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合集下载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摘要: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主流理论,它们代表着西方学界对国际关系截然不同的三种看法,对这三种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际政治的了解和对国际现象的认识。

分析这三种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观点及核心概念,可以看出这三种理论范式是在相互争论中形成的,它们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渊源;主要观点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对国际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从不同的出发点开始,努力从中寻找一般规律,以对国际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并对未来的国际局势进行预测。

一、现实主义权力是现实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故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权力这一核心建构起来的。

现实主义流派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时期的修昔底德、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启蒙运动中的霍布斯等等都曾对权力政治做过经典的论述,而他们的思想和论述都深深地影响了现实主义学者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有的则直接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者所借鉴,如霍布斯对人类社会早期恐怖的自然状态和无政府状态的描述,就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

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的批判之中发展起来的。

一战结束后,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在对一战的反思中提出了实现人类和平的十四点计划。

概括起来,就是强调普世的道德原则,重视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作用,主张自由贸易、民主体制和民族自决,由此主张建立国际联盟。

卡尔于1939年出版了其代表作《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在书中卡尔针对理想主义,明确指出理想主义思潮和活动掩盖了国际关系的本质,从一战到二战之间是危机四伏的二十年,在一种近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很难界定普世的道德原则,而权力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国家权力,国际组织就软弱无力,理想主义提出的只是国际社会的“应然”状态,而现实的国际社会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各国为保证自身的生存而展开的激烈的权力争夺。

国际机制的基本理论范式及其价值缺陷与治理

国际机制的基本理论范式及其价值缺陷与治理
霸权国的存在是世界秩序稳定的保证, 其在“ 解释国际机制的创立上 扮演着重要甚至关键的角色” 。该理论认为霸权和国际稳定之间有
以下几个楱 0 素: 要 国际体制、 国际原则 , 国际行为规则 , 运行过程。
国 际机制 作为一种的国际关系规范模式, 其价值不仅在于它 的系统
整合 陛, 更在于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实践动态陛。
17 年罗伯特 ・ 97 基欧汉和约瑟夫 ・ 奈在《 权力与相互依赖 书中 ,
正式运用国际机制研究国际问题。关于国际机制概念的界定不同 理论流派对其界定g ae 同但最权威的定义应该是斯蒂芬 ・ 奈 rv l D・
新现实主 义注重权力的重要作用其基本理论主张是: 国际社会
处在无政府状态下 , 国家是 自私理性 的行为体, 由于安全 的稀缺性 , 追求权力是国家基本的行为模式。结构现实主义并不否认国际秩 序与国际机制的重要性 , 但是其对国际机制 的形成和作用有着完全
动态 的历史 的过程 , 需要不 断经历 时 间 和实 践 的检 验 。它 应包 含 它
吉尔平针对当时的国际现实, 提出了霸权与大国政策协调并存的理 论, 并强调多边管理与政策协调的价值。 明他的基本观点代表了霸权
稳定论的观点。霸权稳定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家查尔斯 ・ 金德尔伯
格对 2 世纪 2 至 3 年代大萧条的分析。他指出: 0 0 o “ 要稳定世界经 济就需要稳定者—个稳定者。 霸权稳定论认为拥有压倒性实力的 ’
中我 们 必须 采 取 相 应 的 治 理 策 略 。 关键 词 : 际机 帑 ; 现 实主 义 ; 自由 主 义 ; 构 主 义 ; 值 缺 陷 国 l新 新 建 价
中图分类号 : l 9 1 C8 . O 2
文献标识码 : A

人类学方法论与研究范式

人类学方法论与研究范式

人类学方法论与研究范式人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习俗以及人类的生物特性。

人类学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指导研究过程和分析数据的理论框架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人类学方法论的主要范式,并探讨其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一、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是人类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论之一。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假设,并追求客观、可重复的科学结论。

该范式通常采用定量方法,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包括考古学、民族学和生物人类学等。

在考古学领域,实证主义范式帮助研究者通过发掘和分析考古遗址中的物质文物,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历史变迁和生活方式。

在民族学领域,实证主义范式则通过民意调查和统计数据的分析,揭示不同民族群体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在生物人类学领域,实证主义范式则着重于通过实验和野外调查等方法,研究人类的遗传特征和生物进化过程。

二、解释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是受到特定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影响的,不同于实证主义范式的强调客观性,解释主义更加关注人的主观意义和经验。

该范式通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人类学研究中,解释主义范式常用于研究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和社会关系的解释。

