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 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 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 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 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2)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消极方面 (1)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氏族制度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3)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⑶设立三长制
配合
⑷推行租调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 旧都受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
1.从背景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 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 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提升,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3.影响:
①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③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
巩固小结 阶段 特点 主要措施
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冯太后主持, 第一 推行均田制 重点是 阶段 实行三长制 创建新制。 推行租调制 迁都洛阳; 第二 孝文帝主持,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阶段 重点是 移风易俗。 改籍贯
汉人胡食画像砖
北魏人出行图
少数民族的胡床(又称交椅) 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
材料反映了北方各民族出现什么现象?据材料你 怎样认识民族融合的过程? 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 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 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 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 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 学习、接受汉文化。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 改汉姓: 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讲汉话:
2.内容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改籍贯:
胡服: (结辫左衽,夹领小袖短袄,长裤长靴。)
——《洛阳伽蓝记》卷二
(注: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
你觉得是北魏洛阳的什么景象让南梁大臣陈庆之感叹不已?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 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 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 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为孝文帝改革提供政 治保障的关键性的措 施
均田制
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 产,增加 政府赋税收入 改革内容: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 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实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
1、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积极性 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的根本性的措施 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有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 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3、为隋唐鼎盛局面奠定物质基础
不利于 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3.洛阳的优势。
(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 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面对众多的守旧反迁都势力, 孝文帝用了什么高明的手段达到 其迁都的目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 启示?
手段:以南伐为名
迁都目的: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拔拔氏 独孤氏
元氏
穆氏 陆氏 贺氏 长孙氏 刘氏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 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 同时还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鲜卑、 汉族互为姻亲。 • 同时规定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 洛阳为原籍。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

绝官吏贪污,首先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其次对于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

以是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推行均田制提问: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经济。

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这一制度先后为北齐、北周沿用,一直到隋、唐,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隋、唐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提问:实行三长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国家控制的编户,从而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现象,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推行新的租调制提问:实行租调制的基础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实行租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课件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农民
(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邻长——里长——党长 ③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④职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 田制。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 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 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②策略:迁都动议与南下伐齐 ③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 ①重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 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 文化。
有利于争取汉族 地主的合作
地处黄河之南, 农业生产发达
军事
易受强敌“柔然” 南利于齐控制中原,并举兵 威胁,不利于控制 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中原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南伐
北魏孝文帝
那……那? 那好吧……
陛下,雨太大了, 还是在洛阳休整 一下,准备撤兵 吧。
不南伐也可以, 必须迁都洛阳
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意义 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
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
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 1.重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措施 (1)迁都洛阳 ①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政治 经济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不利于改革


气候恶劣,交通不
便,生产不能满足
需要

3.作用:
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 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0525220

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0525220

3 .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
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 得买卖。
4.影响
(1)进步性: ①经济恢复: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政权巩固: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 的统治。
③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影响后世: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 百多年。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
有占夺”。 (2)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 题。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 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史论归纳】 入。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主要内容。 要内容。 2.难点:分析改革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
知识点一
1.推行
卓有成效的新制
冯太后 。 (1)主持者:________ 制度 。 (2)重点:建立各种新的______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 ②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________ 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③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年 )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
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 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 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 “……其 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1. 官制改革:废除均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选官制度,严格考试选拔官员。

2. 军事改革:建立制度严密的骑兵、步兵、辎重,完善军队组织。

并建立了等级制度、奖励制度,以激发将士战斗热情。

3. 经济改革:推行缓田法、试种法,鼓励农民种植,加强国家的财政收入。

4. 文化教育改革:提倡佛教、道教、儒教三合之道,兴办学校,培养优秀人才。

5. 法律制度改革:制定《魏书》,编纂了周、秦、汉、晋的法律制度,为日后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6. 增设道观、寺庙,提倡信仰佛教、道教,推崇宣扬儒学,兴办学校。

7. 推行居士制度,鼓励庶民崇尚佛教,使佛教迅速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8. 全面禁止均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使得农民养殖发展迅速。

9. 修建渠道,使河流水源得到补给,推进了灌溉事业的发展。

10.利用商人的契机,构建起了一条贸易大道,发展了东西商路,提高了国家的交流和收入。

11. 兴修水利,建立了灌区制度、引水制度等。

12. 定期召开较为规模的宴会,宴请百姓,并发布一些政令、法律、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13. 加强情报工作,不断了解各国动态,防范敌对势力的威胁。

14. 建设城市,改善城市规划和布局,提高人民的居住条件。

15. 充分发挥家族制的作用,依靠家族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

16. 发展皇族权力,使得皇族与朝臣之间的关系得以更好的维护。

17. 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兴盛。

18.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通过安置军队和民族融合,维护了北魏的稳定。

19. 为了推动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北魏还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如让农民在不交税的情况下,种植一些比较稀有的作物,推广制度中规定的洗煤、锻铁等技术,鼓励农民养殖牛羊等。

