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善观

合集下载

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的反思

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的反思

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的反思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是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一个观点,试图通过理性和逻辑的推理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这五路证明分别是来自运动之物、因果关系、可能性和必然性、度量之物和目的论的证明。

这些证明在今天的哲学和科学界并不被普遍接受,也引发了许多的反思和批评。

对于来自运动之物的证明,阿奎那认为一切都是由某种原因而产生的,而这种原因必然是一种第一因果,即上帝。

这一观点忽略了现代科学对宇宙起源和运动规律的解释。

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科学已经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使得上帝并不是唯一的解释。

这个证明并不能被全然接受。

关于因果关系的证明也存在一些问题。

阿奎那认为一切都必须有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是上帝。

这种“原因必然造成结果”的观点被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质疑,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康德的现象学。

他们认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基于因果关系来推导上帝的存在也并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方法。

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证明也存在一些问题。

阿奎那认为一切都有可能性和必然性,而这种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存在需要一个必然存在的存在者,即上帝。

这种逻辑在面对现代科学的多元宇宙理论和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崩缩现象时并不成立。

科学的发展展示了宇宙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不需要一个统一的存在者来解释,因此这个证明也是值得怀疑的。

第四,度量之物的证明也被质疑。

阿奎那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和善,而这种绝对的美和善必然是上帝的属性。

这种观点在美学和伦理学上并不被普遍接受。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于美和善的理解是不同的,甚至在同一个文化和时代内也存在多元的美学和伦理观念。

基于度量之物的证明并不能建立上帝的存在。

目的论的证明也存在问题。

阿奎那认为一切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必然由一个万物的最终目的者所设定,即上帝。

这种观点被认为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忽略了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以及生命的进化规律。

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一定需要一个上帝的存在来解释。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当今,“真善美”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审美价值体系,而它的深刻内涵亦影响着日常社会的各项精神活动。

因此,来自于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真善美思想也被收入美的理论框架,并使该理论框架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认为,“真善美”是三种品质的有机结合体,它们以自身独特的形式和方式联系起来,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他认为,“真”就是赋予一切事物存在的本质,而“善”则意味着事物的完美之处。

中国古代有“善恶之分”的理论,即人的行为可以被归类为“善”或“恶”。

至于“美”,则表示为一切事物所存在的完美形式,形成一个“完美”的状态。

阿奎那认为,实现“真善美”的三大元素必须是统一的,只有在经过完整的运用时,才能展现出最高的形式和最优雅的特征。

他坚持“事物本地完成”的设想,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独立的实体,没有任何外部的情感和理性干扰。

此外,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最终的真实,与精神活动有关的善良和完美的外貌更是“事物本身”的内在表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深刻地揭示了“真善美”这三个质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思想也得到了西方和东方社会的广泛认可,其中包括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这些思想也与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息息相关。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真善美思想的影响也在当代的社会中体现出来。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人们正在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改变,同时还注重行为规范以及道德准则,并且思考自身行为与他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真善美思想是美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力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显著。

它对当代人们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精神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为我们重拾对真善美思想的理解及更深刻地上下求索提供了可能性。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善观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善观

论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善观【摘要】:美善之辨是托马斯·阿奎那哲学美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托马斯在承认美善一体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美善的区别,将美善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来文艺复兴及之后的人学思潮和美学观念的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分三个部分来分析托马斯的美善观,论证其思想的深刻性及其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托马斯·阿奎那、美、善、辨析【正文】圣托马斯·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1225年-1274)是中世纪末期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

他有很多积极的思想:从唯实论的观点出发,强调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进而肯定天主的存在。

在对待文艺的态度上,虽然仍把美和艺术的源泉归于上帝,但他承认文艺的合法性,并且在一些具体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其著作《神学大全》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美善同一自古希腊开始就有很多哲学家开始探讨美与善的关系,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凡善的事物都是美的”。

苏格拉底也认为美与善是一致的,美的东西就是善的东西。

这是从社会及人的角度来讲的,不仅注重形式美,也注重内在美,将二者统一起来。

普洛丁继承了古希腊美善统一观,认为“美也就是善,从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

”,“美是理式所在的地方,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

”但同时他也开始注意到美与善的一些区别。

他说“作为善,它是被人所想望的,是欲念的对象。

但是想得到善的人必须上升到较高的境界,转身向善……”。

“作为心灵的一种美,德行比起上文提起的那些种美更真实,”托马斯·阿奎那直接发展和继承了普洛丁的美善学说,认识到美善是同一的,但同时也认为“善是欲念的对象…而另一方面,美则是认识能力的对象。

”更加清晰地阐明了美善之别。

托马斯还继承了伪狄奥尼修斯和奥古斯丁的美善同一学说,认为美和善统一于事物之中,不存在只有善没有美的事物,也不存在只有美而没有善的事物。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严谨系统的哲学思想永久影响了后世,也给人类的道德和政治理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他以独创的“真善美”思想最为著名。

在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中,他主张真、善、美三者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达到融为一体的完美。

其中,真指的是理性知识,以智慧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而善则指的是道德品质,引领人们走向良好的道路。

