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优秀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2)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行路难》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人生平、诗歌背景、词句解析等;2. 准备《行路难》全文及其注释、译文;3. 准备相关资料,如李白的其他诗作、古代文学评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等;(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内涵;(3)分享李白其他诗作,进行比较欣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6. 作业布置(1)背诵《行路难》;7. 课后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问题;(2)针对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诗人描写人生困境的诗作,如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与《行路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点。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师:上课之前我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
多媒体:xxxxxx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白板:刮奖刷)师:同学们猜一猜,杜甫笔下这一位酒仙的名字? 生:李白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看来李白“酒仙”的称号可真是深入人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来自诗歌界泰斗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多媒体:课题及教学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要做两件事,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不知道学了他老人家多少名篇名句呀。
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学生齐诵李白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月下飞天镜,去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通过李白的诗这些诗歌,你认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学生自由介绍李白,师作板书并补充。
)(白板书写: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师补充:大家的发言让我想到唐代著名诗人贺之章曾高度赞美李白,称他为“谪仙人”,意思是说李白是一名被贬谪的神仙。
也就是说李白身上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气质,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上下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外表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高潮。
《行路难》优秀教案
《行路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行路难》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象征、用典等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用典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积极进取的精神,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会觉得前途一片黑暗。
但是,总有一些人,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在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 年),李白离开长安之时。
当时,李白在长安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召入宫中供奉翰林。
但不久后,他因得罪权贵而被排挤,被迫离开长安。
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李白心情苦闷,写下了这首《行路难》。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请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诗歌,赏析词句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几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6教材简析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
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近李白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
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
(学生回忆诗句)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
(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一)出示学习目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三)了解乐府古题。
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
)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
(出示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教学难点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教学课时及教学时间2课时20xx年12月27日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0分钟)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5分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10分钟)《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45分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公开课教学设计】《行路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行路难》教学设计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行路难》,使学生了解李白的诗词才华与背景知识;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2. 掌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3. 理解诗歌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2. 分析诗歌中细节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方式;2.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创设情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李白和《行路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行路难》,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
3. 分析诗歌(20分钟)整理学生的阅读反思和疑问,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4. 合作探究(30分钟)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意义,互相交流思考,形成小组报告。
5. 展示与分享(15分钟)小组报告展示与分享,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6. 写作训练(25分钟)学生根据诗歌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是抒情诗、散文或小说等。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学生在分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小组报告的质量;3. 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创造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继续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诗词才华;2. 通过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深入研究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行路难》这首杰作的内涵与技巧,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行路难》(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2. 激发学生对《行路难》这首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行路难》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好奇心。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行路难》的题目,提问学生对这首诗的期待和好奇心。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行路难》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步骤:1. 逐句解析《行路难》的诗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2. 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李白创作《行路难》的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李白创作《行路难》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李白创作《行路难》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讨论。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行路难》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与人生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行路难》的主题,并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将诗歌主题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联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行路难》的主题,并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将诗歌主题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联系,并进行分享。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行路难》的学习成果。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拓展学习。
教学内容:1. 与学生一起总结《行路难》的学习成果,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拓展学习,推荐其他李白的诗歌或其他古典诗词。
教学步骤:1. 与学生一起总结《行路难》的学习成果,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方面,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够主动参与讨论,但部分学生表达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较弱。
4.学生对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有一定了解,但对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能够: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理解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知识,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本诗。
3.理解并分析本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创新评价,激发潜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7.课后拓展,提高素养: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8.家校合作,共同育人:与家长保持沟通,关注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2.诗歌背诵:课后熟读并背诵《行路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3.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诗人的创作பைடு நூலகம்格和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4.家长参与: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所学内容,让家长参与讨论,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增进家校合作。
5.思考题: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如:“试分析《行路难》中诗人如何表达对理想的追求?”等。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提高古诗文翻译水平。
语文教学设计《行路难》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能够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哲理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僻词语解释、古代文化知识等。
2. 学生准备《行路难》诗文,并在课前进行初步阅读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对《行路难》的主题进行初步思考。
2. 诗歌朗诵(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诗歌讲解(15分钟):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心情和哲理。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诗歌欣赏(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行路难》,并书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8. 课后反思(5分钟):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作业和短文写作的完成质量。
3. 理解测试: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展览,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直观感受。
八、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PPT和相关资料,包括诗歌原文、生僻词语解释、古代文化知识等。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行路难》这篇诗文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
《行路难》描绘了诗人行路的艰辛,但更深层次地抒发了对人生的无奈和迷茫。
李白通过诗歌的表现形式,将个人经历和对人类和世间的思考与感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诗人的思想和哲学境界。
因此,本教学设计将《行路难》作为中学语文课的优秀篇目,旨在通过这篇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用文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和语言修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行路难》诗歌的意涵,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词汇。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歌鉴赏的经验和技巧,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理解和模仿作者编织诗歌的艺术构思。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结合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探究诗歌背后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创作出具有内涵和艺术性的散文和诗歌。
3.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看法,理解人生的苦难和追求。
(2)学生能够意识到诗歌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学导师为学生介绍《行路难》的作者、诗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开篇有个大致的了解。