比如,一位人类学家可以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了解某个社群中的象征行为和习俗,进而探究这些行为和习俗的意义和功能。

三、批判理论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在人类学中相对较新,强调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和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

该范式通过批判性的理论框架,揭示和分析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剥削。

批判理论范式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涉及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

在人类学领域,批判理论范式通常应用于研究性别、种族和阶级等社会差异与不平等的影响。

例如,人类学家可以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调查研究某个社区中的性别角色分工和社会地位的分配情况,以揭示社会性别关系的构建和维持。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定性研究与质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民俗方法论和文献研究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的定义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 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 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 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 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 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学术取向(求真,是 实践取向(求
什么)
善,应该是什 么)
范 式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批判理论、实 用主义
经验的 量的研究 质性研究 行动研究 (量、质)
思辩的
定性研究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类型
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 (1830-1920年代)
涂而干 (实证主义传统)
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30-1970年代)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 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 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1
第一节 社会研究路线的确定
一、 何谓“研究” 广义: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 狭义: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技术,对有待解 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经验事 实为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 ?)
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 /冲突论/功能主义/结 构主义
韦伯 (人文主义传统)
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 动论/现象学/常人方 法学
马克思 (批判主义传统)
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 克思主义
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80年代-)
新功能主义 系统功能主义
结构化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沟通理论 后结构主义
第二节 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
量化分析的线性研究模式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外语教育科研中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提要:目前在外语教育领域研究中主要有实证主义、诠释主义、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这四大研究范式。

每种研究范式都有它所期望的内在规定。

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研究范式内在结构的框架,它包括六个维度、十二个方面。

本文还对四大研究范式各在这十二个方面的具体规定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这个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类研究范式和研究设计,从而使我们自己设计的研究能更规范。

关键词:研究范式;内在结构;研究方法;研究技巧中图分类号: H31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The Conceptual Components of the Four Paradigms in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ResearchAbstract: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re are four paradigms – positivism,interpretivism, critical theory and poststructuralism. Each research paradigm i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assumption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hich includes five conceptual components and twelve variables, to analyze paradigms, is proposed, and the four paradigms are also explored and outlined in terms of the twelve variables. The study adds clarity to the discussion about research paradigms and research design, and looksclosely at the questions, problems and issues to which we teachers doing research should attend in determining our research approaches. Key words: paradigm; conceptual component; method; technique1. 引言研究范式的讨论涉及到对社会现实和研究本质的一系列基本假定,具有本体论、认识论、研究目的和方法论的意涵。

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式及其命运

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式及其命运

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式及其命运作者:王传兴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02期摘要:在体系层次上,一般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包括三大范式:现实主义范式、理性主义范式和革命主义范式。

这三种范式分别以对法国大革命作出反响的三种不同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为基础。

它们之间的竞争持续了两个世纪。

随着“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性”的开始,三大范式的命运是注定的: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和调整。

这种变化和调整可以是相互交融的,也可以是极具批判性的解构和针锋相对的,还可以是批判后的理论建构。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三大范式;意识形态;命运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6)02-0092-07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范式及其意识形态基础英文里面的范式(paradigm)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paradiegma一词,含义为范例、模型,或者基本模式。

范式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中的思想内容。

”一般认为,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其形成以来有三大体系层次的理论范式。

它们分别是现实主义范式、跨国主义(理性主义)范式和阶级体系理论(革命主义)范式。

这三大理论范式都是从体系层次——而非从国家层次或个人层次——来研究国际关系。

但是,这三大范式的出现却是要早于国际关系学的诞生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了解一下这三大范式对应的意识形态基础。

1789年在近现代世界史上,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的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此后200年来三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相互之间斗争的历史。

1789年,大革命的理想是自由、平等和博爱,其哲学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

从15世纪末世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欧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一,—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

经过300年的发展,到1789年大革命爆发前夕,按照美国学者华勒斯坦的说法,欧洲的“两种现代性”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道义现实主义批判

道义现实主义批判

道义现实主义批判道义现实主义是由阎学通主导建立的一种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范式,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崛起国是如何取代现行世界主导国的地位的,即‘世界权力中心’转移的原理”。

该理论以世界大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以国家实力界定的国家利益基础上,把政治领导作为核心自变量来探究世界权力中心转移的内在逻辑规律,并提出政治领导力决定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观点。

学界虽然认可该理论将道义原则与现实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创新价值,但也认为该理论没有对道义进行严格界定,因此在理论内部关于道义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是模糊的;还有学者认为盟友间的战略信誉不等同于国际道义;此外,该理论对政治领导类型和国家类型的分类标准也值得商榷。

