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月夜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琵琶行并序》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琵琶行并序》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琵琶⾏》是唐代诗⼈⽩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凋敝、⼈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对⾃⼰⽆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琵琶⾏并序》课⽂原⽂ 琵琶⾏并序 ⽩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

忽闻⽔上琵琶声,主⼈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唿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不得志。

低眉信⼿续续弹,说尽⼼中⽆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

⼤弦嘈嘈如急⾬,⼩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珠⼩珠落⽟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下滩。

⽔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此时⽆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浆迸,铁骑突出⼑枪鸣。

曲终收拨当⼼画,四弦⼀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唯见江⼼秋⽉⽩。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裳起敛容。

⾃⾔本是京城⼥,家在虾蟆陵下住。

⼗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春风等闲度。

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嫁作商⼈妇。

商⼈重利轻别离,前⽉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守空船,绕舱明⽉江⽔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

我闻琵琶已叹息,⼜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乐,终岁不闻丝⽵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绕宅⽣。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6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6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 6 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我为您带来的6 篇《《春江花月夜》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大学语文》是 21 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态度。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 等情感。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

初中音乐月夜教案

初中音乐月夜教案

初中音乐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2. 通过学习《月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月夜》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乐曲中一些特殊音节的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乐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1. 准备音乐教室,确保音响设备正常。

2. 准备《月夜》乐谱,方便学生跟随演奏。

3. 准备相关的中国古典音乐知识资料,以便为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中国古典乐器?它们分别是什么音色?”二、作品欣赏(15分钟)1. 播放《月夜》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2.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节奏、旋律和音色,感受乐曲的意境。

三、乐曲解析(15分钟)1. 讲解《月夜》的背景和创作特点,让学生了解乐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乐曲的结构,讲解各个乐章的主题和变化。

四、演奏练习(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跟随乐谱演奏《月夜》,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技巧。

2. 对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情感体验(10分钟)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自己置身于月夜之中,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月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学习中国古典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解析《月夜》,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重点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投影写月的诗)大家还知道哪些写月诗篇?试试背几首。

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另一篇描写月的诗歌——《月夜》二、朗读《月夜》1、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朝河南洛阳人。

匈奴族。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2、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意译文: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三、合作探究1、本诗前两句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明确: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表现出月夜的静寂,其作用是衬托虫鸣声的清脆欢乐以及给人的心灵震撼。

2、“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说说“新”字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个“新”字写出了敏感的虫儿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气息,从而发出了第一声鸣叫,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是我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备课不仅要做到内容充实、目标明确,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感,教案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针对小学语文《月夜》的一堂优秀教学案例,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核心词汇(月光、踮起、瞧、花丛、草丛、闪耀、银色)的含义及运用。

(2)学会借助画面想象当中的情节,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3)掌握叙事文的结构特点:时空转换。

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狂热热爱,并能够自己发现、感受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乐趣和美好。

(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乐于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表达(2)如何有效运用画面想象来表达感受和情感(3)如何快速且准确地理解文中核心单词的同时,领悟到其意义及运用方法三、教学过程1、热身 - 我们的月亮让学生开口一起描述现场月亮的样子,并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月亮的样子。

在图画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并介绍常见形态和月相。

2、教学正文 - 故事表达(1)初始化1)让学生在课前看文本,并根据阅读内容思考故事的情节、时空转换等,用自己的表述方法讲述出来,并向同桌分享。

2)教师主导讲解,重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为接下来学习语言结构打下实际基础。

3)让学生阅读故事,从故事情节中寻找主旨思想。

(2)语言结构1)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语言,给他们时间进行反复阅读。

2)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时间轴,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领悟故事情节。

(3)情感表达1)让学生思考月光、草丛、花丛的场景,讲述出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己运用短语、形容词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让学生欣赏他人的表现。

3、教学风味 - “情感表达”小游戏为了拓宽学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道“情感表达”小游戏。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优秀9篇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优秀9篇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优秀9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

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

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习,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

