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理想光学系统
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
第三节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对于确定的光学系统, 给定物体的位置、大小、方向, 求像的位置、大小、正倒及虚实 一、图解法求像 1、什么是图解法求像?
已知一个理想光学系统的主点(主面)和焦点的位置,利 用光线通过它们后的性质,对物空间给定的点、线和面, 通过画图追踪典型光线求出像的方法。
2、可选择的典型光线和可利用的性质: ① 平行于光轴入射的光线,它经过系统后过像 方焦点; ② 过物方焦点的光线,它经过系统后平行于光 轴; ③ 倾斜于光轴入射的平行光束经过系统后会交 于像方焦平面上的一点; ④ 自物方焦平面上一点发出的光束经系统后成 倾斜于光轴的平行光束; ⑤ 共轭光线在主面上的投射高度相等;
A H1 F1 B F2 H1′ H2
F1′ H2′ F2′
二、解析法求像 1 牛顿公式
物和像的位置相对于光学系统的焦点来确定,以焦点为
坐标原点,用x、x’分别表示物距和像距。 (2-3)
垂轴放大率:
y' f x' y x f'
(2-4)
2 高斯公式
物和像的位置相对于光学系统的主点来确定:以主点为 坐标原点,用l、l’来表示物距和像距。
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
实际光学系统只在近轴区成完善像。
如果某光学系统在任意大的空间中以任意宽的光束都成完 善像, 则该系统为理想光学系统。
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理论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理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 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透镜
实际光路计算公式
以u近似代替sinu
lk ' x'lF ' 1000 96 1096 mm 共扼距L l1 d l k ' 107 15 1096 1218 mm
理想光学系统
f h
tan Uk
Uˊk
f h tan U1
目 录 Contents
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理论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理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 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透镜
24
第三节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一、图解法求像
1、典型光线及性质:
1)平行于光轴的光线,经系统后必经过像方焦点; 2)过物方焦点的入射光线,经系统后平行于光轴;
2. 物像相似性:
四、讨论
一个正方体经光学系统成像后,成为非立方体。物与像不具有相似性。
垂直于光轴的任一共轭平面具有物像相似性。
dl ' dl
nl '2 n'l2
=
n' n
2
y nl
y nl
相片
以后讨论共轴系统成像=》 垂直于光轴的物平面和像平面
四、讨论
3. 共轭面和共轭点:
已知共轴理想光学系统 M 的两对共轭面 O1( O1 ˊ)、 O2 ( O2 ˊ)的位 置和放大率β1、β2 求:任一物点O的共轭像点
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一对主点、一对主平面; ★一对节点、一对节平面; ★一对焦点、一对焦平面;
(共轭) (共轭) (非共轭)
(J)
(Jˊ)
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简化图:用基点和基面的位置表征。
四、实际光学系统的基点位置和焦距计算
工程光学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理想光学系统
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1.针对位于空气中的正透镜组()0'>f 及负透镜组()0'<f ,试用作图法分别对以下物距 ∞---∞-,,2/,0,2/,,2,f f f f f ,求像平面的位置。
解:1.0'>f ()-∞=l a()'2f l b -=()f f l c =-=()/f l d -=()0=l e()/f l f =')(f f l g -=='22)(f f l h -==+∞=l i )(2.0'<f -∞=l a )(l b )(=l c =)(/)(f l d -=0 el(=)f=l2/ (f)()fg=l(=h)ll i)(+∞=2. 已知照相物镜的焦距f’=75mm,被摄景物位于(以F 点为坐标原点)=x ,2,4,6,8,10,m m m m m -----∝-处,试求照相底片应分别放在离物镜的像方焦面多远的地方。
解: (1)x= -∝ ,xx ′=ff ′ 得到:x ′=0 (2)x ′= (3)x ′= (4)x ′= (5)x ′=(6)x ′=3.设一系统位于空气中,垂轴放大率*-=10β,由物面到像面的距离(共轭距离)为7200mm , 物镜两焦点间距离为1140mm 。
求该物镜焦距,并绘出基点位置图。
解:∵ 系统位于空气中,f f -='10''-===ll y y β 由已知条件:1140)('=+-+x f f7200)('=+-+x l l解得:mm f 600'= mm x 60-=4.已知一个透镜把物体放大*-3投影到屏幕上,当透镜向物体移近18mm 时,物体将被放大*-4,试求透镜的焦距,并用图解法校核之。
解:方法一:31'11-==l l β ⇒ ()183321'1--=-=l l l ①42'22-==l l β ⇒ 2'24l l -= ② 1821+-=-l l ⇒ 1821-=l l ③ '/1/1/11'1f l l =-'/1/1/12'2f l l =-将①②③代入④中得 mm l 2702-= mm l 1080'2-= ∴ mm f 216'=方法二: 311-=-=x fβ 422-=-=x fβ ⇒ mm f 216-= 1812=-x x方法三: 12)4)(3(21''=--==∆∆=ββαnn x x2161812'-=⨯=∆x''fx -=β143''''2'121=+-=∆=+-=-∴fx fx x ββ mm x f 216''=∆=∴5.一个薄透镜对某一物体成实像,放大率为⨯-1,今以另一个薄透镜紧贴在第一个透镜上,则见像向透镜方向移动,放大率为原先的3/4倍,求两块透镜的焦距为多少 解:⇒ 2'21'1/1/1/1/1l l l l -=- ④6.有一正薄透镜对某一物成倒立的实像,像高为物高的一半,今将物面向物体移近100mm , 则所得像与物同大小,求该正透镜组的焦距。
理想光学系统
tan L ★显微镜视角放大率 tan f1 f 2
2-6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分类: 球面透镜(工艺简单) 非球面透镜(像质更好,工艺复杂)
d > tm 凸透镜 (双凸,平凸,月凸) d < tm 凹透镜 (双凹,平凹,月凹)
d
tm
思考:平行平板对光线没有汇聚或发散作用, 但若整体弯曲后呢?
