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生命周期管理

合集下载

数据管理中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管理中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管理中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Data Lifecycle Management,简称DLM)是指在数据管理过程中,根据数据价值和需求,在不同阶段对数据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处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包括数据的创建、存储、使用、归档和销毁等几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还可以降低数据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一、数据的创建和采集阶段数据的创建和采集阶段是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数据管理过程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明确确定数据的来源和目的,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来采集和整理数据。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清洗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数据的存储和备份阶段数据的存储和备份阶段是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需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存储介质和技术,并建立健全的数据存储结构和管理机制。

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并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三、数据的使用和分析阶段数据的使用和分析阶段是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需要充分利用数据的价值和潜力,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并生成有用的信息和洞察力。

同时,还需要建立适当的数据分析模型和算法,并采用合理的数据可视化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

四、数据的归档和检索阶段数据的归档和检索阶段是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需要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将数据进行分类和归档,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存档和检索系统。

同时,还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以满足法律法规和业务需求。

五、数据的销毁和清除阶段数据的销毁和清除阶段是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最后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根据数据的保留期限和成本效益,对数据进行适时销毁和清除,以防止数据被滥用和泄露。

同时,还需要采用合适的技术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彻底清除和不可恢复。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在数据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合理和科学地管理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和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可以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对数据从创建到销毁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合规性。

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中,通常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保护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数据收集阶段数据收集是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第一步,它涉及到数据的来源、获取方式和收集频率等。

在数据收集阶段,需要明确以下内容:1. 数据来源:数据可以来自多个渠道,如传感器、用户输入、第三方数据提供商等。

2. 获取方式:数据的获取方式可以是实时获取、定期抓取、批量导入等。

3. 收集频率:根据数据的实时性要求和业务需求,确定数据的收集频率,如每秒、每小时、每天等。

二、数据存储阶段数据存储是指将收集到的数据保存在适当的存储介质中,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数据存储阶段,需要考虑以下方面:1. 存储介质: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如数据库、文件系统、云存储等。

2. 存储结构:根据数据的特点和使用需求,设计合理的存储结构,如表格、文档、键值对等。

3. 存储容量:根据数据的量级和增长趋势,预估存储容量,确保存储空间充足。

三、数据处理阶段数据处理是对存储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整理和计算等操作,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和洞察。

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去重、去噪、填充空值等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转换:将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格式,以满足不同系统或应用的需求。

3. 数据整理:对数据进行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操作,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4. 数据计算:对数据进行统计、聚合、计算等操作,以得出有用的指标和结果。

四、数据分析阶段数据分析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以发现潜在的规律、趋势和关联。

在数据分析阶段,需要关注以下方面:1. 数据探索: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探索性分析等,以了解数据的分布、关系和异常情况。

2. 数据建模:根据业务需求和分析目标,选择合适的数据建模方法,如机器学习、统计分析等。

数据库生命周期管理-Oracle

数据库生命周期管理-Oracle

应用程序
云就绪
以应用程序/系统 为中心
27
EM 12.1:配置管理
特性总结:利用收购和创新
12.1 主要特性 GC 11.1 中的新特性或增强 特性 应用程序配置控 制台 配置变更 控制台
无代理自动发现服务器 资产清单报告 可扩展性 • 自定义目标和收集 拓扑能够添加目标/关系 跨越关系的复杂搜索 配置比较 • 跨生命周期环境 •忽略已知差异 •系统比较 配置历史记录 合规性 •现成的框架和信息板 • 实时变更检测 • 变更调节(授权、未授权) • 用户创建的规则、标准和框架 集成的系统管理与支持
EM 12.1:数据库生命周期管理
发现和 初始供应
发现资产并供应相关软件
持续 变更管理
端到端管理补丁、升级和模式变更
持续配置 和合规性管理
跟踪资产清单、配置偏差和合规性
EM 12.1:发现存在哪些组件
无代理发现
• 发现 • 使用 IP 扫描(NMAP、无 代理)自动发现服务器、虚 拟服务器和服务 • 在选定自动发现的主机上实 现集成的代理部署和目标发 现工作流 • 将目标从“未受管理”升级 到“受管理”
数据库 A
数据库 B
21
22
EM 12.1:数据库变更管理
数据比较
使用指南
• 本地数据库必须为 11.1 或更高版本,远程数据库必须为 10.1 或更高版本 • 数据库字符集必须相同 • 可以针对表、单表视图和物化视图比较数据 • 不能针对某些数据类型(例如 LONG、LONG RAW、 ROWID、CLOB、BLOB 等)比较数据 • 但是,可以从比较中排除这些列
持续配置 和合规性管理
跟踪资产清单、配置偏差和合规性
EM 12.1:补丁管理

数据管理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管理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管理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为了有效利用和管理数据,数据生命周期管理逐渐成为数据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数据管理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并介绍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关键概念和方法。

一、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数据生命周期管理(Data Lifecycle Management,简称DLM)是指在数据创建、存储、使用和销毁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其目的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用性,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阶段:1. 数据创建阶段:数据在被创建时,应该明确数据的定义、格式和质量要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还需要制定数据归档和备份策略,以便后续的数据存储和使用。

