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平均值教案 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值教案冀教版
教学目标
- 了解平均值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能够使用简单的方法计算平均值
- 能够应用平均值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 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冀教版》
- 黑板、彩色粉笔
- 图表和实际数据样本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平均值的概念。
例如:小明每天跑步的距离分别是2公里、3公里和4公里,那么他每天跑步的平均距离是多少?
2. 讲解:给出计算平均值的公式:平均值 = 总和 ÷数据个数。
解释每个部分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
3. 计算实例: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他们尝试计算平均值,并进行讨论和比较结果。
4. 练:在黑板上列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平均值进行解决。
鼓励他们分组合作,共同思考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5. 总结:复平均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强调应用平均值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6. 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教学评价
- 在练环节中观察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供反馈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正确的思考方法
教学延伸
- 引导学生应用平均值概念进行更复杂的问题解决
- 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应用的例子,让他们更加深入理解平均值的意义和作用
注意事项
- 本教案根据《二年级数学上册冀教版》编写,建议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_冀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摸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运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说明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存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进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在情境中明白得求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明白得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去游乐园玩时,你玩过投球游戏吗?假如给你15个球,你能投中几个?(请几名学生回答)2、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播放“投球对抗赛”的课件。
播放后以条形图的形式出示两组各人投中的个数。
师:同学们,老师作为这场竞赛的裁判,在裁决胜负时遇到了苦恼(课件出示问题),怎么说是第一组投的准依旧第二组投的准呢?老师想请你们参谋参谋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如何样才能说明第一组投的准、依旧第二组投的准一些呢?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要说出如此想的道理。
3、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的三种可能性,并相机进行教学:(一)观点:觉得第二组投得准,因为她们有一个同学投了9个,是所有同学中最多的。
反对:第二组投的不如第一组准,因为她们有一个同学才投了3个。
小结:因此不能单单从谁投得最多或最少来裁决是哪一组多。
(二)观点:女生套的准,因为他们一共套了30个,而男生才套了28个。
反对:那个说法也不对,对男生不公平,因为女生人数多,男生人数少。
小结:说得专门有道理。
也不能从总数上来裁决谁套得准一些,因为人数不一样。
(三)观点:能够分别来运算一下男生组和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了几个,算出来之后再比一比,就能比出那一组套得准了。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引导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接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到“移多补少”的过程,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3、研究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到数据,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巩固练,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巩固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课堂总结,回顾研究成果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要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研究成果。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意图:使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移多补少”的过程,从中找到合理的“移动”方式,引出数学课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索发现1) 认识平均数展示四(1)班两个组的投球记录,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如“哪个组的成绩好?”、“平均每个人投中多少个球?”以及“怎样才能让他们一样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找到解决办法。
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这时的“7个”和“6个”就是各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
2) 计算平均数XXX观察妈妈经常使用塑料袋买菜,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说服妈妈保护环境。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提出问题,“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明白求出的“3个”是一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而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判断:1.XXX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共39张PPT)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正确题数 10 12 14 (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创城小组捡垃圾瓶个数情况表
小兰 小红 小丽 小明 14个 12个 11个 15个
我们组平均 每个人收集 了多少个?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主 动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活动中来。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设计意图: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
方法
具备平均 分的基础知
识
亲自参与活 动并
演示法
引导发现法
教法 学法
活 动 中
体验
体 验 中
做游戏
发现:引导学生发动脑筋多思考,进而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 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
数学思考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1. 认识平均分|冀教版 (88)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1. 认识平均分|冀教版1. 教材解析本节课所涉及的教材内容为“认识平均分”,属于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八单元。
此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概念,并将此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内容主要包括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平均分的运用以及练习等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还要让他们明白平均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平等、合作和互助的良好品质。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与重要性;3.能够运用平均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发扬合作精神,班内同学互相协作;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探究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平等、互助和合作精神;2.能够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
4.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新知通过展示水果店的销售情况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水果的平均价格。
看看如果要买红苹果,我们需要支付多少钱呢?如果我们想知道这家水果店销售的水果的平均价格,该怎么办?步骤二: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计算出这家水果店销售的水果的平均价格。
引导他们认识平均数的概念,即总数除以数量等于平均数。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子。
示例一:一家公司有10名员工,他们的年龄分别是25岁、28岁、30岁、33岁、35岁、38岁、40岁、42岁、45岁、50岁。
那么这个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是多少?示例二:某班学生共有38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16人。
如果要求男女平均人数相同,每组各有多少人?步骤三:运用平均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将步骤一中的销售情况表展示出来,再根据一个小组的实际需求,让学生计算出不同水果的平均价格,从而让学生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3.
