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题破山寺后禅院》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
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
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
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
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
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
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
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
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
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
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自学思考题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文化名人柳宗元创作的一篇诗作。
它描绘了一座寺庙的风景,以及作者在此寺庙内进行禅修的心境与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探究其艺术特点、主题意义以及影响。
1. 诗歌特点《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五言绝句,每首四句,字数合理控制在20个左右。
整篇诗歌以山寺禅院为背景,以禅修心境为主题,通过作者的描写与感悟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与理解。
2. 描写山寺禅院诗歌开篇即写下了这样一番景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里通过描绘楼高百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同时又通过“手可摘星辰”的形象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山寺禅院的敬畏之情。
接着,诗人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表达自己在这座山寺里安静、虔诚的禅修心境,以及对神秘而高深的禅修者的尊敬。
3. 表达禅修心境在描写山寺禅院之后,作者开始表达自己在禅修中获得的心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与禅修者的交流以及禅修者的身份。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通过描绘青山的不变与夕阳的多次升落,表达了宏观世界的恒定与个体人生的短暂,以及禅修者能超越个体存在而获得的宁静和智慧。
4. 考察主题意义《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中的主题是禅修与人生哲理。
通过描写山寺禅院与禅修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精神境界和内心修炼的追求。
通过与禅修者的交流,表达了智者的高贵和博学,以及他们在人生中不为世俗所困、不被功名利禄所动的精神境界。
从整首诗的结构上看,也展示了作者借禅修实现心灵自由和对人生的超越,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5. 影响与意义《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融合了寺庙风景与禅修心境,表达了作者对于精神境界和人生存在的思考与追求。
这种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对于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心灵境界的追求,引导人们超越功名利禄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文章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文章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的一首诗作。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从诗的意境、表达手法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的意境《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了作者在游山玩水之后,意犹未尽时,进入禅院内继续寻觅心灵的宁静与慰藉的情景。
全诗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山水与禅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内心追求的渴望与无尽的向往之情。
二、表达手法1. 自然描写诗中描绘了山水胜景,通过对山寺、禅院的细腻描绘,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
比如“空濛无物亦自宽”、“白云生处有人家”等句子,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氛围。
2. 对比手法诗中以山寺与禅院为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山寺作为外在的存在,象征浮华尘世;而禅院则代表内心的净土,具有超脱尘俗、追求心灵宁静之意。
这种对比愈发突出了禅院具有的独特魅力。
3. 借景抒怀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借景抒怀,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间浮华的回避。
诗句“破山寺后禅院,夕阳西下”,通过景物与时光的流转,营造出岁月静好、心境安宁的美好意境。
三、艺术特点1. 感慨抒发《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写景抒发作者对于内心寻求宁静的期待与向往。
通过对禅境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与感慨。
诗句“万径人踪灭,不学无人传”,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归零、超越尘世的渴望。
2. 音乐性诗作运用了平仄和韵律等手法,具有较强的音乐性。
这种音乐性使得整首诗的表达更加生动,增强了诗中情感的冲击力。
整首诗折中韵,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使得诗人的思绪似乎自然而然地流淌下来。
3. 内容丰富诗中通过对山寺、禅院和自然景物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于生活、人生和内心追求的思考。
通过多层次的描写,实现了内容的丰富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四、结尾总结《题破山寺后禅院》作为一首杰出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禅境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于内心宁静与心灵自由的追求。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诗: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修改稿)一君木子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评析此诗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一首五言律诗。