2. 数据存储阶段:在数据存储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设备和技术,进行数据的物理存储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制定数据存储策略,包括数据分区、数据备份和灾备等措施,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用性。

3. 数据使用阶段:在数据使用阶段,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和用户权限,对数据进行访问和分发。

同时,还需要制定数据使用策略,包括数据共享、数据权限控制和数据访问日志等措施,以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4. 数据销毁阶段:在数据销毁阶段,需要对不再需要的数据进行安全销毁,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同时,还需要制定数据销毁策略,包括数据清除、数据覆盖和数据销毁证明等措施,以确保数据的彻底删除和追踪。

二、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了有效实施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术:1. 数据分类和标记: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将数据进行分类和标记,以便对不同类别的数据采取不同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2. 数据备份和恢复:建立定期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避免数据丢失或损坏,同时可以保证数据在灾难发生时的可恢复性。

3. 数据加密和权限控制:采用数据加密和权限控制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和访问权限限制,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数据库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库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库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Data Lifecycle Management,DLM)是指在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综合管理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利用效率。

本文将从数据生命周期的概念、阶段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概述数据生命周期是指在数据从产生到毁灭的整个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合理管理数据生命周期可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一致性和安全性,避免数据的冗余和浪费。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是在不同阶段对数据进行适当的管理,包括数据的创建、存储、备份、归档和删除等操作,以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和合规处理。

二、数据生命周期阶段1. 数据创建阶段数据的生命周期从其创建时开始。

在此阶段,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可以通过规范数据录入和数据校验等方式,避免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

2. 数据使用阶段数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此阶段,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手段,从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为业务决策提供支持。

3. 数据备份和归档阶段对于重要的数据,需要进行定期备份和归档。

通过备份和归档,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恢复性,在数据灾难发生或误操作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

4. 数据销毁阶段当数据不再具有使用价值或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时,需要对其进行销毁。

在进行数据销毁时,应采取安全的方法,以确保数据不会被恶意利用或泄露。

三、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1. 数据分类和标记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标记。

可以将数据分为核心数据、敏感数据和一般数据等不同级别,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策略。

2. 数据存储和访问控制根据数据的访问需求和安全级别,合理规划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控制策略。

通过设置权限和加密等手段,保证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敏感数据,减少数据泄露的风险。

3. 数据备份和恢复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

数据管理与储存中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管理与储存中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管理与储存中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1. 引言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对数据从创建、使用、储存到销毁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和个人所面临的数据规模不断增大,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数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并探讨数据管理与储存中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

2. 数据生命周期的阶段数据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1 数据创建数据的创建是数据生命周期的首个阶段,它包括数据的收集、生成和录入等过程。

在这个阶段,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2.2 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指数据在硬盘、数据库或云平台等储存介质中的保存过程。

在这个阶段,需要选取合适的存储设备和存储结构,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2.3 数据使用数据使用是指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应用等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需要依据业务需求,提供高效的数据查询和分析能力,以支持决策和业务创新。

2.4 数据归档数据归档是指将数据从主存储迁移到长期保留存储设备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需要对数据进行归类、压缩和加密等操作,同时需考虑数据的可迁移性和可恢复性。

2.5 数据销毁数据销毁是指在数据生命周期结束时,对数据进行彻底删除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需要依据法规和合规要求,采取安全可靠的方法,确保数据无法被恢复和利用。

3. 数据管理与储存中的重要性使用数据管理与储存中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带来以下一些重要的好处:3.1 节约资源通过合理管理数据的生命周期,可以减少冗余数据的存在,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从而节约存储资源的成本。

3.2 提高数据安全性数据管理与储存中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可以确保数据在不同阶段的安全性,包括数据的备份、加密和访问权限控制等,有效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3.3 支持合规要求合规要求对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提出了一系列规定,如对于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数据保留期限的管理等。

通过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可以更好地满足合规要求,避免法律风险。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引言概述: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对数据从创建到归档或者销毁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的生成和积累速度越来越快,如何对数据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成为了企业和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定义、重要性、具体实施方法、挑战和未来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定义1.1 数据生命周期的概念数据生命周期是指数据从创建、使用、存储、共享到归档或者销毁的整个过程。

它涉及数据的各个阶段,包括数据的生成、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等。

1.2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含义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对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确保数据在不同阶段的有效利用和安全保护。

二、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2.1 数据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对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可以根据数据的不同特点和价值,合理规划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使用,最大化数据的价值。

2.2 合规性和安全性的保障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匡助企业和组织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包括数据的合法获取、存储、处理和共享等方面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2.3 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对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可以合理规划和利用存储、计算和网络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三、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3.1 数据分类和标记根据数据的特点和价值,将数据进行分类和标记,确定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策略,包括数据的备份、归档和销毁等。

3.2 数据访问控制建立合理的数据访问控制机制,确保惟独经过授权的人员可以访问和使用数据,防止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3.3 数据质量管理通过数据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重、校验和修复等操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数据生命周期管理面临的挑战4.1 数据量的急剧增长随着数据的不断生成和积累,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数据生命周期管理需要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面临着数据泄露、滥用和黑客攻击等风险。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在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维护的过程。

