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

合集下载

新课改教学理念

新课改教学理念

新课改教学理念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进步。

新课改教学理念是新时代下的一种教育思想,它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新课改教学理念。

二、学生为主体1. 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变成了指导者和引导者。

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学生的参与度新课改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以实践为基础1. 实践性强新课改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性,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把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实践性的重要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样一来,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就可以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

四、以能力为核心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新课改教学理念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鼓励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完成任务。

五、总结新课改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它强调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

新课改中教育理念转变的几种有效做法

新课改中教育理念转变的几种有效做法

新课改中教育理念转变的几种有效做法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课改教育理念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探究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自主选修课、开展科技竞赛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授课、课堂互动问答、实践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3. 促进师生互动,建立平等的教育关系:新课改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学,教育关系从一种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单向关系转变为一种师生互动的平等关系。

学校可以开展教育沙龙、师生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新课改教育理念要求学生需要探究和实践,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校园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引导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方式:新课改教育理念要求学生需要具备多元、开放的思考方式,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讨论会、辩论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

每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并把它转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可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一、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和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五、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总体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改的理念

新课改的理念

新课改的理念针对所有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体现了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三大课程理念一方面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整体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观;第三,要完善评价机制,尤其是要建立一套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点,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教育理念问题。

“应试教育”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它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鉴别人才的唯一途径,决定着教学目标、方式、手段以及管理评价的导向。

所有考试中心都是为了升学而进行的。

在很多地方,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和目标。

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升学率成为-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

3.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看,新课程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关注人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在理念上,新课程提倡这样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规律的,学生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整体,学生是一个整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是一个整体,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在教师意识之外,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所以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贯彻“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

扩展教科书就是例证:教材是学校用来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非唯一的)",是具体的范例。

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最终目的不在于记忆全部内容,而是运用教材材料进行问题分析训练,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以教材作为“中介”。

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全面发展能力。

教书育人的重点不应在教材内容的完成上,而是在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的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正转变为会学。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也在悄悄地变革。

说到新课改,大家可能会想,这究竟是个什么鬼?其实,它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有效,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得更畅快。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保证让你听完后豁然开朗。

1. 以学生为中心1.1 学生是主角首先,咱们得说说“以学生为中心”。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真的是大刀阔斧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以前,老师就是台上说教的权威,学生们坐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偶尔抬头看看钟,盼着下课铃声响起。

而现在,老师变成了引导者,学生们则成了学习的主角。

想想,谁不想在课堂上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呢?这样的课堂活脱脱就像一场热闹的聚会,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

1.2 激发兴趣再说了,学生们的兴趣可得放在首位。

想象一下,今天的课程是关于古代历史的,如果老师只是干巴巴地讲课,谁还愿意听呢?而如果老师用游戏、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保证大家都乐得不行。

这样一来,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真是“乐在其中”啊!2. 促进全面发展2.1 知识与能力并重接下来,咱们聊聊“促进全面发展”。

这可不是光学习书本知识,大家都知道,光有知识没有能力,跟纸上谈兵有什么区别?所以,新课改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实验、实地考察、社会服务等等,帮助学生们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象一下,学生们在野外露营,自己搭帐篷、煮饭,那感觉真是比上课有趣多了!2.2 培养综合素质当然,除了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新课改提倡的就是这样的理念,学生们不再单纯追求分数,而是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比如,参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志愿服务,这些都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样一来,孩子们将来走出校门,能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真是“百炼成钢”!3. 强调实践与创新3.1 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后,咱们来谈谈“强调实践与创新”。

新课改教学理念

新课改教学理念

新课改教学理念一、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和实践的重要议题。

在中国,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内涵新课改教学理念是指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线,以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2.1 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核心要素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课改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批判等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2 发展为主线发展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基本原则之一。

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非仅仅追求单一的知识点掌握。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情感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

2.3 素养为核心素养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基本目标之一。

素养包括学科素养、综合素养和创新素养等多个方面。

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实践与案例分享新课改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下面列举一些实践案例,展示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3.1 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一种典型实践方式。

在项目制学习中,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实现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

通过项目制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2 转变教学模式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课改基本理念(2篇)

