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角的度量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7篇)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7篇)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7篇)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角的大小。

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出现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

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三角形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认识角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即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即度,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设计教案时,凸显出以下特点: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建构新知首先我出示了一个三角形,一方面复习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度量角的大小,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积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而不是仅仅用耳朵听听,这样的印象与体会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合作,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知道量角器的相关知识。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视,与学生一起发现,讨论。

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课堂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比如知识介绍的不够充分致学生在操作时频犯错误,拖延了课堂。

除此以外,由于本身的教室技能还不够成熟,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不够及时与准确。

华应龙:角的度量

华应龙:角的度量

华应龙:角的度量一、引入,产生量角的必要1、(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师:想滑哪个?生:第三个,因为刺激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生:角有不同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师:那么滑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我们就需要量出角的大小。

生:可以用量角器量师:会量的举手尝试:用量角器量一量角2到多大。

独立尝试——生演示(方法不是很准确)二、认识量角器1、师:我们先不去研究到底有多少度,看到这个量角器,这么复杂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两圈数字到底看哪圈数字生2:角是尖尖的直直的,量角器怎么是圆圆的。

师:还有其它问题吗?(学生思考)虽然没有人回答,但大家都在思考生3:外面一圈是什么用的?生4:为什么左边是外圈大,右边是内圈大。

2、师:我们来讨论第二个同学的问题,量用器是用来量角的,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生:不是,因为那里虽然有一条是直的,但另外一条是弯的师:角是两条射线……生2:这里是一个直角(指向量角器的90度)师:同意吗?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在哪儿?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中心师:对,这个点我们就叫量角器的中心,这一条边是0,我们就叫他0度刻度线。

另外一条呢(90度刻度线)3、师:90度还有个简单的写法——900。

简洁,来写一写师:在纸量角器上画出一个90度的角。

想一想,顶点的哪里?画长画短有关系吗?4、师:在第二个纸量角器上画一个60度的角。

尽可能与同学画得不一样。

(展示两个作品——左右两边的角)师:相同的是60度,什么不一样生1:位置不一样生2:边画的地方不同。

生3:边长不同生4:两条边所夹的角的方向不同。

师:对,也就是开口方向不同。

我们还发现这里是外圈是60度,而另一个是内圈是60度。

现在你们知道内圈和外圈有什么用了吗?生:左边就是内圈,右边就读外圈。

师:说得直好,其实我们也可以不用去记左边右边,这里有一条0刻度线。

我们知道0就是……对,就是表示开始,我们只要记住从0这里开始了。

5、师:在第三个纸量角器上画上一度的角。

思想高度决定课堂深度——华应龙、强震球《角的度量》教学赏析

思想高度决定课堂深度——华应龙、强震球《角的度量》教学赏析

个 合 适 的角 度 ,从 而 弓 l 出课 题 。 这 一 简 单 的 情 境 符
合 学 生 的生 活 经 验 ,体 现 了 角 的 大 小 的作 用 ,造 成 学 生 思 维 上 的 对 比 与 冲 突 ,让 学 生 强 烈 地 感 受 到 角 的 大 小 是 影 响 下 滑 速 度 的 重 要 因 素 ,从 而 产 生 量 角 的需要。
跳远 比赛 的成 绩 :①参 加小歌 星比赛 ,7 个 评委依次
打 分为 8 0分 、 9 5分 、 8 9分 、9 2分 、 8 9分 、9 4分 、
9 1 分 。 ② 跳 远 比赛 跳 了 6次 ,成 绩 依 次 为 3 . 6米 、 2 . 9米 、4 . 2米 、3 . 9米 、4 . 4米 、4 . 1 米。
思想 高度决 定课堂深度
— —Biblioteka 华 应 龙 、 强 震 球 《角 的 度 量 》 教 学 赏 析
浙 江省 杭 州 市 长青 小 学 毕 宏 辉
《 角 的 度 量》 属 于 “ 空 间 与 图 形 ” 领 域 中关 于 操
作 技 能 方 面 的 知 识 ,内 容 相 对 比 较 枯 燥 , 且 对 学 生 来 说 ,要 正确 掌握 操 作 技 能 具 有 一 定 难 度 。 华 应 龙 、
强震 球老 师巧 妙 地利 用学 生 喜爱 玩 的 “ 射击”
游 戏 创 设 情 境 ,既 有 生 活 味 ,又 充 满 数 学 味 。学 生 尝试这 种游戏 , ’ 在 大 炮 角 度 的 调 整 中 、在 击 中 目标 的 激 动 中 ,初 步 明 确 了 角 度 的 重 要 性 , 同 时 产 生 了 学 习 角 度 知 识 的 心 理 需 求 。 课 伊 始 ,强 老 师 先 利 用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精选7篇)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篇1暑假里,我读的是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

