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合集下载

几种特殊句式

几种特殊句式

4、“见”字句 主语 +见 +谓语 受事 助词 动作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字句可以跟“于”字结合构成 “见……于……”的被动句式。 主语+ 见+ 谓语+ 于 +名/代 受事 助 动作 介词 施事 ②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5、“被”字句 主语+ 被+ 名词/代词+ 谓语 受事 介词 施事 动作 被:被子→遭受→介词 第一步:被(动作)+名/代(宾语) ①沛公身被七十余创――《史记》 第二步:被(动、介)+动词(宾、谓)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

2、“为”字句 主语+ 为 + 名/代+ 谓语 受事 介词 施事 动作 ①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於当今之世者,必 为新圣笑矣。《韩非子》 “为”字后的施事可以省略。如: ② (樊於期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 记刺客列传》

3、“为……所”句 主语+ 为+ (名/代)+ 所+ 动词 受事 介 施事 助词 动作 ①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 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形成“为所+动词” 的格式。 ②不者,若属(范增项羽)皆且为所虏。 《史记》
古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文选句型回顾: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

一、判断句
一、定义:P146 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 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判断的句子。 二、特点: ①不用判断词“是”。 ②句尾用语气词“也”构成判断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文言文是历史悠久的汉语写作体裁,使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则有其独特之处。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而且在表达上也有很强的文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七种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正常的语序中,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式。

倒装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和完全倒装。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成分,增强句子的语气。

二、对偶句对偶句的结构是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起来,构成一句对称的句子。

对偶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长句和并列句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并列句往往可以把多个子句或分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句子。

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可使文章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表达思想更为紧密和深刻。

四、破句破句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行文有点断断续续的效果。

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增强语气。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描写事物相近的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

比喻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

排比句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七、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反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考过程。

总之,文言文中的这七种特殊句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将会有助于写出更为优美、精炼的文言文。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复习特殊句式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很少用判断动词“是”。

判断句的断定方法: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来翻译的,从而做出判断的,就是判断句。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1.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妪,先大母婢也。

总结1:用“……者,……也”“……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①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汝是.大家子。

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总结2: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注意:1、辨析“是”作指示代词还是判断动词,文言文中“是”多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如: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2、辨析“为”表判断还是表被动,还是其他用法。

如:①为天下笑(表被动)②冰,水为之(动词,变成)③何辞为(表反诘语气,呢)……3.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总结3:用“乃、则、即、皆、诚”等副词表示判断。

4.①今臣亡国贱俘。

总结4:主谓直接表判断。

②荀卿,赵人。

5.非.我也,岁也。

总结5: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行为的受事者。

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总结1:用“于”“……受……于”表被动。

②不拘于.时。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古汉语之特殊句式

古汉语之特殊句式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具告以事。(《鸿门 宴》) 把情况全都告诉了(张良)。
三、省 略 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鼓)而衰, 三
(鼓)而竭…… (3)动词的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 拜(之, 指蔺相如)为上卿。”
(4)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1.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3分)(2010 天津)
母亲回来, 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 也就不 再怀疑(担心)她了。(宾语前置句)
2.甫(人名)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2010山东)
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才干拜谒诸位高官大臣, 经 常不被听从、信任。(被动句, 省略句)
(5)介词的省略(主要是“于”“以”) 将军战(于)河北, 臣战(于)河南


(尽1)死如;:草木以永啮州人之,野异蛇无产御异之蛇者人,。黑质公蛇而白章;触蛇草木,
(2)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孟
曰:独子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实战演练: 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特殊句式。
5.强调式判断句:用副词“诚、乃、即、 则、皆、素”等
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⑵吾乃梁人也。(国策) ⑶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⑷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 ⑸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⑹且相如素贱人
6.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 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⑴主谓倒置句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 甚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解救他人的危难表现在哪里?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
练习: ⑴楚人有涉江者。 ⑵尝贻余核舟一。 ⑶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⑷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
人欤? ⑸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⑹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椻之者,茫茫然归。
.
宾语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5、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6、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7、叩门而入,皆弗之内。 8、若何为者也?奚自? 何所之? 9、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 10、老朽何功之有?
.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
3、介词宾语提前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 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⑶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⑷ 彼且奚适也?
⑸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⑹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⑺ 惟命是听(从) ⑻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
⑼ 奚以知其然也? ⑽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⑾ 夫晋,何厌之有? ⑿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⒁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⒂ 洞庭君安在哉?
.
练习: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为乡里所患 (3)恐为操所先。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7)受制于人 (8)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9)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③栗者,民之所种。

