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整理
化学中的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中的物质及其变化
北京李菁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化学范畴中的物质一般指有固定的元素组成(混合物除外),比如水、碳酸钠、氢氧化钠等。
我们用的书桌,街道上奔跑的汽车,以及楼宇大厦属于物质,但不是化学所研究的物质。
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无外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等;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动植物的呼吸等。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他(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伴随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出物质的性质。
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时,我们主要考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知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1.按组成分类2.按是否发生电离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可以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叫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叫做浊液。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物理方法(机械法、溶解法)和化学方法(水解促进法、复分解反应法)。
4.胶体的性质:删除了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的部分,因为文章中没有具体比较的内容。
改写了部分句子,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丁达尔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XXX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
只有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时,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XXX运动。
电泳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胶粒带电荷的原因是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具备吸附能力。
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分类1. 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分别是什么?游离态(单质)、化合态(化合物)2.从熔沸点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何差别?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混合物没有3.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不一定;如氧气与臭氧、石墨与金刚石组成的都是混合物4.从与酸或碱反应的情况看,氧化物是如何分类的。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CaO)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如CO、NO)5.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不一定,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CO、NO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是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Al2O3、Mn2O76.酸碱盐是如何定义和再分类的?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的化合物。
酸可以分为强酸与弱酸;或含氧酸与无氧酸;或一元酸与多元酸;或氧化性酸与非氧化性酸等;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
碱可以分为强碱与弱碱;或一元碱与多元碱等。
盐的定义: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盐可以分为正盐与酸式盐;或可溶性盐与难容性盐等盐的溶解性:钾钠硝铵全都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难容钡和铅,碳酸只溶钾钠铵;钙银硫酸盐微溶;亚硫酸盐似碳酸。
7. 常见物质俗名和化学式生石灰:CaO 熟石灰:Ca(OH)2 石灰石:CaCO3碱石灰:CaO+NaOH烧碱(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小苏打:NaHCO38.分散系如何分类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类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其中小于1-100nm属于溶液,1-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大于100nm的属于浊液。
9.常见的胶体有哪些?云、烟、雾、牛奶、豆浆、河水、血液、有色玻璃等10.胶体有哪些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渗析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哪些?加热、搅拌、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降、得、还
氧化还原反应: 有化合价改变的反应 本质上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偏移)
氧化反应:被氧化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 还原反应:被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
2. 特征: 元素发生化合价的升降
判断下列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过程中有无化合价的改变)
(1)CaO + CO2 = CaCO3
(2)2HgO = 2Hg+ O2↑ (3)H2 + CuO = Cu + H2O
氧化还原反应
(4)CuCl2+2NaOH=Cu(OH)2↓+2NaCl
表格
基本反应类 型
电子的得失
得e 化合价降低 失e 化合价升高
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偏向:化合价降低 偏离:化合价升高
小结:从微观角度(电子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失电子
0
0
+1 -1
2
Na
+
Cl2
= 2NaCl
得电子
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升、失、氧;
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失电子H0 2+ C0 l2 = 2+ Nhomakorabea1 C-l1
请对以下反应方程式进行分类:
化合 反应
分解 反应
置换 反应
复分解 反应
(1) CO2 + H2O == H2CO3
点燃
(2) 2H2 + O2 == 2H2O
高温
(3) CaCO3 == CaO + CO2
(4) 2H2O2 =M=n2O2H2O + O2
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篇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1)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不同。
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树状分类法,各种树状分类法间的交叉现象在所难免,这就是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2.一般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有:单质Al 氧化物Al2O3 氢氧化物Al(OH)3盐:包括多元弱酸的酸式盐和弱酸弱碱盐两种情况,如NaHCO3、NH4HCO3、NH4HS、(NH4)2S等;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等。
