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模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加快构建“强起来”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当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同国际社会的联动互动空前广泛。

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正在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面向中国“强起来”的时代,我们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因此,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标识性的学术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构性重生,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有利于当今世界和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

进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摘编自洪晓楠、蔡后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材料二几年前(注:本文作于1985年)不少作者眼盯着海外,如饥似渴,大量引进。

介绍一个萨特,介绍一个海明威,介绍一个艾特玛托夫,都引起轰动。

作为一个过程,是正常而重要的。

近来,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是:作者们开始投出眼光,重新审视脚下的国土,回顾民族的昨天,有了新的文学觉悟。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带上了浓郁的秦汉文化色彩;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则颇得吴越文化的气韵。

他们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根”。

这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

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对东方文明寄予厚望。

他认为西方基督教文明已经衰落,而古老沉睡着的东方文明,可能在外来文明的“挑战”之下,隐退后而得“复出”,光照整个地球。

我们暂时不必追究汤氏的话是真知还是臆测,有意味的是,西方很多学者都抱有类似的观念。

高三语文: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

高三语文: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

【高三下】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照。

如需改劫,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趣,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环境史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迄今在国际学术界得到长足发展。

那么,如何理解环境史兴起和发展的意义,这是一个有不少解释和答案但依然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窃以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需要从根本上深入展开,亦即探寻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更明了环境史的特色和史学意义。

探寻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需要从环境史兴起的根源上讲起。

一定意义上,环境史是一些美国历史学者在环境问题严峻以至被称为“生态危机”这一现实压力下,开始接受生态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人类事务”而兴起、发展的。

自然,是环境史及其研究的根本所在。

乍看起来,由于环境史学者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他们对“自然是什么”似乎莫衷一是,各执己见。

无论如何、环境史学者逐步学会如何突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成见,懂得向科学家尤其是生态学家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求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更完整地思考、辨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撰述相关历史。

环境史学者从生态学家那里获得真知灼见,认识到自然是人类无法创造的一切。

他们还发现,“河流、城市、农场、空气和海洋的状况总是在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或更糟;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都会拖着我们前行。

”他们还从历史中领悟到自然与人类如何相互作用,尤其是通过“脆弱性”认识到它们如何“交相害”。

一方面,自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脆弱,“我们很容易受到大灾难和几乎看不见的小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也具有脆弱性,容易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环境问题或“生态危机”的出现和加剧即是明证。

高三语文一模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一模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一模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每题3分,共12分)(文言文材料略)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觥”在古代指什么?(2)“恣”在这里表示什么?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析文中所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

4. 概括文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每题3分,共9分)(文言文材料略)5. 根据文中内容,解释“举”和“罔”的含义。

6. 翻译文中的“是以圣人为而不争,功成而弗居”。

7. 简述文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8-10题。

(每题3分,共9分)(现代文材料略)8.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9. 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10. 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某一观点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3题。

(每题3分,共9分)(现代文材料略)11.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12. 文中提到的“他”是谁?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13. 简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及其作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4.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0分)题目:《我眼中的高三》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四、写作(共20分)15. 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分)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高三语文一模模拟试题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 (1)“觥”在古代指酒杯。

