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卫生及行为问题的干预

合集下载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过度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现有的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措施。

一、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约有10%至20%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和抑郁障碍。

调查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亲子关系紧张以及父母的精神健康问题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教育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如贫困、歧视和暴力等也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这些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儿童患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三、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1.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和亲子关系培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对于预防或减轻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2.提供合适的学校支持:学校应提供辅导员、心理教育课程等资源,帮助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和应对心理压力。

结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持续关注的社会问题,其现状和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开展的研究不断增加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

通过提供适当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Waddell, C., & Shepherd, C. (2002).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 New Public Health Disciplin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7(8), 825-826.。

幼儿园儿童心理疏导技巧 幼儿园心理疏导

幼儿园儿童心理疏导技巧 幼儿园心理疏导

幼儿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或困扰。

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疏导技巧,以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幼儿园儿童心理疏导的必要性、主要技巧和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

1. 心理疏导的必要性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心智和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情绪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而且,很多儿童在家庭中也有可能受到各种不良影响,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心理疏导技巧,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2. 儿童心理疏导的主要技巧2.1 观察儿童行为和情绪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儿童的异常行为和情绪变化。

某个儿童平时活泼好动,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这可能是他遇到了心理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情绪来发现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

2.2 沟通和倾听倾听是心理疏导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倾听空间,让他们倾诉内心的烦恼和困惑。

在沟通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足够的信任和理解,不轻易打断或论断儿童的言论,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2.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着力营造和谐、舒适的师生关系,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呵护。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儿童才会更愿意与教师共享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也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3. 儿童心理疏导的具体实施方法3.1 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游戏活动等形式,引导儿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心态,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3.2 单独或小组心理辅导针对个别或小组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单独或小组心理辅导,通过与儿童面对面的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帮助他们认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3.3 导入情感教育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儿童灌输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引导他们学会情感的表达与管理,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品质。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内容摘要: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问题行为的概念及其几种分类方法,明确了问题行为的定义及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常用的三种问题行为干预方法:行为干预法、认知干预法和感觉统合训练法。

并对它们在实际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论文关键词:问题行为;行为干预;认知干预;感觉统合训练1问题行为的概念对问题行为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界定其概念。

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问题行为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最早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始于,由英国的威克曼(E.K.Wakeman)率先提出。

问题行为的定义比较广泛:“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孙煜明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车文博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常见的各种不利于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它是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对象;左其沛认为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调或变态,并把问题行为作为心理咨询的对象之一看待u等等。

可见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儿童问题行为定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没有“问题行为”的条目,问题行为概念的难于界定由此可见一斑。

问题行为之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定义,首先是学者们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其次,不同的种族、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也影响了人们对行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第三,行为评量的标准不统一,对正常行为与问题行为的界线理解不一致,以及问题行为与其他非正常行为(如变态行为,犯罪行为等)的关系不明确等因素,都会使问题行为的界定产生困难。

但关于问题行为的本质,综合有关文献,至少应认识到这样几点:其一,问题行为不同于成年人行为。

它多出现于儿童和青少年中,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幼儿园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幼儿园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幼儿园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一、制定目的与背景:
为了及时发现和干预幼儿园内出现的心理危机情况,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特制定此幼儿园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二、心理危机的定义和识别:
1.心理危机是指幼儿在心理和情绪方面出现严重的困扰和问题,表现为情绪失调、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退缩孤僻等现象。

三、干预的流程和措施:
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2.幼儿园应建立健全的心理教育体系,包括心理健康课程、专业心理辅导等,为幼儿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3.幼儿园应加强幼儿家长的心理教育,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共同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五、干预效果评估:
六、制度宣导:
1.幼儿园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讲,向教师和家长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和处理方法。

2.幼儿园将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的内容纳入教职工培训内容,确保全体教师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流程。

3.将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的要求和流程在幼儿园内公示,并定期组织讨论和分享经验,持续改进干预工作。

通过制定幼儿园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应对幼儿心理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与成长。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制度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制度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制度一、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学习、社交能力以及健康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旨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预防和早期发现儿童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制度的目标和原则1.目标: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原则:a.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开展定期的心理健康检查,对儿童进行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干预,以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b.科学、系统:建立完善的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制度,包括心理援助、心理疏导、心理教育等工作,保障儿童的综合发展。

c.个体化、差异化:针对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精准服务。

d.多部门合作: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等各部门要积极合作,共同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三、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措施1.心理健康教育:a.学校教育:嵌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自护能力。

b.家长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家长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提供科学的教养方法,增强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

