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宝典典籍大全

合集下载

中医药宝典

中医药宝典

中医药宝典【出处】《本经》【拼音名】Dān Shēn【别名】亦参、木羊乳(《吴普本草》),逐马(陶弘景),山参(《日华子本草》),紫丹参(《现代实用中药》),红根(《中国药植志》),紫党参(《南京民间药草》),山红萝卜(《浙江中药手册》),活血根、靠山红、红参(《江苏植药志》),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东北药植志》),大红袍(《河北药材》),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山东中药》),蜂糖罐(《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

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

将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须,晒干。

【原形态】丹参,又名:郄蝉草(《本经》),奔马草(《四声本草》),长鼠尾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密被黄白色柔毛及腺毛。

根细长圆柱形,外皮朱红色。

茎直立,方形,表面有浅槽。

单数羽状复叶,对生,有柄;小叶3~5,罕7片,顶端小叶最大,小叶柄亦最长,侧生小叶具短柄或无柄;小叶片卵形、广披针形,长2~7.5厘米,宽0.8~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斜圆形、阔楔形或近心形,边缘具圆锯齿,上面深绿色,疏被白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脉上尤密。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小花轮生,每轮有花3~10朵,小苞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花萼带紫色,长钟状,长1~1.3厘米,先端二唇形,上唇阔三角形,先端急尖,下唇三角形,先端二尖齿裂,萼简喉部密被白色长毛;花冠蓝紫色,二唇形,长约2.5厘米,上唇直升略呈镰刀形,下唇较短,圆形,先端3裂,中央裂片较长且大,先端又作2浅裂;发育雄蕊2,花丝柱状,药隔细长横展,丁字着生,花药单室,线形,伸出花冠以外,退化雄蕊2,花药退化成花瓣状;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外,柱头2裂,带紫色。

小坚果4,椭圆形,黑色,长3毫米。

花期5~8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阳处。

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广西等地。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著名的方剂古籍

著名的方剂古籍

著名的方剂古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方剂古籍: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
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
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
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明代本草》:明代李时中所著,是一部详尽记载草药配方
和使用方法的著作,对后世中药的研究和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所著,收录了多种中药方剂,内容
丰富,被后世称为“中医药百科全书”。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著名的方剂古籍,这些古籍以其丰富的方剂配
方和治疗经验,为后世学者和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中医古籍大全

中医古籍大全
仲景伤寒补亡论
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
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便读本草崇原本草从新本草分经本草害利本草经解本草蒙筌本草求真本草思辨录本草新编本草衍义本草易读本草择要纲目本经逢原得配本草滇南本草海药本草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食疗本草汤液本草吴普本草新修本草药鉴饮食须知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3
中医古籍大全
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中医古籍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有关中药的典籍

有关中药的典籍

有关中药的典籍中医药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典籍。

这些典籍记录了中药的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部中药典籍及其特点。

首先是《本草纲目》。

它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中医药巨著,共收入药物1892种。

该书系统地归纳了中医药的各类药物,包括草药和动物矿物药,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本草纲目》内容丰富,对药物的描述准确,是研究中药的重要参考书籍。

其次是《神农本草经》。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药类著作,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奠基石。

据说是由传说中的中医始祖神农氏所著。

该书收录了365种良草,并详细介绍了这些草药的名称、性味、功效等内容。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被后世医家视为中医的经典之作。

再次是《伤寒杂病论》。

它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名医著作,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宝库。

该书详细描述了伤寒及其他各类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学的诊疗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伤寒杂病论》中草药的运用也非常广泛,成为医学界学习的重要教材。

最后是《千金方》。

它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宝库。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药性、功效、使用方法等内容,并对各类疾病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

《千金方》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经验性,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总结了大量的医疗经验和处方,对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介绍的几部中药典籍是中医药学宝贵的遗产,对中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记录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这些典籍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独特魅力和独步成就,也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些中药典籍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的学习与研究。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古代学中药组方的经典著作

古代学中药组方的经典著作

古代学中药组方的经典著作古代学中药组方的经典著作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著作是医药学家们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包含了众多珍贵的中药组方,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古代学中药组方的经典著作及其特点。

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载中草药的文献著作,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此书包含了365种草药,对它们的性能、功效、应用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这本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代中药,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成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

