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教学目标
①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②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③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二、课前阅读
1.北魏孝文帝传
北魏孝文帝(467-499)即元宏。或作拓跋宏。北魏皇帝。公元 471-499 在位。鮮卑族。
獻文帝長子。
皇興五年(471),即帝位,改元延興。時年幼,由祖母馮太后臨朝。太和九年(485),實
行均田制。次年立三長制。十四年,太后死,乃親政。十七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
遷都洛陽(今屬河南)。此後幾年中,大力推行漢化:禁鮮卑語,凡朝廷官員年三十以下者均
須講漢話;禁鮮卑服,令著漢人服裝;改胡姓為漢姓,以拓跋氏為元姓等;令南遷鮮卑人改籍
貫為洛陽人,死後葬於洛陽;鼓勵與漢人通婚,自己與諸皇弟均娶漢世家大族女為妃;行門閥
之制,以鮮卑八姓和漢五姓為最高門第,凡廝養之戶不得與士民為婚;參照漢、晉、南朝典章
舊制,審定新律令、官制及朝儀。又督勸田疇,分遣侍臣巡訪民間,賜貧窮孤老以粟帛。親祠
孔廟,至太學問博士經義。為推行改制,曾處死太子恂,又平定鮮卑貴族元隆、元業及官僚穆
泰、陸叡等人之叛亂。
雖戎馬倥惚,仍喜好讀書,舉凡五經、史傳、百家之言,無不該涉。坐講儒學,善談《老》、《莊》,尤精於釋義。詩賦銘頌,任興而作。聽覽政事,從善如流。又多力善射,屢興兵南攻
齊,欲成一統之業。二十三年,復親征齊,病死於谷塘原行宮。謚孝文帝。廟號高祖。
北齐官修正史《魏书》魏收的评价是:“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时以文明摄事,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标,固以符于冥化。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
2.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315年—386年—398年)
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
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拓跋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合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拓跋焘统治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搜罗各个割据政权中有才识的汉族士人为己所用。
说明: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不仅为其全面推行改革提供稳定和广泛的空间,而且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正是加速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的关键。同时,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促进,更使他们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方面,成为汉化改革的重大前提。正是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北魏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注重汉化改革,并不断推进!
(二)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
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2、阶级矛盾尖锐
(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①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
织;
②影响:统一初期,利于巩固统治;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役收入和徭役征发;
(2)经济上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概括:在当时内忧(阶矛、民矛激化,政、经危机)外患(北方柔然进攻)、统治不稳(人民起
义,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下,如何巩固统治是统治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历史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3)前人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拓跋珪改革);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
2.面临问题
(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
(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
(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凋弊问题;
4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5、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6、迁都洛阳
⑴原因
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⑵影响:
(1)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巩固前期的改革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2)败坏了社会风气,使鲜卑贵族染上了魏晋门阀士族的恶习,政治日益腐败。
迁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造成统治集团的分裂,为北魏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7.移风易俗
1、重点: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主要措施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4)通婚姻:通过政治联姻把两族的利益和命运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封建化进程)
8.古代民族融合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双向进行)
四、读后思考
孝文帝拓跋宏是虔诚的汉文化迷恋者,史载:其“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读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魏书·高祖纪》)这虽不乏溢美之词,但孝文帝爱“文化”胜于扬“武化”,当属不争的事实。这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主政后大搞“全盘汉化”,乃是必然的选择。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即开始雷厉风行推行他的汉化措施了。其重点,是彻底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毫无保留地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全方位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