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西宁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西宁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88.07.02•【字号】•【施行日期】1988.10.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西宁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87年11月13日西宁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88年7月2日青海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管理第三章建筑管理第四章临时建筑管理第五章违章建筑处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保证西宁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属于军事机密的工程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城市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
第四条市城建部门主管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区城建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的城建管理工作。
第二章建设用地管理第五条城市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旧城改建和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第六条市城建部门负责市规划区内土地的规划管理,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土地的地政管理。
第七条在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时,须持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计划和有关文件,经市城建部门审查其用地性质、位置和范围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办理使用或征用土地手续。
第八条经批准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或扩大用地面积,不得多征少用或征而不用,土地闲置不得超过二年。
第九条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在批准的用地上安排料场、运输通路或其它临时设施,确需另行增加临时用地的,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在临时用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或构筑物。
第十条市规划区内的乡村建设用地,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和有关规定办理。
西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2021年)
西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3.31•【字号】•【施行日期】2021.03.3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西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2021年)(2015 年 6 月26 日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15 年7 月24 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根据2020 年10 月30 日西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并经2021 年 3 月31 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的《西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的决议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第四章监督检查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实施和修改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三条市、县(区)自然资源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在市、县自然资源规划主管部门指导下,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青海省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青海省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项目名称:青海省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委托方(甲方):民和县人民政府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码: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001)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12 年 02 月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所邓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董珂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顾永涛高级城市规划师魏天爵高级城市规划师:刘国园高级城市规划师冯雷助理城市规划师李江云高级城市规划师矫雪梅城市规划师李艳钊助理城市规划师邹歆工程师祁祖尧工程师陈岩工程师牛晗高级工程师张雪姣实习生任灵芝实习生宿兰珍实习生民和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参加人员:杨学峰局长王国水副局长马占元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梁春梅规划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目录总则第一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二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第二节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第三节城镇空间结构第四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第五节城镇职能结构第六节产业空间布局第七节公共服务设施第八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第九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第十节综合交通系统第十一节重大基础设施第十二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十三节空间管制第三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第一节“四区”划定及管制政策第二节城镇空间布局第三节工业园区发展第四节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第五节村庄建设第六节规划区协调管理第四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节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二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三节城市新区建设第四节老城更新第五节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第五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第六节地下空间利用第七节综合交通系统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总体城市设计第十节市政工程设施第十一节城市环境保护第十二节城市防灾及公共安全第十三节空间发展时序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附则附件一:青海省建设厅关于同意总规修编的函附件二:《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年)》审查会议纪要附表总则为推进民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速民和城镇化进程、建设好青海东部门户城市,在“兰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海省启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的大背景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青海省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公示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图