本文认为,道义现实主义将基本的国际礼仪或国际公约视为国际道义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道义的本质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而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

并且认为道义是一种外化于行的道德规范,因此与孔子所说的“仁”一样,也具有两方面的内容,即内在的心动和外在的行动,道义的评价标准是公平正义。

本文还认为,道义现实主义将国际道义的核心内容界定为“良好的战略信誉”以及将盟友间的战略信誉视为“低水平的道义”都是对荀子“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思想内涵的误解,并且从“互文”修辞手法的角度做出新的解释:“以义为主,以信为辅能够建立王权;以信为主,以义为辅可以建立霸权;既无道义又无信誉的国家最终会走向灭亡。

”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道义的核心内容是承担国际责任,战略信誉的核心内容是履行国际义务,国际道义与战略信誉具有内容与本质不同,但同时又是构成政治领导力的“一体两面”,对政治领导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者的“主次”组合方式的观点。

针对政治领导类型和国家类型的分类标准问题,本文采用荀悦的分类方法将政治领导类型分为“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亡主”六种类型,将世界主要国家以所在大洲为地理界限,按照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小分为全球大国、洲际大国和地区大国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三种国家的政治领导类型的道义水平及战略偏好。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1.范式(库恩paradigm):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提出并在《科学⾰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为⽅式。

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般框架和视⾓,它的字⾯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活的⽅式和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些假设。

2.理论:理论是⼈们建构出来⽤以⼀般性的解释⾃然和社会⽣活的特定⽅⾯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

接近科学的学说是科学的,反之则是违背科学的或者说伪科学;任何⾃然科学的产⽣,源⾃对⾃然现象观察。

⼈类借由观察实际存在的现象或逻辑推论,⽽得到某种学说。

任何学说在未经社会实践或科学试验证明以前,只能属于假说。

如果假说能借由⼤量可重现的观察与实验⽽验证,并为众多科学家认定,这项假说就可被称为理论。

3.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个分⽀,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

简⽽⾔之,国际关系是指⼈们超越国家界限建⽴起来的⼀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4.本体论:“本体”是唯⼀能够独⽴存在的“是者”,其它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

“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出来的其它“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需证实的形⽽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

“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当成关于⼀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门学问,是关于⼀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5.实证主义认识论:探讨认识本质,起源,和范围的⼀门哲学分⽀。

主要原则为:关于科学理论的客观实证与演绎逻辑原则统⼀的逻辑主义观点;只有经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或定义为真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的实证原则;观察的相对客观性即可以独⽴于理论的认识论假定;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并试图发现可观察现象之间超越时间界限关系的因果理论6.⼗四点⽅案:1918年1⽉8⽇,当第⼀次世界⼤战快结束时,威尔逊总统提出⼗四点,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可⾏」的计划。

第六讲:现实主义

第六讲:现实主义

3、存在主义思想
• 人的实在
• 他人的存在 • 身体 • 与他人的相处
• 存在先于本质 • 他人就是地狱
4. 海德格尔
• 被遗忘的存在 • 作为在世界中存在的此在 • 作为操心的此在
5、让-保罗·萨特 保罗 萨特
• 坏的信仰 人的意识
思考题
• 1. 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异同何在? 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异同何在? • 2.自然主义者注定是悲观的吗? 2.自然主义者注定是悲观的吗 自然主义者注定是悲观的吗? • 3.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的,还是悲观 3.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的, 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的 的人生观? 的人生观?
2.自然主义 2.自然主义
• 社会和自然相似 • 包括社会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一些 包括社会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 不变的自然规律” “不变的自然规律”。 • 自然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 自然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 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 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 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 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 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 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 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 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 象作记录式的写照, 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 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 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 在文学艺术上, 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 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 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 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 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 • 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 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 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 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 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 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 和艺术的许多部门。 和艺术的许多部门。

一、 现实主义理论范式:.doc

一、 现实主义理论范式:.doc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1.物质主义的本体论materialism哲学上强调知识可以经由感官、经验得自现实的自然世界。

政治上强调现实而不是义务,×道德伦理、发动舆论、尊重国际法→世界和平(!安全)√理性、精明、谨慎地面对现实,反对狂热和意识形态2.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新现实主义大师吉尔平:※地理、资源、工业、战备、人口(国家的本质:垄断暴力)早期现实主义大师卡尔:※军事和经济力量传统现实主义者摩根索:※主权(意味着平等)3.物质→权力→主权→平等→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国家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力。

