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亟待关注的四个核心问题
高考政治关注“一点四面”“一体四层四翼”
高考政治关注“一点四面”“一体四层四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明确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实施意见》对“十三五”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实施意见》部署,我国高考改革2014年“拿图纸、出方案”,制订了高考内容改革规划和分省命题省份使用全国卷的调整方案。
2015年“打基础、抓施工”,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并顺利实现7个省份使用全国卷的平稳过渡。
2016年迈入“调布局、克难点”的关口,科学实行“一纲多卷”,平稳完成命题格局调整,全国26个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通过加强法治化建设强化考试管理和秩序,进一步提升了全国高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外语“一年两考”即将在我国高考历史上首次实施;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回答好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关键性问题,并通过修订考试大纲、改进评分方式及评卷管理、加强国家题库建设等措施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握和谋划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整体布局,要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主题,确保人才选拔质量和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为此,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和科学构建,形成“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案
高考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案近年来,高考制度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高考是决定考生命运的重要评价标准,对于学校、考生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高考制度的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为此,各界一直在积极探索改革方案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一、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高考分数至高无上。
因为高考分数直接决定了考生的升学、职业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所以很多考生为了取得最好的成绩,会采取各种违规行为,包括作弊、泄题等,这一现象给高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高考重视的过程与考试成绩。
高考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上存在一定盲区。
除了对考生知识背景的考查,其他的诸如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等因素往往被忽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因素对学习以及事业发展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3.高考造成学科分化。
为了应对高考,各个学科会加强知识点讲解,往往弱化知识联通性,使得许多考生担心他们会失去其他领域的学习机会,同时也导致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层级的知识之间的缺陷及不平衡。
4.高考的标准化不够。
中国地域广阔,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也导致了高考的标准化存在问题。
不同地区的高校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因此,高考的标准化做得不够好,会导致高考成绩的公平性缺陷,产生不同地区或学校的录取率的差异。
二、高考改革方案为了解决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各种高考改革方案应运而生。
主要方案包括:1.多样化考试方式。
我国的高中生入学率逐年升高,大规模考试的压力日益增大。
因此,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中,高校可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例如阅读和写作、听力和口语、专业课的成绩和独立思考等等,以补充高考综合素质上的缺陷。
2.考试取消分数定终身。
高考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而未来被考试成绩限制发展的学生并不为少数。
因此,取消分数定义“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3.改变普及班的制度。
一些优秀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成长环境、学习习惯等等,可能没有机会参加普及班的培训,这个问题已逐渐引起关注。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深刻含义经典诠释
“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第一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解读: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
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检验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要都能熟练解答。
第二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层: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解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把握两个字“思”、“广”: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第四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1.“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2.“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是中国教育部在2019年推出的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旨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下是对该体系的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背景和目的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是中国教育部在2019年推出的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是在原有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
原有高考评价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
因此,新高考评价体系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二、核心理念新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是“一核四层四翼”,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具体来说,“一核”指立德树人,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层”指高考评价体系由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四个层次构成;“四翼”则是指高考评价体系由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和考查路径四个方面构成。
三、考查内容新高考评价体系对考查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科能力:强调学生对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提高,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
个性特长:强调学生对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展示,包括学科竞赛获奖情况、艺术特长、体育特长等。