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个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

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

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读完后我的内心油然生起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

一、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我们平常的评价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

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

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

”“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

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

”“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别致的教学设计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

我印象最深的是“角的度量”这节课。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华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的情境。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看似内容不多,但比较抽象,学好本单元内容,对今后学习平面图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是比较开放的一个章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先让他们观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我们也可以叫它半圆仪,再让学生拿量角器认真观察,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哪是0刻度线,哪是中心点的效果要好的多,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接着让他们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

3.什么是1度呢?因为半圆是180度,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4.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一是顶点没有和中心点重合;二是0度刻度线没有和角一边重合;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时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应看外圈刻度时看成了内圈刻度。

5.这时我给他们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

并编了一首口诀,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

6.当学生学会了量角,还应让他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叉开大下有关。

再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做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的角就越大。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课前思考:(1)角的度量一是学生在学习过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另一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图形的测量的具体目标有很多,这些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二是掌握有关图形的测量的计算方法、三是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

因为没有这个作为基础。

后面的目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所以本节课的定位应该是在学习了长度和面积之后。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

建立其角的度量单位。

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做好准备。

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之前。

已经知道了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听华应龙老师《角的度量》有感龙港镇第二辅导中心小学黄通绍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总给人一份启迪,他的深厚功底和教学创新让学生进行富有思考的学习。

XX年11月18日,杭州举行第二届“演绎激情与本色课堂”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我又有幸聆听了华老师的《角的度量》一课,相当精彩,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很大的启示,真正体现了本会“演绎激情与本色课堂”的主题。

在本节课中,华老师主要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1、有效的情境创设从滑滑梯的角度引入,师问:角怎么量?你会吗?会量的请举手!2、角与量角器华老师没有让学生马上量角,也没有让学生来认识量角器,而是组织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

在画的过程中不段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画?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画法?让学生明白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边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

3、认识量角器师:量角器上那么多东西是干什么用的?4、量角5、量角的应用球门的设计与量角、风筝飞的高低与量角、椅子的*背与量角,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给我的启发:一、什么是本色课堂?本色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和有效,本节课教师没有只局限于用量角器来“教”学生学会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先沟通角与量角器的关系,接下来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就更深层次了,好象量角器就是他们发明的,量角也就不成问题了。

本节课中,学生的练习也较丰富,该练的还是要练,体现了本色不改。

当然,要上出数学课的本色,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要有真的教学功底。

二、什么是教学创新?在本色不改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

他让我们明白:坚守教学阵地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想学生所想,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思考。

《角的度量》一课,情境创设(滑滑梯)和量角的生活应用(射门、放风筝、椅子)这些都不是华老师的首创,但华老师却能在他的课中很好的运用,用得比我们好!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能想出通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来沟通角和量角器的关系。

华应龙角的度量观后感心得

华应龙角的度量观后感心得

华应龙角的度量观后感心得文章一(面向学生)《从“角的度量”中收获的智慧》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华应龙老师讲的“角的度量”这一课,我觉得太有意思啦!华老师一上课,就像变魔术一样,拿出了各种各样的角,有大的、小的、尖的、钝的,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量角,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想办法。

