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c0534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1.png)
《边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真谛。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语言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简介小说背景: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纯真爱情和传统道德的故事。
2.理解小说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2)讨论小说主题,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生命的价值等。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翠翠:善良、纯真、坚韧、独立。
(2)分析翠翠的父亲:忠诚、敬业、有责任心、有爱心。
(3)分析翠翠的爷爷:慈爱、包容、有智慧、有担当。
(4)分析翠翠的男朋友:诚实、勤劳、善良、有责任心。
4.领悟语言特色(1)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真挚。
(2)欣赏小说中的精彩语句,如:“翠翠看着她,翠翠觉得自己也是一只翠翠。
”5.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翠翠与翠翠的父亲、翠翠的爷爷、翠翠的男朋友之间的关系。
(2)讨论小说的象征意义,如:渡船、河流、白塔等。
(2)拓展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四、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传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边城》,分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小说背景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809c534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2.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背景设定。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分析。
(3)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所表现的真挚的感情和人性的美好。
(2)认识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风情。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边城》情节的把握。
(2)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3)小说主题思想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3)对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小说的背景设定和故事梗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解读小说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练习巩固:(2)课堂练习:针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2. 参考资料:有关《边城》的研究论文、评论和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小说情节、人物关系等信息。
4. 网络资源:有关沈从文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访谈。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e2a61d7e81c758f5f71f6702.png)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文背景知识】1.沈从文有“文体作家”的称誉,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他对美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感去接近人生,永不厌倦地去“看”一切,他把对故土山水人情的眷恋之情极含蓄地隐伏在场景的铺排和细节的描写中。
作者是怎样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表现的? 你又是怎样认识的呢?2.小说的作者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寄寓他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那么,《边城》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怎样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3.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入手,把握翠翠、外公以及天宝兄弟等人物形象。
2.感受学习作品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描写和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能分析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作者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典质朴的现代典范小说语言。
揣摩其节制与含蓄的表达方式,准确把握人物及其心理活动。
训练突破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训练1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理清情节,并把握其线索,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
点拨1把握小说的情节,要注意整体了解故事梗概,行文的线索。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
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女儿陪嫁。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ba9d1d6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a.png)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手法。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介绍。
2. 小说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3. 小说的情节概述和分析。
4. 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小说的背景与主题2.1 小说背景1. 沈从文的生平简介。
2. 《边城》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3. 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2.2 小说主题1. 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共生。
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3. 命运与自由的选择和挣扎。
第三章: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3.1 主要人物形象1. 翠翠:纯真、善良、坚韧。
2. 傩送:热情、豪爽、正义。
3. 爷爷:慈爱、宽容、智慧。
3.2 人物性格特点1. 翠翠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2. 傩送的性格特点及其与翠翠的关系。
3. 爷爷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翠翠和傩送的影响。
第四章:情节结构与叙事手法4.1 情节结构1. 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 小说的重要事件和情节转折。
3. 小说的情节安排和叙事节奏。
4.2 叙事手法1. 客观叙述与主观描写相结合。
2. 视角的转换和多角度叙事。
3. 象征手法和暗示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
第五章: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5.1 阅读理解1. 小说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理解。
2. 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分析。
3. 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2 文学鉴赏1. 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风格特点。
2. 小说中的形象描写和氛围营造。
3.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价值。
第六章:课堂活动与讨论6.1 课堂活动1. 分角色朗读小说中的重要段落。
2. 小组讨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3. 创作小说情节的思维导图。