二、《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中编撰的一部巨著。

全书共计52卷,记载了1892种草药,包含了古代最全的中药物学知识和中药方剂配方。

它对中草药的种类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对每种草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本经逢原》《本经逢原》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中编著的一部盛行于明清时期的医药学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从历代经典中选取了数百个方剂及经方药方,并进行整理和编排,形成了一套有机的理论体系,为中药使用和方剂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温病条辩》《温病条辩》是清代医学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该书以温病理论为基础,对中药方剂的配伍、应用及药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它系统整理了历代医家的经验,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温病中药组方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奇书。

全书记载了374种方剂,并对每种方剂的药名、组成、功用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该书的特点是方剂简单明了,疗效确切,强调了中药方剂对疾病的病机判读和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成为后世方剂设计的重要参考。

以上是古代学中药组方的几部经典著作,它们均凝聚了数百年的中医药学研究成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为中医方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后世医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对于临床的中药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关中药的典籍

有关中药的典籍

有关中药的典籍1、《诗经》是西周时代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书中收录100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如苍耳,芍药、枸杞、鲤鱼、蟾蜍等,并记载了某些品种的采集、性状、产地及服用季节等。

当然书中所载百余种动植物当时是否入药尚有待考证,但后世许多本草书籍中都将之作为药用。

2、《山海经》是记载先秦时期我国各地名山大川及物产的一部史地书。

它和《诗经》一样,并非药物专著,但却记载了更多的药物,并明确指出了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性能,说明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山海经》记载药物的统计,各家有所差异,一般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另有3种不详何类,共计126种。

服法方面有内服(包括汤服、食用)和外用(包括佩带、沐浴、涂抹等)的不同。

所治病种达31种之多,包括内、外、妇、眼、皮肤等科疾患。

而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

可见当时药物的知识已相当丰富。

3、《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高,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的医家,以朴素的、唯物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人和自然的统一观,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人牌,是为五入"是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人,无器不有。

中药古籍著作

中药古籍著作

中药古籍著作
中药古籍著作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中药的书籍,这些书籍记录了中药的药性、药效、用法、炮制方法等内容,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药古籍著作:
1. 《神农本草经》:这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共收录了 365 种药物,被誉为“中药之祖”。

2. 《本草纲目》:这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共收录了 1892 种药物,对中药的药性、药效、用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3. 《伤寒杂病论》:这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千金方》:这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医方集解》:这是清代医学家汪昂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中药古籍著作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医药典籍介绍

中医药典籍介绍

中医药典籍介绍
中医药经典是指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治病方外,经过长期实践与总结,形成的一套经典著作,其中包括古籍、经方、医书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典籍介绍:
1.《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基本经典,包括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2.《伤寒论》:是中医药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基本依据。

3.《金匮要略》:是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集中了他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药学的“临床宝典”。

4.《本草纲目》:是明朝著名药学家李时中所著,是中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中药及中药方的收集、考证和系统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5.《医学四大经》: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部经典,涵盖中医治疗、药物理论、方剂方面的内容。

以上仅是常见的中医药典籍,还有很多其他的经典著作,如《千金方》、《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这些经典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内经知要》《脉经》《删补名医方论》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400种中医药古籍目录