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琢磨,拿着尺子比划来比划去。

后来,华老师给我们讲了量角器的秘密。

原来量角器上的刻度不是随便画的,每一个小格都有它的作用。

我就想啊,这就好像我们做游戏的时候,每个规则都有它的道理,不能随便破坏。

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学习数学不能死记硬背,要多思考、多动手。

就像量角,只有自己亲自去量了,才能真正掌握这个本领。

以后我遇到数学问题,也要像华老师教的那样,勇敢地去探索!文章二(面向家长)《陪孩子看“角的度量”有感》最近陪孩子一起看了华应龙老师的“角的度量”课程,感触颇深。

看着孩子在课堂上那专注的眼神,积极参与的样子,我心里特别欣慰。

华老师的课特别生动有趣,他不是生硬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说,在讲到量角器怎么使用的时候,华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刻度怎么看,而是让他们先观察、猜测,然后再自己动手量一量。

这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不仅仅是学会了量角,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这也让我反思,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有时候太着急给答案了,反而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的机会。

以后啊,我得向华老师学习,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文章三(面向教师)《华应龙“角的度量”教学的启示》华应龙老师的“角的度量”这堂课,给了我很多教学上的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华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自主探究。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突破难关。

这提醒我,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另外,华老师还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将角的度量与之前学过的角的概念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立意炼就佳境 智慧成就精彩——特级教师华应龙《角的度量》教学片段与赏析

立意炼就佳境 智慧成就精彩——特级教师华应龙《角的度量》教学片段与赏析
中 不 断渗 透 。从 而 让 学 生 感 受 到— — 爱 是 明媚 的 阳 光 , 给人 以 温暖 ; 是 盛 开 的 鲜花 , 人 以 芳 香 ; 爱 给 爱是 潺 潺 的
溪 流 , 润 万 物 的 成 长 ; 是 熊 熊 的 火 炬 , 燃 生命 的 希 滋 爱 点
望 。在 引导 读 书 方 面 , 关老 师没 有 在 方 法指 导 上 多 下功
学 生的 主 体 地位 , 引导 学 生 对 重 点词 语 进 行 品读 、 会 , 体
并创 设 各 种 情 景 让 学 生感 受到 走 搭 石 的 美 。 让每 个 学 生 都 能在 读 、 的过 程 中 感 受 美 , 感 受 美 的 活 动 中提 高 品 在
( 任编辑 责 周 昕 )
夫 , 是本 着“ 读促 解 , 解助 读 , 设 情境 , 验 角 而 以 以 创 体 色” 的 思路 展 开 教 学 。 如 在理 解 “ 调 有序 ” “ 波 漾 协 、清 漾 ” “ 影 绰 绰” 几 个 词 时 , 是 简单 地 让 同 学们 查 查 、人 这 不 字典就算 了, 而是 通 过 反 复 的读 来 让 学 生 理 解 , 会 词 体 语 的 内涵 , 受 句 中蕴 涵 的 美 , 到 了很 好 的 效 果 。 堂 感 收 本 课 的情 境 创 设 也 是 别 出心 裁 , 让 学 生通 过 亲 自演 练 、 动 笔 来写 感 悟 故 乡的 景 美, 更 美。 总之 , 人 这是 一 堂 生 动 、 成 功 的课 。 希 望 关 老 师在 今 后 的教 学 中 继 续 发 扬 , 我 为
生 : 当怀 抱 孩 子 的妈 妈 来 走 搭 石 , 小 心 翼 翼 地 踏 她 上 搭 石 ’0 了 一 步, 冈走 又退 了 同来 。搭 石摇 摇晃 晃 的, 觉 她 得 太 危 险 就 这 时 , 个 中年 妇女 走 了过 来 , 起 了孩 一 抱 子 , 稳 地 走 了过 去 。 稳

《角的度量》教学中的两大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角的度量》教学中的两大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菜 ,是各 自独 立 的 ,他 们 都 点 了两 个菜 ,服务员说 本店有两 个厨 师 , 他 们 做 每 个 菜 的 时 间是 相 同 的 。 到 了这 里 老 师 问 :在 这里 小 明 能发 现