20. 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倡导清廉政治,保持政务的高度透明,使人民对北魏政府的信任得以进一步提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一、政治:1.实行士族政策:孝文帝重用士族,通过选拔人才来担任政府职务,弱化封建地主势力的影响。

2.实行土地平均制度: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孝文帝将地主大量的土地收归国有,并将土地重新平均分配给农民。

3.官制和官僚机构:孝文帝简化官僚机构,减少官僚层级,提高效率。

他还建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来管理政务。

4.加强地方行政管理:孝文帝建立了州县的地方政府机构,提升地方行政管理能力,同时激励地方官员办事效率和廉洁。

二、经济:1.增加农田产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农民增加农田耕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减免赋税、消除农业劳役等。

2.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孝文帝鼓励手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土地,降低商业税收,大力发展丝织、纺织、铁器等产业,促进经济繁荣。

3.推行节约政策:孝文帝推行节约政策,减少奢侈浪费,遏制贪污腐败,提高财政收入。

三、军事:1.建立募兵制度:孝文帝取消原来的徭役制度,建立了募兵制度,选拔士兵,并提供农田分配给军队,增加军队的实力。

2.加强边防和军事组织:孝文帝加强边防,修建边墙,设立边疆要塞,增加军队驻守。

他还军事组织,强化指挥体系,提高作战能力。

3.推行军功奖励制度:孝文帝通过设立军功制度,奖励战功卓著的将士,激励士兵们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四、文化:1.强调儒家思想:孝文帝重视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学习儒家经典,并提拔儒学士君子担任政府官职。

2.奖励文化艺术:孝文帝注重发展文化艺术,奖励才子佳人,支持文学创作和艺术表演,使北魏文化繁荣发展。

3.进行历史编纂工作:孝文帝下令编纂历史著作,如《魏书》、《北史》等,以总结历史,宣扬北魏的功绩。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实行士族政策、土地平均制度、官制和官僚机构、加强地方行政管理、增加农田产量、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推行节约政策、建立募兵制度、加强边防和军事组织、推行军功奖励制度、强调儒家思想、奖励文化艺术以及进行历史编纂工作等,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11][新人教]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11][新人教]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5.迁都洛阳
[学思之窗]P37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 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 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 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 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 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 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 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 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 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 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 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均田制
• • • • • 时间:北魏至唐朝中后期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遏制土 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 迁都洛阳作用 • 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同时也可以减 少改革的阻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融 洽;有助于更好地改时也 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经济:洛阳交通通畅、经济繁荣 军事:有利于经略南方 文化:有助于更好地改易风俗。
6.移风易俗
主要措施:
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 权封建化的措施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 地方实行三长制 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 儒家经典 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 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 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剖析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剖析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
俸禄制
改革前
⑴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 人口。 ⑵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 以肆意搜刮百姓。 ⑶贪污成风。
改革后
⑴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 ⑵惩治贪污。 ⑶吏治有所好转。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⑴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⑴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⑵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
材料三 (2006年12月4日《新闻晨报》)中国形象标志 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 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中国 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 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友富认为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 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会让外国人由此片面而 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中国应改换新的形象 标志。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 ⑵推行均田制: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改革后 北魏政权
农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
基础梳理 考点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1.智者的选择——背景 (1)北魏建立:386 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 上称北魏,北魏逐渐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 (2)统一黄河流域:439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余年十六 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3)孝文帝执政:拓跋宏 5 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执政,490 年,孝文帝亲政。 (4)社会问题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改革迫在眉睫。
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项目 领域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 纳税户的负担有所减轻,增
就贱,用近易远”
加了政府收入
经济 上富 国之

改变 积贫 局面
市易法 青苗法
在开封设“市易 务”
青黄不接之时,政 府借钱或粮食给
农民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 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 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3.北方民族大融合 (1)表现 ①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形成共同生活区域。 ②中原文化为各族接受,游牧文明成为中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向辽和西夏交纳的 “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 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原因:
A 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 新都洛阳适应统治需要 根本原因: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 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 到达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 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 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 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 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拔拔氏 独孤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整顿吏治
影响
稳定和巩固政权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鲜卑族 落后
均田制 租调制 三长制
通过制度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建设缓和 保证政府收入 社会矛盾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课堂反馈
1.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 督护制---赋税制度
1.目的:解决赋税混乱问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租(田租):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 调(户税):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3.作用:
①改变了赋税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②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①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②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③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二、课前阅读1.北魏孝文帝传北魏孝文帝(467-499)即元宏。

或作拓跋宏。

北魏皇帝。

公元 471-499 在位。

鮮卑族。

獻文帝長子。

皇興五年(471),即帝位,改元延興。

時年幼,由祖母馮太后臨朝。

太和九年(485),實行均田制。

次年立三長制。

十四年,太后死,乃親政。

十七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遷都洛陽(今屬河南)。

此後幾年中,大力推行漢化:禁鮮卑語,凡朝廷官員年三十以下者均須講漢話;禁鮮卑服,令著漢人服裝;改胡姓為漢姓,以拓跋氏為元姓等;令南遷鮮卑人改籍貫為洛陽人,死後葬於洛陽;鼓勵與漢人通婚,自己與諸皇弟均娶漢世家大族女為妃;行門閥之制,以鮮卑八姓和漢五姓為最高門第,凡廝養之戶不得與士民為婚;參照漢、晉、南朝典章舊制,審定新律令、官制及朝儀。