二、透镜参数计算
透镜是由两个折射球面组成的光组。对于单个折射球面:
n' n n' n 由: l' l r
n
F
Q Q’
n’
F’
n’ r f’ n’ n 得: nr f n’ n
H H’ O
-f
r f’
C
结论:单折射球面在近轴区是理想系统,两主面重合。 提示:透镜在近轴区也是理想系统。透镜的理想系统模型, 是两折射球面理想光组组合的等效系统。
d f1 ' f 2
lF '
lH
xH '
蓝△相似 红△相似
f ' Q' H ' f2 ' H2 ' M 2 '
f1 ' M 1 ' H1 ' F2 N 2
f ' f1 ' f2 '
同理
f1 ' f 2 ' f ' f1 f 2 f
由图可知: F1’和 F’是第二光组的一对共轭点; x F 和 F2 是第一光组的一对共轭点。 x '
★一对主点、一对主平面; (共轭)
★一对焦点、一对焦平面; (非共轭,f和f ’不一定相 等,说焦距一般指f ’) ★一对节点、一对节平面; 理想系统的焦点、主点确 定后,焦距也就随之确定, 该理想系统的模型也就完全 确定了,从而可方便地建立 理想光学系统图解法和解析 法求像理论。
理想光学系统
第三节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几何光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求像,即对于确定的 光学系统,给定物体的位置、大小、方向,求像的位 置、大小、正倒及虚实。常用的用以求取物象位置关 系的方法有二种:一为图解法,一为解析法。 一、图解法求像
图解法求像的定义
已知一个光学系统的主点(主面)和焦点的位置, 利用光线通过这些基点后表现的性质,对物空间给 定的点、线和面,通过画图追踪典型光线的方法求 像。
工程光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总第三讲
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
Perfect Optical System
光学系统的具体结构(r、d、n) 实际光学系统与高斯(近轴)光学系统 研究光学系统成像的目的在于将高斯光学 完善成像的理论推广到任意大的空间,本 章的主要内容即介绍建立在高斯光学之上 的所谓理想光学系统,并研究理想光学系 统的主要光学参数、成像关系、放大率以 及光组组合和透镜。
可选择的典型光线和可利用的性质: ①平行于光轴入射的光线,经系统后过像方焦点; ②过物方焦点的光线,经过系统后平行于光轴; ③倾斜于光轴入射的平行光束经过系统后会交于像 方焦平面上的一点; ④自物方焦平面上一点发出的光束经系统后成倾斜 于光轴的平行光束; ⑤共轭光线在主面上的投射高度相等。 欲在理想光学系统条件下确定像点位置,只需 求出其对应物点发出的两条特定光线在像空间的共 轭光线,其交点即为所求像点。
总第三讲
3、主点与主平面
Q
Q'
h
f
'
h tanU '
F
U
H
H'
U
'
h'
F'
f
h tan U
3 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
第二节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
共轴球面系统: 球面的曲率中心在同一轴线上的光学系统
前面讨论的单个折射球面的光路计算及成像特 性,对构成光学系统的每个球面都适用。 只要找到相邻球 面之间的关系,就可 以解决整个光学系统 的光路计算问题。
问题就是这么 简单!
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大家可要做 好笔记呦!
N
A’ A
F
H
H’
F’
也可以利用像方焦平面。作和入射光线平行的辅 助光线,利用与光轴成一定角度的光束过光组后 交于像方焦平面。
N’ A’ A F H H’
F’
(二)负光组轴上点作图★
方法1: (1)AQ
N
(2)辅助焦平面 Q Q’ (3)延长AQ到N (4)NR F’ H H’ A F (5)RR’(主面上投射高 A’ 度相等) (6)R’F ’ (7)QQ’ (8)Q’A’//R’F ’(物方焦平面一点发出的光线过光 组后平行射出)
物方焦距 物方主点 像方主点 像方焦距
F
-f
H
H’
f’
F’
物方主平面 像方主平面
一对共轭面: 两个主平面。
提问:物方焦平面与像方焦平面是不是共轭面?