餐 要 吃 烙 饼 ,烙 2个 、4个 、6个 ( 偶 数 个 ) … … ,然 后 3个 ,5个
角 .这 种 描 述 有 利 于 引 导学 生正 确 摆 放 量 角 器 。 华应 龙 老 师 的做 法 就
是 :先 用 量 角 器上 有 度 数 的 角去 重
生 “ 三重合 ” ,也 有 利 于 学 生 提 升
潜 意 识 . 很 快 看 到 量 角 器 上 的
面 , 即使 看 到 了量 角 器 上 的 ‘ 角’ . 也 不 知 道 怎 样 才 能 使 量 角 器 上 的 ‘ 角 ’与 所 测 量 的 ‘ 角 ’重 合 。 ”
… …

在 教 学过 程 中 。让 学 生 真 正
的过 程 ,感 悟 数 学 学 习 的价 值 。
年级的 “ 烙 饼 问题 ”一 课 ,通 过 小 明 一家 一天 的 主题 活 动 把 烙 饼 问题
每 人 都要 与 另外 两 人 玩 一 局 .一 共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大 大 提 高
了 。这 是 很 成 功 的 一个 课 例 .结 果 该 节 课 获 得 了鹤 山 市 优 质课 比赛 一 等奖 。 关 注数学 的 “ 根” .我 们 就 要 创设真正有 “ 根 ” 的 教学 情 景 和教 学 模 式 ,让 学 生 得 到 思 维 的 锻 炼 , 引 领 学 生 真 正 经 历 学 数 学 、用 数 学
上的 ‘ 角” ’和 “ 不 知 道 怎 样 才 能 使量 角 器上 的 ‘ 角 ’ 与 所 测 量 的 ‘ 角 ’重 合 ” 。从 这 里看 .刘 教 授 讲 的 “ 角 的 度量 的本 质 ” 是指 用量 角

《我这样教数学》读书心得

《我这样教数学》读书心得

《我这样教数学》读书心得假期里,我认真地阅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

此书详细的记录了华老师的课堂教学。

每节课都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个环节来描述。

我认真阅读后,顿生感慨与敬意之情。

下面说说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一、华老师课堂语言丰富精彩。

在他的课里,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

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

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

”“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

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

”“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乐观地迎接挑战。

华老师认为:教和学是一回事,设计一节课,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

最根本的是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

内容决定形式,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

备课时,对于教学内容和环节,我们应该多多地追问“为什么”。

比如在角的度量教学中,只是多问了两个为什么,顺着学生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

华老师备课前的问题与困惑是:1、我们让学生测量了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了吗?2、“角的度量”一课教学法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点?量角器的结构很复杂,量角之前先要认识量角器,那认识量角器的什么呢?怎么认识量角器?3、我们的教学法有三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

以前我们只是教量角的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可以给学生什么样的方法和思想呢?围绕以上问题,华老师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思考消化,和老师们交流,比较选择等等过程,最后定出了角的度量一课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开展教学:华老师是乐观的人,乐观的面对挑战。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范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范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范文)第一篇:角的度量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范文)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单元(课)的基本数学概念度量角的单位大小是1度2.单元主要内容及课时分配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时。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角的度量,在这一单元中安排了线段、直线、射线,角(一课时),角的度量(一课时),角的分类(一课时),画角(一课时),练习七(一课时)(机动一课时)这几项教学内容。

线段、直线、射线主要学习三种线的特点、联系及区别;角主要学习角的概念,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度量主要学习认识量角器,理解度量角的单位——1度,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角的分类主要学习五种角的特点及它们的大小关系;画角主要学习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3.教材编写意图从教材的编排顺序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这几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叫做角;学会了测量角,才能学习角的分类,才能学习用量角器画角。

从角的度量这一课来看,教材为我们呈现出了这样几部分:1、为什么要准确测量角?精确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需要测量角;2、测量角用什么来作单位?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记作1度;3、测量角用什么工具?把半圆分成180等份制成的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4、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