特殊情况还有:单质Zn及其形成的ZnO、Zn(OH)23.分散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4)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
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易聚大而稳定存在,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胶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如Al(OH)3、Fe(OH)3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及土壤,如H2SiO3、As2S3胶体吸附阴离子而带有负电荷;淀粉胶粒不带电。
(5)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法将胶体放入半透膜袋里,再将此袋放入水中,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从而使杂质分子或离子进入水中而除去。
(6)胶体的应用①用丁达尔现象区别胶体与溶液。
但不能区分胶体与浊液,因为浊液中往往有胶体存在。
②胶体凝聚的应用:制豆腐;墨水不能混用;利用明矾净水;不同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输血;工业制皂的盐析;解释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原理;土壤的保肥作用。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
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色,检验的存在。
检验Fe3+的存在可用溶液,观察到溶液呈色。
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的过程。
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生成的的化合物。
HCl== H2SO4 == HNO3==3、常见的酸:盐酸 HCl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醋酸CH3COOH4、检验物质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1)检验物质酸碱性:(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
5、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
6、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之间。
PH ,溶液呈中性; PH越,酸性越强;PH越,碱性性越强。
7、PH试纸使用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取被测试的溶液,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对照,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
第3节常见的酸(一)酸的个性1、盐酸HCl:盐酸是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性,挥发出的气体在瓶口遇形成而出现。
浓盐酸敞口放置会使质量,浓度。
工业盐酸因常含Fe3+而显黄色。
2、硫酸H2SO4: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不慎沾上浓硫酸后,应立即用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用溶液冲洗。
浓硫酸的性:使纸上字迹变黑。
浓硫酸还具有性,可用作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干燥剂。
浓硫酸的稀释:将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倒入中,并不断用玻璃棒,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
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二)酸的通性1、酸使指示剂变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2、酸 + 碱 ===== 盐 + 水硫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的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3、酸 + 某些盐 ===== 新盐 + 新酸2HCl + CaCO3==== (实验室制取CO2)HCl + AgNO3 ==== (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现象:H2SO4 + BaCl2 ==== (用BaCI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现象:4、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HCl+ Fe2O3====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色溶液)H2SO4+ CuO ==== (现象:)5、酸 + 某些金属 ==== 盐 + 氢气Fe + 2HCl ==== Zn + H2SO4====现象:第4节常见的碱1、碱:一些物质电离时,生成的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第二章_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6、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生成沉淀(难溶物质) ②生成气体(挥发性物质) ③生成水(难电离物质即弱电解质)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电解 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交换离子的反应
二、离子共存问题
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 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 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 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反应物
性质
实质
特征
反应
反应产物
还原剂
具有还原性
失电子
化合价升 化合价升高
发生氧化反应 发生氧 (被氧化)
氧化产物
化合价
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被氧化 还原剂) (还原剂)
升失氧, 升失氧,降得还
电子得失
常见的氧化剂有: 常见的氧化剂有: ①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Cl2、O2等。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 ②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高价金属阳离子如: SO4、 ③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 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 酸化KMnO HNO3、酸化KMnO4。 常见的还原剂有: 常见的还原剂有: 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Al、Fe等。 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 Na、Al、Fe等 Si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一些非金属单质: 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H2S等。 较低态的化合物:CO、
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只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温 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只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 外电压等)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大小 度、外电压等)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大小 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 溶液与30%醋酸 NaCl是强电 例:浓度极稀的NaCl溶液与 浓度极稀的 溶液与 醋酸 是强电 解质,但浓度极稀时,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很小。 解质,但浓度极稀时,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很小。 所以导电性醋酸更强。 所以导电性醋酸更强。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复习
