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尺度下声子热传导与热流调控-同济大学
声学超材料
1超材料1.1概述超材料(Metamaterials)指的是一种特种复合材料或结构,通过在材料关键物理尺寸上进行有序结构设计,使其获得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
超材料由自然材料制成的“积木块”(尺寸为微毫米级)构成。
这些“积木块”称为人工原子(meta-atoms),当不同的人工原子组合在一起时,会形成单个人工原子所没有的材料属性和功能特征。
一般情况下,常规自然材料的物理属性取决于构成材料的基本单元及其结构,例如原子、分子、电子、价键、晶格等。
这些基元与显微结构之间存在关联影响。
因此,在材料设计中需要考虑多种复杂的物性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也往往限定了材料性能固有极限。
为此,超材料设计从根本上摒弃了自然原子设计所囿,利用人工构筑的几何结构单元,在不违背物理学基本定律的前提下,以期获得与自然材料迥然不同的超常物理性质的新材料。
简言之,超材料是一大类型人工设计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微结构功能材料,具有超越天然材料属性的超常物理性能。
超材料借助人工功能基元构筑的结构设计源起于(但不限于)对自然材料微结构的模仿,从而获得为人类所希冀的负折射、热隐身、负刚度、轻质超强等天然材料所不能呈现的光、热、声、力学等奇异性能。
从这个角度讲,超材料的结构设计理念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解除了天然材料属性对创造设计的束缚。
尽管这一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在电磁领域初具雏形,不过直至近十年来,方才开启研发电磁波的调控,以实现负折射、完美成像、完美隐身等新颖功能。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具有更多样化、更新奇力学特性的力学超材料物理模型也相继不断展现。
尤其是当超材料的个性化独特微结构设计与3D打印制造技术形成了完美的契合之时,两者之间相互整合协同创新,正开启全面推进材料创新设计和制造的新格局。
1.2超材料类型及研究现状材料的属性,不是仅仅由一种物性决定,也不是几种晶体学特性的总和,或是一系列的微尺度晶界工程特性来决定的,而是由材料晶体结构各个单元之间的本构关系,也就是不同晶格单元之间如何组合的结构拓扑关系所决定的,而这些外在表现出来的宏观物理学的行为属性,发挥着其应有的可利用价值。
物态调控”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物态调控”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物态调控”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重点专项支持,在物理规范、新奇物态、调控方法、探测手段等方面取得重要创新,在拓扑超导、低维材料等前沿方向实现结构设计、材料制备、原型器件的重大突破,催生更多引领国际前沿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同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展基于新物态的新技术,发展新型功能器件,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践行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2022年度指南围绕电子物态调控、拓扑物态调控、人工微结构物态调控等3个重点任务进行部署,拟支持31个项目,同时拟支持20个青年科学家项目。
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可参考指南支持方向组织项目申报。
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
1.电子物态调控1.1f电子关联体系中的新奇物态及其调控研究内容:针对镧系和锕系强关联电子体系中丰富的物态和相变现象,寻找具有新奇物性的强关联f电子材料,研制高质量低维f电子材料的表面/界面和异质结构;通过压力、磁场、掺杂和维度等参量的调控,研究强关联f电子材料体系中的电子关联、磁性、超导、拓扑序及其相互作用;探索新型量子相变及相关临界行为,研究量子相变的普适性及其分类;通过多种先进谱学的测量,研究由f电子中强关联效应所导致的奇异金属态、非常规超导、近藤拓扑态等新奇物态产生的机理。
考核指标:发现具有新奇物性的强关联f电子新材料;实现f电子薄膜材料和异质结构的原子级精准可控生长,制备基于强关联f电子的异质结构或薄膜材料,实现强关联f电子材料中新奇物态的维度调控;获得至少两种强关联f电子材料的电子相图,揭示量子临界性的产生机理以及量子相变与超导的关系;发现新型近藤拓扑材料,探索新颖关联拓扑态;测量强关联f电子材料的准粒子色散或磁激发能谱,并揭示其与物态性质之间的规律。
1.2高压下轻元素化合物超导体的设计、制备和调控研究内容:面向研发高压下轻元素化合物室温超导体的需求,发展超高压实验产生技术和超导性质(零电阻、迈斯纳效应)的高压原位测量技术,设计和制备高压下新型轻元素化合物超导体,研究与超导竞争或共存的磁有序、超离子、拓扑等新奇物态,研究压强-组分-结构-超导温度之间的关联机制,探索高压对超导相和超导温度的调控机制,阐明轻元素对超导性质的关键贡献。
工热所导师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导师一览1.淮秀兰:hxl@博导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能量系统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理事等。
1997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8年初进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微尺度传热传质方面科研工作,1999年底出站后留所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2002--2003年期间赴日本九州大学从事访问研究。
目前主要从事微尺度传热传质、先进高效光电子与微电子元器件热管理、强化传热与高效节能等方面科研工作。
作为负责人曾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项目(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973)、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军工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及企业合作等重要科研项目支持。
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优+‖评价;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获―2004-2005年度北京市金桥工程项目一等奖‖等。
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ptics Let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录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100余篇。
2.谭春青:tan@博导研究员,男,1963年生1993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工程热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2004年,先后在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日本航空航天局任STA Fellow、特别研究员和主任研究员,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被聘任研究员。
现任日本燃气轮机学会会员、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涡轮弯曲叶片叶栅内部二次流场结构和损失机理研究、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关键技术研究、高/超高负荷涡轮叶栅流动损失机理及损失控制技术研究、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升力推进技术研究、微型/超微型燃气轮机研究、压缩空气/燃气轮机储能发电技术研究、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及涡轮气动设计技术研究、通用流体机械节能技术研究、高效风机以及智能通风网络系统研究、采用矢量推进技术的空气炮气动热力学技术研究。
E02.材料表征与评价
E02.材料表征与评价分会主席:李兴无、孙泽明、闫镔、巴发海、高灵清E02-01高温钛合金/TiAl金属间化合物阻燃性能评价技术及理论研究弭光宝1,21.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2.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在航空发动机服役环境中,钛火危害长期困扰着人们对高温钛合金的大量选材和使用,阻碍了推重比的提高。
