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
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之关系探析
、
陆 在 易 艺 术歌 曲《 桥》 的艺 术 特 色 分 析
纵观 中国艺术歌 曲创作 的百 年发展历 程 ,之所 以能称 其为 “ 曲折发展 ” , 是 由其萌芽 、 产生 、 高潮 、 步 人低谷 、 进一
步探索期等不 同时期 的特征所决定 的。虽 在西乐的影响下 产生 ,但 已经形成 了中国艺术歌 曲创作独 特的具有 中国特 色 的艺术 风格体 系。陆在易是 当代著名 的作 曲家 , 素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音 乐诗人 ” 的美誉 。其声乐作 品在整体风格沿袭了欧洲艺术歌 曲创作传 统的基础上 ,借鉴 和吸收老一辈艺术 家的创作经
陆在易声乐作品的整体风格 , 主要 以精致 细腻 、 感情 丰 富、 内涵深刻著称 。 在歌 曲歌词中体现 的特征多以“ 乡愁” 为 重要 的审美情结 , 其 中尤 以 2 0 0 1 年获第 一届 中国音乐 “ 金 钟奖” 的 3首艺术歌曲《 家. 桥. 盼》 为代表 。 本 文以《 桥》 为例 , 在分析其艺术特色的基础上 ,兼谈 涉及作品演唱 的相关 问
的民风中揭示 了整首作 品体现 的“ 离家千年也恋水 乡啊 , 愿
作人 间桥一座 ”的乡愁表象 ,继而深化至更 为深刻 的爱家
基金 项 目 : 2 0 1 3宿 州 学院 人 文 社 会科 学 一般 研 究项 目《 “ 水韵 ” 化“ 歌声’ ’ ) ( 2 0 1 3 y y b 2 7 )
-
238—
乡、 爱祖 国的情感中 。寥寥几笔 的歌词 通俗 易懂 , 却激起人
第3 4 卷 第1 0期 2 0 1 3年 1 O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 S c i )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家》《盼》的创作特色及演唱处理
第一章艺术歌曲的概念界定与主要特征声乐属于音乐范畴,艺术歌曲是声乐作品的一种。
在人类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时候音乐的代名词就是声乐,由此可见艺术歌曲比其他任何音乐形式(如室内乐、钢琴曲等)的存在都要早好几个世纪。
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再到二十世纪和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我们当今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形成的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其代表人物有舒伯特、舒曼、沃尔夫、勃拉姆斯等等,其中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成就最高,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对于这种音乐体裁形式,中外许多音乐类刊物上都有明确的界定,如《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这样定义艺术歌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
”①《音乐百科词典》中这样写道:“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的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曲。
”②《牛经简明音乐词典》对艺术歌曲的界定是:“它们产生乃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运动的成果。
”③《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这样表述:“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
”④艺术歌曲能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而存在,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
其主要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歌词大多选自著名作家所作的的诗词,这些诗词一般文学性强且富有音乐感,诗词内容丰富、抒情性强(个人情感的抒发)、富有诗情画意、思想深邃等等。
2.其篇幅比较短小,且结构精致。
作曲家在创作时音乐的写作和表达都非常细腻,因此,演唱时要特别注意细节,表达要到位。
3.往往为指定声部而作,因为每个声部的声音线条与色彩所能表现的艺术形象和情感是不一样的。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 第210页。
②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第706页。
论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演唱分析
乐体裁 。 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 的作 品而确立 , 成为
种独立类 型的歌曲种类 。它结合 了优美旋律 和人 声两个最具 有普遍感 染力 的音乐因素 .使艺术歌 曲具有较 强的表现力和欣 赏性 。 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 一种 独特 的艺术表现形式 。 陆在 易被 音乐界称为“ 音 乐诗 人” 。其 中《 桥》 是 其获得第一界金钟奖 的作 品之一。 虽然整体篇幅较小 , 且演 唱中也没有华丽 的炫技高 潮, 但想轻松 的驾驭该作 品并 对作品进行正确 的表达 , 也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 除了要求歌唱者要有 良好的歌唱技巧之外 , 还应该做到对作 品深入 理解 和准确分析 。在演绎作 品中首先要 做到咬字标准 、 吐字清晰 、 音 准到位 、 节奏准确 。 其次还应该在作 品的风格 、 内涵等方面做足功课。才能表达出作 品的味道 和作者 的初 衷 。 《 桥》 中歌唱技巧 的处理 ( 一) 行腔 中清晰的咬字吐字 在我 国的声乐作 品的演 唱当中 . 最讲究 的就 是“ 字正腔 圆” 。 因此 , 在演 唱《 桥》 的时候 , 因为歌曲的创作既加入 了本 民族 的音 乐, 同时又使用 了西洋的创作技法 , 所 以要用美声 的发音技 巧来 发声 。在发声 的过程中 , 要特别注意歌词里面每个字的发音 。同 时, 要做好 气息的控制 与运用 , 歌唱 过程 中的正确呼 吸 , 掌 握了 气息才是 真正 的掌握了歌唱 。在《 桥》 由于整个歌 曲的旋律很抒 情. 所 以必须要做气 息连贯 , 句子 之间 的唤起要 准确 , 真正 做到 字正 腔圆 , 表现出歌曲本身的美感 。 在演唱的时候 . 我们应该根据歌 曲内容 和感 情需 要 , 找 准字 头的语气 “ 喷 口” ,这样才能使歌 唱成为让人享 受的听觉艺术 。 《 桥》 的第一段 , “ 水 乡的小桥姿态多”先用 朗诵 的方 式读 出来 。 ( s h u i x i a n g d e x i a o q i a o z i t a i d u o ) 要特别注 意第一个 字水 ( s h u i ) 是 个卷舌音 , 声母( s h ) 舌尖后音 , 发音要准确 。韵母 是语 言中的有 声部分 , 表现歌声 、 语言与情感 的艺 术魅 力最重要 的因素就 是韵 母 发 音 准 确 。水( s h u i ) 最后要归韵到( u i ) 上 。在 演 唱 这 一 句 时 应 突 出 的两个 字“ 桥” “ 多” 曲作者用 了切分 节奏来 突 出这两个 音 , 要 特别注意这两个字的归韵 。 又如在 在唱“ 离” 的时候要 注意 , 这个 字这个作 品 中的最高 音, 要充分 的打开共鸣腔 , 将… i ’ 母 音在 气息的支撑下 发“ e ” 唱 出 来。