不是!!!
两对共轭点: 无限远轴上物点与F ’,F与无限远轴上像点。 它们构成了一个光学系统的基本模型。
如果已知共轴光 学系统的一对主 平面和两个焦点 的位置,就能根 据它们找出物空 间任意物点的像!
这可是 重点呦!
可供选择的典型光线和可供利用的性质有:
(1)平行于光轴入射的光线,经过系统后过 像方焦点。
H
H’
F’
(2)过物方焦点的光线,经过系统后平行于光轴。
理想光学系统
n' 2 n
三、角放大率 定义:
tgu' tgu
nytgu n' y' tgu' 有:
所以
tanu l ny n 1 tanu l n' y ' n'
n 1 1 f x f n f f x
1.在关于光轴的任一子午面内,成像性质不变。 2.位于光轴的物点其共轭像点一定位于光轴上; 子午面内的物点其共轭像点一定位于同一子午 面内; 垂直于光轴的物平面其共轭像平面也一定垂直 于光轴。 3.垂直于光轴的一对共轭平面内,物、像的几何 形状完全相似,即垂轴放大率相等。
理想光学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
基点基面 成像特性
由静止图形构成的动态图片
§2.1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本特性 基点和基面
一、理想光学系统
它是一个理想模型,认为光学系统不仅在近 轴条件下可以完善成像,而且对任意宽的光束 (任意大的物体)都可以完善成像。
二、共线成像理论
这个系统对于任何一个物点发出的光线将 出射光线相交于一点形成一个唯一的像点。 对于多个物点集合成的线或面当然也形成 (成像)唯一的点或面,这种成像变换谓之 共线成像。
近轴光时
n
,则两焦距绝对值相
等,符号相反:
ff
4.拉亥不变量
ny tanu ny tanu
此式对任何能成 完善像的光学系 统均成立。
§2.3
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放大率
一、垂轴放大率
y' f x' nl y x f ' nl
二、轴向放大率 1.微小位移时的
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
通过节点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 若光学系统位于同一介质中,则主点与节点重合。
§2-3
一、 图解法 1、 对垂轴线段求像: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B' A F B H H' F' A'
图 2—6 2、对轴上点求像:
垂轴线段求像
A F
H
H' F' A'
图 2—7 轴上点求像 3、对负透镜求解: A
A' B F' B' H H' F
3、整个光组的放大倍率 整个光组的放大倍率为各个光组的放大倍率之积,即:
1 2 3 k
四、光焦度和会聚度 1、折合距离:线段与所在的介质折射率相比所得的值。 2、折合焦距:
f' f , n' n
3、会聚度(用 , ' 表示,分别为入射光会聚度,出射光会聚会) :共轭点的折合 距离的倒数。 会聚度 0 表示光束本身是会聚的; 会聚度 0 表示光束本身是发散的。 4、光焦度(用 表示) :折合焦距的倒数
3)单位:折光度(屈光度) 把在空气中,焦距为 1m 的光焦度值作为 1 屈光度。 此外,光焦度与会聚度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关系,即:
'
即光焦度表示一对共轭点的光束会聚之差。 例如:一光学系统的 f ' 400mm ,求其在空气中的光焦度 。
n' 1 2.5( D) f ' 0.4m
3、节点处的放大率:
1/ 1 2 1
§2-5 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一、 等效系统的基点公式 1、焦点为原点的等效系统的基点公式: 已知双光组系统的二个光组的 f '1 , f ' 2 , d ,求其等效系统的相应公式:如图 2-12 我们首先通过作图方法求出等效系统的主面及焦点位置,通过入射一平行 于光轴的,且高度为 h 的光进行作图分析,图中 H , Q, H ' , Q' 确定之后,
工程光学(知识讲座)
工程光学第二章理想光学系统1、一个折射率为1.52的双凸薄透镜,其中一个折射面的曲率半径是另一个折射面的2倍,且其焦距为5cm,则这两个折射面的曲率半径分别是〔7.8〕cm和〔-3.9〕cm。
2、一个薄透镜折射率为1.5,光焦度500D。
将它浸入某液体,光焦度变成-1.00D,则此液体的折射率为〔1.502〕。
3、反远距型光组由〔一个负透镜和一个正透镜〕组成,其特点是〔工作距大于组合焦距〕。
4、远摄型光组由一个〔正透镜〕和一个〔负透镜〕组成,其主要特点是〔焦距大于筒长〕,因此该组合系统常用在〔长焦距镜头〕的设计中。
第三章平面与平面系统1、反射棱镜在光学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有〔折叠光路〕、〔转折光路〕和转像、倒像等,在光路中可等效为平行平板加〔平面反射镜〕。
2、某种波长的光入射到顶角为60°的折射棱镜,测得最小偏向角为42°15′,则该种玻璃对于入射波长的折射率为〔1.557〕。
