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第1课时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涪,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四、教学过程[引入]碘盐、高钙奶、加铁酱油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名词,你知道这里的碘、钙、铁指的是什么?。
[板书]课题3元素[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 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回忆]课本中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T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分类;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得比较和联系【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原子的知识环节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广告图片【提出问题】黄金搭档含有钙铁锌硒,他们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思考,列举生活中广告图片。
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学生独立思考,有疑问,有猜测。
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其中的“钙”、“铁”“锌”“硒”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元素。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学习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如下两个表格讨论与回忆,得出:(1)氧原子①、②、③之所以为氧原子的原因,氧离子与氧原子别与同,(2)不同氢原子和氢离子的别(1)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教师引导:这一类的粒子宏观属于氧元素【提出问题】请从表分析元素由什么决定的,储存在脑子里教师引导:这一类的粒子宏观属于氢元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请同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即元素的定义是什么)?与同,(3)不同氧的粒子质子数都是8,不同的氢的粒子的质子数都是1。
思考讨论,什么是元素。
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讲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质子数都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细节:元素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讲组成,不讲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如同“蔬菜”的字面意思。
通过【练习一】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倾听,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的元素,注意细节。
《元素》第1课时导学案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导学案襄阳市第34中学九年级化学组【教学目标】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3.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难点:元素的概念【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图片:钙加锌、新盖中盖、高钙奶等,这些物质中都含有钙元素。
【任务一】探究元素的概念1.复习旧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个水分子由构成;一个氧化汞分子由构成;一个氧分子由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构成。
2.观察不同种类的原子特点,完成下列问题表一表二总称原子质子数中子数碳元素C-12 6 6 C-13 6 7 C-14 6 8(1)表1中3种碳原子的结构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它们统称为碳元素,说明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质子数还是中子数决定的?(2)表2中两种粒子的结构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们统称为钠元素,说明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质子数还是核外电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即)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概念解析】1.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微观概念,既讲又讲。
2.元素的种类是由决定的;同种元素的一定相同。
3.“一类原子”是指一种元素,可能有不止一种原子。
它包括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也包括质子数相同,而核外电子数不同的原子和离子。
【任务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60页,完成下列问题: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的顺序是:。
2.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的顺序是:。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5.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思考】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铁”、“钙”、“硒”、“碘”指的是什么?硫+ 氧气二氧化硫(S) (O2) (SO2)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 氧气(H2O2) (H2O) (O2)1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2.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3.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呢?总称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钠元素Na 11 11Na+11 10 【任务三】:合作学习:课本59页讨论,完成下列问题【提出问题】给定的两个反应,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分别是什么?都有哪些元素?有哪些分子?讨论后完成表格。
元素第一课时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元素第一课时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元素这一课题中的第一课时。
我说课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设计前的一些思考元素概念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新课标中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这一部分内容虽然学习要求不高,但在化学启蒙教育中却是不可或缺的。
本节课的设计应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概念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分析、讨论建立元素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描述物质组成的'方式,初步形成元素观。
第二,教学背景分析。
首先是教学内分析:初中阶段关于元素的教学主要分为3个课题展开,元素第一课时建立元素概念,第二课时认识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在水的组成这一课题中利用元素种类守恒确定化合或分解反应中物质的元素组成,最后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深入研究与应用元素守恒。
本课时以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为基础,结合微粒观,初步形成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思想方法,既能促使学生对已学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和整合,又为后续化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技能。
障碍点。
发展点。
第三、确定本课题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教学重难点是知道元素含义,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唯冠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第四、依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三个环节,两条主线,活动线,知识线。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上课的三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情境一、根据不同比例调配三原色组成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情景二、6种基本笔画组成超过了8万个汉字,提出问题: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接下来通过老师对古代、近代组成物质基本成分发展过程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不断发展的曲折性以及科学家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一定变, 原子、元素的种类不变!