最后,美是指艺术,美化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更多深度和乐趣。

阿奎那将真与善归纳为一种总体上的存在方式,他十分重视建立一种完美的社会,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即通过探索真理来增进人的智慧,通过做善事来改善社会,通过把美传播出去来改变人们的心灵。

此外,阿奎那认为,真、善、美也可以用来评价一个行为或行动。

阿奎那指出,一个行为如果属于真,就表示该行为具有真理性或正确性;如果属于善,就表示该行为具有道德性;如果属于美,则表明该行为在审美上得到满足或获得美的体验。

最后,阿奎那把他的“真善美”思想应用到社会层面,他认为,真、善、美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追求自己的个体美好,而且也应该让人们通过互助和拓展社会网络来探索真理,从而使社会变得更美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主张结合理性知识、道德品质和审美美化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贯彻到社会层面,使社会变得更美好。

所以,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是一种比较优秀的哲学思想,他的思想激发了人类的理性思考,促使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探索道德真谛的旅程中不断前进,在追求审美之美的旅程中蓬勃发展。

他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为我们日益发展的道德和政治理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受到了众多哲学家的关注和认可,被广泛运用到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学中,为我们提供了深化思考和指导行动的重要指引。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是基督教正统哲学的杰出代表,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以充满活力的宗教思想和一系列历史深远的哲学观点,引领和影响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

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不仅受到罗马天主教的影响,也受到古希腊和犹太思想的影响。

他的哲学理论,尤其是他所创立的“真善美”哲学体系,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想和宗教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哲学体系基于他对基督教观念的一般认识。

他认为宗教价值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真”、“善”、“美”是宗教价值的三个基本要素。

“真”是指遵循宗教信仰的真实行为和道德行为;“善”是指追求完美的道德和行为;“美”是指使人心满意足的宗教行为和文化经验。

同时,阿奎那也认为“真善美”是一个系统,三者之间存在着统一,“真善美”只有在统一的宗教社会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真”指的是谦逊,从而获得神的祝福;“善”指的是恭敬,从而获得神的祝福;“美”指的是宗教文物的态度,从而获得神的祝福。

阿奎那认为,只有把“真”、“善”、“美”作为宗教价值追求的基础,建立宗教社会,将使一切宗教行为都获得神的祝福。

而这也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点放在真继承、善行为和美观察起来,这也是追求真善美的核心思想和宗教要求。

另一方面,托马斯阿奎那强调仁爱和智慧,也认为仁爱和智慧是宗教价值的基础,需要通过一定的宗教社会来实现。

他认为“真善美”和“仁智”是相互交融的,只有在一个宗教社会中,才能将这两者发挥到最大的效用。

他也强调仁爱和智慧需要在不断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才能完全得到体现,宗教价值最终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哲学体系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思想宇宙,在他的哲学体系里,宗教信仰和道德行为被融入了仁爱与智慧的思想体系,表现出了一种整体的观念。

论托马斯 阿奎那伦理思想分析

论托马斯 阿奎那伦理思想分析

论托马斯阿奎那伦理思想分析【论文摘要】托马斯·阿奎那伦理学说以上帝为至善,吸引推动着人们去追求他。

本文首先分析了阿奎那伦理思想的总体框架,即而通过对与至善相关的几个关系如个体与其他事物、个体与整体等深入地探讨了阿奎那伦理思想的内涵。

论文关键词】阿奎那伦理学总体框架至善随着对外交流的开展,我国学界对中世纪思想进行了新发掘其中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伦理思想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兴趣。

本文也来谈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阿奎那伦理思想总体框架托马斯·阿奎那伦理思想实际上是在基督教的基础上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使之和奥古斯丁的神学结合在一起。

阿奎那使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从形而上学、知识论与心理学甚至到宇宙论以及伦理学见解的角度进行思考,大体上都遵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模式,但是在对精神上更基本根源的探索方面,阿奎那所遵照的是基督教哲学的原则,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用基督信仰的正统神学来加深与拓展亚里士多德思想,使其哲学原理可以帮助清楚解说中世纪神学与信仰的问题。

托马斯·阿奎那从神性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形式和质料的结合,因而具有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人除了具有理性认识能力以外,还有自我保存、生长欲求和意志活动的能力。

而人的行为活动具有趋善避恶的自然倾向。

人的一切德性都是人本性的表现,人的德性有实践神性、理智神性和神学德性的区分,前两者的结合能使人达到本性的完善,获得审慎、节制、勇敢和公正的美德,但要达到至善还必须要有神学的德性。

人可借助于理性认识来追求俗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短暂的低层次的,只有依靠上帝的恩典,对上帝的信仰才能最终达到直观上帝获得至善。

阿奎那从灵魂不死的观点出发认可提倡来世的幸福,认为尘世生活的幸福并非最高幸福、至善,其实至善是对上帝的静观,获得至善可以使人的灵魂得救。

阿奎那认为伦理实际上是人们为通向达到上帝而采取的途径方式,从而也就赋予伦理道德以工具性的特征。

批判与继承托马斯阿奎那上帝观的探讨

批判与继承托马斯阿奎那上帝观的探讨

批判与继承:托马斯·阿奎那上帝观的探讨引言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是中世纪哲学家和神学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神学大全》以其简洁清晰的语言和深邃的理论洞见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哲学体系。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令人着迷的上帝观。