4.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及求平均数的公式。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生:明白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3)
平均数与统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张统计表(课件展示),统计表中记录的是两个组比赛投球的情况。
提到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生:谁第一!师:好,那咱们来看一看谁第一?生:第一组第一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一看哪组成绩最高,哪组就第一。
师:大家动手算一算,验证你们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
(找2名学生板演)再创设矛盾,把第二组加上一个人的成绩(课件展示),提问现在哪个组第一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出现分歧,产生争议。
生甲:说第二组第一(因为第二组总分高)。
生乙:不公平(因为人数不一样多)师:追问那怎么办呢?二、探究新知1、引出平均数2、学生动手计算,求平均数3、比较两组的平均数“得出第一组获胜”。
4、师:说明以后再遇到这类人数不等,比成绩时,就可以求他们的“平均数”再比。
5、师:创设问题?“平均数”到底是一个什么数呢?6、学生讨论2分钟后,师引导得出:平均数是一个“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一个数。
7、学生记忆:“平均数”含义8、即时练习:1题: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情况的统计表(1)师:提出要求,不计算,谁知道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巩固“平均数含义”)(2) 学生动手计算,师巡视强调:列综合算式时,一定要加“小括号”2题:出示课本85页例1(1) 学生独立完成(2) 汇报结果出现异点:这时老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3) 让学生上台板演他们的思维过程(4) 师注意引导学生把他们的操作过程总结一句话,即求平均数的方法:A、移多补少B、先合后分(5) 说明:上述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题而宜)三、巩固应用(课件展示)1、出示统计表(1)学生独立完成(2)学生汇报时老师追问:用的什么方法(可用移多补少,也可用先合后分计算)(3)讨论:那种方法简便(移多补少)2、植树节那天,庄头学校五年级派出三个组去植树。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第三环节
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1、比一比哪组口算 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第二环节
进行质疑,探索新知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
甲队:(8+9+10)÷3
乙队:(8+6+6+12)÷4
=27÷3
=32÷4
=9(个)
=8(个)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环节学生所说比较两个球队的平均拍球个数, 探求(计算)平均数,前后衔接恰当,思维严谨,富有逻辑性。抓住 重点,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
设计意图:巩固平均数的求法,加强 对重点内容的突破。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第四节
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 了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主 动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活动中来。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2.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确定数据的总和;2.分析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一下以下问题:如果有5个同桌每人身高分别是120cm、130cm、140cm,150cm和160cm,则平均身高是多少?2. 渐进式教学1.告诉学生上述问题中的“平均身高”就是平均数;2.解释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所有数的总和除以数量,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3.强调:求平均数时,需要确定数据的总和;4.给学生带一批数据进行计算:35、47、52、68、7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这几个数字的平均数是多少。
并让学生自行计算出结果;5.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环节1.请学生计算:10、20、30、40、50、60、70和80的平均数;2.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3.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明每天上学用时45分钟,小红用时52分钟,小李用时37分钟。
这三个人平均用时多少?5. 总结归纳教师对上述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并对学生在拓展应用中的思考进行点评。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渐进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
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统计表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教具准备:乒乓球、盒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引课:同学们喜欢玩乒乓球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乒乓球,并拿出准备好的杯子和里面的乒乓球。
利用学生学生平时喜欢玩的乒乓球开始引入到新课中去。
二、新授(一)体会平均数1、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每个杯子中有几个乒乓球。
师板书出每个杯子中的乒乓球的数量。
2、提问:要使每个杯子里的乒乓球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这些乒乓球集中在一起是12个,把12个平均放到4个杯子里,就是12除以4,得到每个杯子里放3个。
3、教师按照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作。
并说明:每个杯子里平均放3个,这个“3”叫做平均数。
目的:利用学生“同样多”的操作经验,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的方法和平均数的意义。
4、板书课题:认识平均数(二)认识平均数1、过渡:以前我们学到过哪些数?学生回忆并汇报:整数、小数、分数。
第八单元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冀教版
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思维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如何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