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过渡元素分类
3、元素的分类:P62
1)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俗称“水银”) 2)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氦、氖、氩、氪、氙) 3)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元素(“石”字旁)碳、磷 液态非金属元素(“氵”字旁) 溴 气态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氧、氢
含量最多 的非金属 元素 含量最多 的金属元 素
地壳中元素含 量前四位:
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
氧元素
钙元素
自学指导(二):P59讨论: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 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硫+氧气 S O2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 H2O2 点燃 二氧化硫 SO2 水+氧气 H2O+O2
3、市场上销售的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 C ) A、碘原子 B、碘离子 C、碘元素 D、碘分子 4、酚酞是一种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其化学式是C20H14O4, 它是由____ 3 种元素组成的,每个分子中共有 38 个原子。 5*、CO2是由 二氧化碳分子 构成的, CO2是由 氧元素和碳元素 组成的。 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 构成的,
当几种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
附加一个小写字母 如:用S表示硫元素,Si表示硅元素; 用C表示碳元素,Ca表示钙元素 书写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 小写(一大二小)
找出下列元素符号的错误
钡
BA
正确答案
Ba
金
au
银
Ag
Au
Ag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及元素符号 P62表3-4 背住
(此外还可表示铁单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第1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3章第3节,主要讲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以及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涉及的重点是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难点是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包括元素符号、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掌握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能够正确地给定元素写出其符号;–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包括周期、族和周期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运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和性质;–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
2.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化学元素的内容,试探学生对元素的理解。
2. 学习新课步骤一:元素的概念和性质1.通过展示元素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元素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元素的基本性质,如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步骤二: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1.讲解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包括元素名称的缩写和拉丁文名称的转换规则。
2.通过多个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掌握元素符号的命名方法。
步骤三: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包括周期、族、主族和副族的概念。
2.通过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布局。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课时 元素》优质教案
第1课时元素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及在生物体内的含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元素组成物质、微粒构成物质的认识。
情境导入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加碘食盐”,这里的“碘”是指什么?老人小孩都需要补钙,这里的“钙”是指什么?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元素提出问题1.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如H2O与NH3,H2与He质子数相同,却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
“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l-(离子)都是氯元素。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为“氧、碳、氢”元素。
探究点二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今天又学习了元素,它们与物质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归纳总结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原子区别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②宏观概念③只能组成物质,不能构成物质①既讲种类,又讲个数②微观概念③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相互联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与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板书设计课题3 元素第1课时元素一、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能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周期表对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活动,学生们了解有哪些元素以及它们分别的性质,引发学生们对于元素性质变化的思考,为引入元素周期律做铺垫。
2. 色码表的制作,让学生自行收集不同颜色的小球,为下一环节的分类打下基础。
【展开】1. 通过对于普朗克、门捷列夫、柯西和门德里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做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
2. 解释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回顾周期表中元素分类的基本方式和命名规律,让学生们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3. 进一步讲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性质的预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应用和实用价值。
4. 分组或自由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更深层次的规律。
同时以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规律。
【总结】1. 回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对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做简单介绍。
四、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以及周期表的组成,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元素周期律所涉及的知识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教学重难点与生活联系的整合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初三化学(人教版)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元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插片拼插、插片分类、原子分类等活动,体会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构建元素概念。
2、通过分析不同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理解元素与物质、原子的关系,应用元素观解释相关事实或预测分析。
【活动2】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相应物质。
【小结】通过拼插,直观体会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的过程。
7
分
钟
环节二
构建元素概念
【类比】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原料。
【活动3】对插片进行分类。
【小结】分类标准多样性。
【活动4】对原子进行分类。
【小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
分
钟
环节三
利用元素分析物质
3、完善微观粒子与元素结合,分析物质组成与化学变化的角度,能够全面分析纯净物的组成,并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
分
钟
环节一
复习
引入
【复习】回忆原子构成分子,微观粒子构成物质。
【活动1】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O2,H2O,H2,CO2,CO。
【活动5】从元素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
【活动6】从元素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
【小结】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练习】分析未知物质的组成。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3.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三、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的含钙食品(或药物)。
交流讨论,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引发学生思考。
环节二、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教师讲述元素的概念,认识生活中的元素,如吸进的空气中含有氧元素是由氧元素组成;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等。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研究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两组物质并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1)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另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氢元素;(2)不同物质中的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不同物质中的氢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什么是氧元素,什么是氢元素。
讨论交流,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引入元素符号及其含义教师引入元素符号及其含义。
学生研究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并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环节四、小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小结,让学生反思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
同时,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素是氧、硅、铝、铁;(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碳、氢、氮。
通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含量,让学生认识到元素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验】利用火柴、铜钱、钢笔芯等物品,通过化学反应检测其中是否含有铁元素。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设计一、课题内容: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新课改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
二、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
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规律性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之中。
本课题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的重要衔接作用。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和联系。
3.关键:如何理解元素概念的形成三、学情分析: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常见物质的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又通过前一课题建立了物质微观构成的初步知识,特别是对于原子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并不晦涩。
纵览教材已有四次共六段文字涉及过这一名词,学生已经有了多次感知,在日常生活中“元素”这一用语也时常出现。
但要完成从微观到宏观,理解好“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定义仍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对于“元素”概念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本节课地壳、生物体中元素含量的了解可以使他们更好的感知元素的存在,理解消化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元素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理解了元素是物质的宏观组成,以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分布,除此之外,还学习了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望同学们课后多复习并练题加以巩固。
七、作业布置。
最新人教版化学九上《元素》课件(第一课时)
物质、元素、原子、分子之间联系
组成
宏观认识 元素
相同 质子 数
微观认识 原子
构成
以 铁
1.铁由铁元素组成。
为 2.铁由铁原子构成。
例
物质 构 成
分子
练习: 描述汞
附1:课堂练习一 1.元素是 质子数相的同一类
的总原称子 。
2.二氧化硫、氧化汞和氧气中都存在着 氧元素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C)不同 A.原子量 B.中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氢原子
质子数 8 8 1 1 1
中子数 8 9 0 1 2
元素种类 氧元素
氢元素
一、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 原子的总称。
说明: 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的种类由_核__电_荷__数_(__质__子_数__)_决定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
元素
区 1.粒子;
4.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
65mg、锌1.5mg、铜2mg,这里所标的各C成分是指( )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无法确定 5.二氧化硫是由硫_元__素_和氧__元__素组成的。
6.氯酸钾中含有 ( )
A.三个氧元素 B.三个氧分子
C.氧元素
D.三个氧原子
7.下列元素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 )
A.MN(锰) B.Cu(铜)
C.Na(钠) D.Al(银)
8.下列元素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
A.炭 B.绿 C. 汞 D.钙
9.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
A.水蒸气 B.氮气
C.液态氧 D.水银
第3节 元 素 第一课时
《元素》精品课件 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
元素组成的
成的
元素
元素的最小粒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
地壳中的元素分布
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由高到低依次
元素
构成
物质
同
种
构
原
成
子
原子
构成
分子
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纯净物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 1.认识了元素的定义,知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决定的。 2.知道了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 间的关系。 3.知道了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以及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4.进一步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知道了纯净物的分类。
元素 第一课时 化学鲁教版 九年级上
初始的、不变的
基本的成分
元素
不变的成分
什么是元素?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 核电荷数(即核内 质子数)的一类原 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和化学性质 由什么决定?在化学变 化前后,元素会不会发 生改变?