3、唯一能完善成像的光学元器件是〔平面反射镜〕,利用其旋转特性可制作光学杠杆进行放大测量;利用双光楔也可以实现〔微小角度和微小位移〕的测量,主要有〔双光楔旋转测微〕和〔双光楔移动测微〕两种形式。
4、用于制作光学元件的光学材料包括光学玻璃,〔光学晶体〕和〔光学塑料〕三类。
选用光学玻璃时的两个重要参数是〔折射率〕和〔阿贝常数〕。
5、一个右手坐标的虚物,经一个直角屋脊棱镜反射后,成〔右手〕坐标的〔虚〕像。
第四章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1、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宽度的光阑是〔孔径光阑〕,而〔渐晕光阑〕在其基础上进一步限制轴外物点的成像光束宽度。
2、为减少测量误差,测量仪器一般采用〔物方远心〕光路。
3、测量显微镜的孔径光阑放置在〔物镜后焦平面上〕,视场光阑放置在〔一次实像面处〕,如果用1/2″的CCD接收图像并用14″的监视器观察图像,要求系统放大倍率为140倍,则显微镜的放大倍率是〔5倍〕。
第五章光线的光路计算及像差理论1、实际像与〔理想像〕之间的差异称为像差,包括单色像差和色差两大类。
光学系统
第一节 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理论
理想光学系统理论在1841年由高斯提出,1893年阿 贝发展了理想光学系统理论。 理想光学系统理论——高斯光学 对于实际使用的共轴光学系统,由于系统的对称 性,共轴理想光学系统所成的像还有以下性质: (1)位于光轴上的物点对应的共轭像点也必然位 于光轴上;位于过光轴的某一个截面内的物点对应 的共轭像点必位于该平面的共轭像面内;过光轴的 任意截面成像性质都是一样的。因此可以用过光轴 的截面代表一个共轴系统。
共轴理想光学系统所成像的性质
(2)垂直与光轴的平面物所成的共轭平面像的几何 形状完全与物相似,也就是说在整个物平面上无论 哪一部分,物和像的大小比例等于常数。像和物的 大小之比称为“放大率”,对于共轴理想光学系统 来说,垂直于光轴的同一平面上的各个部分具有相 同的放大率。 (3)一个光学系统,如果已知两对共轭面的位置和 放大率;一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以及轴上的两 对共轭点的位置,则其它一切物点的像点都可以根 据这些已知的共轭面和共轭点来表示。
第一节 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理论
理想光学系统——像与物是完全相似的
这种“共线成像”理论的初始几何定义可归纳为:
第一节 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理论
理想光学系统——像与物是完全相似的 物空间 像空间 点 共轭点 直线 共轭直线 直线上的点 共轭直线上的共轭点 任一平面 一共轭平面
同样:物空间中每一同心光束在像空间中均有一共轭 同心光束与之对应。 简单的说:物空间的任一点、线、面都有与之相共轭 的点、线、面存在,且是唯一的。
第二节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
这些已知的共轭面和共轭点为共轴光学系统的 “基面”和“基点”。 基点就是一些特殊的点,基面就是一些特殊的面。 正是这些特殊的点与面的存在,从而使理想光学系 统的特性有了充分体现,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点基面 的特性,才能够分析计算理想光学系统。 基点:物方焦点,像方焦点;物方主点,像方主 点;物方节点,像方节点。 基面:物方主面,像方主面;物方焦面,像方焦 面。
第二章理想光学系统
8
一对主平面,加上无限远轴上物点和像方焦点F′,以及 物方焦点F和无限远轴上像点这两对共轭点,就是最常用 的共轭系统的基点,它们构成了光学系统的基本模型, 可以和具体的系统相对应。
理想光 学系统 简化图
9
§2-3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一、图解法求像 指已知一个理想光学系统的主点(主面)和焦点位置,利用 光线通过它们后的性质,对物空间给定的点、线和面,通过 画图追踪典型光线求出像的方法。 典型的光线有: ①平行于光轴入射光线,出射光线经过像方焦点。 ②过物方焦点的光线,出射光线平行于光轴。 ③倾斜于光轴的平行光束入射后会交于像方焦平面上一点。 ④自物方焦平面上一点发出的光束经系统后成倾斜于光轴的 平行光束。 ⑤共轭光线在主面上的投射高度相等。
五、应用(用平行光管测定焦距)
y f tg
23
§2-5 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光学系统组合在一起时,求其等效系 统,等效焦距、焦点、主点。 一、两个光组组合分析 已知两光学系统的焦距分别为 f1 , f1, f 2 , f 2 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用第一系统的像方焦点到第二系统 的物方焦点的距离Δ (光学间隔,顺光线为正)。
该方法称为正切计算法。
28
例1:远摄型光组。设单个光组由两个薄光组组合而成。
f1 500mm, f 2 40mm, d 300mm .