国际社会:水平的、无政府的国内社会:垂直的、有政府的4. 如何保证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正常运转?→有限国家理性①有限的②基于生存欲望而非自私自利③大多数国家都是理性的5.国际社会→结构(新)现实主义者沃尔兹:国际结构视角:×个人、政治家,×国家层面,√国际层面结构关系:实力关系(国际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结构)系统论:×单元的简单相加结构的三个内涵:(无政府状态下,单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状态)(1)国际体系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的:暴力冲突难以根除)(2)体系单元的功能分化(单个国家之间:功能相似)(3)体系单元间的实力分配(实力对比: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因素)6.国际结构: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结构稳定论国际结构相对稳定: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缓慢(1)多极结构稳定论:优点:联盟具有灵活性势力均衡缺点:灵活性必须随时存在,敌我状态不能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平衡者需要充分的信息大国数目多,利益关系复杂,误解误判↑E.g 19世纪欧洲均势:最强大的英国愿意推行“均势”政策1815-1914 总体保持稳定,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战(2)两极结构稳定论(↑沃尔兹):优点:两个大国相互制约优于单极主导沟通方便,利益清楚维持体系稳定是两个大国共同利益缺点:冷战期间两极格局受核威慑制约古希腊地区内部两极格局,受外部影响(3)单极结构稳定论:先进工业部门产值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军力达到世界一半以上无论多强大也难以控制世界;可以控制或破坏世界稳定;引发其他地区性冲突和战争。

现实主义叙事下的审美范式——以影片《雄狮少年》为例

现实主义叙事下的审美范式——以影片《雄狮少年》为例

现实主义叙事下的审美范式——以影片《雄狮少年》为例现实主义叙事下的审美范式——以影片《雄狮少年》为例导语:影片《雄狮少年》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叙事风格,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以该影片为例,探讨现实主义叙事下的审美范式。

通过剖析故事结构、角色形象和电影语言等方面,挖掘现实主义叙事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一、现实主义叙事的背景与基本理念现实主义叙事是一种通过真实呈现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叙事方式。

它追求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通过真实的细节和情感描写,使观众能够与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

现实主义叙事的核心价值是展示普通人的故事,探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追求、矛盾和成长。

《雄狮少年》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为背景,讲述了13岁男孩塞奇的成长故事。

他的母亲上班忙碌,而弟弟则因病长期住院,塞奇只能独自面对求学、家务和照顾弟弟的重担。

影片通过展现塞奇的生活琐事和成长历程,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惑,呈现了普通人面对生活的残酷和追求幸福的真实画面。

二、故事结构的现实主义特征现实主义叙事的故事结构注重生活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强调在情节上处理得体的同时,展示人物角色的真实性和成长性。

1. 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雄狮少年》中,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那些离奇的事件,而是塞奇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小故事。

这些看似平凡的情节,却能深入观众内心,唤起共鸣。

2. 渐进式的冲突和发展:故事情节并不依赖瞬间的高潮和爆发,而是通过积累的冲突和发展,使观众逐渐关注角色的成长。

塞奇在照顾弟弟的过程中,不断面临着时间和能力的压力,一系列情节逐步展示了他的坚持和努力。

3. 真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困境:现实主义叙事追求真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困境,在展示人物内在世界的同时,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多样性。

《雄狮少年》通过描绘塞奇面临的学业压力、亲情矛盾和友情纠葛等场景,展现了他所处的多重困境。

三、角色形象的真实塑造在现实主义叙事中,角色形象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现实主义学派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来自左望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00:00 17:56序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realism)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

现实主义谋求阐述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how the world is),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how the world ought to be)。

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各个群体为了利益(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不断进行的斗争。

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classical realism)、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新古典现实主义(neoclassical realism)、进攻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防御现实主义(defensive realism)等。

由于各个学派和流派所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所以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

但这并不妨我们对此进行归纳。

蒂莫西·邓恩(Timothy Dunne)把现实主义的要素概括为三个要素:国家主义(statism)、生存(survival)和自助(self-help)。

现实主义综述1. 无政府(anarchic)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anarchic),这一点是现实主义者的基本出发点。

现实主义者认为,在国际体系中,没有一个中央集权政府,也不存在一个高居于主权国家之上,可以实施法律和建立秩序的世界政府或普遍权威。

在这种情况下,暴力和战争是普遍现象。

一些古典政治哲学家将其成为“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

在这种状态下,人类主要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社会群体相互面对,这种社会群体汇集了成员的忠诚。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政治是一种非合作游戏。

