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一.doc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类型和地貌特征。
2.了解海岸地貌的成因、分类和特征。
3.了解冰川地貌的分类、地貌特征和主要分布地区。
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新知预习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喀斯特地貌又称________地貌,是________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________和喀斯特________。
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3.特征:(1)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____ 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________。
________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2)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________,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________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3)溶斗又称喀斯特________,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
溶斗下部常有________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________。
(4)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________。
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________、____ ____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助学助记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二、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地貌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________、________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教案第一册
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综合思维)2。
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3。
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地区规模分布、形态人口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地形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
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
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②表现错误!(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逐步增大,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1)高原地区的聚落呈狭长的条带状。
()(2)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形态多呈条状分布。
()(3)陡坡开荒对下游地区没有什么影响.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百害而无一利. ()(5)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③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地理环境影响④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提示](1)√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条带状。
新高考普通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目录
新高考普通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目录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四节地球的演化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第二节风成地貌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第三节热力环流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三节海洋与人类第五章地球上的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城镇与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第三节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第二节地球的公转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三节天气系统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第一节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洋流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第四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第四节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城市地铁线路规划为背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与他人交流思想,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激发了对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知识点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2.分析不同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交通、城市建设、农业等。
3.举例说明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实际案例,如某城市地铁线路规划。
4.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如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表形态进行研究,如山地、平原等。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交通、城市建设等。
3.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总结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师总结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强调重点知识点。
3.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后思考。
(五)作业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总结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师设计评价问卷,了解学生对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进行教学反馈。
3.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学改进。
4.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第2章 第3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合作 探究 攻重 难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材料一 青藏高原聚落的分布景观图。
材料二 北方地区平原聚落。
问题 1 (区域认知)青藏高原的聚落为何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提示: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 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的生 长和人类的生存。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南方丘陵、山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 棋盘式,人口较多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 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1.读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 (2)题。
史前某村落沿 EF 线的地形剖面图
(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
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
原因分析
深切河谷两 高原
岸、狭窄的河 呈狭长的条带状 地区
漫滩平原
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 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 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 资源充足
洪积扇、冲积 明 显 的 条 带 状 或 蜿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
山区 扇和河漫滩平 蜒 分 布 于 山 前 或 沿 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
态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
自主 预习 探新 知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_生__产__生__活_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 括_房__屋__建__筑_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__产__生__活__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__然__、经济、_社__会_、交通、_技__术_、生态等因素的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湘教版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 学生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其表现。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表形态变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视瓶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其表现。
-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地表形态变化现象。
2. 教学难点- 理解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综合作用。
-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表形态的概念、类型和内、外力作用的基本原理。
2. 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视瓶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课堂练习法:设计适当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地表形态图片,如雄伟的山脉、壮观的峡谷、广袤的沙漠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探究欲望。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些美丽的地表形态,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表形态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1. 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类型(1)讲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即地球表面的各种起伏形态,包括陆地和海洋的形态。
(2)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如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让学生识别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2、掌握地表形态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发展 的具体影响。 3、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房屋建筑、 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的集合体。
山区:交通线路较稀疏。公路沿河谷或沿等高线呈“之”字形分布。 原 因 :起伏较小,工程造价低;运行安全。