针对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的迫切需求,系统开展了高温钛合金/Ti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表面涂层的阻燃性能与机理研究。
通过研发钛合金摩擦/激光燃烧技术与装置,建立了阻燃性能评价方法和着火理论模型,阐明了润滑与阻隔作用为主导的阻燃机理,并在阻燃钛合金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中获得验证。
最后,从模拟服役环境下阻燃性能的综合评价、预测模型及试验验证三个方面,指出我国在研和未来发动机预防钛火的技术体系,并探讨阻燃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E02-02微纳尺度Cu-Cr合金薄膜的微观结构调控与力学性能研究:理想的Cr含量张金钰,刘刚,孙军西安交通大学纳米铜薄膜因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器件。
但是,纳米铜薄膜的强度仍然相对较低且大量高能晶界的引入使得其热稳定性较差。
合金化方法可以通过调控溶质原子在纳米纯金属薄膜中的分布,在晶粒内部嵌入原子(团簇)或者纳米相颗粒或者让溶质原子偏聚在晶界,达到改善纳米纯金属薄膜性能的效果。
通过直流磁控共溅射法在单晶硅基底上制备不同Cr含量(0.5at.% ~25at.%)的Cu-Cr合金薄膜,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三维原子探针(3DAP)技术分析合金薄膜的微观组织结构,采用纳米压入测试合金膜的硬度和应变速率敏感性。
结果表明,随着Cr含量的增加,Cu-Cr合金膜的孪晶体积分数先增加后降低,当Cr含量处于2.0at%~4.0at.%时,孪晶体积分数最高。
当Cr含量低于5at.%时,Cu-2.0at.%Cr合金膜具有最高强度,随着Cr含量进一步增加,Cu-Cr合金膜的硬度缓慢增加。
量子点的热整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量子点的热整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量子点热整流是一种新兴的热传输现象,它发生在具有纳米尺度尺寸的半导体材料中。
在这些纳米尺度材料中,电子的能量量子化现象使得能带结构变得稀疏,并出现了一系列分立的能级。
相比之下,热能在量子点中的传输行为相对普通导体有着显著的区别。
在经典热传输理论中,热能的传输是通过电子和声子的散射传递的。
然而,在量子点中,量子效应在热能传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量子点所特有的禁闭能级结构导致热能只能从低能级向高能级传输,而无法逆向传输。
这种现象被称为热整流。
热整流的机制可以理解为一个"热阀门"的作用,只允许热能在特定的方向上传输,而在其他方向上则被限制。
这样的热能传输行为在纳米尺度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例如,在能量收集和热管理方面,通过合理设计和控制量子点的结构,可以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和热能传输。
然而,尽管量子点的热整流现象已经被广泛研究和报道,但其机制和影响因素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本文将深入探讨量子点热整流的机制,并对影响热整流行为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量子点热整流现象。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从理论和实验角度分别研究量子点热整流的机制以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将归纳出热整流的特点,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信通过深入探究和理解量子点热整流,我们可以为纳米尺度器件的设计和热能管理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形式: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首先概述了量子点的热整流的背景及意义。
随后,我们介绍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每个部分所涵盖的内容。
最后,我们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通过深入探讨量子点的热整流机制和影响因素,总结热整流的特点,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正文部分将重点解析量子点的热整流机制。
物理学研究进展-声子输运和热导性质
材料中波的传播是等容积波和膨胀波的组合传播。借助Helmholtz分解定理,根据弹性体中发生的位移满足的不同条件,可将这两种不同的波分解出来,建立关于位移的两种不同传播速度的波动方程。我们可将位移进行如下分解:
(1.4)
其中: 且 ,分别对应为某标量式的梯度和某矢量式的旋度。
物理学前沿进展
声子输运和热导性质
近30年来,随着先进的制造技术的持续发展(例如分子束外延技术(MBE)、聚焦离子束光刻技术、无电镀水刻蚀技术(EE)、有机物化学汽相沉积(MOCVD)、纳米球珠光刻术、电子束曝光、气-液-固生成技术、超微细刻蚀技术以及栅控维度技术等等),电子器件的几何尺寸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向超精细、超小型化方向发展。这些纳米级别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微电子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从微米级发展到纳米级。低维纳米尺度器件有着体材料器件无法比拟的优良特性:低能耗,低耗材,高集成,高速度等等。早在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Feyneman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可以按人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奇迹呢?”。他的这一设想直到7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科学家Taniguchi等首次引用纳米概念,随后,这一概念为学术界所接受并迅速发展起来。而Feyneman的梦想也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出现而变成现实,这种显微镜不仅能直接看到原子、分子,而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排列原子和分子。在1989年下半年,美国IBM公司的科学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镍晶体表面移动原子,写成由35个原子排列成的“IBM”三个字母。在2001年6月,《科学》杂志报道了杨陪东研究组在只及人类头发丝的千分之一的纳米导线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纳米激光器,这一发明将有可能用于以后的光子计算机,如果这种计算机开发成功,将导致其存储器件的存储密度要比目前的磁盘高出1亿倍。同年,日本科学家青野正和等制成直径在2纳米、长度从2纳米到300纳米的导线,他的成果实现了人类操纵原子分子组合物质的梦想。利用对单个原子、分子的操纵技术,从而实现制造以分子、原子为信息单位的光子芯片和生物芯片成为可能,为真正的智能计算机的问世扫清障碍。随着这些越来越完善的微加工技术,人们可以按照需要制造各种具有特异功能的纳米薄膜、纳米线、纳米管、超晶格、纳米颗粒等。这些纳米材料和结构能实现体材料和宏观器件所没有的独特的物理性质,例如能带人工裁剪、共振隧穿、库仑阻塞和弹道输运等,开辟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作为物理学分支的一朵奇葩,低维量子体系正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其中。
微纳尺度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
