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反比例(一)》教学设计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反比例
正比例y/x=k (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教反思学生课堂达标率
95%
原因分析
改进措施
有个别学生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不太理解,还需加强练习。
教
师
本课亮点
利用图示学生能判断正、反比例。
需改进措施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图像来准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附课件:
211”教学模式导学案(数学)科
2014年5月4日制订
年级
六年
教师
崔丹
课题
正比例、反比例
第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达成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重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难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流程
检测预习
交代目标
合作共享
安全教育
(一)导引探究,由表及里
教学例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
480
2.引导学生交流并聚焦以下内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板书关系式)。
4对比棵究,把握本质规律
(1.)将各例1、例2教学时探究发现的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揭示正比例、反比例的内涵本质。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
2. 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
3.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学习材料、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
2. 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
3.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
2. 提高题: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判定方法及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1)”是学生在学习了比例意义、比和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比例、比和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时,仍需通过具体情境来建立表象,进一步理解其本质。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正反比例的辨别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难点: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2.运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图片、例题等教学资源。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汽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属于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2. 呈现(10分钟)呈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的第二教时,教材重点引导同学沟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索方法,并要求同学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援助同学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改变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同学依据提供的两组数据判断相应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有利于同学巩固对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认识,掌控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以及成什么比例的基本思索方法;“练习与实践”第8题让同学结合生活阅历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继续练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的第一题让同学依据表示一辆汽车在高速马路上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图象,先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再依据其中一个量的数值估量另一个量的数值。
第二题要求同学依据一辆汽车在市区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表示它们关系的图象。
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同学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进一步体会数学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练习与实践”第10题是一个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先让同学量出一幅平面图上相关的图上距离,再让同学利用给出的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教材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亲密联系的。
教学目标:⑴使同学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改变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约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
⑵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亲密联系的。
⑶使同学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沟通以及猎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加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1)比和比例的整理与复习南京市小营小学宋洁课前要求:1. 课堂听讲要专注,回答问题要要指向知识的起点,语言完整、声音响亮;2. 小组交流要有序,有效率。
3. 课堂练习动作要迅速,书写要规范工整,要积极回答并补充(要注意些什么、提醒)。
一.谈话引入。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吗?生:复习课……师:复习课也有新知识的学习?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收获。
二.任务与深思。
1.任务一(练习纸、课件)师:独立完成任务一,再和小伙伴交流。
学生按照顺序反馈。
主问题:(1)师:什么是比?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板书:比-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师小结:看清谁比谁,比是有前后项之分的。
(2)师:为什么不写成240比5、5比240?依据什么写成48比1和1比48?【板书:化简比-比的基本性质】师:追问?为什么不写成48?什么是比值,这两个比的比值表示什么意思?师小结:比值是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商,前、后项的改变,也会让比值的意义发生变化。
(3)师:写这两个比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哪一个比可以转化成含盐率?(4)师: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吗?2.沟通与深思。
师:上面的这个任务完成后,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复习什么了吗?能用以一组式子就表示出比、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吗?生自己写一写,和同桌说一说。
呈现学生的式子,自行解释。
从这个式子中我们还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别的联系吗?【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三.实践与应用师:在我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应用比和比例的例子,谁来说一说?1.任务二。
(数学书、课件)师:请同学们自己按照要求完成任务二,看看还有些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数据,教师板书在投影上。
写出不同的比例。
师追问:什么叫做比例?怎样判断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呢?教师【板书:比例—两个比相等—比例的基本性质】师:根据发现,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还可以怎样描述①图形与④图形间的关系?师:比例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吗?生:……自选一个解比例反馈,找出相同点(求比值、比例的基本性质)2.任务三。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 能够通过计算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能够使用比例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购买饼干的数量与花费、旅行的距离与时间等),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 讲解:给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并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 - 正比例: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大;当
一个变量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减小。
- 反比例: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减小;
当一个变量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增大。
3. 实例分析:通过计算一些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 案例讨论: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比例关系式,然后进行计算和分析。
5. 总结: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与特点,并强调建立比例关系式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堂作业:
1. 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自行寻找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比例关系式计算并解决。
一课时的教学安排基于学习内容的复杂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
2.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数学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用实例来解释和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这些现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4.2.正比例和反比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并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比例的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2.难点: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3.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练习巩固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