它涵盖了数据的创建、存储、使用、共享、归档和销毁等各个阶段。

通过合理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合规性,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利用效率。

1. 数据创建阶段:在数据创建阶段,需要明确数据的来源和质量要求。

数据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如传感器、数据库、文件等。

在创建阶段,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和转换等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2. 数据存储阶段:数据存储阶段是指将数据存储在合适的介质中,以供后续的访问和使用。

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存储方式,如数据库、云存储、磁带库等。

在存储阶段,需要考虑数据的容量、性能、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3. 数据使用阶段:数据使用阶段是指将数据应用于业务活动中,支持决策和创新。

在数据使用阶段,需要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4. 数据共享阶段:数据共享阶段是指将数据与他人或者其他系统共享,促进信息流通和协同工作。

在数据共享阶段,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可以通过访问控制、加密、数据脱敏等措施,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5. 数据归档阶段:数据归档阶段是指将再也不频繁使用的数据进行长期保存和管理。

在数据归档阶段,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成本和访问效率。

可以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价值,将数据归档到不同的存储介质中,如磁带库、光盘等。

6. 数据销毁阶段:数据销毁阶段是指对再也不需要的数据进行安全的销毁和清除。

在数据销毁阶段,需要确保数据无法恢复和被滥用。

可以通过物理销毁、数据擦除等方式,彻底清除数据的痕迹。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好处:- 提高数据质量和可信度,减少数据错误和失真。

- 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 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访问性,加速业务决策和创新。

- 降低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成本,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数据库的数据生命周期与归档策略

数据库的数据生命周期与归档策略

数据库的数据生命周期与归档策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种业务系统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

由此产生的巨量数据对数据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数据库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和数据归档策略应运而生。

一、数据生命周期1.数据生命周期的概念数据生命周期是指数据在其存储周期内所处的不同阶段,包含创建、使用、共享、备份、存储和删除等过程。

2.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数据生命周期阶段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创建阶段:产生数据并进行存储,此时数据还没有被使用。

(2)使用阶段:在此阶段中,数据被读取、更新、修改、删除等操作。

(3)共享阶段:数据被多个不同的系统或者应用程序所调用和使用。

(4)存储阶段:存储阶段指将数据从一个存储介质转移到另一个存储介质的过程,例如从磁盘存储到磁带存储或从云存储到磁盘存储等。

(5)删除阶段:数据达到了其寿命期限或者其价值已经降低,或其他因素指示进行删除的操作。

3.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好处合理地管理数据的生命周期可以为组织和企业带来以下好处:(1)优化数据的存储和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存储成本。

(2)提高对数据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的保护,避免数据泄露。

(3)促进数据合规和稳健性。

(4)加强数据的安全保护,避免公司的竞争对手进行恶意攻击。

二、数据归档策略1.数据归档的概念数据归档是数据迁移到更便宜的安装介质上或者将数据从更快的磁盘上移动到较慢的磁盘上,以满足长期保存和使用的需求。

2.数据归档的意义数据归档可为组织和企业带来以下好处:(1)降低存档存储成本。

(2)保证数据的长期共存,避免数据的丢失,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3)减少组织或企业的生产和存储成本,并有效利用 IT 资源。

(4)简化对数据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

3. 数据归档策略数据归档有不同的策略,具体需要根据组织或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下面介绍几种经典的数据归档策略:(1)时序化策略:根据数据的稀疏性、重要性或者存储阶段制定归档策略,让归档数据处于更经济合理的存储介质中。

【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数据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规范

【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数据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规范

XXX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XXX(以下简称“XXX”)数据安全管理要求,规范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要求和具体实施流程,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降低数据被违法使用和传播的风险,依据《XXX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XXX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在数据分类分级的基础上,明确数据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

本规范中未指明数据等级的要求为通用条款,适用于所有等级的数据。

指明数据等级的要求,需在遵守通用条款的基础上,遵守其要求。

第二章组织及职责第四条数据安全决策委员会负责对本规范进行审议,听取数据安全管理小组对本规范执行情况的汇报,对本规范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

第五条数据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及修订本规范,组织本规范的培训宣贯,监督本规范的执行情况,为本规范的落实提供技术及资源支持,向数据安全决策委员会汇报本规范的运行情况。

第六条数据安全执行团队负责落实本规范提出的技术要求、业务开展要求,开展或配合开展数据安全相关风险评估。

第三章数据采集第七条数据采集指XXX从外部主体或外部系统采集数据的过程,分为从外部数据供应方采集数据、从个人用户或企业用户处采集数据两种形式。

第八条数据采集前,应由数据安全执行团队在数据安全管理小组的授权下,明确数据采集的来源、范围、频度、类型、用途,按照《XXX数据分类分级安全管理规范》对采集数据进行分级,依照本规范确定对所采数据的保护措施。

