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今天是小学数学课,老师讲了一堂关于分数的课程。

这节课非常有趣,老师用
生动的例子和互动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概念。

首先,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一个苹果,我们把它分成两半,每一半就是1/2。

然后老师拿出了一块巧克力,把它分成四块,每一块就是1/4。

接着老师又拿出了一个披萨,把它分成八块,每一块就是1/8。

通过这些例子,我
们更直观地理解了分数的概念。

接下来,老师让我们玩了一个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老师出一道分数题,我们
要根据题目算出答案,然后站起来,举手回答。

这样的互动方式让我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更好地巩固了知识。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在课后完成。

这些题目既
有选择题,又有填空题,还有一些应用题。

老师说,只有通过练习,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分数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对分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明白了分数的概念,也知道了如
何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我会在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相信我会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九加几》公开课活动评课记录表

数学《九加几》公开课活动评课记录表
2.多引导学生发言,让课堂更加的活跃,便于了解学生是否有掌握课堂知识。
师5:建议:老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需要更自然更有效的的传达出自己的观点。
师6:优点:1、老师在课前的准备和和课程的设计够很有层次性,授课的环节设计也很有结构性,例如:在“凑十法”整个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自己动手演示,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生:13的?
(2)指导学法:计算的过程过程或是?
3、学生展示
(1)数一数的方法:直接数出多少瓶;先数出盒子里9瓶后面接着数一直数到13瓶;圈一圈;凑十法
4、师生评议,找出最好用的一种方法“凑十法”
(1)师演示凑十法:盒子里先有9瓶牛奶,再放一瓶进去?
(2)为什么把一盒放进去呢?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的话语过多没有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个授课过程知识点的讲解很赶没有细致的去讲解分析以及思考
武汉**小学数学公开课活动记录表
授课时间
2017年11月30日
授课地点
103
授课内容
九加几
授课教师
听课人员
记录人员




一、复习旧知
师:“今天,老师想待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让我来先考考你们”
生答
1.复习2,4,5,8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10-1= 10+2= 10+3=……
师:同学们为什么算的这么快呢?
(预设:十加几等于十几是非常简单的算式)
二、探究新知
1、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师:画面中出现是运动会的场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解决一下。你们能解决吗?
生:能
师:103班的几个同学想要统计一下他们班还有多少瓶牛奶?数了数发现盒子里有9瓶,外面还有4瓶,接下来,请大家帮他计算一下,一共有多少瓶?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5篇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5篇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5篇第一节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数学四则运算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研究了数学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老师首先讲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一些例子和练题帮助我们巩固了这些知识。

接着,老师介绍了乘法和除法的原理和运算规则,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我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老师还强调了四则运算的顺序和优先级的重要性。

第二节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小数的运算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小数的运算,包括小数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

老师首先回顾了小数点的位置和读法,然后通过一些实例演示了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接着,老师讲解了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规则,并进行了一些练。

在课堂上还提到了小数的特殊情况,如小数乘以10、100或1000等。

最后,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些小组练,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三节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分数的运算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分数的运算,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

老师首先回顾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然后通过一些实例演示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接着,老师讲解了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规则,并进行了一些练。

在课堂上还提到了分数的化简和通分的方法。

最后,老师进行了一次小测验,检验我们对分数运算的掌握程度。

第四节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比例和百分数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研究了比例和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老师首先介绍了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并通过一些具体例子解释了比例的应用。

接着,老师讲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我们进行百分数的转化和运算。

在课堂上还进行了一些练,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最后,老师提出了一个综合应用题,要求我们利用比例和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节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研究了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老师首先介绍了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通过几何图形和实际物体的例子解释了它们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听课记录这次张老师带来的是一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分数的意义,整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张老师对教材的钻研专门深,他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来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紧紧抓住教学的难点——单位“1”,同时用单位“1”关心学生沟通整数与分数的意义,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关心学生实现对分数意义的抽象与建构。

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把张老师这节课的好处一一道来,下面附上我整理的张老师的说课稿,也许能对了解整节课有所关心。

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2、“分数的意义”教学背景?第一层次:结合一个具体的物体、图形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二层次:结合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三层次:把前两者进行统整,提炼出单位“1”,进而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概括出分数的一样意义。

3、教材的编排教材在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也确实是书上那段完整的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能够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除此之外,还有分数单位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如此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张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充分明白得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气械的背出概念,关于分数单位的教学张老师安排在第二课时。

关于概念通过板书来补充。

4、教学线索传统的教学线索是逐步概括出概念;(见下面图片1)张老师的教学线索是围绕单位“1”逐步展开,关心学生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见下面图片2、3)5、“分数的意义”几个困惑?困惑1:什么缘故叫单位“1”?困惑2:如何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困惑3:如何真正关心学生实现对分数的意义的抽象与建构?困惑4:如何实现由分数的无量纲性向有量纲性的跨过?6、由“分数的意义”引发的几点摸索。