在这个观念中,阿奎那试图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上帝是怎样存在的。

然而,阿奎那思想的基础与大多数现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他的上帝观进行批判与继承。

正文1.批判阿奎那的上帝观批判阿奎那的上帝观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其一,阿奎那整体上是从基督教的角度出发探讨上帝观念,而此角度并不符合现代哲学和科学领域对于这个问题的基础假设;其二,阿奎那的上帝观仍然存在着对神学信仰和古代哲学的遗产的深度依赖。

首先,阿奎那从一个基督教的角度提出了上帝观念,即将存在的上帝框定在一个既定的信仰体系之内。

这样的视角带来了如下问题:它过于依赖一个特定的教派、文化和时代对于上帝本质的思考,而忽视了上帝是否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和解释。

这是一种文化狭隘的表现,并不能准确描述人们对于上帝的不同理解和诠释。

同时,阿奎那始终将上帝视作人类衷心的信仰对象,而不是科学和哲学求知目标。

他没有从一个完全理性的角度出发去探讨上帝是否存在,这使得他的上帝观念无法真正与现代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模式相匹配。

其次,阿奎那的上帝观念仍然带有来自古代哲学和神学的遗产,因此存在思维荒芜的问题。

例如,在阿奎那的上帝观念中,他将上帝视作一个无限的存在。

在他看来,上帝拥有无限的能力和无比的完美。

然而,无限和完美并不是有意义的概念,因为它们无法通过我们所知道的现实来解释。

从思辨的角度看,它只是一个虚无的概念。

因此,如果我们认可了阿奎那上帝的无穷无尽的性质,那么上帝就越来越与我们的现实脱钩了。

2.阿奎那上帝观的继承虽然阿奎那的上帝观存在上述问题,但它依然有一些优点值得继承。

其中最为重要的之一是他的自然神学。

《西方美学史》第三章 中世纪美学30

《西方美学史》第三章  中世纪美学30

善与美的差别
“但是它们在逻辑上有所不同,因为
的。”
剖析美的整一、比例、明晰三要素,有必要从阿奎那的 形式概念谈起。形式在阿奎那哲学中的意义,很显然具 有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即以形式为规定性的现实原理, 给物质即质料以质的规定性。这样物质仅仅是无规定的 潜在原理,唯其接受形式之后,方始构成宇宙间的万事 万物。如此来看,阿奎那的形式概念,同样便相当于亚 里士多德的万物结构原则,它不是哪一个具有结构的客 体,而是结合物质产生客体的本因所在。
这个直接以光喻美的传统较之普罗提诺的流溢说又更进了一步,美因与光 结下的不解之缘而与神同驻。另一方面,物质世界由于本身是造物主的一 种创造,是原型借光的一种流出,所以它不再如过眼烟云虚有其表,而演 化出原型之大善大美的欣欣向荣的宇宙。这无疑是一种极具东方神秘色彩 的泛美主义宇宙观。
“黑暗世纪” 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揭开中世纪的帷幕之后, 在基督教禁欲主义意识形态统治下,欧洲文明被认为一 夜间倒退到了粗俗混乱、近乎部落生活的原始状态。 “黑暗世纪”一语,几乎就是欧洲 5 、 6 、 7 这三个世纪 的形象写真。但查理曼在公元 800 年即帝位后,不遗余 力地提倡学术,掀起加洛林文化复兴,带来了建筑、绘 画和雕塑的空前繁荣。尤其是哥特式教堂,新柏拉图主 义和神秘主义的美学观,最终在中世纪基督教艺术全盛 期的此一建筑中,找到了最为合宜的表现形式:外观上 看,哥特式教堂以其整体呈现向上腾飞的超越动势,教 堂巨大的内在空间和神秘的光照设计,具有庄严崇高的 神圣气派。
一、美的三要素
阿奎那在美学史上影响最 大的,是以整一、比例和 明晰三个形式要素来界定 美的理论。这是亚里士多 德的传统,但是这个传统 经过阿奎那的阐释,从此 成为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 的传统。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阿奎那的哲学对20世纪的哲学思潮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强调“真、善、美”三位一体作为人类行为准则的统一。

作为20世纪著名的美学理论家,托马斯阿奎那,他的思想实质上是将“真、善、美”这三者融会贯通,融合为一体,这也是他思想的核心所在。

本文从阿奎那思想中“真、善、美”三者统一对人类行为准则的概述及分析,对阿奎那思想中“真、善、美”三者统一的理论框架进行探讨,以期对阿奎那的思想进行更深入的认识。

阿奎那认为,“真、善、美”共同构成人类行为准则的三位一体,人类行为应当探索真理,维护正义,追求美的目的。

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必须按照“真、善、美”的准则进行,而人类的精神要求必须同样也按照这三座基石的要求进行。

