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卞之琳

合集下载

卞之琳《断章》赏析[欣赏]

卞之琳《断章》赏析[欣赏]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察卷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于一九三五年写就的精短小诗《断章》,就所有诗歌读者来说无人不晓。

全诗两节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一首篇幅精短、语言明白晓畅的小诗,在问世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吸引了无数读者,很多人纷纷撰文对诗作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这充分说明了小诗《断章》貌似简单实不简单,它有着含蓄而丰富的意蕴。

赵毅衡说:“诗的分行、分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学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所以解读诗歌时,诗歌文本中的所有符号与关系都要抓住,若有遗漏,解读就会受影响。

解读《断章》时,首先要抓住的是标题,该标题与李义山的那些《无题》诗的标题不同,“无题”为题虽也能给解读一些思路上的启示,但终究太过朦胧,而“断章”却是解读《断章》的金钥匙。

“断章”即“片断”即“镜头”,事实上《断章》一诗从文本结构看就是两个或三个“片断”“镜头”的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组合。

作者所要传输给读者的所有主旨、意蕴等信息全部融合在这组合的“镜头”中。

读者要提炼、解读出这些信息,首先就要抓住标题“断章”这把钥匙。

那么,作者组合了几个什么样的“镜头”?这些组合的“镜头”蕴含了哪些主旨、意蕴方面的信息?我们来具体解读。

解读一:通过不同“镜头”,展现人生中的“巧合”此种解法将《断章》整首诗理解为两个“镜头”的组合,上下节诗各为一个“镜头”。

上节诗“镜头”:(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有一天,你兴之所至跑到一座桥上欣赏前面的美丽风景。

而此时,另外一个人欣赏风景的兴致也来了,他(她)就因地制宜,推开窗户或跑到阳台欣赏起前面的风景来。

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本不相干,你欣赏你的,我看我的,井水不犯河水。

但巧合的是,看风景的他(她)所看的风景就是“你”所在的这座桥及其周围的景观,而他(她)又发现“你” 才是他(她)所看风景中的亮点———他发现“你”身材高挑,长发飘飘,穿一袭白色或红色连衣裙,或是别的什么样的耀眼的装扮,看上去是那么的楚楚动人;或者她发现“你”身材魁梧高大或挺拔修长,看上去风度翩翩、气质非凡。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

断章作者: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品鉴赏《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卞之琳《断章》的意境

卞之琳《断章》的意境

卞之琳《断章》的意境《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

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中语言形式的安排与内容的暗示意义有一种协调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古典诗歌名句。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隐《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

清人陆昆曾在评解后两句用了“对举中之互文”这个说法,这两个人的两行诗,都有这种“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

卞之琳《断章》语言安排即用了这样的方法。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

现代诗歌鉴赏——《断章-卞之琳》(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现代诗歌鉴赏——《断章-卞之琳》(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现代诗歌鉴赏——《断章-卞之琳》(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1922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并越级直接进高一的第二学期,开始接触新文化。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徐志摩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新诗创作。

1933年大学毕业后,诗人先后在保定、济南等地教书,同年出版其第一部诗集《三秋草》。

抗战时期,诗人前往四川大学任教,期间曾赴延安和太行山一带访问。

1940年后先后在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

1947年诗人应邀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专事创作。

1949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建国后,诗人历任《诗刊》、《文学评论》等刊物的编辑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等职务。

2000年12月病逝于北京。

诗人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慰劳信集》、《鱼目集》、《汉园集》、《十年诗草》等,另外还有一些译作,如《哈姆雷特》、《海滨墓园》等。

【赏析一】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诗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悠长,耐人寻味。

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伤感。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

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

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一双眼睛。

“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点慰藉。

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原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的经典诗作,短短四行,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在品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致。

这里的“风景”可以是自然的风光,也可以是人生中的种种景象。

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则瞬间将视角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切换,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观察他人,却未曾想到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人观察的对象。

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却忽略了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在被他人所审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美好的象征,它照亮了你的窗户,为你的夜晚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精妙,它赋予了明月一种主动的行为,仿佛明月是有意识地来美化你的生活。