第九条数据采集前,应由数据安全执行团队制定数据采集的操作规程,规范数据采集的渠道、数据格式、流程和方式。

第十条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校验,以保证其完整性和一致性。

第十一条应跟踪和记录2级及以上数据的采集过程,并采取技术措施确保所收集信息来源的可追溯性。

第十二条采集3级数据时,应结合口令密码、设备指纹、设备物理位置、网络接入方式、设备风险情况等多种因素对数据采集设备或系统的真实性进行增强验证。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对数据从创建到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规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在现代大数据时代,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变得尤其重要,它能够匡助组织充分利用数据价值、保护数据安全,并遵循法规和合规要求。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阶段:1. 数据采集与创建阶段:在这个阶段,数据需要被采集、创建和录入系统。

采集数据的方式可以包括传感器、设备、人工输入等。

数据的创建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并进行适当的数据清洗和转换。

2. 数据存储与处理阶段:在这个阶段,数据需要被存储在适当的存储介质中,如数据库、数据仓库、云存储等。

同时,数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加工,以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

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

3. 数据使用与共享阶段:在这个阶段,数据被用于分析、决策和创新。

数据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和系统使用,如数据科学家、分析师、业务部门等。

数据的使用需要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可访问性和可信度。

同时,数据的共享需要考虑数据的权限管理和隐私保护。

4. 数据归档与备份阶段:在这个阶段,数据需要进行归档和备份,以便长期保存和保护数据。

归档是指将再也不时常使用的数据挪移到较低成本的存储介质中,备份是指对数据进行定期的复制和存储,以应对数据丢失或者灾难恢复的需求。

5. 数据销毁与合规阶段:在这个阶段,数据需要根据法规和合规要求进行销毁。

数据销毁需要确保数据无法被恢复和利用,可以通过物理销毁或者逻辑销毁的方式来实现。

同时,数据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合规要求,如个人隐私保护法、数据保护法等。

为了有效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组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数据管理策略:组织需要制定明确的数据管理策略,包括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归档和销毁的规范和流程。

策略应考虑业务需求、安全性要求和合规要求,并与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

2. 建立数据管理团队:组织可以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团队,负责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规划、执行和监控。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对数据从创建到归档和销毁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中,需要考虑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使用、归档和销毁等各个阶段的要求和措施。

1. 数据收集阶段:在数据收集阶段,需要明确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式,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如传感器、调查问卷、日志文件等。

同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标记,以便后续的管理和使用。

2. 数据存储阶段:在数据存储阶段,需要选择适当的存储介质和存储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以使用数据库、云存储、磁带库等方式进行数据存储。

同时,需要制定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以应对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

3. 数据处理阶段: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分析,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可以使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

同时,需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避免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错误。

4. 数据使用阶段:在数据使用阶段,需要控制数据的访问权限和使用方式,以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可以使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对数据进行保护。

同时,需要制定数据使用规范和操作流程,以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5. 数据归档阶段:在数据归档阶段,需要将不再频繁使用的数据进行归档,以释放存储空间和降低成本。

可以使用冷存储、磁带库等方式进行数据归档。

同时,需要记录归档数据的元数据和索引信息,以便后续的检索和使用。

6. 数据销毁阶段:在数据销毁阶段,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对不再需要的数据进行安全销毁,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可以使用数据擦除、磁盘销毁等方式进行数据销毁。

同时,需要记录数据销毁的过程和结果,以便后续的审计和验证。

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中,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数据的迁移和转换、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等方面的要求和措施。

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操作规范,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监控系统,以确保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在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数据进行规划、存储、使用、保护和销毁的过程。

它涵盖了数据的创建、获取、存储、分析、共享、保护和销毁等各个环节。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高效地使用,并满足法规和合规要求。

1. 数据创建阶段:在数据创建阶段,需要确定数据的来源和格式,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录入。

数据的来源可以是传感器、数据库、文件等多种形式。

数据的格式可以是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等。

在数据创建阶段,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获取阶段:在数据获取阶段,需要从各种数据源中获取数据,并进行数据清洗和转换。

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进行去重、去噪、去空等处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数据转换是指将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格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3. 数据存储阶段:在数据存储阶段,需要选择适当的存储介质和存储方式,并进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

存储介质可以是硬盘、闪存、云存储等。

存储方式可以是文件存储、数据库存储等。

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是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和数据损坏,以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阶段:在数据分析阶段,需要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

数据挖掘是指通过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从数据中发现隐藏的模式和规律。

数据分析是指对数据进行统计、可视化等处理,以提供决策支持和业务洞察。

5. 数据共享阶段:在数据共享阶段,需要确定数据的共享范围和权限,并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数据的共享范围可以是企业内部、合作伙伴、公众等。

数据的权限可以是只读、读写、下载等。

数据的传输可以通过网络、存储介质等方式进行。

6. 数据保护阶段:在数据保护阶段,需要对数据进行安全和隐私的保护,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数据安全包括数据的加密、访问控制、审计等措施。

数据隐私包括数据的匿名化、脱敏、脱标识等措施。

7. 数据销毁阶段:在数据销毁阶段,需要对不再需要的数据进行安全销毁,以防止数据被恶意利用。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在数据产生、存储、使用、共享和销毁的整个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它涉及到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分析、保护和销毁等各个环节,旨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合规性。