非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每个范围各举一例
Fe2O3+3CO====2Fe+3CO2 + 2O3====3O2
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
H + + HCO3 H + + CO3 2Al 3+ + 3OH -
4、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一步比一步难),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一步比一步难) 多元弱碱,一步写全。 多元弱碱,一步写全。
(二)离子反应的类型 1.复分解型(离子之间的交换反应) 复分解型 离子之间的交换反应)
如: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交 换反应等。 换反应等。
: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化合价降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 到电子, 0 Zn +1 + 2HCl === +2 ZnCl2 0 + H2 ↑
化合价升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 去电子, 还原剂 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 氧化还原型
反应) 反应) 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等。 如: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等。
口 诀: 单质氧化物 写成化学式 对于酸式根 强分弱不分 处理微溶物 清拆浊不拆 要拆强酸、强碱、 要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拆弱酸、弱碱、 不拆弱酸、弱碱、气体沉
七、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共存问题:
2、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 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第1节物质的分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称为分散质,后者称为分散剂。
9种分散系335、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6、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放电影时、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时都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7、溶液也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但是极其微弱,无法观察到。
8、胶体粒子带电:(1)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Fe(OH)3胶体的电泳:在电极两端加上直流电压后,带有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加深,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浅。
(2)聚沉: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相混合时,也会发生聚沉。
★聚沉后的胶体若仍包含着大量分散剂,就成为半固态的凝胶态,如豆腐、肉冻、果冻。
(3)应用:★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性质,除去胶体体系中的有害物质,如工厂中的静电除尘装置。
★存在于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进行处理。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又称白矾,KAl(SO4)2·12H2O,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了Al3+,Al3+与水电离产生的OHˉ结合生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与带负电的泥沙胶粒相遇,彼此电荷被中和。
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
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胶体化学应用于制备纳米材料。
第2节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一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可形成不同单质,这些单质互称为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1)产生同素异形体的原因①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和成键方式不同,如氧气(O 2)和臭氧(O 3)。
②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研究对象①同素异形体是指单质,不是指化合物。
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不同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构成它们的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
(3)同素异形体的“同”“异”的含义①“同”——指元素相同;②“异”——指形成单质不同,结构不同,性质有差异。
(4)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决定性质”①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不同,性质存在差异。
【典例1】 清晨,松树林中的空气特别清新,是因为有极少量的氧气变成了臭氧,反应的方程式为3O 2 放电2O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这是一个化合反应B .由氧元素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C.产生的臭氧与氧气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D.这个反应属于物理变化[思路启迪] 解答该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关键点:(1)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有的相似,有的相差较大,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中的单质,也可能是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
[解析] 氧气与臭氧的转化只有一种反应物,所以不属于化合反应,A项错误;由氧元素可形成O2、O3两种单质,当O2与O3混合时不属于纯净物,B项错误;O2、O3均为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C项正确;O2与O3属于不同物质,所以该过程为化学变化,D项错误。
[答案] C规律总结对同素异形体概念的理解(1)组成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
(2)物质类别: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只能是单质。
(3)性质关系: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有差异,但化学性质相似。
(4)相互转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5)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但没有涉及化合价的变化。
第三讲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讲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课 物质分类 一.物质的简单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二.能力训练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 .氮气 蒸馏水B .生铁 稀盐酸C .氢气 大理石D .二氧化碳 空气2、石油没有固定的沸点,炼油厂根据石油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开来,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