求组合光组的焦距,像方主面位置,像方焦点位 置。并比较筒长与焦距的大小。
29
例2:反远距型光组。已知
f1 35mm, f 2 25mm, d 15mm .
曲率半径 D为透镜两球面顶点距离。 的倒数 2 1 n 1 n 11 2 d 1 2 f n 主面位置: 相应焦点位置:
2第二章理想光学系统(精通)
h1 r1
经过计算得 l 67.4907, u 0.121869,
焦距为 f h 82.055, tan u
主点位置l f 14.5644在最后折射面
左侧14.5644mm处
2020/6/15
14
3:物像关系
几何光学目的就是求像,(对于确定的光学系 统,给定物体的位置、大小、方向,求像的位 置、大小、正倒及虚实)。
2020/6/15
31
例题2
已知一个透镜把物体放大 -2倍,当透镜向物 体移近20mm时,放大倍数为 -3倍,求一开始 的物距以及透镜的焦距?
1
l l
1
1
f 1
l 2 l 1 (2)
3 (l 20) 1 (3)
l l f
l 180mm, f 2 (180) 120mm, 3
B
A
F
A’ F’
B’
注意:图像法只能求得像的大致位置,至 于具体位置在哪,完全不清楚!因此需要 一种可以定量求得像的位置的方法!!!
2020/6/15
24
解析法(牛顿公式以焦点为基准)
-x
A
FM
-f
H -y
x‘
M’ B’
f'
y’
H’ F’ A’
B
N
N’
-l
ABF MHF
MH
FH
l’
y
f
AB FA y x
二:选择主平面和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 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加上后面的解析公式可 以更加方便的计算。
三:选择主平面的好处:将实际光学系统中多 次折射反射等效于共轭光线的一次偏折代替。
2020/6/15
11
光学第2章_理想光学系统
透镜
(6)
空气中的薄透镜焦距
时为正透镜, 正透镜中心比边缘厚, 又称为凸透镜; f ′= f > 0 时为正透镜 正透镜中心比边缘厚 又称为凸透镜 f ′= f <0 时 为负透镜,负透镜中心比边缘薄 又称为凹透镜. 负透镜中心比边缘薄, 为负透镜 负透镜中心比边缘薄 又称为凹透镜
由( 3) 和(5)式, 得空气中的薄透镜成像公式:
按照这种设想,来自无穷远物点和焦点F的两条光线 将既通过Q点亦通过Q'点.Q,Q'是一对共轭点,两个主 平面是一对共轭面,且 β ≡ +1 总之,对于一个光学系统,找到其主平面(一对)和 两个焦点F,F',其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型就构成了,它们 完全可以代表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质.
第二节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Q Q'
.
F
H
H'
.
f'
F'
-f
第二节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自物方焦点入射的光线与其出射平行于光轴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 点Q的垂点H称为主点,相应的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称为物方主平面. 类似地,H'为像方主点,相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为像方主平面.
Q Q'
.
F
H
H'
.
f'
F'
-f
注意:图中,Q,Q'点并非实际光线的交点,而是实际光线延 长线的交点.引入主平面的概念后,可大大简化成像过程的计算 .不妨就"认为"Q,Q'是实际光线的交点.
y' f l' β = = y f'l
f '= -f
l' β = l
光学教程(叶玉堂)第2章 理想光学系
3、焦距公式
f1f 2 1 2 d12 f 2 f1 f f
4、主点位置公式:
f 2 f1 f 2 l f d xH H f1 d f1 f1 f 2 lH f xH f2
由于有: r1<0,r2 =∞,所以:
r1 f n 1 d lH , lH 0 n
弯月形凸透镜
恒有fˊ>0,两个主平面 位于远离曲率中心处,如 右图所示
弯月形凸透镜
弯月形凹透镜
它与双凸透镜相似。其如 右图所示,两半径值差别 较小时,能获得给定正光焦度 弯月形凹透镜
三、薄透镜和薄透镜组 1、薄透镜(透镜厚度为零的透镜称为薄透镜) (1)主平面和球面顶点重合 lH lH 0 (2)焦距: (3)光焦度: 2、薄透镜组 (1)光焦度: (2)主点位置:
三、用平行光管测定焦距的原理
测量公式:
y f tan
无限远物体的理想像高
测量装置右图所示
y f 2 f1 y
焦距测量原理
§2.4 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一、双光组组合 1、组合示意图
双光组组合图
2、焦点位置公式
f lF f 2 1 2 f1 lF f1 1
y f x y x f
f nl x nl
(2)以主点为坐标原点的公式: (3)若fˊ=-f 时:
f x f l x f x l
放大率随物体的位置而异,某一放大率只对应 一个物体位置,不同共轭面上,放大率是不 同的。
2、轴向放大率 (1)定义:
第二章理想光学系统
h -U A
-L
由三角关系: tgU h
6
L
当 L 即物点向无限远处左移时,由于任何 光学系统口径有限,所以此时 U 0
h
-L
※ 无限远轴上物点发出的光线与光轴平行
7
(二)像方焦点、像方焦平面;像方主点、主平面;
像方焦距
像方
焦平
A
B
Q ’ E’
面
h
H’
像方主平面
U’
像方 主点
f’
F’
像方 焦点
F
(1)辅助物AB (2)由B作 BQ // 光轴 (3)QQ’
(4)由Q’作直线过F ’ (5)BF (6)N ’M
(7)由B’作直线垂线于光轴交点即是A’
21
求AQ的出射光线:
F’ A
F’
R
R’
Q Q’
A’ H H’
(1)AQ N (2)辅助焦平面
(3)延长AQ到N (4)NR F (5)R’F ’
(3)平行平板,f ’为∞, Φ=0,对光束不起会聚或 发散作用。
14
第三节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象关系
一、用作图法求光学系统的理想像 ※ 已知一个理想光学系统的主点和焦点的位 置,利用光线通过它们后的性质,对物空间 给定的点、线、面通过画图追踪典型光线求 像,称为图解法求像。
这可是 重点呦!