微纳尺度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李含灵; 曹炳阳【期刊名称】《《物理学报》》【年(卷),期】2019(068)020【总页数】11页(P11-21)【关键词】体点导热; 拓扑优化; 微纳尺度; 声子玻尔兹曼输运方程【作者】李含灵; 曹炳阳【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以芯片为代表的电子器件,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随着电子器件向小型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器件的特征尺寸已经降低至微纳米量级[1],器件内的功率密度大幅增加.2012年,芯片内的平均热流密度便已达到250 W/cm2左右[2].高功率密度会让电子器件温度升高,产生局部热点,导致其可靠性和寿命显著下降[3].因此,电子器件的热管理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4-7].根据电子器件内热点分布和传热结构布局等因素,进行散热仿真和优化改进,对实际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有着重要意义.在芯片内部填充高导热材料以加强导热是提高芯片散热能力的主要途径,考虑到芯片内空间宝贵,高导热材料的添加数量必须受到限制,这样的芯片散热问题可以被抽象为体点(volume-to-point,VP)导热问题[8],如图1所示.给定体积的区域代表芯片,区域内的均匀内热源代表焦耳加热,产生的热量通过边界处一小段温度为 T0 的低温热沉流出,其余边界绝热.现提供数量有限的高导热填充材料,希望寻找合适的填充材料分布方式,构造高导热通道,让整个系统的温度(平均温度或最高温度)降到最低.关于体点导热问题,人们采用多种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构型理论[8]、仿生优化[9]、拓扑优化[10-13]、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14]等.尽管这些方法都能有效降低系统温度、提高散热能力,但所得的高导热填充材料分布方式不尽相同,这与优化问题自身带有的局部最优性和多解性有关.当优化问题改变时,不同方法的性能优劣也可能发生变化.在各类优化方法中,拓扑优化方法因其能够改变结构的拓扑构型、具备理论上的最高设计自由度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利用拓扑优化,设计者不仅可以实现设计对象某方面性能的显著提升,而且所花费的设计时间更少,能得到传统经验之外的具有启发性的新结果[15].体点导热问题的拓扑优化会得到填充材料充分伸入内部区域、整体呈树状的材料分布,其散热性能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所预测的结构[11].图1 体点导热问题示意图Fig.1.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VP problem.已有的导热拓扑优化方法,都建立在经典的傅里叶导热定律的基础上[13],这在宏观尺度下是合理的,但对微纳米尺度下的导热过程,傅里叶导热定律不再成立[16-22],热仿真及热优化必须考虑非傅里叶效应.声子是电子器件半导体中的主要载热子[23],声子弹道输运和声子相干是微纳米尺度下发生非傅里叶导热的两个重要原因[5].声子弹道输运的强度可由努森数 Kn 来表征,其定义为材料声子平均自由程l和系统特征尺寸L的比值,即Kn=l/L.宏观尺度下,系统尺寸远大于声子平均自由程(Kn→0),声子间散射充分,声子按扩散方式传递,导热过程遵循傅里叶导热定律.但当系统尺寸与声子平均自由程相当(Kn~1)甚至更小(Kn<1)时,声子不经历散射而直接抵达边界,这样的过程称为弹道输运,会导致傅里叶导热定律失效[24].在微纳米结构中,部分声子发生弹道输运,其余声子仍按扩散方式运动,对应的导热机制称为弹道-扩散导热[25,26].声子弹道输运会引起热导率的尺寸效应,表现为系统的等效热导率与系统尺寸正相关,尺寸减小会造成等效热导率降低[27,28],系统热点温度升高[29].此外,在给定温度边界处,由于弹道输运的非平衡本质,边界处的温度并不连续,会出现温度跳跃现象[30,31].声子相干则主要出现在特征尺寸和声子波长相当的系统中[32],例如石墨烯这样的二维材料和超晶格这样的特殊结构[33-35].声子相干通过改变声子群速度、弛豫时间和态密度等因素来影响导热过程[36].对常用的半导体材料硅,室温下声子平均自由程约为300 nm[37],声子波长小于10 nm[17],而目前大多数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在100 nm量级[1],故本文主要关注声子弹道输运引起的非傅里叶导热.关于微纳米尺度下弹道-扩散导热过程的优化,前人曾结合动力学理论和拓扑优化来处理[38],但其优化目标只是特定点之间的温差,无法考虑系统整体的温度.目前,尚缺少适用于微纳米尺度下弹道-扩散导热过程的一般性优化方法,关于弹道效应对优化结果的影响也缺乏系统的认识.本文结合声子玻尔兹曼输运方程(Boltzmann transport equation,BTE)和固体各向同性材料惩罚(solid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penalization,SIMP)方法,发展了微纳尺度下弹道-扩散导热的拓扑优化方法.用声子BTE代替傅里叶导热定律作为导热本构方程,以反映声子弹道输运; 用SIMP方法对声子平均自由程的倒数进行插值以引入拓扑优化,并通过对相对密度变量全局梯度施加显示约束的方法来确保解的适定性和网格无关性.将此方法用于体点导热优化,发现弹道-扩散导热机制下,拓扑优化预测的填充材料分布明显不同于傅里叶定律下经典的树状分布,且会随 Kn 的变化而变化,这与SIMP方法的插值方式和声子弹道输运有关.2 优化方法2.1 声子玻尔兹曼输运方程声子的运动规律符合声子BTE,稳态、弛豫时间近似下的声子BTE写作其中f是声子分布函数; vg 是群速度矢量; f0 是平衡态声子分布函数,即玻色-爱因斯坦分布; τ 是弛豫时间.联合求解(1)式和能量守恒方程,就可以获得声子的微观运动规律和分布函数,进一步可计算得到温度、热导率等宏观热性质.本文选择离散坐标法(discrete ordinate method,DOM)[39-41]来求解声子BTE,此方法最早用于辐射输运方程的求解,相关计算方法的发展较为成熟.根据声子和光子的类比,可定义声子辐射强度其中ω表示声子频率,D(ω)表示态密度,“ ”表示对声子极化的求和.利用此定义,可以将声子BTE转化为声子的辐射输运方程(equation of phonon radiative transfer,EPRT)[42]其中s是单位方向矢量,为声子消光系数,是声子平衡态辐射强度.DOM解EPRT的基本思路是[18]:假设I在某个立体角单元内不随方向变化,则整个立体角空间可被划分为多个控制角度,每个控制角度对应的单位方向矢量是 si ,每个离散方向上的EPRT可写作si·∇Ii=κ(I0-Ii),求解此式∫可得不同方向的辐射强度 Ii ,再利用加权求和得到其中dΩ 表示立体角的微分,wi 是与角度划分方式相对应的权系数,N是控制角度的总数.稳态下,含内热源的能量守恒方程为其中 q 是热流密度矢量,是单位体积的内热源功率.利用热流密度和声子辐射强度的关系,最终得到DOM求解EPRT 的导热方程组为(3)式中包含N+1个等式,与未知的声子辐射强度数量相对应,方程组封闭.得到声子辐射强度后便可计算温度.声子发生弹道输运时,当地热力学条件远离平衡态,传统的在热平衡态下定义的温度失去意义[43],而如何在这样的非平衡态下定义温度一直存在争议[44].本文采用等效平衡温度的概念[45,46],认为空间内某个离散单元在发射能量时,产生的声子服从玻色-爱因斯坦分布,根据发射能量反解出的分布函数中的温度,便是等效平衡温度.使用DOM离散辐射强度后,等效平衡温度的计算式为其中σphonon 是声子斯特藩-玻尔兹曼参数[47].使用这种等效平衡温度的好处是,在接近扩散导热时,解声子BTE所得结果能够与傅里叶导热定律的结果相吻合[39].2.2 拓扑优化拓扑优化本质上属于大规模0-1整数规划问题,区域内的每个点要么是空洞,要么是实体.这样的离散优化问题在数学上是病态的,解的存在性、收敛性以及求解算法的实现都存在着巨大的困难[48].实现拓扑优化的关键是对优化问题进行适当的正则化处理,将设计变量由离散的变为连续的,从而能够直接使用针对连续设计变量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在这方面,SIMP方法[49]是经典而常用的技巧,其核心思想是将材料性质设定为关于相对密度的幂函数,从而将设计变量转变为连续的相对密度.考虑到(2)式作为描述非傅里叶导热的本构方程,仅有声子消光系数κ 是与材料类型有关的性质[38],于是本文提出对κ 进行插值的SIMP方法来实现拓扑优化.空间中任意位置的消光系数写作其中ρ 是值在[0,1]区间上连续分布的相对密度变量; κs 和κf 分别是基底材料和填充材料的消光系数,亦即各自声子平均自由程的倒数; p是值大于1的惩罚因子.惩罚因子的作用是在优化过程中对介于0和1之间的中间密度值进行惩罚,使得ρ 的值逐渐趋向于0和1两个端点值,从而在优化结果中得到清晰的空洞(ρ=0)和实体(ρ=1)分布.关于SIMP方法插值方式的选择,将在下一节结合优化结果做进一步讨论.即使采用SIMP方法,拓扑优化仍会面临解的不存在性、不收敛性和不唯一性等问题,导致优化结果会出现棋盘格、网格依赖性等问题[50].为了得到可靠的优化结果,需要引入更多的正则化处理以抑制数值不稳定性.本文采用对相对密度变量ρ 的全局梯度施加显式约束的方法[15],即在目标函数中增加关于ρ 的全局梯度的权重惩罚项,以约束ρ的变化程度.至此,可写出通过求解EPRT来获得温度分布的二维体点导热拓扑优化的数学模型为:其中 Tave 是系统平均温度,Tave,ref 是人为选取的参考温度,α 是相对密度变量全局梯度的权重系数,是无量纲的相对密度变量梯度,A=a2 是二维区域的面积,ϕ是预先给定的高导热填充材料占整个区域的比例.对平均温度和设计变量梯度进行无量纲化的目的是使二者通过线性求和构成实际的目标函数g.现在的模型以降低系统平均温度为优化目标,如果目标是减小系统的最高温度,则可以将优化对象变更为文献[51]中提到的几何平均温度,其他设置不变.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本文的关注点是如何在导热优化中考虑声子弹道输运并分析弹道输运对优化结果的影响,所以优化模型中并未考虑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热阻,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弹道效应的影响.界面热阻对现有优化结果的影响将在第3节中进行讨论.