首先是真,即人类必须执行科学原则,避免谬误和端倪,持之以恒地行动以达到真理。

其次是善,善指坚持正义、仁爱、同情心和公平正义。

最后是美,即不断追求及实现美的目标,以艺术手段对人生价值体系和复杂的18世界进行解读和演绎因此,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有助于准确理解和诠释人类行为准则,更有利于推动人类整体发展。

在实践中,“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抗拒和制止各种不道德行为,并激发和强化我们对社会责任、精神追求和艺术表现的热情。

从这个角度看,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既可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又可以推动人类向着科学、正义、美的方向不断前进。

再者,“真、善、美”三者的统一,不仅引领着人类主动追求完美的行为,而且也能为人类的精神寄托提供支撑。

在阿奎那的思想中,“真、善、美”是一体的,“真”表现出一种精神追求的力量,“善”表现一种仁慈和同情心,“美”表现一种艺术的力量。

因此,阿奎那认为,“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源于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以启迪他人为目的的运动。

在此意义上,很自然的我们会发现,阿奎那的思想的深刻内涵之一在于,他能够将一个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的观念融会贯通,从而在人类行为准则赋予一个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

3)人与美
• “狮子在看到或听到一只牡鹿的时候感到快 乐,是因为这预示了一顿佳肴。而人却通 过其他感觉体验到愉悦,不仅是由于可以 美餐一顿,还由于感性印象的和谐。…… 因此,这种愉悦同维持其生存没有关系。”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4艺术摹仿自然
• 艺术的过程必须摹仿自然的过程,艺术的 产品必得仿照自然的产品。学生进行学习, 必须细心观察老师怎样做成某种事物,自 己才能以同样的技巧来工作。与此相同, 人的心灵着手创造某种东西之前,也须受 到神的心灵的启发,也须学习自然的过程, 以求与之相一致。
• 凡是同我们的理性相符的艺术作品,都可称为真 实的。譬如,一间房子如果能够完全体现建筑师 的思想,它是真实的。一篇演讲词如果能够很好 地表达出演讲家的意思,它是真实的。所以,我 们不妨说,大自然的事物是真实的,如果它们能 够表现出存在于神的理性中的形式。所以,我们 说一决石头之所以是真实的,是由于它具有上第 在创造石头之前所预定下的石头的自然性,由此 可见,真理首先存在于理性中,其次存在于事物 中……
完整
• “艺术模仿自然,其原因在于艺术活动的原 则是认识。因此,自然事物能够被艺术所 模仿,使由于一切自然通过一种理智原则 的品德,都指向这个目的。所以,一个自 然的作品由于它通过确定的手段朝向这个 确实的目标,就呈现为一件理智的作品。 艺术在其活动中模仿的就是自然。”
和谐
• 和谐能够表示两种事物,既能够表示实际构成或结合的 事物,也能够表示这种构成或结合的比例。”
• “我们在两种含义上使用‘比例’一词。第一层含义, 它是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一种确定关系,在这个意义上, ‘一倍’、‘三倍’和‘相等’都是比例的种类。在第 二层含义上,我们说比例是作为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的 某种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宇宙事物和上帝之间能够具 有某种比例,因为创造的标准与上帝有关,就像果之与 因或可能性之与行动一样。”

2.2-从《死者》看阿奎那的美学思想

2.2-从《死者》看阿奎那的美学思想

文本分析库从《死者》看阿奎那的美学思想1.知识点:阿奎那美学思想2.知识点讲解: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对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整一”原则在结构上的体现、“和谐”原则在文本中的体现、“明晰”原则在主题上的体现三个方面,阐述了阿奎那美学思想在《死者》中的体现,为研究乔伊斯的作品开辟了新的道路。

3.实体内容:一、“整一”原则在结构上的体现(一)外部结构的整一《死者》是《都柏林人》这部短篇小说集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其他故事一起在结构上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

《都柏林人》中的15个故事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中的《姐妹们》、《偶遇》、《阿拉比》讲述的是关于儿童的故事;第二组中的《伊芙琳》、《车赛之后》、《两个浪子》和《寄宿公寓》是关于青少年的故事;《一朵浮云》、《无独有偶》、《粘土》和《痛苦的往事》组成了第三组,故事均发生在成人身上;而最后一组则包括《常青藤日》、《一位母亲》和《圣恩》,是关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方面的。

这四组在结构上构成了三、四、四、三的左右对称的格局。

其中,前三组是按时间的顺序,描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而第四组描述的是人们的社会生活。

《死者》作为整个小说集的尾声,描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社会生活,是对故事的归纳和总结。

因此就整体而言,《死者》是这部小说集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死者》和《都柏林人》中的其他故事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内部结构的整一整个故事发生在圣诞节的那天晚上,客人聚集到加布里埃尔的姨妈家,大家先是跳舞、聊天,然后吃饭,宴会结束后离开。

所有的事情在时间上没有出现断层,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所以就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而言,这个故事是连贯的。

故事发生的场景主要有两个——加布里埃尔的姨妈家和宾馆。

加布里埃尔是先去姨妈家赴宴,宴会结束后去的宾馆,所以就故事发生的场景而言,这个故事也是连贯的。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托马斯·阿奎那是一位著名的天主教神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中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对于“人的本质”的阐释是其哲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他的观点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人性的见解。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灵魂和身体构成的。