四、考查要求新高考评价体系对考查要求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性:要求考查内容科学、合理、严谨,符合学科特点和认知公平性:要求考查标准公平、公正,不受地区、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
应用性:要求考查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
高考一体四层四翼与一点四面
高考政治关注“一点四面”“一体四层四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明确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实施意见》对“十三五”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实施意见》部署,我国高考改革2014年“拿图纸、出方案”,制订了高考内容改革规划和分省命题省份使用全国卷的调整方案。
2015年“打基础、抓施工”,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并顺利实现7个省份使用全国卷的平稳过渡。
2016年迈入“调布局、克难点”的关口,科学实行“一纲多卷”,平稳完成命题格局调整,全国26个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通过加强法治化建设强化考试管理和秩序,进一步提升了全国高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外语“一年两考”即将在我国高考历史上首次实施;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回答好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关键性问题,并通过修订考试大纲、改进评分方式及评卷管理、加强国家题库建设等措施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握和谋划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整体布局,要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主题,确保人才选拔质量和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为此,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和科学构建,形成“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引言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它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在高考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公平、压力过大、单向度评价等诸多争议。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一些主要问题1. 公平性问题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公平性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地区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素,导致了各地高考难易程度的不同。
许多地方由于条件限制甚至出现了舞弊现象,使得某些考生以非正当手段获得高分。
此外,在填报志愿时可能存在黑箱操作与不公平待遇,影响了真正有潜力的学生得到公平发展的机会。
2. 学科定位单一化目前的高考体系偏重理科与文科两个学科领域,在实际情况中却没有充分满足广大学生及时发展特长和志向的需求。
对于那些在其他非主流学科或特长方向上较为突出的学生来说,高考并不能完全展示他们的潜力,并可能使他们付出过多努力而得不到应有回报。
3. 考试压力过大问题高考被视为决定学生未来命运和社会地位的至关重要考试,因此,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备考和竞争让许多学生陷入焦虑、抑郁等心理困境中。
一些悲剧性事件表明,目前的高考制度对于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解决方案1. 推进公平、透明招生政策首先,加强监管与执法,打击各种形式的舞弊现象。
实施更加科学、公正、透明的选拔方式,减少黑箱操作空间。
其次,在填报志愿时建立评估机制,确保对每份志愿进行公正综合化评价,避免不公平待遇。
2. 评价指标多元化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潜能,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应采用多元评价方法。
除了传统的文化课成绩,还应加入综合素质评价、实践能力考核、特长表现等因素。
这样不仅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也能给那些在主科以外有优势的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3. 改变就业观念,减轻压力社会大众应转变对高考的夸大认知和过分重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就业观念。
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摘要:高考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招生考试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经历了八个阶段,分别是:单独招生考试向统一招生考试过渡阶段(1949—1951年),高考制度建立阶段(1952—1956年),高考起伏发展阶段(1957—1965年),停废高考阶段(1966—1976年),高考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4年),高考改革探索时期(1985—1998年),高考扩招发展阶段(1999—2013年),新高考改革试点阶段(2014年至今)。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面临挑战;应对建议1新高考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1.1选择性理念得到充分落实,获得了学生和高校的认同本次新高考改革试点,坚持选择性理念为主导,学生可以选择考试科目也可以选择参加不同批次的升学考试,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增加了学生考高分的可能性,而且提升了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
从高校角度来说,通过选考科目的设置,可以选拔录取到更多适合专业培养的高质量生源,促进不同专业的特色发展。
1.2从中学教育来看,推动了中学内涵式发展本轮新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良性竞争,为学生合理减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原则。
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中学等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为保障高考改革奠定了基础。
中学在此次改革中受到的冲击最大,教学组织、学习评价、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的日常管理等都面临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中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3从录取情况来看,提高了考生的录取率和满意度新高考改革前,各省高考考生可以填报6~8个志愿,填报志愿数量比较少。
改革试点后,各省考生可填报志愿数量为24~112个不等,填报志愿数量的增加使得考生志愿填报的选择性大大提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结合高校往年录取分数和位次,按照“冲—稳—保—垫”的原则进行志愿填报,这大大提升了考生与高校之间录取的适配性。
其中,浙江、山东等省考生志愿平行到“专业(专业类)”,考生志愿填报率高、退档率低,考生满意度高。
高考改革调查报告
高考改革调查报告1. 引言高考作为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拔和评价高中毕业生上具有巨大影响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高考改革的调查研究,旨在分析当前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有效回收了450份。
问卷包括了开放式和闭合式问题,涵盖了学生、家长、教师和教育专家等不同受调查对象。
通过统计和分析问卷结果,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3. 调查结果3.1 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区高考难度和录取政策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学生选择学校时的不公平。
•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行高考科目设置过于注重理工科,对文科学生不公平。