在这种游戏中,承诺是没有约束力的,契约的实施是根据自律而不是外部的权力。

2. 主要行为体(major actors)——国家(unitary state)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major actors)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unitary state)。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福楼拜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19世纪中叶,法国伟大的小说家,莫泊桑曾 拜他为师。于1821年12月12日出生在卢昂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 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
从小生活在医院环境,培养了福楼拜的实验主义倾向,使他注意对事物进行缜密观察,而与宗教格格不入。 他与青年哲学家普瓦特万很早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普瓦特万的悲观主义思想和唯美主义观点对福楼拜有相当影 响。福楼拜思想上还有着斯宾诺莎无神论思想的明显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 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人们头脑中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人在挣脱封建束缚从而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 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 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
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 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观众如入其境。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 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 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保留在日常生活中。
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所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需要以一种 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寻求改善自己生存处境的方法。于是,追求客观冷静分析解剖 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反映在作家创作上,就是他们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通过对社会现 实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展示在物质与金钱挤压下的人的各种心态,并倡导社会改良。反映在读 者方面,这样的文学也刚好满足了特定社会条件下读者的审美心理,从而受到欢迎。写实性和批判性很强的现实 主义文学思潮由此应运而生。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广泛影响。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和谢林为典型论的流播奠定了美学基础,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一个性格之所以引人兴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则"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会在一起,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据韦勒克的历史追溯,典型术语的最初使用者是谢林,意指一种象神话一样具有巨大普遍性的人物。浪漫派首先广泛使用这个概念,典型概念从浪漫主义转移到现实主义,与巴尔扎克和泰纳的转用相关。在《人间喜剧》的序言里,巴尔扎克自称为社会典型的研究者,泰纳则频繁使用此术语讨论社会阶层人物的性格,逐渐演变成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典型也是别林斯基论俄国小说时常用工具,他甚至认为:"典型性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它就没有创造……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成为一个特殊世界人们的代表,同时还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果戈理笔下的科瓦辽夫少校不是一个科瓦辽夫少校,而是科瓦辽夫少校们,即使是描写挑水人也不是仅仅写某一个人,而是要借一个人写出一切挑水的人。这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典型的本质。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让许多人不安,总以为写的是自己,独特的这一个阿Q拥有了巨大的共性,甚至成为国民性的代名词。现实主义把这种个性和共性的完美结合的文学形象称为典型形象。

四种研究范式

四种研究范式

四种研究范式介绍研究范式是指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或模式。

它们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组织和进行研究,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四种常见的研究范式: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性研究和构建主义。

我们将介绍每种范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优缺点,并探讨它们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一、实证主义范式1.1 基本原理实证主义范式是一种以观察和实证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观察、测量和可重复性验证来揭示客观真理。

实证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事实至上”,即通过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来验证或伪证研究假设。

实证主义认为研究者的主观意见和价值观应尽可能减少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1.2 方法实证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通常涉及定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研究者会设计实验、调查或观察研究来收集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量化和解释。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性。

1.3 优缺点实证主义范式的优点在于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它强调证据和数据的重要性,有助于产生可靠和可重复的结论。

然而,实证主义范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它忽视了社会和文化背景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而且往往难以解释复杂现象和主观经验。

二、解释主义范式2.1 基本原理解释主义范式是一种关注人类行为和经验解释的研究方法。

解释主义认为人类行为和经验是受到主观意义和社会背景的影响的,研究者应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观点、体验和解释。

解释主义将重点放在了对个体和群体参与研究的主观观点的理解和解释上。

2.2 方法解释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定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研究者使用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来收集关于个体和群体观点和经验的详细描述。

这些方法有助于研究者理解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行为动机和社会背景。

2.3 优缺点解释主义范式的优点在于其深入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经验的能力。

它强调对个体和群体的观点和经验的尊重,有助于揭示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然而,解释主义范式也存在一些限制。

四种研究范式

四种研究范式

四种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是指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和方式。

四种研究范
式包括:
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基于经验观察和实证分析的研究
范式。

它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所获得的可观察的数据才是可靠的,
而其他形式的知识则不可信。

研究者在实证主义范式下,通常会进行
量化研究和实验研究。

2. 解释主义:解释主义是一种基于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范式。

它认为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存在着各种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影响,
而这些因素不容易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因此,研究者在解释主义
范式下,通常会进行质性研究和案例研究。