15
可供选择的典型光线和可供利用的性质有:
y f x
y
x
f
结论:光组焦距一定时,物在距焦点距离不同时, 垂轴放大率也不同。
33
第二种表达方式:用主物距、主像距与焦距表达
在x ff x 的两边各加f '得
x f ' ff f ' f f x
理想光学系统习题
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一:选择题(可以有多选)1.有一个无限远物点,经某一理想光学系统成像,陈述正确的是(B )A.其像点必在理想光学系统的像方焦点处。
B.其像点必在理想光学系统的像方焦平面上。
C.该物点与像点无穷远点共轭。
D.该物点与其像点可作为此理想光学系统的一对基点。
2.有一个置于空气中的理想光学系统,其垂轴放大率β>0,则( AB )A.物像位于系统的同侧。
B.角放大率γ>0。
C.像高大于物高。
D.光学系统的焦距为正。
3.一物体经理想光学系统后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向光学系统方向移动一微小距离,则( AC )A.其像变大。
B.垂轴放大率β的绝对值变小。
C.角放大率γ的绝对值变小。
D.轴放大率α的绝对值变小。
4.理想光学系统的角放大率γ(ABD )A.反映了理想光学系统能够把光束变宽或变窄的能力。
B.角放大率γ的大小取决于物像共轭位置。
C.改变理想光学系统物像方折射率的大小,角放大率γ值不变。
D.垂轴放大率β值越大,角放大率γ越小。
二、填空题1、一双凸透镜两球面的曲率半径都是12cm ,透镜玻璃的折射率为1.5,若将此透镜置于空气中,求透镜的焦距__12_ cm ______。
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牛顿公式___ xx ’=ff ’______,高斯公式_1''=+lf l f ________。
3、一个折射率为1.52的双凸薄透镜,其中一个折射面的曲率半径是另一个折射面的2倍,且其焦距为5cm ,则这两个折射面的曲率半径分别为_ 7.8 _____cm 和__-3.9____cm 。
4、长60mm ,折射率为1.5的玻璃棒,在其两端磨成曲率半径为10mm 的凸球面,其焦距为____∞简答题1、共轴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质有哪些?画出一对共轭面及两对共轭点已知情况下的物点和像点。
1、性质1 位于光轴上的物点对应的共轭像点也必然位于光轴上;位于过光轴的某一个截面内的物点对应的共轭像点必位于该平面的共轭像面内;同时,过光轴的任意截面成像性质都是相同的。
第二章高斯光学系统
第二章高斯光学系统Chapter2 Gaussian optical system第一节高斯光学系统2.1 Gaussian optical system一、高斯光学系统的定义(Definition of Gaussian optical system)高斯光学系统又称理想光学系统,是1841年由德国天文学及物理学家高斯建立起来的,它的理论适用于任何结构的光学系统。
图2-1 天文学及物理学家高斯Fig2-1 Physicist and astronomer – Gaussian(图片来自)所谓高斯光学系统是指能够对任意宽空间内的点以任意宽光束成完善像的光学系统。
它能够将物空间的同心光束转换成像空间的同心光束,是对实际光学系统的理想化和抽像化,用它可以更简单的描述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建立物像与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斯光学系统成像规律的实际意义是用它作为衡量实际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标准。
二、高斯光学系统的性质高斯光学系统的性质是通过高斯光学的定义、直线传播定律及物像点之间一定的几何关系分析论证出来的,故又称“共线成像”或“共线变换”,具体内容如下:1)物空间中每一点对应于像空间中相应的点且只对应一点,称这两个对应点为共轭点;2) 物空间中的每一条直线对应于像空间中相应的直线且只对应一条,称这两条对应直线为共轭线;3)物空间的每一个平面对应于像空间中相应的平面且也是唯一的,称这两个平面为共轭面。
图2-2 高斯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路Fig2-2 Optical imaging path of Gaussian system图2-2所示为一高斯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路图,图中AB是物,'A是经过系统所成的像,'B按照光路可逆原理,如果将'A当作是物则AB为经过系统所成的像,故''B,BB均为一A及',A对共轭点,'AB为一对共轭线。
A,B'高斯光学系统具有物像方之间的这种点点、线线、面面的一一对应关系,如果继续扩展同样可以得到体体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相应的物像关系称为共轭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已知共轴光 学系统的一对主 平面和两个焦点 的位置,就能根 据它们找出物空 间任意物点的像!