6.2 讨论问题1.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展现了人性的一面?2.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人物的命运?3. 小说中的传统习俗与现代思想如何冲突和融合?第七章:写作练习与创作7.1 写作练习1. 写一篇关于《边城》中你最喜欢的人物的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9c69725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0.png)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的背景和主题,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1.2 教学内容1. 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背景。
2. 阅读《边城》第一至第四章,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3. 分析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如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刻画等。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
2. 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
2.2 教学内容1. 阅读《边城》第五至第八章,深入了解翠翠、傩送、大老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2. 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纠葛。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事件,理解其对主题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1. 阅读《边城》第九至第十二章,关注情节的发展和重要事件。
2. 分析情节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影响,探讨作品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性考验。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边城》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困境。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1. 阅读《边城》第十三至第十六章,关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
2. 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主题元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第五章:教学练习与拓展5.1 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题巩固对《边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鉴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1. 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和作文题,帮助学生巩固对《边城》的理解。
2. 推荐与《边城》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鼓励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679b4b1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2.png)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理解其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烘托作用。
3. 学习小说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家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阅读并理解《边城》第一至第四章内容。
2. 人物分析: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爷爷、傩送等性格特点及其命运。
3. 环境描写:关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理解其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4. 语言特色:学习小说中的方言、土语,体会沈从文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小说中的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2)如何把握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性格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句子,体会语言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边城》第一至第四章,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命运。
4. 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描写,理解其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5. 语言特色:学习小说中的方言、土语,体会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六、教学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简述《边城》第一至第四章的主要情节。
2. 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具体情节说明。
3.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4. 找出小说中的方言、土语,并解释其含义。
七、拓展阅读1. 推荐阅读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如《湘行散记》。
2. 比较阅读其他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如《湘女多情》。
边城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
![边城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d03977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7e.png)
边城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边城(节选)字词梳理1.正音泅.水()茶峒.()傩.送()蚱.蜢()()蜈.蚣()牛犊()碧溪岨.()悖.时()惊讶.()喧阗.()棕榈.()怏怏.()吁.吁()歇憩.()睥睨.()糍粑..()()角隅.()答案:泅qiú,峒dònɡ,傩nuó,蚱zhà,蜢měnɡ,蜈wú,犊dú,岨jū,悖bèi,讶yà,阗tián,榈lǘ,怏yànɡ,吁xū,憩qì,睨nì,糍cí,粑bā,隅yú。
2.辨音吁.吁()呼吁.()茶峒.()崆峒.()自怨自艾.()艾.蒿()翘.尾巴()翘.首()答案:xū,yù;dònɡ,tónɡ;yì,ài;qiào,qiáo。
3.辨形茶()(dònɡ)()吓(dònɡ)()()不乐(yànɡ)()歌(yānɡ)()及池鱼(yānɡ)()()大国(yānɡ)牛()(dú)()职(dú)案()(dú)穷兵()武(dú)买()还珠(dú)幽()(huánɡ)()虫(huánɡ)彷()(huánɡ)()恐(huánɡ)答案:峒,恫;怏怏,秧,殃,泱泱;犊,渎,牍,黩,椟;篁,蝗,徨,惶。
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朦朦胧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粗鄙:粗俗。
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检点:查看符合与否;查点;注意约束。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变故:发生意外的事情,灾难。
2.词义辨析充斥充溢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
如:不能让质量低劣的商品充斥市场。
充溢:充满,流露。
如:孩子们的脸上充溢着幸福的笑容。
功效工效功效:功能,效率。
高一语文教案-边城
![高一语文教案-边城](https://img.taocdn.com/s3/m/d9da8fd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b.png)
高一语文教案-边城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提高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船夫等主要人物形象。
3.掌握小说的叙事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2.深入挖掘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小说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2.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船夫的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阅读小说,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翠翠手中的红绳子等。
2.分析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探讨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延伸阅读。
二、课后延伸1.让学生自主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等。