整节课的安排逻辑性强。

4.教学内容蕴涵的数学思想度量的性质叠合性5.我的思考关于角的度量一课,以前就看过华应龙老师的关于本课的教学实录,今天郭加霞教授在给我们讲座时也指出度量的本质是比,度量的性质之一就是叠合性。

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想就抓住度量的性质叠合性来展开教学。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重合两个角是比较容易的。

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就要求学生能够在量角器中找到角。

量角器上任意两条不同的刻度线,就组成了大小不一的角,中心是所有角共同的顶点。

然后提高要求,一定要找到一条边为零度刻度线的角。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

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

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主要设想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

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

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

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第一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感觉真的很是自在,无聊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之后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堂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时,心理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

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

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

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联系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

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

《角的度量》教学中的两大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角的度量》教学中的两大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角的度量》教学中的两大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角的度量》的教学,是一个公认的老大难问题。

北京教育学院的刘加霞教授对《角的度量》的多次前测发现,约80%的学生存在各种摆放量角器的错误。

这是量角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后续的问题不可能解决。

刘教授还指出:“学生理解角的度量的本质有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学生看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另一方面,即使看到了量角器上的‘角’,也不知道怎样才能使量角器上的‘角’与所测量的‘角’重合。

”我对错误摆放量角器的学生代表作“为什么这样摆放量角器”的个别访谈,他们都说不知道?我用阿德勒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揭示法揭示,发现原来高达80%的学生错误摆放量角器,是潜意识的原因,这个原因导致“学生看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和“不知道怎样才能使量角器上的‘角’与所测量的‘角’重合”。

从这里看,刘教授讲的“角的度量的本质”是指用量角器上有度数的角去重合所测量的角,这种描述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华应龙老师的做法就是:先用量角器上有度数的角去重合要量的角,并把它作为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的整体思路。

那具体的摆放方法应是“用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即中心点)去重合要量的角的顶点,用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去重合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上的角的终边去重合角的另一条边。

”简单地说,就是“三重合”,传统说法的“两合”,不一定是正确的摆放,有时还是错误的摆放,如苏教版教材P20.6第三图。

可见,传统的“两合”的说法不利于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为了方便学生“三重合”,也有利于学生提升潜意识,很快看到量角器上的‘角’,从而“使量角器上的‘角’与所测量的‘角’重合”,我还在量角器上面设计了可大可小的红角,用这个红角容易与要量的角完全重合(同时也蕴育“重合——相等”的逻辑思维),“摆放难”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因为学生的量角器上,这个红角是由红色的0°刻度线和活动边红线组成的,所以深圳市大勘小学的陈柏汝同学用后写道:要是量角器“中间的东东(指活动边红线)拆了后,好像就不可以量角了。

(精选)《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精选)《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

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

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

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有人说“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

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有以下靓点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专家关于《角的度量》的论述

专家关于《角的度量》的论述

专家关于《角的度量》的论述曹培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上海市静安教育学院副院长角的度量是一个绕不过去必须学习的的数学基础知识。

谁都知道,它不仅是立体几何里学习面面角与线面角的基础,也是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

孙晓天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数学课标制定小组组长如果小学阶段把量角处理成照本宣科的技能教学,学生虽有动手的机会,但教育价值有限,做的也多半是无用功,对此我们一定要心中有数。

小学阶段的度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与训练,而是为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准备的沃土。

它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

……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本领。

现实告诉我们,技能教学需要“革命”并非危言耸听。

有些事情已经到了不改不成的地步。

编者学习了以上两位专家的论述后的一点感受:现在,一条很时髦也是很科学的理念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那么,究竟哪些东西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呢?这里面大有学问。

就基础知识而言,像“度量”、“进位加”、“退位减”等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用。

就《角的度量》而言,不只是对继续深造的学生有用,而且对大多数将来打工务农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做一个齿轮,还是撑一根棍子,都要用角度的原理。

可见,越是数学成绩不好的同学,越要学好《角的度量》。

华应龙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以前我们教“角的度量”时,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不少学生还是不会量角,量角器都不知道怎么摆放;我们讲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但没有讲量角的实质是什么,缺乏整体把握。