又督勸田疇,分遣侍臣巡訪民間,賜貧窮孤老以粟帛。

親祠孔廟,至太學問博士經義。

為推行改制,曾處死太子恂,又平定鮮卑貴族元隆、元業及官僚穆泰、陸叡等人之叛亂。

雖戎馬倥惚,仍喜好讀書,舉凡五經、史傳、百家之言,無不該涉。

坐講儒學,善談《老》、《莊》,尤精於釋義。

詩賦銘頌,任興而作。

聽覽政事,從善如流。

又多力善射,屢興兵南攻齊,欲成一統之業。

二十三年,復親征齊,病死於谷塘原行宮。

謚孝文帝。

廟號高祖。

北齐官修正史《魏书》魏收的评价是:“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

高祖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

时以文明摄事,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标,固以符于冥化。

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

至夫生民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

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

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2.改革的背景(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315年—386年—398年)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跋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

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合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拓跋焘统治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搜罗各个割据政权中有才识的汉族士人为己所用。

说明: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不仅为其全面推行改革提供稳定和广泛的空间,而且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正是加速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的关键。

同时,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促进,更使他们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方面,成为汉化改革的重大前提。

正是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北魏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注重汉化改革,并不断推进!(二)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1、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2、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①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②影响:统一初期,利于巩固统治;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役收入和徭役征发;(2)经济上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

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

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

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概括:在当时内忧(阶矛、民矛激化,政、经危机)外患(北方柔然进攻)、统治不稳(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下,如何巩固统治是统治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教学过程1.历史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3)前人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拓跋珪改革);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

2.面临问题(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凋弊问题;4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5、认识: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6、迁都洛阳⑴原因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②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③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④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⑵影响:(1)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巩固前期的改革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2)败坏了社会风气,使鲜卑贵族染上了魏晋门阀士族的恶习,政治日益腐败。

迁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造成统治集团的分裂,为北魏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7.移风易俗1、重点: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2、主要措施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4)通婚姻:通过政治联姻把两族的利益和命运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封建化进程)8.古代民族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双向进行)四、读后思考孝文帝拓跋宏是虔诚的汉文化迷恋者,史载:其“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读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这虽不乏溢美之词,但孝文帝爱“文化”胜于扬“武化”,当属不争的事实。

这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主政后大搞“全盘汉化”,乃是必然的选择。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即开始雷厉风行推行他的汉化措施了。

其重点,是彻底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毫无保留地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全方位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

其具体的措施有:1,易服装,公元495年,他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与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族服装。

他还自己带头穿戴汉人服饰,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2,讲汉话。

孝文帝正式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

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明确宣布“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认为“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高祖纪》、《魏书·咸阳王禧传》)。

3,改汉姓。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拓跋宏下诏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卷一四0《齐纪六》)从此之后,鲜卑族姓氏就与汉族完全相同了。

4,定族等。

孝文帝拓跋宏对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情有独钟,在改汉姓的基础上,他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据此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诏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并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

”(同上)5,通婚姻。

孝文帝为了使鲜卑与汉族两族进一步融合,还大力倡导鲜卑人与汉人互通婚姻。

他身体力行,带头示范:“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同上)此外,他还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6,改籍贯。

拓跋宏还颁布诏令,规定凡迁徙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埋葬在河南,不得归葬平城,从而来有效切割鲜卑人与平城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也保证了其后代的籍贯从此改为洛阳而不再为平城人。

正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对鲜卑拓跋氏的前途尤其是毁灭性的一场灾难,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对其持否定批判态度的不乏其人,代有相传。

宋代的马端临、叶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清代的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述中痛加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全盘汉化”的做法,认为这完全是“急于有为,不计阶除,不本土俗,不量难易”,结果自然是“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可谓“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其害至此”(《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

他们一致强调孝文帝改革的后果是悲剧性的:“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廿二史札记》卷十四);“然亦竟十余年而国为墟矣”(《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

排除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贬斥之辞中的意气成份,我们应该承认他们的评论还是有相当的道理的,孝文帝改革本身并没有错,当时北魏王朝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也使得其从事革新、改弦更张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同时,孝文帝本人及其亲信集团崇尚汉族的先进文明,提倡汉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为主旨的改革悲剧,也印证了一个最普通的道理:任何改革,都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主体性,都不能割裂自己的传统与历史,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文化土壤,“桔逾淮则为枳”,其他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观念文明再美好、再优秀,也无法直接移植、生搬硬套,否则,就难免面临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尴尬,“画虎不成反类犬”,使自己的改革愿望与最终结果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徒然贻笑于天下、成为历史舞台上的悲剧性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