2.心理服务机构建设:3.心理健康检查:a.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检查,对儿童进行心理问题的早发现和早干预。

4.心理援助和干预:a.心理援助:对有心理困扰的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恢复心理健康。

b.心理干预: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儿童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

5.心理健康宣传活动:a.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儿童和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消除心理健康问题的歧视和偏见。

b.搭建心理交流平台,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心理体验,增进友谊和互助,学会情感表达和倾听。

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

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

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有人对130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36.97%的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问题。

究其原因,是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空间小,缺少玩耍同伴,家长凡事包办代替、过分溺爱孩子,而抑制了儿童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儿童得不到身心锻炼的机会。

加之家长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且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与纠正,久之就造成心理行为问题和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

干预的措施是提高父母素质,创造家庭健康环境氛围和儿童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

厌学心理:有人认为家庭生活维度(主要评价亲子关系的好坏)、同伴交往维度(主要评价同伴关系的好坏)、学校生活维度(主要评价儿童在学校中的感受以及是否喜欢上学等问题)的好坏与厌学情绪的出现与否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三个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儿童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讲,要让儿童建立自我同一性,即对自我形象、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主动与他们探讨相关话题,如“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等。

帮助他们尽快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如果厌学是由于抑郁、焦虑或者其他心理障碍,就要对症处理。

儿童抑郁症:要注意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当孩子表现为不愉快、游戏的兴趣减少或缺乏、不与小朋友在一起而喜欢独处、哭泣多、睡眠过多或过少、进食量减少、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自觉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低、对生活和学习没有兴趣,严重者出现厌食和轻生的念头和行为,甚至头痛、腹痛、腹部不适、头晕、胸闷、无力、无欲望症状时,就要注意抑郁症的发生。

儿童抑郁症可有药物治疗,当然也要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儿童抑郁症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

儿保工作者如果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也可以在配合治疗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要对患儿所表现的困惑、疑虑、恐惧不安、发脾气、冲动和痛苦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同情,在此基础上劝导、鼓励患儿配合医生的治疗。

3-6岁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矫治 ppt课件

3-6岁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矫治 ppt课件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策略
1、培养儿童的自尊、社会性和自主性
2、家庭成员要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教养态度要一致
3、要有鼓励儿童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不良的家庭氛围,儿童心理压力大,没有安全感,容易 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不讲礼貌
父母吵闹——行为紊乱、夜惊、梦魇、遗尿症
父母的文化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与行为
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 父母的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往往从父母那里模 仿到不健康的性格、行为习惯
PPT课件
7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认知方面一般表现出想象力丰富、好
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
2、情绪稳定愉快 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积极
情感总是多于消极情感,能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心境, 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
3、人际关系和谐 乐于与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他们身上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观念占优势
PPT课件
8
四、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许多遗传病都存在智力缺陷 2、胎内环境 不良的胎内环境造成的某些素质缺陷可成为儿童心理发育的障碍 3、脑损伤或疾病 分娩中的脑损伤、脑外伤及脑瘤、传染性脑疾病等使脑细胞受损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 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 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论述 , “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
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
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2023年幼儿园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方案

2023年幼儿园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方案

2023年幼儿园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方案1. 背景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为了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园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能力,制定本方案。

2. 目标1. 提高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能力。

2. 建立完善的幼儿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3. 提升幼儿园心理服务质量,保障幼儿心理健康。

3. 具体措施3.1 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1. 定期组织幼儿园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2. 邀请专业心理辅导师进行讲座和实操演练,提升教师心理疏导技巧。

3.2 心理疏导服务1. 为幼儿提供定期的心理疏导服务,包括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

2. 设立心理疏导角,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心理宣泄空间。

3.3 危机干预机制1. 建立完善的幼儿心理危机干预流程,明确危机干预责任人。

2. 制定危机干预预案,进行定期的危机干预演练。

3.4 心理健康环境建设1. 优化幼儿园环境布局,营造温馨、舒适的心理环境。

2. 推广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4. 实施计划1. 第一季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设立心理疏导角。

2. 第二季度:推行心理疏导服务,进行危机干预演练。

3. 第三季度: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环境,开展家长教育活动。

4. 第四季度:总结实施情况,完善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方案。

5. 评估与反馈1. 定期对幼儿园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工作进行评估,了解实施效果。