求解(5)式的拓扑优化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1)初始化,对区域进行离散并任意给定一组ρ 的初始值; 2)系统重分析,根据SIMP方法插值得到当前设计点对应的消光系数,再求解EPRT和稳态能量守恒方程获得声子辐射强度,进而计算平均温度和目标函数; 3)灵敏度分析,计算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对设计变量的导数; 4)优化求解,根据导数信息,确定满足约束且减小目标函数的设计变量演化方向(可行下降方向),并计算最佳步长,更新当前设计变量值; 5)收敛判断,满足收敛条件时结束迭代,输出结果; 否则重复步骤2)-4).图2 体点导热拓扑优化的流程图Fig.2.The flow chart of topology optimization for the VP problem.3 结果与分析在体点导热问题中,设置低温边界与区域边长的比值为 c/a=0.1 ,低温边界的温度为T0=300K ,填充材料体积占比为ϕ=0.1 ,设计变量初始值取为ρ=ϕ ,即材料均匀分布.定义无量纲空间坐标为 X=x/a ,Y=y/a ,参考文献[12]定义无量纲温度其中 ks 是基底材料热导率,这样无量纲化的好处是消除了内热源功率、热源面积、热导率和边界温度具体值对优化结果的影响,使填充材料和基底材料间导热性能差异成为优化结果的决定因素.在数值计算中,用数量为n×n的方形网格离散计算域,网格尺寸为 h=a/n.DOM的离散方向数设定为 N=24 ,此值既能避免求解温度场时出现过强的“射线”效应[41],又不至于让计算量过大.参考文献[52],相对密度变量梯度的无量纲化方式为方法的惩罚系数取经典值 p=3.为了提高求解效率,对声子BTE使用灰体近似,迭代过程中的灵敏度分析使用伴随方法[53],优化求解则采用构造原问题局部近似模型的移动渐进方法(method of mo ving asymptotes,MMA)[54].收敛准则设定为其中上标j表示迭代次数,认为满足此条件时设计变量、目标函数值都达到稳定.考虑到大部分区域为基底材料,用基底材料的平均自由程来计算努森数,即Kn=ls/a.3.1 扩散导热的体点优化在进行求解声子BTE的拓扑优化之前,先在傅里叶定律适用的条件下实现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以检验所发展的拓扑优化方法.尽管凡是在实体和空材料间构造连续函数并对中间密度值进行惩罚的方法都可称为SIMP方法,但通常都是对本构方程的系数进行插值[15].对基于傅里叶定律的拓扑优化,本构方程中与材料性质有关的系数是热导率,对应SIMP方法的插值公式为k(ρ)=ks+(kf-ks)ρp ,其中 kf 是填充材料热导率.此时,填充材料和基底材料导热能力的差异通过热导率比kf/ks 来体现,kf/ks 越大,传导同样热量所需要的高导热材料横截面积越小,因而在相同的填充量下填充材料能够更远地延伸到区域内部,形成的树状结构的“树枝”更为细长,优化效果也更好[12].对本文提出的优化模型,本构方程中与材料性质有关的系数是声子消光系数κ ,对应的插值公式为(4)式.根据动力学理论,热导率和声子平均自由程间的关系为其中C是材料比热,v是声子群 g速度的大小.材料的比热、群速度通常是确定的,于是有kf/ks∝lf/ls ,意味着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别主要源自声子平均自由程的差别[55].此时(4)式中关于声子消光系数κ (=l-1)的插值,对应于傅里叶导热定律下对热导率倒数 k-1 的插值,而非传统的对热导率k的插值.在kf/ks=500 ,α=0.05 ,n=80的条件下,分别对k和 k-1 进行插值,基于傅里叶导热定律的拓扑优化得到的结果如图3所示.设定 kf/ks=500 是为了让填充材料和基底材料的导热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更直观地体现优化的效果,且实际电子器件中绝缘材料和导电材料的热导率通常也相差2个数量级[1].文献中关于傅里叶导热定律下体点导热拓扑优化的研究也大多采用此热导率比值.图3左侧表示ρ 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白色代表基体材料(ρ=0),黑色表示填充材料(ρ=1),颜色越深意味着该位置的ρ 值越接近于1;右侧则是无量纲温度 T∗的分布.插值k的拓扑优化得到了充分伸入内部区域、含多个分岔和枝的树状填充材料分布,如图3(a)所示,符合文献[10-13]中的结果,对应的无量纲温度平均值是插值 k-1 的优化结果则由图3(b)给出,填充材料集中在区域下半平面,与低温边界相接触,向区域内伸展的过程中只形成了2处分岔,此时与图3(a)相比,图3(b)中填充材料的主干更短、更宽,枝数量更少,对应的平均温度和最大温度更高.在扩散导热条件下,不同形状、尺寸的填充材料热导率相等,具有相同的构建高导热通道的能力.为了降低温度,填充材料要设法伸入内部区域,缩短高导热通道和区域内热源间的距离,所以图3(a)的结果要比图3(b)更好.受制于SIMP 方法的插值方式,图3(b)得到的是体点导热优化的某个局部最优解,但填充材料仍然有向区域内伸展的趋势.图3的结果表明,SIMP方法的插值方式会影响拓扑优化的效果,对本构方程的系数进行插值是更合理的选择.以傅里叶导热定律为例,尽管插值k-1 的拓扑优化也能收敛,但对应的是优化问题的某个局部最优解,优化效果不如插值k的结果好.类似地,当导热的本构方程变成(2)式时,SIMP方法应当对方程的系数κ 进行插值.图3 扩散导热下不同插值方式对材料分布和温度分布的影响 (a)插值k; (b)插值k-1Fig.3.The effect of interpolation ways on the material distributions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diffusive heat conduction:(a) Interpolating k;(b) interpolating k-1.图4 扩散导热下拓扑优化得到的材料分布随α 和n的变化Fig.4.The material distributions obtained by topology optimization in diffusive heat conduction varying with α and n.除了SIMP方法的插值方式,α 的取值也很重要,因为α 显著响着拓扑优化解的数值稳定性[15].保持 kf/ks=500 不变,并使用对k的插值,扩散导热条件下拓扑优化得到的填充材料分布随α 和n的变化如图4所示.整体来看,填充材料的形状都呈树状,与图3(a)的结果大致相同,但细节上存在不少差异.当α=0 时,随着网格密度的增大,高导热通道的主干周围会出现越来越多狭长的末梢,这是因为拓扑优化的数值解天然地存在着网格依赖性.当α=0.05 时,由于引入了对设计变量全局梯度的约束,拓扑优化结果的网格依赖性得到有效抑制,网格细化并未导致太多狭长末梢.进一步增大到α=0.1 ,不同网格密度下拓扑优化结果间的差异更小,网格无关性更好.但是,比较相同网格密度的拓扑优化结果发现,增大α 的值后,中间密度值对应的灰色区域增多,填充材料和基底材料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这是控制设计变量全局梯度的代价.综合考虑后,本文的拓扑优化选择α=0.05 ,n=80,此时所得结果具有较好的网格无关性和较清晰的材料边界,且计算量相对较少.3.2 弹道-扩散导热的体点优化根据上文确定的参数设置,对(5)式进行数值迭代,获得了体点导热在弹道-扩散导热机制下的拓扑优化解.设定 lf/ls=500 以便和傅里叶导热定律下的结果对比,不同 Kn 下优化得到的材料分布和温度分布如图5所示.总体来看,填充材料集中在区域下半平面,与低温边界充分接触,其形状完全不同于图3(a)所示的伸入内部区域且含多个枝的树状结构,而与图3(b)的材料分布更为接近.如3.1节所述,本文采用的插值κ 的方法,对应于傅里叶定律下对 k-1 的插值,因而优化结果与插值k-1的结果相似.可以预见的是,在Kn→0 时,导热过程接近纯扩散导热,优化会趋向于傅里叶定律下插值k-1 的结果.但受声子弹道输运的影响,图5与图3(b)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当Kn=0.002 时,低温边界处几乎无温度跳跃,区域内无量纲温度的最大值略高于图3(b)中的0.23,表明大部分声子以扩散方式导热,但仍有部分声子发生了弹道输运,这是因为填充材料的声子平均自由程已和区域尺寸相当(lf~a).此时填充材料在低温边界处连通,主干呈“U”型,两侧共有6处外凸的细枝.增大 Kn 至0.01,靠近低温边界处 T∗=0.06 ,发生了一定的温度跳跃, 则是0.44,约为图3(b)结果的2倍,表明弹道效应增强.此时填充材料分布的“U”形主干开口变大、宽度变厚,枝数量减少为2个.当 Kn=0.1 时,填充材料的体声子平均自由程已比区域尺寸大一个数量级,边界处无量纲温度的跳跃值接近0.6,区域内峰值温度几乎是图3(b)结果的6倍,弹道效应已十分显著.此时,填充材料聚集在低温边界附近,除了顶部有凹陷外,其它方向的伸展长度基本一致,主干和枝合并形成团状分布.为了检验所提出的拓扑优化方法的效果,分别在不同努森数下,对图3和图5中出现的5种材料分布进行热仿真,得到的值列于表1,括号内的数据表示的值,即相对于材料均匀分布时的变化程度.表1显示,不同努森数下,本文发展的拓扑优化方法所对应的值最低,如表中加粗数据所示,表明所预测的材料分布方式确实是最优的,验证了声子BTE和拓扑优化相结合的优化方法的正确性.以 Kn=0.1 时为例,解傅里叶定律的拓扑优化所得的材料分布,对应的值大概为80%,而解声子BTE的拓扑优化得到的材料分布,对应的值在70%左右,进一步下降了10个百分点,其中又以Kn=0.1条件下的拓扑优化所得的构型效果最好, 此外,对相同的材料分布方式,随着Kn 的增大, 的值增大,表明添加高导热材料所能带来的优化效果变差.例如对图3(a)所示的树状结构(扩散导热条件下插值k的拓扑优化结果),Kn=0.002 时, 是33.7%,但Kn=0.01时此值上升到53.2%,Kn=0.1 时只有86.0%.