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图附件一:重点开发区域基本情况表区域范围按实际行政区划扣除基本农田扣除禁止开发区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km2)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km2)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km2)州(市)县(区、行委)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一、东部重点开发区西宁市城西区、城东区、城北区、城中区的全部区域,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区域188.63 32.65% 6408.57 0.89% 174.53 30.21% 5207.91 0.73% 186.95 32.36% 4596.89 0.64% 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县、民和县、互助县、化隆县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区域,循化县全部区域133.58 23.12% 10621.64 1.48% 92.18 15.95% 8890.34 1.24% 133.62 23.13% 8660.22 1.21%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12.66 2.19% 4664.29 0.65% 9.68 1.68% 4512.27 0.63% 12.77 2.21% 4510.29 0.63% 海南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26.22 4.54% 26007.53 3.62% 19.57 3.39% 25551.01 3.56% 26.11 4.52% 23367.97 3.26% 海北州海晏县2.65 0.46% 4830.74 0.67% 1.63 0.28% 4808.39 0.67% 2.49 0.43% 3969.19 0.55%小计363.74 62.95% 52532.76 7.32% 297.59 51.50% 48969.91 6.83% 361.94 62.64% 45104.55 6.29% 二、柴达木重点开发区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大柴旦行委、冷湖行委、茫崖行委的城关镇规划区及周边工矿区、东西台独立工矿区35.15 6.08% 27928.48 3.89% 35.15 6.08% 27928.48 3.89% 35.15 6.08% 27928.48 3.89%小计35.15 6.08% 27928.48 3.89% 35.15 6.08% 27928.48 3.89% 35.15 6.08% 27928.48 3.89% 合计398.89 69.04% 80461.24 11.21% 332.74 57.59% 76898.39 10.7% 397.09 68.73% 73033.04 10.18% 1附件二:限制开发区域基本情况表区域范围按实际行政区划扣除基本农田扣除禁止开发区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km2)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km2)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km2)州(市)县(区、行委)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一、国家级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玉树州玉树市、杂多县、治多县、称多县、曲麻莱县、囊谦县40.05 6.93% 197953.70 27.59% 40.05 6.93% 197953.70 27.59%31.24 5.41% 48513.87 6.76% 果洛州玛沁县、玛多县、达日县、班玛县、甘德县、久治县19.20 3.32% 76442.38 10.65% 19.20 3.32% 76442.38 10.65% 10.37 1.79% 47986.18 6.69% 黄南州河南县、泽库县11.23 1.94% 13092.58 1.82% 11.02 1.91% 13066.96 1.82% 7.83 1.36% 10159.58 1.42% 海南州兴海县、同德县13.89 2.40% 16903.88 2.36% 9.73 1.68% 16723.04 2.33% 12.21 2.11% 10828.22 1.51% 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0.25 0.04% 58759.90 8.19% 0.25 0.04% 58759.90 8.19% 0.05 0.01% 48264.59 6.73%小计84.62 14.65% 363152.45 50.61% 80.25 13.89% 362945.99 50.59% 61.70 10.68% 165752.45 23.10%二、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海北州门源县、祁连县、刚察县25.95 4.49% 28496.91 3.97% 20.37 3.53% 28188.23 3.93% 22.85 3.95% 21739.87 3.03% 海西州天峻县2.24 0.39% 25547.12 3.56% 2.24 0.39% 25547.12 3.56% 1.90 0.33% 22303.12 3.11%小计28.19 4.88% 54044.03 7.53% 22.61 3.91% 53735.35 7.49%24.75 4.28% 44042.99 6.14%三、东部农产品主产区西宁市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的基本农田14.08 2.44% 1015.54 0.14% 14.08 2.44% 1015.54 0.14% 14.08 2.44% 1015.54 0.14% 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县、民和县、互助县、化隆县的基本农田37.83 6.55% 2422.36 0.34% 37.83 6.55% 2422.36 0.34% 37.83 6.55% 2422.36 0.34%小计51.91 8.98% 3437.90 0.48% 51.91 8.98% 3437.90 0.48% 51.91 8.98% 3437.90 0.48%2附件二:限制开发区域基本情况表(续)区域范围按实际行政区划扣除基本农田扣除禁止开发区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km2)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km2)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km2)州(市)县(区、行委)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四、中部生态功能区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大柴旦行委、冷湖行委、茫崖行委除城关镇规划区及周边工矿区、东西台独立工矿区外的区域3.52 0.61% 215744.83 30.07% 3.68 0.64% 215482.82 30.03% 3.25 0.56% 200360.08 27.93%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2.97 0.51% 152.02 0.02% 2.97 0.51% 152.02 0.02% 2.86 0.49% 152.02 0.02% 海北州海晏县 1.03 0.18% 22.35 0.003% 1.03 0.18% 22.35 0.01% 0.99 0.17% 22.35 0.01% 海南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 6.66 1.15% 465.71 0.06% 6.66 1.15% 465.71 0.06% 6.31 1.09% 197.60 0.03%小计14.18 2.45% 216384.91 30.16% 14.34 2.48% 216122.89 30.12% 13.41 2.32% 200732.05 27.98% 合计178.90 30.96% 637019.28 88.79% 169.11 29.27% 636242.13 88.68% 149.03 25.79% 414050.55 57.71%3附件三:禁止开发区域名录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称面积(km2)位置主要保护对象青海湖自然保护区4952.00 刚察、海晏、共和县斑头雁、棕头鸥等水禽及生态系统青海隆宝自然保护区100.00 玉树市黑颈鹤、天鹅等水禽及草甸生态系统青海孟达自然保护区172.90 循化县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生物物种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45000 治多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及生态系统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152300 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州的16 县,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珍稀动物及湿地、森林、高寒草甸青海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3733.91 德令哈市梭梭林、鹅喉羚及荒漠植被生态系统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1078.70 大通县森林生态系统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称面积(km2)位置主要保护对象青海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583 刚察、海晏、共和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三、国家森林公园名称面积(km2)位置主要保护对象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1127.23 互助县原始生态林区青海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152.47 尖扎县青海云杉、油松树种及丹霞地貌景观青海大通国家森林公园47.47 大通县森林生态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青海群加国家森林公园58.49 湟中县青海云杉、山杨、紫桦等乔木树种青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1480.25 