(2)“恣”在这里表示放纵。

2. 翻译略。

3.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略。

4. 作者观点或态度概括略。

5. “举”表示选拔,“罔”表示欺骗。

6. 翻译略。

7. 哲学思想简述略。

二、现代文阅读8. 主要内容概括略。

9. 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分析略。

10. 对文中某一观点的看法略。

2023年山西太原高考一模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山西太原高考一模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卷书,行万里路”并提,但作者却说“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 步走去不可”;明明是难得的旅行优于通常的走路,但作者偏说旅行时“人们心 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其实不少“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 绝不能强求”。
(每点 3 分,观点 1 分,分析 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非秦国的天然盟友。两国是在秦国的强大实力进攻之下屈从跟随围 攻楚国的) 13.(8 分)
(1)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对方便轻率作战,国家贫弱而又经常发动 战争,这是危险的做法。(“料”“轻”“骤”各 1 分,大意 1 分)
(2)像这样用一个狡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想要图谋控制天下,统一诸 侯,这不可能成功是很明显的了。(“诈伪”“经营”“混一”各 1 分,大意 1 分) 14.(3 分)
(结合作品,“文体学”和“题材学”各 2 分) 5. (4 分)
①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契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 ②在中西方文化的对照视域中,使传统资源得到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每点 2 分) 6.D(“也流露出悲观情绪”错误,应该是为了反衬作者对人生的热爱) 7.A(应该是“第一段用繁笔渲染”“第三段用简笔勾勒”) 8.(6 分) ①脚下的路途。奔走在途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发现、欣赏身边转瞬即逝 的美景。②心灵的路途。在途中静观万物,用心体察,培养易感心境,永葆心灵 的悠然、恬静与自由。③人生的路途。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路途,苦辛而有趣, 值得我们观照和鉴赏。享受今天,热情生活,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每点 2 分) 9. (6 分) ①选材灵活。文章材料丰富,小处落笔。沿途店里的伙计们、路上的行人、 秋雨中的田野等等都可入文。 ②观点新颖。作者独具慧眼,找到了新的“观照点”。例如,古人把“读万
太原市 2023 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

202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 新高考一模)及答案

202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 新高考一模)及答案

202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新高考一模)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来源】2023年高三一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新高考一模)第1题2021~2022学年辽宁沈阳辽中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辽中区二中)第1题2022~2023学年1月湖北荆州高三月考(部分中学)第1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从历史来看,人口是一个缓慢变量。

不过,对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来说,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专注于人口扩张。

直至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警告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破坏经济发展。

虽然他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马寅初的意见还是在1973年被采纳——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1982年,计划生育还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

自那以后的30年,中国的出生率滑向低谷,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最高值——总生育率接近6——快速回落。

到80年代中已接近生育率2.1的所谓更替水平。

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进一步下降至1.2-1.3直至2016年前,政府并未改变对大国人口过多的压力的看法,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的长期后果之后,2016年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改由“二孩”政策替代。

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

不仅如此,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对这一数据提出了疑问。

他指出,在2017年1.58的生育率中,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率分别为0.66、0.81、0.11。

其中,二孩生育率比一孩生育率还高,这种情形说明新政策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不可持久。

如果舍去二孩堆积因素,即使假定生有一孩的父母中有高达60%的母亲会生育二孩,2017年的自然生育率也仅有1.18。

因此,他坚持认为,随着二孩堆积效应的最终消退,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估计将快速跌落到1.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一数据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将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最低之列。

上海市崇明区2024年高三一模语文答案

上海市崇明区2024年高三一模语文答案

崇明区2023~2024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1)无之以为用(2)背绳墨以追曲兮(3)王羲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1)丙请尽情回忆青春往事评分说明:改例解决“请珍惜机会”的不得体意味即可。

(2)A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3.重大转变或影响总是有关键人物推动4.C5.A6.以反问语句增强辩驳语气,增加论证力度,突出对“常识解释事件”的否定;以绝对化表述突出反驳的气势,给予错误观点不容置辩的否定。

如“根本谈不上”给错误观点斩钉截铁的否定、“自然全是”“自然全不是”的概述绝对而典型,突出以常识解释事件的荒谬、“总是觉得”“简直是”的表述突出了这种解释带来的迷惑性,进而引发思考,强化论证的针对性。

评分说明:论述语言特点“反问语气”“绝对化表述”,1点1分;具体分析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7.参考示例一:我不赞同。

首先,本文对社会学家理解世界的前提有所界定,是“直观常识”,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并通过典型案例中的相关研究验证多个直观常识存在的认识偏差,有针对地论述这类“常识”在理解复杂世界方面的问题;最后再以常识善于事后“解释”事件,导致其预测未来的错觉,突出其不可信。