理想光组可有任意多个折、反射球面或多个光组组成。 寻找理想光组的特征点、面——基点、基面,就可以代 表整个光组的光学特性,用以讨论成像规律。
※ 若 f ’ >0,为正光组(会聚光组) 若 f ’ <0,为负光组(发散光组)
B
F
H
B H
F
•
•
节点就是主轴上角 放大率正1(=+1) 的物像共轭点。 通过节点的光线方 向不变。
H
H
P
u
P
A
• •• •M M
K K
A
u
•
若:光学系统在空气中(光学系统两边介质 相同), 由亥姆霍兹—拉格朗日定理可知 当 =1 时, =1 。
因此:这时两节点分别与两主点重合。
• 总能找到:在像方折射光 线中一定有一条光线与入 P 射光线平行,即u = u 。 • 根据主平面的性质,存在一对共轭点M、M' • 即入射光线PAM与出射光线M'B'F'平行,并且共轭。 (过M点只有一条光线平行于光束。)
A
M
• • M K
u
F
• 节点:这两条光线的延长线与光轴的交点K和 K',分别称为物方节点和像方节点。
B A’ 2F ’ F’ H
H’
F
A 2F
B’
作图题都要写出作图步骤
第三节: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3.解析法求像: x—以物方焦点 为原点的物距。 称为焦物距。 以F为起始点, x 方向与光线方向 一致为正。(图 中为-)
11
三、基点、基面的概念
一个共轴理想光学系统,如果已知两对共轭面 的位置和放大率,或者一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 以及轴上两对共轭点的位置,则其他一切物点的像点 都可以根据这些共轭面和共轭点来表示。
因此,称这些已知的共轭面和共轭点为 共轴系统的“基面”和“基点”。 但是,一般都是采用一些特殊的共轭面和 共轭点为共轴系统的基面和基点。
节点在照相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用于拍摄大型团体照片的周视照相机原理图
•
定义:主平面是系统中垂轴 ( 横向 ) 放大率为 正1的两个共轭垂轴平面。 • 任意光线:任意光线经系统的多次偏折,等 效于在两主平面上的偏折。 ※ 在追迹光线时,出射光线在像方主平面上 的投射高度一定与入射光线在物方主平面上的 投射高度相等。 ( 2) P A Q Q A (1) P 回顾 (2) (1)
正 光 组 负 光 组F’
H
H’
F
F’
H
H’ F
记住喽,做题时 先判断光组的正负!
单个折射球面的主点和节点 在近轴区,单个折射球面成完善像。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看成理想光组,也具有基点、基面。 • 球面的主点位置 主平面上,β=1,由近轴区横向放大率公式:
nl' 1 nl' n' l n' l
节点定义:
• 节点就是光轴上角放大率正 1( = +1)的物像共轭点。 u • 通过节点的光线方向不变。 P A
H
H
P
• • •M •M
K K A
u
• 节平面:通过节点的垂轴平面。 与光心定义相同
• 若:光学系统在空气中(光学系统两边介质相同), 由亥姆霍兹—拉格朗日定理
n nyu ny u n 得 1 所以 当 =1 时, =1 。 因此:这时两节点分别与两主点重合。
二、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质
例题1
对于通过O1的光线,由于2已知,由A可 求得A,就确定了出射光线。
对于通过O2的光线,由于1已知,由B可 求得B,就确定了出射光线。
例题2
M
小结
1、共线成像:点对应点,直线对应直线,平 面对应平面的成像变换称为共线成像,上述定 义称为共线成像理论。 2 、一个共轴理想光学系统,如果已知两对共 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或者一对共轭面的位置 和放大率,以及轴上两对共轭点的位置,则其 他一切物点的像点都可以根据这些共轭面和共 轭点来表示。(前面已讨论了2个例题)
三、主点和主平面
• 由物方焦点F发出的 ( 1 ) 光线,经过系统后为 H H 平行光轴的光线,这 F F 两线的延长线交点为 Q。 • 通过Q点向光轴作的垂直平面——物方主平面。 • 物方主平面与光轴的交点为物方主点H。 • 意义:系统对物方焦点发出的光线所产生的 (多 次)偏折等效于物方主平面对同一光线所产生的 (一次)偏折。 • 像方主平面、像方主点的引入类似,如上图。
Q F’ A A’
H H’
Q’
(6)R’F ’