(……者,……)④虢,虞之表也。

(……,……也)⑤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下面具体来看看!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则表示确实或驳斥,形成推论与被推论关系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形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启衅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实乃”、“就是”、“为”、“则”、“悉”、“本”等词形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就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作谓语去则表示推论,也就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纳屋,风流家之书《黄生借书说道》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用的存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道》(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改立为将军,[公]吴广为都尉《陈启衅家》3.宾语省略(l)上并使[扶苏]外将兵《陈启衅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捞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被动式关系的描述句叫做被动句。

通常存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白眉林予群从税金《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特殊句式,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句式,并对其进行解释和举例。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即将谓语动词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颠倒。

倒装句可以分为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倒装两种情况。

1.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是指将谓语动词提前,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引起注意。

例句:山高路远,行人稀少。

君子远庖厨,近世食客。

2. 宾语前置倒装宾语前置倒装是指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宾语或引起注意。

例句:父母都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应该孝敬他们。

大雁南飞,预示着冬天的来临。

二、折叠句折叠句是指句子中的某个成分重复出现,形成一种折叠的结构。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或加强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河流。

山青青,水绿绿,风轻轻,云蓝蓝。

三、对偶句对偶句是指句子中的两个部分在结构上相互呼应,表达一种对立或呼应的关系。

对偶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阴则下雨,天晴则放晴。

春日暖风吹绿柳,秋天清露滋红叶。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句子中的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一种并列的关系。

排比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高云淡,水长船慢,人远山青。

青山绿水,古刹秋风,鸟语花香。

五、状语前置句状语前置句是指将句子中的状语提前,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状语前置句常用于强调或突出句子中的状语。

例句:悠悠岁月,人生苦短。

急流勇退,大海湛蓝。

六、借代句借代句是指用一个词代替句子中的另一个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句:狼来了!(指危险来了)兔死狐悲。

(指类似的人会有类似的遭遇)七、比拟句比拟句是指用“如”、“若”等词语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形成一种比拟的关系。

比拟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若即若离,如影随形。

八、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以下是一些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在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会使用“倒装句”,即将谓语提前。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 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主语、宾语、定语等情况非常普遍。

最著名的例子是“吾与点同舟过三峡,猿鸣三声泪沾巾”。

3. 对仗句:在古汉语中,句子的结构往往需要对仗,即主语和宾语、谓语和补语、定语和中心语等之间需要相对立。

最著名的例子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 比兴句: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

在古汉语中,比兴句经常使用。

最著名的例子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 反复句:反复句是指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短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词序不当句: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的词序可能是错误的,这也会导致句子的语法结构混乱。

最著名的例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特殊句式在古汉语写作中非常常见,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
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句式:
1. 主谓结构:主语加上谓语动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思想或动作,如“君子忧道不忧贫”,“天上的星星都快被云遮住了”。

2. 并列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分句,通过并列连词连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山明水秀,人杰地灵”。

3. 假设句:使用“若”、“如”等词引导的假设条件句,表示前提
条件或假设情况,如“若不自杀,怎么能化解这个尴尬的局面呢?”
4. 状语从句:附属在主句前或后,用来修饰主句的动作或状态,如“听说,他昨天晚上没睡好”。

5. 定理句:通过“是……的”结构,强调某件事情的发生或情况的真实性,如“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6. 反问句:使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如“这
件事情你不知道吗?”
7. 比喻句:通过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来比喻或类比事物的特征或状态,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8. 复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组成,从句可以是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如“他告诉我他要去哪里”。