2.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方案的持续优化。

本方案旨在为幼儿园提供一套系统、专业的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措施,以保障幼儿心理健康,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方法如下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方法如下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方法如下:(一)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期的行为偏异.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广义上则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也就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问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儿童期有以下较多见的心理一行为问题:1.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活动过度、拒绝上学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其中有些问题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观念、过分任性或冲动、退缩、恐惧等.此类问题表现程度严重者,须排除精神性疾患。

3。

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说谎、逃学、破坏公物、攻击行为、各种破坏性行为等,男孩显著多于女孩。

4.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口吃、偏食等.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

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一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一行为问题.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作为行为问题来对待.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称“心理社会发展失调”,经适当的行为指导可痊愈;若久拖不治,问题常变得复杂而严重,导致心理障碍发生.(二)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有多种多样表现.在基层幼儿园、学校中应着重针对以下四类(尤其第一类)问题进行预防和矫治:1.学业相关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患病率约占学龄儿童总数的3%~5%,男孩多于女孩。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儿童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1. 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应努力创造一个温馨、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

他们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爱、关心和支持。

尽量减少家庭的冲突和争吵,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2.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愤怒、忧虑、沮丧等。

他们需要学会合理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教授他们如何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3. 建立积极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和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给予他们认可和鼓励。

同时,避免批评和贬低的言辞,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的态度。

4.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人际关系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需要学会与人相处,与同伴建立友谊,并解决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问题。

父母和老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在游戏和合作中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5. 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儿童在面对一些特殊困境和挑战时,需要得到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家庭和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学会应对压力和困难。

同时,重视个体差异,为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辅导。

6. 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和可干预性。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早期发现和干预。

父母和老师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同时,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儿童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咨询。

幼儿心理健康_儿童心理卫生指导的理论与技术(一)

幼儿心理健康_儿童心理卫生指导的理论与技术(一)

3、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为班杜拉。
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观察进而模仿 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 习得的,人的不良行为也常常通过这一 方式而形成。
总之,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 建立与改造,都是通过学习和反复强化, 在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实现的。
二、行为干预技术
(一)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技术
1、正强化(阳性强化)
(1)原理
在特定情境中,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 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 增大。
这个“好的结果”就是正强化物,有时 简称为强化物。
(2)注意事项 A、选择有效的强化物 强化物可分为:
*物质强化物 *社会性强化物
*活动性强化物 选择强化物应考虑个体差异。 强化物应是儿童喜欢的物品和活动,
案例5:
雷雷爱吃荔枝。一天,妈妈买回了 一斤半荔枝,说等爸爸回来一起吃。但 是雷雷说:“我就吃两个。”妈妈虽然 生气,没有说什么,结果雷雷吃完两只 后又吃了一只,妈妈很生气,不再理他, 结果,雷雷居然吃完了所有荔枝。
2、惩罚法
(1)原理
在特定情境中,当个体做出某一行 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良的后果 或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结果,那么,今 后在类似情境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 就会减少。
案例7:
父亲在看电视上精彩的足球比赛, 在一旁玩着的孩子大声地吵闹,于是父 亲给他一些钱,让他去商店买自己喜欢 的东西吃,以引开孩子不再干扰自己看 电视。
案例8:
一天,强强没有上幼儿园,自己在 家门口玩耍。问他为什么不上幼儿园时, 他说:“昨天打针时我没有哭,妈妈说 我表现很好,今天可以不去幼儿园。”
起床没有叠好被子 放学后不许在外边玩耍
惩罚物的选用一定要因人而异、因 行为而异。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处理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处理