•应试教育氛围浓厚:过度应试导向,课堂教育侧重于记忆和应试技巧,缺乏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综合能力的机会。
•升学压力过大:学生和家长对高考的重视程度过高,导致学生在应试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3.2 改革意见和建议基于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意见和建议:•提高高考的公平性:统一高考难度和录取政策,减少地区差异性。
•优化科目设置:增加文科科目的权重,减少理工科科目的考核比例,使高考科目设置更加均衡合理。
•引入综合评价机制: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加入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营造多元化教育环境:鼓励学校和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减少应试教育的压力。
•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4. 结论高考改革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高考改革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和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能够对高考制度进行积极创新与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和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读《国家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
解读《国家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如下:“一核”“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解读:1.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 -根本目标。
2.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 ,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3. "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 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第一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解读: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
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检验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要都能熟练解答。
第二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层: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解读: "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把握两个字“思”、"广” : 思,就是对每-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第四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高考改革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高考改革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考越来越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心和政治任务。
高考改革旨在推进教育公平,减轻青少年过重的学业负担,加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等方面。
然而,在高考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高考改革的不完善和不透明,新政策的落地难度等。
高考改革带来的问题之一是,新政策不够完善和全面。
虽然高考改革已经实行多年,但是很多新政策仍然不完美,难以满足学生和老师对于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期望。
例如,一些优秀的学生依旧需要通过竞赛获得好成绩才能被高校所青睐,因此也就难以突破高考的局限性。
同时,一些考生对高考的考试方式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高考只考核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而忽略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问题突出了当前仍存在的教育不公和考试局限。
高考改革带来的问题之二是新政策的落地难度较大。
新政策远不能在一夜之间完美落地。
一些新的考试科目和内容的考核方式,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详细的标准和方式,才能让这些政策的实施得到有效的保障。
而一些地方的教育资源不足,也导致新政策的实施落地困难。
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不够完善,导致那些地区的学生更加难以通过高考获得公平的机会,也更加难以满足高校和用人单位对于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多方面地采取措施来帮助高考改革。
首先,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尽快完善新政策。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教育部门在前期广泛听取相关人士的意见,同时加强对教育改革实施的监管和推进。
另外,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参与也是关键的一环。
学生和教师可以积极参与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沟通,提出对高考的意见,也可以通过社会活动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社会也应该增加对于教育和培训的投资和支持,帮助提高教育资源和学生能力的水平。
总之,高考改革是中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但是在推进高考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正视其中的各种问题和阻碍,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新高考】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
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一)基本精神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殺在摇篮中。
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
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
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
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
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
(二)重要举措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
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
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
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
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
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
高考制度改革效果调查报告
高考制度改革效果调查报告一、引言自高考制度改革以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对高考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本报告旨在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效果进行调查与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考制度一直扮演着人才选拔的重要角色。
然而,长期以来,学科过分重视记忆与应试能力,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
