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
第三章 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第三章 游戏的分类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ae2645bf7ec4afe04a1df3b.png)
1.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 运动性游戏
• 游戏的发生必须是以动作能力和心理发展 的一定水平位前提的。处于人生最初阶段 婴儿的身心活动突出表现出感觉运动性的 认知特点。儿童最初形式的游戏是一种机 能性游戏(即感觉运动游戏)。 • 感觉运动性是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 戏的基本特征。
感觉运动性游戏案例
当然这种分类由于过多强调教育的价值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实践中容易使教育者片面理解游戏这一教育手段的作用认为加强对幼儿游戏活动的统治支配反而导致儿童游戏主动性积极性的丧失阻碍了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性的发挥
第三章 学前游戏的分类与 发展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周桂勋
第一节 学前游戏的分类
• 一、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 • 1.感觉运动游戏 • 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 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感知运 动发展阶段出现,主要是两岁前,即还不 会说话的婴儿进行的游戏。其游戏的动因 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 的快感,主要有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 成。
• 因此,从其发展的身心要素及其特点而言, 它是介乎游戏的感觉运动性和象征性的中 间状态,但却又因动作、技能及相关知识 的发展制约,它不会早于象征性游戏的发 展。 • 在托儿所、幼儿园实际的生活中,它是最 常见的一种游戏。它的发展与象征性游戏 的发展状况共同确定着婴幼儿游戏的象征 性水平,使象征性成为学前儿童游戏在认 知上最典型的发展特征。
• 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 开展相类同的活动。相互的交往时有发生。 儿童相互在旁边玩彼此和谐相处,他们主 要的仍是在独自活动,在活动中没有合作 行为。
5.联合游戏
• 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 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 起集体的共同目标。随同处于一个集体之 内,且时常发生许多借还玩具行为,但每 个儿童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为中心。
学前儿童游戏论 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 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7d22648528ea81c758f578f2.png)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1、评述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⑵价值: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⑶局限:没有全面客观地展示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2、评述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⑵价值:强调了游戏制约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儿童对前辈经验的掌握;主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
⑶局限:否定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作为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游戏是儿童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4、确立游戏主体性本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是什么⑴强调儿童在游戏中内部主观体验的决定地位,有助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⑵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控制驾驭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⑶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发展的功能特性,体现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有益于儿童主体性的培养,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⑷承认和肯定了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⑸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实践中,以尊重儿童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5、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认识是什么⑴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⑵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⑶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或强制性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⑷伴随愉悦情绪。
6、侧重与非游戏活动对比的游戏特征的表述。
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⑵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⑶区别于探究行为⑷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⑸不受外部强加规则的束缚⑹要求参加者主动积极地活动7、与成人游戏相比,儿童游戏具有哪些不同⑴工作是成人的主要活动。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调节情绪的主要途径。
⑵成人游戏的目的是休息放松。
儿童需通过游戏积累经验,尝试今后可能的发展道路。
⑶成人游戏带有相当功利性。
儿童游戏多为带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戏,少功利性。
8、什么是游戏特征的“三内说”即纽曼提出的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第三章 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第三章 游戏的分类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ae2645bf7ec4afe04a1df3b.png)
• 4.智力游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 自愿和愉快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 力的游戏。 • 5.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 的游戏。 • 6.体育游戏: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 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 7.娱乐游戏:以娱乐为主的游戏,如玩“不 倒翁”等。
• 这种分类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和 目的,便于教师有意识地选用各种游戏组 织教育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这种分 类由于过多强调教育的价值,有较强的功 利性,在实践中容易使教育者片面理解游 戏这一教育手段的作用,认为加强对幼儿 游戏活动的统治、支配,反而导致儿童游 戏主动性、积极性的丧失,阻碍了幼儿在 游戏中创造性的发挥。
• 寅寅是6.5个月大的男孩。一天,外公抱着他站在 屋内,透过玻璃可以看见晾在阳台上的衣服。一 阵风吹过,衣服飘起来。孩子被这种现象吸引住 了,他笑着,嘴里发出“嗷嗷”的欢呼声,身体 上下跃动,非常兴奋。
• 感觉游戏随适宜刺激的出现和消失而产生和停止, 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孩子从这种游戏中得到的快 感是生理性的,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机能性 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
三、按照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 进行分类
• 在1981年教育部制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 (试行草案)》中,把幼儿园游戏分为创 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 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和 娱乐游戏等。