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

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

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2、背景提示《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静夜思》的内容和背景。

2.掌握《静夜思》的文字。

3.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

4.能够描述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和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静夜思》的含义。

2.朗读古诗,并感受其中的美。

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义。

2.通过诗句理解作者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课堂上对《静夜思》的学习内容。

2.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生活。

2. 学习《静夜思》1.同学们,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读一遍《静夜思》。

2.师生一起分析《静夜思》中的每一个词语的意义,让学生对诗句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朗读练习1.分组进行朗读练习,要求学生对韵律和语调进行准确把握。

2.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模仿古代文人的朗读风格,体会古诗的韵味。

4. 创作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写一篇关于夜晚的短文或诗句。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可以互相借鉴和启发。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老师观察学生在朗读、分析和创作环节的表现。

2.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夜晚的作文,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

以上是本课《静夜思》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春江花月夜》教案(最新8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最新8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最新8篇)语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展示课件:作者简介。

找学生读。

展示全诗课件,让学生自读几分钟。

走进课文:《一》课件展示前四节生齐读问:开头两句点出了题目中的哪几个景物?春江,月最突出的写了哪个景物?(板书)月这是怎样的一轮月啊?板书(潮生月)赏析“生”字写出了明月与海潮活泼的生命。

曾有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以说一个“生”字写出了明月伴随着海浪相生相依的状态。

还有呢?(随波月)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极其开阔而博大。

下面还有什么月?似霰月如霜月这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细,轻,柔。

概括一下这两轮月的特点(辽阔朦胧)该怎么读?读出它的舒缓,陶醉来。

找学生读指导师范读展示课件白云五句生齐读这轮明月它缓缓升起了,它照在春江水上,春水涣涣,它照在花丛中,繁花艳艳,它照在人的心上,又能引发人的什么思绪呢?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找找看,这轮明月让哪些人心生感慨!思妇游子扁舟子是指——飘荡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是指——思妇的阁楼它照在思妇凭栏远眺的身影里,它照在游子起身回首的双眸里,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的情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不思量,自难忘”。

诗人又是如何具体的描写他们的呢?赏析其中的“卷”和“拂”拟人手法,明写月光的挥之不去,实写思妇思念远方游子的苦恼和懊恼。

这是个(相思月)这段应该怎么读?(低回)生示范,指导,师示范《三》展示课件此时相望不相闻到复西斜“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鸿雁和鱼龙本是传递感情的信物,可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不能随月光飞到你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跃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眼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愿望的游子,只能沉沉的睡了,在梦中,他梦到了什么?落花(展示落花意象课件)生读落花是衰败的象征,在诗歌里象征着游子的还乡梦碎。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6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6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6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6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篇一教案示例1教学重点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色彩的诗歌作品;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

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1概括三段大意明确:一段写梦游缘由。

第二段写梦游过程。

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 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明确: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

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

“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

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

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

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较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

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

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

清风荡漾,衣袂飘飘。

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

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沪教版初中艺术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月夜》教案教学设计

沪教版初中艺术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月夜》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课月夜教学目标1.通过对“月夜”题材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感受音乐的抒情性,与音乐美的特征,从而产生亲近大自然,亲近艺术的情感体验。

2.对《月光与水仙的舞蹈》所描绘的恬静、安谧的意境作一番创造性的联想;用清甜的歌声深情含蓄地表达歌曲《夜歌》的意境。

3.了解斯美塔那的生平。

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一、音乐长廊(一)欣赏:《月光与水仙的舞蹈》1.内容介绍:选自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曲《伏尔塔瓦河》。

伏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一条河,它从远古就同捷克人民的生活血肉相连,是捷克历史的见证。

夜幕降临了,音乐开始弥漫着神幻的色彩:长笛和单簧管在低音区上下跳跃,还有竖琴乐句的穿插,这里既描绘出河水的流动,又像是“水仙女的舞蹈”,而在这有点阴暗的背景上,弦乐器(带上弱音器)合奏的和弦乐句,似反映出银白的朦胧月色,又很像水仙女的歌唱。