3.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它认为
人是社会的核心,所有社会问题和现象都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去研究。

因此,研究者在人本主义范式下,通常会进行人文研究和实证研究。

4. 批判主义:批判主义是一种批判社会现象和权力关系的研究
范式。

它认为社会存在着权力和不平等,需要对这些不公平现象进行
揭露和剖析。

因此,研究者在批判主义范式下,通常会进行文化批判
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研究。

现实主义理论范式述评

现实主义理论范式述评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包含多个分支,如人性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等。这些分支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使其保持着生机。现实主义理论提供认为国家间关系的永恒特征是利益冲突。然而,这一理论也存在缺陷,即过于强调国家间的斗争与冲突,而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合作的一面。新现实主义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它抛弃了“人性”的假说,认为国家的目标是生存,追求安全是国家最优先的考虑。现实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深远。虽然当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世界呈现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足鼎立之局面,但现实主义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笔记整理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笔记整理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一战前后的事情。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

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

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二.方法论概述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1.系统层次。

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

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

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的影响。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
三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1现实主义社会风险范式2建构主义社会风险范式3建构主义公共危机范式4现实主义公共危机范式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社会风险公共危机社会机构分层研究中的风险研究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治理理论四中国社会风险研究走向1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的整合研究
风险社会理论
一、风险的概念与现代风险景观 1、风险的概念 关于风险的界定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两种: 第一种是技术取向的,将风险看做一种概率,采 用期望频数进行统计。 第二种是基于经济—社会—文化取向,将风险看 成一种社会后果。 在我们风险社会理论中,大多采用后者。
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根本目的是要以此 为依据来批判和改造“简单现代性”,认为新 风险具有政治反思性,能对制度变革产生推动。 在他看来,需要“再造政治”来应对风险。
反思性体现在五方面: 风险不是物质财富,是由社会定义和建构的。 风险打破了阶级与民族国家界限,风险社会成为世界风险社会。 风险的扩散和商业化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 风险是由文明界定的,在风险社会意识决定存在。 风险社会中,非政治性的事情变成了政治性事情。
A、贝克的理论观点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概念指现代性的一个阶 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 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在风险社会,人们必须 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的问题。
贝克的理论带有明显的生态主义色彩,这与其 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 展,财富分配和不平等问题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而人类面临着诸如核风险、化学产品风险之类 的技术性风险。民众对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破 坏有切身的感受。例如: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 利核电站泄漏。
2、贝克与吉登斯的制度主义风险社会理论 贝克与吉登斯把风险社会与现代制度紧密地结合 起来,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问题。贝克强 调技术风险性,吉登斯侧重于制度性风险。 在他们看来,早期现代性解决传统社会风险时, 产生了新的风险,这些新风险的积累构成了晚期 现代性的特征。由于风险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和社 会的特征,所以说出现了“风险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1.物质主义的本体论materialism哲学上强调知识可以经由感官、经验得自现实的自然世界。

政治上强调现实而不是义务,×道德伦理、发动舆论、尊重国际法→世界和平(!安全)√理性、精明、谨慎地面对现实,反对狂热和意识形态2.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新现实主义大师吉尔平:※地理、资源、工业、战备、人口(国家的本质:垄断暴力)早期现实主义大师卡尔:※军事和经济力量传统现实主义者摩根索:※主权(意味着平等)3.物质→权力→主权→平等→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国家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力。

国际社会:水平的、无政府的国内社会:垂直的、有政府的4. 如何保证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正常运转?→有限国家理性①有限的②基于生存欲望而非自私自利③大多数国家都是理性的5.国际社会→结构(新)现实主义者沃尔兹:国际结构视角:×个人、政治家,×国家层面,√国际层面结构关系:实力关系(国际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结构)系统论:×单元的简单相加结构的三个内涵:(无政府状态下,单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状态)(1)国际体系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的:暴力冲突难以根除)(2)体系单元的功能分化(单个国家之间:功能相似)(3)体系单元间的实力分配(实力对比: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因素)6.国际结构: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结构稳定论国际结构相对稳定: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缓慢(1)多极结构稳定论:优点:联盟具有灵活性势力均衡缺点:灵活性必须随时存在,敌我状态不能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平衡者需要充分的信息大国数目多,利益关系复杂,误解误判↑E.g 19世纪欧洲均势:最强大的英国愿意推行“均势”政策1815-1914 总体保持稳定,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战(2)两极结构稳定论(↑沃尔兹):优点:两个大国相互制约优于单极主导沟通方便,利益清楚维持体系稳定是两个大国共同利益缺点:冷战期间两极格局受核威慑制约古希腊地区内部两极格局,受外部影响(3)单极结构稳定论:先进工业部门产值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军力达到世界一半以上无论多强大也难以控制世界;可以控制或破坏世界稳定;引发其他地区性冲突和战争。