因此,高考制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三、综合评估1. 学科设置调整通过对学科设置的调整,高考制度改革使得高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的学科设置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2. 考试评价方式改变高考制度改革取消了以笔试为主的传统考评方式,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和会考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这种改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减少对记忆能力的过分侧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在发展。
3. 录取机制创新改革后的高考制度在录取机制上进行了创新,逐步取消高分偏差录取和单一指标的选拔模式,鼓励多元化评价和多样化的选拔标准。
这样的改变有效地减少了对学生的应试压力,提高了公平性和公正性。
4.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得到了优化。
一些传统的优势学科被重新认识和评价,更多的关注参与度较低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潜力。
5. 对学习方式的影响高考制度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死记硬背已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学生更加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这种转变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问题与挑战1. 评价体系建设亟待完善虽然高考制度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评价体系的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仍然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2. 学生压力仍然较大尽管改革后高考制度减少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侧重,但仍然存在学生压力较大的问题。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目录一、新高考改革概述 (2)1. 新高考改革背景 (3)2. 新高考改革目标 (4)二、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 (4)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6)2. 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衔接问题 (7)3. 高考评价体系不完善 (9)4. 考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0)5. 政策执行力度与教师培训问题 (11)三、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 (12)1.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14)2. 完善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15)3. 构建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 (16)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7)5. 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与加强教师培训 (18)四、案例分析 (19)1. 成功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地区或学校案例 (21)2. 新高考改革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经验教训 (21)五、结论与展望 (23)1. 新高考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24)2. 对未来新高考改革的建议与展望 (25)一、新高考改革概述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公平。
该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主要涉及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方式的创新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新高考改革旨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更加科学、公正的机制。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新高考改革也面临一些实际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新高考改革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调整考试科目的设置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考试内容以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考试方式以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水平,以及完善招生录取机制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挑战:1. 高校招生部门面临的挑战: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校招生部门需要面对许多挑战。
首先,传统的高考制度为高校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源,而新高考改革可能会引发生源不稳定的问题。
其次,高招评价标准的变化可能导致高校招生部门需要重新调整招生要求,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对这些变化。
2. 高中教育部门面临的挑战:新高考改革将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高中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对高中教育部门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高中教育部门需积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以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3. 学生面临的挑战:新高考改革将取消文理分科,并将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学生需要在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学业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还需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应对策略:1. 高校招生部门的应对策略:高校招生部门需要调整招生政策,加强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和理解,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合适的招生政策,确保人才流动的稳定和高校的持续发展。
此外,高校招生部门还需要改进招生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于新高考改革的认同度,为高校的招生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 高中教育部门的应对策略:高中教育部门需要与高校招生部门密切合作,理解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高中教育部门还需加强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和理解,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教育部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校学习做好准备。
3. 学生的应对策略: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到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学生还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为顺利进入高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考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高考改革的问题与思考自2014年开始实施高考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高考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总的来说,高考改革是朝着多元化、公平化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迈进,但高考改革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针对高考改革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一、目前的高考改革存在的问题1. 学科设置不合理目前高考考试学科设置不合理,部分省市的学科设置过多,造成了考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考试的难度也变得异常。