下面是针对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标准格式文本:一、数据收集阶段: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中,数据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这个阶段,需要明确数据的来源、收集方式、收集周期等相关信息。

同时,还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人工输入、传感器采集、网络爬虫等方式进行,收集的数据可以是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或非结构化数据。

二、数据存储阶段:数据存储是指将收集到的数据保存在适当的存储介质中,以便后续的处理和使用。

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数据存储介质包括硬盘、数据库、云存储等。

此外,还需要制定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以保障数据的可用性和持久性。

三、数据处理阶段:数据处理是指对存储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整合、分析等操作,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中,需要制定数据处理的规范和流程,确保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

同时,还需要确保数据处理过程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四、数据分析阶段:数据分析是指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建模、预测等操作,以获取有关业务和决策的洞察和见解。

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中,需要制定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术,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和算法。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算法等。

同时,还需要确保数据分析的结果准确、可靠和可解释。

五、数据保护阶段:数据保护是指对数据进行安全和隐私保护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中,需要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常见的数据保护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和恢复、灾备和容灾等。

数据管理与储存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数据管理与储存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数据管理与储存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数据管理与储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管理与储存数据,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利用率,组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本文将探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实施策略。

一、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含义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简称DLM,是指在数据从创建到销毁的整个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它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销毁等阶段。

数据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数据创建:数据的产生与收集过程,包括数据录入、采集和获取等方式。

2. 数据存储:数据的保存与归档过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冗余存储、容灾备份等。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析和应用等操作,以提取有用信息和洞察。

4. 数据保留:对数据进行长期保存,以满足法律法规和合规要求,防止数据丢失或篡改。

5. 数据销毁:合规地销毁不再使用的数据,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等风险。

二、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1. 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利用率:通过合理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可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和可用性,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利用率。

2. 降低数据管理成本:合理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将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成本降到最低,同时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提升数据的安全性与合规性: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数据的备份、加密、权限管理等措施,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满足相关法规和合规要求。

4. 优化数据处理效率:通过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归档,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三、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策略1. 制定明确的数据管理政策:根据组织的需求和业务要求,建立明确的数据管理政策,包括数据的归档标准、存储周期、备份策略等。

2. 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命名规范:为了方便管理和查询数据,应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命名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读性。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引言概述: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对数据从创建到销毁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保护等环节,旨在优化数据的使用和价值,并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数据收集1.1 数据来源多样化:数据生命周期管理需要考虑各种数据来源,包括传感器、数据库、社交媒体等,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

1.2 数据获取和整合:在数据收集阶段,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如API、爬虫等,将数据从各个来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或系统中。

1.3 数据质量控制: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清洗、去重、校验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数据存储2.1 存储介质选择: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如硬盘、云存储等,以满足数据的容量、速度和可靠性要求。

2.2 数据分区和备份:对于大规模数据,可以将其分区存储,提高数据的读写效率。

同时,需要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意外情况发生。

2.3 数据加密和权限控制:为了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

同时,需要设置合适的权限控制,限制不同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

三、数据处理3.1 数据清洗和转换: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去除无效数据和异常值,将数据转换成可用的格式和结构。

3.2 数据集成和关联:将不同来源和格式的数据进行集成和关联,以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潜在价值。

3.3 数据分析和挖掘: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为决策和业务提供支持。

四、数据分析4.1 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如图表、报表等,以便用户更直观地理解和利用数据。

4.2 数据建模和预测: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和预测算法,对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为未来决策提供参考和预测结果。

4.3 数据报告和分享: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或分享给相关人员,以便他们了解数据分析的结果和结论,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全生命周期数据库设计与管理实践

全生命周期数据库设计与管理实践

全生命周期数据库设计与管理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库管理的日益重要,全生命周期数据库设计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个时代里,数据的发掘、分析、统计和处理对于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库设计与管理,企业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可能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下面将会从数据库设计、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1.数据库设计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需求分析这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需求分析阶段需要考虑到以下方面:数据类型、数据量、数据源以及数据的粒度等。

需求分析是整个项目的基石,它将建立起数据模型的基础,所以一定要做到全面、精准。

(2)实体关系模型在数据库设计中,实体关系模型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实体关系模型是指在数据库中所有实体之间的关系,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关系等。

(3)物理模型在设计完实体关系后,就需要进一步建立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包括数据表、字段、索引、约束和关系等。

针对不同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在硬盘上如何存储和组织数据,如何优化数据库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4)数据库安全数据库安全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包括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数据加密等方面。

数据泄露和攻击事件将会对企业和客户数据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管理是指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数据的输入、修改、删除和查询等。

在数据库管理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数据备份备份是数据库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备份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数据发生问题时及时恢复数据。

(2)性能优化数据库的性能优化是数据库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数据量大、访问频繁、用户量多的情况下,数据库的性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了保证数据库的良好性能,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3)数据清理不管是哪个企业,都有一些过时和无用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一定要及时清理。