400种中医药古籍目录

400种中医药古籍目录仁术便览本草发明本草发挥本草汇笺本草约言本草详节本草便本草真诠芷园臆草题药神农本草经校注药品化义山居本草本经疏证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本草经疏辑要本草洞诠本草乘雅半偈本草通玄本草集要本草辑要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医方丛话医方考绳愆鸡峰普济方法古录饲鹤亭集方济世碎金方药镜神农本草经经释类经证治本草药性纂要袖珍方悬袖便方揣摩有得集神农本草经会通集古良方(新刻)摄生总论摄生秘剖药理近考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本草纂要医方约说药症宜忌本草汇生草药性备要长沙药解本草正义(程氏)释方神农本草经赞本草权度圣济总录李氏医鉴乾坤生意(新刊京本)活人心法救急易方医方集论本草分经又名本草分经审治简易普济良方医便医方便览众妙仙方程氏易简方论医方大成论经方衍义思济堂方书临证经验方辨症良方内外验方秘传医镜艺林汇考饮食篇内科摘录外诊法医法征验录见心斋药录本草明览药鉴分类主治药性主治脉诀指掌病式图说舌鉴辨正备急灸法针灸素难要旨太乙神针心法推拿广意修龄要指养生四要食物本草卫生编上医本草本草二十四品脉微脉镜须知脉学注释汇参证治脉理存真察病指南明刻《食鉴本草》医学辑要《脉理宗经》脉学辑要重订诊家直诀脉理正义《四诊脉鉴大全》《药征续编》《分部本草妙用》图注脉诀辨真新刊药性要略大全本草经解要传悟灵济录删注脉诀规正山居四要神仙服饵炮炙全书分类草药性脉经直指本草求原寿世新编香奁润色养生类纂接骨全书鼎刻京板太医院校正分类青囊药性赋食品集紫虚崔真人脉诀秘旨脉诀刊误集解脉诀汇辨玉函经人元脉影归指图说本草纲目易知录药性真知益编饮食须知药征灵素节要浅注解围元薮内经评文素问内经评文灵枢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清儒《内经》校记五种医学辨正运气易览内经运气病释(附内经遗篇病释、内经运气表)脏腑性鉴伤寒尚论辨似订正仲景伤寒论释义伤寒论大方图解伤寒经注伤寒折衷伤寒源流全集医宗承启伤寒论集注伤寒论特解伤寒微旨论伤寒活人指掌图伤寒选录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普济内外全书(附:增补治痧全编)伤暑论汤液本草经雅正难经直解医经余论、诊家索隐医经津渡素问提要灵枢提要内经精要周慎斋医书二种(慎斋遗书、医学粹精)胡文焕医书三种(医学要数、应急良方、养生食忌)松菊堂医学溯源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并序)素问六气玄珠密语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汉阳叶氏丛刻医集二种(观身集、颐身集)眼科正宗原机启微清代御医笔记二种(北行日记、纪恩录)神灸经纶医学穷源集伤寒正医录伤寒论集注舒氏伤寒论集注伤寒点精罗太无口授三法养新堂医论读本运气商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内经博议素灵微蕴医学阶梯医学寻源妇科抄本三种(茅氏女科、秘传内府经验女科、妇科秘兰全书)医案抄本三种(丁授堂先生医案、张梦庐先生医案、赖氏脉案)内经素问校证校注病机赋病机纂要淑景堂改订注释寒热温平药性赋《婴儿论》《祈嗣真诠》《孕育玄机》《广嗣须知》《济阴宝筏》《都春堂熊罴梦》《广生编》《幼科指归》《喉科杓指》又名《图注喉科指掌》《幼科折衷》《保婴撮要》《陈氏小儿病源方论》《仁寿镜》《易筋经》《妇科备考》《活幼心书》《保婴全方》《广嗣要语》《咽喉经验秘传》《种子心法》《咽喉秘集》《补要袖珍小儿方论》《螽斯集》《幼科医学指南》《活幼心法大全》《尊生要旨》《妇科指归》《活幼口议》《喉科枕秘》《广嗣全诀》《咽喉论》《生育指南》《节斋公胎产医案》《全幼心鉴》《喉科心法》《求嗣指源》《喉科秘钥》《厚生训纂》扁鹊心书医垒元戎医经小学医学碎金松厓医径丹溪心法附余世医通变要法医林绳墨大全医林绳墨丹台玉案方氏脉症正宗医方一盘珠全集医林纂要探源弄丸心法证治要义医级古今医诗医宗宝镜济众新编医宗备要医家四要坤元是保女科万金方女科撮要宋氏女科秘书邯郸遗稿女科百效全书妇科百辨妇科宝案秘传女科济阴近编女科指掌叶氏女科证治树蕙编妇科良方妇科玉尺宁坤秘籍彤园妇科坤中之要医林口谱六法秘书明代医案三种·芷园臆草存案明代医案三种·冰壑老人医案明代医案三种·易氏医按清代医案二种·旧德堂医案清代医案二种·李翁医记清代医论二种·胃气论清代医论二种·医论三十篇清代伤科二种·跌打大全清代伤科二种·伤科方书本草汇纂医宗撮精罗谦甫治验案程原仲医案陆氏三世医验养性轩临证医案沈氏医案周慎斋医案稿太医局诸科程文玉机辨证素仙简要吴门治验录医略十三篇古方汇精全身骨图考正两都医案琅嬛青囊要瞻山医案沈芊绿医案莲斋医意立斋案疏得心集医案临症医案笔记医案梦记脉义简摩林氏活人录汇编医寄伏阴论东皋草堂医案燥气总论证因通考医悟古今医家经论汇编祝茹穹先生医印心太平轩医案诊余举隅录医林类证集要医源经旨张卿子伤寒论伤寒正宗伤寒论辨证广注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伤寒溯源集伤寒论直解伤寒分经伤寒论纲目伤寒指归伤寒全生集新刊伤寒撮要伤寒六书纂要辨疑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伤寒论证辨伤寒大白伤寒指掌伤寒寻源伤寒论类方金匮要略直解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正义高注金匮要略温热论笺正温证指归温热病指南集瘟疫发源瘟疫条辨摘要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伤寒启蒙集稿外证医案汇编正骨范医学读书志心印绀珠经(新刊)医学集成杏苑生春医林正印医学汇函医学辨害宝命真诠医经允中嵩厓尊生书证治合参景岳全书发挥罗氏会约医镜医书汇参辑成医法青篇医钞类编寿身小补家藏蒙筌活人心法医学五则寿芝医略医学集成平法寓言元汇医镜脉药联珠合刻铁如意轩医书四种外科心法真验指掌大河外科枕藏外科外科秘授著要外科活人定本外科百效全书谦益斋外科医案片石居疡科治法辑要外科真诠外科集验方外科明隐集疮疡经验全书眼科要旨眼科要方眼科集成明目神验方鸿飞集论眼科眼科启明医理折衷目科目经大成眼科开光易简秘本银海精微补银海指南又名眼科大成目科捷径证治准绳·眼科针灸全生幼科百效全书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针灸逢源小儿推拿秘诀杨敬斋针灸全书高氏医案藏腑图书症治要言合璧(又名《中西医粹》)。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之黄帝内经中医巨著《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能论》),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中药的宝典典籍大全

