟出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之理,彻底化解心中之郁闷。

“登高见博”意味着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一定是一个面对挑战与艰苦奋斗的过程。

在我完成这篇博士论文期间,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以为最大的困难就是研究者要具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

博论答辩观后记

博论答辩观后记

博论答辩观后记受疫情影响,很多招考、讲座都被搬到了线上,毕业答辩也是。

昨天上午围观了一场博士论文答辩,也是人生中第一次旁听博士答辩。

八点半开始,八点二十分俺便正襟危坐守在了小手机前。

答辩没有传说中的可怕,期间倒也轻松愉快,可能是与之前还曾有过一场预答辩有关。

老师们虽然温和,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却极富真知灼见。

潘老师针对学长的选题,还是重申将研究对象放在清代学术史、清代文学史发展的背景下去考察。

事实上,这也是老师治学的研究路径与切实心得。

将研究对象(作家、流派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出它们对前代的继承、修正,甚至反驳,进而看出研究对象的特质。

如果只是单纯考察研究对象本身,则看不出其渊源与新变。

学长认为其论文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理论不足,对此问题刘跃进先生有一段颇为精辟的论说。

刘老师认为,当下学界总是在寻求某种理论,在此之下进行论说。

实际上,我们在行文中所阐发的所感所思,何尝不是一种理论。

这一说法,真是令人称赞。

如今有多少所谓论文套用着高大上的理论,看似高屋建瓴,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答辩结束后,是一场“中古诗歌研究三人谈”。

除了刘跃进先生,其他两位也是业界鼎鼎大名的学者——傅刚与詹福瑞先生。

刘老师首先发言,提出三点:其一,系统整理资料,体现时代特色;其二,走出文学,走进历史深处、场景;其三,重回经典、重回中国立场。

时间关系,刘老师没有做更多的阐发。

实际上,他提出的问题确定反应了当下学界研究存在的诸多弊病。

当下很多研究,往往以今人的观念去看待或定义古人,没有回到当时情境去加以论述。

研究也大多围绕二三流的作家,认为一流作家作品已被说尽。

事实并非如此,很多的问题还悬而未决,在细读的过程中也会有诸多新的问题产生。

太看重西方理论模式,忽略了中国研究的个性。

傅刚先生的发言中,也继续深化中国立场的问题。

他以海外中国文学史书写为例,指出他们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与大多数人的盲目推崇不同,傅刚老师认为一个错误结论基础上的论证,其论证过程的可借鉴性也当有一定限度,其亦指出,论文的关键是解决问题,当下多少洋洋洒洒的文字,看似广博高深,其实什么也没有说。

博士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后,我总结了4点撰写心得

博士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后,我总结了4点撰写心得

博士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后,我总结了4点撰写心得鄙人系国内某985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博士一枚,从景观到建筑再到城规,本硕博横跨了三个专业。

耗时两个半月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初稿,在呈交导师之际,心中不仅有忐忑,还有小小收获与感悟。

从文献资料数据设计成果一团糟,到后来大框架填骨肉,再到修整加脚注、页码、目录等等,也像模像样的有了博士论文的“架子“。

感慨之外,稍作总结回顾,与诸君交流分享。

1. 交叉领域,创新成果就此而来因此,在相关资源能够获取或者能够创造条件获取的情况下,不妨把视野打开,融入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为研究做支撑,如此一来不仅有更广阔的选择方向,创新性也得到了保证,还有利于日后科研人脉和资源的积累。

用不同的视角解读现象实现成果,研究探索的乐趣又多了一份。

2. 稳定心态,困难面前多找方法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好比绘画创作,构图、出造型、描画,看似全是散落的细节,但最后都零零碎碎拼凑成了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其中有枯燥的筹备时段也有艰难的瓶颈时刻,能预见和不能预见的所有困难一个都无法避免。

既然这九九八十一难都是经历,那不如心平气和的去接受这些经历。

文献难找就多问经验,数据难求就自学爬虫,问卷难做就招兵买马广募援手,思路不明就造访大牛前辈请求点拨,与其被不知来由的焦虑压垮,不如向外看看多找方法,方法总比困难多。

但凡想到起初杂乱素材,通过逻辑的整理和推敲构成,最后将成为一本顺理成章的大部头,成就感和满满的期待就足以压垮不安。

一定要相信,从来没有轻松的课题可做,但保持心态永远是先于头脑,耐心找装备和路线打怪,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都是上天推敲文章的启示。

3. 收集灵感,可能比埋头苦干更有成效建筑学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云游四海。

不论是大一大二入门的异地采风,还是大三大四的田野调研,亦或者研究生阶段的各类项目现状调查、街头采访等等,我们永远需要走出工作室和人打交道和自然打交道和形形色色的山水打交道。

博士论文后记(“双十一张友文”在武汉播报第70则)

博士论文后记(“双十一张友文”在武汉播报第70则)

博士论文后记(“双十一张友文”在武汉播报第70则)(注:全文近6千字,且不含图片,请谨慎阅读。

为此,估计要浪费一点时间)今天醒得早,躺在床上突发奇想:“在武汉播报”刚好写到第70则,“70”是一个整数,国人都是逢“十”做寿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还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扬我国威、壮我国威。