小学数学观摩课-《长方形的周长》听课感受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观摩课-《长方形的周长》听课感受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观摩课:《长方形的周长》听课感受笔记评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公开课《长方形的周长》听课后感
本课时的教学,郑翠婷老师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

按传统的教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

但郑老师是从“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教学,充分反映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郑老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5篇)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5篇)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5篇)小学数学听课笔记1这次我有幸参加了赴__跟班学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认真观摩了10位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都是各位执教教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一)从这次观摩活动中是我感到我们的课堂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1、安静的数学课堂。

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

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

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2、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味道。

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多样,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多讲简单数学认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

这次不仅讲一些比较抽象知识——如比方程、中位数等。

还讲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知识正数和负数、解决问题、复习课等。

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3、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本次活动,好多教师不是把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更注重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课堂中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并且能在活动前明确活动要求,活动中巡视指导,活动后小组展示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

(二)在这次听课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节复习课,自工作以来我参加过很多听课活动,但是却很少听到复习课,老师们都认为复习课很难上好,这次,我有幸首次听到了复习课,使我感到眼前一亮,特别是唐艳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复习》和金怡老师的《圆柱和圆锥整理和复习》这两节课是我对如何上好复习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唐老师的复习课首先明确提出复习的方法:1、阅读课本是复习的好方法;2、交流和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

苏教版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苏教版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苏教版上册数学听课记录一、课程导入老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接着,老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学习1.老师首先讲解了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包括定义、性质、应用等方面。

老师采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2.老师通过例题讲解了这些概念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同时,老师还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老师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交流和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互动1.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多个互动环节,包括小组讨论、个人发言、小组竞赛等,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度。

2.老师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

同时,老师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老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老师还布置了一些课后作业和思考题,让学生们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听课感受1.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认真,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老师的互动环节设置得非常好,能够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度。

4.老师的课后作业和思考题布置得非常合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建议和意见1.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或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老师可以多设置一些小组讨论或个人发言的环节,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老师可以多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或思考题,让学生们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研数学活动听课记录(3篇)

教研数学活动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数学素养,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2年10月15日开展了主题为“探究数学规律,提升学生思维”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由我校数学高级教师张老师主讲,全体数学教师参加。

二、活动内容1. 张老师首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简要介绍,明确了活动目的和意义。

2. 张老师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讲解了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提升学生思维。

3. 全体教师围绕张老师的讲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4. 活动最后,张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建议。

三、听课记录1. 活动开始,张老师以“有趣的数学规律”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趣味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张老师以“自然数列”为例,向学生展示了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

他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数列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数列中的规律,最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3. 在讲解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例如,在探究“奇数和偶数相加的规律”时,张老师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找出其中的规律。

4. 张老师强调,探究数学规律不仅要注重观察,还要善于归纳和总结。

他通过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 在讨论环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分享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有的教师认为,应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发现数学规律。

6. 活动最后,张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建议:(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3)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活动反思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1. 引言本文将对一堂小学数学课进行听课记录及评析。

通过观察和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知识点的传授情况,旨在为数学教育提供实证研究,并为教育者提供参考和改进建议。

2. 课堂概况•学校:XX小学•年级:三年级•教师:李老师•课程内容:加减法运算3. 听课记录3.1 教师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示范引导、问答互动和小组合作等。

首先,李老师通过示范给出了一道典型的加法题目,并引导学生一起解答。

其次,她设置了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思考解题的策略和步骤。

最后,李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一道加法题,鼓励学生们彼此交流和合作。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主动,他们积极参与问题解答和小组合作,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较为passivity,并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这可能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人特点的不同所致。

3.3 知识点传授情况在本节课中,李老师重点讲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她通过具体例子和图示向学生解释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并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然而,在课堂中有个别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帮助和解释。

4. 课堂评析通过对这堂小学数学课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点的传授情况。

4.1 教师的教学方法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示范引导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然而,问答互动的环节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安排,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建议教师在设计问答问题时,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引导。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他们表现出积极与主动的态度,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问题解答和合作学习。

然而,少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为passivity,在课堂中缺乏积极参与和互动。

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策略,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扶持。

听课磨课教研活动记录(3篇)

听课磨课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2021年11月15日开展了听课磨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各学科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旨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活动目标1.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强化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活动过程1. 课前准备活动前,学校教务处制定了详细的听课磨课教研活动方案,明确了活动的时间、地点、主题和具体安排。

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方案,提前选定了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并通知全体教师做好听课准备。

2. 公开课展示(1)语文组授课教师:张老师课题:《荷塘月色》张老师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课堂上,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课文内容。

(2)数学组授课教师:李老师课题:《勾股定理》李老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在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勾股定理。