.
9
儿童心理保健的主要任务
• 指导教养员培养儿童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 理状态,良好的协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以 适应当前的社会和环境。早期发现儿童的各种心 理行为问题,以便由专业人员进行早期矫治,为 儿童发展至成人期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
10
儿童心理保健的主要任务
• 配合专业人员开展流行学调查和研究,按发生率 高低和危险性排列出本地区儿童各种心理行为偏
或离开家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表 现:胆小,不能与亲人分开,哪怕短的分离也会出现严重的分离痛苦 症; • 2.广泛(过度)焦虑:常因一点小事就过度焦虑,烦躁不安,担心害 怕,甚至与实际境遇毫无关系的事情他也焦虑; • 3.回避性障碍:儿童多温顺、老实,但总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显示出 焦虑、恐惧、退缩的反应。
包括 失语症 和 语言发育迟缓
• 语言发育迟缓:表达性语言障碍、感受性语言障碍
.
24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 定义: ASD是以孤独症为代表的一组异质性发育行为障碍 性疾病。
➢ 指在社会沟通和社会互动方面存在持续的缺陷,以及局限 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为特点的病症。
•继发症状: 学业损害、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功能 异常 •终身性疾病 •ADHD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
.
31
DSM-5 AD/HD临床类型
➢ 混合性表现:在过去的6个月内,同时符合诊断标准A1(注 意障碍)和诊断标准A2(多动-冲动)。
➢ 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在过去的6个月内,符合诊断标准A1 (注意障碍)但不符合诊断标准A2(多动-冲动)。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制度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制度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制度一、目的和意义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卫生保健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障儿童的心理卫生,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制定本制度,旨在为广大儿童提供心理卫生保健服务,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组织机构1. 成立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领导小组,由园长、分管领导、保健医生、班主任等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园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2. 设立心理卫生保健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卫生保健人员,负责日常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内容1.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游戏、活动等形式,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2. 心理评估: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制定心理卫生保健措施提供依据。

3. 心理咨询与辅导:为儿童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4. 家庭教育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家庭和谐。

5. 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组织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园师生及家长对心理卫生的重视。

四、工作流程1. 制定心理卫生保健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丰富教育内容。

3.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

4. 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解决儿童心理问题,提高儿童心理素质。

5. 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家庭和谐。

6. 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全园师生及家长对心理卫生的认识。

五、工作制度1.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原则,保障儿童心理健康。

2. 建立健全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3. 加强心理卫生保健队伍建设,提高专(兼)职心理卫生保健人员业务水平。

4.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证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5. 保密制度:对儿童及家长个人信息严格保密,确保信息安全。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的一项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儿童健康的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进行简述。

一、心理健康评估与筛查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第一步是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与筛查。

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可以及早发现并诊断出潜在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评估内容可以包括儿童的情绪状态、社交能力、认知发展、行为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和观察。

二、心理干预与辅导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心理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与辅导。

通过与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制定个体化的干预计划,帮助儿童克服心理困扰,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艺术疗法等,旨在提升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教育与培训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心理教育与培训。

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和培训课程,向学前儿童、家长和教师传授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心理教育与培训可以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

四、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者还需要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

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扰,他们需要有人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可以包括个体咨询、家庭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旨在为学前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

五、心理健康促进与宣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还包括心理健康促进与宣传。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推广工作,向社会大众普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心理健康促进与宣传的内容可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册发放、媒体报道等,旨在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中西医结合干预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中西医结合干预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中西医结合干预在当今社会,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还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长期的影响。

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方式为解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不稳定、学习压力过大、社交困难、网络成瘾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儿童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中医认为,儿童心理健康与身体的整体平衡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强调“心主神明”,即心脏主宰人的精神活动。

同时,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也可能影响情志。

例如,肝气郁结可能导致情绪抑郁,心火亢盛可能引起烦躁不安。

中医通过调理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改善心理状态。

常见的中医干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药调理是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症状,开具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心神不宁的儿童,可以使用酸枣仁汤来养心安神;对于肝郁气滞的孩子,逍遥散可能会有所帮助。

然而,在给儿童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药物的安全性。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宁心安神、调节情志的作用。

但由于儿童对针灸的接受程度可能较低,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谨慎选择。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紧张情绪。

例如,按摩头部的百会穴、风池穴可以提神醒脑,改善焦虑情绪。

西医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方面,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家庭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儿童认识和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游戏疗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冲突;家庭治疗则关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通过改善家庭关系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心理健康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策略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策略预防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以下是一些预防策略的建议:1. 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儿童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来稳定情绪和建立自信心。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温暖的关爱,并避免家庭冲突和暴力行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2.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儿童在面对不同情绪时,需要学会适当地表达和调节。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情绪,并提供合适的情绪管理方法。

3. 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团队活动、社交互动,并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

4. 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巨大。

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水平的教育和学习机会,使其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

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除了预防,干预也是解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干预策略的建议:1. 早期发现和干预早期发现和干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家长、教师和医生等关键人员都应该密切关注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并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2. 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可以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建立支持系统儿童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需要得到支持和理解。

家长和学校可以建立支持系统,包括培训教师提供心理支持、促进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等。

4. 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恢复。

家长和学校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关爱、安全的环境,鼓励儿童参与各类活动,并提供适当的支持与鼓励。