数据清理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而且还可以释放存储空间,让数据库更加轻便和高效。

数据库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与存档策略

数据库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与存档策略

数据库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与存档策略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组织和企业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被认为是重要的资产,可以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支持业务决策。

然而,数据持续增长和积累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数据备份效率、数据安全性、数据可访问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数据库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与存档策略应运而生。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将数据划分成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操作措施。

一般来说,数据的生命周期包括数据创建、数据使用、数据存储、数据归档和数据销毁等阶段。

在数据的创建阶段,数据库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此时,可以通过数据输入验证和实时监控来减少数据错误和冗余,并提供数据质量保证。

数据使用阶段是数据生命周期的最长阶段,此时数据库需要提供高效稳定的数据访问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当提供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并与其他应用程序实现良好的数据交互性。

数据存储阶段是数据生命周期中最需要注意的阶段。

数据的持久存储是数据库的基本功,而现在数据量不断增长,储存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数据库需要制定合理的存储策略。

常见的数据存储策略包括:1. 数据分区:将数据切分成多个分区,并将其分布在不同的磁盘上。

这可以减少磁盘的负载,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2. 数据压缩:通过压缩算法对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

数据压缩可以大大节省存储成本,并提高数据访问的速度。

3. 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提供强大的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机制,以保护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

数据归档阶段是指将不经常访问的数据移动到较低成本的存储介质上。

归档可以减少数据库的存储成本,并使关键数据更易于访问。

归档过程需要考虑数据的重要性和机密性,以确保关键数据不会丢失或泄漏。

数据销毁阶段是在数据超过其生命周期后执行的步骤。

在这一阶段,数据库需要彻底删除所有数据,并确保它们不可恢复。

数据生命周期

数据生命周期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ILM)包含数据的生产、保存、读取、更改、迁移、存档、回收、再次激活和退出生命周期各个阶段。

1、做数据生命周期的目的•审计•降低存储开销•提升数据库性能•降低运维难度和发生故障的风险2、数据分类按照数据活动程度来分类。

•活动数据:支持当前线上业务,可能会出现高并发问题。

•亚活动数据:支持非线上业务,有一定的业务访问需求。

•历史数据:线上业务基本不会访问的业务数据。

•临时数据:支持业务短暂使用,如日志。

3、数据架构模型第一步,确定核心库和子库。

子库为核心库的扩展。

核心库和各个子库之间存在双向的数据交互,子库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不可以进行数据交互。

核心库有三个区域组成:业务元数据、在线业务数据、历史数据;子库结构同核心库一样。

不同区域建议使用不同的表空间存储。

第二步,获取业务元数据获取系统的业务元数据第三步,对在线业务数据进行分类可分为:活动数据、临时数据、亚活动数据。

4、数据迁移在保证逻辑模型的前提下建立归档数据模型,剥离历史数据。

整体方针为保证业务逻辑模型,按照ER关系从下往上剥离业务数据。

由于有些业务逻辑关系比较紧密不可分割。

在线业务数据都会包含一个生命戳,包含创建人、创建时间、更新人、更新时间4个字段。

归档数据还要增加归档人和归档时间两个字段。

例如:新数据插入加入创建人、创建时间数据,数据被更改前同步到历史数据中,更改数据后添加更新人和更新时间数据。

迁移的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迁移涉及的逻辑模型,制定剥离策略(逆向建模)第二步,将历史数据添加到历史表加上历史时间戳,记录到归档元数据库第三步,更改在线业务数据,添加修改人和修改时间5、数据归档将历史数据从线上库分离,转存到对应的归档数据库,记录来到归档元数据库归档库用于线下应用,所以不必分系统,不必建索引对于严重过期的数据可以考从归档库移动到回收站用于销毁。

当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回归归档数据。

金仓云数据库全生命周期管理

金仓云数据库全生命周期管理

金仓云数据库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云数据库云数据库是指部署在一个虚拟计算环境中的数据库,可以实现按需付费、按需扩展、高可用性以及存储整合等优势。

目前,金仓KES V8的单实例、高可用及集群版本均支持云数据库部署方式。

云数据库在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数据库服务的同时,也对数据库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当企业内部存在多种不同的云平台时,面对其技术标准不一致、实现方式不相同等管理难题,企业需要更强有力、可跨多种云平台的云数据库管理工具。

二、云数据库全生命周期管理云数据库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数据库部署、数据库实施/开发、运维管控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图:云数据库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于云数据库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金仓研发了KRDS产品,可提供基于OpenStack、K8S等主流云平台一站式云端数据库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解决方案,解决各行业客户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模式下多云并存,数据库无法统一发放、管理、监控等统一实施及运维管理的问题。

同时兼顾党政企事业单位内部局域网环境下数据库系统的集中纳管。

除KRDS之外,在云数据库管理其他阶段,金仓还提供了其他专项管理工具,如在数据库实施阶段的数据库迁移评估工具KDMS、在运维管控阶段的监控工具KMonitor等。

(一)数据库部署阶段数据库部署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完成数据库实例创建过程,包括云实例和非云实例的创建两种。