因此,我不赞同论证缺乏说服力的观点。

参考示例二:我觉得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

本文尽管对常见的“常识”带来的认知偏差进行论述,但仅仅是不完全归纳,并不能否认依然存在给社会学认识带来作用的“常识”。

同时,文章过度强调自然科学实验和数据统计的方法的作用,但是,对其与社会科学的一致性、适切性方面并未论及。

评分说明:评价1分,仅作评价无分析不给分;围绕观点的理由分析,1点2分分。

给满5分为止。

理由角度参考:“常识”的界定、概念界定与观点间关系分析、论证的层次逻辑等。

(二)(16分)8. 本文选取农夫雅各布一家丢失鸡蛋最终抓住盗窃者的小事展开叙述,通过叙述逐步呈现雅各布一家以及哈特利一家的贫穷,由此反映对美国经济危机背景下艰难时世的反思;围绕故事展开,借助看报纸、插叙往事等方式,丰富对人物的塑造,突出了人物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由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工人、农民阶层的悲惨遭遇;文中埃德娜对哈特利甚至子女的刻薄、哈特利的高傲以及家人面对杀死狗时的冷漠刻画等,均深刻地揭示出艰难时世对人性的扭曲。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以分)语言和人及其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透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意识形态。

在当代社会:最的语方形式也许非广告语莫属:当广告语言地向我们袭来时:所引发的思考是非常复杂的。

A.瞥见引人注目排山倒海B.滴察备受瞩目铺天盖地C.瞥见引人注目铺天盖地D.洞察备受瞩目排山倒海2.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几位著名艺术家下乡采风:举行笔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

B.这次你到基层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鼎力相助。

C.张建祝贺老师从教三十年时说:“我没有过奖之词:您是我人生的引路人!”D.明日老友相聚:不烦你出门:请于府上恭候:我会按时前往。

3.下面一段文字中:需要修改的一纽词语是(3分)一位登山探险爱好者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发帖①说:“登山活动难免②危险:本次活动纯属志愿③:过程中若出现意外④:由本人⑤承担后果。

请大家珍惜驴友⑥之间的感情:团结互助:注意自身安全!”A.①④B.②⑤C.③⑤D.④⑥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昆曲的衰落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

但昆曲之幸也恰恰就因为它是中国雅文化的结晶:从清末到当下:中国文化人勇于担当:肩负起拯救昆曲的重任:才使昆曲的香火一脉流传:直到今天。

①雅文化的衰落必然导致昆曲走向衰落②却必须直面昆曲衰落这无法改变的事实③当代世界范围内文化重心的下移更让昆曲几乎遭遇灭顶之灾④昆曲是雅文化美学追求的浓缩、代表与象征⑤我们可以感慨人类文化的尴尬A.⑤②③①④B.④①③⑤②C.⑤①④②③D.①③④②⑤5.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山崖崩塌了:在它的它的伤口——断崖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鲜艳的花儿被掐走了:它又开在了姑娘的鬓上。

A.只有在困难和失败中努力奋起:才能到达目的地。

2024年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年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23.12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贾谊《过秦论》)(2),天下归心。

(曹操《》)。

(3)《赤壁赋》中描写了月出之前苏轼与客泛舟游赤壁所见到的景象,即“,”。

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进行文献筛选,,。

研究者通过初步浏览,;然后,从中提取出自身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①对搜索来的文献的价值进行评估、分类并筛选②是为了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③对筛选出来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献进行精读④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献类型和文献篇目A.④②①③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2)小明将代表校文学社,和社团特邀嘉宾王教授进行微信沟通,以下是他草拟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帮他找出并修改。

(3分)王教授您好!很抱歉,【甲】之前邀请您下周六光临我校,【乙】为我们文学社成员指点迷津,【丙】现在因为和市级辩论赛时间冲突,【丁】我们决定把这个活动推迟到下个月,特此通知。