门源县原始生态林区青海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51.71 乌兰县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等树种青海麦秀国家森林公园15.35 泽库县森林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四、国家地质公园名称面积(km2)位置主要保护对象青海尖扎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154.00 尖扎县“丹霞”地貌景观青海久治年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2338.00 久治县冰川地质遗迹4青海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2386.00 格尔木市地质地貌景观青海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1127.00 互助县“岩溶”地貌景观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248.00 贵德县红色碎屑岩和风蚀地貌景观五、省级自然保护区名称面积(km2)位置主要保护对象克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1150.00 德令哈市梭梭林、鹅喉羚及荒漠植被青海格尔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42.00 格尔木市水禽鸟类及湿地生态系统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7944.00 祁连、门源、天峻、德令哈胡杨林及荒漠植被青海省诺木洪自然保护区1180.00 都兰县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六、省级风景名胜区名称面积(km2)位置主要保护对象大通老爷山、宝库峡、鹞子沟风景名胜区159.00 大通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贵德黄河风景名胜区63.00 贵德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黄南坎布拉风景名胜区102.00 尖扎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门源百里花海风景名胜区193.00 门源县自然景观互助北山风景名胜区485.00 互助县自然景观都兰热水风景名胜区78.00 都兰县人文景观泽库和日风景名胜区17.00 泽库县人文景观贵南直亥风景名胜区53.00 贵南县自然景观海西哈拉湖风景名胜区900.00 德令哈自然景观互助佑宁寺风景名胜区18.00 互助县人文景观天峻山风景名胜区90.00 天峻县自然景观乐都药草台风景名胜区33.00 乐都区人文景观柴达木魔鬼城风景名胜区450.00 冷湖行委自然景观昆仑山野牛谷风景名胜区85.00 格尔木市自然景观七、省级森林公园名称面积(km2)位置主要保护对象青海西宁湟水省级森林公园 3.11 西宁市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青海峡群寺省级森林公园35.50 平安县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5青海南门峡省级森林公园220.00 互助县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青海上五庄省级森林公园633.31 湟中县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青海东峡省级森林公园20.00 湟源县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青海上北山省级森林公园399.60 乐都区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青海黄河省级森林公园32.87 贵德县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祁连黑河大峡谷省级森林公园238.29 祁连县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青海互助松多省级森林公园104.93 互助县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青海湟中南朔山省级森林公园 3.10 湟中县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青海德令哈柏树山省级森林公园182.00 德令哈市森林生态和自然景观八、省级地质公园青海德令哈柏树山省级地质公园779.00 德令哈市高寒干旱岩溶与湖泊景观九、国家湿地公园名称面积(km2)位置主要保护对象贵德黄河清国家级湿地公园45.16 贵德县沼泽、湖泊西宁湟水国家级湿地公园 5.09 西宁市沼泽、湖泊洮河源国家级湿地公园383.93 河南县沼泽、湖泊十、国际重要湿地名称面积(km2)位置主要保护对象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湿地536 刚察、海晏、共和县水禽鸟类、青海裸鲤扎陵湖湿地526.1 玛多县水禽鸟类鄂陵湖湿地610.7 玛多县水禽鸟类十一、国家重要湿地名称面积(km2)位置主要保护对象冬给措纳湖湿地396.31 玛多县水禽鸟类尕斯库勒湖湿地1373.29 茫崖行委水禽鸟类哈拉湖湿地1253.14 德令哈市水禽鸟类库赛湖湿地1259.15 治多县水禽鸟类卓乃湖湿地1181.63 治多县水禽鸟类多尔改错湿地791.68 治多县水禽鸟类6可鲁克湖湿地302.33 德令哈市水禽鸟类托素湖湿地689.86 德令哈市水禽鸟类隆宝滩湿地100 玉树市黑颈鹤、天鹅等水禽岗纳格玛错湿地254.23 玛多县水禽鸟类玛多湖湿地796.85 玛多县水禽鸟类柴达木盆地其它湿地1411.25 海西州沼泽、湖泊依然错湿地(尼日阿错改区域)4956.19 杂多县沼泽、湖泊茶卡盐湖湿地311.46 乌兰县沼泽、湖泊青海湖湿地4592 刚察、海晏、共和县水禽鸟类、青海裸鲤十二、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名称面积(km2)位置主要保护对象北川塔尔水源地61.19 西宁市、大通县浅层地下水西纳川丹麻寺水源地55.4 西宁市、湟中县浅层地下水西川多巴水源地49.23 西宁市、湟中县浅层地下水北川石家庄水源地125.9 西宁市、大通县浅层地下水大通县城堡子水源地19.93 大通县浅层地下水湟源城关大华水源地11.26 湟源县浅层地下水乐都碾伯镇引胜沟水源地7.4 乐都区浅层地下水互助县威远镇西坡水源地22.67 互助县浅层地下水海北州西海镇麻皮寺水源地 3.6 海晏县浅层地下水门源老虎沟水源地 3.18 门源县浅层地下水海晏县三角城水源地 3.44 海晏县浅层地下水同仁县曲麻水源地 2.58 同仁县浅层地下水河南县优干宁镇水源地0.42 河南县浅层地下水同德县尕巴松多镇水源地 5.55 同德县浅层地下水兴海县子科滩镇水源地 5.57 兴海县浅层地下水甘德县贡麻河水源地 2.1 甘德县浅层地下水达日县跨热沟水源地 2.1 达日县浅层地下水玛多县玛查理河水源地 2.2 玛多县浅层地下水7祁连县八宝河水源地1 祁连县浅层地下水刚察县沙柳河水源地3.89 刚察县浅层地下水格尔木河冲洪积扇水源地0.42 格尔木市浅层地下水德令哈市巴音河谷水源地0.09 德令哈市浅层地下水乌兰县希里沟水源地 3.44 乌兰县浅层地下水天峻县新源镇水源地15.32 天峻县浅层地下水大柴旦镇水源地0.52 大柴旦镇浅层地下水冷湖镇水源地7.09 冷湖镇浅层地下水花土沟阿拉尔水源地 2.25 茫崖行委浅层地下水玉树市扎西科河水源地0.79 玉树市浅层地下水治多县聂恰曲水源地0.79 治多县浅层地下水囊谦县那容沟水源地 3.59 囊谦县浅层地下水曲麻莱县珠穆泉沟水源地2.2 曲麻莱县浅层地下水北川河黑泉水库水源地9.57 大通县水库湟中县青石坡水源地0.36 湟中县河道民和县西沟天井峡水源地 3.89 民和县河道民和县七星泉水源地7.6 民和县河道化隆县沟后水库水源地12.77 化隆县水库循化县积石镇水源地0.36 循化县河道门源县城镇供水水源地 3.18 门源县河道同仁县江龙沟水源地 2.06 同仁县河道尖扎县自来水水源地 3.09 尖扎县河道泽库县夏德日河水源地 4.16 泽库县河道共和县恰让水源地84.24 共和县河道同德县南巴滩水源地 5.55 同德县河道贵南县卡加水源地 3.55 贵南县河道贵德县岗拉弯水源地 3.76 贵德县河道玛沁县野马滩水源地 4.15 玛沁县河道班玛县莫巴沟水源地 2.2 班玛县河道8久治县第二水源地 2 久治县河道杂多县清水沟水源地 1.3 杂多县河道称多县下庄村叉拉沟水源地 1.2 称多县河道囊谦县自来水水源地 1.1 囊谦县河道曲麻莱县龙纳沟水源地 1.5 曲麻莱县河道都兰县察汗乌苏镇水源地 5.8 都兰县河道十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位置主要保护对象马厂垣遗址民和县马厂垣乡古遗址西海郡故城遗址海晏县古遗址喇家遗址民和县官亭镇古遗址塔温搭里哈遗址都兰县巴隆古遗址热水墓群都兰县热水乡古墓葬塔尔寺湟中县鲁沙尔镇古建筑瞿昙寺乐都区瞿昙镇古建筑隆务寺同仁县隆务镇古建筑藏娘佛塔及桑周寺玉树市仲达乡古建筑贵德文庙及玉皇阁贵德县河阴镇古建筑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海晏县西海镇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柳湾遗址乐都区高庙镇柳湾村古遗址沈那遗址城北区小桥村古遗址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囊谦县吉尼赛乡麦曲村古建筑却藏寺互助县南门峡乡却藏寺村古建筑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玉树市巴塘乡贝达社村石窟寺及石刻新寨嘉那嘛呢玉树市结古镇新寨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卜乎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十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位置主要保护对象巴州遗址民和县巴州乡巴州村古遗址9朱家寨遗址西宁市大堡子乡朱家寨村古遗址白崖子遗址乐都区高庙镇白崖子村古遗址汉庄子遗址乐都区雨润乡汉庄村古遗址蒲家墩遗址乐都区高庙镇蒲家墩村古遗址小垣遗址民和县塘尔垣乡小垣村古遗址巴燕遗址化隆县巴燕镇前台村古遗址总寨遗址互助县沙塘川乡总寨村古遗址虎台西宁市彭家寨乡杨家寨村古遗址曲沟古城共和县曲沟乡古遗址希里沟古城乌兰县希里沟镇古遗址香日德古城都兰县香日德镇古遗址南垣遗址民和县巴州乡南垣村古遗址山城遗址民和县上川口镇山城村古遗址松树庄遗址民和县松树庄乡松树庄村古遗址阳洼坡遗址民和县转导乡阳洼坡村古遗址马聚垣遗址民和县马场垣乡马聚垣村古遗址罗巴垣遗址民和县李二堡乡罗巴垣村古遗址黑鼻崖遗址互助县哈拉直沟乡尚