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山寺寂静,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注释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即早晨。
入:即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即早上刚出地平线的太阳。
照:即照耀。
高林:指高树之林。
竹径:小路两边是竹林。
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直达之意。
一作'遇’。
幽:即幽静。
禅房:即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指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俱:一作'都’。
但馀:只留下。
一作'惟馀’、又作'唯闻’。
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韵译早晨我走进了这古刹老寺,旭日初升映照着高树山林。
崎岖小路掩映通向幽深处,禅房周围花木繁茂且缤纷。
飞鸟喜明媚山光更加欢悦,清澈潭水亦令人爽神净心。
此刻山寺禅院现格外静寂,惟只听得敲鐘击磬之声音。
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2分)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4.“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3分)5.“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3分)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1、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答:“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3、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4、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5、答:不矛盾。
它是用了舛互的修辞手法。
用禅院的寂静衬托当时钟声入耳的清晰与作者自然的感受。
6、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7、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诗题,《唐诗三百首》作破山寺后禅院。
曲,一作竹或作一。
照,一作朗或作耀或作明;通,一作遇;花,一作草;俱,一作都或作皆;惟闻,一作惟馀或作但馀。
文译:大清早就进入古寺,初升的太阳才照到树林的高处。
弯弯曲曲的路通向幽邃的地方,禅房藏在花木深处。
照在山上的阳光使得鸟儿性情喜悦,水潭的倒影使人们心情空明。
此时此地所有的声音都寂静了,唯独听到寺里敲响起钟磬的声音。
欣赏:首联,不用对而对仗,为流水对。
清晨、古寺是主题,全诗就写清晨古寺见闻,二句就抓写景象细节,类似抓拍。
初日写清晨,高林含古寺,全句写清晨古寺。
颔联,一笔写下去,流水似的,称十字句。
若是对,称十字对或流水对。
应对没对,被首联提前对了,为偷春体。
曲、幽、深写古寺到位,不露痕迹,难怪欧阳修激赏。
颈联,写山水。
实写山和鸟,通过鸟悦来写,鸟悦则鸣,暗含清晨鸟叫声音。
虚写水和人,一虚潭影,二虚人心,三虚空字。
通过曲径,已到后禅院,所以很多人读出禅意。
尾联,前面都是所见,此写所闻。
似乎矛盾,七句写没声音,八句写钟磬音。
其实前诗句悦鸟性,我理解为是有声音的,后来没声音了,就到了万籁俱寂,后又有了钟磬音,这样解读就没有矛盾,中间有一停顿的无声世界。
细释:本诗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为偷春体(又名偷春格或换柱对格)。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偷春体。
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
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律诗所谓偷春格者,首联对,次联不对也。
本诗颔联为蜂腰体(格)。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蜂腰体。
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
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沈括《笔谈》以次联不对者为蜂腰。
本诗颔联为十字句,即流水句。
宋严羽《沧浪诗话》和魏庆之《诗人玉屑》:有十字句(常建“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是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 ing )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 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
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翻译赏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前言】《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清楚,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快乐。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翻译】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快乐,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荣,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洁怡悦。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常建。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前言】《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翻译】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1题破山寺后禅院朝代:唐代作者: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版本二)(馀通:余)译文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1、[清晨]:早晨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
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