2.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探讨沈从文作品的共同特点。
三、课堂小结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后延伸阅读的完成情况。
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三、课后作业2.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
四、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边城》这部小说,培养其文学素养,提高其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b9054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0.png)
《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说《边城》的故事梗概和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梗概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文学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2.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小说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题材、主题和艺术特色。
二、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故事梗概,梳理主要情节。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翠翠母亲等人物形象。
3.领悟小说主题,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课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翠翠的性格特点。
二、案例分析1.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翠翠母亲之间的关系。
2.探讨翠翠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
第三课时一、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场景描绘、人物塑造等。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的关系。
第四课时一、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探讨作品所传达的社会价值观。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命运。
2.分享讨论成果,探讨作品对命运的诠释。
第五课时1.回顾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二、作业布置第六课时1.学生分享读后感,交流阅读心得。
2.选取优秀读后感进行点评。
二、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三、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边城》,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边城》这部小说。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课后加强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21b05a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2.png)
主题思想解读
描绘湘西边陲的风土人情,展现 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通过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 情纠葛,探讨生命的自然与真挚。
揭示边城人民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与抗争,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尊
重。
情感价值观培养
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人性之美, 培养善良、纯真的品质。湘西地区风景图 片或视频,帮助学生 感受小说中的自然环 境。
导入新课方法探讨
通过讲述与小说情节相关的故 事或趣闻,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 “你认为小说中的翠翠是一个 怎样的形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 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为 新课学习做铺垫。
03
课文内容解读与赏析
类似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沈从文的其他作品
《萧萧》、《长河》等,这些作品同样以湘西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当地的风土 人情和民间故事。
其他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
如汪曾祺的《受戒》、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这些作品描写了不同地区的 乡土文化和民间故事,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文化特色。
写作技巧在作文中的运用
环境描写技巧
Chapter
故事情节梳理与复述
故事情节概述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 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故事主要围绕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展开,通过她
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关键事件梳理
小说中,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展开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天保和傩送都 爱上了翠翠,但翠翠心里只有傩送。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不幸遇难。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老船夫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
通过对边城人民生活的了解,培 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之心。
高二必修五《边城》教案
![高二必修五《边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e203a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11.png)
高二必修五《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4.领悟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翠翠、傩送、翠翠父亲等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3.领悟小说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与命运的相互关系。
2.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层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
二、课堂讲解1.分析翠翠的形象:a.翠翠的性格特点b.翠翠与父亲、傩送的关系c.翠翠的命运与小说主题的关系2.分析傩送的形象:a.傩送的性格特点b.傩送与翠翠、翠翠父亲的关系c.傩送的命运与小说主题的关系3.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a.翠翠父亲的性格特点b.翠翠父亲与翠翠、傩送的关系c.翠翠父亲的命运与小说主题的关系4.理解小说主题思想:a.小说反映了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b.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c.小说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与命运的相互关系。
2.讨论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层内涵。
二、课堂小结2.强调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一、课堂练习1.根据小说内容,分析翠翠、傩送、翠翠父亲等人物形象。
2.结合小说情节,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课后作业1.阅读小说《边城》,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第四课时一、课堂分享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交流读后感。
二、课堂拓展1.介绍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长河》等。
2.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共同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堂小结2.强调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五课时一、课堂复习1.复习《边城》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知识点。