“70”真是一个吉利数字,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数字。

为了这写满了70天“武汉日记”,我是不是也来一个“纪念特刊”呢?前思后想,遂决定把《“双十一张友文”博士论文后记》附后。

窃以为,发布时机成熟了。

有许多不了解我的人,总以为我是一个莽夫:说话高一句、低一句,办事毛毛躁躁,现在就来展示一个全新的自我。

老友王仲刚说我的文字就是自传。

不愧是老友,他是读懂我了。

王仲刚不管是战功、级别,还是学问、年龄等方面来说,都让我望尘莫及;与之为伍,我算“高攀“了。

他立下了17次的一二三等功,而且还健康地活着,媒体称他为“传奇警监”就没有丝毫的夸张成份。

当年,他在办案条件极端简陋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犹如今天的广大医护人员逆向而行。

传奇警监王仲刚书法作品仲刚政委参加工作仅仅5年,当时每月只有32块5角的工资,他还要从牙缝里省出钱来给远在农村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盖房。

虽然是瓦房,但是墙是土坯的,盖了三间。

当时他穿着跟军装差不多的警服去找大队支部书记,想请他派几个村民帮助盖房。

到了书记门口,一条势利的狗见他穿得寒酸竟朝他扑来。

其时,他腰间系着用稻草搓成的绳子,裤子上还有泥巴……王仲刚的父亲去世得早,弟弟妹妹都还小,他没有任何依靠,只得自己担起家中的重担。

为了不让别人小瞧自己,他通过省吃俭用拼凑的钱,凭借一股倔强之气在集市上盖起了第一家瓦房(其他房子都是以茅草当瓦)。

我与王仲刚之所以成为忘年交,大约是脾性相投之故吧,我们都是“悬崖边的树”(曾卓):“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我们虽然见面不多,但“手(机)谈”不少,他那打拼、不服输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论文后记(35篇)

论文后记(35篇)

论文后记(35篇)论文后记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的学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四年宝贵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

回首在太原师范学院学习生期间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

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我努力刻苦,孜孜以求,并时刻以“厚德、博学、团结、创新”的校训鞭策自己,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

至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由衷地向过去四年中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所有老师、同学以及亲人朋友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论文写作是一个漫长、枯燥、令人沮丧的过程,我一度陷入紧张和恐惧之中。

在大学的四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我以为应付毕业论文绰绰有余。

但是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粗糙,很肤浅,我觉得自己思维不严谨,语言很薄弱,我意识到自己没有和自己的志向相匹配的能力。

这篇论文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不完美,甚至有点粗糙,但我对她用尽了100%的心力和聪明。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经常会在一小段中反复思考几遍,因为越研究越不敢乱说,因为知道的越多,越发现现象的复杂性和背后的内容。

即使简单结论来的很痛快,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写论文跟写调查性报道很相似,不以事实为手段,而以事实为真相。

寻找各路证据和文献,建立详密的逻辑链条,最大程度趋近被遮蔽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真实。

写作此文的经历,亦是认清自己的过程。

认识到自己的分量,自己所欠缺的东西,并挖掘到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我要感谢武**老师。

这篇毕业论文从开题、资料查找、修改到最后定稿,如果没有她的心血,尚不以何等糟糕的面目出现。

在实验进行中武老师耐性的帮助我,细心地纠正实验中的错误和不规范操作,而且还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在专业知识水平上,武老师敢于尝试、锲而不舍、推陈出新的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很自豪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值得我感谢和尊敬。

与此同时,我非常感谢我系校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大学四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

博士论文后记

博士论文后记

博士论文后记后记当最后一个汉字敲进电脑里的时候,思维的火花和情感的潮流瞬间停顿、凝固,万籁俱寂,大脑一片空白。

像一个很久没有说话的人,骤然开口,发不出声音;像一个奋力奔跑的选手终于到达终点,茫然不知所措;像一件长期承受重压的物品,突然减压,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一点点舒展开来,而重压的印痕,触目惊心。

大概一个人生下来就要扮演多种角色,履行多种职责:女儿、妻子、母亲、老师、学生、下属…你不能选择,无从逃避,唯一能做的是直面、承受。

在医院、课堂、家、图书馆铸成的四边形里,哪一个角,哪一条边我都不能放弃。

讲课比赛,合唱大赛,晚会的策划与主持,弱视治疗,教育孩子,繁琐家务,课堂教学,病魔的侵袭…重重干扰下,这本不算太厚的论文终于成功突围。

回首来时路,坎坷跌宕,伤痕累累,唯一欣慰的是从未低头,从未放弃,虽然有累与泪,但最后总能拈花微笑。

考大学如是,考硕如是,考博、读博亦如是。

跌倒,爬起;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在一次次的挣扎中,纤细的灵魂逐渐粗壮,脆弱的意志逐渐坚强,狭隘的心胸逐渐宽广,我的目光终于掠过村庄,掠过平原,掠过河流,掠过城市的重重障碍,投向遥远又遥远的远方。