由此推断石油属于A.化合物B.混合物C.纯净物D.单质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食用醋B .氧气C .含碘盐D .可乐饮料单质 单质 单 质 物物 混合物物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性氧化物性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4、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A.氯化钠食盐NaCl2B.碳酸氢钠纯碱NaHCO3C.氢氧化钙熟石灰CaO D.氢氧化钠火碱 NaOH5、家庭装修需要各种材料,下列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A.水泥B.塑料水管C.铁钉 D.大理石6、右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碱之间的包含、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⑤所属物质类别的是A.①单质、③化合物B.②碱、⑤氧化物C.④碱、⑤含氧化合物D.④含氧化合物、③氧化物7、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8、一瓶气体经过检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A.一种单质B.一种化合物.化合物与单质的混合物 .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空气B.粗盐C.生铁D.纯碱10、为了防止传染病疫情发生,必须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区进行环境消毒,下列有关常用的消毒剂及对应的化学用语表示错误的是A.熟石灰的化学式:CaOHB.过氧乙酸结构式:,其化学式为:C2H4O3C.过氧化氢(H2O2)中,氧元素为-l价D.漂白精有效成份次氯酸钠(NaClO)中,氯元素为+l价11、按照一定依据把物质进行分类,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常用方法。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使相关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简单分类法就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实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意义:当分类的标准确定过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协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做到由此及彼。
3.交叉分类法:为了补充一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在理解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设定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物实行理解,这种方法叫交叉分类法。
例1:对班级学生采用交叉分类法,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便于班级的管理,其分类标准和意义如下:(1)按性别分:男生、女生。
意义:①男女生体能不同,劳动分工不同,运动会报名分男子组和女子组。
②男女生生理特征不同,剧烈活动要考虑女生的特殊例假。
③男女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心理不同,分班时尽量考虑男生女生的均衡性,以形成优势互补。
④男女生身材特点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夏季校服的设计要考虑男生女生的区别。
(2)按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分:学优生、学困生。
意义:抓学优生保升学率,抓学困生保稳定,控制学生流失率,抓两头带中间,保整体进步。
(3)按高考发展方向分: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特长类、保送类、意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时侧重点不同,老师要求也不同,将来发展方向也不同。
(4)按是否承担社会工作分:干部、群众意义:干部与群众在责、权、利三方面都不会相同,干部的锻炼机会更多些、责任更大些、有机会参与优秀干部的评选,群众则没有。
(5)按政治面貌分:团员、群众意义:团员的政治觉悟要更高些,学校活动参与得更主动些,表现更优秀些,活动效果老师更放心些。
(6)按家长工作单位分:城市的(管局的、油公司的、炼化的、石化的、市政的)、农村的、招商的意义:根据家长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对学生实行理财教育,避免奢侈浪费,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对城市低保护、农村低收入家庭实行政策性照顾,实现胡锦涛主席“学有所教”的十七大目标。
高考化学复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高考化学复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编准备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重点聚集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4.分散系胶体二、知识网络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
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
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的是A.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硝酸钙溶液中B.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C.醋酸钡溶液与稀硫酸溶液混合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答案:A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是弱酸,硝酸是强酸,弱酸一般不能制取强酸,A中的反应不能发生,故A 可选;B.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离子反应是:CO32-+2H+=CO2↑+H2O,故B 不选;C.醋酸为弱酸,保留分子形式,离子反应是:2CH3COO-+Ba2++2H++SO42-=2CH3COOH+BaSO4↓,故C 不选;D.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离子反应是:OH-+H+=H2O,故D不选;故选A。
2、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I中物质都由分子构成B.图II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同一反应D.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答案:BA.图I中物质是H2O、H2O2.O2都由分子构成,正确;B.图Ⅱ中的化学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反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错误;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CO2 +Ca(OH)2 =CaCO3↓+ H2O,正确;D.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正确。
故选B。
3、下列方程式中电子转移数目正确的是()A.3NO2+H2O=2HNO3+NO,转移3e-B.2KMnO4+10FeSO4+8H2SO4=K2SO4+5Fe2(SO4)3+2MnSO4+8H2O,转移5e-C.KClO3+6HCl=KCl+3Cl2↑+3H2O,转移6e-D.I2+SO2+2H2O=H2SO4+2HI,转移2e-答案:DA中两个NO2生成HNO3失去2e-,一个NO2得到2e-生成NO,转移电子数为2e-;B中每个+7价锰得5e-生成+2价锰,共转移10个电子,10个+2价铁失去10e-生成10个+3价铁,共转移了10e-;C中6个HCl中共有5个失去电子,共转移了5e-。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高一化学