然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句再次将视角转换,并且将这种相互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更具虚幻和浪漫的层面。

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别人梦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致,也许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希望或者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它结构整齐,语言简洁。

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上的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这种简洁的形式并没有削弱诗歌的内涵,反而使其更加凝练,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

再深入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相互关系,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

它让我们思考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欣赏自己眼中的美景时,也许正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别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能在他人的世界里产生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断章》也反映了一种相对性的哲理。

卞之琳《断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卞之琳《断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语:练习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下面是卞之琳《断章》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学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

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小题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答案】
【小题1】B 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

【小题1】A 参看其他选项的分析理解。

《断章》卞之琳 全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 全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全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邃而迷人的哲理与诗意。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站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风景。

这个人或许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之中,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然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视角瞬间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转换带来了一种奇妙的效果,让人意识到我们在观察世界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被观察的对象。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的光辉洒在你的窗前,为你的窗子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巧妙,明月并非刻意为之,却在无意间美化了你的空间。

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将这种相互关系进一步深化。

你在现实中的存在,不经意间进入了别人的梦境,成为了他们梦中美好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诗歌的结构上看,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整齐而富有韵律。

前两行和后两行在内容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在简洁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让人反复品味。

在主题方面,《断章》探讨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它揭示了世界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性。

每个人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我们的行为和存在对于他人可能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美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风景之美、明月之美、人的美,都在不同的情境和视角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首诗还具有一种空灵的意境。

它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背景的交代,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填充其中的细节,让诗歌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

此外,《断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意味深长。

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用了最朴素的词汇,却传达出了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断章》表达了什么情感

《断章》表达了什么情感

《断章》表达了什么情感
世界事物的相对性,别人是你的风景,你又是别人的风景。

事物的相互依存性,明月的意境依赖于你守望的窗,某人的梦因缘于你。

自我中心的谬误性,我们都在复杂关系网络中。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现代诗歌赏析之《断章》

现代诗歌赏析之《断章》

现代诗歌赏析之《断章》现代诗歌赏析之《断章》《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现代诗歌赏析之《断章》,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创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作品赏析:初读《断章》,被其中回环曲折的意境所吸引,一切似乎是相对而变幻的,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切换中,其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写意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层叠中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诗意世界。

诗人通过视角方向的转化和落点的改变,使诗歌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诗歌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写的是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觉的出发点,视觉落点在“风景”。

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是从第三人称视觉出发,“看风景人”的视觉落点本应该也是风景,但诗歌的视觉落点却变成了“你”。

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你”和“风景”之间、“看风景人”和“你”之间既有视觉的转换,又有空间距离的拓展。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的“相对”,还是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最新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最新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卞之琳《断章》诗赏析据卞之琳本人说,这短短的四行原是在一首长诗中的,但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整首长诗中仅仅只有这四行才是他满意的,于是抽出来——《断章》这一标题即由此而来。

《断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四行诗语言明白易懂,也没有使用明喻和隐喻,但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

诗在总体上是由相对的对立形成的结构,每一行都仿佛摄下一个动态的画面,画面交错着,与其他几行有着微妙的关系,既相对又对立,激发读者到其中去思考。

正象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所说的那样,这首“诗的功力能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上弹射到组合轴上。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现代诗歌鉴赏《断章-卞之琳》(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现代诗歌鉴赏《断章-卞之琳》(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现代诗歌鉴赏——《断章-卞之琳》(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1922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并越级直接进高一的第二学期,开始接触新文化。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徐志摩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新诗创作。

1933年大学毕业后,诗人先后在保定、济南等地教书,同年出版其第一部诗集《三秋草》。

抗战时期,诗人前往四川大学任教,期间曾赴延安和太行山一带访问。

1940年后先后在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

1947年诗人应邀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专事创作。

1949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建国后,诗人历任《诗刊》、《文学评论》等刊物的编辑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等职务。

2000年12月病逝于北京。

诗人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慰劳信集》、《鱼目集》、《汉园集》、《十年诗草》等,另外还有一些译作,如《哈姆雷特》、《海滨墓园》等。

【赏析一】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诗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悠长,耐人寻味。