图5和表1的结果共同表明,弹道-扩散导热机制下,体点导热问题的最佳材料分布会随着弹道效应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基于傅里叶定律的拓扑优化所得的材料分布不再是最优的.因此,对微纳米尺度下的散热优化问题,在设计阶段必须要考虑声子弹道输运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将现有优化模型中对κ 的插值改为对其倒数l的插值,优化模型的收敛性会严重恶化,材料分布会出现严重的棋盘格问题和大量的中间密度值.图5 弹道-扩散导热下拓扑优化的材料分布和温度云图随 Kn 的变化 (a) Kn=0.002;(b) Kn=0.01; (c) Kn=0.1Fig.5.The topology optimization obtained material distributions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varying with Kn in ballistic-diffusive heat conduction:(a) Kn=0.002; (b) Kn=0.01; (c) Kn=0.1.进一步分析图5中拓扑优化得到的最优材料分布,发现随着 Kn 的增大,弹道效应增强,填充材料从低温边界向内部区域发展的趋势减弱,且分布形状中微小的枝所占的比例减少,粗壮的主干所占的比例增多,这可以由弹道输运产生热导率的尺寸效应来解释.不同于扩散导热,弹道-扩散导热机制下,结构的等效热导率会随尺寸的减小而降低.因为微小枝的尺寸比粗壮主干的尺寸更小,所以前者的等效热导率比后者更低,前者在构建高导热通道方面的性能不如后者; 且随着弹道效应的增强,这种能力上的差别会增大.在 Kn 较小时,不同尺寸的填充材料间导热性能差异较小,影响优化效果的主要还是热源和高导热通道的距离,所以图5(a)的结果像图3(b)那样有一些分岔,且伸入内部区域较多.随着 Kn 的增大,弹道效应增强,结构等效热导率的降低对优化效果的影响加强,拓扑优化倾向于产生等效热导率相对较大的粗壮结构,而非伸入内部区域的微小分散结构.Kn=0.1 时,尽管基底材料声子平均自由程仅为系统特征尺寸的0.1倍,但填充材料的声子平均自由程已经是系统特征尺寸的50倍,整个系统的弹道效应已十分显著,团状的填充材料分布在构建高导热通道方面的性能最优,但。
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第49卷第7期 2021年7月硅 酸 盐 学 报Vol. 49,No. 7 July ,2021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DOI :10.14062/j.issn.0454-5648.20200925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徐 庆1,赵琨鹏2,魏天然2,仇鹏飞1,史 迅1(1.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50;2.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摘 要:热电材料可以实现热能和电能的直接相互转换,在温差发电和固态制冷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工作首先简述了热电材料研究的相关背景,然后根据材料工作的温度,对室温附近、中温区以及高温区一些典型热电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材料的晶体结构特点和性能优化策略。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热电能量转换技术在材料、器件和研发模式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对热电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热电材料;热电优值;热导率;电导率中图分类号:TG132.2+4, TN3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54–5648(2021)07–1296–10 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XU Qing 1, ZHAO Kunpeng 2, WEI Tianran 2, QIU Pengfei 1, SHI Xun 1(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igh Performance Ceramics and Superfine Microstructure, 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50, China; 2.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Abstract: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TE), which enable the direct energy conversion between heat and electricity, have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in both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sections, due to their significant applications in power generation and refrigeration. In this review,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rmoelectrics will be introduced first, while the recent progress on several widely studied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will be overviewed according to their working temperatures. In particular, their cryst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ill be highlighted.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in thermoelectric technology, in terms of materials development, device fabrication and R &D modes, will be discussed. Finally, the prospect and expect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rmoelectrics will be put forward.Keywords: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thermoelectric figure of merit; thermal conductivity; electrical conductivity热电材料又称为温差电材料,是一种依靠材料内载流子的运动来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新型半导体功能材料。
光学微纳结构激子-声子耦合
光学微纳结构激子-声子耦合引言:光学微纳结构激子-声子耦合是研究光学材料中激子与声子相互作用的重要课题。
激子是由电子与空穴形成的电子-空穴对,而声子则是晶格振动模式。
光学微纳结构中的激子-声子耦合现象不仅在理论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也在光学器件和能源转换等应用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光学微纳结构中的激子-声子耦合进行探讨。
一、激子和声子的基本概念激子是一种由电子和空穴通过库伦相互作用形成的束缚态。
在光学材料中,激子的存在对于光学性质起着重要作用。
而声子则是晶格的振动模式,它描述了晶格的能量和动量传递。
激子和声子都是凝聚态物理中的重要概念。
二、光学微纳结构中的激子-声子耦合光学微纳结构中的激子-声子耦合是指激子和声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光谱技术来研究。
激子-声子耦合可以改变光学材料的光学性质,产生新的光学现象。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激子和声子之间的耦合可以达到强耦合的程度,形成新的准粒子,如极化子和极化声子。
三、光学微纳结构中的激子-声子耦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光学微纳结构中的激子-声子耦合可以使用各种实验技术和理论模型。
实验技术包括透射光谱、拉曼光谱和激光光谱等。
理论模型可以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紧束缚模型和微扰理论等。
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光学微纳结构中的激子-声子耦合机制。
四、光学微纳结构中激子-声子耦合的应用光学微纳结构中的激子-声子耦合不仅在理论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潜在价值。