曹培英量角器的使用历来是一个难点。

难在何处?怎么解决?年复一年,有人在思索,有人在实践。

早就有教师仔细观察了学生最初使用量角器的过程,发现他们往往将被量角的顶点放在量角器的圆弧上,而且常常分辨不清该看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

由此,形成了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着重教会学生怎么放量角器,怎样读刻度。

进一步,还概括了“心对点,线对边,度数就看另一边”等要领。

角的度量华应龙

角的度量华应龙

角的度量执教:华应龙单位: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材分析】关于《角的度量》一课我的问题和困惑是:1.以往的教学,我们让学生量了很多的角,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了量角的用处吗?量角的大小是屠龙之技,还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2.《角的度量》一课教学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点?量角器的结构很复杂。

量角之前先要认识量角器,那认识量角器的什么呢?怎么认识量角器?教师交代“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到底是为了让学生会去量角,还是为了教师教时表述的方便?教学中简要概括出了“二合一看”、“0度刻度线在左边看外圈,0度刻度线在右边看内圈”等话语,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量角?3.我们的教学有三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

以前我们只是教了量角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这一节课可以给学生什么方法和思想的提升呢?经过查阅资料,思考消化,和老师们交流,比较选择,最后我确定这样来解决这三个主要问题:1.关于情景问题。

刚开始,我搜寻生活中的角,发觉生活中的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多数的角是直角。

后来发现衣柜里衣领的角就是千差万别的,我很兴奋。

进而发现牙刷上也有非常讲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的角……怎么设计出好的问题情境呢?开始,像我讲“初步认识分数”一样,创设一个父子对话的情境,很有趣。

因为在电话中对角的大小是没法比划,也不好拓印,必须量化表达的。

什么图形呢?扇形玻璃,一个圆心角60度,另一个圆心角150度。

学生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

用60度的角去比,分别是1倍、2倍多。

如果再用30度的角去比,精确些了,分别是2倍、5倍。

如果不是这样正好整倍数的呢?用来量的角再小一些就好了。

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编写目的,又很好地解决了教材上用小角量角不易操作的问题。

可是,和老师们讨论时,觉得这个情境不真实,是“伪情景”。

再创设什么情境呢?我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搜寻着。

我画出一个滑梯,又画出一个角度小一些的滑梯,想让学生选择喜欢玩哪个滑梯。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与反思同学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大部分同学认识量角器,但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

四班级同学新奇心较强,简单激发学习爱好,可以最大限度地予以同学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舞同学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是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育同学的动手操作技能,初步建立1°、2°、5°、90°、60°、155°角的表象,进展空间观念。

3.通过观测、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同学经受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掌控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敏捷、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

二、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课件出示角师:〔板书:角〕角由哪两部分组成?生:它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师:〔板书:顶点、边、另一条边〕课件演示:角在变……?〔变大〕,角在变……?〔变小〕。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生: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它开叉的大小有关。

〔2〕课件出示两个角师:猜猜看,哪个角大?生:角2大。

刚才大家的猜想都是凭眼睛观测的,那么角2比角1究竟大多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2.学习新课“同学们,度量角的大小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控哪些数学知识?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数学问题〔课件出示〕阅读教材第40页。

”〔1〕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它是怎样规定的?〔2〕量角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怎样制成的?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师:我们把圆分成360等份,其中的1份就是多少度?生:1度,我们把它记作1“度”,这个“度”就是计量角的单位,1度可以简写为“1°”。

师:你还有什么收获?同学回答后老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得度量教学设计>
华应龙老师
一、引入,产生量角得必要
1、(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
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几年前教以这节课时,我也觉得很困惑,因为在备课得时候,我就觉得没有什么探究必要。

我发觉生活中得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多数得角就是直角。

后来发现衣柜里衣领得角就就是千差万别得,我很兴奋。

进而发现牙刷也有非常讲究得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得角……经过反复搜寻、思考与讨论,我觉得角得奥秘太多了,今天得这节课例,华老师也引用了滑滑梯得情境,这样既有趣又能引发学习需求得情境,调动“学”得兴趣,让学生愿意学。