他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灵魂和身体共同组成的。

灵魂是人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的根本要素。

而身体则是灵魂在具体表现的一种方式。

在他看来,灵魂是由理性和意志两部分组成的,理性是人的知识和智慧的来源,而意志则是人的行动和选择的动力。

身体则是理性和意志的工具和表现方式。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灵魂和身体相互作用构成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有限和有缺陷的。

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是有限的,因为人是受造物,是上帝的创造物。

人是有局限性的,不能无限扩展和延伸。

人的本质也是有缺陷的,因为人是堕落的,受到罪恶的影响。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因为原罪的影响,本质上是有缺陷的,具有罪性和脆弱性。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既有限又有缺陷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在他看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人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社会是人生活的场所和条件,人的本质是在社会中得以实现和展现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向善与上帝相通的。

在他看来,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是上帝的形象,因此人的本质是向善的。

人具有自由意志和理性,可以认识真理和追求善美。

而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可以与上帝相通,可以永生不灭。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是向善与上帝相通的。

托马斯·阿奎那对于“人的本质”的阐释是基于其对于神学和哲学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得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灵魂和身体构成的,是有限和有缺陷的,是社会性的,是向善与上帝相通的。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

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是维也纳圣经学派(VienneseBibleSchool)最重要的思想家,被誉为12世纪和13世纪最重要的神学家。

他是一位大思想家,他致力于重塑基督教理论,让它能够更完整地表达教义,从而推进宗教改革的发展。

他的创新思想是真实、善良和美的思想,这个想法在他的著作中显而易见。

因此,如果要对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进行简论,就不得不将真善美作为重要的主题。

首先,真实意味着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上。

他强调,真理总是基于自然界的现实,如客观实体,历史事件,被命名为“真实”。

此外,他还指出,人们需要去求证这些事实,因为它们是认识真正意义上的“真理”的重要前提。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客观事实也是“真实”,因为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实际的理解和参考,并提供他们实现自然界之美的基础。

其次,善良意味着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重视个人的价值。

托马斯阿奎那强调,人们不仅有责任对真实进行实证求证,也有责任通过善行来体现价值,以期使个人和社会受益。

他指出,行善是一种“真实”的表现,因为它们有助于构建美好的世界,而且也是人们实现宗教信仰的一种方式。

最后,美的思想意味着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们有责任追求自然界的美,因为美有助于实现宗教信仰的目标,也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

他的思想认为,美是一种理解自然界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然界的美好。

因此,追求美的思想是推动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手段,它也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总之,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是他致力于重塑基督教思想的重要部分,他认为人们有责任求真、行善、追求美,以此来实现宗教信仰的目标,并使个人和社会受益。

这一思想的贡献在于:它强调了真理的重要性,提出了行善和追求美的责任,并重新概括了宗教改革的新方向。

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为人类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新的灵感,从而使现今的社会受益不浅。

阿奎那的审美理论评析

阿奎那的审美理论评析

阿奎那的审美理论评析作者简介:杨君武湖南师大政治系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是欧洲中世纪的哲学大家。

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其《神学大全》中。

其论美感的只言片语在美学衰颓的中世纪可谓凤毛鳞角,它们涉及美感特性、美感根源、审美能力等方面。

本文试作如下评析。

一、美感特性阿奎那把视觉和听觉当作审美感觉,而把味觉和嗅觉当作非审美感觉,因为前二者关涉的是对美的认识、后二者关涉的是对益的欲望。

最是关涉认识的感觉最贴近美,与心智最密切的感觉(即视觉和听觉)最为美所用;我们说美的景象和声音,但不说美的滋味和嗅气,〔因为味觉和嗅觉不追求对美的认识,而停留于对益的欲望。

①他还通过区分类的东西和益的东西来强化对审美感觉和非审美感觉的区别。

他认为,美者和益者尽管在实体上是一样的,但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因为美者相应于认识,作为纯粹形式起作用,就其本质而言,一见到它欲望就得沉寂;而益者相应于欲望,作为实质目的起作用,它仅能使欲望快乐。

益者(thegood)和美者(the beautiful)在实体上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建立在单一的现实形式上;但是,它们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因为益者相应于欲望,作为一目的因起作用,而美者相应于认识,作为一形式因起作用。

②美者与益者是一样的,但有特征差异;益是大家所欲求的东西,而就美的本质而言,在看见和认识它之际,欲望就被息止;美增加益的意义,益者是仅使欲求快乐的东西,美者是一经发觉就令人快乐的东西。

③阿奎那反复强调的美或美者无关欲望,但涉认识、单凭形式一见就令人愉快,实际上就是审美感觉的最重要的特征:无关实利而令人愉悦,或非实利性和愉悦性的统一。

他在这个观念上上承柏拉图,下启康德。

他比柏拉图说得多,因为柏拉图只讲美不是益,无关效用,而未言及它何以如此(即它只涉认识,无关欲望),并且,柏拉图并未从根本上把美和益(有用、有利、有效)分开,只是认为益者不是美本身(但可以是美的表现),例如他所云法制的美、知识的美和心灵的美等其实都不是美,而是益或善(从实用的或道德的角度看令人愉快或满意);但他比康德说得少,因为康德不仅讲美不是益(或审美快感不是享乐快感),而且讲美不是善(或审美快感不是道德快感),另外,康德还第一个明确地表达了审美感受的基本特征:无关实利而令人愉悦,和无关目的只合乎目的。