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作者:张珊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06期摘要:陆在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情,更有着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本文以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桥》为例,结合陆在易本人的家国情怀和创作背景,对其创作的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陆在易; ;艺术歌曲; ;美学; ;意境中图分类号:J6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05-02艺术歌曲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虽然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在众多音乐家的努力下,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积极学习西方艺术歌曲写作手法的精华,艺术歌曲在中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发展到今天,众多音乐家已经创作出了大量的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用中国的语言演唱的中国艺术歌曲,而陆在易先生就是我国当代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一、艺术歌曲《桥》的创作背景(一)作曲家简介陆在易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有着江南水乡风情的小村,自幼喜欢粤剧,学过民族乐器二胡和竹笛,经贺绿汀的指点,先后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大学部进行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先后任職于上海京剧院、上海乐团。
从陆先生的这些经历和他从小到大所处的环境来看,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他的艺术创作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底蕴;他热爱祖国,因此他的大量作品都洋溢着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深切关注的赤子之情;他拥有传统文人情怀,因此他的作品热衷于“乡愁”这一中国人传统审美情结。
曾获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三首艺术歌曲《桥》《盼》《家》就将陆先生的创作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创作背景《桥》创作于1981年,是陆在易先生创作的第一个代表性时期,陆先生的创作生涯有两个代表性时期,即80年代的“阳光歌者”以及90年代被称为“忧患诗人”的时期,80年代的作品多为抒情性、颂扬祖国大好河山一类。
清新秀美 诗画江南——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作品赏析
二段曲式为中国歌 曲常用的曲式结构 , 也 是建构在这一结 构基础上的作品 ( 见下表) 。作品 A段是以 “ 起一 承一转一合 ”为结构 形态 的 4句 ,但 4 个 句子长短 不一 ,体现 出中国传统文化 中 “ 意散 ” 的特点 。但 4句之间有环环相扣 ,联系密切 ,旋律风格温婉清新 ,呈 现出江南桥水相映的秀美画卷 。B段先述人 ,后转 而抒情推 向作 品高 潮。B段没有再现部分 ,但整个作 品相互呼应 ,相互关联 。如 B段结
尾 ( 5 3 小 节 ) 回应 A段 结 尾 ( 2 4小 节 ) ,尾 声 除 了 在 音 型 上 采 用 连 接 的材料 以外 ,其水滴声也是在意境上形成对引子 中水的 回应 。桥不离
3 5 / 音 乐 教 育 与 囟 作/ 2 o l 5 5
水 ,作品处处 用江南 的水作为主导贯穿全 曲 ,显示 出陆先生对音乐结 构强大的掌控能力 。
结 构
一
二段 曲式 A 连接 B c o d a
级 结构 引子
二级 结 构
小 节
a ( 起) b ( 承) c ( 转) a ・ ( 合)
d
d ’
e l
1 - 1 l 1 2 - 1 6 1 7 - 1 8 1 9 — 2 0 2 1 - 2 6 2 6 - 2 9 3 0 - 3 3 3 4 - 3 7 3 8 — 4 5 4 6 — 5 4 5 5 - 5 9
3 6 / 音乐教育 与钠 ̄  ̄  ̄ / 2o 1 5 . 5
和弦 ,G大小 7和弦及带变化音 的 E小 7和弦 。每个 和弦连接 自然 , 色彩浓淡相宜 ,别出心裁。陆先生笔下 的水五彩缤纷 ,每每弹这个前 奏 ,都让我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 主题进入 ,水乡的小桥 “ 姿”态多 ,石板缝里 长藤 萝。陆先生这 里用 了 B小三和弦第一转位接 E小三和弦去点缀这个 “ 姿态多” ,江南 水 乡那一座座千姿百态 的桥 ,随着这三个字 的映入眼帘 。驻足岸边 , 看那 略带斑驳 的石板围墙上长满一 片片的藤蔓 ,忽然发 现 ,这声与人 已完全进入江南画卷 。C 句与 a ’句作曲家用条条不 同的玉带来 描绘形 态各异的 “ 桥”映在碧波荡漾 的水 中。这里 的妙 笔是这个 “ 碧 ”字 , 作 曲家在 2 3 小节 “ 碧”字这个 B音给了个属 7 — 1 3 和弦 ,随后在 2 4 小 节 的装饰音采用 了 B小三和弦 D、 、B三个音与 C 、 、B音 4度叠 置的和弦组合在一起 ,形象 地描绘 出江南这碧玉 如翡翠 般的水 ( 见谱 例) 。这些音响的组合新颖却又含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儿 ,从音响的组合 可 以听出陆先生对江南情有独钟的情怀 。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演唱特点
2017年第15期(总第327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5,2017(CumulativelyNO.327)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演唱特点林立祺(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摘要】陆在易在歌曲的创作中,追求诗歌、音乐、内容、形式的统一,《桥》这首艺术歌曲虽短小精炼,但意蕴深厚。
歌曲以“乡愁”为主题抒发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用笔简朴但词曲间更显情深意长。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对这首作品的歌词、隐含情感以及演唱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助益演唱者理解作品,从而在演唱过程中对歌曲有更为精湛、细腻的处理。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桥》;演唱分析【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陆在易是我国一位资深的作曲家,其创作的优秀作品众多,体裁广泛。
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以细腻精致、感情充沛闻名,因蕴意深厚而备受推崇。
其中于1981年的11月创作而成的《桥》更是个中翘楚,在第一届音乐金钟奖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第十届的“上海之春”的优秀艺术歌曲奖项。
这首韵味十足的江南民歌《桥》,通过对秀丽水乡的描绘,表现游学在外的学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怀念。
《桥》从声部上看主要是由男中音演唱,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游子的形象。
如果想把这首歌的内涵表达得更到位、情感演绎得更充沛,就必须了解整首歌曲的内容特点和演唱要求,找到情感的切入点,辅以演唱技巧,将之融贯一体,达成情曲的和谐共鸣。