深切感谢导师王泽龙教授。

从题目的选择,章节的确定,论文的推进,甚至资料的收集,都凝聚了导师的心血。

论文初稿出来后,小到标点符号,大到论文结构,导师逐字逐句进行推敲,反复进行修改。

没有导师的指导和督促,这本论文不可能如期完成。

在导师的扶持下,扑朔迷离、高远严峻的学术之路渐渐清晰、平缓,不再高不可攀。

导师严谨踏实的治学风格,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机敏谦和的处世风格,善良朴实的纯真品格将是我终身受益不尽的巨额财富。

三年时间实在太短,如果有可能,真愿意在导师的庇护下一辈子走下去!同时也深深感谢文学院黄曼君教授、王又平教授、周晓明教授、许祖华教授、张卫中教授,李遇春教授,无论为文还是为人,他们常常在有意无意中令我豁然开朗,窥见人生更高的境界!也感谢武汉大学文学院于可训教授、张洁教授、樊星教授、陈国恩教授、方长安教授,启蒙之恩,永世不忘。

博士论文写作总结8篇

博士论文写作总结8篇

博士论文写作总结8篇第1篇示例:在完成博士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经历一个繁琐而又充实的过程。

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力求精益求精,以确保最终呈现出一篇优质的论文。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博士论文写作的总结和经验,希望能够为即将开始写作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博士论文的选题至关重要。

选题是整个论文写作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一个好的选题应该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也需要与当前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相关。

在选择选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与导师和同行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找到一个合适的选题。

博士论文写作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和总结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以便能够在自己的研究中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

我们还需要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技巧,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博士论文写作需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基础,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确保论文的结构清晰、论证有力。

我们还需要有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博士论文写作需要有耐心和自律的品质。

论文写作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直至最终达到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坚持不懈的态度,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博士论文写作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收获丰富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有耐心和自律的品质。

只有不断努力和提高自己,我们才能完成一篇优质的博士论文,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以上总结和经验能对即将开始写作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博士论文后记

博士论文后记

博士论文后记余生于五岭之农家,念小学于乡间,其时每览书,见"博士"二字,素怀...感谢导师王善迈先生圆吾之梦.先生是我的硕士论文导师,由是得初见先生于2001 年之... 博士论文后记余生于五岭之农家,念小学于乡间,其时每览书,见"博士"二字,素怀...感谢导师王善迈先生圆吾之梦.先生是我的硕士论文导师,由是得初见先生于2001 年之... 博士论文后记余生于五岭之农家,念小学于乡间,其时每览书,见“博士”二字,素怀敬意,常生遥不可及之梦。

感谢导师王善迈先生圆吾之梦。

先生是我的硕士论文导师,由是得初见先生于2001 年之仲夏,为论文事访先生之府,先生和蔼然言谈甚寡,颇令我紧张,握两手汗。

此后余归南宁写论文,通过电话及邮件求教于先生,先生俱一一详解。

2002 年 3 月,余返校,方知此间先生曾染疾卧床,待病稍愈便工作如故,一应工作皆无耽搁,且更添伏枥之壮心,争朝夕之气魄。

我闻知顿生景仰之情。

2003 年,蒙先生错爱,得再拜于门下,听垂训于春夏,丰教导于晨昏,承惠无已。

吾之论文从选题到写作皆倾注先生之心血,即使2004 年先生讲学于东瀛,仍牵挂我等在东土之开题,每致电话必过问再三。

论文初稿于去年底交给先生,先生利用寒假斧正。

今年二月返校,师母吴女士荣华备言先生春节仍劳于案牍。

听毕感慨万千!先生对我之论文从结构框架、逻辑顺序、写作技巧均提出修改意见。

我依之而行,如是往复者三,足见先生之严谨。

然仍深感论文离先生要求甚远而倍觉愧疚。

先生因我已工作且为教师之故,常教我为人为师之伦理,且于平素身体力行,可谓言传身教。

先生之学,钻之弥坚,堪为我等师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足为我等景从。

师母为人善良耿直,使我们少了些虚矫,增了些坦诚;师母待学生犹子比儿,去府上有归家之感。

拙妻黄女士燕敏颇具远见。

为其屡次敦促,始有我之至京申请硕士。

其时吾月俸鄙而耗费糜,妻致电话尝云穷家富路,勿以节俭而伤大体。

博士书记论文后记:文字朴实,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博士书记论文后记:文字朴实,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博士书记论文后记:文字朴实,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下面这篇文章,是山东省青岛市市委书记王清宪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国民经济专业读博士研究生时,所做博士论文的后记,文字朴实,感情真挚,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今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感谢生活》——王清宪博士论文就要付印了,三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真的就要结束了。

此文作为博士论文的后记,写下了我艰难的求学之路和永远印在心里的往事。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的第一批学生,入学时大家第一次见面的那份生分、兴奋以及大家自我介绍时的几分羞怯似乎刚刚发生在昨天,可转眼间,我们却又该各奔东西了。