云实例创建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云实例创建过程用户在创建云实例时,只需要输入实例名称,选择数据库类型、数据库版本、部署架构、推荐配置、大小写敏感、兼容模式、网络,设置储存空间之后,点击“确认创建”即可完成一个KES数据库云实例的创建,同时会完成启动虚拟机、数据库参数设置、数据库初始化、启动数据库等相关操作。

云数据库实例创建页面如下图所示。

图:云数据库实例创建非云数据库实例的创建,用户首先要输入实例名称,选择数据库类型、版本、及部署架构,然后再输入服务器的信息及数据库的部署信息,最后点击右下角“确认创建”可以进行非云数据库的注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和 初始供应
发现资产并供应相关软件
持续 变更管理
端到端管理补丁、升级和模式变更
持续配置 和合规性管理
跟踪资产清单、配置偏差和合规性
EM 12.1:配置管理
关键主题和目标
集成
实时 配置 变更 检测
可扩展
发现 和资产 跟踪
比较、 历史记录和 报告
配置 合规性
配置管理
主机 与操作系统 数据库 应用 服务器
2
EM 12.1:数据库生命周期管理
发现和 初始供应
发现资产并供应相关软件
持续 变更管理
端到端管理补丁、升级和模式变更
持续配置 和合规性管理
跟踪资产清单、配置偏差和合规性
EM 12.1:数据库生命周期管理
发现和 初始供应
发现资产并供应相关软件
持续 变更管理
端到端管理补丁、升级和模式变更
持续配置 和合规性管理
跟踪资产清单、配置偏差和合规性
EM 12.1:发现存在哪些组件
无代理发现
• 发现 • 使用 IP 扫描(NMAP、无 代理)自动发现服务器、虚 拟服务器和服务 • 在选定自动发现的主机上实 现集成的代理部署和目标发 现工作流 • 将目标从“未受管理”升级到“ 受管理”
5
EM 12.1:大规模代理部署
• 新的部署过程将应用程序自动部署/重新部署到域,以及从域中自动取消部署 应用程序 • 在操作过程中包括归档、部署计划、部署前/后脚本、其他文件 • 指定临时模式、启动模式以及是否将归档部署为库
14
EM 12.1:数据库生命周期管理
发现
和初始供应
发现资产并供应相关软件
持续 变更管理
端到端管理补丁、升级和模式变更
特性总结
• 大规模部署 Oracle 软件(数据库、真正应用集群体系、融合中间件) • 支持所有版本(直到 11.2)/网格基础架构 • 通过供应配置文件标准化软件部署 • 锁定对受控、无误部署的访问 • 先决条件检查和修复 • 支持基于组的操作 • 对于数据库云服务器 • 通过 “onecommand” 执行初始设置 • 通过 Enterprise Manager Grid Control 执行持续数据库供应
17
EM 12.1:异地打补丁
将为单实例数据库打补丁的停机时间降至最少
1 在 Oracle 主目录中 运行多个数据库
主机
DB(1)
DB(2)
ORACLE 主目录
2 > 克隆 Oracle 主目录 为克隆的 Oracle 主目录打补 丁停机)
主机
DB(1)
DB(2)
打补丁
ORACLE 主目录
3
将实例切换到新 克隆的 Oracle 主目录 将 SQL(按需)应用于 实例
持续配置 和合规性管理
跟踪资产清单、配置偏差和合规性
EM 12.1:补丁管理
特性总结
• 端到端补丁的管理支持为单实例数据库和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 体系打 补丁 • 支持所有版本(直到 11.2)/网格基础架构 • 减少停机,通过异地打补丁方法实现可恢复、灵活的打补丁(仅适用于单实 例数据库) • 通过补丁计划实现简单、集成的打补丁流程
• 与自更新集成
• 在主要版本周期之外更新部署过程
• 提高可诊断性
• 与事故框架集成 • “调试”模式 • 更有用的错误消息
7
EM 12.1:软件库
可跨数据中心分布、伸缩
• 使用一个控制台管理各种实体类型,如组 件、指令、组合件等 • 集成了自更新 • 增强对存储类型的支持 • 文件系统 • 在 OMS 之间共享 • 代理服务的文件系统 • 参考位置 — http、nfs、只读代理文件 系统 — 适用于多位置数据中心 • 支持软件库实体使用附件和备注 • 将自述文件附加到补丁组件 • 改善了搜索,例如按供应商和版本搜索 • 细粒度实体权限
打补丁 操作人员
• 初级 DBA/应用程序 DBA(操作人员角色) • 通过模板创建补丁计划 • 在指定的目标上执行/安排补丁推出
19
EM 12.1:数据库升级
EM 12.1:数据库变更管理
数据比较
数据比较填补了一个主要缺陷以允许: • 应用程序供应商比较种子数据 • 应用程序客户比较不同站点间的配置数据 • DBA 确定应用程序升级对种子数据自定义的影响程度
23
EM 12.1:数据库变更管理
变更计划
用户可以通过变更计划 指定、分组和打包对象元数据的变更 • 根据以下各项创建变更计划 • 即席变更 • 基于比较的差异 • 开发人员工具 • 基于角色的工作流 • 开发人员 — 通过 SQLDeveloper 创建并提交变更计划 • DBA — 检查/应用变更计划 • 将变更应用于多个目标
数据库 A
数据库 B
21
EM 12.1:数据库变更管理
数据比较
为数据的比较和整合提供了一个GUI界面以访问 DBMS_COMPARISON 程序包 • 比较本地数据库和远程数据库之间的数据
• 在两个数据库之间需要数据库链接 • 本地数据库和远程数据库也可以是同一数据库
• 可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
• 种子数据 — 在安装时随应用程序一起提供 • 配置数据 — 用户设置的应用程序参数 • 主数据 — 与业务相关的数据系列(例如客户、供应商、产品、员 工等) • 事务数据 — 业务流程操作记录
业务驱动的 IT 管理
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12c 第 1 版
数据库生命周期管理:
配置、变更、供应和补丁管理
吕潇 Oracle技术咨询顾问
1
免责声明
以下内容旨在概述产品的总体发展方向。该内容仅供参考,不可纳入任 何合同。该内容不构成提供任何材料、代码或功能的承诺,并且不应该 作为制定购买决策的依据。Oracle 有权自行决定任何产品的特性或功 能的开发、发布和时间安排。
6
EM 12.1:软件供应
框架增强
• 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角色分离
• 设计人员可以修改部署过程 • 操作人员只可执行部署过程
• 针对最终操作人员执行输入锁定
• 实施标准部署,最大程度地减少错误
• 细粒度权限 • 集成了新的凭证模型 • 可扩展性
• 用户定义的部署过程 • 针对自定义软件部署 • 使用 EMCLI 和 Web 服务接口与其他工具集成
EM 12.1:供应配置文件
标准化和简化
• 启用黄金映像克隆
• 带有特定补丁、配置、调优的标准映像
• 在软件库中创建和存储参考映像
• 具有灵活性,可包括二进制文件、配置、数据
• 使用配置文件供应新组件
• 不同于黄金映像的实例级属性,如目录路径、主机名称、端口、存储
11
EM 12.1:数据库供应
供应设计人员到操作人员工作流
选择参考 数据库主机
供应 设计人员
创建配置文件 数据库主机 使用配置文件 填充过程输入 数据库配置文件
锁定输入 并保存过程 锁定 过程
发布给 操作人员 最佳实践 过程
12
EM 12.1:数据库供应
供应配置文件和锁定
捕获供应配置文件
锁定值以只读模式显示
13
EM 12.1:供应框架
减少对多个管理控制台的需求