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决定了元素种类。元素 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A.碘单质 B.碘分子 C.碘元素 D.碘原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B ) A.铝 B.氧 C.铁 D.硅
课程结束了,祝学习进步哦!
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 种类不变,因此元素的 种类也不会改变。
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概念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二、编排原则 1、按照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 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 序由上而下排成一纵行—族。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①元素周期表中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
N : +7 2 5
O : +8 2 6
F : +9 2 7 Ne : +10 2 8
Na : +11 2 8 1 Mg :+12 2 8 2 Al : +13 2 8 3 Si : +14 2 8 4
P : +15 2 8 5 S : +16 2 8 6 Cl : +17 2 8 7 Ar : +18 2 8 8
57
6 55 56 -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71
18 32
7 87
88
89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小结】对于ⅢA到ⅦA族, 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下一周期所容纳元素种。类
2、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
8 5 6 7 8 9 10
III IV V VI VII
3 11 12 B B B B B
VIII
8 IB
II B
13 14 15 16 17 18
M L k
18 4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元素
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元素摘要:一、课题简介1.课题背景2.课题目标3.课题内容二、元素概念1.元素的定义2.元素的分类3.元素的重要性三、元素周期表1.周期表的构成2.周期表的规律3.周期表的应用四、第一课时内容概述1.元素的基本性质2.元素周期表的认识3.元素周期律的初步了解正文:【课题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在众多的物质中,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元素,本课题将进行深入的研究。
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将从元素的基本概念入手,带领大家走进元素的世界。
【元素概念】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目前,已知的元素共有118 种,它们可以分为两个大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类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了解元素的概念、性质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元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元素周期表】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元素,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 年提出了元素周期表。
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并将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规律,如元素周期律等。
此外,周期表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寻找新元素。
【第一课时内容概述】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将重点学习元素的基本性质、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初步了解。
首先,我们将了解元素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规律和应用。
最后,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来了解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元素第1课时(片区)
Cu硫SO酸4铜
NaCl
氯化钠等
构成
离子
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物质
课堂小结
1定义
构成
分子
2与原子比较
物质
3存在
构成
离子
4分类
原子
作业:课外了解 一类原子的总称
碳14的应用
微观
组成
元素 宏观
阴离子
元素
同一类
有
原子
构成
得失电子
构成
离子
原子
分子
分解
有
有பைடு நூலகம்
构成
阳离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纯净物
有 构成
物质
有
混合物
蔬菜
元素
碳
氢
氧
组成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构成
当堂达标
3、二氧化碳由_碳__元__素_和_氧__元__素_组成。
4、二氧化碳分子由__碳__原__子__和__氧__原__子__构成。
5、过氧化氢(H2O2)是由 氢元素 和 氧元素 组成 的,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 原子 和2个 氧 原子 。
7、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下式表示:
CO2 H 2O 光、叶绿体淀粉 O2
则淀粉中一定含有_碳__、__氢__元素,可能含有__氧___元素, 你的依据是___化__学__反___应__前__后__,__元__素__种__类__不__变______。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定义 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①只讲_种__类__,不讲_个__数___ ①既讲_个__数___,又讲_种__类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元素(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素的含义,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现代元素概念,了解元素的存在和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献、数据分析等活动,初步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
2.通过绘制物质构成的关系图,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化学思维意识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元素的提出及现代元素概念建立的过程,感受到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曲折性以及科学家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2.通过对本单元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帮助学生逐渐深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变的基本元素观。
教学重点
现代元素概念及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
现代元素概念的建立;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
元素概念的引入
观看、阅读资料。
元素概念的形成过程
环节三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
本成分
元素在物质世界中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