例如,激子-声子耦合可以用于改善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此外,激子-声子耦合还可以用于制备新型的光学器件,如光学开关和光学放大器等。
结论:光学微纳结构中的激子-声子耦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意义,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光学微纳结构中的激子-声子耦合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光学器件和能源转换等领域。
光学微纳结构激子-声子耦合的研究将为光学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变材料 张东 同济大学
张东,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环境材料研究所副所长,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研究领域为纳米材料和环境材料。
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研究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纳米技术专项课题、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项目、上海市建委基金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
完成论文80余篇。
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9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4项发明专利授权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授权。
生态建筑节能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太阳能是绿色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具有环保、分布广泛、价格低廉、资源丰富、永不枯竭等优点,在建筑中逐步引入太阳能对于缓解建筑对传统能源的过度消耗和依赖性,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价值。
但是,太阳能具有波动性和间断性等缺点。
只有白天晴天有,夜间没有。
因此,在其应用中,需要合适的技术方式对其进行储存,在这方面相变储能复合材料可以发挥其储能密度高、储能温度稳定等优点,克服太阳能的这些缺点。
例如可将白天的太阳能储存在相变材料作成的墙壁和地板内,用于夜间取暖。
将来甚至可以实现跨季节储能,将夏天的太阳热能长期储存用于冬天取暖,而将冬天的环境冷量长期储存用于夏天降温。
夜间室外免费冷量的利用: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可以将室外夜间免费的冷量吸收并储存在相变材料中,用于白天建筑物内的空间降温,从而减少空调使用,达到节能的效果。
提高建筑物的热稳定性:在生态建筑中可以采用相变储能复合材料提高建筑结构的热惰性和热稳定性,减缓建筑物室内的温度波动,在提高室内热舒适度的同时,降低空调制冷或加热设施的启、停频率和运行时间,并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
2011年博士点基金名单(新教师类)
申请学校 东南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大学
申请人 李铁香 纪广华 岳跃利 吴远山 刘显明 周岳 杨志景 苑占江 张梅 胡文传 张加劲 张双虎 张志民
学科组名称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2011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名单(新教师类)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课题编号 20110001120111 20110001120112 20110001120113 20110003120003 20110009120025 20110031120001 20110031120002 20110031120003 20110032120074 20110041120038 20110041120039 20110061120003 20110061120004 20110061120005 20110061120006 20110071120001 20110071120002 20110071120023 20110072120008 20110073120068 20110073120069 20110076120002 课题名称 几个带周期边值条件的非线性发展方程的 Cauchy问题 非线性Dirac方程的计算和分析 大规模稀疏模型的快速算法以及高维非凸 稀疏模型的理论分析 树的剪切以及随机树的尺度极限 微分动力系统与奇点相关的大范围性质及 其应用 解析挠率中的几个问题的研究 组合多项式的对数凹与单纯复形 相依风险模型中的渐近理论及其应用 热弹性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II1型因子中的若干问题 几类矩阵锥优化问题的增广拉格朗日方法 二阶振动方程的周期解与稳定性 基于秩的稳健经验似然 基于随机矩阵理论的高维典则相关分析 齐次型的华林问题及其对Jacobi猜想的应 多参数正则化方法的理论和计算研究 参数化平行平均曲率子流形的Bernstein 问题和Chern问题的研究 两阶段抽样设计中数据分析的经验似然方 新型网格缩减基与球型解码算法及其应用 关于格路及其均匀分布的研究 正交约束优化问题及其应用 GL(2)的可容许Banach表示研究 申请学校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申请人 郭紫华 邵嗣烘 贾金柱 何辉 朱圣芝 苏广想 王星炜 李津竹 韩忠杰 房军生 肖现涛 梁树青 刘天庆 姜丹丹 刘大艳 陆帅 杨翎 郁文 许威 马俊 文再文 谢兵永 学科组名称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课题类型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资助额度 (万元)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声学超材料
1超材料1.1概述超材料(Metamaterials)指的是一种特种复合材料或结构,通过在材料关键物理尺寸上进行有序结构设计,使其获得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
超材料由自然材料制成的“积木块”(尺寸为微毫米级)构成。
这些“积木块”称为人工原子(meta-atoms),当不同的人工原子组合在一起时,会形成单个人工原子所没有的材料属性和功能特征。
一般情况下,常规自然材料的物理属性取决于构成材料的基本单元及其结构,例如原子、分子、电子、价键、晶格等。
这些基元与显微结构之间存在关联影响。
因此,在材料设计中需要考虑多种复杂的物性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也往往限定了材料性能固有极限。
为此,超材料设计从根本上摒弃了自然原子设计所囿,利用人工构筑的几何结构单元,在不违背物理学基本定律的前提下,以期获得与自然材料迥然不同的超常物理性质的新材料。
简言之,超材料是一大类型人工设计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微结构功能材料,具有超越天然材料属性的超常物理性能。
超材料借助人工功能基元构筑的结构设计源起于(但不限于)对自然材料微结构的模仿,从而获得为人类所希冀的负折射、热隐身、负刚度、轻质超强等天然材料所不能呈现的光、热、声、力学等奇异性能。
从这个角度讲,超材料的结构设计理念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解除了天然材料属性对创造设计的束缚。
尽管这一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在电磁领域初具雏形,不过直至近十年来,方才开启研发电磁波的调控,以实现负折射、完美成像、完美隐身等新颖功能。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具有更多样化、更新奇力学特性的力学超材料物理模型也相继不断展现。
尤其是当超材料的个性化独特微结构设计与3D打印制造技术形成了完美的契合之时,两者之间相互整合协同创新,正开启全面推进材料创新设计和制造的新格局。
1.2超材料类型及研究现状材料的属性,不是仅仅由一种物性决定,也不是几种晶体学特性的总和,或是一系列的微尺度晶界工程特性来决定的,而是由材料晶体结构各个单元之间的本构关系,也就是不同晶格单元之间如何组合的结构拓扑关系所决定的,而这些外在表现出来的宏观物理学的行为属性,发挥着其应有的可利用价值。
清华大学彭晓峰-微纳尺度传热概述
Required qualities: Pressed TIM High conductivity
High compliance
composites
(Vishal, et al. 2004)
Heat conduction in electronic interface
TIM Composite material
Phonon Hall Effect-声子霍耳效应
Edwin Hall 1879年
Hall Effect
Phonon Hall Effect
?