浅谈托马斯·阿奎那论美是形式因之光

浅谈托马斯·阿奎那论美是形式因之光

浅谈托马斯·阿奎那论美是形式因之光作者:李宜君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4期摘要: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观念植根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哲学的土壤之中,依据其代表作《神学大全》并结合其神哲学的整体思想,分别从“完满”“和谐”“光明”三个美的要素以及美与善的异同,探讨阿奎那美学与艺术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阿奎那;美学;形式因;经院哲学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是希腊哲学传统、罗马务实精神与希伯来宗教文化多元融合的产物。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25-1274)作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其美学思想植根于基督教神哲学的土壤,集中体现了经院哲学时期的正统美学,上承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神秘主义和奥古斯丁的美学传统,下启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并最终总结归纳出“完满”“和谐”“光明”三个美的要素,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阿奎那本人生前并未写作任何美学专著,本文依据其散落在《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中的美学观点并结合其神哲学立场,尝试对其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进行梳理与阐述。

一、美的三要素什么是美?在阿奎那看来,“所谓美的事物即是那些当为人看到时让人感到愉悦的事物。

因此,美即在于適当的比例。

因为感官总是喜欢具有适当比例的事物,即喜欢与它们自己种类相仿的东西。

这也是由于即使感官也是一种理性,因为每种认识能力都是一种理性。

而既然知识是就相似而言的,而相似总相关于形式,则美本身便适合于形式因的本性”[1]80。

阿奎那的这一论述意味着,美首先能通过感官令人愉快,只有在观赏时直接带给人愉快感受的才是美;其次,美本身与形式因紧密相联。

阿奎那的神哲学思想承袭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构成的形质论(hylemorphism)观点,即个别实体均由质料因与形式因结合而成。

质料因指事物的基质,作为潜能是还未实现的现实;形式因即事物的本质,作为现实是已经实现的潜能也是质料因所追求的目的与动力。

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是什么

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是什么

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是什么作为意大利知名的哲学和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

那么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托马斯阿奎那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有权有势,而他在出生之后就被安排继承自家叔叔的教堂,当一个传教士。

但是在他独自管理教堂的日子里,他接触到多明我会并且加入,即使是家人把他囚禁起来,他依然本心不改。

之后家人没法子,也只好顺了他。

从此之后,他就开启了自己的全能之路,托马斯阿奎那思想完全是服务神学的。

在哲学方面,托马斯阿奎那思想告诉我们说:所有智慧都要经由感觉获得。

并且托马斯阿奎那还完成了神学著作,对天主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托马斯阿奎那思想里还有神迹一说,告诉人们上帝的启示分为一般和特别。

一般启示需要人们通过逻辑思维去分析,最终得到答案;而特别启示就需要时机,就像耶稣的存在就是上帝的特别启示。

而在本质上这两者是可以互补的。

人伦道理依然是遵循了托马斯阿奎那思想里的“行为第一原则”。

在他看来,美德就是一些权力的运用。

托马斯阿奎那还具体列出了人类的美德和神学上的美德。

托马斯阿奎那思想里还有知识论、逻辑类比等模块,在他的知识系统里神学是一门有根据的科学。

总而言之,托马斯阿奎那的博学,对后世影响巨大。

托马斯阿奎那的作品托马斯阿奎那的作品也在论述神学,而阿奎那的博学将理性引入哲学,将神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所以托马斯阿奎那的作品都是在论述自己的这个观点,他也十分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而托马斯阿奎那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神学大全》,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阿奎那的思想,是集大成所在。

阿奎那的大半生基本都在编撰这本书,这本书完美详细地诠释了天主教的主要教义。

出版至今,已经翻译成多国语言,是基督教必读的古典书籍。

阿奎那在创作过程中也遇到过瓶颈期中断过。

在参加完一次弥撒活动之后,阿奎那就停止了写作,他自称自己看见了神迹。

之后他甚至宣告封笔,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封笔的时候,他回答:我写不下去了……跟我所看到的那些神迹相比,我现在所写的东西都是草芥。

哲学家阿奎那:至善的人往往都是无欲无求,甚至独身、清贫的

哲学家阿奎那:至善的人往往都是无欲无求,甚至独身、清贫的

哲学家阿奎那:⾄善的⼈往往都是⽆欲⽆求,甚⾄独⾝、清贫的本⽂是原创内容,⽂章主要是介绍托马斯·阿奎那的伦理学观点。

观点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同时为世界带来了善,世界存在的意义实际在于实现上帝的意志,⽽实现的⽅法即在于认识上帝的作品,认识上帝的伟⼤,其中最重要的感知上帝存在的⽅式是直觉式的、沉思的⾏为,⽽这样的⾏为要求⼈应当不为外物所动,坚守本⼼,甚⾄阿奎那认为只有清贫的⼈更能体悟到上帝的存在。