第1节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 同素异形体:①元素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单质形态)、化合态(化合物形态)。
①同素异形体:由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P 4)和红磷、氧气和臭氧。
2. 常见的分类法化学中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树状分类法 和 交叉分类法 。
①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逻辑性很强,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问题。
①交叉分类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于同一事物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获得更多的信息。
如Na 2CO 3从其组成阴离子来看为碳酸盐,阳离子来看为钠盐。
【温馨提示】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理解(1) 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
①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 、NO 。
(2) 碱性氧化物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①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2O 7是酸性氧化物。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 分散系:(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溶液:<1nm(2)分散系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胶体:1100nm(本质区别) 浊液:>100nm知识梳理物质的分类及转化(3)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4)Fe(OH)3胶体的配制方法: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加热直到溶液变为红褐色时,停止加热,即得到Fe(OH)3胶三、物质的转化【典例1】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A.K2SO3B.Na2SO4C.K2SO4D.KCl【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阴影部分属于钾盐、硫酸盐和正盐。
亚硫酸钾不是硫酸盐,A错误;硫酸钠是钠盐,不是钾盐,B错误;硫酸钾属于钾盐、硫酸盐和正盐,C正确;氯化钾不是硫酸盐,D错误。
【典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A.硫酸、FeSO4•7H2O、苛性钠B.硫酸、空气、纯碱C.氧化铁、胆矾、熟石灰D.硝酸、食盐水、烧碱【答案】D【解析】A.FeSO4·7H2O是纯净物;A错误;B.碳酸钠的俗名是纯碱,属于盐类,不是碱;B错误;C.氧化铁是氧化物,不是酸;胆矾是纯净物;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是碱;C错误;D.硝酸是酸;食盐水是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名,是碱;D正确;答案选D。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基础。
化学物质是指物质的种类和性质都相同的物质,它由原子或分子组成。
化学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的过程。
下面是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点总结:1.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化学物质组成,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纯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2.化学变化的标志化学变化的标志主要有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和放热或吸热等。
颜色变化是指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如铁锈的生成。
气体的产生是指反应前后产生气体,如烧木头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沉淀的生成是指溶液中其中一种物质的沉淀,如酸和碱中和生成沉淀。
放热或吸热是指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热量,如火焰燃烧产生热量。
3.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
常见的化学反应条件有温度、压力和浓度等。
温度的变化可以加速或减缓反应速度,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压力的变化主要对气体反应有影响,增加压力可以加速气体反应的进行。
浓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反应物的有效碰撞概率,从而影响反应速度。
4.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组成。
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边,生成物位于方程式的右边,反应条件位于箭头上方。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化学反应只改变物质的位置,不改变物质的骨架结构。
5.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反应通常是可逆的,即可以向前反应和向后反应。
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不同时,称为不平衡的化学方程式。
为了使化学方程式平衡,必须调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使左右两边的摩尔数相等。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高中化学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师版)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物质的分类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子: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构成,呈电中性,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3、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4、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5、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包括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7、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等。
注意:常见的混合物举例:①气体混合物水煤气爆鸣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主要成分CO、H2H2、O2CH4H2、CH4等CO、CO2、N2等丙烷、H2等②液体混合物氨水王水硬水水玻璃福尔马林汽油主要成分NH3·H2ONH3、H2O 盐酸、硝酸含Ca2+、Mg2+较多的水Na2SiO3、H2O甲醛、H2OC5~C11的烃③固体混合物碱石灰漂白粉玻璃水泥铝热剂主要成分CaO、NaOH Ca(ClO)2、CaCl2Na2O·CaO·6SiO2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Al、金属氧化物常见物质的俗名:物质俗名物质俗名Na2CO3纯碱、苏打KOH苛性钾NaHCO3小苏打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CuSO4·5H2O胆矾Na2SiO3的水溶液水玻璃FeSO4·7H2O绿矾CH4天然气、沼气KAl(SO4)2·12H2O明矾CH3CH2OH酒精CaCO3石灰石C6H12O6葡萄糖或果糖CaO生石灰C12H22O11蔗糖或麦芽糖Ca(OH)2熟石灰、消石灰(C6H10O5)n淀粉或纤维素NaCl食盐CO(NH2)2尿素CaSO4·2H2O生石膏2CaSO4·H2O熟石膏8、分类的方法(1)树状分类法: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将对象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分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酸酐不一定是氧化物 ①无机酸的酸酐是酸性氧化物如SO3、SO2、 N2O5、P2O5等 ②有机酸的酸酐不是氧化物如