20岁大学毕业,四年后读硕士,硕士毕业十年后读博士。

从哲学到新闻学又到经济学,不知不觉中步入中年。

古人说,40不惑。

这话我正在品味着:奋斗过,空虚过;得到过,也失去过;岁月滤去了热情的浮躁,增添了理性的沉着;弄懂了过去不懂的世界,而最重大的是弄懂了自己。

人生苦短,时空永恒;智者所能有限,钝者所悟无极。

百川归海,都是由动到静;万物齐一,皆有苦辣酸甜。

感戴天地,感谢生活。

16岁考学使我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走出。

之后,不断地考啊考,考试这条路引领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

教育的功能是伟大的,她可以使更多的人跨越出身、种族、区位、成见等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对教育总是抱着一种神圣的情怀。

对学校、老师总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当40岁,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的时候,这种感受愈发浓烈。

三年来,桂世镛老师观察分析问题的眼光与全局感,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使我深受教益。

他对我的论文,从开题到写作到定稿,悉心指导。

他的长者与学者的风范,深深地感染我,让我永远敬仰。

艾丰老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的智慧与勤奋给我以极大的启迪和激励。

他是我永远的鞭策。

我们班共有13位同学,年龄相差悬殊,经历各不相同。

尽管如此,但我们班和谐友爱,其情融融。

博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博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博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三年的博士生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论文马上完成之日,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导师张新时院士,从论文的设计、野外试验及论文的定稿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倾注着先生的心血。

先生以严谨的治学之道、宽厚仁慈的胸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我树立了一辈子学习的典范,他的教诲与鞭策将激励我在科学和教育的道路上励精图治,开拓创新。

我要以最诚挚的心意感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玉盛博士,感谢他对我论文的全力支持,为我提供了所有实验的的条件,从实验的思路、经费、人员到实验仪器,感谢他的团队——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全体同仁们,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论文。

感谢重点实验室李旭、李春林老师,从实验场地的建设到实验条件的准备给我提供的便利;感谢杨智杰老师,是他教会了我一台台实验仪器的使用,是他在酷暑炎阳天下帮我做一整天一整天的实验,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总是提供无私的帮助;感谢实验室钱伟老师,在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安排、实验条件的准备上给我提供的帮助;感谢实验室王健老师,在我困难奋战的日子里给我生活上的各种帮助,鼓舞我、为我分担各种困难;感谢实验室谢锦升、陈光水、马红良、郭建芬老师,给我提供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法上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曾宏达老师,无数次花时间为我处理电脑的问题;感谢实验室研究生韩志刚,教我使用仪器,一次次帮我做外业实验,一次次仪器出问题时想尽各种办法帮我解决。

感谢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研究生们,在此,我不能一一的列举他们的名字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一年多来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关怀,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开心而充实,他们将是我记忆里最美的风景。

在此,我还要郑重感谢我的“饭团”同志们,崔纪超,李机密、黄玮、杜紫贤,他们给我单调枯燥的科研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我实验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放下自己的工作无私的为我做一切,在我心情低落时为我分忧,在我信心不足时给我打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给我帮助、给我鼓舞,难忘我们在一起时的欢乐和搞笑,一路笑声洒落在长安山脚下。

徐晋如的博士论文后记(

徐晋如的博士论文后记(

後 記予志學之年,偶得鄕邦文獻曰《湖海詩詞》,若有所觸,遂效為諷詠,而苦獨學寡師友。

洎觀禮清華,從新津藍師棣之遊,業稍進。

時先師同里王公林書客座清園,予每學作一文,評騭當世詩家,多蒙公謬許,此予研治二十世紀詩詞之始也。

越明年,予轉學北監,棣之師主編二十世紀詩歌史,以國詩選政屬,予先著《綴石軒詩話》若干則,復成《二十世紀詩史略》四萬餘言,海内詩家之重視晚近詩,汪國垣錢仲聯以下,殆僅劉公夢芙及予二人。

時予方信膺自由主義,每持西方文藝理論衡人論詩,毛大風先生戲稱予曰「觀點派」。

予非不知徵文考獻之重於闡古釋今也,以少年氣盛,不耐沈潛,故用華去實,好為浮泛之高言而不自覺。

旋以劉夢芙先生介,受知於汩羅周曉川師。

師先後著《中華愛國懷鄕詩選》、《中華壯美山河詩選》、《婉約詞》三種詩詞選本,元以後詩詞,皆命予贊襄,而尤措意於二十世紀詩家焉。

予未進碩士業,在汩羅門下,殆如進業然。

負笈南雍前,予所業大略具此。

甲申秋,予從沚齋師遊,漸窺沈博之境。

少作自悔,遂發願為百年詩人徵略。

張南山之淵雅,予不敢望,至於發百年詩心之覆,彰夫詩人幽怨悱惻不能自言之情,則當仁有不讓焉。

予嘗謂吾國學術,初僅二途:曰古文學,曰今文學。

古文學者,經典之闡釋學也,今文學者,自我作古,驅六經為我所用者也。

胡績溪倡為「整理國故」,殆為學術之第三途。

其旨厥在持晳種之理論,衡銓中國學術,又以科學主義統攝人文,著書立説,絶不容一毫獨斷之説。

不知東海西海,心理匪同,以晳種之説為普遍眞理,將驅使中國學界盡為西人之殖民矣。

又聞孔聖有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學科而求客觀,而求無獨斷之説,則何以化成天下?當世學者,浸溺兹道,若不能已,曰吾今重返乾嘉矣,吾今與世界接軌矣,然吾恐此終非古人之學問也。