C. Strohm等人
量子霍耳效应 RH=h/e2
冯.克力青 Kalus von Klitzing
1985年诺贝尔物理奖
Time Arrow
1980
2005
is vital to the resistance, thus the heat conduction.
A typical inverse problem of heat transfer
Coupled with nanotechnology
Carbon nanotubes (CNTs)
Highest thermal conductivity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next-generation TIMs
Flowable/deformable matrix materials Silicone oil, etc.
Heat conductive particlExample:
The ratio between matrix material and particle fillers
Smart Controller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导师信息
机械电子工程.陆敏恂男1949.03 409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严继东男1949.07 410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乌建中男1953.11 411080202机械电子工程.王安麟男1954.08 412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周奇才男1962.04 413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赵炯男1963.10 414080202机械电子工程.訚耀保男1965.02 415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李万莉女1965.06 416080202机械电子工程.米智楠男1967.03 417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周爱国男1973.01陆敏恂教授简介陆敏恂,男,1949年3月4日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曾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汽车研究所学习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进修,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分会理事、副秘书长,现从教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
从事液压传动与控制,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液压振动技术,为同济大学地下穿孔机研制小组主要成员。
曾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30多项,主持八六三课题新型曲线地下穿孔机方向检测、发讯和导向控制机理的研究。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和其它多项奖项,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在各种杂志先后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陆敏恂1949年3月4日生于上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
目录1简介2荣誉表彰1简介1973年进同济大学机电系工程机械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
1993年8月至1994年8月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汽车研究所学习,1994年8月1995年3月在德国狼堡大众汽车公司进修。
1997年至2002年在同济大学攻读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在同济大学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从教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从事液压传动与控制,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液压振动技术,为同济大学地下穿孔机研制小组主要成员。
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科研简介
金立军教授金立军,男,1964年生,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系副主任(主持工作),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输配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电气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
主讲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力系统分析”、“电气测试与故障诊断”等。
研究领域:电磁场仿真分析与计算、高低压电器新产品研发、电气设备在线检测与故障诊断;高电压技术等。
在研课题:国家985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平台建设”、“配电网无功补偿装置的研究”、“高压电器产品技术改进”、“40.5kV高压电子传感器的研发”、“节能电气设备的开发”、“新型延时辅助开关的研究”等。
研发成果:7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论著:教材两部,论文50余篇,其中20余篇被EI、ISTP收录。
联系方式:************Email:****************.cnResumeJin Li-jun(1964—), male, Doctor of Philosophy, worked as postdoctor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direct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t Tongji University, committee member of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s Special Committee for CES, committee member of Intelligent Electrical System and Application's Special Committee for CES, engaging in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ubjects and managing teaching work.Main teaching courses include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Power System Analysis, Electrical Measurement and Fault Diagnosis Technology,and so on. And his research fields involve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for Electromagnetic Fiel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Low V oltage Electrical Equipment,Measurement and Fault Diagnosis On Line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High V oltage Technology, etc. He is now devoted to subjects as follows: Experimental Platform Construction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of National 985 Project, Researches on Distribution System's Static Var Compensator,Technology Improvement of High V oltage Electrical Equip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40.5kV High V oltage Electronic Sensor, Improvement of Electrical Energy-saving Equipment ,etc.He has got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al achievement with his efforts: seven items passing Province & Department Level identification, two national Invention patents, one item with the second price of Province & Department Level Science Progress Award and two items with Province & Department Level Science Progress Award.He has compiled two teaching materials and published about 50 pieces of papers, and more than 20 pieces have been embodied by EI or ISTP.Phone:021-******** Email:****************.cn著作1. 现代电气检测技术. 金立军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 电器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 金立军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005年以来发表的部分论文1. 金立军,袁征,庄火庚,王永鑫.船用直流接触器电磁铁的优化设计.低压电器.2007,(11):6-9. ISSN 1001-55312. 金立军,王永鑫,袁征.基于等离子体的医疗灭菌设备的研究.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31(5):341-343.ISSN 1671-71043. 金立军,安世超,廖黎明,王永鑫,陆干文.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高压电器.2008,44(5):463~4654. 金立军等.抑制GIS中VFTO的铁氧体的特性研究.电工技术学报.2006,4. (EI检索)5. 金立军等.GIS局部放电故障诊断试验研究. 金立军等.电工技术学报.2005,11.(EI检索)6. 金立军等.国外环网供电及环网柜的发展趋势.高压电器. 2005,8.(EI检索)7. Jin lijun.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ype electronic combination sensor for currentand voltage.国际会议(ISEIM 2005).2005,6.(EI、ISTP检索)8. Jin lijun. On-line detection and examination research on PD in GIS.国际会议(ISEIM 2005).2005,6(EI、ISTP检索)9. 金立军等.GIS电晕放电监测.高电压技术. 2005,3(EI检索)10. Jin Lijun,et al. Research on the Arc Chamber Flow Field Control of High VoltageSF6 Circuit Breaker.国际会议(ISH 2005).2005,8课题研究1. 仿真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及MATLAB软件,求解电磁场及电力系统相关问题。