• 1.角色游戏: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 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 2.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 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 3.表演游戏: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 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 以上三种游戏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为显著 目标。
• 因此,从其发展的身心要素及其特点而言, 它是介乎游戏的感觉运动性和象征性的中 间状态,但却又因动作、技能及相关知识 的发展制约,它不会早于象征性游戏的发 展。 • 在托儿所、幼儿园实际的生活中,它是最 常见的一种游戏。它的发展与象征性游戏 的发展状况共同确定着婴幼儿游戏的象征 性水平,使象征性成为学前儿童游戏在认 知上最典型的发展特征。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8322ef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f.png)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第⼀章学前⼉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建⽴科学的⼉童游戏本质观(⼀)⼉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般演变趋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觉到⾃觉,在内涵上由⽣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觉化理解:游戏⼀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来,⽽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在。
英⽂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作;使⼈愉快和满⾜。
2.游戏的⽣物性本质观:游戏是⼉童的本能活动。
在⼤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起了游戏的⽣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童尝试创⽴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童内部存在的⾃我活动的表现,是⼀种本能性的活动,是⼉童内⼼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的⽆⽬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物性本质观⼀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次以抽象的思辨⽅式,充分肯定了⼉童的⽣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们对⼉童游戏不屑⼀顾的习惯性思维⽅式和态度。
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
![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04684f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8.png)
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摘要:目前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即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
同样游戏活动也是幼儿时期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幼儿园既有益又有效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教师对游戏活动科学有效的指导以及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从而实现游戏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游戏教育有效结合,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的规律和学习特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其应享有的权利、自由,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内容健康、形式丰富的游戏,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一、学前游戏的概述1、游戏是快乐的游戏是快乐的,它满足幼儿强烈的身体活动的需要,使其可以自由地变换、重复感兴趣的运动,保持身体最佳的舒适状态。
游戏自发行为是趋乐的,幼儿在游戏中因为需要的满足而获得快乐,游戏以不断重复有趣的情节的方式,将快乐一遍一遍重复、持续;游戏是无任何心理负担而轻松快乐的;游戏是幼儿专注、积极的生命投入,是充实而愉悦的。
游戏让幼儿体验了与人交往的快乐和成就,幼儿在游戏中因为需要的满足而获得快乐。
2、游戏是自愿、自主的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
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
教师在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幼儿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使游戏得以继续延伸,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充分体现游戏的自主性。
3、游戏是充满幻想的游戏被幼儿以“假装的”、“不是真的”诠释着,从而缓解了幼儿渴望像成人一样进行社会实践而又无能为力的需求矛盾,逃避成人世界的种种限制,弥补由此造成的不满和沮丧。
幼儿在游戏中充当在真实生活中还不可能扮演的角色,如妈妈、爸爸、警察、医生、司机等,在幻想中体验角色的语言、行为和情感;同时,他们还常以一种简单、常见的材料代替真实的物品,一物多用,制造“恢宏”的游戏场景,这种替代正是幼儿创造性想象的结果。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最全)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9c55d8c989eb172ded63b788.png)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有哪些具体表现?4、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内容是什么?它具体表现有哪些?6、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怎么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7、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归结有哪些?8、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具体指的是什么?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具体指的是什么?10、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包含哪些内容?11、法国克罗伊斯指出游戏活动六种特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12、鲁宾对游戏特征是如何分析的?13、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有哪些?14、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哪些?15、儿童所扮演的角色,有哪几种类型?16、简述儿童游戏语言的分类及儿童言语的意义?17、游戏构成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有哪些?18、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77bfbf3700abb68a982fb8c.png)
学前游戏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一、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识记:(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恩物: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
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后这14种教具被称为蒙台梭利教具。
2、领会:(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2)19世纪70年代后,儿童游戏理论研究飞跃发展的历史背景3、简单应用:述评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在幼儿教育中的游戏运用。
