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与应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

与应对策略的探索

南京市江宁区桃红中学赵家祥

【内容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适应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新理念——课堂讨论成为老师们普遍采用的

课堂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讨论这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被泛化了,没有真正

发挥其实效。本文仅就讨论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简要谈谈个

人看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问题原因策略

讨论应用于教学自古有之。我国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自觉地运用

讨论法,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礼记·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就是告诉我们要重视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增长

自己的见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流就有了两种思想,两

种思想的碰撞,还可能产生更新的思想火花”。如今,随着新的课程理念逐渐

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已成为一种教学

时尚,是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

讨论,本身内在地蕴涵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合作的课堂氛围,意

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

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围绕问题进行有效讨论,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局面,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

增强和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获得在个体学习中所不能获得的东西,进而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有效的多元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用智慧启迪智慧,在互动式的交流研讨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讨论教学被广泛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但是能体现讨论的真正意义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却并不多见,讨论策略的实施,仍存在一些有待于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的问题。本文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作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更好地焕发课堂讨论的魅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讨论目的不明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教学过程中,讨论是家常便饭,大多数教师的课都有讨论环节,有的一堂课要学生讨论五六次甚至更多。有许多时候,前一个问题还处于收尾状态,后一个论题已接踵而至。“请同学们回过头去,四人一组,把这个问题讨论讨论”,这是老师们在课堂上经常说的一句话。至于通过讨论,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实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则考虑甚少。整整一堂课,问题就好比是接力棒,学生就是运动员,课堂讨论就像一场接力赛,学生疲于应付,但整体感觉教学内容不足,教学实效欠佳。而有的课堂上,讨论又成为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就像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时间宽裕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时间紧凑时就打个“短平快”,学生刚进入有时还未完全进入讨论的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这样的讨论,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讨论的质量也因

此而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曲解了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对讨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认为讨论仅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实现生生互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似乎有了讨论就等于落实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把讨论看成是课堂的点缀,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或者以讨论代替课堂教学。缺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生成性。再者,从目前学生的座次来看,大多是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适当考虑学生的视力而进行排位次的,至于学生的学科优势问题、性格问题、人际交往能力问题等影响协作成效的因素却考虑较少,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前后桌四人随便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进行讨论交流问题,其结果的实效性则就另当别论了。

(二)讨论的问题或浅或深,缺乏讨论的价值。

论题应当具有讨论的价值,否则,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去讨论,什么问题都要讨论,无疑是将讨论形式化,即耽误了时间,有没有实际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有时太浅显,学生一看就知道问题的答案,有时问题的答案就在教材中用黑体字明显标注着,这样组织讨论,看似学生非常“活跃”、甚至是借此机会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僵死的,丝毫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有位老师在讲《犯罪应受刑罚处罚》一框内容时,让学生讨论“犯罪的三个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三个特征就在教材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有时老师设置的问题太综合、深奥,学生看到问题,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有个教师在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框内容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有什么联系”,结果是很少听到学生交流的声音。就刚刚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来说,不但对科学发展观缺乏了解,就连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关

知识也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去讨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落实科

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无疑是难为学生,结果是“萝卜炒萝卜,最终还

是萝卜”,讨论毫无效果。产生以上状况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要求学生讨论的

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不能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认知的盲点、疑点、模糊点和发散点处设置问题,问题缺乏讨论

的价值,致使课堂讨论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有效引领。

在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时,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刚提出一个问

题,教室里立即一片喧哗声,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仔细观察一下,发

现有些学生的确是在按照要求在积极思考交流讨论的问题;可也有的学生互不

倾听,你说我也说,甚至故意唱反调;有些学生乘机聊天或做些课堂上放松的

事情;有的学生干脆一言不发,等着听别人得出的答案。在一堂初一上学期的

思想品德课上,笔者还看到这样的情形:个别同学勾肩搭背,大叫大嚷,还嫌

不过瘾,就离开自己的座位与其他组的同学吵闹,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失控。

在常态课中,上述现象表现的比较突出。在公开课上(可能已经过事先的演练),我们发现,学习成绩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多,尤其是

好学生经常代表小组发言;绝大多数的学生则扮演了群众演员的角色,未经独

立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了答案和信息。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过

于“活跃”的学生能从讨论中获益多少呢?这是个未知数。学生在讨论交流的

过程中,彼此之间受到多大的启发,这也是个未知数。

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在干什么呢?有的教师在守卫自己的三尺讲台或面

无表情的袖手旁观,或只顾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像个警察一样严肃地走来走

去,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