一、艺术歌曲《桥》的特点这首艺术歌曲《桥》在我国海内外游子中产生巨大反响的缘由,是因为其具备了几个不可或缺的特点。
下面笔者将从其歌词、结构、旋律与伴奏等方面对这首歌曲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以助演唱者在内容上能把握理解,从而拿捏稳妥,达到动人、动情、动心的演唱效果。
(一)从歌词上来看这首歌作为一首艺术歌曲跟通俗歌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意义上的通俗歌曲用词较为口语、贴近大众,而陆在易的《桥》则选取名家诗词进行填词,歌词寓意深刻,充满诗情画意,既有文学厚度,也有抒情诗画的美感,更好地诠释了怀乡之思。
艺术歌曲《桥》的音乐风格与演唱艺术处理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作品《桥》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作曲家陆在易所写的一首艺术歌曲。
作曲家以描绘性的语言和明朗的心境,在歌中渲染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情景画面,音乐细腻,感情真挚,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渴望,并且以标题音乐“桥”这个“小我”的表达方式作为出发点,寄托了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群众深沉的“大爱”之情。
陆在易是当代中国乐坛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多年来在音乐创作领域辛勤耕耘,作品丰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桥》这首艺术歌曲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集中体现了作曲家别具一格的创作理念和音乐风格,因此,它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曾在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获得声乐作品奖的最高荣誉。
2艺术歌曲《桥》的音乐风格2.1“雅俗共赏”的高度体现艺术歌曲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声乐体裁。
它是将诗歌配上旋律歌唱并与相对独立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注重创作的技术、技巧,追求较高艺术品位和意境内涵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在不降低艺术歌曲写作标准的前提下,坚持雅俗共赏的美学原则,让普通群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艺术歌曲,是陆在易先生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
作品《桥》(于之词)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曲家结合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感情的表达方式进行构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创作理念。
在歌词的选择上,他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大众化的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浅显易懂的歌词。
“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啊,条条玉带映碧波。
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离家千年也恋水乡啊,愿作人间桥一座”。
歌词朴实自然、贴近生活,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象一览无遗地展现在听众面前,让听众自然而然沉浸在歌曲所描绘的画面中,以此来激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在旋律的写作方面,《桥》的旋律性格鲜明。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唱风格——以《桥》《家》《盼》为例
39艺术论丛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唱风格——以《桥》《家》《盼》为例马振磊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摘要:艺术歌曲(Art Song)是声乐创作的一种专门体裁,最初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是与民歌(Folk Song)相对而言的,专指作曲家用精致的技巧写成的由钢琴伴奏的歌曲——史称艺术歌曲。
中国的艺术歌曲起步比较晚,青主的《大江东去》和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是当时最早的艺术歌曲。
解放后的艺术歌曲才使人们有了新的视听感觉,陆在易等作曲家的出现把富有时代特点、民族精神内涵的题材、浅显易懂的歌词、宣叙吟唱般的旋律、生动形象的钢琴伴奏充分融入这个外来体裁中,既有很高的艺术监制,又通俗易懂。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风格朴实、自然、品位高雅,可以说是中国音乐界里最亮丽的一颗星。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分析歌曲;创作特点音乐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歌曲是音乐殿堂璀璨的明珠,艺术歌曲是艺术家创作或改编的歌曲,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欣赏价值,高格调的音乐会不能没有它,就唱不衰,具有较强生命力,艺术歌曲是高雅严肃的艺术。
本文通过解析《桥》《家》《盼》,并结合陆在易其他艺术歌曲,就其生平、艺术歌曲创作的题材与体裁、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通过各方面的分析,可以认识到这些艺术作品的都具有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
他不仅走出了独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道路,也为外来体裁的中国化艺术道路开拓了新的篇章。
希望通过此研究能使更多的音乐人士更深的了解陆在易的音乐作品。
一、简述陆在易以及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一)陆在易的简述陆在易,又名梓钧,当今中国乐坛著名作曲家。
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今属慈溪市)的一个水乡小村。
1955年经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指点,考入该院附属初中,后因成绩优异,直升大学部作曲系本科。
1967年毕业,继而留校执教。
1972年调上海京剧院,参加过十余部现代京剧的音乐创作。
1981年再调上海乐团,先后任专职作曲、团长、艺术指导,并长期兼任《上海歌声》主编。
歌曲《桥》的艺术特色
一
。
,
、
、
。
,
。
,
,
。
,
。
艺 术 特色 这 首 歌 曲 具 有 雅 俗 共 赏 的 申 美价 值 是 一 首极 具 艺 术 性 的 作 品 虽 然 结构 短 小 歌 词 精炼 但 不 失 作者 对 其 投 入 深 深 的 情 感 以 及 艺 术 情怀 将 大 众 化 和 生 活 中 的 情 境 运 用 到歌 曲 中 歌 词 质 朴 自 然 贴 近 人 民 生 活 具 有 乐 观 向 上 的 动 机 激 励人 们 向往 美 好 的 生 活 并 为 此 努 力 奋
一
,
、
条
,
丝 丝入 扣
4
.