通“材”达识,精业报国
通“材”达识,精业报国作者:龚一卓崔可嘉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3年第11期西安交通大学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ing Materials Performance from the Nanoscale,CAMP-Nano)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微纳尺度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系统定量地构筑起微纳尺度材料的知识理论体系,为其工业化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方法指导;同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备独立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国际通用人才。
2009年,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在时任院长孙军教授(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鼎立支持下正式成立,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马恩博士担任主任,时任美国海思创纳米力学仪器制造公司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单智伟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材料学院院长,2021年国际镁协年度人物)担任执行主任,聘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李巨教授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共同推进微纳尺度材料知识理论体系建設。
微纳尺度是连接宏观连续介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桥梁,也是材料各种性能发生剧烈变化的尺度区间,中心的建立为抢占这一材料学科的世界学术高地争得了先机。
中心先后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研究所引进十余位高层次青年学者与外籍博士后,率先在校内成立师生联合党支部,首创“夏令营”学生招募模式。
中心秉承先进的理念,建成了一流的平台,打造了一支国际一流的研发队伍,产出了一批成果,培养了一批人才,并因此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师德师风:厚德载物心有大我团队现有17位骨干教师,9名技术人员(博士3名,硕士6名)和2名行政人员,在读研究生102人(博士生48人,硕士生54人)。
中心还聘请了4名荣誉教授和来自匹兹堡大学、阿普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日立高科技公司等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10余名(均为本领域的著名专家)。
微纳功能介质热输运过程调控机制
微纳功能介质热输运过程调控机制微纳功能介质是指在微米和纳米尺度下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如热电材料、热障涂层和热阻材料等。
由于其小尺度和特殊结构,微纳功能介质的热输运行为与宏观尺度下的材料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需要针对微纳尺度下的特殊热输运行为进行调控机制的研究与设计。
1.界面散射调控机制:在微纳尺度下,材料的界面对热输运有着重要的影响。
界面的粗糙度、结晶度和杂质等因素都会影响界面的散射效果,进而影响整体的热输运性质。
通过调控界面结构和性质,可以实现对热输运的调控。
例如,通过引入界面形态选择性生长方法,可以调控界面的晶体结构,改变材料的热传导率。
2.界面电荷调控机制:在微纳尺度下,介质表面和界面上的电荷分布也会影响热传导行为。
通过在界面上引入电荷屏蔽层、电荷传输层或电荷梯度层等结构,可以调控热传导行为。
例如,在热电材料中,通过引入电荷梯度层和界面电荷调控,可以实现对热电性能的调控。
3.声子散射调控机制:在微纳尺度下,声子是导致热输运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控材料的晶格结构和缺陷,可以调控声子的散射行为,从而影响热传导行为。
例如,通过控制材料的晶格缺陷和界面散射,可以实现对材料的热阻和热导率的调控。
4.纳米尺度尺寸效应调控机制:在纳米尺度下,材料的尺寸效应会导致材料的热导率发生显著变化。
通过调控纳米尺度下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可以实现对热输运行为的调控。
例如,通过纳米线、纳米薄膜和纳米颗粒等纳米结构的引入,可以实现对材料的热导率的调控。
5.外场调控机制:外场包括电场、磁场和应力等。
通过在微纳尺度下施加外场,可以调控材料的热传导行为。
例如,通过施加电场,可以实现对热电材料的热传导行为的调控,从而实现热电效应的调控。
综上所述,微纳功能介质的热输运调控机制主要包括界面散射调控、界面电荷调控、声子散射调控、纳米尺度尺寸效应调控和外场调控等多种机制。
通过对这些机制的研究和调控,可以实现对微纳功能介质的热传导行为的调控和优化,进而实现对相关器件性能的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纳尺度下声子热传导与热流调控一直是多个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
声子学与热能科学中心研究员徐象繁一直致力于该课题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列研究成果。
热现象无时无处不在,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大部分热(约60%)都被转换成废热和废气浪费掉了。
如果能将这些废热进行重新利用和转换,即热-电转换,则不失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有望为全球能源危机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散热是各种电子和光电器件的关键需求。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器件集成度按照摩尔定律(Moore’s law)快速增加。
目前普遍采用的纳米晶体管生产工艺可以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内集成数十亿个晶体管。
如此密集的晶体管在以极高频率工作时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热量,会使得电子器件的局部温度急剧升高,形成热点(hot spot)。
过高的温度会大大降低器件的可靠性和运行速度,并最终导致集成电路被烧毁。
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废热和如何实现微纳米结构中热管理已然成为热传导领域研究的两大热点问题。
要研究固体中的声子并实现对其有效调控,必须先提到声子两个微纳米尺度的特征长度:波长和平均自由程。
当一个材料的尺寸接近声子特征长度时,其声子数量会显著降低,从而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实现对声子的调控。
因此,为了控制热流,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设计出与声子特征长度相当的器件。
这就决定了微纳米结构材料在声子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要操控微纳材料,并准确测量其热导率,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的实验。
同济大学声子学与热能科学中心主要开展声子/热的基本定律,声子与其他热载体,如电子、光子、磁化子等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模拟和实验研究。
中心徐象繁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微纳尺度热传导与热流调控的实验研究,已自行搭建多套(悬空热桥法,见图1)可用于一维及二维材料热传导测量的实验平台(Sci. Rep. 6, 25334 (2016); Nat. Comm. 5, 3689 (2014))。
图1搭建的三套低维材料热导测量系统(a)和一套自行研发的电子束自加热测量系统(b)。
利用悬空热桥法并结合“温和”氧等离子体轰击实现了硫化钼热导率在其晶体本征热导率和非晶态热导率之间的原位连续测量和调控。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表明低缺陷浓度下声子-缺陷散射导致的声子透射系数下降并引起热导率的下降。
实验中我们观测到了二维硫化钼热导率在一定缺陷浓度阈值下的急剧下降现象。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和电子衍射图样以及热导率的温度依赖关系表明,该阈值对应于二位硫化钼在晶态到非晶态的转变域值(图2b)。
通过调控,二维硫化钼的热导率最终趋近其非晶态热导率值,与最低热导率理论计算的结果吻合。
本实验提供了一种可以原位连续测量和调控微纳尺度材料热导率的技术手段。
该实验和技术在热电,光电以及其在未来高度集成和小型化应用中都有潜在应用价值。
该文章以封面(图2a)的形式于2018年1月发表在杂志Nanoscale,10, 2727 (2018)。
图2 热传导精密测量及热流调控
发展新技术或者拓展并应用现有技术到更新更具有挑战性的系统中是各种新材料和新系统的热学、热电性质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接触热阻和界面热阻的测量是微纳尺度热传导测量和调控中存在的瓶颈。
我们利用聚焦电子束自加热法测量了悬空硫化钼的本征热导率并结合悬空热桥法测量和计算出了硫化钼与铂电阻丝的接触热阻以及界面热阻。
测量所得的悬空硫化钼本征室温热导率约为~30 W/mK, 估算所得的界面热阻约为~ 2×10−6 m2K/W。
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将聚焦电子束自加热法成功拓展应用到悬空二维系统,为将来直接测量多种二维异质结系统的本征热导率和界面热阻提供了可能(图2d)。
相关工作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上:Measur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interfacial thermal resistance of suspended MoS2 using electron beam self-heating technique, Sci. Bull. 63, 452-458
(2018)。
不同于电子和光子,声子并不是一种真实粒子,而是一些不带电荷的由晶格振动形成的能量团。
声子不受电场和磁场直接影响,因此控制声子要比控制电子难很多。
精确地控制声子传输和制造实用功能的“声子学”器件是科学家的一个梦想。
利用悬空热桥法,研究了悬空Y型纳米碳管团簇的热整流效应。
实验发现在室温其热整流效率可达12%(图2c)。
结合MD模拟发现该整流效应是由于不对称的声子穿透率引起的。
相关工作发表于Carbon杂志上:thermal rectification in Y-junction carbon nanotube, Carbon 140, 673-679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