(3)英语组授课教师:王老师课题:《My Family》王老师以生动的图片、丰富的情景,将《My Family》这篇课文呈现给学生。

在课堂上,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评课环节在公开课展示结束后,各学科教研组开展了评课活动。

首先,授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进行了反思;然后,其他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进行了点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4. 总结发言活动最后,学校领导对本次听课磨课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

领导指出,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完整)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

(完整)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

二、从生活中引入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二、在生活中学习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

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板书:1克)(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4)师: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1千克)(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

这儿有标有不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表。

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每包重量数量100克袋200克袋500克袋800克袋总重量克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4、小结: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上册

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上册

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上册数学听课记录(上册)第一课:数的认识这节课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数。

她告诉我们,数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多少的。

我们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量。

然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些物品,要我们用数字来表示它们的数量。

我们听了老师的解释后,都明白了数的概念。

第二课:数的序数在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数的序数。

她告诉我们,序数是用来表示事物在某个顺序中的位置的。

老师举了一些例子,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让我们明白了序数的概念。

我们随后进行了一些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课:数的比较在这节课上,老师教给我们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她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数的大小来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练习比较数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数的比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课:数字0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数字0。

她告诉我们,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表示没有物品或没有数量。

老师通过一些实例让我们明白了0的意义。

我们随后做了一些练习,练习使用0进行计算。

第五课:加法在这节课上,老师教给了我们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她告诉我们,加法是两个数的合并,可以用加号表示。

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加法的例题,让我们动手解决。

我们很开心地发现,通过加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大的数。

第六课:减法这节课上,老师教给了我们如何进行减法运算。

她告诉我们,减法是找出两个数的差,可以用减号表示。

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减法的例题,让我们动手解决。

我们学会了用减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第七课:加减法的综合运用在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加减法的综合运用。

她告诉我们,通过加减法,我们可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带有加减法的综合题,让我们动手解决。

通过这次练习,我们掌握了加减法的综合运用。

第八课:数的组成这节课上,老师教给了我们数的组成。

她告诉我们,一个数可以由几个数字组成。

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些数字的组合,让我们找出组合后的数。

我们进行了一些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通用7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通用7篇)

In this world, no one is easier to live than anyone, but some people are clamoring for the sky and some peopleare working silentl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小学数学听课记录(通用7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讲课评比”观摩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

以下是一点点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市内各个学校5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参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比如刘艳杰老师的《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小沈阳”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时分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

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找规律》时,吕金颖老师利用超市、商店开业时门口悬挂的彩旗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规律,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记录张齐华

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记录张齐华

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记录张齐华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记录在小学数学公开课上,我聆听了名为张齐华的老师所授课。

本文将详细记录我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点和体会,并进行适当的解读和总结。

一、数的认知与运算1. 数的认知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场景,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学生们通过观察物体数量、指数、尺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对数的基本认知。

2. 数的运算张老师以生动的故事引入了数的四则运算,并通过教学实例和互动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加减乘除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练习,逐渐掌握了数的运算技巧和方法。

3. 数与图形的联系通过绘图和观察不同形状的图形,张老师生动地展示了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通过数与图形的对应关系,学生们在观察和探索中理解了数的表达方式和图形的几何特征。

二、数的应用与问题解决1. 数的应用张老师引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探讨数的应用领域。

通过举例解释,学生们了解了数在货币计算、量的测量和时间安排等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2. 问题解决在教学中,张老师提供了一系列拓展思维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学生们通过分析问题、归纳规律和运用数学知识,逐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思维与创造力培养1. 数学思维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启发性问题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张老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创造力培养在小学数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张老师通过提供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并鼓励他们思考更多解决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小结与收获通过听课,我深切感受到了小学数学公开课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意义。

张齐华老师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贯彻了启发式和探究性教学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这堂公开课,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小学数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有了更多的思考。

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分类》听课报告

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分类》听课报告

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分类》听课报告
我听了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分类》的课程,授课老师从三角形的定义入手,分别介绍了三角形分类的依据、各类三角形的定义及特征、如何判断三角形类别等知识点,让我们了解了关于三角形分类的一些基本概念。

首先,授课老师介绍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其中每两条线段的交点称为一个顶点,连成一条边的两个顶点之间的线段称为一条边。

然后,老师通过画图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讲解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和性质。

接着,老师进一步讲解了如何判断三角形的类别。

他告诉我们,可以根据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进行分类,比如三边长度完全相等的称为等边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相等的称为等腰三角形,没有一条边相等的被称为普通三角形等等。

老师还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不合法三角形。

他告诉我们,三条线段无法组成三角形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另一种是其中有一条线段长度为零,这样的三条线段不可能组成三角形。

在课程的最后,老师通过练习题的方式检测了我们对于三角形分类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解析了其中的难点和易错点。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我对于三角形的分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分类,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之处。