幼儿行为问题的早期干预

幼儿行为问题的早期干预

幼儿行为问题的早期干预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有时候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情绪失控、攻击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早期干预对于解决幼儿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一、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早期干预是指在问题出现初期,通过专业的方法和策略对幼儿行为问题进行干预和矫正。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问题进一步恶化:早期干预可以阻止行为问题的进一步恶化,避免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和难以纠正。

2.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特点。

3. 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早期干预可以帮助幼儿提高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和社会环境。

4.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早期干预,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

二、早期干预的方法和策略早期干预的方法和策略需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和问题进行个性化设计。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早期干预方法和策略:1. 观察和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可以了解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出现的原因,为后续的干预提供依据。

2. 建立积极的关系:与幼儿建立积极的关系,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3. 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为幼儿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4. 提供正面激励:对于幼儿的积极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5.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地表达和管理情绪,避免情绪失控和攻击行为的发生。

6.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根据幼儿的具体问题,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7. 与家长合作: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问题,制定一致的干预策略,形成家园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早期干预的实施步骤早期干预的实施步骤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 问题识别:通过观察和记录,识别幼儿的行为问题,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表现形式。

儿童心理干预制度

儿童心理干预制度

儿童心理干预制度
简介
本文档旨在探讨儿童心理干预制度,为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有效
的支持和帮助。

目的
儿童心理干预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预防
和减少心理困扰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实施策略
为确保有效的儿童心理干预制度,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建议:
1. 行为观察和评估:对儿童进行行为观察和评估,了解其心理
状态和问题,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2. 心理教育:建立心理教育课程,向儿童和家长传授心理健康
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应对能力。

3. 儿童心理咨询:提供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服务,让儿童有机
会表达和探索他们的情感和困惑,并得到合理的引导和建议。

4. 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学校、家庭
和社区的支持,以帮助儿童面对挑战和困难,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

5. 专业培训和指导:加强儿童心理干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
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儿童心理
健康问题。