2. 综合素质评价缺乏科学性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缺乏科学性,在实践中难免产生矛盾和争议。
3. 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成为高考改革中的一大问题,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不同的改革方案,但是实施中存在许多不一致和重复,造成了混乱。
4. 教育公平缺乏保障高考改革是提高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但当前仍存在很多教育资源向大城市、重点学校集中的问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干部和教师缺乏优秀人才,教育公平缺乏保障。
二、如何解决高考改革中的问题?1. 优化学科设置优化学科设置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一环,应该通过智库的调研分析,建立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2. 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需要加强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避免互相抵消的风险。
3. 加强沟通协调为了避免教育资源向大城市集中,要加强省市间、地区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信息共享体系,形成统一的政策和标准。
4. 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保障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保障,要通过优惠政策和综合扶贫等措施,吸引优秀师资,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予以帮助和支持。
总之,高考改革是学生教育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希望各方面能够携手共同推动改革,切实解决高考改革中的问题,使教育公平得到更好地保障。
高考改革的问题与解决
高考改革的问题与解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不断需求,中国高考制度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尽管高考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探讨高考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高考改革所面临的问题1. 学科设置不合理目前的高考科目设置相对固定,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理科生和文科生所选修的相应科目。
这种设置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无法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考试内容过于注重记忆和机械应用高考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机械应用,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应试教育,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 评价体系单一目前的高考评价体系主要以分数评价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个人潜能、兴趣和特长的发掘和评价。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容易导致一刀切的现象。
二、针对高考改革的解决方案1. 学科设置的多样化与综合性针对学科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适当增加学科的多样性。
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基础科目外,可以新增科技创新、社会科学等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2. 考试内容的变革与拓展为了解决过度注重记忆和机械应用的问题,可以将考试内容重点调整至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可以增加开放性题目和实际操作题目,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多元化为了实现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发掘和评价。
可以引入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以便更加全面地认识学生的能力。
三、高考改革的可行性分析高考改革涉及到教育体制、师资力量、教材编写等方面的调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同时,改革也要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与国内外先进经验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推进。
1. 教育系统的支持与改革高考改革需要得到教育系统各级部门的全力支持,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课程教材的调整等。
改革高校招生方案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法
改革高校招生方案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校招生方案也逐渐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本文将探讨改革高校招生方案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关键问题分析1.1 招生对象多元化如今,高校的招生对象不仅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考生来自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的成人考生等。
因此,如何制定一套公平公正的招生方案,确保不同类别的考生能够公平竞争,是一个关键问题。
1.2 知识与能力的衡量传统的高考方式通常只注重考生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但忽略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察。
然而,高校需要培养的不仅是知识相对完备的学子,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1.3 选拔标准相对单一现行的高校招生方案大多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给分数设置过多让学生填鸭式学习,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真正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发展。
因此,怎样制定多元化的选拔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方法探讨2.1 建立多元化的招生模式针对不同招生对象,应建立相应的招生模式和考核方式。
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可以适当降低对文化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测试;对成人考生,可以设置适当的年龄和工作经验要求,并且鼓励社会实践经验的考察。
以此来确保各类招生对象的公平竞争。
2.2 引入综合素质评价除了考试成绩,还应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衡量考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竞赛和综合能力测试来全面评价学生,例如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2.3 推行个性化招生方案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可以推行个性化的招生方案。
例如,在招收艺术类专业学生时,可适当降低对文化科目成绩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艺术才能和创作能力的测试。