2.课堂探究(1)诗歌的思想和主题老师为学生播放《行路难》的诗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聆听李白深情而又叹息的声音,体会诗人在一次艰难的旅途中,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和对生命的追问。
老师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全文,体会李白在诗歌中压抑的情感和深切的呼唤,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老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结构、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构造。
以下是老师的讲解:韵律:《行路难》是一首五言诗,每句最后两个字韵味悠长,读起来流畅自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路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提起李白大家会想起那些诗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的经典诗歌不胜枚举。
李白最大的爱好是喝酒!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预习展示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背景资料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行路难》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白;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追求理想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行路难》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次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诗歌创作中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行路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2 学生准备:预习《行路难》及相关背景知识;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李白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困境和追求理想的主题。
4.2 诗歌讲解:分段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4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5.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和分享的质量。
5.3 创意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诗歌朗诵:学生选择《行路难》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诵;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
6.2 诗歌绘画:学生根据《行路难》中的意象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评价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七章:作业布置7.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书写《行路难》的学习心得体会;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行路难》(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行路难》。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诗歌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艰辛和迷茫,理解人生的曲折与坎坷。
(2)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作者、背景等方面,进行初步解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行路难》。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行路难”的感悟。
3. 推荐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表现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探索更多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
《行路难》(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行路难》。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激发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和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深入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行路难》,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语气。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方法。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背诵《行路难》,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行路难》为例,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有利于诗歌欣赏的学习氛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行路难》教案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行路难》教案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行路难》教案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行路难》教案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和目标本篇教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一文。
本篇文章以此作品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背、领悟等环节。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行路难》的背景、形式、音韵、意义,学会批评性欣赏方法,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将感悟表达出来。
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心灵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行路难》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能够朗读《行路难》,熟练掌握韵脚和语调。
3.学生能够分析和掌握《行路难》的文学形式和修辞方法。
4.学生能够运用批评性欣赏方法,对《行路难》进行鉴赏和抒发感悟。
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理解《行路难》的语言风格,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
2.如何教授批评性欣赏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感悟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九年级上册。
2.课外材料《行路难》。
3.教学实例。
4.黑板、彩笔。
5.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行路难”三个字的意思是什么。
引出诗人李白,提问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学生回答是唐朝。
教师介绍李白的背景,让学生熟悉这位大诗人的生平经历。
然后,老师展示一张李白的画像,让学生了解这位诗人的容貌特征。
2.发现(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朗读《行路难》。
老师分析《行路难》的背景以及其中的偏旁部首的变化,以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阅读之路铺好一步。
之后,老师让学生自己读几遍,根据《行路难》的韵脚和押韵,学生可以较好地读出其中的感情变化。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小提示,如“起点终点奇韵相托”,“高山流水晴翠曲”,让学生明白诗人运用语言的巧妙手法,以达到表现洒脱逍遥、抒发豪迈胸肺之情的独特目的。
3.探究(30分钟)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排队上来,让每个学生一齐朗读该篇诗,手抄。
语文教学设计《行路难》教案
《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行路难》的背景知识,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2. 诗歌意象的把握3. 诗人情感变化的解读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四、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行路难》中的具体词句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 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中的哲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李白及《行路难》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哲理。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李白的《行路难》,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创作与《行路难》主题相关的诗歌,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行路难》(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白的相关信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activities,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close reading 方法,深入分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鼓励他们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诗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识别。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行路难》全文。
李白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解析文章。
3.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
音响设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李白的生平介绍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困难和挑战的普遍性,为诗文的探讨做铺垫。
4.2 新课呈现:朗读《行路难》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享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解析文章,提供不同的解读视角。
4.3 文本细读: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分享见解。
运用close reading 方法,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4 应用拓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生困难的经历和感悟。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表达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心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见解的质量。
5.2 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行路难》的理解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写作作业体现。
评价学生的诗歌或短文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5.3 背诵和记忆:检查学生对《行路难》的背诵情况,确保能够熟练记忆和正确朗读。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课程回顾: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讨论、学生参与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行路难》(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行路难》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行路难》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色。
解读《行路难》的意义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运用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关注人生的苦难和挑战。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人生道路,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行路难》全诗。
相关评论和解析文章。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形式特点。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2.3 教学难点: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理解。
对诗歌的欣赏和审美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李白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困难和挑战。
3.2 文本阅读与分析:分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深层含义。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3 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阅读理解: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欣赏与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评价。
4.2 评价标准: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能够准确解读诗句。
能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评价诗歌。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行路难》全文。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相关诗歌评论和解析文章。
5.2 多媒体资源:与诗歌相关的音乐、图片或视频资料。
PowerPoint或Keynote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课诗词三首
编写:陈凤军审定:九年级语文组批准印刷:
《行路难》(其一 )
一、学习目标
1、抒情诵读,并能试着背诵。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学法: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四、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
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
1)抒情诵读,并能试着背诵。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
1、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
2、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
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节奏。
3、理解诗意,质疑解惑
1)请分析这首诗前两句的写作特点及其作用。
2)三四句连写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有怎样表达效果?
3)作者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表达了什么意思?
4)七八两句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5)诗人反复咏叹行路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赏析最后两句
活动二:
问题:
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
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
活动三:
1、
2、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并能说出相应的句子。
3、
4、自由识记诗歌2分钟,竟背诗歌。
三、作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
李白
情感变化:
欢乐豪放——失落苦闷——矛盾痛苦——怀有希望——茫然彷徨——充满希望
哀而不伤、悲而能壮、昂扬向上
(积极乐观,执着追求,倔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