……二阅读(70分)第1章搭设创新的舞台(节选)①本书的主题是创造力,开篇描述了什么是创造力,然后回顾了历史上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最后,你将明白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与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生活更接近。

②创造力是我们生活意义的核心来源。

第一,大多数有趣的、重要的、人性化的事情都来自创造力。

我们的基因构成中有98%与黑猩猩相同,但语言、价值观、艺术表达、对科学的理解以及对技术的研究让我们与众不同,它们都是个体创造力的结果。

这种创造力受到认可和奖励,并通过学习得以传递。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在传统中国之所以能相须为用,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周旋揖让的礼节中,就蕴含着音乐的韵律。

礼是一种音乐化的举止行动,在一些典礼中常常需要配乐;而在乐的演绎中,除了它在相对于礼的外在性上要配合着礼的践履之外,在乐之内在性中,也有着礼的理性精神的渗透与节制。

以此为背景,礼作为一种美感形式乃至艺术,像乐那样被纳入美学领域,这只是作为礼乐一体性的现代重构的基础。

而在现代学术视野下论述礼与乐的相互渗透与涵摄,则是重构礼乐一体化论述的关键所在。

在从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着眼去探究传统礼乐时,也有很多现代学人习惯于把礼视为单纯的伦理规范,与艺术无涉,在学科归属上归为伦理学、政治学;将传统的乐视为单纯的审美艺术,单纯高扬其审美特性,而忽略其内蕴的伦理道德观念,忽略传统的乐在审美之外的象征之维,即向伦理、政治和宗教敞开的维度。

由此,传统礼乐向现代的转化,就不是一种“无缝的对接”,不是一种顺畅的接引,而是产生了深深的断裂。

在此,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被割裂开来,而成为两个几乎不相关的领域,这就遮蔽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历史本然。

而从美学的视角,礼和乐都被看作既善且美的,且礼音乐化、艺术化了,而乐则礼仪化、道德化了。

换句话说,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在现代美学看来,就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

这种艺术与道德、审美与政治的相互渗透涵摄,即内在的一体性,如盐在水,难分彼此。

从现代美学的角度,阐释礼乐中艺术与道德、审美与政治的深刻关系,是对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进行现代重构的核心所在。

在这里,传统礼乐都是美善一体的,都是既艺术且道德的,是一种崇高的审美形态。

但是就礼乐之间的相互渗透涵摄而言,礼更多是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乐更多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

朝阳区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朝阳区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4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B2.(3分)A3.(3分)B4.(3分)C5.(6分)参考答案:①机器人学习研究②基本概念③主要方法④未来研究热点⑤降低数据需求⑥有效、合理地解决“奖励稀疏”问题【评分参考】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6.(3分)B7.(3分)D8.(3分)C9.(3分)B10.(6分)答案要点:①先举舜和周公两个正面例子,阐明了真正的贤君、贤臣要善于任贤、荐贤。

②接着论述了国君、臣子即便自己贤能,若不能任贤、荐贤,也不能算贤君、贤臣,并以桀纣和臧文仲两个反面例子来论证。

③然后剖析了不能任贤、荐贤的根本原因在于骄傲自大和狭隘嫉妒,告诫君臣要以此为戒。

④最后重申,要成为贤君、贤臣,就要任贤、荐贤。

【评分参考】①②各2分,③④各1分。

意思对即可。

11.(10分)(1)(2分)参考答案:李解读的理解:忧心、忧劳苏解读的理解:让……劳苦、操劳【评分参考】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⑵(4分)参考答案一:李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②,孔子谈孝道时说,子女见父母有过错时要委婉劝谏,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如此操心忧劳也不怨恨,可见儒家提倡的真正的孝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

李解读说爱一个人不能不为他操心,正体现了这一点。

参考答案二:苏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③,这句话出自同为儒家经典的《礼记》,意思是君子用成全别人美德的方式去爱他,小人用无原则地迁就别人的方式去爱他,表明儒家认为真正爱别人就要用道德的标准去要求、督促他,帮助他变得更好。