予今為兹著,非敢撥亂反正,求其放心而已。

予在南雍四稔,業師沚齋先生愛逾子息,予以駑鈍下材,此後學問苟有寸進,皆吾師平日薫染之效也。

甲申秋,予初進學,吳公承學有女弟李嬋娟,語予曰:汝知汝師所以收汝者何耶?汝師曰汝昧於處世之道,願羽翼汝三年耳。

《博士论文后记》

《博士论文后记》

《博士论文后记》博士论文后记還記得第一次到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是從西北大學太白校區坐504路轉600路公交,來旁聽一門音韻學課。

當時大學城還一片荒蕪,進入校門只見圖書館前的兩排銀杏樹,飄落著金黃的葉子,滿地都是金燦燦的,好像是只有夢裡才能見到的場景。

多年之後,研究生入學報到之時,我又遠遠地看到那兩排已經更加健碩的銀杏樹,揮舞著萬千柄小扇,感覺又重新回到了夢裡。

銀杏葉數度枯榮,似乎是轉眼之際,就到了論文答辯的時間。

而這篇小文距離業師趙望秦先生的要求和本人的最初設計,似乎尚有很遠的距離。

本想再延宕一年,做一番切磋琢磨的功夫,但我已在業師眼前晃了七年,能夠深切感受到他的“潑煩”。

爲了能讓他在退休之前稍得清靜,我只好先申請畢業了。

一選擇《四庫總目》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對我一個人生階段的總結,也是業師根據我讀書氾濫無歸的缺點做出的指導。

我買第一部《四庫總目》,是在大學三年級,那時剛讀了黃永年先生為呂思勉先生《經子解題》撰寫的導讀,又旁聽了西北大學歷史系陳一梅老師的歷史文獻學課程,覺得如不瞭解一點目錄學,似乎是不足以言學問的。

於是就先後購買了《四庫總目》、《書目答問》等書,胡亂翻閱。

大學畢業之後,我到秦嶺南麓的一座小城教書,並開設了一門古典文獻學的選修課。

由於當地無人了然何為古典文獻學,我的講課遂信馬由韁,隨心所欲起來。

有一段時間,我將《四庫總目》的類序全部摘抄出來,逐一講解,還約同部分同事一起做《四庫提要敘詳解》。

但最終因為有了一些變故,未能成書。

後來我才知道,張舜徽先生早在中華民國時期,就已經在蘭州講過《四庫提要敘》,而且有成書的講義,我在僻處山野之地,深中遼東白豕之病而不自知矣。

讀碩士期間,參與了業師的《古籍目錄學》教材項目。

爲了能夠勝任撰寫初稿的任務,我又將經部提要細讀了一遍,并撰寫了《四庫總目經學思想研究》的初稿。

由於我對自己的能力很沒有自信,又相信慢工出細活的混帳話,所以書稿遲遲沒有動筆,最終導致教材立項被取消,讓我心裡特別地內疚。

博士论文后记(转)

博士论文后记(转)

2011.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中的文革》.沈杏培阳光明媚、春意复萌的阳春三月,到了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写后记的时候了,真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之所以开心,是因为写作的过程,虽称不上刀山火海般艰辛疼痛,一路写来确实有跋山涉水、深居简出般的疲惫和辛劳。

之所以很开心,是因为自己孕一育的这个宁馨儿终于有型和朴拙地问世了。

我总觉得写作一篇论文的过程,尤其是大部头的博士论文或著作,从构思、酝酿、撰写到修改成稿,有如婴儿的孕育、成型、出生和成长,看着论文的字数每天在攀升,内容在一点点地充实,如同目遇着一个婴孩的成长一样令人喜悦和满足。

之所以很开心,并不是因为我的这部近三十万字的论文令我自己感到有多满意和自矜,而是,写作的过程中,我认真读了很多书,为我的书架添置了不少书籍;写作的过程中,我认真研究过、仔细推敲过、虔心模仿过很多大家和学人的为文之道与写作路数;写作中一次次挑战着自己体力和意志的极限,一次次起伏在酣畅淋漓和搜肠刮肚的甘苦中…写了什么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写作过程中那种思考与写作的滞涩以及柳暗花明的转机与愉悦是令人幸福的。

写作的过程很开心,同时一直以来我也很焦虑,甚至苦痛着。

焦虑是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总想离这个专业近些,由于在职读博的原因,我不能拥有脱产读博的那份时间上的优裕和心情上的闲适,白天的时间我几乎被学生管理工作的事务占据着,只能晚上灯下苦读或漫笔,因而,以前从不熬夜、生活作息起居很有规律的我,开始频频熬夜,记不得多少回通宵达旦、焚膏继暑的读书、思考和写作。