2.教学建议:(1)从《伏尔塔瓦河》的两个源头的主题旋律的听赏开始导入正课,这将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因为书上并非出现《伏尔塔瓦河》几个字样,而对于这部作品的主旋律初中大家都已听过了。

(2)对于《伏尔塔瓦河》,人们更熟悉的是它的“两个源头”的主题,这里要告诉学生《月光与水仙的舞蹈》与“两个源头”主题同属于一部作品,以积累学生的音乐常识。

必要时,可完整放一下《伏尔塔瓦河》主题。

(3)《月光与水仙的舞蹈》仅仅是《我的祖国》中的《伏尔塔瓦河》中的一段,并非开头部分,故在上课前,教师先要做好编辑音带的工作,把这段音乐从《伏尔塔瓦河》中挑出来,而这一段的音乐恰恰就是作者“情节性”主题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歌唱:《夜歌》1.歌曲分析:这是一首俄罗斯民歌,曾被柴可夫斯基采用作为《如歌的行板》主题。

歌曲结构为完全重复的两大句,节拍自由,情绪忧郁而惆怅。

经填词后的歌曲,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意境空旷、神秘。

2.教学建议:(1)从世界名曲《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的主题音乐作导入,并通过它来更好地感受俄罗斯音乐特有的风格。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教案