苏解读说爱别人却不让他操劳、磨炼,就像鸟兽对幼崽一样,是一种低层次的爱,真正爱别人就应该懂得让他操劳、磨炼,从而进步,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3)(4分)参考答案:触龙认为,赵太后溺爱长安君,不让他为国家做贡献,会让他将来无法在赵国立足,所以赵太后真正爱长安君的话,就应该让他到齐国做人质。

上海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上海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上海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

(屈原《________》节选)(2)________,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兰亭的气候宜人。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推动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

①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科技不仅自身持续发展②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同时古人也不断吸收外来科技知识,促进传统科技的创新发展④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影响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2)小明近日收到朋友的请柬,发现正文中有一处划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3分)(甲)适逢家父六十岁生日,特备薄酒,(乙)邀请您阖家光临广发大酒店大快朵颐。

(丙)12月18日11点28分恭候大驾,(丁)敬请赏光。

A. 甲B.乙C.丙D.丁()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5分)材料一: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

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

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

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

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特色,将之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味的研究。

以中国诗和西方诗为例,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杀。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诗的精华便已剥夺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近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定为爱情诗。

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殊不知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就不同,恋爱在古代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许多西方诗人虽亦以交谊著,但他们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多种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于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

他们朝夕所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

第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

潍坊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潍坊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2023.2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

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

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 21 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 650 个。

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

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

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

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

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

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

例如,476 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 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

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

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广东一模2024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三一模)

广东一模2024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三一模)

广东一模2024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三一模)广东省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

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

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

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

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中,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道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

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学年第一学期学习能力诊断卷高三年级语文学科2019.12【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试卷满分 150 分。

试卷共 8 页,答题纸共 2 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 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 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姜夔《扬州慢》)(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3)《登金陵凤凰台》中,诗人(填人名)将目光投向现实,用“,”暗示皇帝被奸佞包围,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

2.按要求选择。

(5 分)(1)以下最不可能被老师用以激励学生的诗句是()。

(2分)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小区要张贴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你认为以下哪一条最合适?()(3分)A.垃圾分类开头难,养成习惯就自然。

B.更多分类促发展,人与环境永和谐。

C.文明上海绿动天下,全程分类美丽万家。

D.实施垃圾管理条例,普遍推行垃圾分类。

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①在科学的幼年时期,科学的各个复杂的侧面还没有充分展开,人们只能笼统地看到科学与伪科学的基本区别,进而寻求划分它们的简单的经验标准或理性标准。

彼时,科学与伪科学之间黑白分明,不容混淆。

②19世纪末,随着牛顿的经典力学基础的崩塌,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绝对分明的界限开始松动起来,它们之间除了“非此即彼”,还要适当承认“亦此亦彼”。

凡不是纯粹的思辨而包含一定经验内容的,因而可以为经验“证实”或“证伪”①的,就是科学的;凡是不经受检验的,即不可“证实”或“证伪”的,就是非科学或者伪科学。

这就是说,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并不在于理论是否与经验相符合,而在于其中是否包含可用以解释某些已知现象并预测某些未知现象的经验内容。

即使后来有的现象它解释不了,或者预测错了,例如亚里士多德力学、托勒密地心说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仍然包含一定的经验内容,仍然可解释或预测某些经验事实,因而仍然是科学。

而且,正由于科学理论只能包含有限的经验内容,又总是注定了要为新的经验所否定,因而也可以说它们又总是具有“潜在反证”或者潜在谬误。

从这点看,这不仅不是科学理论的缺点,而且恰恰表明它的科学性之所在。

总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科学也同样不是绝对完善的终极真理,同样难免真伪混杂,是非难辨。

它已永远失去了那绝对真理的神圣光圈。

③那么,在这条界河另一面不受经验检验的东西,是否统统都是伪科学呢?④“证实主义者”认为凡是不可证实的就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说“水是世界的本原”②就没有意义,因为这里的“水”并不是实际存在的 H2O,也无法用已知的物理化学手段加以测定。