因为我焦虑,我想为自己威得更多的时间来打磨论文,我不想把工作繁忙作为自己论文滞后的借口。

焦虑是种动力,这种动力催我前行,催我惜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总跟我身边的人说,只有坐在书桌边和电脑边做着与论文有关的事时,我的心才静下来了,我的六神无主和寝食不安才得到了缓解。

读博的这三年,因为论文,也许我忽视了我的学生,疏远了我的朋友,远离了我的家乡,也怠慢了我的家人。

付婧 武汉大学法学院 博士毕业论文 后记

付婧 武汉大学法学院 博士毕业论文 后记

付婧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毕业论文后记不得不承认,“后记”也成为整篇论文中让我头疼不已的部分。

我几乎从最初构思博士论文的框架起,就尽量回避对“后记”的设想。

奈何思绪不可控,关于后记的构思竟一直盘旋萦绕在整篇博士论文的写作进程中,简直贻笑大方。

进入博士生涯以来,我读过不少“后记”:平易朴实型、情真意切型或文采卓著型等等。

“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回首博士乃至求学生涯,我苦思冥想一句总结我心境的词语。

最终,“回归”成为这篇“博士后记”的主旋律。

论文写作教会我的最大心得是:一个词在语文课本中的含义不必然等同于其在学术论文中的含义,更不必然等同于其在法学论文中的含义;法学论文中的某些词,或许压根不会出现在语文课本、甚至你的知识体系中。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回归”一词从“回归祖国”的遣词造句,演进到“回归函数”的数学概念,最终还原其“返璞归真”的本义,并频繁出现在我写的论文中。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回归”。

绕了这么一圈,我今日所言的“回归”一词还应回归到三个层面。

“远走”和“回家”。

在经历了多年国外求学生活后,我带着强烈的“回家”心情回到武汉,回到武大。

武大于我如此亲近,以致博士期间我一直安然处于它带给我的“归属感”之中。

她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博士学习和论文带给我的“历练”。

珞珈山的狐狸,每天寝室和图书馆间的多次“跋涉”,梅操的电影都成为学习之余的重要“调剂”。

这些“调剂”自然也包括梧桐树飞絮、人声鼎沸的节假日和难觅一席的食堂。

对于一名即将离校的毕业生而言,后者绝对谈不上是缺点,只是招人喜爱的程度较弱而已。

“游离”与“归宿”。

走入经济法领域,对我无疑是极具挑战的。

由于并非法学出身,攻读经济法博士也很难称得上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回归”。

然而,若找寻一词形容我的学术经历,“归宿”一词却极为准确。

从“经济学”到“金融学”,“金融学”到“经济法”,我一直在学科间“游离”,终于依附于“经济法”这棵大树下,衔住了“财税法”的枝头。

博士期间,我不免困于法律的严谨思维和逻辑,但也有幸初尝大师所言“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之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中的文革》.沈杏培阳光明媚、春意复萌的阳春三月,到了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写后记的时候了,真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之所以开心,是因为写作的过程,虽称不上刀山火海般艰辛疼痛,一路写来确实有跋山涉水、深居简出般的疲惫和辛劳。

之所以很开心,是因为自己孕一育的这个宁馨儿终于有型和朴拙地问世了。

我总觉得写作一篇论文的过程,尤其是大部头的博士论文或著作,从构思、酝酿、撰写到修改成稿,有如婴儿的孕育、成型、出生和成长,看着论文的字数每天在攀升,内容在一点点地充实,如同目遇着一个婴孩的成长一样令人喜悦和满足。

之所以很开心,并不是因为我的这部近三十万字的论文令我自己感到有多满意和自矜,而是,写作的过程中,我认真读了很多书,为我的书架添置了不少书籍;写作的过程中,我认真研究过、仔细推敲过、虔心模仿过很多大家和学人的为文之道与写作路数;写作中一次次挑战着自己体力和意志的极限,一次次起伏在酣畅淋漓和搜肠刮肚的甘苦中…写了什么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写作过程中那种思考与写作的滞涩以及柳暗花明的转机与愉悦是令人幸福的。

写作的过程很开心,同时一直以来我也很焦虑,甚至苦痛着。

焦虑是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总想离这个专业近些,由于在职读博的原因,我不能拥有脱产读博的那份时间上的优裕和心情上的闲适,白天的时间我几乎被学生管理工作的事务占据着,只能晚上灯下苦读或漫笔,因而,以前从不熬夜、生活作息起居很有规律的我,开始频频熬夜,记不得多少回通宵达旦、焚膏继暑的读书、思考和写作。

因为我焦虑,我想为自己威得更多的时间来打磨论文,我不想把工作繁忙作为自己论文滞后的借口。

焦虑是种动力,这种动力催我前行,催我惜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总跟我身边的人说,只有坐在书桌边和电脑边做着与论文有关的事时,我的心才静下来了,我的六神无主和寝食不安才得到了缓解。