这些句式在古代汉语中被广泛运用,可以用于表达不同的意思和情感,并展现出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论》)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传》)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列传》)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无标志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相关知识梳理]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 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 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有时省去者”,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有时省去也”,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 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即“,为(是),,'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用乃”即”贝尸皆”必”耳“'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又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亍”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 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有时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2. 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 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亍”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4. 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古文特殊句式

古文特殊句式

古文特殊句式古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形式上极为严谨,是一种特殊的、传统的语言形式,在古文中独特的句式构成了古文的结构。

因此,要想写出符合古文标准的篇章,必须掌握古文特殊句式。

一、古文中独特的句式构成古文句式有许多特殊句式组成,包括状辞转变、双重比喻和并列句等,这些特殊句式是古文的核心部分,决定着古文的唯美风格。

1、状辞转变:状辞转变是古文中最常用的句式之一,它是把两个或三个连续的状词一起使用,表达出句子的结构和意思,如:“若有不足,请君更正”。

2、双重比喻:双重比喻是古文中被大量运用的一种句式,它是把两个或多个比喻合并成一句,以表达更多的意义,如:“日出而奋起,如此若浆,上山之力”。

3、并列句:并列句也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它是把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在一起,以修饰不同的对象,表达出一种深刻的意义,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古文特殊句式的精美之处古文的特殊句式在描述、赞美和议论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使古文看起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且古文的结构具有某种整体性和完整性,因此,古文的句式能够把文章的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意境。

古文中最具特色的句式之一就是重复句,它使文章更加严谨完美,同时能够强调文章的主题,如:“静谧洒落,无限芳草;凝眸聆听,空谷萧声”。

重复句的使用能够使古文的篇章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给读者以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和体会古文之美。

三、古文特殊句式的练习古文特殊句式多且精细,要想熟练掌握,就需要反复练习。

首先,要熟练掌握古文句式的基本原则,以便熟练地运用,如:状辞转变、双重比喻和并列句等。

其次,要多读古文,揣摩名篇的句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并能够将这些特点融入自己的古文写作当中。

最后,要勤于练习,根据古文的特点,练习写出符合古文要求的篇章,以培养自己的古文写作能力。

四、结语古文的句式是古文的核心部分,它的精美句式把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古文充满诗意和意境。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 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 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 四、省略句 •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 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有省略句。文言文中语言表 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 • 翻译这种句子时,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补”——补出省 略的成分。 • 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 1、省略主语 例: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 相如列传》“伐齐”前面省略主语“廉颇” • 特别提醒:有时省略的主语不是同一对象,翻译这类句子 时,要注意把省略的不同主语都补出来,表意才不至于混 乱。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
• 2、“……,……也”表判断 • 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译:和氏璧,是天下人一起传 颂的宝贝。(和氏璧,是天下人公认的宝 贝) •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他的实际/真相)汉 贼也。《赤壁之战》译:曹操虽然自称汉 朝的丞相,其实骨子里却是一个想要夺取汉 家天下的贼。
•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 ——君子的本性不是不同于一般人,只是善于利用外 物罢了。 • 3、……者,……。 •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 “也”,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这种句式 比少。如: • 1.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山陵的萧圭,字君玉;长 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 父。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1. 哎呀呀,判断句呀!就像“陈胜者,阳城人也”,这多直接呀,直接就告诉你陈胜是阳城人,是不是很清楚呢!
2. 嘿,还有被动句呢!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不就是说贤能被他利用嘛,多明白呀!
3. 哇塞,宾语前置句可有意思啦!“何陋之有”,不就是“有何陋”嘛,把宾语放到前面啦,神奇吧!
4. 哟呵,主谓倒置句也来啦!“甚矣,汝之不惠”,正常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这样一颠倒,强调的感觉就出来啦!
5. 哈哈,定语后置句也不能少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把定语“利”和“强”放到后面啦,很特别吧!
6. 呀,还有介宾短语后置句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不就是介宾短语嘛,放到后面啦!
7. 哇,省略句也很常见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面就省略了好多内容呢,你能发现不?
8. 嘿呀,固定句式也得知道呀!像“如……何”“奈……何”,“若之何”,多有特点呀!
9. 哎呀,还有互文句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不是说将军就死了,壮士就回来了,是说将军和壮士都经历了很多呀!
10. 哇哦,连动句也很有趣呢!“公入而赋”,进入然后赋诗,动作一个接一个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二、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凄、寒:使神骨凄寒。