我相信,学会分类是理解数
学知识的重要一步,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更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老师的耐心指引下,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巨大的乐趣和收获。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听课记录及点评汇编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听课记录及点评汇编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听课记录及点评汇编本次数学课程主要是介绍角的认识,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探究角的概念。

首先,老师展示了三角板,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角,并提出角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接着,老师展示了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角,并折角比较大小。

最后,通过课本练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课程充分利用了学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研究的乐趣,成为研究的主人。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研究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研究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3.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和比较,了解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同时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课堂设置了多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研究。

同时,通过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激发了他们的研究热情。

听课人所属学科:数学听课时间:1课时听课地点:小学教室一、引入问题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块蛋糕被分成了4份,其中3份被取走,问学生还剩下几份蛋糕。

引出分数的概念,然后提出分数乘整数的问题。

二、讲解分数乘整数的规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整数乘整数的规律,然后引出分数乘整数的规律:分数乘以整数,就是将分数的分子乘以整数,分母不变。

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记录张齐华

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记录张齐华

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记录张齐华
这节课仿佛听过。

那是没有记录,印象不深,现在记录一下,应该好一点。

流程:
1.课前复习,直接题目引入,方式,让孩子自己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复习。

2.让孩子自己出例题,自己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三道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孩子们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

3.完成计算,并由学生讲解计算方法及小数点位置确定的原因。

4.猜错例。

5.总结算法。

6.通过生活中的数学来让孩子了解小数乘小数的检验方法。

让孩子们结合图来了解算法(像操场面积扩建那种题的图),结合竖式讲解。

计算器上计算,但有一个键坏了,是哪个键坏了。

小数乘小数内容不难,但容易出错。

所以张老师把所有能交给孩子的都交了,这个让学做得很彻底。

同时把分析交给孩子,让他们去设想错误,更能减少出错。

用数学引出内容,直接了当。

第6个环节有提升有开放,让课堂层次更丰富了一些。

若这种课在我班上完成,在现在四年级带着他们分析例题的基础上,可能能出来例题,也可以猜出错题。

但是错误率依然会高。

原因是孩子们说一套做一套。

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呢?。

小学数学公开课-《秒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公开课-《秒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公开课:《秒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观摩课《秒的认识》听课反思
10月19日听了三年级五班孙玮老师的一节数学课《秒的认识》。

这节课整体设计上非常连贯,环环相扣,能够让学生跟着一起走进情境,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思维的锻炼。

本节课首先从新闻倒计时引入时间单位秒,然后认识秒针,观察秒针的特点,模仿秒针转动的声音,在一秒内可以做些什么,老师从形象可见的钟表入手,过渡到抽象的1秒,学生实现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学生有思考及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秒和分之间的关系所使用的方法生活化不是让学生生硬的记住,通过观察秒针,分针的转动。

探索秒分的关系,在观察的一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所以时分秒的关系,学生会有深刻的印象。

而不是简单了解不会成为过眼云烟,学过就忘记了。

“一分钟可以做多少道口算题”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我没有想到的,之前接触过这节课的教材,认为这节课单调,担心自己会讲不出东西,也不能找到本节课的重难点。

听了孙伟老师的一节课。

马上变得思路清晰,要把“秒的认识”送回到生活中去讲,要让学生在生活运用,学以致用,体会到学习的作用,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想。

二年级数学观摩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感受心得评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观摩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感受心得评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观摩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感受心得评课记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公开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体会《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

我认为虞美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12个3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

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

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

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4、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虞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听课记录
这次张老师带来的是一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分数的
意义,整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张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很深,他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来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紧紧抓住教学的难点——单位“1”,并且用单位“1”帮助学生沟通整数与分数的意义,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意义的抽象与建构。

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把张老师这节课的好处一一道来,下面附上我整理的张老师的说课稿,也许能对了解整节课有所帮助。

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意义”教学背景?
第一层次:结合一个具体的物体、图形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二层次:结合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三层次:把前两者进行统整,提炼出单位“1”,进而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概括出分数的一般意义。

3、教材的编排
教材在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也就是书上那段完整的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
把它叫做单位“1”。

除此之外,还有分数单位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张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机械的背出概念,关于分数单位的教学张老师安排在第二课时。

关于概念通过板书来补充。

4、教学线索
传统的教学线索是逐步概括出概念;(见下面图片1)张老师的教学线索是围绕单位“1”逐步展开,帮助学生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见下面图片2、3)
5、“分数的意义”几个困惑?
困惑1:为什么叫单位“1”?
困惑2:如何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困惑3:如何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的意义的抽象与建构?
困惑4:如何实现由分数的无量纲性向有量纲性的跨越?6、由“分数的意义”引发的几点思考。

(1)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2)备课要有整体意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
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3)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4)教学结构的变革比教学形式的变革更迫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