2.回答学生疑问,巩固知识点。
2.强调小说的艺术价值。
三、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边城》,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案:《边城》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案:《边城》](https://img.taocdn.com/s3/m/27d2a0a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02.png)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案:《边城》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分析翠翠、翠翠的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三、教学难点1.深入挖掘小说的象征意义。
2.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成就。
(2)介绍《边城》的出版背景和创作动机。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分析人物形象(1)翠翠:分析翠翠的性格特点,如纯真、善良、坚韧等。
(2)翠翠的父亲:分析翠翠的父亲形象,如忠诚、敬业、慈爱等。
(3)船总顺顺:分析船总顺顺的形象,如豪爽、善良、有担当等。
第二课时1.分析小说的自然美和人性美(1)自然美:分析小说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如山水、花草等。
(2)人性美:分析小说中表现的人性光辉,如真诚、善良、勇敢等。
2.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1)分析翠翠手中的红纸伞的象征意义。
(2)分析船总顺顺送给翠翠的银镯子的象征意义。
3.理解小说的深刻哲理(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结合小说,讨论如何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
第三课时(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课后作业(2)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进行仿写。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自然美和人性美,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较为到位,但对社会背景和象征意义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高中语文第3课边城课堂获奖学案+课后活页作业新人教必修5
![高中语文第3课边城课堂获奖学案+课后活页作业新人教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4c6ebfc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2.png)
高中语文第3课边城课堂获奖学案+课后活页作业新人教必修5高中语文第3课边城课堂获奖学案+课后活页作业新人教必修5一、整体把握1.理清节选部分内容的结构,并概括这篇小说的特点。
点读本文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章,虽是节选,但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与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这四章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表现了边城“天朗、风轻、水清〞的风景美,“淳朴、原始、和乐〞的风俗美和“古朴、善良、淳厚〞的人情美。
小说灵气四溢,宛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段古老人性的绝响.2.《边城》的主人公翠翠是爱和美的化身,试分析翠翠身上体现的美的特点,并分析作者之所以刻画翠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原因。
点读《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
(1)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2)孝顺、懂事。
比如第四章第2段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6、8段描写捉鸭的人少了、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表现了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表现了她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3)聪慧、矜持。
比如第五章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章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节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总之,翠翠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她天真活泼、乖巧善良。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8c2df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5.png)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高中语文边城教案(精选5篇)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要求,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教材和文本。
教材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中语文边城教案,欢迎阅读!高中语文边城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
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
《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
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边城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边城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6b0935cc175527072208c1.png)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边城学案及答案
【摘要】鉴于大家对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语文下
学期第一单元教案:边城学案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边城学案及答案
边城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为重点,※为难点)
★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学习方法】:诵读法(泛读和精读相结合)
【课文预习】:
1、字音字形:
放散(sàn)热气寻觅(mì) 喁喁(yóng)说话黑黝黝。
高二上册人教版语文《边城》教案
![高二上册人教版语文《边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8062c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d.png)
高二上册人教版语文《边城》教案高二上册人教版语文《边城》教案教学目的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络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表达的人性之美。
3.进展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重难点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络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表达的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根底。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仁慈。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风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安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新课改必修五《边城》教案
![新课改必修五《边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c1418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9.png)
新课改必修五《边城》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课改必修五,教材章节为《边城》。