二(一)、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引言:雅典民主的衰落:①缺乏对公民自由权利的宪政保障;②公民大会带来“多数的暴政”1.自由主义的观念要素:①个人主义:个人优先于社会与集体②平等主义:人与人在法律和道德面前都是平等③普遍主义:适用于所有人④社会向善论2.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强调个人自由,认为没有对权力的限制,就没有基本的自由。

于是有了,市场经济、宪政法治、民主选举、政党政治、新闻自由和三权分立等国家制度。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古代的积极自由:积极参与集体事务的权利,过分地轻视个人权利和享受价值。

现代的消极自由:享受个人空间的私人独立+政治选举,过分放弃参与政治事务。

3.两种自由主义的区别:(在于自由的程度有多大)传统自由主义比较极端,放任自流的亚当斯密、休谟:自由市场促进公共利益,政客干涉会干扰自由市场的良好运行New新自由主义注重宏观调控凯恩斯、撒切尔、里根:国家一定程度干预经济,提供基本福利,弥补市场不足Neo新自由主义近传统自由主义4.自由主义对国家的看法:国家垄断暴力是要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这其中存在两种可能:满足于现状的统治者采取措施维护现存社会、不满足于现状的统治者会利用暴力推翻现存利益结构),这就是国家的危险。

【把国家妖魔化:利维坦,by霍布斯】①国家垄断暴力②国际无政府社会无法制约二(二)、自由主义的国关哲学:I. 乐观的不干预主义——贸易和平论国际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战争→经济文化。

自由贸易能为每个国家带来好处,并使各国依赖于这种互惠的关系。

缺点:但前提是只针对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地区和国家,且双方关系不一定就得到改善。

II. 分权制衡——均势的思考现实主义强调领导人通过灵活联盟来实现均势,而自由主义强调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III. 干预主义——理想主义(前两者都不干预)关注:自由贸易、普遍道德、世界舆论可以通过制度设计避免人性缺陷→世界和平E.g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二(三)、传统自由主义国关理论: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反对政府干涉,强调政府只充当守夜人。

罗伯特·诺齐克:最小国家原则1.个体主义的本体论英国自由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自然权利①个体是第一位的,社会、国家是第二位的;②个体是本源,社会、国家是派生的;③个体是目的,社会、国家是手段。

新自由主义哈耶克:个体主义个体是所有社会行为的最后承担者①强调个人优先于社会②强调不仅要了解单独的个体,更要了解社会的个体↓要关注大多数人和除国家以外的社会组织:多元主义假设自由主义↑经济社会因素,↓军事力量2.不否认人性善,但是承认人性恶(多元主义、理性主义)国际体系不稳定的根源在于国内专制、对外扩张的国家,与普遍人性没有关系人有理性判断正误,意识到需要通过合作实现自身利益。

3.国家层面的假设——与其他政治组织一样是增进合作和福利的工具自由主义者所说的无政府状态——是指当前存在多种国家层次的政治组织形式,却没有一个全球性政府的现实。

一个国家是自由的还是非自由的?①国家权力的范围:不干涉个人的自由约翰·密尔:自由思考发表意见、生活喜好、(不伤害他人)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活动②国家权力的结构:分权制衡孟德斯鸠:立法、行政、司法托克维尔:论联邦制的有限和不完整的主权4.国际层面假设——国家性质决定国际体系稳定性①国家垄断暴力②国际无政府社会无法制约5.传统自由主义的理论推论:I. 民主和平论·自由民主制度的约束:对国家权力的约束和制衡·民主文化造成的自律:自由民主价值,重视人权,养成了民主协商尊重他人的传统,自然延伸到对待其他国家人民的心态上。

II. 地区一体化的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者米特兰尼:从功能性领域入手,推动国家间合作。

厄恩斯特·哈斯补充“外溢”:①功能性外溢:涉及越来越多其他技术领域;②政治性外溢:专家小组+政治性合作机构,卷入政府合作。

6.理论存在的问题:国家性质的核心概念?如何判断民主和非民主国家?国际层次和国际层次如何联系?二(四)、新自由主义国关理论:1.新自由主义理论范式:①国际法、世界舆论②国际社会的自由贸易、自由交流↑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与繁荣③国家和国际制度都是为了促进人们的自由和福利罗伯特·基欧汉为代表:新自由主义很大程度上否认了市场自发的万能性,接受了国家中心主义:国家是世界政治中最重要行为体,→财富、权利,所以在分析国际合作时,国家处于中心地位。