中秋月(教案)教者:贾涛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集:聚在一起.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非常崇拜.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不无裨益:有益处.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出自《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一年明月今宵多:出自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3、积累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一)月到中秋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3.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4.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二)月亮堂堂①月到中秋、分外的清白而圆润、挂在蓝汪汪的远天上、像豆芽缸里刚捞上来一样、又白又胖.②记忆中、每每这时候、我奶奶站在门旁、对着浩瀚的天空里那一轮皓月、很抒情地叹道:“月亮——堂堂哦!”于是掇条长凳放在门前的场地上、她坐在一片奶白色的月光里、周身晕染一层绒绒的白光、像莲花上的观音.③我喜欢奶奶那“月亮堂堂”、多年后再在嘴边咀嚼、只觉得有一片浩茫而(A、清澈B、澄澈)的月光、那样广大无边地覆下来、人世乾坤、堂堂中正.就连月色里夜游的飞蛾与蚂蚁、都能在这蛋青样的月夜里、觉出尘世的清明与平和、还有悄悄的说不出的欢欣与满足.④月亮堂堂的夜晚、奶奶喜欢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剥豆.豆是种在田埂上的豆、或者无人耕种的河畈上、个个豆荚长得肚大腰圆、得意满满.黄昏时、奶奶从河畈或田埂上背一大捆豆秆回家、堆在场地上或者屋檐下.晚饭吃过、吹了油灯、只见月光无限慷慨地洒下来、粉粉地铺在门前的石阶上.奶奶坐在那月色里剥起豆来、安静无声的.只是过那么一会儿、扔了一棵已剥完的豆秆、再抽出另一棵、如此往返、不缓不急.没有什么会惊扰得她停下、也没有什么会催着她赶紧、剥豆的奶奶和月光一起构成一幅人间的画儿、安详而明朗——是月光、把一个乡间老妪最普通的劳动、注解成人间美丽的图画.⑤有一年仲秋时节的夜里、是下半夜、口渴了、爬起来到厨房找水喝.圾着一双凉软的布鞋、(A、朦朦胧胧B、隐隐约约)到得厨房、立时惊呆了——好一片月色!那一片仲秋后半夜的月光、透过厨房窗子上的玻璃纸、满满覆在锅灶上、满得要溢出来、分外的明净与纯正.厨房也仿佛被这一大块月光清洗了一样、锅铲子亮得灼眼、平日里黑黝黝的松木锅盖、这一刻显得那样洁净与沉静、横躺在锅沿上、竟像入了禅.厨房里、没有月光的地方、还是一片潮润润的(A、阴暗B、幽暗)、幽暗的水缸底下、蛐蛐儿叫得正欢、那唧唧虫声虽在暗处、却也有月光的清明与澄澈.我提起瓢子舀了半瓢水、水里也晃动着一小块光亮、我欢喜地把水喝下、连同那一小块晃动的光亮、只觉得自己也通体透明而洁净.月亮的光明与美好、那一个后半夜里、我也有了、我身体的这个小宇宙、角角落落、都得了月光朗照、白日里的不快、人前藏不住的那慌乱与卑微、都在这月光里消融不见.⑥我忍不住开了门、走到屋外去、四隅一片(A、沉静B、安静)、我走在一片清凉的月色与清亮的虫声里、只觉得如步莲花上.隔壁人家的房顶、远处黛色的田野、都笼在一片纷纷扬扬的乳白色里、月如霜啊、千里万里、无边无际.抬头看中天、星辰如贝壳现在沙滩上、银河浩荡、伴同西边那皎皎一轮、十万光明就这样洒下人间处处、却又这样无声无息、无有惊扰.我心里有无边的欢喜和宁静、可是说不出来、仿佛置身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宁的美好世界里、一个幸福可以绵延到地老天荒的童话里.⑦月亮堂堂的夜晚、生活与尘世、在一个女子的眼里和心里、是这样一点点美好安稳起来、以至可亲可信.6.请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把序号填在文中对应的横线上.7.作者在文中围绕“月亮堂堂”生动描绘了哪两幅生活图景?请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8.阅读第④自然段、结合画线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9.善用修辞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请从下列各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①晚饭吃过、吹了油灯、只见月光无限慷慨地洒下来、粉粉地铺在门前的石阶上.②月到中秋、分外的清白而圆润、挂在蓝汪汪的远天上、像豆芽缸里刚捞上来一样、又白又胖.③就连月色里夜游的飞蛾与蚂蚁、都能在这蛋青样的月夜里、觉出尘世的清明与平和、还有悄悄的说不出的欢欣与满足.10.在文人眼里、月亮不是没有感情的星体、而是精神情感的载体、因而常被作为独特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闪耀着皎洁柔美的清辉.请写出三个含有月亮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本课及本套资料上已有的无效).(三)中秋月圆中秋之夜、天空悬着一轮圆月、月光如盘清辉如水、送爽的秋风、金桂飘香.中秋月夜呵、是那样安静、神州大地是那样平和.那争奇斗妍的奇葩异草、那星星点点的流苏彩灯、使人们欣喜地领略莺歌燕舞的良辰美景.面对月光、我们进入了一种绝佳的境界.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慨;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澎湃……面对月光、我们轻声吟唱、心旷神怡;面对月光、我们倾听天赖、生命中充溢希望.月是恋人杯中绵绵的醇酒、月是此情难以成追想的迷惘、月是游子胸中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月是离人心头剪不时的难过、月是怨女腮畔未干的泪珠、月是深秋之夜浮上心头的哀恸、月是疆场帐下的轻愁、月是夜来塞外琵琶弦上难诉的幽怨、月是万里霜天不尽的寥落、月是遥寄塞北的相思、月是战士驻守边关的守望、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化不开的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光所至之处、便有了聚会的希望.月凝聚了一切游子对家园的怀念.月稀释着千家万户对团聚的美妙梦想.从春夏到秋冬、从黑夜到白昼、月总是阴了又晴、缺了又圆、繁花尽了便是落叶、而风雪当时总是艳阳天.中秋韵月、皓月当空.圆月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不祥物、圆月代表着十三亿儿女的情怀.她有着光的追求、代表着我们的向往;她有着团聚的抽象、代表着中华56个民族的希望;她蕴藏着美丽的神往和梦境、昭示着我们辉煌绚烂的今天!11.全文围绕月光来写、月在文中有哪些象征意义?12.文章次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3.“繁华尽了便是落叶、而风雪当时总是艳阳天”一句包含了什么哲理?14.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文的言语特点.参考答案二、基础训练:注音赋诗(fù)盘盂(yú)今宵(xiāo)裨益(bì)沧沧(cāng)凉惊蛰(zhé)吋(cùn)哩(lǐ)姗姗(shān)手胼足胝(pián zhī)三、阅读1.(4分)主要描写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父辈闲情、同品月饼”四个场景、表达对养育了我的乡土和勤劳朴实父辈的崇敬.(四个场景共2分、每个0.5分;答出“乡土、勤劳朴实父辈”1分、“崇敬”1分)2.(2分)点题及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每个要点1分)3.(2分)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摘录时间完整、1分;答出“顺叙”、1分)4.(2分)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答出“田园生活图景”、1分;修辞手法及作用、1分.)5.(2分)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意对即可)6.B A B A7.答案示例:月下剥豆;夜起赏月8.这个句子既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巧妙抒发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颂、以及对奶奶的怀念之情.9.示例:①这句话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月光鲜明生动的形象、流露出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这句话把月亮比喻成又白又胖的豆芽、生动写出了月亮清白而圆润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③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展开丰富想象、借助飞蛾和蚂蚁巧妙抒发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了对月夜的喜爱之情.10.答案示例: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④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⑤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11.象征着十三亿中华儿女的情话、象征着我们的向往、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心愿.12.比喻、排比、拟人、引用13.凡事有高谷就会有低潮、盛极必衰.这句话告诉我们世事无常、应以平常心待之.14.运用比喻的手法、使之增加语言色彩;运用排比的手法、使之增强语言气势;运用拟人的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运用引用的手法、使之增强语言说服力.。