内容包括对沈从文先生的这部经典小说的阅读理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语言特点以及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文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小说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启发学生对人性、道德、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重点:学习小说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天保等,讲解其性格特点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性格分析,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5. 分析小说情节结构,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6. 语言特点分析: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语言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文背景。
六、板书设计1. 《边城》人物形象:翠翠、傩送、天保情节结构:起承转合语言特点:朴实、细腻、生动2. 小说主题:人性、道德、社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翠翠、傩送、天保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情节进行说明。
(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
2. 答案:(1)翠翠:纯真善良,勇敢坚强;傩送:诚实守信,重情重义;天保:豪爽直率,善良热情。
(2)小说主题反映了人性的光辉与暗淡,展现了道德的力量,同时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bc1805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1a.png)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精选)教案: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这一章节。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对小说《边城》的背景介绍、主要情节、人物性格分析以及小说所表现出的乡土情怀和人性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边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乡土情怀。
2.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人性美的认识。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说《边城》情节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难点:小说所表现的乡土情怀和人性美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湘西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对《边城》产生兴趣。
2. 内容回顾:简要回顾小说《边城》的情节,引导学生回忆主要人物和事件。
3.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翠翠、傩送等,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
4.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乡土情怀。
5. 主题探讨:讨论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乡土情怀,引导学生思考小说背后的深层意义。
6.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7. 随堂练习:请学生简要描述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并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和乡土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边城》2. 时代背景:湘西风光3. 人物性格:翠翠、傩送等4. 乡土情怀5. 人性美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阅读《边城》全文,并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简要介绍。
2. 请学生分析小说《边城》中所反映的乡土情怀和人性美,并结合具体情节进行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小说《边城》的情节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小说所反映的乡土情怀和人性美。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相关作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和课堂实录(共三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和课堂实录(共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a1c79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3.png)
《边城》教案沈从文【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2ed484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3.png)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第一章: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边城》创作的背景,包括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分析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边城》的背景及作者沈从文。
2. 难点:分析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四、教学内容1. 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边城》创作背景及地域特色。
3. 作品中的民族风情及自然环境描写。
五、教学活动1. 教师讲授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学生阅读《边城》,了解作品背景及地域特色。
3.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民族风情及自然环境描写。
六、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风格,选读其他作品,并与《边城》进行对比。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 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介绍人物形象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四、教学内容1. 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2. 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分析和理解。
3. 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五、教学活动1. 教师讲授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学生阅读《边城》,分析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3. 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情节分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理解其内在逻辑。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冲突和悬念。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情节安排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节选)字词梳理1.正音泅.水()茶峒.()傩.送()蚱.蜢()()蜈.蚣()牛犊()碧溪岨.()悖.时()惊讶.()喧阗.()棕榈.()怏怏.()吁.吁()歇憩.()睥睨.()糍粑..()()角隅.()答案:泅qiú,峒dònɡ,傩nuó,蚱zhà,蜢měnɡ,蜈wú,犊dú,岨jū,悖bèi,讶yà,阗tián,榈lǘ,怏yànɡ,吁xū,憩qì,睨nì,糍cí,粑bā,隅yú。
2.辨音吁.吁()呼吁.()茶峒.()崆峒.()自怨自艾.()艾.蒿()翘.尾巴()翘.首()答案:xū,yù;dònɡ,tónɡ;yì,ài;qiào,qiáo。
3.辨形茶()(dònɡ)()吓(dònɡ)()()不乐(yànɡ)()歌(yānɡ)()及池鱼(yānɡ)()()大国(yānɡ)牛()(dú)()职(dú)案()(dú)穷兵()武(dú)买()还珠(dú)幽()(huánɡ)()虫(huánɡ)彷()(huánɡ)()恐(huánɡ)答案:峒,恫;怏怏,秧,殃,泱泱;犊,渎,牍,黩,椟;篁,蝗,徨,惶。
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朦朦胧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粗鄙:粗俗。
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检点:查看符合与否;查点;注意约束。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变故:发生意外的事情,灾难。
2.词义辨析充斥充溢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
如:不能让质量低劣的商品充斥市场。
充溢:充满,流露。
如:孩子们的脸上充溢着幸福的笑容。
功效工效功效:功能,效率。
如:立见功效。
工效:工作效率。
如:提高工效。
志哀致哀两词都表示哀悼。
其不同是:“志哀”强调用某种方式纪念来表示哀悼,“致哀”则强调表示哀悼。