。
。
,
,
、
、
、
、
。
,
。
、
,
。
。
一
,
,
,
歌 词 特点 : 音 诗 的 完美 结合 使 歌 曲 充 满无 限 的 艺 术 感 它 仿 佛 是 一 个 艺 术 品 小 巧 精 炼 却 富 含 诗意 具 有 中 ; 国 诗歌 的 音 韵 讲 究 字正腔 圆 5 钢 琴 伴 奏 : 钢 琴 伴 奏 好 像 与歌 曲 旋 律 的 二 重 奏 动 静 有 致 的 伴 奏 织 体 使 旋 律 充 满 了 流 动 性 伴 奏是 半 分 解式 的 琶 音 使 人 们 仿 佛 看 到 碧 波 荡 漾 的 水 面 间 奏 体现 了 水 的 流 动性 而 尾 声 渐 弱 的 音 乐 为 听 众 留 下 了 无 尽 的 遐 想 充 满 了 艺 术 的情 境 … … 这 首作 品 一 动 一 静 动静 皆 宜 不 仅 为 听 众 展 示 了 一 幅 江 南水 乡 的 美 丽 画 卷 又 为 听 众 抒 发 了 自 己 的思 想 那
艺术歌曲《桥》的音乐风格与演唱艺术处理
艺术歌曲《桥》的音乐风格与演唱艺术处理作者:颜佳玥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0期【摘要】艺术歌曲《桥》是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作曲家陆在易先生歌曲创作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文章围绕歌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处理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总结出歌曲创作的几个突出特点,同时探析如何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音乐风格、诠释作品内涵。
【关键词】艺术歌曲;桥;音乐风格;演唱艺术处理1 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作品《桥》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作曲家陆在易所写的一首艺术歌曲。
作曲家以描绘性的语言和明朗的心境,在歌中渲染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情景画面,音乐细腻,感情真挚,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渴望,并且以标题音乐“桥”这个“小我”的表达方式作为出发点,寄托了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群众深沉的“大爱”之情。
陆在易是当代中国乐坛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多年来在音乐创作领域辛勤耕耘,作品丰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桥》这首艺术歌曲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集中体现了作曲家别具一格的创作理念和音乐风格,因此,它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曾在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获得声乐作品奖的最高荣誉。
2 艺术歌曲《桥》的音乐风格2.1 “雅俗共赏”的高度体现艺术歌曲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声乐体裁。
它是将诗歌配上旋律歌唱并与相对独立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注重创作的技术、技巧,追求较高艺术品位和意境内涵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在不降低艺术歌曲写作标准的前提下,坚持雅俗共赏的美学原则,让普通群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艺术歌曲,是陆在易先生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
作品《桥》(于之词)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曲家结合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感情的表达方式进行构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创作理念。
在歌词的选择上,他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大众化的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浅显易懂的歌词。
“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啊,条条玉带映碧波。
艺术歌曲《桥》的音乐风格与演唱艺术处理
戚
巾
2 艺术歌 曲《 桥》 的音乐风格
2 . 2 音 诗 的 完美 融合
2 . 1 “ 雅俗共赏” 的高度体现 音乐与诗歌 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 系 .在 这首短小精悍 的作 品 岂术歌曲起源于 1 9世纪 的德 国.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声乐体 中 . 音 乐赋 予了诗 词全新的生命 与气 质 . 而诗词也住流淌 的旋律 中得 裁 它是将诗歌配上旋律歌唱并 与相对独立 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 , 注 到 了最 理 想 的 诠 释 . . 重创作 的技术 、 技巧 , 追求较高艺术 品位和意境 内涵 的一种歌 曲形式 , 中国艺术歌 曲是用汉语普通话演唱 . 它决定 了歌词 的发音要依汉 具有高雅 的审美情趣 因此 . 如何根据我 国的现实情况 . 在不 降低艺术 字本身 “ 字正腔圆” 的特点来行腔 。《 桥》 的音乐继承 _ 『词曲结合的传 歌曲写作 标准 的前提 下 . 坚 持雅 俗共赏 的美 学原则 . 让 普通群 众都 统 , 旋律线条 的高低起伏 规律基本与歌词音调的变化形成一致 同时 . 人们 也会 遵 循 一 定 的 规 律 。 ( 见} 普例 ) 根 据 情 感 表 能够理解 和接受艺术歌 曲 . 是 陆在 易先生 多年来坚持 不懈 的奋斗 目 存 朗读 诗 歌 的时 候 , 达的需要 和固定的语言习惯 . 一般会 在斜线的部位 略有停 顿 . 作曲家 标。 造 成前 后 间 隔 的 效 果 . 与 诗 歌 的 抑 扬 顿 作 品《 桥》 ( 于之词 ) 是“ 雅俗共赏” 的典 范 , 作 曲家 结 合 我 国 的 民族 将 这些 地 方 的 节 奏 旋 律 延 长 . 旋律与语言结合更加紧密 , 演唱起来顺其 自然 、 朗 语言 、 民 族 气 质 和 民族 感 情 的 表 达 方 式 进 行 构 思 . 形 成 了 自 己 的一 套 挫正好 吻合 。这样 , 朗 上 口。 创作理念。 . 3 动静有致 的钢琴伴奏 在歌词的选择上 . 他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大众 化的与人们 生活紧密 2 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有人称为“ 钢琴 与歌声 的二重唱” 德国艺术 相连 、 浅 显易懂 的歌词 “ 水乡 的小桥姿态多 , 石板缝里长藤萝 . 三步两 为嗓音 与钢琴用 的歌曲” . 可见钢 桥连水港啊 , 条条 玉带 映碧波 。姑娘挑藕桥头歇 , 老汉送 粮桥下过 , 离 歌曲作曲家沃尔夫称 自己的作品是“ 琴伴奏在艺术歌 曲中有着与人声同等重要 的地位 它不仅能够烘托歌 家千年也恋水 乡啊, 愿作人间桥一座” 。 歌词朴 实 自然 、 贴近生活 . 将江 营造演唱气氛 、 刻画诗词背景 , 而且优 秀的伴奏 还能赋 作 品 南水 乡秀丽 的景象 一览无遗地 展现在 听众 面前 . 让听众 自然而然 沉 曲情感 、 浸在歌 曲所描绘 的画面 中. 以此来激励 人们对美 好生活 的 向往 和赞 新的生命。 歌 曲《 桥》 的伴奏 处理地十分生动形象 . 一 动一静 , 搭配得恰 到好 美。 处. 为整首作品音乐情景 的渲染 . 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 第一段共有三 在 旋 律 的 写作 方 面 . 