2022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八《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

2022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八《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

8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和反文旁1个偏旁,会写会写“思、故、乡”3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谜底:月亮)教师过渡: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月亮有关的古诗——《静夜思》。

2.教师板书课题:“8静夜思”,学生齐读课题。

3.认识生字“夜、思”。

(1)教师重点指导:“思”是平舌音,要引导学生读准确。

放到句子中读一读:“《静夜思》是一首古诗。

”(2)给“思”组词:思念、想念。

出示“思”字的小篆体,引导学生观察并建立字形和字义的联系:上面是人的大脑,下面是心脏,古人认为大脑和心脏都是思考的器官。

(3)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呢?(夜晚)请学生给“夜”组词:夜晚、黑夜。

4.你能给“静”也组一个词吗?(安静)安静的夜晚,诗人在思念什么呢?5.了解诗人李白,复习之前学过的李白的《古朗月行(节选)》及《赠汪伦》。

6.过渡语:小时候的李白把月亮当成是“白玉盘”和“瑶台镜”,那长大后的李白看到月亮,又会想起什么呢?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课件播放《静夜思》的诵读视频,学生形象感知。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过渡语:我知道很多同学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同学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第43页,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圈出生字条里要求会认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3.认读生字词,学习新偏旁“反文旁”。

教师过渡: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在读的过程中,圈画了哪些生字呢?快来看看你们找的和老师的一样吗?(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交流分享识字方法,在交流过程中认识新偏旁“攵”。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4、你认为谢道韫和胡儿的比喻哪一个好呢?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从中能否看出作者的评价?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另一种意见认为后一种好,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则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但古文中也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
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
七、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
八、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第一则《咏雪》,复习要点,导入下一篇。
二、请同学们朗读《陈太丘与友期》,疏通文意。
去:离开。舍:舍弃。
年:岁数。
在解释文章个别词汇时,注意两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精编解析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精编解析

中秋月(教案)教者:贾涛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

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

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

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

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集:聚在一起。

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非常崇拜。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

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

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

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

不无裨益:有益处。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

手掌足底生满老茧。

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13唐诗五首-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教学教学设计(统编版)