类同雷同类同:大致相同。
如:样式类同。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原型原形“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是中性词;又指本来面目,是贬义词。
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中国乡土文学之父、凤凰之子——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等。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JP2〗究家。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
共有小说集、散文集70余种。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产作家之一。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JP〗2、探寻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3、故事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性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祖父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祖父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合作探究1.沈从文说:“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你是如何理解“忽略”的内容的?探究:《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深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人物的非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故事和阴影却被人们所“忽略”。
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买椟还珠”。
2.小说是如何体现人物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探究:沈从文先生笔下描写的是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小说集中表现了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及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翠翠无父无母,没有姊妹,只有和爷爷相依为命。
当爱情悄悄萌发而又无所适从时,她感到日子有点痛苦,曾胡思乱想过用出走的方式“惩罚”爷爷。
但这种“惩罚”的手段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的。
因此当爷爷用试探的口吻与她开玩笑时,她又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表达了对爷爷无限深沉的依恋,表现了她不是一个只顾自己幸福而弃他人于不顾的女孩。
爷爷也因为身边只有翠翠一个亲人而无不时时处处关心着她。
他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的爱情。
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翠翠不乐意,他就放弃。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关怀得无微不至,不让她坐热石头,惟恐她生病。
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传神地抒写了感人至深的祖孙情。
小说节选部分没有直接写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
傩送用最动人的歌声,没有任何物欲成分的歌声传达着对翠翠纯洁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没有因为同时爱上翠翠而反目成仇,出于良心和道德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总之,小说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
3.如何理解翠翠这一形象?探究: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少女。
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
因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祖父去寻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祖父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还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少女的羞涩,善良的心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
正当青春期的她,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面对爷爷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时不时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
在她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于一体。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HJ〗文苑小憩【美文欣赏】雨后沈从文“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当真等我?”“可不是,我看看天,雨快要落了,谁知道这雨要落多大多久,天又是黑了,我喊了五声,或者七声。
我说,四狗,四狗,你是怎么啦!雨快要落了,不怕雷公打你么?全不曾回声。
我以为你回家了。
我又算……雨可真来了,这里树叶子响得怕人,我不怕,可只担心你。
我知道你是不曾拿斗篷的。
雨水可真大,我躲在那株大楠木下,就是那株楠木,我们俩……忘记了么?你装。
我要问你到底打哪儿来,身上也不湿多少,头又是光的,我问你,躲到什么洞里?”四狗笑,四狗不答。
他不说从家中来,她便明白的。
她坐在那人身边去,挤拢去坐,垫坐的是些桐木叶。
这时雨已过前山,太阳复出了,还可看前山成片的云,像追赶野猪,只飞奔。
四狗坐处四周是虫声,是树木枝叶上积雨下滴的声音,头上是个棚,雨后太阳蒸得山头出热气,四狗头上却阴凉。
头上阴凉心却热,四狗的腰被两只手箍住了。
“四狗,”——想说什么不及说,便打一声呼哨。
因为对山有同伴,同伴这时正吹着口哨找人。
同伴在雨止以后又散在山头摘蕨菜,这时陪四狗坐的也是摘蕨菜人。
在两人背后有一个背笼,是她的。
四狗便回头扳那背笼看。
“今天怎么只得这一点?……喔,花倒得了不少。
这有莓咧,我正渴,让我吃莓吧。
下了一阵雨,莓是洗淡了,这个可是雨前摘的?我喂你一颗,算我今天赔礼,不成吗?”“要你赔礼?我才……”她把围着四狗的腰的两只手放松了,去采地上的枯草。
“我告你,我也总会有一天要枯的,——一切也要枯,到八月九月,我总比你们枯得更早。
”四狗莫名其妙,他说道:“我的天,我听不懂你的话,说什么枯不枯。
”“我也不一定要你懂,你总会有一天懂的。
”“让我在这儿便懂,成不成?”“你要懂,就懂了,再不得我说。
”她又想,聋子耳边响大雷,没得用处。
就“哧”的笑了。
四狗不再吃莓了,用手扳并排坐的人头。
黑色的皮肤,红红的嘴,大大的眼睛与长长的眉毛。
四狗这时重新来估价。
鼻子小,耳朵大,下巴是尖的,这些地方四狗却放过了。
他捏她辫子,辫子先是盘在头上,像一盘乌梢蛇,这时这蛇挂在背后了,四狗不怕蛇咬人,从头捏至尾。
“你少野点。
”说了却并不回头。
【大家文坊】边城:我所生长的地方沈从文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长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量由陆路入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该明白“镇筸”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
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
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
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获神守法。
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单独向深山中村庄走去,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
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
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
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自到营上领取一点银子,一份米粮,且可以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
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
人人皆很高兴担负官府所分派的捐款,又自动地捐钱与庙祝或单独执行巫术者。
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年老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旱暵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
春天常有春官,穿黄衣各处念农事歌词。
岁暮年末,居民便装饰红衣傩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苗巫穿鲜红如血衣服,吹镂银牛角,拿铜刀,踊跃歌舞娱神。
城中的住民,多当时派遣移来的戍卒屯丁,此外则有江西人在此卖布,福建人在此卖烟,广东人在此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