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优课教案

合集下载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发展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激励学生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活动“你认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层层深入分析,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感悟和体验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部分,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探索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理解、分析、归纳等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政府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展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习方法:材料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探究法等5.优越性活动五:展示材料、图片,学生结合材料及图片归纳优越性展示点评。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材分析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不少同学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可让他们讲一讲。

若班里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则他们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2.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法学法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

学法: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或王昭君)2.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 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为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的呢?请大家学习新课。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2.根据教材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1)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对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策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是如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被载入宪法)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5)学生讨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第12课民族大团结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因、含义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爱我中华》。

师:从这首歌里,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是什么关系?没错,相信当这首优美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团结》这一课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是如何相处,如何共同发展的。

我国有那么多民族,那国家是怎样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呢?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2.结合课前预习部分,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标注清楚。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师:我国有那么多民族,那国家是怎样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呢?(生看书,回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师: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大家用一分钟时间把第一目下的内容看一遍,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找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从书上找得很准确。

(教师幻灯片展示。

)大家从中能否看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什么?特点是什么?(鼠标点击强调。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一样吗?(不一样。

一个是自治区,另一个是特别行政区。

)师:对,不一样。

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为民族问题设置的,特别行政区是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而设置的。

民族自治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师:你知道我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吗?(出示地图,加深印象。

)师: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具有什么重大意义?关于这两大问题,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

初中历史人教版(部编)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12民族大团结

初中历史人教版(部编)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12民族大团结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备课标与教材】1、【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开篇的意义。

3、教材重点、难点重点: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70%学生能够掌握难点知识:60%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政策的作用和民族共同发展的表现。

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历史材料并联系历史上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 民族大团结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 民族大团结课程教学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一、课前小活动:金龙拍拍操(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活跃课堂气氛)二、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从歌曲当中可以领会到哪些词语,或者听完歌曲,你会想到那些事情?民族大团结,引出今天的课题。

三、教学过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机关。

3、特点:拥有自治权。

4、提出: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5、确立: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6、5个自治区的建立(1、内蒙古、2、新疆3、广西、4、宁夏5、西藏)7、历史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教师: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各抒己见。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前搜集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等资料,在课堂上开展一个民族知识小竞赛,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教师提问: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5.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1.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2.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题是探讨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中国现代史中取得团结的重要进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辨析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围绕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展开,重点讲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凤凰山抗日游击战、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困难时期的伟大团结精神,以及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和成果。

2. 教材特点本课的教材特点是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浓缩为40多分钟的教学时间,因此在讲解中需要抓住重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教学思路的串联和归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能够了解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认识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并辨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民族情感和道德观念。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思维、归纳思维等方法,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复杂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团结的热爱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和爱国热情,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互动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情感认知、案例分析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四、教学过程安排1. 自我介绍和课前预热(5分钟)通过自我介绍和简单预热,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前置知识展示(10分钟)通过图表或文字的方式,呈现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述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建立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3. 情境教学(25分钟)通过团队活动、小组竞赛、游戏等方式,营造团结协作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核心是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我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存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各民族和睦相处,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也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背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2.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重要影响。

3.分析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意义。

【教学难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爱我中华》《各民族大合影》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他们大致都集中在哪些地方?我国对少数民族都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政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引出我国有多少少数民族?通过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图片调动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民族大团结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教师:我国是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汉族就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共同开创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

展示图片:《满族士兵射猎图》《昭君出塞图》《回民支队》教师:上述图片中,我们能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展示图片:《中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展示材料: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意识到共产党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巨大作用,感悟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新疆的历史变迁,以及新疆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民族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3. 在课程中强调和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尊重他人、包容不同族群和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大团结”吗?这个概念重要吗?为什么重要?二、讲解1.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通过漫画、图片、文献等形式了解与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生们在观看图画的同时,评价时要按照三要素,即客客观,实事求是,多元思考。

2. 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过程通过讲解开展此单元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中可提出爱国、尊敬、伟大、平等、自由、友好等词语,认真对待教师讲解,真正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形成过程。

三、案例分析讲述新疆的历史变迁、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文化特点、民族分布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在认识新疆的过程中增强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同情,同时培养学生面对差异和冲突的能力。

四、小结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思考如何将学过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练习1. 完成小测验2. 参与小组讨论3. 设计海报或宣传品,呼吁各族群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新疆。

六、作业1. 在笔记本上做好本节课的记录。

2. 小海洋的西西联盟播客,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3. 回家后,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新疆的实际情况,并撰写一篇地理小议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开展,学生们可以学习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并增加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深刻理解。

同时,课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

2.难点: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内涵,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气氛。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2.设计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制作好PPT,以便进行课件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案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教学目标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2.知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把一元钱的纸币带来了吗?拿出来给老师看看。

教师出示50元人民币。

学生出示一元钱的人民币。

师:很好。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背面的文字,汉语拼音是哪几个字?生:中国人民银行。

师:除了拼音,还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学生回答后教师一一明确:依次是蒙、藏、维、壮。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适时引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不仅能方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是如何相处,如何共同发展的。

(二)合作探究: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师:带着问题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而灿烂的文明。

那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生: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师:在我国,汉族占了总人口的近92%,其余55个少数民族只占8%左右。

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能说说他们的大致情况吗?通过图片,师生共同了解少数民族。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2课内容。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本节课着重于让学生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以及所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此外,国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而采取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亦要使学生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地图和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2.通过举例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深层次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与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民族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民族大团结·风情篇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出示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的服饰图片,由学生判断所属民族。

出示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锡伯族·抹黑节庆祝图片,学生猜测图片节日及所属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丰富的图片及猜测思想,引发学生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

(二)民族大团结·回忆篇为什么我们说中国自古以来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起来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有关民族关系的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关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国民族关系一直和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展示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场景。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图片: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图片。

3.案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典型案例。

4.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5分钟)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图片和案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教学任务】【教学流程】展示提高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问题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问题3】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是什么?目前,我国全国已经建立了哪几个民族自治区?依据教材第61页《材料研读》说出各民族自治地方与祖国的关系是什么?【问题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请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21·师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前提],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区域]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依据],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权限]。

2师:出示问题,布置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考、交流。

生:阅读教材第60页第二自然段,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师总结: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师:出示问题,布置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考、交流。

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明确各民族自治地方与祖国的关系。

师总结: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目前,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关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师:出示问题,布置任务,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

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交流展示。

师总结: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全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部编版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设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2.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进行民族知识竞赛,让学生猜民族、品民俗、话历史。

学生通过民族知识竞赛可以意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并且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教师根据课本81页的小字,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引导学生说出民族区域自治。

通过民族知识竞赛的方式,创设历史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民族大团结》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民族大团结》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了解我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3、认识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习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新课导入看图片,回答问题。

1、西汉时期加强和西域民族友好交往的使者是谁?唐朝促进汉藏友好往来的女子是谁?2、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代:西域都护唐朝:汉藏和同为一家元代: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回族形成。

清代:设置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等。

教师补充: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更加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呢?导入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我国是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同学们阅读教材P60-61页内容。

回答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实现了制度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