《 桥》 的旋 律 性 格 鲜 明 。 陆 在 易 将 具 有 中 国 民 小句 . 歌词将江南 水乡的静景勾勒在听众眼前 , 第一句 的速度以柔板 族特征 的旋律 . 变化式地引入 到歌 曲创作 中 . 使这首作 品的旋律简洁 开始 . 采用静止的柱式和弦. 只在旋律延长的地方做了和弦式的补充 流畅 、 清新 自然 、 抒 情性强 、 节奏舒缓 、 民谣化风格 和江南韵 味十足 。 具 后两句 的速度 稍快 , 伴奏设计 的较 为紧密 . 并且基本 与旋律 的节奏保 体来讲 : 江南 民歌一般 以大二度级进 和小 三度的上下进行 为主 . 以形 持 同步 , 与此同时 , 和声 强化 了织体的力度。虽然有 了这些变化 , 但总 成委婉 、 自然 、 平和的旋律风格 。《 桥》 中第一 、 第二句都有典型的级进 体来讲还是静止的状态为主导 第二段从歌词内容上看 是对人物的动 和三度小跳 . 在后来的音乐发展 中也特地增加了一些 同音进行 。 ( 见谱 态描写 . 此时的旋律叙事性较强 . 钢琴伴奏改为带低音的分解音型 . 由 例) 另外 . 装饰音的大量使用也是陆在易艺术歌曲的一大特 色。 苏南 民 此产生 的流动感成为音乐动力化 的基础 .钢琴伴奏与主旋律的交织 . 歌讲究倚音装饰润 腔 , 仔细查看《 桥》 的乐谱我们不难发 现 , 旋律 中倚 展现 出一幅水 乡人民幸福生活 的画面 . 以及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音装饰音用有七处 . 为音乐增添 了色彩 钢琴伴 奏的创作上 .陆在易将 钢琴的形象模仿构 思与普通听众 3 《 桥》 的演唱艺术处理 的想象联 想相结 合 . 歌 曲前奏 中柱式 和弦分 解琶音 的使 用 。 让人 眼 艺术歌曲《 桥》 采用二段 体曲式结构 . 以水 乡景色为题材 , 生动 细 前呈现 出小桥 流水 、 微波 荡漾 的画面 . 仿佛 置身 于江南 水 乡的小 桥 腻地描绘 出一 幅家乡风景画 . 清丽的江南 风格深 受人们 喜爱 歌曲前 上。 奏运用柱式和弦分解 琶音 . 是对波光粼粼 的水 面的具象模仿 . 让人仿 由此可见 。 正是运用 了这些易解 的歌词 、 熟 悉 的旋 律 、 生 动 的 形 佛置身于江南水 乡的小桥上 演唱者必须把 自己想象成一位离家多年 象. 陆在 易先生将他的艺术歌曲与听众之 间搭起 了一座理解 与欣 赏的 的游子 . 终于回到 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当前奏响起 . 立刻进入音乐所描 桥梁 . 从 而赢得 了更广泛的听众 . 深受大家喜爱 写的意境 中去 . 双眼遥 望着远方 . 目光里充满 着憧憬和 向往 另一 方 面 .前奏的小调式色彩和柱式和弦分解 琶音 连续使用造 成的推动感 .
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艺术特点
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艺术特点作者:庞洁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陆在易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其艺术歌曲创作成就最为突出,获得广泛赞誉,被称为“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
本文拟从《桥》的结构特点、旋律特色,对作品《桥》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与剖析,力求为未来更好地欣赏、学习和演唱陆在易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情感表达;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017-01一、《桥》概述《桥》中表现了游子对故乡江南水乡的深深眷恋,同时表达作曲家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将文学经典与音乐艺术完美结合。
这首情感细腻委婉、思想深刻饱含深情的杰作,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深入钻研。
二、《桥》的艺术特点(一)结构特点首先,这首艺术歌曲是单二部曲式的抒情性艺术歌曲,满足艺术歌曲对词体结构与曲体结构在形式和内容上充分融合的需求。
其次,前后两个乐段均为方整性结构,A段采用2/4、3/4的交替拍子,属于传统的起承转合四句式,也是方整的四句。
但作曲家却用了五小节,仅仅这一句采用了较缓慢的“Adagio”,节奏自由,起到放大和强调的作用,旋律由D羽调的五级音上行四度再下行四度做窄幅曲线型运动,渐渐下行,最终在主音d2结束。
第一句打破了歌曲作法中一般的方整性结构,形成一个小高潮,奠定了主题,这正是作曲家的巧思,也有人称这段是“散板”,其实是形散而神不散。
B段则全部使用2/4拍,前四个乐句与第一段一样使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最后两小句为了加强主题,做了非严格意义上的规整再现。
(二)旋律特点1.音乐的民族风格陆在易出生于浙江余姚,吸收了南方民歌小调、器乐、戏曲等因素,旋律沿着五声音阶婉转地进行,如下行la-sol-mi-re,sol-mi-re-do等,跳跃性的mi-do-la-so等蜿转曲折。
《桥》采用“你繁我简”“你高我低”“你长我短”的方法营造出纵向对比的效果,在各声部之间造成横向旋律连绵不断,具有支声复调特点,五声调式骨干音的进行,具有浓厚的江南民歌风味,民谣风格十足。
浅谈艺术歌曲《桥》的歌曲特点与演唱体会
浅谈艺术歌曲《桥》的歌曲特点与演唱体会作者:刘珍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2期【摘要】艺术歌曲《桥》是当今中国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先生创作于1981年的作品,这首歌曲描写了游子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深受海内外同胞的喜爱。
本文通过对《桥》的简单分析和对歌词的理解,探析在这首歌曲演唱中所要把握的情感要素和歌唱技巧,歌曲中细腻的情感和如诗如画的风格是这首歌曲最大的亮点,给人以美感。
【关键词】艺术歌曲;风格;演唱体会艺术歌曲《桥》是一首围绕乡愁且典雅的声乐作品,是陆在易先生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一首代表作,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中,我们不会看到当代大部分群众歌曲惯用的口号式爱国情感和情感宣泄,看到的是温柔细腻,温婉尔雅,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唤起“大爱”的情怀,这也是陆在易先生艺术歌曲的最大特点。
在演唱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让我慢慢领悟到这首歌的深刻内涵,下面我从这首作品的各个方面来阐述。
一、《桥》的风格特点(一)结构特点《桥》是一首典型的艺术歌曲。
取材于民间,通过对江南水乡的景色描绘,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渴望。
《桥》的曲式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体和尾声。
各个部分之间用钢琴伴奏来做衔接。
1.引子这是一个二段式的结构,前奏采用流畅线条的民族调式琶音,11个小节的前奏使整个歌曲有了江南风韵的基调,也能很快将听众引入秀美江南的画面。
2.主体第一段节奏自由,采用2/4和3/4的拍子交替出现,使得第一段的风格不是太拘束,以此来配合歌唱者的呼吸、完美的歌词和流动性的节拍。
经过4小节的钢琴伴奏连接之后,进入主体的第二段,这一段和第一段相反,这一段的节拍非常规整,为四二拍,共有25个小节构成,前四个乐句也就是前16小节和第一段一样是根据起承转合写成的,后9小节是一个高潮的再现,是后半部分的部分再现,没有传统的先对比后再现。
这一段音乐流动性强,富有抒情性的旋律特点。
3.尾声尾声采用钢琴三连音的手法,加强了歌曲流动性,渐慢渐弱,安静的结束全曲,让听众回味无穷。
浅析艺术歌曲《桥》的音乐风格与演唱处理