家村古遗址清水河遗址湟中县总寨乡清水河村古遗址本巴口遗址湟中县拦隆口乡本巴口村古遗址豆尔加阴坡遗址互助县五峰乡豆尔加阴坡村古遗址下哇台遗址互助县五十乡五十村古遗址张卡山遗址互助县松多乡盘路村古遗址下柴开遗址都兰县香日德乡下柴开村古遗址托勒台遗址共和县曲沟乡合洛寺村古遗址胡热热遗址民和县官亭镇吕家沟村古遗址白崖子沟遗址民和县前河乡下甘家村古遗址本布台台遗址湟中县多巴镇王家庄村古遗址后子河遗址大通县后子河乡东村古遗址10石家营(丙)遗址平安县小峡乡古城崖村古遗址下排园艺场遗址贵德县河西乡下排村古遗址羊曲十八档遗址兴海县河卡乡羊曲村古遗址兔儿滩东遗址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古遗址拉毛遗址尖扎县昂拉乡拉毛村古遗址乔什旦遗址尖扎县加让乡如是其村古遗址三其遗址互助县沙塘川乡三其村古遗址长宁遗址大通县长宁乡长宁村古遗址三合(乙)遗址平安三合乡三合村古遗址肖家遗址民和县转导乡肖家村古遗址新尼(乙)遗址尖扎县贾家乡安中村古遗址下孙家寨遗址西宁市二十铺乡下孙家寨村古遗址张尕遗址循化县白庄乡张尕村古遗址尕马卡遗址民和县杏儿乡尕马卡村古遗址仓库遗址循化县查汗都斯乡中庄村古遗址尕义香更遗址贵德县罗汉堂乡乜那村古遗址狼舌头遗址兴海县曲什安乡西滩村古遗址南坎沿(乙)遗址兴海县河卡乡羊曲村古遗址堂尔亥来遗址贵德县河西乡五路口村古遗址晁马家遗址乐都区高庙镇晁马家村古遗址西坪遗址乐都区洪水乡西坪村古遗址瓦窑台(甲)遗址民和县马场垣乡上西川村古遗址西杏园遗址西宁市马坊乡西杏园村古遗址张家(丙)遗址民和县前河乡张家寺村古遗址花园台遗址西宁市二十里铺乡花园台村古遗址东村遗址平安县三合乡东村古遗址庙后台遗址湟中县田家寨乡田家寨村古遗址大通苑(乙)遗址互助县双树乡大通苑村古遗址寺沟遗址大通县后子河乡北川渠管所古遗址11寺台遗址平安县巴藏沟乡寺台村古遗址平乐(甲)遗址大通县清平乡平乐村古遗址山城遗址大通县景阳乡山城村古遗址高家遗址民和县转导乡高家村古遗址八寺崖遗址大通县沟乡八寺崖村古遗址白土庄遗址化隆县德加乡白土村古遗址白崖(丙)遗址互助县威远镇白崖村古遗址东干木遗址同仁县麻巴乡东干木村古遗址丰台(甲)遗址互助县威远镇红崖村古遗址古格滩南坎遗址贵南县茫拉乡那然村古遗址贺家庄遗址大通县青山乡贺家庄古遗址勒加遗址同仁县年都乎乡曲麻村古遗址拉卡石树湾遗址湟中县李家山乡吉家村古遗址龙哇切吾遗址共和县恰卜恰镇吉东村古遗址麻洞门遗址湟中县坡家乡坡家村古遗址马汉台西坎沿遗址共和县铁盖乡农业点古遗址马克唐遗址尖扎县加让乡马克唐村古遗址南海殿遗址贵德县河阴镇西家咀村古遗址祁家庄遗址互助县南门峡乡祁家庄村古遗址群科加拉古城西遗址共和县倒淌河乡甲乙村古遗址双二东坪遗址乐都区洪水乡双二村古遗址寺台地遗址贵德县河西乡吾路口村古遗址塔格尕当遗址贵南县茫拉乡格达麻村古遗址塔干遗址湟中县拦隆口乡铁家营村古遗址唐加里遗址贵德县罗汉堂乡乜那村古遗址团结遗址化隆县群科镇团结村古遗址下石城遗址湟中县多巴镇国寺营村古遗址新麻遗址同仁县保安乡新城村古遗址夏塘台遗址祁连县扎麻什乡夏塘台村古遗址12西台遗址共和县恰卜恰镇西台村古遗址崖头沿遗址贵德县河东乡罗家村古遗址朱乃亥台遗址共和县沙珠玉乡岗力卡村古遗址靳家台遗址互助县五峰乡下马家圈村古遗址北向阳古城刚察县吉尔孟乡向阳村古遗址破塌城湟中县多巴镇多巴村古遗址冬次多古城贵南县塔秀乡只哈村古遗址大小方台湟源县日月乡大茶石浪村古遗址金巴台古城门源县北山乡金巴台村古遗址塌城化隆县德加乡白土庄村古遗址丹阳古城民和县中川乡辛家村古遗址门源古城门源县城古遗址十八公里处古三角城祁连县俄博乡古遗址黑古城乐都区马营乡古城村古遗址藏盖古城贵德县新街乡藏盖村古遗址白城子(又称察汉城)共和县倒淌河乡黄科村古遗址黑古城湟中县上新庄乡黑古城村古遗址切吉古城兴海县河卡乡红旗村古遗址铁城山古城同仁县保安乡保安村古遗址正东巴古城共和县东巴乡东巴村古遗址支东加拉古城兴海县河卡乡宁曲村古遗址罗哇村场后台遗址尖扎县加让乡罗哇林场古遗址黑古城共和县倒淌河乡蒙古村古遗址尕海古城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村古遗址龙曲古城兴海县唐乃亥乡沙那村古遗址夏塘古城兴海县桑当乡夏塘村古遗址应龙城共和县青海湖海心山古遗址莫草得哇遗址玛多县花石峡乡古遗址伏俟城共和县石乃亥乡古遗址13克图古城门源县克图乡克图村古遗址科哇古城循化县白庄乡朱格村古遗址文都古城循化县文都乡拉代村古遗址边墙大通县桥头镇古遗址尕让古城贵德县尕让乡查曲昂村古遗址南滩古城西宁市城中区古遗址瓦家古城贵德县河西乡瓦家村古遗址鸿化寺古城民和县转导乡鸿化村古遗址斗后宗古城同德县巴水乡古遗址班家湾遗址互助县威远镇班家湾村古遗址龙山遗址湟源县申中乡卡路村古遗址善马沟遗址互助县台子乡善马沟村古遗址南古城湟源县城关镇尕庄古遗址北古城湟源县城关镇古遗址赤岭遗址湟源县日月乡兔尔干村古遗址西纳寺遗址湟中县拦隆口乡上寺村古遗址科尔林昂索古堡民和县硖门乡康杨村古遗址西宁古城墙香水园段西宁市城中区古遗址湟中边墙遗址湟中县李家山、四营、坡家、上新庄古遗址永安城门源县皇城乡古遗址小柴旦遗址大柴旦镇东约40公里古遗址三岔口遗址格尔木市南约110公里古遗址崖家坪遗址民和县李二堡乡范家村古遗址胡李家遗址民和县中川乡光明村胡李家社古遗址加木格尔滩古城址天峻县快尔玛乡古遗址克才城址共和县曲沟乡克才村古遗址杨家古城遗址大通县城关镇李家磨村古遗址苏家堡故城大通县景阳镇苏家堡村古遗址端巴营墓群湟中县拦隆口乡端巴营村古墓葬14吴仲墓群西宁市大堡子乡巴浪村古墓葬总寨墓群互助县沙塘川乡总寨村古墓葬多巴墓群湟中县多巴镇指挥庄村古墓葬杜家庄墓群湟中县总寨乡杜家庄村古墓葬考肖图古墓都兰县香加乡考肖图沟内古墓葬刘家寨墓群西宁市彭家寨乡晨光村古墓葬彭家寨墓群西宁市彭家寨乡彭家寨村古墓葬英德尔古墓都兰县英德尔羊场古墓葬白崖子墓群乐都区高庙镇白崖子村古墓葬高寨墓群互助县高寨乡东庄村古墓葬陶家寨墓群西宁市二十里铺乡陶家寨村古墓葬汪家庄墓群互助县沙塘川乡汪家庄村古墓葬烧人沟墓地同仁县保安乡保安村古墓葬年都乎墓地同仁县年都乎乡年都乎村古墓葬瓦窑嘴墓地乐都区雨润乡汉庄村古墓葬尕马堂东台墓地尖扎县康扬乡尕马堂村古墓葬关塘村墓地贵南县沙沟乡关塘村古墓葬勒合加墓地同仁县麻巴乡群吾村古墓葬如什其墓地尖扎县加让乡如是其村古墓葬大湾口墓地湟源县和平乡尕庄村古墓葬德州墓地海晏县托勒乡德州村古墓葬棺材沟墓地循化县街子乡古吉来村古墓葬尕山墓群互助县威远镇大寺村古墓葬尕什在来墓地贵德县东沟乡上兰角村古墓葬加玛山墓地循化县积石镇沙坝塘村古墓葬蚂蚁嘴墓地湟源县申中乡卡路咀村古墓葬羌隆沟墓地兴海县温泉乡南木塘村古墓葬日干墓地化隆县德恒隆乡德恒隆村古墓葬三十里铺墓地平安县小峡乡三十里铺村古墓葬15香让北坎沿墓地兴海县河卡乡羊曲村古墓葬下西台墓地共和县恰卜恰镇下西台村古墓葬哇龙山墓地贵德县河阴镇邓家村古墓葬干果羊下庄墓地贵德县常农乡干果羊上庄村古墓葬沙麻索墓地共和县东巴乡古墓葬上滩墓地平安县平安镇上滩村古墓葬上卡庙沟墓地贵德县新街乡上卡力岗村古墓葬加羊墓群都兰县沟里乡古墓葬大园山东侧墓葬西宁市城东区大园山古墓葬囊谦王族墓地囊谦县白扎乡东村古墓葬祁土司始祖墓互助县台子乡多士代村古墓葬西来寺乐都区古建筑文庙西宁市城中区文化街古建筑关帝牌坊乐都区古建筑白马寺互助县红崖子沟乡白马寺村古建筑鼓楼互助县威远镇古建筑五峰寺互助县五峰乡白多。
2019.8.12.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目录说明书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区位条件 ....................................................................... 1一、地理背景.................................................................................................. 6(一)地理位置、范围与面积 .................................................................................. 6(二)地质、地貌 ............................................................................................ 7(三)气候、水文 ............................................................................................ 7二、交通条件...................................................................................................... 7三、区域经济背景.............................................................................................. 8第二章旅游资源与评价 ....................................................................................... 9一、自然资源...................................................................................................... 9(一)植物资源......................................................................................................... 9(二)动物资源 ................................................................................................ 9(三)山水景观 ............................................................................................ 10(四)地质景观 ............................................................................................ 10二.人文景观.................................................................................................. 10三、资源开发现状.......................................................................................... 11四、资源评价.................................................................................................. 11(一)自然风景多样化组合化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可参与性 .................... 11(二)仙女山的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结合紧密 ...................................... 