一作“唯闻”。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概述《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常建所作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生动的笔墨,展现了禅院后的景色和禅宗的思想。
其中,破山寺后禅院的景象和禅宗中的虚无境界都被作者娴熟地描绘出来,使人们沉浸在并不物象的景色和禅意深深的感受中。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赏析。
诗歌赏析第一句破山寺后禅院斜,这句是诗的开端,诗人通过“破山寺后禅院”描述了禅宗的所在。
诗中的“破山”并不是描述山的破碎,而是形容禅院在山的后面。
这里的“破山”是一种修辞手法,以突出禅院的所在之处。
第二句老树栖霞音书断。
这句表达了禅院里的一片静谧,通过“老树栖霞”展现了禅院的岁月沉淀。
树木是自然界的长寿者,而禅院表示的是一种安静和宁静。
音书断,打破了人们以往对声音的依赖,更加强化了这个诗中禅院的太息之气。
第三句山寺有僧来未?钟声掩过夕阳钟。
“山寺有僧来未?”是诗人对禅院的疑问,这里的“僧来未”并非真正表示是否有僧人到来,而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期待和思考。
而“钟声掩过夕阳钟”,则是表达了禅院内钟声的悠远,以及禅院存在的特殊氛围。
第四句与竹争清静,无人见愁容。
“与竹争清静”是在描述诗人与竹子争夺清静的状态。
这里的“与竹争清静”是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表达禅宗思想,表示诗人深入禅宗境界,与竹子相处,共同追求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而“无人见愁容”则是表达了禅宗禅院的空灵和超越世俗的状态。
第五句故无所住,无所从。
这句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故无所住,无所从”意为没有固定的住处和追寻的方向。
禅宗主张超越一切,无欲无求,心灵的自由无拘束。
第六句何干他人喧喧。
“何干他人喧喧”表明了禅宗追求的寂静和对外界喧闹的超脱。
这里的“他人喧喧”表示诗人对于外界碎嘈和烦闷的态度。
第七句只有清风独自醒。
这句表达了禅宗中寻求清净和清心的追求。
禅者通过禅坐和静坐来达到心灵的超脱,与清风一同醒悟。
总结《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通过独特的笔墨手法将禅宗的景象和禅宗的思想予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及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及鉴赏【解题】此诗作年不详。
破山寺:即兴福寺,故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后禅院:寺后院。
寺庙一般分前、后院。
前院为佛堂,作法事所在;后院为僧人生活居住之区。
常建以善写静境著名,此诗为代表作。
中间二联被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为“警策”。
欧阳修则激赏“竹径”一联,以为不可及(《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三)。
此诗首联对仗,却为意复。
颔联则对仗不工整。
颈联的“空”字应为仄声却用平声,这都说明这首律诗还带有些古诗作法。
古寺:指兴福寺,即破山寺。
破山位于今江苏常熟。
兴福寺始建于南齐,至唐已为古寺。
高林:山上树林。
佛教称众生聚积的居所为“丛林”,故这里的高林亦含有称颂古寺之意。
禅房:修禅的屋所。
籁:本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自然界一切声音。
磬:佛家的打击器具。
清晨登山入寺,正值旭日东升,光照山林。
曲回竹径通向幽深,花木繁茂笼簇禅房。
青山日照绚丽多彩。
鸟儿于林间欢悦啼鸣,水潭清澈,映现身影,顿感天地物我融为一体,心境豁然澄明。
山寺此时万籁俱寂,唯有寺院的钟磬之音悠然而鸣,更显幽邈静谧。
此诗朴素自然而意旨深远,虽写澹逸情致,却深含禅机理趣,即使不主观地以禅心去感悟,也会自然地获得一种禅心的空明澄静。
【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注释】①竹径:一作“曲径”。
禅房:僧人的住房。
②二句意谓禅院幽美的环境使鸟儿感到愉悦,使人消尽杂念。
山光:指阳光在山岩上的反射。
潭影:指山色和青天在水中的倒影。
③万籁(lai):各种声响。
钟磬(qing):两种打击乐器。
鸣钟击磬,寺庙中用为作息信号,鸣钟表示开始,击磬表示结束。
【大意】我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古寺。
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上的树林。
茂密的翠竹林中,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通向寺后幽深的去处;僧人们居住的禅房,掩映在花枝繁茂的深处。
阳光照耀在寺后的青山上,鸟儿在欢快地歌唱;清清的潭水映照出空中的浮云和翠绿的山色,使人的心灵也像这潭水一样,感到清澈和洁净。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及译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
寺:这里指兴福寺,南朝时修建。
禅(chán)房:僧人居住的房屋。
籁(lài):声响。
钟磬(qìng):寺院敲钟表示活动开始,击磬表示活动结束。
磬,一种用铜或铁等制成的敲击器。
【大意】
我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古寺。
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上的树林。
茂密的翠竹林中,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通向寺后幽深的去处;僧人们居住的禅房,掩映在花枝繁茂的深处。
阳光照耀在寺后的青山上,鸟儿在欢快地歌唱;清清的潭水映照出空中的浮云和翠绿的山色,使人的心灵也像这潭水一样,感到清澈和洁净。
大自然中的一切声响仿佛都已经消逝;只有寺院中那悠扬洪亮的钟磬声,回荡在这幽静的山林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文解释】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词语解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版本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四)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
主题:这是一首题壁诗。
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给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嗢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丛深外。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馨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1)不矛盾(2)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多有禅院的钟馨之音,袅袅不绝。
(3)运用声衬静的方法,通过写钟馨之音衬托出禅院的寂静与肃穆。
(4)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3、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