中药的宝典典籍大全
芦根
甘,寒
肺胃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肺热呕吐3、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血4、用于热淋涩痛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肺胃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1、用于热病口渴,热消渴2、用于肺热咳嗽或燥咳3、用于痈肿疮疡
竹叶
甘、辛、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口舌生疮,尿赤涩痛
清热燥湿,泻肝火
1、用于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2、用于肝火头痛,肝热目赤,高热抽搐
苦参
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1、用于湿热之泻痢、黄疸、带下2、用于皮肤瘙痒,疥癣,麻风3、用于小便涩痛
白鲜皮
苦寒,脾胃
清热燥湿,解毒,祛风
1、用于湿热疮毒,湿疹,疥癣2、用于湿热黄疸3、用于湿热痹痛
淡竹叶
甘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除烦,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口舌生疮,尿赤淋浊
莲子心
苦寒,心肾
清心安神,涩精止血
1.用于热病高热神昏,2.用于失眠,遗精。
熊胆
苦寒,肝胆心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1.用于惊痫抽搐,2.用于肝热目赤,3.疮痈,痔疮肿痛。
鸭趾草
甘苦寒,肺胃膀胱
清热泻火,解毒利水
1.热病,2.咽痛,疮疡,毒蛇咬伤,3.水肿,热淋
贯众
苦,微寒;有小毒肝脾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1、风热感冒,热毒斑疹,痄腮2、吐血衄血,便血崩漏3、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三丫苦
苦寒,心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
1,疮痈肿痛,蛇虫咬伤。2.外感气诸证。3.风湿痹痛,4.跌打损伤。

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1. 《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中药学巨著,收录了当时已知的1892种药物,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性质、功效和用法。

2. 《黄帝内经》:这是一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涉及了许多中药的理论和应用。

3. 《神农本草经》:这是一部汉代张仲景所著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它们的性质、功效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4. 《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中药的应用。

5. 《金匮要略》:这是一部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中药的应用。

中国重要中药制剂的古籍

中国重要中药制剂的古籍

中国重要中药制剂的古籍中国的中药文化源远流长,中药制剂在中医药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中药制剂的研制和应用离不开古籍的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中国重要中药制剂的古籍,探讨其在中药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草药学著作,被认为是中药学的起源。

该书记载了365种草药,其中不乏中国重要中药制剂的成分。

例如,该经书中提到的人参、枸杞、黄芪等草药都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的配方中。

《神农本草经》不仅为古代中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现代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编写的一部古代药物学巨著。

该书共分为16卷,将草药分门别类,详细记录了各种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功效、应用等。

其中收录了大量中国重要中药制剂的草药成分及其制剂方法。

如附子、川乌、丹参等,都有详尽的记载。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草药学和中医药学发展的里程碑,为后世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是明代的另一部重要药物学著作,作者是杨士奇。

该书是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订的,主要增加了一些新材料和新药物的记载。

《本草纲目拾遗》不仅给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参考,而且对于草药的性能、用量等方面也有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四、《本草经疏》《本草经疏》是明代李时中的徒弟李渔所撰写的,主要对《本草纲目》进行了详细解释和注释。

该书是对前人著作的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对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除了对已有草药进行说明外,书中还包括了一些新发现的草药、药物鉴定方法等内容,增加了对中药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五、《岭南采药录》《岭南采药录》是明代冯应奎编写的一部重要草药学著作,主要记载南方地区的中草药资源。