2.国际制度★基欧汉:三种国际制度的形式和特征(1)正式的政府间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2)国际机制(3)国际惯例具有权威性(大多数国家遵守)、制约性(自愿建立国际制度来约束所有成员国)和关联性(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约瑟夫·奈:国际机制(↑和平)为国家间合作提供了硬件支持(1)连续观念(比如西欧希望欧盟一直存在)(2)制度创造了礼尚往来的机会(合作机会)(3)制度促进了信息流通(信息透明)(4)制度可以提供解决冲突的方法(多次博弈)❤即使实力结构发生变化,国际制度本身仍然可能具有相当的合法性和生命力,成为霸权衰落之后支撑国际体系的支柱。

3.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推论:I. 拉西特、奥尼尔:三角和平论:相互依赖、民主政治、国际制度民主国家更容易加深彼此之间贸易的相互依赖,加入相同的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反过来又促进相互依赖、民主、和平。

II. 约瑟夫·奈:软实力经济文化因素作用日益突出,软实力来自于文化和意识形态。

硬实力以战争为渠道发挥指挥型作用,而软实力则通过国际制度发挥同化性的作用。

三(一)、 建构主义的理论范式1. 理念主义的世界观:❤并非唯心主义,强调观念因素的客观性和重要性,主要研究社会事实(不否认客观)。

亚历山大·温特(1958—):国家和国际体系虽然是不可观察的,但却是实在的(本体论)和可知的(认识论)【无法亲眼看见实物,但却是实际存在并且可被认知的,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意义符号”,而非物质成分】——弱式物质主义a) 自然类别:自行组织起来的物质实体,客观制约。

b) 社会类别:由人建构起来的,包括家庭、国家等社会结构,以及各种法律、习俗等。

建构主义者也同意: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难以截然分开,因为人类有能力依据自己的思想来改造世界,赋予物质世界某种意义。

但是他们认为物质力量是次要的,物质力量只有在被建构为特定意义是才是有意义的。

E.g 英拥有500核武器,朝鲜拥有5枚,对美国而言,后者的威胁大得多。

语言和理性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创造构想,改变和重新认识我们感知到的世界。

温特:弱式物质主义三(二)、 建构主义的理论硬核1. 国家层次的假设:❤与功利主义假设的主要关注成本和收益计算的国家相比,建构主义中理性国家是可以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从而确定自己利益目标的国家。

国家仍然处于国际体系的中心,非国家行为体↑更重要的变革发起者,但体系变化最终要通过国家完成。

国家有自我延续的特性:国家与个人不同在于,个人脱离群体无法生存,但是国家可以。

对比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中自利倾向的国家,建构主义中的国家更像人。

国家的身份认同受到国际社会影响:如国家的分类——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哪个更重要?2. 国家的四种客观利益:a) 生存b) 独立c) 经济财富d) 集体自尊(民族自尊是啥?公仆们的面子还是国民生活水准?)不存在固定排序,取决于国家认知。

不同政治文化,不同利益认知。

E.g. 例如,一些学者认为,苏联的瓦解使得德国获得了空前的行动自由,同时统一的德国拥有了足够的实力以及向东延伸的边界,而东欧的不稳定状况也给予德国寻求安全保证的压力。

那么,德国的外交政策应该变得更单边主义和更加张扬。

但是,德国的反军国主义和多边主义政治文化使得这种政策预期没有成为现实。

异 同社会类别 1. 处于特定时空 2. 信念、概念、理论 3. 依赖人类实践活动 4. 依赖社会关系产生 1. 社会类别也有物质基础和自行组织的性质(国家组织)2. 也是不随个体意志任意改变的(物化)3. 关于国家利益与道德的问题:开放态度:国家的外交政策倾向于利益还是道德取决于该国的认同,以及该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角色关系。

不设定人的本性向善或向恶,不设定社会活动天生合作或冲突。

P.s. ^_^ 表达态度:a)关注(重视)b)关切(关心)c)遗憾d)不满e)反对f)抗议,强烈抗议、最强烈抗议4.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硬核:国际规范规范:对某个给定认同所应该采取的适当行为的集体期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