读博的这三年,因为论文,也许我忽视了我的学生,疏远了我的朋友,远离了我的家乡,也怠慢了我的家人。

提到家人,更是我心头的温柔和愧疚。

我不愿去提及或长久地驻留在过去的这个年岁,充满伤痛和惊惧,愧疚和无助。

痛苦是件沉重的事,言说痛苦却是廉价而于事无补的,人似乎唯有珍惜肉身的健康才有了追求道成和乐生的可能和基础。

二零一零年我中断了经年记日记的习惯,整整一年未动一字,一卜夫卡说,常年记日记的人是内心充满紧张的人。

而我却在焦虑和紧张中放弃了写作这种虚弱的救赎方式,现实的困顿让我狼狈不堪。

小女笑笑,已近三岁,聪慧活泼,在我开始读博时呱呱坠地,如今我快毕业了她也由褪根中那个每天早上乐呵呵踢腾着的小生命成长为会说会唱会撒娇会发脾气的小女孩了,她的成长让我感到血脉和生命的延伸,这个柔弱的小生命让我无数次回眸我那永远失去的童年和生命起始处的点点滴滴,让我疼惜父母渐渐老弱的生命,然而,这是自然规律,生命在代际间轮转和延续,而在柔弱和老弱间健康充沛的我,唯有认真踏实地生活,珍惜这份完整而温暖的亲情。

为了有完整的时间写作论文,我申请了学校的集体宿舍,在这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鲜有心情和时间陪伴在女儿的身边,与她嬉戏。

女儿虽年幼却极其懂事,看到大人在休息从不打一扰,一个人静静地在一边玩耍。

有次家里只有我们两人在家,我边陪她玩着边靠在床边看书,因为磕睡我竟靠在床边睡着了,睡意朦胧中我听到门外嘤嘤的哭声,我一下子跳起来,走出房间,看到两岁的女儿一个人面朝墙低着头轻声哭着,眼泪挂在小脸上,我一把抱过她,把她搂在怀里。

儿童心理学上说,儿童的忧伤是旷世的忧伤。

是真的,我知道,女儿一个人在冷清没有声音的屋里转来转去肯定无聊孤独极了,见我睡着了又不想搅醒我,只能忧伤地独自饮泣了。

我一边自责,怪自己为了看书和休息而疏忽了这个小家伙,一边也惊叹于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克制,宁可在孤独中忧伤哭泣也不惊扰熟睡中的父亲,有这么好的女儿谁不感动呢,我抱着她,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感动而愧疚。

我擦净了她小脸上的泪痕,答应陪她玩,她破涕为笑。

父亲母亲永远是对我们付出最多而最不求回报的。

母亲这几年连续做了好几次或大或小的手术,身体看似康健实则虚弱,为了我和妻子安心上班,她从老家来到南京为我们带孩子,我的小姨更是暂时中断了自己的生意,来宁陪伴母亲帮我们照料家里。

我的父亲已年近花甲,仍常年奔波在晋苏两地,他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不辞辛劳投身事业的热情和专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忙碌之余,父亲不忘关心我论文的进度和状况。

父亲酷爱读书,尤善文史,尤其是中共党史和现代军事,还记得有次一友人从远方打来电话问我“十大元帅”是哪些人,我绞尽脑汁想出六七个,还有几个就是想不出,于是向父亲救助,父亲按排名先后以及功勋大小一一给我道来。

父亲跟我说过多次,等你论文写好了,我帮你看看,对一于文革这段历史我知道得还是挺多的。

年前论文初稿已毕,我打印了草稿带回去给父亲看,春节期间,大家都在声色犬马中纵情娱乐时,我好多次看到父亲戴着他的老花镜,一手捧着我那本厚厚论文,一手拿着笔,专心致志地边读边改,从标点到章句父亲改得细致而专注,好几次他从论文中抬起头跟我说,我看得很吃劲,文学上的好多东西我还是不太懂。

每每此时,我都劝他歇歇,不要太劳神,其实,我何曾奢望过父亲在具体内容上有多少帮助,于我而言,父亲对我的论文的关注,让我体味和沉醉的是父子间那种亲密的交流和深情的关怀,我想我会一直保留着这本留有父亲手迹的草稿。

论文一路写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恩师朱晓进先生的指点和教海,我对恩师的感激是难以用语言言表的。

二零零三年有幸入师门开始读硕,工作两年继而读博,一直在恩师身边,多年来的耳闻目睹和领受的言传身教,都令我深深折服恩师在学术上和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尤其是道德和为人上的豁德高风。

恩师治学严谨,视野开阔,治学理路精湛超拔,自己的学问做得漂亮出色,在指导弟子和学生时总能一语中的,切中肯繁;恩师身居高位,但低调平实,他的廉洁自律更是熟识恩师的人无不称道的美德;恩师严厉但待人真诚,对需要他帮助的人总是不遗余力而倾力相助的。