28
EM 12.1 配置管理
收集和可扩展性
• 针对数据库、融合应用程序、中间件 等实现丰富、增强的目标特定信息收 集 • 将收集的信息上载到 My Oracle Support 以帮助解决问题 • 允许客户增加 EM 收集的配置数据 • 利用一组现成的丰富分析器实现 UI 驱动的定义 • 所有配置管理特性(搜索、历史 记录等)均可用于自定义配置收 集
• 第 1 步:选择补丁和目标 • 第 2 步:选择部署选项(自动选择部署过程)
• (就地、异地、滚动、非滚动)
• 第 3 步:执行验证 — 全面分析补丁冲突和目标级健全性 • 第 4 步:检查 -> 预部署 -> 部署
• 对于克隆以及为克隆的 Oracle 主目录打补丁等情况,在停机之前进行预部署或准备
24
EM 12.1:数据库变更管理
变更计划
变更计划包含一个或多个元数据对象的变更请求。变更请求可以请求以下操 作: • 创建对象 • 删除对象 • 修改对象的一个或多个属性 部署变更计划 • 在部署的数据库上下文中分析变更 • 根据目标数据库中的元数据生成相关 PL/SQL 脚本
25
EM 12.1:数据库生命周期管理
与目标发现集成 • 代理推送与目标发现完全集成
• “添加主机”而不是“推送代理” • 主机从未受管理到受管理的升级与代理推送工作流无缝集成
• 在一个部署会话中实现多平台代理推送 • 可以在初始部署期间将批准的补丁推送到代理中 • 针对锁定帐户使用集成的 Sudo/Powerbroker • 发生故障时提供建议 • 支持代理克隆 • 手动部署更简单 • 通过 EM 生成代理 zip 或 RPM 并部署
8
EM 12.1:用户定义的部署过程 (UDDP)
自动化自定义部署流程
1
• 从头开始创建部署过程
• 使用上载到软件库的脚本和负载
2
• 在启动期间向 UDDP 中添加全局变量 以获得用户输入。
3
• 向 UDDP 中添加步骤,用于执行主机 命令、软件库中的脚本,以及将文件传12.1:数据库供应
ORACLE 主目录 A
主机
DB(1) ORACLE 主目录
DB(2)
ORACLE 主目录 A
18
EM 12.1:补丁管理
为数据中心量身定制的用户配置文件 • 维护 Grid Control 基础架构 • 创建用户并为其分配相应的角色和权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