托马斯·阿奎那世界是上帝的作品——这是已经在经院哲学家那⾥多次论证过的,并为教徒所深信的结论之⼀。

在阿奎那的伦理学观点中,他以上帝创世的⽬的作为前提来论述其观点,上帝的创世⽬的之⼀是为展⽰其仁慈、⾄⼤和⾄善,世界本⾝应当展现上帝创世的⽬的,体现上帝创世⽬的的事物就是上帝的每⼀件精⼼设计的创造物,是⼈类、植物和动物等——⾄少这样的⽬的是基督神学所认为的万物存在的意义;⼀切⽣物,它们的看似出于⾃我的⾏为,那趋向善的⾏为正是体现了造物主的设计。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尽管⼀切创造物都奔向着上帝指定的⽬的,虽然⽅式是不同的,但它们的共性都是以实现造物主的本质——也是⾃我的价值为⽅向的,实现⾃我的价值也就是实现上帝的价值。

和亚⾥⼠多德的观点⼀致,知识即是善。

⼈类需要通过认识到理性的规范、善的本义等知识实现善的⾏为。

造物主赋予了动物、植物与⼈类不同的感知、判断能⼒,实现它们⾃⾝的价值的⽅式因⽽看起来也是不同的。

植物、动物的实现⽅式是⾃然的、感性的、本能的,⼈类则是在认识上帝的⾄善后⾃愿有意识地⾏善。

关于彼岸的知识,阿奎那与亚⾥⼠多德的不同之处在于,阿奎那认为⾄善只能在彼岸,由直觉的⽅式认识到。

阿奎那认为认识上帝可以通过推理、信仰或者本能⾃然的感受来实现,但他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

最⾼的认识⽅式是直觉式的,直觉的认识上帝、感知来世的幸福。

纯净的、哲学沉思的⽅式是包括亚⾥⼠多德式的哲学家所提倡的感悟上帝的⽅式,这样的⽅式从本性上要求了哲学家的独⾝、禁欲甚⾄清贫和顺从不争的⽣活,⽽在此基础上的沉思是获得最好的幸福的⽅式。

阿奎那的名言

阿奎那的名言
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以普通的友爱相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间的每个人
阿奎那的名言
1、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为它的对象,而是作为它的目的。——阿奎那
2、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都以形式为基础;因此,人们通常把善的东西也称赞为美的。——阿奎那
4、所有快乐中最伟大的快乐存在于对真理的沉思之中。——阿奎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善观
【摘要】:美善之辨是托马斯·阿奎那哲学美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托马斯在承认美善一体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美善的区别,将美善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来文艺复兴及之后的人学思潮和美学观念的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分三个部分来分析托马斯的美善观,论证其思想的深刻性及其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托马斯·阿奎那、美、善、辨析
【正文】圣托马斯·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1225年-1274)是中世纪末期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

他有很多积极的思想:从唯实论的观点出发,强调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进而肯定天主的存在。

在对待文艺的态度上,虽然仍把美和艺术的源泉归于上帝,但他承认文艺的合法性,并且在一些具体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其著作《神学大全》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美善同一
自古希腊开始就有很多哲学家开始探讨美与善的关系,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凡善的事物都是美的”。

苏格拉底也认为美与善是一致的,美的东西就是善的东西。

这是从社会及人的角度来讲的,不仅注重形式美,也注重内在美,将二者统一起来。

普洛丁继承了古希腊美善统一观,认为“美也就是善,从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

”,“美是理式所在的地方,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

”但同时他也开始注意到美与善的一些区别。

他说“作为善,它是被人所想望的,是欲念的对象。

但是想得到善的人必须上升到较高的境界,转身向善……”。

“作为心灵的一种美,德行比起上文提起的那些种美更真实,”托马斯·阿奎那直接发展和继承了普洛丁的美善学说,认识到美善是同一的,但同时也认为“善是欲念的对象…而另一方面,美则是认识能力的对象。

”更加清晰地阐明了美善之别。

托马斯还继承了伪狄奥尼修斯和奥古斯丁的美善同一学说,认为美和善统一于事物之中,不存在只有善没有美的事物,也不存在只有美而没有善的事物。

事物自身的形式就是美与善,无须从自身之外寻找。

这是因为美善都是基于同一种东西——形式,因而善被称赞为美。

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美与善是不能分割的。

美有两种形式:内在美及外在美,内在的美来自精神,外在的美来自形体。

善也有体现内在美的方面,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美的事物,二者在这方面是相通的;从道德伦理学角度而言,美之所以美,并不是我们爱它,而是因为它是美的和善的,这就证明善是美存在的前提条件;从本体论而言, 美善也是同一的, 美就是善, 善就是美。