2、师:那么滑滑梯得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我们就需要量出角得大小。

生:可以用量角器量
师:会量得举手
尝试:用量角器量一量角2到底多大。

独立尝试——生演示(方法不就是很准确)
学生自主尝试,教师相机诱导。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得一句话——“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东西。


二、认识量角器
1、师:我们先不去研究到底有多少度,瞧到这个量角器,这么复杂您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两圈数字到底瞧哪圈数字
生2:角就是尖尖得直直得,量角器怎么就是圆圆得。

师:还有其它问题吗?(学生思考)虽然没有人回答,但大家都在思考
生3:外面一圈就是什么用得?
生4:为什么左边就是外圈大,右边就是内圈大。

2、师:我们来讨论第二个同学得问题,量用器就是用来量角得,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
生1:不就是,因为那里虽然有一条就是直得,但另外一条就是弯得。

师:角就是两条射线……
生2:这里就是一个直角(指向量角器得90度)
师:同意吗?那么这个角得顶点在哪儿?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
表达。

生:中心
师:对,这个点我们就叫量角器得中心,这一条边就是0,我们就叫她0度刻度线。

另外一条呢(90度刻度线)
到底要认识量角器得什么?学生第一次拿着量角器得时候,一定就是手足无措得,原来学生找不到量角器得上得角!因此,我让学生讨论这就是不就是角,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于就是华老师通过让学生先在量角器上画角再量角吗得策略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得本质。

重合。

华老师引导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角,知道了角得顶点就就是心中,知道了教师有两条射线组成得,知道最外圈得圆弧在量角得时候用不上,那只就是角得张口,因为这一连串得引导,量角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师:90度还有个简单得写法——90°。

师:在纸量角器上画出一个90度得角。

想一想,顶点得哪里?画长画短有关系吗?
这一问就是这一课得关键,以往得教学,我会直接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通过模糊得图形得比较让学生得到清晰得知识,进而让学生发现角得边长与角得大小没有关系。

而华老师就是建立在画得基础上,其实画角应该就是下节课得内容,华老师在这一节课上就让学生画一画,就是我很不能理解得。

在反复思考之后,我才理解到,早知量角器上画角,与让学生在白
纸上画角就是不同得,在纸在探索量角器上画角其实就就是再认识量角器,而在白纸上画角就是应用量角器。

华老师让学生在纸量价齐上画出直角,既就是认识量角器,又就是认识刻度,在体会了低能带电荷变得关系得同时,也体会边长与角得大小得关系。

这就是多么高明得一个设计呀。

4、师:在第二个纸量角器上画一个60度得角。

尽可能与同学画得不一样。

(展示两个作品——左右两边得角)
师:相同得就是60度,什么不一样?
生1:位置不一样
生2:边画得地方不同。

生3:边长不同
生4:两条边所夹得角得方向不同。

师:对,也就就是开口方向不同。

我们还发现这里就是外圈就是60度,而另一个就是内圈就是60度。

现在您们知道内圈与外圈有什么用了吗?
生:左边就就是内圈,右边就读外圈。

师:说得真好,其实我们也可以不用去记左边右边,这里有一条0刻度线。

我们知道0就就是……对,就就是表示开始,我们只要记住从0这里开始了。

5、师:在第三个纸量角器上画上一度得角。

师:太难了就是吗?这里有没有标出1度呢?其实从边开始
得一小格就就是1度得角。

师:能找到多少个1度多得角?
对,全世界都规定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度。

感觉到1度得角很小很小对吧?
以前,我们习惯于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可以掌握得部分,这种狭窄得视野使我们瞧不到解决问题得整个系统。

当我们先见森林,再见树木时,我们对各个部分得重要性就有了更好得理解。

瞧来,我们小学老师为了更有效地教学生学,真应该“变成小孩子,习惯于感知性思维,着眼于全局,而不仅就是局部。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得方法要根据学得方法,学得方法要根据做得方法。