二、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识记:(1)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3、领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学派一、经典的游戏理论1、识记:(1)剩余精力说(2)生活预备说(3)复演说(4)成熟说2、领会:经典游戏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的基本观点(2)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3)佩勒的角色动机说的基本观点(4)蒙尼格的宣泄说的基本观点(5)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6)精神分析的各种游戏治疗方法2、领会:(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的认识(2)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发展的影响3、简单应用:(1)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发展的奠基作用(2)埃里克森对传统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1、识记:(1)同化与顺应(2)游戏与模仿(3)游戏发展的不同认知阶段(4)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2、领会:(1)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游戏发展的制约(2)皮亚杰关于游戏的价值或功能的观点3、简单应用:(1)皮亚杰游戏理论的局限性(2)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3)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4)维果茨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观点2、领会:(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2)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3、简单应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影响4、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联系与差异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1、识记:(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基本观点(2)游戏的元交际特征2、领会:(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2)游戏元交际理论的研究意义3、简单应用:游戏觉醒理论教育应用的价值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识记:(1)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2)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历程2、领会:(1)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3)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1、识记:(1)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2)纽曼“三内说”(3)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克拉思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2、领会: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1、识记:(1)游戏动作的类型(2)游戏扮演的角色类型(3)游戏动机特征(4)游戏体验及其成分(5)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6)游戏的概念2、领会:(1)游戏的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2)游戏的内部主管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表情动作等特征的变化,理解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渐变关系4、综合运用:结合所学原理,辨别某一活动是否是游戏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1、识记:(1)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2)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4)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5)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6)学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对象分类2、领会:(1)学前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从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分类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多样化分类法中,理解游戏的复杂多边性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2)情景转变(3)以物代物(4)角色扮演(5)角色认知(6)角色行为(7)角色意识(8)(8)游戏规则2、领会:(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规律(2)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般过程3、简单应用:从认知发张的角度,理解游戏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教育学》第三章
![《学前教育学》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0ef862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19.png)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身心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情感危机,每个危机都与儿童的情感发展紧密相关。他提出了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等情感危机,以及相应的教育策略。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在儿童情感发展中,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有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定义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幼儿间的合作与互动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特点
合作学习法具有互动性、协作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应用
在学前教育中,合作学习法可用于艺术创作、手工制作、音乐律动等领域的教学,如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手工艺品,培养幼儿的创意和协作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关注每个幼儿的成长,确保他们在合作学习中都能获得进步。
03
CHAPTER
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
定义
01
游戏教学法是一种以游戏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特点
02
游戏教学法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应用
03
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教学法可用于语言、数学、科学、社交技能等多个领域的教学,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性别平等教育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4
CHAPTER
学前教育的评估与评价
对儿童身心发展、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综合性评估
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定期进行发展评估,了解儿童的成长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https://img.taocdn.com/s3/m/2cf3adc5050876323112124a.png)
0399 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 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价值
![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90992380b4c2e3f57276321.png)
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价值——游戏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贯彻,“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的思想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游戏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虽然游戏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由于注重过程的体验,在赋予幼儿娱乐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情感的发展。
于是,在幼儿日常的活动中随处可见游戏的踪影,游戏已成为儿童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内容与形式,是幼儿自我与环境发生互动并实现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们小组就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价值这一课题中,游戏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来学习与探讨。