该书对中国南方的中药材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为中药制剂的研制提供了丰富的草药资源。

其中包括黄连、南丹等南方特有的草药,这些草药对于南方地区的中药制剂具有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用于外感表证,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3.护胃和中。
浮萍
辛寒,肺膀胱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1.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证,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3.水肿,小便不利。
木贼
甘苦平,肺肝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翳障多泪。2.便血,痔血。
第二章 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白芷
辛,温,肺胃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2、用于鼻塞,鼻渊3、用于疮疡肿毒4、用于寒湿带下
细辛
辛温;有小毒,肺肾心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
温肺化饮,通窍
1、用于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2、用于头痛,痹痛,牙痛等痛证3、用于寒饮咳喘
苍耳子
辛苦温;有小毒,(肺)
祛风解表,宣通鼻窍,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用于发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热毒所致多种病证3、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甘辛凉,
脾胃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3、用于热病烦渴,热消渴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淡豆豉
甘辛凉,肺胃
解表,除烦
鹅不食草
辛,温;肺肝
祛风散寒,宣通鼻窍,
化痰止咳
1、用于风寒头痛及鼻渊鼻塞2、用于湿疮肿毒3、用于寒痰咳喘证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
辛,凉;
肺肝
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者2、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
辛,苦,寒;肺胃
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蝉蜕
甘,寒;
肺肝
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喑哑2、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疹瘙痒3、用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4、用于风热目赤,目翳,多泪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用于外感风寒证2、用于脾胃气滞证3、用于食鱼蟹中毒

辛,微温,
肺脾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
香薷
辛,微温,
肺胃脾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用于阴暑证2、用于水肿
荆芥
辛,微温
肺肝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搔痒3、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用于吐衄下血
防风
辛甘微温,膀胱肝脾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风寒湿痹证3、用于破伤风
羌活
辛苦温,膀胱肾
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风寒湿痹证
藁本
辛温,膀胱肝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颠顶头痛 2、用于风寒湿痹
芦根
甘,寒
肺胃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肺热呕吐3、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血4、用于热淋涩痛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肺胃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1、用于热病口渴,热消渴2、用于肺热咳嗽或燥咳3、用于痈肿疮疡
竹叶
甘、辛、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口舌生疮,尿赤涩痛
蔓荆子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肝胆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
升麻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
除湿止痛
1、用于风寒表证及鼻渊2、用于痹证
葱白
辛温,肺胃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阴盛格阳证。
胡荽
辛温,肺胃
解表透疹,健胃消食
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胃寒食滞
柽柳
辛平,肺胃心
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1.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风寒湿痹
辛夷
辛温;肺胃
发பைடு நூலகம்风寒,宣通鼻窍
1、用于风寒头痛鼻塞2、用于鼻渊头痛
谷精草
辛肝凉,肝胃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用于目赤翳障。2.用于头痛齿痛。
密蒙花
甘微寒,肝
清肝养肝,明目退翳。
目赤翳障
青葙子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麻黄
辛、微苦,温。肺膀胱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用于风寒表实证2.用于咳喘实证3.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淡竹叶
甘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除烦,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口舌生疮,尿赤淋浊
莲子心
苦寒,心肾
清心安神,涩精止血
1.用于热病高热神昏,2.用于失眠,遗精。
熊胆
苦寒,肝胆心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1.用于惊痫抽搐,2.用于肝热目赤,3.疮痈,痔疮肿痛。
鸭趾草
甘苦寒,肺胃膀胱
清热泻火,解毒利水
1.热病,2.咽痛,疮疡,毒蛇咬伤,3.水肿,热淋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
辛、甘,大寒
肺胃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用于气分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喘3、用于胃火牙痛4、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用于气分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用于阴虚消渴4、用于骨蒸潮热
寒水石
咸寒,心胃肾
清热泻火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丹毒,烫伤。
栀子
苦,寒,心肝肺胃三焦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用于热病烦闷2、用于湿热黄疸3、用于血热出血4、用于热毒疮疡
夏枯草
辛苦寒,肝胆
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1、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疼痛2、用于瘰疬瘿瘤
决明子
甘苦咸,微寒。
肝肾大肠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用于目赤肿痛,目暗不明2、用于头痛眩晕3、用于肠燥便秘
桑叶
甘苦,寒;
肺肝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2、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菊花
辛,甘,苦,微寒,肺肝
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2、用于目疾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用于疔疮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