(2)辅助焦平面 (3)延长AQ到N (4)NR (5)RR’(主面上投射高 F 度相等) (7)QQ’
N
(8)Q’A’//R’F ’(物方焦平面一点发出的光线过光 组后平行射出) 要点:利用物方焦平面的性质
方法二:利用像方焦平面的性质
N F’ A A’
B
F
H
B H
F
•
•
节点就是主轴上角 放大率正1(=+1) 的物像共轭点。 通过节点的光线方 向不变。
H
H
P
u
P
A
• •• •M M
K K
A
u
•
若:光学系统在空气中(光学系统两边介质 相同), 由亥姆霍兹—拉格朗日定理可知 当 =1 时, =1 。
因此:这时两节点分别与两主点重合。
( 2)
Q Q
(1) (2)
• 主平面的定义: 如图,总可以 P ( 2) A Q Q A (1) P 选择 FB 的倾角, (2) ( 1 ) B B 使 A'P' 与 AP 在 同 H H 一直线上,这样, F F 物方主平面上(任 一点)点 Q 是光线 PA和FB的交点。
f
f
h tgU
注意:物方焦点和像方焦点不是一对共轭点!而 物方主面和像方主面是一对共轭面!
33
第二节: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
负光组
A 1
h
E1
Q
Q
Ek
Ak
G1
Gk
F
O1
H
H
Ok
F
f h tgU
h f tgU
-f′
f
注意:物方焦点和像方焦点、物方主面和像方 主面的位置关系!
第二节: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
焦平面的性质
H H
焦面上一点发出的所有 光,经系统后一定变成 斜平行光束;而当斜平 F 行光射入(可能是任意 方向的光)时,一定会 P 聚于像方焦面上一点。
F
B
u
u
F
A
所以焦面实际上是许多不同方向的平行光的会聚点 的集合。焦点则是焦面上的最特殊的点,它是平行 于光轴的光的会聚点。
38
第三节: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4)来自物方焦平面上的任意点发出的光束经系 统后,必成倾斜于光轴的平行光束。 (5)经过系统节点的入射光线,出射光线方向不 变。 (6)共轭光线在物、像方主面上的投射高度不变。 小结:通过焦点的光线、焦平面的性质、通过节点 的光线、主平面的投射高度不变。
39
例1、负光组轴上点作图 方法:1、利用物方焦平面的点对应的出射光束为 平行光;2、一条典型光线:平行于光轴的入射光 线的共轭光线是通过像方焦点的出射光线。 (1)AQ R’ R
经系统后此两条光线分别成为 BF和AP,相 交于Q,它在像方主平面上。所以Q与Q是一 对与光轴等距的物像共轭点。即 = +1。
P
( 2)
(1)
Q Q A A
B
F
H
H
B
(1) P (2)
F
• 定义:主平面是系统中垂轴(横向)放大率为正1 的两个共轭垂轴平面。 • 任意光线:任意光线经系统的多次偏折,等效 于在两主平面上的偏折。
共线成像理论的几何定义归纳为: ( 1 )物空间每一点对应于像空间一点,且只有一点, 这两个对应点称为物、像空间的共轭点。 ( 2 )物空间每一条线对应于像空间一条线,这一对 相应的线称为物、像两空间的共轭线。 ( 3 )如果物空间的任意一点位于直线上,那么在像 空间内的共轭点也必在该直线的共轭线上。 同样,以上定义可以推广到:物空间中的每一 同心光束在像空间均有一共轭的同心光束与之对应; 物空间中任意平面对应像空间中有一共轭平面。
※ 在追迹光线时,出射光线在像方主平面上的投射高 度一定与入射光线在物方主平面上的投射高度相等。
共轴理想光学系统可简化为
F
H
H
F
两主点为系统的参考点。
•
节点和节平面
H H
• 当一束与主轴有一定倾 角 u 的平行光束入射, 经过光学系统后聚焦于 像方焦平面上的一点F
F
B
K
F
u
34
•
定义:主平面是系统中垂轴 ( 横向 ) 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率为 正1的两个共轭垂轴平面。 • 任意光线:任意光线经系统的多次偏折,等 效于在两主平面上的偏折。 ※ 在追迹光线时,出射光线在像方主平面上 的投射高度一定与入射光线在物方主平面上的 投射高度相等。 ( 2) P A Q Q A (1) P 回顾 (2) (1)
R
R’
H
H’
F
R Q
F’ A
R’
N
Q
Q’
Q’
H’
A’
H
F
例2、在空气中的负光组,虚物成像
虚物,右侧,一倍焦距以外,二倍焦距以内
B
A’
2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