课本中提到情绪和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游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往方式,有利于各种情感类型的产生。
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使人高兴欢乐;有些事物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事使人惊恐、厌恶。
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它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情绪和情感紧密联系,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情绪产生着巨大影响。
情感是与儿童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
情感是内在的,社会性是外在的,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部分。
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发展起来。
情绪的发展对幼儿的认知发展、交往发展、个性形成等都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
所以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良好发展尤为重要。
而适当合理地组织各种游戏就能很好地达到这种促进作用。
儿童的游戏活动带有情绪色彩,游戏成为儿童表现积极情绪、调整消极情绪的媒介。
通过游戏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情绪状态。
名人名句:1、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游戏可以说是孩子上学以前的一项主要活动,也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
第三章-学前儿童角色游戏
![第三章-学前儿童角色游戏](https://img.taocdn.com/s3/m/b24a5f6df242336c1eb95e85.png)
• 根据角色要求调整自己的行动,根据角色要求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克服困 难,从而提高自控力和坚持性。(哨兵实验)
年龄
非游戏情境
游戏情境
19
4—5岁 5—6岁
41”(秒) 2’(分)55”(秒)
4’(分)17”(秒) 9’(分)15”(秒)
19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5)培养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性格 •角色游戏是幼儿建立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的途径。
31
三、各年龄班段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
(三)大班角色游戏的指导
特点:主动选择主题、主题新颖、内容丰富; 合作游戏; 有计划的开展游戏; 指导:一起准备环境; 认真观察,适时指导; 游戏讲评,取长补短。
32
各年龄班指导的重点
• 根据各年龄班游戏发展的水平,指导的重点? • 小班:物品使用 • 中班:幼儿之间的冲突 • 大班:游戏交往和合作、创新
•规则:正确的表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物应该有的动
作及其先后顺序,人们的态度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等。
规则来源
其他游戏 为了保证游戏的顺利实施而 由大家规定的,可以预设, 可以生成
规则游戏
受角色限制,按照 相应的角色行为以 及人物之间的社会 关系来展开游戏情 节 不可以随意改动, 是内在的
可变性
可以改动,是外在的
参考方法: 教师这时以“客人”的身份加入,说:“有 人在家吗,我是爸爸的同事,到你们家来作客, 快来欢迎啊!妈妈在忙什么呢,是为我做好吃的 吗?”这样“娃娃家”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了自 己应该做什么,游戏就开展起来并向更深层次发 展。
30
三、各年龄班段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
(二)中班角色游戏的指导
学前班中的幼儿园游戏及其教育价值
![学前班中的幼儿园游戏及其教育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783dfb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0.png)
学前班中的幼儿园游戏及其教育价值幼儿园游戏在学前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游戏不仅是幼儿时期的乐趣和娱乐,而且是幼儿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幼儿能够获得相应的教育价值。
本文将介绍学前班中的幼儿园游戏及其教育价值,并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幼儿园游戏在认知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游戏有助于幼儿培养观察、感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如拼图、积木、记忆游戏等,幼儿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拼图游戏时,幼儿需要观察拼图的形状和颜色,并通过试错的方式找到正确的组合方法。
这样的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幼儿园游戏对于情感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绪和角色间的互动。
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幼儿还可以通过艺术游戏,如绘画和手工制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此外,幼儿园游戏在社交发展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与其他孩子互动、分享和合作的机会。
通过合作游戏,幼儿可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团队拼图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幼儿园的户外游戏也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其他孩子交流的机会,培养社交技能和友谊。
最后,幼儿园游戏对于身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锻炼身体、协调运动和提高大肌肉发展的机会。
例如,跳绳、踢球、游泳等户外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肌肉和体能。
这些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和协调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耐力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学前班中的幼儿园游戏具有广泛的教育价值。
通过不同类型的游戏,幼儿可以提高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社交技巧和身体素质。
学前班应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游戏体验,以促进他们全面、均衡的发展。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https://img.taocdn.com/s3/m/035663166bd97f192279e968.png)
学前游戏论什么是学前游戏论1989年11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从事与年龄相适应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
p31996年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p3学前游戏理论是从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并日趋独立的一门分支学科或理论。
是学前教育学及儿童心理学领域在游戏研究上纵的深入和面的扩展。
p3学前游戏论具体概念:主要是从教育的观点出发,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游戏现象,揭示其发展规律,探索其价值和教育实施及指导的一门学科。
p4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游戏概念多种多样,难以定论:p7一方面是一类行为的总称,包括的行为具有极广的范围:1、主动控制的分量、复杂的程度2、动静的性质和3、运用材料的种类、多少等方面,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背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和所依据的材料不同:(一)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1、福禄贝尔: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p92、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主要观点: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生活中的宣泄或补偿。
儿童身上有除了维护正常生活之外的剩余精力。
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3、霍尔复演说: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个体在出生以前即胎儿期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4岁前的婴幼儿期复演了动物到人的进化阶段;4—8岁的儿童期复演了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农耕时代,比如儿童的追逐活动是狩猎本能的复演,;12—25岁的青少年期则是复演了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