12(三)仙女山旅游资源有非常强的区域优势组合效应 ............................ 12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 12一、客源市场现状.......................................................................................... 13二、客源市场的动态分析.............................................................................. 13(一)重庆主城区市场 .......................................................................................... 13(二)重庆周边客源市场 ............................................................................ 13(三)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热线市场 ............................................................ 14(四)民和县及相邻地区客源市场 ............................................................ 14(五)海外客源市场 .................................................................................... 14三、客源市场定位.......................................................................................... 14(一)一级客源市场......................................................................................... 15(二)二级客源市场......................................................................................... 15(三)三级客源市场......................................................................................... 15四、市场开拓策略.......................................................................................... 15第四章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 16一、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16二、规划目标.................................................................................................. 16三.规划建设的原则...................................................................................... 16第五章环境容量及接待规模 ........................................................................... 17一.环境容量.................................................................................................. 17二、接待规模与接待标准.............................................................................. 19第六章旅游区总体规划 ................................................................................... 19一、旅游区总体规划范围界定:.................................................................. 19二、旅游区规划总体定位:........................................................................ 19三、旅游区总体布局及景区划分:.............................................................. 20(一)总体布局................................................................................................. 20(二)风景区的划分......................................................................................... 20第七章旅游项目设计 ....................................................................................... 26一、以“生态农业、高原牧场”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观光游.................. 26二、以“高山森林,大坝草原”等自然风光为主的生态观光游.............. 26三、以“地质遗迹,峡谷探险”为主的地质考察探险游.......................... 27四、以“林海听风,夜观天象“为特色的度假休闲游.............................. 27五、以“南国雪原,北国风光”为主的雪上娱乐观光运动游.................. 27六、以“草原竞技,跑马射箭”为主的特色体育运动游.......................... 28七、以“围火起舞,烧烤全羊”为主的特色饮食娱乐游.......................... 29八、以“碧波白帆,轻舟竞渡”为主的水上休闲运动游.......................... 29第八章旅游路线规划 ......................................................................................... 29一、旅游路线规划的目的和原则.................................................................. 29二、旅游线路的规划特点:.......................................................................... 30三、旅游路线的组织...................................................................................... 30第九章基础设施规划 ....................................................................................... 31一﹑景区交通.................................................................................................. 31二.通讯与闭路电视...................................................................................... 31三.供水与排污.............................................................................................. 32(一)供水 ....................................................................................................... 32四﹑电力与供热.............................................................................................. 33(一)电力......................................................................................................... 33(二)供热......................................................................................................... 34第十章资源保护与环保规则 ............................................................................. 34一、保护内容.................................................................................................. 35(一).重点保护区:............................................................................................ 35(二).风景游览区:............................................................................................ 35(三)景观保护区 ........................................................................................ 35(四)生态保护区................................................................................................. 35二、森林景观资源保护规划.......................................................................... 36(一)护林防火规划 ........................................................................................... 