这样能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学生的需求,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2.4 加强信息公开与咨询服务在制定改革方案的同时,要加强对考生和家长的信息公开和咨询服务。
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教我思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囊_/『惑瓣市患髑一紫南势学姚秀强林最飞2004年秋,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规模之宏大.是历次教学改革中绝无仅有的。
回首新课改走过的历程,开始时声势浩大,但几经周折,雷声过去了,雨点也小了,不少的尝试遭遇“水土不服”,昙花一现之后偃旗息鼓。
因此,新课改如何向纵深推进.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探讨。
下面笔者就几个问题,谈一些浅薄的看法,供专家、学者、同仁批评斧正。
一、课改理念有待明确专家们对新课改的理解众说纷纭。
意见并不一致。
2004年秋,笔者参加广东省新课改教育管理者培训,听完专家对新课改的介绍,觉得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很新鲜、有创意,认为一定要进行新课改,还购买了不少专业书籍学习。
同年国庆.笔者又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新课改研讨会.听取了不少专家的报告。
至于新课改理念的真谛.专家报告是听得越多越复杂,书是看得越多越模糊.不知哪一位专家的观点才是“正宗”。
最后新课改究竟是什么东西,如何有效开展,又回到了模棱两可的境地。
此外.新课改理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不明。
目前,提出新课改理论的大多是学者、教授,他们对基层的情况缺少深入了解。
即使有些专家也在中学兼职.但他们所了解的只是城市中少数重点中学的情况,而对大多数普通中学的现实状况并不知晓.农村边远地区中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的指导规划.不少脱离了实际.在理论上显得102简单易行,但实际操作却并非易事,诸如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等。
二、教师素质亟待提高首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
目前教师的理论素质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2004年起。
各级教育指导部门都组织教师暑假培训,要求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这是要求教师“知而行”.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操作方法。
不可否认新课改的理念是好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品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品格。
但短短3天的培训时间,教师实在无法吃透新课改理念的精神.按新课改的要求指导教学更是一句空口白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初高中学业 水 平 考 试 和 综 合 素 质 评 价 改 革 研 究 ” (14JZD042); 全 国 教 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西部城乡教育公平推进策略研究”(DHA100259)
收 稿 日 期 :2015-03-18; 修 回 日 期 :2015-05-28 作者简介:王振存,1977年生,河南滑县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博 士 后 ,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规划与政策方面的研究。
我国当前高考制度的问题及症结在于:经济发 展品质不高、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长期以来的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直接导致了教育生态体系的 破坏,导致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协调、不和谐,导致 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发展 薄弱,导致教育基础性不牢固、教育生态恶化和考 试的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特 色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了人才培养机制的 破坏,导致了教育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失 衡和不匹配,是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因此,高考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化改革的过 程,说它 “牵一发而动全身” 并不为过。高考制 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放在社 会发展、教育发展、人的整体发展互动的视角去 审视、去把握, “用 系 统 的 思 维 认 识 改 革, 用 普 遍联系的观念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的办法推进 改革”[5],把高 考 制 度 改 革 纳 入 到 整 个 国 家 城 镇 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大格局中来加以系统设计。 避免 “应试化” “碎 片 化” 解 读 和 操 作, 以 推 进 并实现 “人·教育·社会” 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作为其核心的价 Nhomakorabea理念和追求。
高考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和人才培 养的关键环节, “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 事 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的顺利实现”。[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考制度 不 断改进,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 了重要贡献。但不可否认,由于文化传统中争当 “人上人” 等负面 因 素 的 影 响 和 一 千 多 年 考 试 传 统形成的浓厚的考试情结,加之高考自身的知识 化倾向和高考指挥棒作用的过分强化,导致教育 的应试化、功利化和高考的恶性竞争,造成了千 军万马过 “独木桥” 的局面和 “一考定终身” 的 弊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 发展。
因此,推进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应对 “人· 教育·社会”有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人始终 是教育中最核心的要素。实现每一个人全面而富 有个性的发展既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又是教 育的重要使命。实现每一个人全面而富有个性的
· 93 ·
发展 “迫切需要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本位型、投入 驱动型、外部依赖型、规模扩张型、硬件导向型 的发展方 式”[4]。 必 须 紧 紧 依 靠 全 面、 优 质、 特 色化的教育系统——— “教育和谐生态系统” 的生 成,否则,实现人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理 想将成为一个美丽的神话。这个 “教育和谐生态 系统”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特 殊教育、民族教育等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形 式的教 育 构 成, 在 这 个 生 态 系 统 中 任 何 一 种 形 式、类型的教育犹如教育大花园中的一朵美丽的 奇葩,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从社会维度讲,实 现社会 和 谐 发 展 的 目 标, 需 要 教 育 培 养 不 同 类 别、各级各类的高素质人才,也需要重视各级各 类教育的发展,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和谐化、优 质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
二、认识高考制度改革的整体性,高考制度 改革须与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并重、并进
世界 银 行 的 经 济 学 家 蒂 翁 森 (Erwin R. Tiongson) 认 为, 目 前 教 育 改 革 主 要 可 以 分 为
· 94 ·