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伤感。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

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

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一双眼睛。

“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点慰藉。

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最新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最新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卞之琳《断章》诗赏析据卞之琳本人说,这短短的四行原是在一首长诗中的,但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整首长诗中仅仅只有这四行才是他满意的,于是抽出来——《断章》这一标题即由此而来。

《断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四行诗语言明白易懂,也没有使用明喻和隐喻,但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

诗在总体上是由相对的对立形成的结构,每一行都仿佛摄下一个动态的画面,画面交错着,与其他几行有着微妙的关系,既相对又对立,激发读者到其中去思考。

正象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所说的那样,这首“诗的功力能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上弹射到组合轴上。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断章》的意象

《断章》的意象

《断章》的意象
《断章》的意象: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

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

该作品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2、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

3、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断章》的意象结构特点
《断章》的意象结构方式采用了“环中环、套中套”的方式,每个意象之间呈现一种顺接的流动之势。

诗中的每一个事态意象内部又分出若干物态意象,这些意象在上下两句重复回旋,使全诗有了贯穿之线,形成了气脉充盈、通达舒畅的效果。

《断章》的意象表达效果
《断章》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视角的转化,使诗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形式丰富多样。

诗中的意象优美、情节生动,镜头切换自然,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和心灵体验。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现代诗风。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感觉好像就是在说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儿。

你看啊,就像有一天,我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正站在一座小桥上。

那桥可能就是那种普普通通的石头桥,桥下的水慢悠悠地流着。

那个人呢,眼睛就直勾勾地看着远方的风景,也许是远处的山啊,或者是河边那些垂柳啥的。

他觉得自己在看风景,可他不知道啊,在旁边那座楼的楼上,有另外一个人正在看着他呢。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我们有时候在动物园看动物,觉得那些动物挺好玩的,可说不定啊,在动物眼里,我们这些看它们的人也是一道很奇怪的风景呢。

嘿嘿,是不是有点意思?再说说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哎这就更妙了。

晚上的时候,明月透过窗户照进来,那白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就像给房间铺上了一层银色的纱巾一样。

这个时候,你在屋子里,你是在享受着明月带来的那种宁静和美好。

可是呢,也许在另外一个人的梦里,你就像一个小天使一样出现了。

我想啊,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吃了一颗特别甜的糖,然后你还能把这份甜分享给别人的梦一样。

不过呢,我有时候也会想,这诗是不是太简单了呢?就这么几个字,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但是后来啊,我越想越觉得不简单。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法盒,你刚拿到手的时候,觉得它普普通通的,可是当你打开仔细看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宝藏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诗里的事儿在生活中到处都是,有啥好写的呢?可是啊,就是因为它这么平常,才更厉害呢。

它把我们平常都没注意到的事儿,一下子就拎到我们眼前,让我们不得不去想。

就像我们每天都走路,可是突然有个人跟你说,你走路的姿势其实很有特点,你可能就会开始注意自己走路的样子了。

我还想到一件事儿呢。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活动,我在台上表演节目。

我当时就想着我要把节目表演好,给大家看。

表演完了之后,我下台了,有个小伙伴跟我说,他在台下看我表演的时候,觉得我特别自信,就像一个小英雄一样。

《断章》

《断章》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品读,《断章》永远 都是那样精致而睿智。它总是显示着隽永、 无止境的审美内涵,使读者在领略到悲哀、 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的同时, 也从中悟出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 哲理性思考,使我们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
风雨
芦荻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 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诗人平日熟 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 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它 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 合在一起。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
芦荻

陈芦荻,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现代诗人 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旗下高歌》 《荻花集》《海南颂》《芦荻诗选》等 创作高峰期约为1935年—1940年,后来主要编刊物。