36(二)森林病虫防治............................................................................................. 36(三)旅游污染的防治规划................................................................................. 36第十一章投资方案 ............................................................................................. 37一、建设实施原则.......................................................................................... 37二、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37(一)投资概算 ...................................................................................................... 37(二)资金来源 ............................................................................................ 39(三)资金分配 ............................................................................................ 39三、建设实施计划与步骤.............................................................................. 39四、运行方式.................................................................................................. 40第十二章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40一、经济效益分析.......................................................................................... 40(一)收入部分................................................................................................. 40(二)支出部分 ................................................................................................... 41(三)收支对比................................................................................................. 41二、社会效益.................................................................................................. 42三、生态效益.................................................................................................. 42第十二章结语 ................................................................................. 43附图:一、旅游资源区位关系图二、民和县域图三、总平面图四、规划结构图五、旅游线路图六、风景资源保护图七、分期建设规划图八、市政工程规划图九、生态景观敏感度分析图十、景观类型分析图十一、活动类型分析图工程名称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委托单位民和县人民政府设计单位青海绿林生态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技术负责:祁生玉高级工程师审核:全建州注册咨询师刘建国注册咨询师编写人员:张得宁工程师虎满林工程师徐源助理工程师胡桂英助理工程师金跃珍助理工程师制图人员:徐源助理工程师校对:李洪斌助理工程师王纪军工程师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参与人员:陈永德张生禄马进寿张玉魁尤其明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区位条件一、地理背景(一)地理位置、范围与面积1.1地理位置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南部群加蔵族多范围内,距民和县60公里。
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西宁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七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15)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15)第二节规划目标与基本政策 (19)第四章土地利用统筹与结构布局优化 (24)第一节区域统筹 (24)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6)第三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9)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区与调控 (43)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43)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47)第二节县级土地利用引导与调控 (54)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59)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59)第二节加大整理复垦开发力度 (61)第三节强化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 (62)第四节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 (64)第五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 (65)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68)第一节统筹区域协调,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68)第二节强化各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72)第三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76)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79)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86)第一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安排 (86)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88)第十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工程 (94)第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00)附表 (105)附表目录附表1 西宁市土地利用的主要调控指标附表2 西宁市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附表3 中心城区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附表4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指标表附表5 建设用地指标表附表6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附表7 园地指标表附表8 林地指标表附表9 牧草地指标表附表10 西宁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附图目录1.西宁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2.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西宁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4.西宁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5.西宁市土地整治规划图6.西宁市重点项目用地布局图7.西宁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8.西宁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的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在《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的基础上,编制《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公示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2.15•【字号】宁发[2006]2号•【施行日期】2006.0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意见(宁发〔2006〕2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精神,切实提高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效益,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1、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纲,“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意义重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