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如:(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触龙说赵太后》(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陈涉世家》(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祈祷《左传•成公十三年》(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病梅馆记》(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阿房宫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丧,为……治丧《史记滑稽列传》(7)文嬴请三帅。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秦晋崤之战》(8)邴夏御齐侯。

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左传•成公二年》(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

脉,为……诊脉《三国志•华佗传》(10)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为了名而死。

死利:为了利而死。

《庄子•骈拇》(11)君子死知己。

死,为……而死陶渊明《咏荆柯》把字句用介词“把”或“将”,把动词支配的成分,提到动词前来表示的一种句式我们称为“把”字句。

1、强调处置和动词的处置性强调动作对引进的受事给予积极的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时,才能用“把”字句。

我看完了那本小说。

──一般叙述我把那本小说看完了。

──强调对受事的处置。

没有处置性的动作──非动作性动词,不能用于“把”字句。

屋里太热了,把窗户打开吧!(打开窗户)玛丽把房间布置得漂亮极了。

(布置房间)*把花香闻到了。

*把他认识了。

不能用于“把”字句的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类:感觉,认知──看见、听见、闻见、感到、感觉、觉得、以为、认为、知道、懂等存在、等同──有、在、是;不如、等于、像等心理──同意、讨厌、生气、关心、怕、愿意等身体状态──站、坐、躺、蹲、趴、跪等趋向──来、去、上、下、起来、过去等例如:*大家把这个计划同意了。

*他把沙发坐了一会儿。

*我把西安去了一次。

2、“把”的宾语有确指性把那本词典递给我。

*把一本词典递给我。

“把”字宾语前尽量少用具有泛指意义的“一”。

3、“把”的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尤其是单音动词我把今天该办的事都办完了。

(*把该办的事都办)他把衣服放到衣柜里了。

(*把衣服放)把这杯奶喝了吧。

(*把这杯奶喝吧)4、能愿副词、否定副词只能放在“把”字前面*他把青春愿意献给家乡。

<他愿意把青春献给家乡>*我把衣服没有弄坏。

<我没有把衣服弄坏>被字句“用介词“被”引进动作施事的一种句式我们称为被”字句。

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受事。

基本结构:名(受事)+被+名(施事)+动+其它1“被”字句和“把”字句一样,动词都是具有处置意义的动词。

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比“把”字句范围稍大一些,如“看见”“听见”等感觉动词、“知道”“认为”等认知动词等可以进入“被”字句。

那件事让他知道了。

他们俩的话被老王听见了。

但是,表示人体自身部位动作的动词一般不用于“被”字句。

例如:举(手)、抬(头)、踢(腿)、睁(眼)等。

但是却可以用于“把”字句。

*头被他抬了起来。

*手被我高高地举了起来。

他把头抬了起来。

我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2“被”字句的主语即受事是确指的。

那封信被李明取走了。

(*一封信被李明取走了)最后一张票被一位老人买去了。

(*一张票被老人买去了)3“被”字句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动词后要有其他成分。

他被敌人捆了起来。

(*他被敌人捆)今天忘带伞了,被雨淋了。

(*被雨淋)4“被”字句多数用于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特别是在口语中。

(见上述例句)另外,“把/被”句表示否定意义时,否定词应在“把/被”前。

例如:困难没把他们吓倒。

(*把他们吓不倒/把他们没吓倒)小树没被大风刮倒。

(*被大风刮不倒/被大风没刮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