”像华老师这样认识量角器,不就就是依据了量角器得做法吗?
6、师:在第四个纸量角器上画一个157度得角。

展示作品。

作品1:正确(简评)
作品2:(画了一个23度得角)
生1:这个角接近140,不就是接近160。

生2:应该从0度刻度线开始画,而她从180度开始画了。

7、有收获吗?有些问题就是不就是解决了?
三、运用量角器。

1、观察刚才画得四个角,有什么相同得地方吗?
生1:顶点相同,还有一条相同得横线。

生2:都就是从0度刻度线开始画起。

认识了量角得本质,华老师又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角,再交流在画角得时候有没有相同得地方,这样顺势就可以引出了“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得角”、“度数得写法”等。

在这一环节中,华老师引导学生先瞧先找,先思先画,先试先量,先想先说,正确得地方教师就充分肯定,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教师就组织一起探讨。

教师得教与学生得学相辅相成,重要得就是:学习活动就是顺着孩子们好奇,探索得天性展开得。

真正实现了“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2、您从量角器中能瞧到什么?
生1:瞧到180个1度得角。

生2:有18个10度得角。

生3:有14个蓝色得数字。

生4:360个5刻度得角(师:可能要琢磨琢磨这句话)
生5:瞧到了两个直角。

师:我们已经有一双数学得眼睛,有些同学画了就瞧到,不画就瞧不到,相当于穿马夹就认识不穿就不认识。

我觉得这一问等于就是对量角器得再认识,孩子们已经能在纸质量角器画角了,现在又来进一步观察180个刻度,又来找到10度得角得个数,找到14个蓝字等,都就是让学生进一步得感知量角器。

不仅学生知道了怎么找到度数,更知道了两
脚重仓者得其它数学奥秘。

3、师:量一量角2就是80度还就是100度?
生:同桌交流量法。

反馈:
生:要对准顶点,对准0刻度线。

师:那这个有什么问题吗?(没对准一点)
(演示学生在认真校正)——这个过程得记忆
师:那谁能说说量角得过程了呢?
生1:先对准顶点……
生2:我有补充,应该瞧另一条边有多少度。

师:其实就就是把量角器上角与要量得角重合在一起。

以前我们教“角得度量”时,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不少学生还不会量角,量角器都不知道怎么摆放;而今天,学生教会量角了,并且理解了量角得本质。

也正因为理解了量角得本质,学生变得“自能”“自得”了。

为什么以前我们那么费力地教,总结概括出“二合一瞧”等要领,学生学得效果反而不好呢?瞧完这节课,我明白了,因为以前得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们讲了“角得顶点与量角器得中心重合,一条边与0度刻度线重合,瞧另一条边所对应得刻度”,但没有讲量角得实质就是什么,缺乏整体把握。

“二合一瞧”等要诀,瞧似简洁,颇得要领,其实这就是我们成人得偏好,对孩子来说却就是不得要领得,要孩子们想象出这四个
字背后得内涵就是挺难得。

因为孩子们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得词语反而增加学习得难度。

而在本节课,当学生已进入洞口,感觉恍惚得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量角其实就就是把量角器上得角重叠在要量得角上”一语点破,就是可以为学生得量角操作提供表象支持,促进学生更顺畅地操作得。

四、练习。

1、师:瞧瞧角3,比一比与角2一样大吗?去量一量
生:一样大
师:我们又证明了角得大小与边得长短无关。

量一量角4(钝角)角5 角6(开口方向不一样)。

2、教师用简笔画画出足球门
拓展交流:德国足球博物馆放着量角器,说明射门角度得精准。

3、风筝高度怎么量?
我得感受:
在华老师瞧来,教与学就是一回事,应当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得就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

这一次教“角得度量”,华老师只就是多问了两个为什么,顺着学得路径去思考教得路径。

我们得教学不仅仅就是要把事件做正确,更重要得就是首先要把事件做正确,更重要得就是首先要把思考做正确得事。

其实,学生就是天生得学习者,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得我们往
往会好心地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得事。

教师得教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就就是要把握“做”得本质, 老子说得好,“少则得,多则惑”,好得老师一定要让学生一课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