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
![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c27ceb3a58da0116c174974.png)
语言发展
比如:孩子共同建构一个模型,稍大一些的孩 子会先讲出自己的游戏计划,年龄小的孩子也 会表达自己的愿望。
想象力发展
思维能力发展
提供轻松愉悦 的心理氛围
比如:儿童在游戏中,破皮不仅可 以当碗,也可以当帽子。
比如:角色游戏中,儿童首先要确定 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他们相互商量是 玩“过家家”,还是“捉迷藏”。
心理学家科琳·亨特进行了一系列 关于儿童好奇心和探究的研究,发 现儿童好游戏与创造性能力存在正 相关。
2.游戏与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家邓斯克与席尔曼在1973 年首次就游戏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流 畅性发展作用进行了研究。
得出结论是:与物品是否在游戏 玩过无关,游戏有助于引发出多样性 联想的态度及在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 展。
第一节 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 的需要
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要。 最早提出类似这一观点的是精神分析
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并认为这种 需要是生物性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原 始欲望。
一、儿童游戏产生的社会 生活条件
儿童游戏的先决条件是成人的保 护和照顾,且无需独立谋生。
二、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 需要
指出 :使用集中性材料进行游戏,教会幼儿 的是在此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并促使幼儿去 寻找这一答案。而使用松散性材料进行游戏, 教会幼儿的却是无论什么问题都有许多可能 的解决策略,因此,可以充分地尽情地施展 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儿童游戏智力发展作用的实证研 究可以通过顺口溜串联来记忆:
科琳亨特有发现,游戏与创造性正相关; 邓斯克与席尔曼,研究发散性思维发展; 西尔瓦苦心钻研,解决问题靠游戏经验; 佩皮洛罗斯研究,游戏问题解决会多变。
3.游戏与问题解决
第三章 游戏分类与发展
![第三章 游戏分类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0bbb2c376baf1ffc4fadd9.png)
以认知为主线的儿童游戏的发展
1、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 ——感觉运动水平
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 ——象征性水平
3、学前儿童末期游戏的新发展 ——规则性水平
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 ——象征性水平
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
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
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 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1-1.5岁) 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 前的事物,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 名当前的物体。(2-3岁 ) 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 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 或某一非属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 其物征,即角色扮演。(3-4岁)
游戏的分类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皮亚杰)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3、结构性游戏 4、规则性游戏
游戏的分类
——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帕登 (Parten)的游戏分类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 偶然的行为
2、袖手旁观的行为 3、单独的游戏
4、平行的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第三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了解游戏在不同维度下划分的不同; 理解幼儿游戏的发展; 掌握认知角度和社会性角度游戏的分法及我 国对游戏的一般分类方法。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第一节 游戏的分类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
游戏的分类
一、从游戏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 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三、我国的游戏分类
游戏的分类 ——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比勒的游戏分类 1.机能游戏 2.想象游戏 3.接受游戏 4.结构游戏
游戏的分类 ——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4e6ec1d998fcc22bdd10dbe.png)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根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根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根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根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控与外控〞;真实;动机: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部控制、部真实、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构造要素1、学前游戏的构造:〔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学
主讲 曾金霞 教育与管理系
——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游 戏的价值体现有哪些?
(0901/案例)
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游戏的价值体 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游戏为儿童所喜爱,为儿童身心各 方面发展所需要;
另一方面,游戏实现着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 发展的作用。
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是儿童游戏 的前提。
(1)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 (2)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3)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4)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
定的需要。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可以 通过关键词串联来记忆:
孩子长大后(生理发展),思想水平 逐渐提高(认知发展),在帮助他人 (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感谢, 自己也会很满足(自我表现、自我肯 定)。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 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 动机的研究以及对儿童行为的 观察,儿童的基本需要可分为
三个层次九种需要。
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维持生命、安全、机
能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包括:基本的生存需要、身体活动需要、安 全需要。其中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其他两种需 要的基础。这一层次需要的满足可使儿童产 生对外部世界的最初信任。
第二节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 心的发展
一、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二、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三、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四、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发展
——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前儿 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是什么?