有论者认为“我有年轻舵手的忧怀/在 大地的海上”破坏了风雨如磐的氛围,在艺 术上是败笔。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这 里想强调的是,如果没有这两句,则本诗至 多是一首出色表现了自然景观的诗,可作 “题画诗”来看,别无意义;而有了这两句 诗,特别是前一句,则使本诗霎时有了强烈 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有力地传递给我们年轻 的“舵手”们。
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曾用笔名季陵, 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汉园三诗人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何其芳、李广田 “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作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雕虫纪历》等 其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 戏剧化和哲理化;诗意耐人寻味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 “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 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 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 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 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 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 己的窗子,也可能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 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 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 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 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 。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14
3.《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 抽象的哲理的?
【与你交流】《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20
心、正直和气节:“大海”表示心胸开阔;“梅
7.抓关键词 。古诗词中有些词语往往直 接透露出有关主题的重要信息。如: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的关键词是“花自落”、“鸟空啼 ”,“自”和“空”说明繁花似锦却无人欣赏。 任其自开自落,鸟声悦耳又有何人倾听,只不过 是空自啼鸣,再加上首句写到的茂盛的野草,我 们不难想见一派荒凉冷落的景象,从而便可体会 到作者对时世的感伤之情。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
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
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
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
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
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
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1.抓背景 。即通过把握作者所处的
时代社会政治生活情况来推见作者主旨。
2.看作者 。若能了解作者生平经历
、性格特点等,则更易于把握其诗作的主旨

3.看体裁 。诗歌一般有抒情诗、叙
事诗和哲理诗之分。不同的类型,则可用不
同方法去把握主题。抒情诗“情”即主题,
要把握其中的情感。 叙事诗则通过分析人
物形象,概括主题。 哲理诗的主题应该是诗
24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是( A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
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
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
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
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5
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 活中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 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抗日战争期间曾 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转而歌 唱人民的战斗生活。
6
《断章》写于1935年,学者、翻译家李健 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 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 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 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 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 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 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 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 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 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 那样的相对关系。
中所蕴含的哲理。
4.看题目。 题目往往概括了诗作的
内容,抓题目有时会让我们快速把握诗歌主
19
塞诗,边塞诗的内容多为赞雄奇壮阔的边塞风光 ,反映将士的戍边生活,颂扬戍边将士的报国热 情,表现他们长年征战的思乡之情等。 《送孟 浩然之广陵》一望而知为送别诗。这类诗不外 乎写朋友、亲人间的依依不舍之情或对友人的 安慰、勉励等。 《咏怀古迹》是怀古诗,抒发 世事沧桑、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抒吊古伤今的 情怀。
12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 ,你说呢?
【与你交流】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 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 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 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 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 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 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 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17
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 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 、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 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 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 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18
解读诗歌主题的七个角度
2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2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 是“风景”(即大自然)的观赏者,而且是“风景” 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 ”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 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 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7
1.用“/”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
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自我核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 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8
2.这首诗运用了哪几个意象?
[自我核对]“你”、风景、看风景的人、明月、 别人的梦。
“妆饰西

辨析:①装教饰学大楼已经竣工了,工人们正
在做
,暑假过后大家就能搬进
崭新的教学楼。
②男生也不宜妆饰走邋遢风格,出门以前也
有必要一番
,只是注意不要油
11
1.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与你交流】(1)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活动 当成风景来看的时候,楼上的人又把你当作风景 来观赏。(2)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 整个儿的形象进入他人的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3.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自我核对]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相互作用。
9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卞.之琳( biàn )
10
2.辨析下面的近义词,选择词语填到相应的横线 上。
装饰•妆饰
装饰:①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
的东西,使美观。②装饰品。
妆饰:①打扮。②打扮出来的样子。
5.抓技巧 。技巧包括表达方式(描写、 记叙、抒情等),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对偶等 )和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用典、衬托等),从技 巧入手,有时也能迅速把握主题。
6.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主观情 感的客观景物。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解读 ,因为它常被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富有了某种 喻义。如“菊”表示隐逸、高洁;“竹”代表虚
[答案]A (参看其他选项的分析理解)
25
26
27
28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23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 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 。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 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 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 “你”比“风景” 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 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 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 来[答。案]B(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
断章
卞之琳
1
1.分析诗歌内容和意象特征。 2.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 对诗歌主题进行个性化解读。 3.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激发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他人的意识 和情感。
2
《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 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 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 ,故名《断章》。”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 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 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
3
“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 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 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 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 们的“梦”。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 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 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