浅析艺术歌曲《桥》的音乐风格与演唱处理摘要:艺术歌曲《桥》是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作曲家陆在易先生歌曲创作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文章围绕歌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处理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总结出歌曲创作的几个突出特点,同时探析如何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音乐风格、诠释作品内涵。
《桥》这首作品,通过对其曲式结构、和声功能、钢琴伴奏部分的初步分析,来诠释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演唱处理;音乐风格;《桥》;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也由此诞生,《桥》是一首比较著名的艺术歌曲,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集中体现了别具一格的创作理念和音乐风格,因此,它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作曲家以描绘性的语言和明朗的心境,在歌中渲染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情景画面,音乐细腻,感情真挚,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渴望,并且以标题音乐“桥”这个“小我”的表达方式作为出发点,寄托了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群众深沉的“大爱”之情。
1、艺术歌曲《桥》的音乐风格艺术歌曲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声乐体裁。
它是将诗歌配上旋律歌唱并与相对独立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注重创作的技术、技巧,追求较高艺术品位和意境内涵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在不降低艺术歌曲写作标准的前提下,坚持雅俗共赏的美学原则,让普通群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艺术歌曲,是陆在易先生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
作品《桥》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曲家结合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感情的表达方式进行构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创作理念。
“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啊,条条玉带映碧波。
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离家千年也恋水乡啊,愿作人间桥一座”。
歌词朴实自然、贴近生活,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象一览无遗地展现在听众面前,让听众自然而然沉浸在歌曲所描绘的画面中,以此来激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简析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桥》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陆在易是我国当代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其相关作品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声乐创作的发展路向和基本风格。
本文旨在针对《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收录的七首艺术歌曲之一《桥》这首作品,通过对其曲式结构、和声功能、钢琴伴奏部分的初步分析,来观察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歌曲陆在易和声功能曲式结构钢琴伴奏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也由此诞生,从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到黄自的《玫瑰三愿》、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再到当代陆在易的《家》《盼》《桥》等作品,都能看出艺术作品在我国的兴起与繁荣。
陆在易是当代我国乐坛著名作曲家,其中《桥》这首声乐作品,是陆在易1981年创作的艺术歌曲,是一首男高音独唱曲,作品由于独特的风格,更为侨居海外的华人所喜爱,歌词带有非常浓厚的思乡之情。
本文作者尝试对艺术歌曲《桥》进行简单分析,来初步窥探陆在易声乐作品的创作特色。
一、曲式结构分析《桥》的曲式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体和尾声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用钢琴伴奏和独唱部分相互连接。
1、引子部分音乐一开始,有流畅的琶音节奏性奏出自由、抒情的主题,把听者带到无限遐想的空间,立体地展现出对故乡桥的思念和游子迫切心情的形象描绘。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第一段属于起承转合的四句式写成,一共有14小节,其特点为旋律自由化给人以舒展之感觉,在拍子的运用上更好地突出了“自由”二字,前5小节处于“起”句式,在二四拍上,后2小节处于“承”句式,在三四拍上,再后4小节处于“转”句式,在三四拍上,主体部分第一段最后5小节处于“合”句式,反而吧、又回到二四拍上,充分说明了在主题一部分的拍子是非常自由的,句法也是不平衡的。
简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
浅析陆在易声乐作品《桥》音乐学专业学生李国迎指导老师岳雷摘要: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陆在易作品《桥》,创作于1981年。
《桥》《家》《盼》三首艺术歌曲在2001年获得第一届金钟奖。
陆在易在中国艺术歌曲方面的贡献卓著。
《桥》这部作品情感真挚、词曲结合完美,旋律优美流畅,浓郁的乡土特色使这部作品美感丰盈。
本文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歌曲的二元化特征等方面浅析此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于歌曲的处理和演唱体会。
关键词:陆在易《桥》;艺术歌曲;处理和演唱体会Lu Zai Yi of work in "bridge"Student majoring in Musicology Li GuoyingTutor YueLeiAbstract: The well-known composers of contemporary works in vulnerable land "bridge", created in 1981. "The Bridge", "home ", "hope" three art songs in 2001 for the first annual Golden Bell Awards. Lu Yi in China in terms of art songs and well. "The Bridge" sincere emotion this work, theperfect combination of lyrics, smooth melodies, strong loc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undance of this work. This paper from the works of creative background, tuning tone, musical structure, the song features the dual aspect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is work 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songs and singing experienceKey words: land in the easy "bridge"; art song; processing and concert experience引言: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由于陆在易所取得的卓越的艺术成就,1993年曾由多家单位联合,为他举办了“上海之春”音乐节历史上第一个个人作品音乐会,被誉为“国内最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之一”。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音乐价值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音乐价值