“支出改革” “投入改 革” “管 理 与 制 度 改 革” 三 大类。[6]虽然教 育 改 革 所 面 对 的 管 理 问 题 一 般 都 发生在教育系统内部,但管理问题与教育问题仍 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管理是为社会组织达成 一定目的而对其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利益关系 的调整,而教育是人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使人的 身心获得发展。
例如,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试图 通过强化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来提高教师工作的可 问责性, 以 期 改 善 教 育 效 果、 提 高 学 生 学 业 成 就。但实际效果并 不 理 想。 究 其 原 因, “解 铃 还 须系铃人”,教育 问 题 真 正 有 效 解 决 必 须 主 要 通 过教育改革,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改善 教育效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必须改进具体教 育活动过程,若试图以强化考核这种管理改革的 手段来间接实现此目的,势必会导致教师为达到 考核要求而采取应付策略进而产生教育虚假的繁 荣,甚至违背教育规律。
一、理解高考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在 “人· 教育·社会”关系中进行更加全面科学解读
教育改革问题从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高考 制度改革也从来不仅仅是考试招生问题。正如加 拿大曼 尼 托 巴 (Manitoba) 大 学 教 育 政 策 学 教 授莱文 (Benjamin Levin) 所 说: “教 育 改 革 是 一种复杂的 现 象———是 理 念、 政 策 和 体 制 结 构、 历史和文化的大杂烩。”[2]186变 革 是 非 直 线 的, 充 满着不确定性, 有时还违反常理。 “好比一次有 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 上,驶进了没 有 海 图 的 水 域。”[3]33这 实 际 是 在 告 诉我们,教育现象、教育改革非常复杂,受各种 复杂因素影响,如内部与外部、历史与现实、观 念与政 策、 文 化 与 体 制 机 制 等。 教 育 改 革 是 全 面、系统、综合的改革,既要立足教育、着眼教 育,又要跳出教育。否则,对教育的理解就会偏 颇,教育改革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高考制度改 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如此。
第 35 卷 第 8 期 2015 年 8 月
考试评价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Vol.35,No.8 August,2015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亟待关注的四个核心问题
王振存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深入推进我国当前的高考 制 度 改 革, 亟 待 关 注 以 下 四 个 核 心 问 题: 理 解 高考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在 “人·教育·社会” 关系中进行更加全面科学解读;认 识高考制度改革的整体性,高考制度改革须与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并重、并进;明晰 高考制度改革的复杂性,教育发展的 “慢” 的艺术与民众对其公平与质量迫切需求 的博弈;把握高考改革的综合性,明确并及早应对高考制度改革带来的可能性影响 及现实性问题。 关 键 词 :高 考 ; 高 考 制 度 改 革 ; 核 心 问 题 中 图 分 类 号 :G4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0186(2015)08-0092-07
1978年恢 复 高 考 制 度 之 后, 我 国 高 考 制 度 经历了一系列 改 革,2010 年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以 下
简称 《纲要》) 的颁布,揭开了新时期我国高考 制度改革的序幕。《纲要》 明确提出:“以考试招 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 ‘一考定终身’ 的弊 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 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 会公平 的 原 则, 探 索 招 生 与 考 试 相 对 分 离 的 办 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 法自主 招 生, 学 生 多 次 选 择, 逐 步 形 成 分 类 考 试、综 合 评 价、 多 元 录 取 的 考 试 招 生 制 度。”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 届 三 中 全 会 通 过 的 《中 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 《决定》) 对 高 考 制 度 改 革 作 了 提 纲 挈领的论述,将 《纲要》 中描述的高考制度改革 蓝图推进 了 一 步。2014 年 9 月 国 务 院 《关 于 深 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的颁布 (以下 简称 《意见》), 标 志 着 我 国 新 一 轮 高 考 制 度 改
“高考改革 涉 及 社 会 的 许 多 方 面, 是 一 个 社 会系统工程和重大民生议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 中最复杂、 最 敏 感 的 改 革, 具 有 综 合 性、 系 统 性。”[1]导致高考恶性竞争,造成千军万马过 “独 木桥” 的局面和 “一考定终身” 弊端的原因是复 杂的、多方面的。一是历史方面的原因。以 “理 乐” “仁义” 为 核 心 的 封 建 制 度 设 计 影 响 了 教 育 内 容 设 计 。 “劳 心 者 治 人 、 劳 力 者 治 于 人 ” “学 而
那么,千军万马过 “独木桥” 的局面所导致 的高考恶性竞争和 “一考定终身” 的弊端究竟是 如何形成的?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框架和视角下 认识、理解、推进新时期的高考制度改革?新时 期高考制度改革会带来哪些影响,应如何应对? 这是研究 和 深 化 高 考 制 度 改 革 亟 待 明 确 的 重 要 课题。
优则仕” 等思想造成了 “重学轻术”“重公轻私” “重理论轻实践” “重 普 通 教 育 轻 职 业 教 育” “重 公办教育轻民办教育”的局面,导致了职业教 育、民办教育发展的薄弱,造成了职业教育与普 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发展的失衡,进而 造成了教育生态的破坏。文化传统中的等级观念 则导致了学前教育先天性发展不足、基础教育的 基础性不牢固等问题。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传统 所形成的浓厚的考试情结导致了过分重视考试的 甄别、选拔功能而弱化考试作为评价的诊断和发 展功能。二是政策方面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的 计划经济时期,几乎全面复制了苏联的教育体系 和制度 设 计。 计 划 经 济 的 思 维 导 致 教 育 服 务 发 展、服务学生的倒逼压力不大,导致教育发展与 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教育自身问题的遮蔽等。三是现实因素。发达国 家的经济发展不再是以牺牲能源和资源为代价, 而是越来越依赖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培育 等。有研 究 者 将 世 界 上 的 国 家 分 为 “脑 力 型 国 家” 与 “体力型国家”,如我们的近邻国家日本、 韩国被列入 “脑力型国家” 之列,我们国家被称 为 “世界工厂”,还是一个 “体力型国家”。经济 发展方式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时我们甚 至用经济的发展方式去发展教育,导致教育发展 的异化、功利化。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经济和教育都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应当 承认,我国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走了一条与经济发 展相同的粗放型道路:重视效率、轻视公平,重 视数量、轻视质量,高消耗、低产出,粗放式、 欠科学等。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及经济发展的功 利化发展方式对教育的影响,导致教育和谐生态 系统的破坏,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匹配,教 育短缺与教育过剩同时并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 浪费;高考指挥棒作用对基础教育的过度影响导 致基础教育的应试化,造成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不 牢固,基础教育为教育事业和为人一生发展的基 础性不够,对高一阶段教育的支撑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