这类命题既然无法证明其真伪,因而也是超出于科学范围之外的,是“形而上”的。

至于它们是不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种意义的“伪科学”,“证实义者”没有作正面的回答。

在他们那里,科学仍然拥有自己严密的围墙。

⑤另外一部分“证伪主义者”则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他们虽然也给科学筑了一道围墙——凡不可证伪的就不属于科学的范围,但对于围墙以外的东西却不再一概斥之为“没有意义”。

他们在这里又划分了两个不同的部分。

一部分是有意义的,如逻辑、数学等等,它们尽管不是经验科学,因而也不可证伪,但或者是经验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者作为认识的一种形式而推动了经验科学的发展。

例如“水是世界的本原”,就有力地推动过物理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

另一部分是没有意义的,如占星术,总是含糊其词以逃避经验的检验,而且对于人类的认识也没有积极作用。

只有这一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伪科学。

在这里,伪科学缩小到一个很有限的范围,使科学与伪科学之间横亘着一个尽管不属于经验科学,但仍具有认识意义的广阔的中间地带。

⑥以上这些看法,都建立在一种对科学的共同基本认识之上,即科学是知识体系。

随着人的经验的积累,这个体系不断地得到调整,不断地用相对正确的东西代替相对错误的东西,从而使人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接近于真理。

⑦但是科学的实际历史并不完全是这样。

日心说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甚至还早于地心说出现,但它战胜不了相对错误的地心说,反而被埋没了两千年之久。

可见,历史并不是一条真理战胜谬误的一往无前的康庄大道。

反之,一种发展中的理论,尽管有反证却并不一定立即遭到“证伪”。

牛顿力学极盛时期就有许多反证:在天体力学中水星运动不遵守牛顿定律;在光学中粒子说从一开始就解释不了光的绕射现象。

但是它仍然巍然屹立,并不为这些反证所动摇。

可见,无论地心说或牛顿力学,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其不可检验、不可证伪的一面,说明科学也容许某种不可检验性,或不可证伪性。

⑧这是因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还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定向的集体活动。

作为知识体系,它服从于经验的逻辑检验,即是否符合真理;但是作为社会活动,就要看这种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能否解决预定的问题,满足预定的需要,在这里,科学还要服从于功利的需要。

若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抛开科学的有效性去谈正确性,是不对的。

⑨于是,科学主要已不再是一堆现成的知识,而是一种探索的工具。

作为工具,不光有理论还有与理论有关的观点、方法、仪器等等。

它们既是指导这种探索活动的武器,又是保证这种活动取得成果的基础。

正因为有了这套工具,科学才成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定向的活动,也就是说,科学才成其为科学。

(纪树立《科学与伪科学:界限何在?》,有删改)[注]①证伪:与“证实”相对。

证实是用归纳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证伪是建立在演绎的基础上,指理论在逻辑上可能存在反例,可证明其不确实性。

②水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他以此来解释世界的本质。

3.第④段加点词“围墙”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4.下列语句中,可以用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B.爱因斯坦说:对真理和知识的探索是人类最崇高的品质之一。

C.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5.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们曾经认为,凡符合经验的归纳或理性的推论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伪科学。

B.人们曾经认为,科学总是在不断消除错误中前进的,因而总是相对正确的东西。

C.人们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曾经行之有效、而现在却已失效的科学形态都属于伪科学。

D.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已从根本上脱离了纯粹的认识领域,扩展到了实际研究活动领域。

6.④⑤两段都用到了“水是世界的本原”的例子,对此评析不合理的两项是()()。

(4分)A.用对同一个理论的不同认识,清晰地表明了证实主义与证伪主义的差异。

B.用一个例子来解释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内容单一,有损表达的充分性。

C.这个命题是以思辨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超越了经验科学,属于这两段所讨论的范畴。