13唐诗五首-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教学教学设计(统编版)
2.能够理解并背诵唐诗五首,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
1.唐诗五首:《春望》、《月夜忆舍弟》、《登高》、《望岳》、《出塞》。
2.诗歌手法:抒怀、咏物、写景、叙事。
3.诗歌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文的时代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唐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多样,有的学生喜欢抒情的诗歌,有的学生则对叙事性强的作品更感兴趣。在学习能力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但一部分学生可能对深层次的文学鉴赏技巧运用不够熟练。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来学习,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合作来理解新知识。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书籍推荐: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唐代诗歌的精选作品,适合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唐诗的详细注释、译文和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唐诗。
-参加诗歌朗诵和创作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信心和公众表达能力。
3.知识点拓展
诗歌背景知识:
-唐代历史和文化: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加深对唐诗的理解。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研究唐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掌握诗歌的创作技巧。
诗歌形式和技巧:
-格律诗的基本形式:学习唐诗的格律、韵律和节奏,掌握诗的基本结构。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春望》《月夜》对比鉴赏+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春望》《月夜》对比鉴赏+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望春——想望家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背景链接】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
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 诗人一家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孤身前 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
《月夜》中的主人公是?她是什么心情? 有小儿女在身旁,怎么也是只独看? 月夜表达的情感?
• 对写手法:对写法”是我国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之 一,在中学诗歌鉴赏中常常碰到。所谓“对写”, 是指抒情主人公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着笔,虚写 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形象真挚的表达自己的 思念怀想,将深沉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真切动 人,使诗歌意境更显深邃。
写作手法: 《月夜》:运用了对写手法,想象、集中具体地描写月光下 的妻儿。 《春望》:意象多、融情于景。
望春看月——忧国忧民
【背景链接】 《月夜》大约写在《春望》诗之后一个月,杜甫终于冒着生命危险设法
逃出长安,穿过两军对垒的危险地带,抄小路奔向凤翔。从长安到凤翔三百 一十五里,还得躲避胡人耳目,这是很不简单的。“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 肘。”这是他进见肃宗时的狼狈样子,但也正是一个不怕牺牲的爱国志士的 光辉形象!
望春看月,忧国忧民
——《春望》、《月夜》对比阅读
春望
杜甫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情感多忧国忧民。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望春——读懂诗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初中语文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和《长沙过贾谊宅》。

(2)理解两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词的内涵。

(2)学会通过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等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意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观念。

(2)了解古代诗人的社会背景,认识诗词的时代价值。

(3)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词。

(2)理解两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等内涵的理解。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意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 对比教学法:对比分析两首诗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简要介绍两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对比两首诗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经历,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两首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月夜ppt课件八

月夜ppt课件八

诗人:望月思乡怀远

设 想 妻子:思)夫
独看
儿女小不懂思亲 不理解思亲的母亲

湿、寒 望月之久,思念之深
心 如
(愿望) “双照” 泪痕干

厌恶战乱局势,向往和平生活
综合: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 “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 “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 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来?
月夜—注解
【注释】 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②云鬟:妇女的鬓发。 ③清辉:指月光。 ④双照:月光照着诗人
和妻子。
1、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 2、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
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
3、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 4、诗中的诗眼是什么? 5、诗中那些字用得妙?
(板书)
▪ ——“独看”与“双照”
▪ 请你理解“独看”与“双照”的意 引蕴导?1:“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
“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 “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引导2:“双照”是“泪痕干”,则是作者的希 望,期待。言外之意就是现在“独看”而“泪 痕不干”。
引导3:“双照”说明是夫妻团聚了,夫妻能团 聚,说明战乱已经结束了。一个“何时”点明 了诗人的期盼。
பைடு நூலகம்
走近忧国忧民的杜甫
❖ 杜甫(712-770), 字子美,襄阳人。
❖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 33岁遇李白,同游 梁宋之地。
❖ 后入长安,困顿十 载。
❖ 安史乱起,落入叛 军之手,后脱逃, 任左拾遗。
走近忧国忧民的杜甫
❖ 被贬后投严武, 任检校工部员外 郎,
世称“杜工部”。
❖ 严武死后,漂泊 于蜀、鄂、湘一 带,穷困潦倒, 病痛缠身,于770 年冬死于赴岳州 舟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月夜教学设计
Lesson 8 teaching design of the lunar night
第八课月夜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从唱歌到说唱 ; 仅存在器乐作品,仅存在声乐作品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本教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乐感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时量:1-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2.认识下滑音,能正确地运用于演唱之中.
教学设想:
《萤火虫》这堂课我将知识技能学习与音乐审美结合在一起,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即不光唱会歌曲,而且能达到边演边唱的审美表现效果。