李飞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陆在易艺术歌曲《桥》获得首届国内音乐界最高奖项“金钟奖”.在创作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陆在易的创作基本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歌曲.他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形式和规范,结合中国民族的语言、气质和情感表达方式的特点创作属于中国的艺术歌曲.本文以《桥》为研究对象,从歌曲的音乐创作特点、曲式结构与和声特点以及如何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演绎这首作品来更深入地了解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艺术风格.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李飞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唱风格r——以《桥》《家》《盼》为例 [J], 马振磊
2.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演唱特点 [J], 林立祺
3.悠扬、优雅、忧郁——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家》的艺术价值 [J], 张春良
4.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r——以艺术歌曲《桥》为例 [J], 张珊
5.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以艺术歌曲《桥》为例 [J], 张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陆在易声乐作品《桥》音乐学专业学生李国迎指导老师岳雷摘要: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陆在易作品《桥》,创作于1981年。
《桥》《家》《盼》三首艺术歌曲在2001年获得第一届金钟奖。
陆在易在中国艺术歌曲方面的贡献卓著。
《桥》这部作品情感真挚、词曲结合完美,旋律优美流畅,浓郁的乡土特色使这部作品美感丰盈。
本文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歌曲的二元化特征等方面浅析此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于歌曲的处理和演唱体会。
关键词:陆在易《桥》;艺术歌曲;处理和演唱体会Lu Zai Yi of work in "bridge"Student majoring in Musicology Li GuoyingTutor YueLeiAbstract: The well-known composers of contemporary works in vulnerable land "bridge", created in 1981. "The Bridge", "home ", "hope" three art songs in 2001 for the first annual Golden Bell Awards. Lu Yi in China in terms of art songs and well. "The Bridge" sincere emotion this work,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yrics, smooth melodies, strong loc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undance of this work. This paper from the works of creative background, tuning tone, musical structure, the song features the dual aspect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is work 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songs and singingexperienceKey words: land in the easy "bridge"; art song; processing and concert experience引言: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由于陆在易所取得的卓越的艺术成就,1993年曾由多家单位联合,为他举办了“上海之春”音乐节历史上第一个个人作品音乐会,被誉为“国内最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之一”。
1997年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
可见他在艺术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他卓著的成绩一方面表现在艺术歌曲方面的创作。
如《祖国,慈祥的母亲》、《桥》、《家》、《盼》、《我爱这土地》、《最后一个梦》等等。
其中,艺术歌曲《桥》是作曲家艺术歌曲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曾在2001年和《家》、《盼》一度荣获第一届“金钟奖”。
《桥》这首作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生活特点,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溢于言表。
从而抒发了作曲家对于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
下面,仅以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此歌曲的艺术特点以及演唱时的处理和表现。
一、写作背景《桥》歌词是著名词人于之所作。
作曲家陆在易1981年到素有“古桥之乡”的江苏吴县角直镇体验生活时谱写出的艺术歌曲。
当时正处于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进入实质性的阶段,作曲家带着摆脱禁锢的喜悦之情投入创作。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遭受那段岁月摧残的人们渴望看到祖国的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
作曲家深刻体会到“真情乃歌曲生命之所系”。
不管是歌颂祖国,赞美家乡亦或是歌颂大自然之美,陆在易在20多年的的艺术歌曲创作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理念。
这首歌曲以中国城市、乡村普遍存在的“桥”为题材,以“我”对水乡的所见所闻,“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啊,条条玉带映碧波。
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离家千年也恋水乡啊,愿作人间桥一座”,来激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稳定和谐对祖国和平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总共只有八句。