技术的进步,高速公路、高铁通过桥隧工程克服地形限制在崎岖 山区修建。桥隧工程的优势:1.线路短;道路起伏小,利于提速, 节省运输时间、燃料。2,克服地形高程上的障碍,运行安全。3. 减少落石造成危险,4.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地形封闭,交通不便,制约了 该村的发展。
挂壁公路开凿前,郭亮村是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限制了 当地村民的活动,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探究 P45:郭亮村
一条公路,改变了一个 村庄的命运。议一议, 挂壁公路的开凿对郭亮 村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据此讨论地表形态与人 类活动的关系。
意义:郭亮村挂壁公路 的开凿,改善了当地的 交通条件,加强了对外 联系;促进了当地旅游 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外运, 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 了当地经济发展;提供 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 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人口大规 模聚居;因此聚落规模大,聚落形 态为团聚型或棋盘式。
地形对聚落规模、形态的影响
平原地区:聚落规模大、团聚型、 棋盘式、人口多。原因:地形平 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利 于农耕;利于区域平面布置,节 省建筑投资;利于交通发展。促 山区聚落 进聚落规模的扩大。
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目标与素养1.结合情境,分析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规模、形态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影响,达到水平2的要求。
2.对于给定的具体区域,能够分析特定区域典型地表形态对该地区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评估人类对特定区域典型地表形态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达到水平2的要求。
3.面对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达到水平3的要求。
4.能够独立设计科学的地形地貌的考察方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材料,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和信息,对人地关系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
情境与问题1.通过教材第45页的探究,进一步感受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通过古代聚落和当代聚落的分布特征,帮助学生总体上感受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我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图、部分地区的交通线路图等,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交通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4.通过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等活动,思考人类活动应该怎样减少对地表形态的破坏。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读图、讨论、讲述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2.通过讲授法、合作学习法、读图法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1.地形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地形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下列图文资料:“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11月出生,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
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师:悬崖绝壁上开挖的“生命渠”,反映了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改变贫困的奋斗精神。
湘教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2.2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4.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5.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3.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教学难点]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提问导入】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
高中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典型案例法:选取一些典型地貌的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东非 大裂谷、崇明岛等,渗透“变化”和“综合” 的观点,推测地质历史时 期的地质过程,预测未来的演变趋势,形成动态思维,关注地理过程分 析。
(3)概念学习法:本章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如地质构造、构造地 貌、褶皱、断层、冲积扇等,要抓住这些地理概念与其他地理概念的本 质属性上的区别。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技法概览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学习思路
(1)两个观点:一是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 变化之中;二是综合的观点,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 表形态骨架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3)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要侧重相互“关系”, 地表形态影响交通、聚落分布等人类活动,人类在活动中也对地表形态 产生深刻的影响。
2.学习技法 (1)直观式学习法: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野外实地考察(研学活动) 及实验模拟演示内力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的形成,通过动 态演示,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同时培养地理实践力。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本章概要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知识,学生还要有能力和品质的双重提高。
因此在本节课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模拟动手——设疑——探究——建立思维模型——探究等方式,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抽象的地貌形成原因形象化和具体化,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在高中地理体系中,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必须借助的重要知识,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对地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了,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对今后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堂课的地理韵味很浓,理论性又比较强,特别是其中出现的一些专门的地理术语比较多,使之成为目前高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但限于水平,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对地形的了解也往往流于表面,关注局部。
而无法对全球作出一个让自己都信服的解释。
2、根据平时对学生了解,对世界地形的成因等一些自然现象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本堂课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甚至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都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并且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湘教版必修1
【解析】(1)选A,(2)选B,(3)选C。第(1)题,由文字材料可知,该县90%以上的土 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谷地面积是制约 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第(2)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 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 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第(3)题,根据材 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受的洪水破坏力较 弱,由于该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慢,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 快。
【典例示范】 (2017·海南高考)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的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
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 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 难”。据此完成(1)~(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
典例 成都、 北方的村落
兰州、 南方的村落
武汉
(2)地形影响聚落区位。
平原
山区 和高
原
热带 地区
表现
原因
城市等聚落发 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 便利
一般气候寒冷,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 城市多分布在 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 山间谷地中 好
城市多分布在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
(3)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 路。 (4)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 区。 (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 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 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侵蚀地貌
C.河流堆积地貌 D.冲积平原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例信息“河流沉积物”可知,四地的地貌类型为河流堆积地貌, A、B错误,C正确。结合“河谷剖面图”“谷底”“谷坡”等信息可知,图示四 地地貌不属于冲积平原,D错误。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布局居民点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规模一般较大,人口较多
呈__团__聚__型、棋盘式 格局
南方丘陵地区和山区 规模一般较小,人口_较__少_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易误辨析] 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 网密布,有便捷的水运,适宜聚落发展。但是,在热带地区的平原气 候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人烟稀少,聚落极少分布,如南美洲 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2)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 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交通线。
(3)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 坡度较缓,利于工程建设和行车安全。
(4)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 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5)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 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3)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 平原地区