D.这是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其中的“水”是抽象的概念,难以实证,所以用在第④段中很恰当。

E.第⑤段在列举逻辑、数学等非经验科学并指明其价值后,用哲学的例子加以阐释,表述严密。

7.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父亲的树陈忠实①三年困难时期①,我正上高中。

一日父亲出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

我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

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

这根椿树苗子是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了。

父亲吩咐我去担水。

泉水在村子最东头,我家在村子顶西边,来回最快也需半小时。

待我挑水回来,父亲早已挖好一个在我看来过大的土坑,坐在场塄边儿上抽旱烟。

他把树苗置入坑里,我用铁锨铲土填进坑,他把虚土踩踏一遍,让我再填,他再踩踏。

他教我在土坑外沿围一圈高出地面的土梁,再倒进水去。

我遵嘱一一做好,看着土坑里的水一层一层低下去,渗入新填的新鲜土坑里,成活肯定是毫无疑义。

父亲又指示我,用酸枣刺棵子顺着那个小坑围成一圈栽起来,再用铁丝围拢固定,恰如篱笆,保护小椿树秧子。

父亲坐在地上抽烟,看着我做。

我却想到,现在属于父亲领地的,除了住房的庄基,就门前的这一小片场地了,充其量有二厘地。

下了这个场塄,就是统归集体的土地了。

父亲要在他可以自主掌控的二厘场地上,栽种一棵椿树。

②父亲是个农民,种田是本职主业,而业余爱好就是栽树。

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

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

父亲指靠着这些杨树,供给我们哥俩的学杂费用。

父亲把杨树齐根斫下来,卖了椽子,大约七八毛钱一根,再把树根刨出来,剁成小块,晒干,挑到河对岸的油坊镇上去卖,每百斤可卖一块至一块两毛钱。

父亲在斫了树干刨了树根的渠沿上,当即再移栽新的杨树秧,期待三年后斫下一根椽子卖钱。

父亲卖椽卖柴供两个儿子念书的举动竟无意间传开,直到现在,我偶尔遇到一些同里乡党,见面还要感叹“你爸总算没有白卖树卖柴”的话。

农村实行合作化以后,土地归集体,父亲也无树根可刨了,我只好休了一年学。

③我在每个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

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

一次,椿树苗新冒出的嫩枝叫一个娃用弹弓折断了头,后来就在断折处,从东西两边发出两枝新芽,渐渐长起来。

我曾建议父亲,小树不该过早分杈,应该去掉一枝,留下一枝才能长高长直。

父亲说,先不急,都让长着。

这椿树秧子刚冒出来便遭拦头折断的打击,似乎憋了气,硬是非要长出一番模样来,从侧旁发出的两根新芽更见茁壮,眼见着拔高,竞相比赛一般生机勃勃。

父亲怕那细杆负载不起茂盛的叶子,便给树干捆绑一根立杆,帮扶着它不倒不折。

这椿树便站立住了。

无意间几年过去,我高考名落孙山回乡当了民办教师,生活多有波折,似乎也不太在意它了,这椿树已长得小碗粗,在天空展开枝杈和伞状的树冠,却仍然是两根分枝。

父亲竟没有除掉任何一根,就任其自由生长。

这椿树得了父亲的宽容和心软,双枝分杈的形态就保持下来,直到现在都合抱不拢的大树,依然是对称平衡的双枝撑立在天空。

④到八十年代初始,吃饱穿暖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的好光景到来时,我筹备拆掉老朽不堪的旧房换盖新房了,不料父亲生了绝症。

他似乎在交待后事,对我说,场塄上那棵椿树,可以伐倒做门窗料。

椿树性硬却也质脆,不宜做檩当梁,做门窗或桌椅却是上好木材。

父亲感慨说,我栽了一辈子树,一根椽子都没给自家房子用过,都卖给旁人盖房子了,把这椿树伐下来,给咱的新房用上一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