恩师懿德非后记中这三言两语所能勾勒,恩师对我的好,更是我一直感于心、存于心的温暖。

学业和学术上,恩师无数次的教导和指点,引领我慢慢上路。

读研以来,恩师对我的鼓励多于批评,每次带着问题和论文请教恩师,恩师总会将我的学术习作修改再三,然后根据论文质量的高下帮我联络或推荐给不同的期刊。

可以说,学术上的跋姗学步是恩师引领着、扶掖着的,恩师无言的赞许和绵密的关爱是我前行的动力。

有肯定必然也有批评。

还记得那次恩师看完我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初稿以及其中一章己成型的论文后给我打来电话,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和不满将我狠狠批评了一番。

恩师说我的开题初稿缺乏贯穿始终的拟要解决的中心学术问题,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必要的递进关系,而已成型的论文同样存在逻辑性不强、论证不够扎实等浮躁之气。

最后恩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学术上要想成为大家,要想取得大的业绩,必须扎实严谨讲究学理。

在即将开始博士论文的写作之前,恩师的这种批评无疑是善意的警醒,而对学术上一直有股自负之气的我“浇点凉水”,绝对是必要的。

我感谢恩师这么些年来对我学术上耐心而细致的教诲,感谢恩师在博士论文预答辩前耗费大量时间通读我的博士论文并写了大量的眉批和修改意见,感谢恩师为我工作和考博所付出的辛劳,感谢恩师在我遭逢困境时给予我的关切和鼓励。

同样,博士论文从构思、开题到撰写和修改,离不开教研室杨洪承教授、何一言宏教授、高永年教授以及调往山东大学的贺仲明教授等诸位老师的启发、建议和匡正。

杨老师眼光犀利,建议我不仅仅把这一课题当文学问题来写,更要放在思想史的视域中,真诚感谢杨老师对我的指点和关爱。

高老师温和慈爱的鼓励以及细致独到的见解总能让我们在愉悦的心境下心悦诚服地反省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感谢高老师的慈爱和鼓励。

何老师是我专业上的启蒙老师,我感谢何老师以他的宽厚平和仁爱之德以及博学的知识、睿智的思维引领我走进这个专业。

十年前我放弃了省委组织部选调生那个优越的公务员岗位,执意要来学这个专业,死心塌地要置身于这个城市,如今我并不后悔当初的这个决定。

而今,我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如同十多年前读本科时胆怯地混在何老师的研究生班上听课一样充满欢喜和期待。

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我与何老师交流并切磋多次,何老师几次善意地提醒我这个选题的难度和将来发表和出版成果时可能会有的困难,我领受于心,但对这个选题的好奇和不倦思考还是一让我对这个选题有点爱不释手,最终还是迎难而上了。

何老师很多次对我的夸赞总让我惭愧而不安,我想,我会把何老师的夸奖当做动力和方向争取把书读得更实,文章写得更好。

读博的这三年,我和几个同学坚持在南大听完了丁帆先生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

在南大丁先生授课的那个会议室,我们这几个平常能一言善辩的博士静静地坐在圆桌边,认真聆听着丁先生讲解着为学、为文甚至为人的道理,时间常常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学期下来,留下一沓听课的讲稿,听着丁先生的课,便会买来先生的书,读着先生的书和文章,感悟并叹服着先生的灼灼真知、清晰的治学理路和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份难得的学习阅历与学术财富无疑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认知,也直接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谨以此后记向丁先生表示我真挚的谢忱。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曾去信向汪介之、齐宏伟二位外国文学专业老师请教问题,二位老师都迅即给我答复,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学术看法并将一些重要书籍推荐给我看,汪老师还将他的新作题字赠送于我,二位先生不吝赐教、关爱后学令我深深感动。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还多次向何平师兄请教,师兄才思敏捷,眼光犀利,每次与他的交流都使我收获良多;既是学兄又是师长的李兴阳老师对我的帮助颇多,李老师是我构思这个选题第一个请教与交流的人,李老师的博士论文做的也是关于文革的,他的题目是人道主义与文革小说,我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于李老师后,李老师说,我做的还是主题学层面上的研究,包括许子东的研究都是在研究文革题材小说是什么,而你的研究则是则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类型,我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你是在解决“为什么”这个问题。

一番话扫除了我担心选题撞车的忧虑,深深感谢温厚谦逊的李老师。

感谢友人林峪给我复印资料,借阅或赠送图书于我,感谢同室三年相处甚欢的同门明贵兄,明贵兄热情爽朗,博学善思而健谈,在博士公寓那间斗室我们经常聊至深夜两三点,三年结下交情大有相见恨晚。

如今,为了从南方漳州小城调回徽苏,以便照顾年迈的双亲,兄己开始四处奔波,衷心预祝明贵兄调职之事顺利实现。

普光兄是我读研以来的挚交,隔三差五我们会在球场在小饭馆相约小聚,或在学校某个拐角不期邂逅,我也常常将写作的甘苦和思想土的想法与他交流,他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和肯定,感谢他的真诚和激励。

我唠唠叨叨,写写停停,将这个可以略去或是可以写得很短的后记拉拉杂杂写得近乎冗长,因为在这篇博士习作中我倾注了这儿年的阅读与思考,凝聚了无数次的滞涩和酣畅,我用这篇后记回顾论文写作的过程,表达我的感谢、愧疚和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