切实加强对本区域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重大问题的研究,自觉服从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努力提高区域内城市建设水平。
2、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和调控作用。
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同时,要抓紧编制分区和详细规划。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使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3、规划编制必须坚持政务公开、科学民主决策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作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保证城市规划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性。
同时,要注重挖掘高原古城的自然和人文内涵,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注重城市绿地和水系建设,塑造“蓝天、碧水、宁静”的高原山水城市新形象。
4、抓紧编制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地区、重点保护地区和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
凡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无详细规划的不得审批项目建设,土地部门不得供应土地。
尤其是要切实加强高速公路、省道两侧以及城乡结合部的规划控制。
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6.01.13•【文号】国函[2006]2号•【施行日期】2006.01.1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6〕2号)青海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批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西宁市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要遵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把西宁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民族团结、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
三、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393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坚持调整、改造、挖潜为主,以西宁市主城区为中心,以大通县桥头镇、湟源县城关镇为次中心,以315国道、109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铁路为轴线,形成规模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整体环境水平不断改善的市域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按照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布局原则,逐步在主城区形成“两个中心、八个片区”的带状组团式结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要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发展。
四、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到2010年,主城区人口要控制在11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00.3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主城区人口要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28.4平方公里以内。
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布局,合理引导人口分布。
针对西宁市部分地区易发生山体滑坡等情况,城市建设要特别注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4.29•【字号】青政办[2011]92号•【施行日期】2011.04.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的通知(青政办[2011]9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二0一一年四月)为规范我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程序和内容,维护城市、镇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做好城市、镇总体规划的修改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规则。
一、本工作规则适用于全省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
二、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三)因国务院、省政府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四)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五)城乡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四、拟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城市(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结合城市、镇发展和建设的实际,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要明确原规划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论证修改的必要性,提出拟修改的主要内容,以及是否涉及强制性内容。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正文:----------------------------------------------------------------------------------------------------------------------------------------------------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州(地)建设局,西宁市规划局,各有关部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城市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逐步开展,规划评估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其不仅成为规划调整的前提和依据,而且定期开展规划评估,提出对总规实施的建议,对总规自我完善、指导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估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提出以下贯彻意见。
一、各州(地、市)建设局、规划局要按照《城乡规划法》和《评估办法》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面、定期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和所辖县(市)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管理工作。
二、请各州(地、市)建设局、规划局于6月30日前将辖区内所有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采取的办法、时间安排计划报我厅。
附件: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第一条为加强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我省区域内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应当依据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
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
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
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基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四章建筑间距第五章建筑物退让第六章建筑夜景灯饰第七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化第九章特别地区的补充规定第十章城镇个人住房修建规定第十一章管线规划管理第十二章附则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计算附则表一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表二各类建设基地适建范围表表三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四地下管线最小垂直净距表表五地下管线最小水平净距表附图一建筑离界距离图示附图二建筑间距图示附图三建筑高度计算附图附图四沿路建筑高度控制附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有关规范、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宁市主城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批准的城市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主城区内的用地(附表一),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与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四)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五)对外交通用地(T),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谈民和县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