在歌里也只有10句。
着重强调了“愿做人间桥一座”用以抒发自己对于家乡的强烈的执爱之情。
作者运用简单的语言质朴的情绪,句式结构上的灵活多样,根据情感流淌,采用长短句结合的形式。
发自内心的炽热情感自然流畅的迸发。
表达出作者对于故乡的强烈眷恋之情。
诗歌被作曲家精心的构思预制,寻找到最贴切、最适合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使这首歌曲最终成为艺术歌曲中的名作。
这首动听的抒情艺术歌曲。
全曲旋律流畅、清新,歌词朴实自然,词曲天然般融合一体,古今情怀交融,描绘出一幅入情入境美丽神奇的风景画。
表现水乡民众安居乐业、俨然自得的生活情景。
在歌曲旋律民谣化风格的贯穿、钢琴伴奏形象化的模仿、和声色彩的巧妙运用下,将江南民歌的韵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人民生活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歌曲的音乐旋律特点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在整体上追求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在借鉴传统作曲技法(西方艺术歌曲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出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
1、旋律清新、自然,具有浓烈的抒情性艺术歌曲的旋律写作着力揭示歌词的诗情画意、委婉起伏、刻画入微。
陆在易艺术歌曲真可谓音中有诗,音中有画,音乐与诗情完全融为一体。
音乐艺术的情景交融,无疑是作曲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的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结果。
《桥》中“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头缝里长藤萝”,“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
”这每一句都是一幅风景画。
看似写景,其实抒情,真是情景交融、诗意绵绵。
无论是抒情性或叙事性的歌唱旋律,都倾注了作曲家深深的感情体验和他对音乐中的文学历史和审美境界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歌唱旋律一定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
陆在易艺术歌曲婉转的旋律,刻画了生动的画面,这是他艺术歌曲的一大特点。
2、音乐的地域性特色《桥》的旋律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五声骨干音的运用,形成了婉转的旋律。
歌曲的旋律具有民谣化风格,江南民歌的韵味浓厚。
曲作者受上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影响,民间“俗乐”(民歌小调、器乐、说唱、戏曲)等因素。
旋律的进行蜿转曲折,旋律沿着五声音阶婉转地级进。
下行级进的la-sol-mi-re, sol-mi-re-do, mi-re-do-la等,跳跃性的mi-do-la-so等。
该地区的音乐风格特色是行腔软滑流畅,器乐伴奏采用“你繁我简”“你高我低”“你长我短”的手法,在各声部之间造成横向旋律连绵不断,纵向富有对比,呈现出支声复调的效果。
《桥》这首歌曲有上海地区民歌的曲调,某些音调上加上江南的民歌曲调。
3、旋律中装饰音的运用歌曲中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波音、滑音等,在一些乐音上附加些小音符,可使原音乐更有光彩和韵味。
《桥》中有七处装饰音,这七处都是倚音。
第1, 3,5,7处相同都是大三度的辅助型复倚音装饰,第2处是小三度的装饰润腔。
第4, 6处是大二度的装饰润腔。
江南民歌讲究倚音装饰润腔,《桥》中装饰音的运用在江南民歌中经常可见。
就结尾处的倚音使曲调更柔和,歌曲的演唱更圆滑、上口。
装饰音在我们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广泛,其作用在表现各地民歌不同地方特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戏曲手法的运用《桥》这首作品的开头部分运用的是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包括戏曲、曲艺音乐)非常有特色的散板节奏。
这种运用使歌曲旋律进行具有灵活、自由、宽松、悠长的特点,有利于直抒胸臆和畅表情怀。
现代歌曲创作中经常借鉴这种“散板”节奏。
《桥》的开始的“散板”可以称为散头。
这种处理在抒情歌曲中较为常见。
散板用在歌曲的开头部分是根据曲式安排的需要或歌词结构的需要而设计的。
它便于歌者在演唱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来演唱。
三、曲式和声、调式调性方面的特点分析在这首歌曲中以遵循五声性音阶为基础的原则,采用了民族调式的同宫调式交替的手法,即e羽和G宫调交替,获得了色彩上的对比,形成较为典型的民族风格旋律。
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精致的风景水彩画。
句尾调式主音的前倚音装饰在全曲中贯穿使用,是作品音调统一性的“核腔”,再加上调式主音的时值延长的变型,成为其江南韵味的核心音调。
弱起节拍作为旋律的开始,打破通常的强弱关系,有着静谧的音乐情感蕴含在内。
旋律进行与歌词的音韵,四声结合的尤其讲究。
在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陆在易非常注重音的走向与文字的处理,这是其以字行腔创作旋律手法得以充分发挥的典范之作。
他的精湛的手法展现出的韵味使全曲沉浸在亲切自然而又令人回味的吟唱中。
1、曲式和声分析《桥》这首歌就是运用的二段体结构的一首歌曲。
歌曲的和声运用颇具个性化特点,前奏中用了主九和弦,再加传统的和声进行。
随着音乐的进行,音乐的力度、紧张度逐渐趋于柔和。
列表如下:从列表中可以看出,整首歌共分为2大段再加上前奏、间奏和结尾,是传统的歌曲写作手法。
前奏的11小节就在不断的e羽和G宫之间来回的转换。
形成委婉的江南水乡特据风味的特色。
第一段被作曲家一气呵成,采用了2/4和3/4的拍子交替出现。
B段分为三个个乐句,第一乐句采用4+4的方整型结构,第二乐句采用4+4重复的结构,第三句是第二句的一个重复,只是情绪和表达都更向上推进了一个层次,达到全曲的高潮。
最后尾声采用与前奏呼应的结构,用柱式和弦分解琶音贯穿,音乐流畅。
描绘出的江南水乡风光不仅清新秀美,而且温馨惬意。
2、调式调性分析纵贯全曲,作曲家采用的是同宫调式交替转换的手法。
看似即兴的琶音和分解和弦使得这首作品在分析的时候表面看很难定性。
歌曲的前半部分比较婉转的描绘着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用调式的频繁转换把这种感觉表现的淋漓尽致。
后半部分的作用是抒发自己的感情。
对于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对于水乡的感情用宫调式强烈的表达、迸发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具体的调式调性结构见下表:表中的1-29小节为第一部分,30小节到结束是歌曲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表达方式是婉转,悠然的漫步在桥上的感觉。
前奏的1-11小节就连续两次的转换调式,非常细腻的音乐表现力让人折服。
第一句歌“水乡的小桥姿态多”中用了两个调式,在“多”字上从G宫转到了e羽。
第二、三、四句都是用的宫调式。
其中仍然掺杂着羽调式的感觉。
这种婉转的音乐雕刻手法,刻画出一座座立体的江南小桥呈现在我们周围。
间奏处又转为羽调式。
第二部分整体看来是G宫调式,其中也带有羽调式的和声感觉。
如32、33小节出现的re-fa-la和弦和mi-sol-si 和弦颇具有小调感觉,也就是江南民族小调的感觉。
到38小节高潮出现,强烈的感情迸发出来,委婉的表达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作曲家想要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