影响 限制较少
线路形态 呈网络状
山区 限制性因素较多 公路多呈“___之_____”字形分布
密度 大 小
(4)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 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 尽可能降低__工__程__造_价___,设法减少对__生__态__环_境___的破坏。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搬到、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板块上,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壳。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注: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陵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两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版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注:判断确定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地貌的依据: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一般成为山岭,有时也可成为谷底(地形倒置)。
②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向斜一般成为山谷,有时也可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③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④地堑: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2)褶皱与断层比较(3)地质构造规律及其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聚,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地区规模 分布、形态 人口 北方平原区 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南方丘陵、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较少 2.(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地形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
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
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表现⎩⎪⎨⎪⎧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逐步增大,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1)高原地区的聚落呈狭长的条带状。
( )(2)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形态多呈条状分布。
( )(3)陡坡开荒对下游地区没有什么影响。
(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百害而无一利。
( )(5)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③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地理环境影响④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提示] (1)√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条带状。
(2)×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线路受限较小,多呈网络状分布。
(3)×陡坡开荒往往带来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易发生洪涝灾害。
(4)×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而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5)D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聚落的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材料一青藏高原聚落的分布景观图。
材料二北方地区平原聚落。
问题1 (区域认知)青藏高原的聚落为何多分布在河谷地带?提示: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问题2 (区域认知)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与山地、高原地区的乡村聚落相比有哪些差异?提示:平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状、棋盘式的格局,人口比较多;而山区的聚落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比较少。
[归纳提升] 地形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不同地形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具体如下表所示:地区聚落分布聚落形态原因分析高原地区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条带状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农耕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密集地区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地区聚落分布特点西北地区多分布在绿洲上青藏高原多分布在河谷地区云贵高原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北方平原地区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南方丘陵、山区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1.读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史前某村落沿EF线的地形剖面图(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C.水文D.矿产资源(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M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形状可能是( )A.团块状B.带状C.网状D.棋盘状(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先民选择在临近河流的平原地区居住,这说明地形是当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第(2)题,M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其聚落会沿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材料盘山公路景观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该方式的原因。
提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
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修筑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小的公路。
问题2 (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提示: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缓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问题 3 (综合思维)图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提示: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归纳提升]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影响原则原因运输方式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低些,成本也较低河网密布的地区优先发展水运河网密布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线路走向山区的路线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缓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地面坡度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路程要尽量短些节约建设成本和少占用土地,保证运输安全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影响线网密度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比较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大平原地区密度较大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
因此交通线建设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
例如,上图中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2)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交通线。
(3)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坡度较缓,利于工程建设和行车安全。
(4)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
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5)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2.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
如图所示为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景观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左下方道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A.植被B.气候C.河流D.地形(2)建设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要是为了( )A.缓解噪声污染B.提高通行效率C.减少洪涝灾害D.增加科技含量(1)D (2)B [第(1)题,根据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可知,道路呈“之”字形与植被、气候、河流无关;山区由于地势起伏大,公路多选择呈“之”字形迂回前进的方式,故选项D 正确。
第(2)题,由材料可知,矮寨特大悬索桥跨越峡谷,附近人烟稀少,不可能存在噪声污染;在两座山之间建设大悬索桥,可以实现两座山之间直行,避免了迂回前进,提高了通行效率,故选项B正确。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材料一赣州市崇义县上堡梯田群因其景色壮观美丽而闻名遐迩。
这里梯田依山势开垦,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其场面蔚为壮观。
材料二鲁中山区某一自然村在20世纪50年代伐树作燃料,树龄几百年的大树也没能幸免,此后20年的时间中,该村洪涝灾害频繁,吃水都成问题。
问题 1 (人地协调观)我国山区多梯田,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提示:在梯田上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材料二中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提示:洪涝灾害加剧,地表水资源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多;下游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泥沙淤积加重等。
[归纳提升]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合理措施。
读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1)B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这样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第(2)题,梯田的修筑明显地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题组1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上述两大因素的影响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A.a B.bC.c D.d2.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①宗教中心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开阔平坦④河流交汇处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1.A 2.C [第1题,a处与b、c、d处相比地形更开阔平坦,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
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形开阔平坦,在河流的交汇处易形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