谈民和县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摘要】民和县矿产资源主要为建材非金属矿产,目前,全县有矿山企业50多家。
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矿山规模小、采矿范围不尽合理、采矿权坐标漂移、无证开采、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
建议以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契机,并通过合理设置采矿权、严把各项关口、加强宣传、加强监督检查开采活动等措施来进一步搞好资源开发及管理工作。
1民和县矿产资源概况1.1地质背景民和县从大地构造单元上大致可以划分为3大块:县境北部,主要是湟水河以北地区为中祁连中间隆起带;县境中-东南部为民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县境西南部属于拉脊山优地槽带。
中祁连中间隆起带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并有中酸性岩浆岩分布。
民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中、新生界陆相沉积岩系,中生界侏罗系零星出露于边缘地带。
拉脊山优地槽带,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岩性主要有中基性火山岩、绿泥石片岩等,发育较大规模的中酸性侵入岩,偶见超基性侵入岩体。
1.2矿产资源概况民和县矿产资源较丰富。
截至2015年年底,县境内已发现矿产17种,有矿产地90多处。
主要矿产有冶金用石英岩、水泥用大理岩、炼镁用及建筑用白云岩、石膏、砖瓦及水泥用黏土、建筑用砂石,建筑用石料类矿产、矿泉水、地下水等,还有岩金、煤矿点,铜多金属(铜、铅、镍等)、铁、锰矿化点,民和盆地还有油气显示。
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床(点)主要为建材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煤炭等只有矿点或矿化点。
1.3矿产分布民和县矿产资源受大地构造单元的控制明显。
县境内石英岩、大理岩、白云岩、建筑石料等矿产分布在中祁连中间隆起带,也就是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的北山乡、川口镇以及松树乡境内。
石膏、砖瓦及水泥用黏土、建筑用砂石、煤、油气等分布于民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即分布于县境中东部地区。
金属矿床点、矿泉水、地下水等主要分布于拉脊山优地槽带,也就是在县境西南部的拉脊山区。
2矿产资源开发情况目前,民和县开采的矿产除矿泉水和地下水外,均为建材非金属矿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
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
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
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
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
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二、中观层面——城市密度分区
在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确定以后,开发强度分区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对民和城市开发强度的分区包括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两个阶段。
(1)基准模型遵循微观经济学的效率原则,以交通区位、服务区位和环境区位作为开发强度分区的基本影响因素。
理论假设是区位条件越是优越,开发强度也就应当越高,这意味着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得到最为有效的利用。
对于民和城市总体规划来说,基准模型根据交通区位(如城市主次干道)、服务区位(如城市的主次商业中心)和环境区位(如城市的主要公共绿地)的空间格局和影响权重,采取计量化的精细方法,将城市空间划分成为若干基准开发强度分区,并对各分区具体指标进行指导性控制。
基准模型是普遍的和全局的开发强度分区模型。
基准模型的普遍性意味着每个城市的基准密度分区都需要考虑将交通区位、服务区位和环境区位作为基本影响因素;基准模型的全局性是指交通区位、服务区位和环境区位的开发强度分布影响涉及到城市空间的整体而不是局部。
(2)在基准模型的效率原则基础上,引入其它相关原则,如生态原则(生态敏感地区)、安全原则(不良地质地区)或美学原则(城市设计的形态考虑)等等,对于基准模型进行逐一修正,对局部地区的开发强度提高或者降低。
修正模型是特殊的和局部的开发强度分区模型。
修正模型的特殊性意味着并不是每个城市的基准开发强度分区都会需要进行相同的修正。
比如城市某些地段属于生态敏感地区,还有一些地段属于不良地质地区。
修正模型的局部性是指基于生态、安全、美学或其它原则的各项开发强度修正只是涉及城市的局部地区,使城市开发强度分区更为精细化。
在基准模型经历了各项局部修正以后,形成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扩展模型,包括基于效率原则的基准(或称为一般)开发强度分区和基于其它原则的修正(或称为特殊)开发强度分区。
各类建筑(如居住、办公、商业和工业等)的开发强度分配在满足建筑总量需求的前提下,应当遵循微观经济学的区位理论。
第一,在同一开发强度分区,各类建筑的开发强度通常是不同的。
比如,在城市中心地区,办公建筑的开发强度应当高于居住建筑的开发强度。
第二,从高开发强度分区到低开发强度分区,各类建筑开发强度的递减幅度也是不同的。
比如,办公建筑开发强度的递减幅度一般大于居住建筑开发强度的递减幅度。
基于以上分析,通过在城市基准模型分区基础上对民和城市影响土地开发强度的几个因素进行扩展分析,参考同类型城市的相关数据得出城市开发强度的最终扩展模型分区如下表:
表8-2 民和城区开发强度分区控制表
用
地类型用地
细分
地块特征
建议控制指标
容
积率
建筑密
度(%)
建筑限
高
(m)
绿地率
(%)
居住用Ⅰ类
地区
基于城市设计考虑
到的城市各级公共中心
350米半径(步行5分
**~3.0
20~25 75 ≥35
地钟)范围内的住宅用地,
以小高层为主。
Ⅱ类地区
城市各级中心一定
半径范围内以及城市主
要干道两侧的住宅用
地,周边环境良好,以
多层为主,局部地段可
允许发展适量小高层或
高层
**~2.5
20~25 35 ≥35
Ⅲ类地区
距离城市主干路较
近,周边环境较好,以
多层为主,局部地段可
允许发展适量小高层
**~1.8
20~28 24 ≥35
Ⅳ类地区
距离城市主干路较
远,周边环境一般,以
多层为主,适用于保障
性住房用地
**~1.4
20~28 20 ≥35
Ⅴ类地区
包括位于建成区改
造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房,建筑以多层为主
**~1.2
30~45 15 ≥35
公共设施用地Ⅰ类
地区
基于城市设计考虑
到的城市各级公共中心
300米半径(步行5分
钟)范围内,部分地段
允许小高层建筑,包括
部分商业建筑、办公建
筑,地段周围环境较好
**~5.0
30~50% 99 ≥20
Ⅱ类
地区
镇区各级中心一定
半径范围内以及城市主
要干道两侧,周边环境
较好,主要包括商业建
筑用地及服务设施、旅
馆业用地以及文化娱乐
用地等
**~2.4
25~35% 40 ≥20
Ⅳ类
地区
距离城市主干路较
远,周边环境一般,主
要包括部分商业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市场用
地及物流用地等,同时
也包括医疗卫生用地
**~1.2
20~45% 30 ≥20
Ⅴ类
地区
体育用地以及位于
沟壑边缘的部分公共设
**以下
15~25% 24 ≥20
施用地
工业及仓储用地Ⅰ类
地区
距离城市主干路与
城市二级公共中心较
近,周边环境质量较好,
适用于清真食品、民族
特需品加工、生物医药
加工、新型产业加工等
使用通用厂房的产业片
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
**~1.2
30~45 24 ≥20
Ⅱ类
地区
距离城市主干路较
远,周边环境质量一般,
适用于机械加工,新型
建材等使用大跨度厂房
的产业片区,以及仓储
用地
**~0.8
30~45 15 ≥20
绿地
—
城区内各公共绿
地、街头绿地、公园等
———≥75 —
城区内各绿化廊
道、沿河生态绿地等及
防护绿地
———≥85 注:公共设施用地中的学校、医院及公共文化设施用地绿地率应≥35%。
三、微观层面:地块开发强度分配
微观层面上的开发强度分配是对于中观层面上的密度分配的细化,但不应当导致建筑总量的明显突破。
一般来说,地块开发强度分配应考虑到土地用途、地块规模、交通条件和城市设计四个方面的影响。
由于微观层面的开发强度分区仅针对于规模比较大、城市功能比较复杂的大中城市。
而对于民和来说,其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与大中城市相比都非常小,因此无须对地块开发强度再进行微观层面的具体细分,对于微观层面的开发强度分配仅停留在影响因素的提出上,在具体实施控制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定。
同时需要指出,城市地块开发强度导向重点应是强调开发强度的分区,而对于具体的量化指标只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并不具有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