(醋酸酐)含C、H、O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
1.下列物质:a.Na2O2 b.纯碱 c.蓝矾(CuSO4·5H2O)
d.Al2O3 e.生石灰 f.Fe(OH)3胶体 g.盐酸 h.聚乙烯
按分散① 分子 胶体高分子溶液:如淀粉溶液 质划分②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
(2)分类按分散剂划分③②①气固液Fe溶溶溶O胶胶胶H:::3胶如如如体烟A烟g水I胶晶、体、雾
、云
(3)胶体的性质 (P6)
①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 光亮的通路
,这是
由胶体粒子对光线 散射而形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 胶体
(4)氧化性酸、非氧化性酸是指酸根有无氧化性,如 HNO3、浓H2SO4为氧化性酸,盐酸为非氧化性酸,但非 氧化性酸电离出的H+也有一定的氧化性。 (5)酸的元数与分子中羟基氢原子个数相同,不可简单认 为分子中有几个氢原子就是几元酸。如H3PO2,结构为
,为二元酸。
(2)交叉分类法 ①将Na2CO3、Na2SO4、K2SO4、K2CO3按交叉分类法 分类:
(
) i.SiO2 j.NO2
(1)属于混合物的是__f、__g__、__h;
(2)属于盐的是___b_、__c__;
(3)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_____e___;
(4)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i___。
三、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__散__质__)分散到另一种 物(称质为分__散___剂__)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_分__散___系。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2020年5月23日星期六
一、物质的组成
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 子构成的。
1.元素、物质及粒子间的关系
2.同素异形体 (1)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 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 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 物理 性质上,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变化属于 化学 变化。
(2)分散系的分类 Ⅰ.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分散系按照分散质 粒子的大小不同分类,有3种类型。
Ⅱ.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
在这三种分散系中, 溶液 是最稳定的分散系, 浊液 是最 不稳定的分散系, 胶体 属于介稳体系。
3、常见的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直径
大小
分散质粒子成分
溶液 <1 nm 离子或小分子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胶体
浊液
1~100 nm
>100 nm
大分子或分子 集合体
均匀、透明或 半透明
大量分子集合体 不均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静置无沉淀
分散质能否透过 滤纸
能
分散质能否透过
半透膜
能
较稳定 能
不能
不稳定,静置有 沉淀 不能
不能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Fe(OH)3胶体
泥水
2.胶体
(P6)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 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
和 溶液 。
②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在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③介稳性
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
于介稳体系,其原因是:
a.胶体粒子所带 电荷 相同,相互排斥;
b.胶体粒子的布朗运动。
④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
⑤ 电泳
(4).胶体的性质的应用 (1)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和胶体。 (2)电泳:工业上静电除尘。 (3)聚沉:自然地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其形成 原理是海水中的电解质使江河泥沙所形成的胶体
(2)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5).Fe(OH)3胶体的制备 (P6)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 饱和FeCl3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红褐色 ,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
2.不能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C ) A.牛油与NaOH溶液共煮,向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食盐,会 有固体析出 B.雨后天上出现美丽的彩虹 C.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会出现白色沉淀 D.在河水与海水的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1.由同种元素的阳离子和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可能
是_________。
(1)纯净物
(2)混合物
(3)单质
解析:由钠元素和氧元素可组成Na2O(纯净物)、Na2O和Na2O2(混 合物)。
答案:(1)、(2)
二、物质的分类
1.简单分类法概述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 法。 (2)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 标准 ”进行,“ 标准 ” 不同,分类方法也不相同。 常用的两种分类法是 树状分类 法和 交叉分类 法。
颗粒发生聚___沉_。;明矾净水。
(4)胶体的净化:利用半透膜渗析可除去胶体中的杂质。 ⑸农业生产:土壤的保肥作用。 ⑹医疗卫生:血液透析。 ⑺日常生活:制豆腐和豆浆等。
[特别提醒] (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100 nm之间,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 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胶体的性质。
②某些碱的交叉分类
③某些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特别提醒] (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 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 碱性氧化物,如Al2O3、Na2O2、Mn2O7等。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 的酸、碱(如SiO2、CuO)。 (4)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 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2.常用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同种物质
特殊氧化物 (Na2O2、 H2O2等)
复盐:如 KAl(SO4)2·12H2O KCl·MgCl2·6H2O
[特别提醒] (1)由一种元素组成或一种原子构成的物 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红磷和白磷,金刚石 和石墨、C60等分别是同素异形体。
(2)高分子化合物不是纯净物,如聚乙烯( ),n值不确定,是混合物。 (3)结晶水合物不是混合物,如CuSO4·5H2O、 KAl(SO4)2·12H2O、Na2CO3·10H2O等只由一种成分组 成,属纯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