游戏不仅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 而且游戏也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社会 性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着它重 要的发展价值。这是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告 诉我们,现代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学前儿童 的基本活动形式的科学原理。
育的需要)
基本生存 身体活动
安全
我们每天吃饭喝水是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基本生存。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才能让身体健康成长。
小林不小心把脚弄伤了,今天她不能跟小朋友一起 玩开火车游戏。
认知水平需要 (与外界环境保 持平衡与协调的
需要)
理解环境
影响环境 维持最佳觉醒
比如:我们在公共场合不能喧哗,不要给别人造成 干扰。
游 戏可 以满 足儿 童的 不同 需要
生理发展 认知发展 社会性发展
比如:石头剪刀布游戏可以锻炼小 朋友大脑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比如:军子对路上行驶的车子非常 好奇,不断的摆弄小车模型想清楚 车子为什么会跑。
比如:石头剪刀布游戏体现了社会 上竞争现象。
自我表现、 肯定
比如:丝丝在石头剪刀布游戏中获 胜了,她觉得自己特别棒。
一、儿童游戏产生的社会 生活条件
儿童游戏的先决条件是成人的保 护和照顾,且无需独立谋生。
二、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 需要
1、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 要。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 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以及 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儿童的基本需要 可分为三个层次九种需要。
这三个层次九种需要是儿童的基本需要。驱 使儿童去游戏的需要主要有身体活动的需
要、与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及社会交
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基本生存需要和 安全需要的满足则是学前儿童游戏的前提。
儿童的基本需要的三个层次可以 联想一个小故事来记忆:
第一层次:要想维持生命、安全、机能生长发育 的需要。我们必须吃饱穿暖(基本生存),有居 住之后(安全),还得多锻炼身体(身体活动)
第二层次:要想认知水平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与 协调,必须理解并影响环境,并注意保持最佳觉 醒水平。
第三层次: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性交往中,获得 别人的尊敬同时,也有利用自我价值实现,这就 是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
需要类型
举例说明
最基本需要 (维持生命、安 全、机能生长发
比如:我们在公共场合及时制止别人抽烟的行为。
社会性与自我发 展的需要
社会性交往
自我实现
尊重 (认可)
比如:我匀可以跟自己喜欢的人交朋友,有问题时 可以跟老师交流。
王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了自考文凭,实现 了自己的理想。
小强是班上的大力士,谁有需要出力的活儿小强都 会帮忙,大家都很尊敬他。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哪些需 要?P78
促进身心发展
比如拼图游戏很受小朋友喜爱, 并且可以锻炼小朋友的眼睛敏 锐度及细心度。
拼图游戏有利于使小朋友心 思细腻,内心沉稳,并可以 培养其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一节 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 的需要
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要。 最早提出类似这一观点的是精神分析
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并认为这种 需要是生物性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原 始欲望。
1、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 儿童的需要。
最早提出类似这一观点的是精神分析理论的 创始人弗洛伊德,并认为这种需要是生物性 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原始欲望。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儿童首先是自然的, 然后才是社会的;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全部方面和全部过程而言, 是因为游戏满足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 能给他们以快乐,所以游戏才成为儿童的基 本活动。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认知水平的需要或者
说是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包 括:理解环境的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其 生理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觉醒的需 要。
第三层次的需要:是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
需要。包括:社会性交往需要、自我实现需 要、尊敬(认可)的需要。其中社会性交往 需要是其他两种需要的基础。
一、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
的作用
1.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2.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 3.在户外进行游戏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
如果说前者是儿童主观上的需要的话,而后 者则是客观上的结果。这二者统一于儿童发 展的同一过程,并同时实现。
——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 度看游戏的价值体现可以用关 键词串联来记忆:
游戏既为儿童喜爱和身心需要,又 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学 前儿童 身心发 展的角 度的游 戏的价 值体现
儿童喜爱, 身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