2.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讲解正比例关系。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升空的火箭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正比例。
2.呈现(10分钟)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关系。
例如,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其他的正比例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生活中的一个正比例关系,并运用所学的判断方法进行验证。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方法,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教学难点】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1.黑板和粉笔。
2.一些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
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比,以及比的应用。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1.正比例关系的概念:(1)出示一组数据,例如:1,2,4,8,16……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两倍。
这种规律在数学上称为“正比例关系”。
(3)定义:当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时,称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记作:A与B成正比。
2.反比例关系的概念:(1)出示另一组数据,例如:10,20,50,100……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几倍。
这种规律在数学上称为“反比例关系”。
(3)定义:当两个量的积一定时,称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记作:A与B成反比。
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1)引导学生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讨论并总结: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都是一种特殊的等量关系,它们在变化规律上有所不同。
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变化叫做正比;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变化叫做反比。
同时,正比关系中两个量的比值是固定的,而反比关系中两个量的积是固定的。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和特点2. 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4.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5. 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以及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思考。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正比例和反比例例子,互相学习。
6.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评估其应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和评估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的其他相关知识,如混合比例、比例尺等。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其数学素养。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应用型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简单说明比例的作用。
2. 讲授(25分钟)
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并讲解比例的基本运算。
3. 练(20分钟)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练题的部分题目。
4. 引导(20分钟)
设计少量的探究性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10分钟)
介绍如何利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更多实际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针对学生解决的练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上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课后题。
六、板书设计
- 正比例
- 反比例
- 比例的基本性质
-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算方法。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第七单元总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以及用比例等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理比和比例、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等知识。
2.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判断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
(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二、合作交流,整理知识1.比和比例。
出示课件。
【教师设问】你能结合图片,回答问题吗?【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追问】你能再举例说说什么是比?【学生活动2】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如男生25人,女生5人,则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5:5=5:1;意思也可以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倍。
【教师设问】什么是比例?【学生活动3】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教师追问】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你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试着完成下面的表格吗?(课件出示下面表格)【学生活动4】学生尝试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比比例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表示两个比相等。
各部分名称0.9 : 0.3 = 3前项后项比值2 :3 = 6 : 9外项内项内项外项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化简比的依据。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解比例的依据。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一、学情分析:在教学了正比例的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
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二、教学目标:⑴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使同学们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3)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回顾与交流1.说一说师:在本学期的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请你先想一想这一部分内容,然后说一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什么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
(复习正、反比例知识)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议一议师: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你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四人小组同学互相举例说一说,并说明自己的举例为什么是成正比例或者成反比例。
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师:每组说明正、反比例实例各一个,其他小组注意不要重复,并把本组需要交流的问题展示出来。
(二)练习与提高1.(1)师: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是在发生变化?哪些量是不变的?(2)师:你能用哪个关系式来表示这两个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如有困难,学生可根据教材中的提示来解决问题。
(3)表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2.根据关系式判断各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⑴收入一定,支出和节余。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特性。
2.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3.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
2. 讲解1.正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2.反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3. 操作练习1.让学生通过一组简单的实例,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2.让学生自主完成一组实际问题解决,锻炼其应用能力。
4. 总结归纳1.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结,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核心知识点。
2.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
五、作业布置通过一组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并标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例子的形式,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在讲解阶段,通过详细的解释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在操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灵活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详细解答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
《正比例、反比例复习课》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复习课》教案章节一:正比例的概念与特征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 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
(3) 掌握正比例的图像特征。