结论
儿童心理干预制度是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行为
观察和评估、心理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网络以及专业培
训和指导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儿童的
心理成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添加辅食 (营养补助、 4个月起、乳牙)
? 喂养方式 时间、次数、进食量 -----个体需要 进食环境(情绪愉快、) 培养自己抓握进食
2.婴儿期的充足睡眠
? 作用:促进大脑发育 生长激素分泌-----生长发育
? 何谓充足? 新生儿------20小时 4~6月--------16~18小时 1岁-----------15~16小时
4——6个行为问题 /人
为问题
2.
年龄与行为问题呈负相关
3.
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4.
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判断行为正常与否的原则
? 行为性质与年龄相符 ? 行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 各种障碍出现的频率 ? 异常行为的严重程度 ? 持续时间 ? 正确对待统计学指标
儿童行为异常的分类
? 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心理智力异常诊 断和DSM分类 1、精神发育不全 2、行为障碍 3、情绪障碍(焦虑、依附等) 4、心理或情绪引起的生理障碍 5、发展障碍(孤独症、学习困难 )
儿童行为异常的诊断方法
? 病史收集 ? 全面体检 ? 行为量表 ? 实验检查
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
儿童的行为特征
? 基本概念 行为——指任何能观察到的某一器官的活
动,既有运动性也有思维性。
少年儿童的行为问题 ——是指少年儿童的 行为偏离了正常发育轨道,表现出与其年龄、 社会和个人健康不相适应的行为。
行为偏离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实质 属于量变范围而非质变
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
? Mac Farlane 1954 年 126名从0---14岁观察
母子拉握手,各种材料刺激婴儿手 3~4月——信息刺激:眼、耳、脑协调 5~6月——抓玩具、抱奶瓶 7~8月——自吃入口、手指动作 1岁———直立迈步 ? 言语:单音、双音、懂简单话语
5.婴儿期发展认知能力
? 作用:认知----开发智力、稳定情绪
? 听觉训练:说话、音乐 ? 视觉心理:色彩、外界环境、玩具、图片
儿童心理卫生及行为问题的干预
?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 ?常见少年儿童行为问题 ?影响少年儿童行为的不良因素 ?儿童心理卫生的干预
第一节 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
?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 儿童心理卫生主要任务 ? 我国儿童心理卫生现状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 健康三要素:无躯体疾病、 无心理疾病 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国儿童心理卫生现状
? 世界卫生组织:发达国家 3---15岁儿童 心理障碍 5%---15% 言语发育迟缓 1%--5% 轻度智力低下 3%
? 我国大城市( 1980) 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 8.9% 学习差 8% 情绪不稳、易激动 16.8% 依赖性重 21% 挑食、偏食 34.1% 咬指甲等不良习惯 11.6%
? 心理卫生(精神卫生) 维护心理健康 促进心身平衡、稳定环境适应 健全人格、矫正不良行为 改善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 预防和控制心理疾病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亲密关系、环境变化适应 ) ? 健全的个性 (符合年龄特征的知、情、行、意) ? 情感和情绪稳定协调 ? 智力正常 ? 行为协调 ? 适度的反应能力 ? 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 ? 良好的自我意识 ? 注意力集中 ? 完好的感知能力
? 途径:反复观察、辩识 反复动手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问题
1、身心发育迟缓 ——生长发育不足; ——动作言语、感知能力、对外反应、智力低 2、情绪不稳 ——易激惹、哭闹或表情冷漠、动作呆滞 3、睡眠障碍 ——不安、夜惊
二.幼儿前期心理卫生
? 1.促进脑发育 ? 2.言语能力训练 ? 3.良好的习惯 ? 4.培养良好的个性
6、遗尿症
? 原发性遗尿 继发性遗尿 ? 预防:2岁训练
操作性条件行为治疗 ? 原因:遗传
教育与心理 泌尿系统发育迟缓
7、口吃
? 4岁后仍出现 ? 原因:精神因素(受惊、惩罚、突变)
躯体因素(脑损) 模仿 气质因素(兴奋过高、抑制过强) 尽早矫正
影响少年儿童行为的不良因素
? 疾病因素(脑损伤、慢性病、体格缺陷) ? 不良学习环境 ? 不良家庭环境 ? 不良育儿态度 ? 不良社会环境
2 、多动性行为障碍 3 、其病年龄多 7岁前,持续半年以上 4 、注意力不集中 5 、行为量表有异常表现 ? 原因:生理、遗传、孕产、过敏、代谢、心理社会
2.独生子女综合症
? 体格和智力发育优 ? 行为问题;
任性、好发脾气 生活自理能力差 不爱惜东西 挑食 挑穿 合作性差 胆小、怯弱 ? 与家庭教育有关
3.少年儿童的性行为问题
? 性认识和性活动的问题 性识别障碍、 过度手淫问题
4.儿童的品行问题及违法行为
? 攻击性行为 ? 说谎 ? 执拗 、不服从 ? 偷窃 ? 性攻击性行为(奸污、淫乱、) ? 吸烟、酗酒、吸毒、外逃、自杀等
5.不良习惯
? 喂养过度 ? 滥用药物 ? 偏食或厌食 ? 学习负担过重
? 生物性功能行为低下 大小便失控、睡眠障碍、尿床
? 运动行为问题 吸吮手指、咬指甲、作怪像、多动症
? 语言行为问题 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口吃
? 性行为问题 性倒错、
? 社会行为问题 说谎、偷窃及违法行为
1.儿童多动症(MBD \ ADD)
? 占学龄儿童的 1.5—10% ? 男孩多于女孩 ? 兴奋、多动、睡眠障碍。情感抑郁、自卑强 ? 依据:1、情绪不稳
儿童心理卫生
? 婴儿期心理卫生 ? 幼儿前期心理卫生 ? 幼儿期心理卫生 ? 童年期心理卫生
一 . 婴儿期心理卫生
? 1.供给充足营养 ? 2.充足的睡眠 ? 3.满足情感的需求 ? 4.动作和言语训练 ? 5.发展认知能力
1.婴儿期供给充足营养
? 母乳喂养 (易消化 ---消化酶、免疫球蛋白)
? 注意:安静、通风、暗光、保暖 ? 习惯:独自入睡、不含奶头、不蒙头
3.婴儿期满足情感的需求
? 心理需要-----获得安全感
母爱的体验:肌肤接触、爱抚、表情、声音 母爱剥夺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脊髓、大脑)
心理发展障碍(哭闹、拒食)
4.婴儿期动作和言语训练
? 作用:动作 ------脑功能发育 ? 怎样训练?
1.幼儿前期促进脑发育
? 营养------脑发育 ? 平衡活动-------大小脑发育 ? 言语训练 ? 知识教育(观赏、感觉器官、好奇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