新课改基本理念(2篇)

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中小学教师必备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中小学教师必备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1、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2、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3、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4)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七、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1、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2、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3、实行探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

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应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同时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研究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动性。

强调教师成长是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要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情绪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研究情绪;研究过程是否愉悦,研究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全员参与研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

交往状态方面,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 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 新教育理念
33
•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 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 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 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 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 谛。 •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 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 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1
•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 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 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 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 • 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 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 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课程和 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
31
•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 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 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 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 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 了教育的阻力。 • 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 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 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 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 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34
•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 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 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 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 围。 •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 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 的解放。
4
•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 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 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 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 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 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 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有哪些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有哪些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有哪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中小学教育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进行革新和改进。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有许多新的设计理念被提出,这些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以下是一些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1.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旨在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这种理念强调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教学设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教育是一种强调不同学科之间联系和整合的教育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综合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种理念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旨在通过项目设计和实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这种理念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 技术整合教育。

技术整合教育是一种将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旨在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这种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利用多媒体、网络和智能设备等技术工具,创造更加丰富、多样和互动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的出现,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更全面的能力和素质。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这些设计理念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和进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答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1世纪的教育应当着眼于使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发特点。

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倡导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使他们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良好地表达和交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具有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课程观决定课程体系。

过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直接从知识体系推演而来的学科体系,课程目标多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

这种课程体系的优点是学科系统性很强,缺点是偏重智育学科的训练,知识点支离破碎,各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横向联系,课堂里被动灌输知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了综合性、加强了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力图克服学科科目树立、学科知识的倾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个性差异。

树立开放的新课程观,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综合的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加深相关学科的联系,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建构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可以说,改变“教师中心观”、“学生中心观”,建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I、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

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严禁一切封建迷信其他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及物品传入校园。

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改革通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改革下的新教育理念,以及它们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关于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新课程改革不仅注重传统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新课程改革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新教育理念的内涵新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教育理念倡导跨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

新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实现个性化学习。

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参与各种项目、实践活动中,不仅增加了知识的积累,更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可能性。

新教育理念的引入,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新课程改革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愿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1. 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有哪些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有哪些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有哪些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的教学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新的设计理念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中小学最新的设计理念有哪些呢?
首先,注重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刀切的,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而现在的设计理念则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强调实践性教学。

传统的教学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现在的设计理念则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实验、实训、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再次,推崇跨学科教学。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是孤立的,学生只是单一学科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用。

而现在的设计理念则更加推崇跨学科教学,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和交叉,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最后,注重情感教育。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品德发展。

而现在的设计理念则更加注重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的来说,中小学最新的设计理念强调个性化教学、实践性教学、跨学科教学和情感教育,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设计理念的不断推进,将有助于推动中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是什么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是什么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是什么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小学的教学设计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最新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中小学最新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
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在,教育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其次,个性化教育是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
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的重要目标。

现在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同时,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中小学最新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样的设计理念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更多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作者:佚名点击数:473 更新日期:2006-4-17本章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这是我国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本章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我国中小学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变革。

第一节中小学新课改理念下学生观的变革一、中小学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重大问题,其中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它把教师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一个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①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导地位。

这两种观念都不适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是不科学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承认学生的客体性和客体地位,就是强调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

因此,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地位来看,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是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

新课程视野下的学生主体性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自主性。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学科课程内容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

(2)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他能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积极参与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其次,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如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安排与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顺序,主动获取知识,并能按照各自的方式,把它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和发展。

(3)创造性。

创造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

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创造性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

二是对自身的超越。

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

创造性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指以下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像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

创造性这个概念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主体的品质、特征和属性。

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完整地统一于学生的主体性之中。

自主性是核心,能动性是基础,创造性是灵魂。

二、现代中小学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它带有明显的个性化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认识并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

1.主动性主动学习是现代学习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方式环境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兴趣。

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责任。

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

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2.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的独立性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

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3.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体现。

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

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固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

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体验使学习进入社会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

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

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从学习角度来讲,就是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失去其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

5.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显然,上述五点特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整体。

我们正是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阅读材料3-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