2. 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
(2) 正比例的判定方法。
(3) 正比例的图像特征。
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正比例实例。
(3) 利用数形结合法讲解正比例的图像特征。
4. 教学步骤(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讲解正比例的定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判定方法。
(3) 利用图像,讲解正比例的图像特征。
章节二:反比例的概念与特征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2) 能够识别反比例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
(3) 掌握反比例的图像特征。
2. 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定义。
(2) 反比例的判定方法。
(3) 反比例的图像特征。
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反比例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反比例实例。
(3) 利用数形结合法讲解反比例的图像特征。
4. 教学步骤(1)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讲解反比例的定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判定方法。
(3) 利用图像,讲解反比例的图像特征。
章节三: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应用。
(2) 反比例的应用。
3.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使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步骤(1) 通过实例,讲解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通过实例,讲解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章节四: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综合练习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第一节 正比例函数 教案
(D)人的体重与身高
(A)y=4x+1(B)y=2x2(C)y=- 5 x(D)y= x 3.下列说法中不成立的是( ) (B)在 y=x 中 y 与 x 成正比 2
(A)在 y=3x-1 中 y+1 与 x 成正比例; 例 (C)在 y=2(x+1)中 y 与 x+1 成正比例; 例
(D)在 y=x+3 中 y 与 x 成正比
【解答】根据 A(x1,y1) 、B(x2,y2)的位置,画图得到 y 2 3m x 为减函数, 所以 2 3m 0 ,解方程得到 m
2 3
例 10 如果点 P( 1,3)在过原点______. 【分析】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列出方程求解比例系数 k
3.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函数图像画法: 2.列表:取 x 自变量的一些值,计算相应函数值,列表; 3.描点:所取 x 的值和相应函数值作为点的横纵坐标,描出各点; 4.连线:用光滑曲线把描出各点顺序联结起来。
例 8 如图所示,射线 l 甲、l 乙分别表示甲、乙两名运动员在自行车比赛中所走的
s
4.若函数 y=(2m+6)x2+(1-m)x 是正比例函数,则 m 的值是( (A)m=-3 (B)m=1(C)m=3(D)m>-3
)
【能力提高】
5.下列问题中,是正比例函数的是( (A)矩形面积固定,长和宽的关系. (B)正方形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C)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边和底边上的高之间的关系. (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4.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能将二者结合起来领会。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解析式的应用题的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5.知识拓展,提高思维能力:
-结合几何图形,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决相似性问题。
-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思维能力。
6.多元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采用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其中包含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问题。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应用提升:
-利用比例尺,测量家中或学校内的物品长度,将实际距离转换为图上距离,并计算出相应的比例尺。
-收集生活中体现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数据,如交通工具的速度与时间、物品的价格与数量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3.拓展思维训练:
-探究相似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关系,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释几何图形的相似性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前期的数学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几何图形和计量单位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比例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对学生而言仍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疑惑和困难。
2.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在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涵时,仍需要具体实例和形象化教学手段的支持。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概念,如:两个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一个人干的活越多,另一个人干的活就越少。讲解比例关系式:xy = k(其中k为常数)。
《正比例反比例》总复习教案设计
《正比例反比例》总复习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回顾1.1 回顾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正比例: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如果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常数k,使得y=kx(k≠0)。
反比例: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关系是反比例,如果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常数k,使得y=k/x(k≠0)。
1.2 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特征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为正常数k。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双曲线,通过原点,两支分别向x轴正半轴和x轴负半轴无限延伸。
第二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与应用2.1 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当x增大或减小时,y的值也按比例增大或减小。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x增大时,y的值减小;当x减小时,y的值增大。
2.2 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例题: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后,行驶的路程是多少?解题思路:使用正比例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算3.1 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算规则正比例运算规则:两个正比例函数相乘,结果仍为正比例函数;两个正比例函数相除,结果为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运算规则:两个反比例函数相乘,结果仍为反比例函数;两个反比例函数相除,结果为正比例函数。
3.2 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算练习练习题:已知两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分别为y1=2x和y2=3x,求它们的和、差、积、商。
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综合应用4.1 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一家工厂的生产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与生产数量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固定成本为10000元,变动成本为每件产品20元,求生产500件产品的总成本。
4.2 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综合练习练习题: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宽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当宽为5厘米时,面积为30平方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与宽的关系式,并求当宽为10厘米时的面积。
第五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与检测5.1 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梳理梳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运算规则及实际应用。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b.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c.反比例的应用。
本章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符号表示,形成对数量关系的直观感知。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系的特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d.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举例:
-正比例:通过实例“小明骑自行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的概念,掌握正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反比例:通过实例“两个数的乘积为定值,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反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单价和数量的关系等。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反比例(一)》教学设计
一、复习内容
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2)填空:( )(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 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 。
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
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