善体现的是最终目的,是超验的上帝。

美在本体论上与善相同, 也具有超验性。

在阿奎那看来,美与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是同一的。

阿奎那基于其神哲学理论体系,规定善即上帝。

但同样也赞成美是上帝之光的折射和流溢,上帝孕育和创造美善,美善是符合宇宙秩序的必然性存在形式,美善是同一的。

但是阿奎那在承认美善同一的同时,也看到美善的不同点,他对美进行“形而下”的思索,重点分析美善的差异性。

二、美善差异性
○1概念的差别。

善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功利目的和现实要求及其实现,即现实性对目的性的肯定。

换言之,善是人对渴求事物的一种欲念,与欲望相联系,是有目的性的。

而美是人对所见事物一种愉悦的心里感受。

与欣赏相联系,没有目的性。

譬如在面对一个艺术作品时,如果只是单纯的欣赏,不含任何杂念,那其带来的感觉就是美感。

但如果在欣赏过程中,不由自主的想去占有得到它,那这是的行为就不能称之为美,而是善了。

美善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运用美善观分析问题时,首先要理清两者的概念。

在托马斯之前,大多对美善的研究都是将两者看做一个概念,托马斯则具体的将美善分开来看,进而对艺术与道德也进行区分。

○2涉及对象不同。

善涉及欲念,属于意志范畴,是人对之起欲念的对象;美涉及审美对象,属于认识论范畴。

托马斯认为善是“一切事物都对它起欲念的物件”,从这里可以看出,善应使欲念得到满足。

但对于美而言,单靠看见和认识就使人愉快的东西叫美,这“见和认识”本身就可以使人满足。

○3目的不同。

善的目的是满足欲念,而美的目的则是使人产生愉悦。

托马斯认为“见到美或认识到美,这见或认识本身就可以使人满足”。

“见或认识本身”其实就是美的目的,是纯粹愉悦的刹那实现,与欲念完全无关。

善则包含实际功利对象, 有外在的目的要去追求。

即善与主体的认识功能有关, 与人的心灵欲念有关, 带有“目的性”意义,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善与人的欲求相关, 具有功利性, 美是通过听觉和视觉对事物的观照, 而不是对事物的占有, 是超功利的。

○4从“快感”的性质拉看:美给主体带来的愉悦不同于善给主体带来的愉悦,两种愉悦是不同质的东西,满足生活需求引起的愉悦不是审美愉悦。

美感是纯粹的精神性愉悦,满足于“见到”的物体本身,不会对审美对象有任何的损伤。

而一般的快感则不同,它是以满足某种欲念为目的的善引起的,这种快感不是纯粹的,而有物质的目的。

像在面对一片绿油油的草原的时候,人感觉愉悦是草原带给人一种鲜活放松的感受,让人心情得以舒展。

但在一群羊眼中,这种愉悦则是因为这顿垂涎欲滴的大餐解决了食欲需求。

虽然都产生了愉快的感受,但两种感受是不同质的,一个是心理上的满足,一个却是生理上的满足。

○5意义不同:托马斯认为“善实际上与欲求相关(善是各种事物所欲求的), 所以它具有目的因的一面(欲求是一种朝向事物的运动)。

另一方面, 美与认知能力相关, 因为美的事物就是人们看见它就会产生愉悦的事物。

所以美由适当的比例组成, 因为感官对于与它之间在比例上适当的事物会感到愉悦。

感观也是一种理性, 就像每一种认知能力一样。

既然知识基于同化作用, 而相似性与形式相关, 所以, 美实际上具有形式因的性质。

”美善在形式上率属于两个不同的方面,善与欲望相对立,其作用是最后因,而美与知识相对应,其作用是形式因。

善是与人的各种目的、功利、欲望相对应的一种性质。

善的事物能满足人的实际需要,能给人带来利益。

美只与“形式”有关,只与知识对应,与欲望,利益无关,美只引起人的快感。

在托马斯的美善观中,重点讨论的是美善的不同。

他的观点客观看来是符合实际的,也使艺术和道德区分开来。

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美的事物,这一目的与道德无关。

艺术家最要做的是直接创造一个美的作品,而不是考虑怎样让他的作品符合“人生总的目的”的道德。

三,托马斯美善观的影响
美与善的关系,是美学史上一条最重要的内在线索之一。

托马斯认为善涉及欲念,而美不涉及欲念,第一次揭示了美与善之间一种本质的不同。

托马斯的美善之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经院时期正统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美学的基本和精髓。

在托马斯的整个美善学说中重点探讨的是美善之异。

美在本质上是不关欲念的, 除非美同时分得善的本质。

但美总是或多或少涉及到善的因素, 是精神领域的善, 而非道德实践领域的善。

美善一体却又各为自体是托马斯美善观最大的贡献,他是把美迎向此岸的第一人。

虽然托马斯的思想只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无法较之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观。

但是它对文艺复兴及之后的人学思潮和美学观念的嬗变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像康德的“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理论以及现当代美学中影响极大的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超功利学说,无不渊源于此。

参考资料:
1、托马斯《神学大全》[M]·人民出版社,1997
2、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徐国超·《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善观辨正》[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4、张志庆·《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的研究意义和价值》[J]·齐鲁学刊2006
5、史丽娜·《美的此岸转向之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真善美思想简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
6陆扬·《西方美学通史》第2 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7、章安祺编《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