因此这堂课的目的是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萤火虫》,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教学难点:
1.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2.感受歌曲的意境,能脱谱背唱歌曲并表演唱。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
一﹑课前听音乐进教室(播放《萤火虫》的伴奏)
师:同学们,听完这段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欢快的,活泼的)
二﹑听音乐律动(再次播放《萤火虫》的伴奏)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次聆听音乐,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
三﹑交流
师: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欢快,活泼……新课教学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唱首歌给你们
听吧!
师:谢谢大家!老师唱的歌曲中提到了什么啊?
生:萤火虫
师:对了,是萤火虫!萤火虫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它都
有一些什么特点呢?
生:……(我们来为这些同学的精彩发言鼓鼓掌吧!)
师:萤火虫是一种发光甲虫,它能在夜间发光。

人们可以在
90米外看到这些荧光。

每年夏季萤火虫是最活跃的时候。

它们多
生活在灌木丛或草地中。

(过渡语)
师:萤火虫和别的昆虫不一样,它用荧光装扮着夏夜,使夏
天的夜晚更加美丽。

因此作曲家为萤火虫写了很多很好听的歌曲。

譬如下面这一首。

二﹑听一听,说一说
1.师弹琴范唱(师带表情,稍夸张地自弹自唱)
2.交流提问
师: 大家对这段旋律熟悉吗?歌词里都唱了些什么呢?
生:……(视情况而定,可再范唱一遍)
三﹑学一学,唱一唱(cai出示《萤火虫》的整歌谱)
1.旋律学习
a 初听
师:请同学们看歌谱。

现在老师弹琴,请你们一边用“啦”在心里哼唱旋律,一边拿出右手划拍。

(师弹琴)
师:你们觉得哪里最难唱?请说说看
生:……
b 复听
师:老师再弹一遍,请同学们注意自己难以解决的地方,看能否通过这一遍,自己把难题解决掉!(师带动作,稍夸张的第二次弹奏)
c 师生共同解决难点(突破“音乐知识”难点――下滑音记号)
师:歌曲的旋律中,有个特别的记号,你们发现了吗?
生:……
(cai:音乐小博士 --- 下滑音记号:记在音符的右边,如“5 ”,表示该音要向下滑唱(奏),有时也用“ ”标记.)
师:现在老师要演唱两句,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一句使歌曲更有趣味!(师表演唱)
生:……
师:歌曲中一共有几处运用了下滑音?
生:三处
师:下面让我们把这三句唱一唱,体会一下萤火虫从空中滑落的感觉
(第一句和第二句老师带表情和动作范唱,第三句让学生自己找感觉唱)
d 生随琴划拍视唱全曲
2.歌词及表演学习
a 加入歌词唱
师: 同学们唱得真不错!要是把歌词全部加进去,不知道大家唱得怎么样?我们来尝试一下好吗?(师弹琴,学生自唱)(有必要可加唱一遍,师指挥,生跟伴奏唱)
b 脱谱唱
师:想不到同学们的接受能力这么快,一首歌才学了几遍就
唱得这么好了!所以老师想加大难度,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脱
谱背唱歌曲怎么样?
师:
演唱一﹑师生律动二﹑请同学们以集体﹑分组或个
人的方式上台脱谱演唱《萤火虫》
课堂小结
师:,活泼欢快的《萤火虫》,让我们仿佛置身美丽而欢快的
夜晚.谢谢你们和萤火虫们带给了我愉快的心情!下课!谢谢大家!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