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掌握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引导性探究、启发性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大家平时喜欢玩游戏吗?玩游戏时有用到平均数吗?•几个人一起打篮球,每人投篮5次,求这几个人投篮的平均命中率。
2. 引入通过PPT或者黑板写出“1, 2, 3, 4, 5”,询问学生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平均数的意义。
3. 任务驱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道问题,如:•小组A:求2, 4, 6, 8, 10这5个数的平均数。
•小组B:一个人跑步的时间分别为6分钟、7分钟、8分钟、9分钟、10分钟,求他的平均时间。
•小组C:一个班的30名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求这个班的平均成绩。
姓名数学成绩语文成绩英语成绩张三887892李四948881王五788286…………平均数………4. 操作演示以小组C为例,教师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详细讲解公式:平均数 = 这几个数的和÷ 这几个数的个数。
5. 小组讨论、展示与总结小组C讨论后,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计算过程及结果,并向全班发起讨论。
6. 练习教师提供以下练习:•求:15, 18, 20, 24, 27的平均数。
•求以下图形中所有黑点的平均数。
•8月份中山市每日最高温度(单位℃):34, 32, 31, 33, 39, 36, 37, 35, 34, 32, 30, 28, 30, 32, 31, 30, 33, 34, 35, 36, 33, 30, 28, 29, 31, 34, 33, 35, 36, 3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师:那好,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分别算一算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注多少个球。
3.全班分男女生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平均每人投球的个数。指定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4.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师:在这道题中,问哪个组的成绩好,由于这两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用两组投中的总数来直接比较,那么我们想到了一个比较公平的办法,就是比较他们的平均数。用投中的总数除以人数,得到了平均数。在第一组,我们用8、7、6、7这四个数的和除以人数4,求出的7就是第一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学投球的整体水平。第二组求出的6是第二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学投球的整体水平。你们明白了吗?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出示课件平均数的概念。
课题
平均数(一)(P85~P86)
课时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1 认识平均数_教案
认识平均数教材: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五统计课题:认识平均数板块: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 问题情境(一)谈话:以曾经玩过的投球游戏为话题,引出教材上的两个记录表。
投球游戏是学生们曾经玩过的,这个话题容易引起学生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一年级玩过的投球游戏吗?师:你们对投球游戏还有印象,很好。
我们教材上有其他学校两个小组投球的记录。
打开书53页看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二)让学生观察教材上两组投球个数统计表,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情况。
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情况?学生讨论发言。
二、讨论问题教师提出讨论一下哪组成绩好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后形成假设一致意见,比较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现在大家讨论一下哪组的成绩好。
学生发表不同的比较方法,可能有比较总分的,也可能有比最高分的,把这些方法都排除了,选择比较公平的比较方法,引导学生用平均数比较达到公平的评比目的。
三、解决问题(一) 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计算,然后交流计算的方法。
师:好,现在大家意见一致了,那就赶快动手算一算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吧。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的学习兴趣,并自然引出教材上的内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通过讨论知道比较几组平均个数比较公平,初步体验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也是初步体验“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2、小明所在的四年级平均身高是30千克,小明的身高一定是30千克?
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知识的发展做铺垫。
(五)回顾全课,感悟提升。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通过谈收获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能够把笔筒里的笔通过“移动”达到同样多,从而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以这样的方式开课,不仅拉近了抽象的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交流探索,分析数据。
在这一环节,我出示了四(1)班两个组的成绩:
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向学生发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会做好方向引导。
第二步: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再继续发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在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我会筛选出和本节课密切联系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课件呈现)“是一组投的准一些,还是二组投的准一些?”这时候学生会开动脑筋去想,此时学生有了想法,我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制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教学难点为: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四、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境中学—发现问题;问中学—思考质疑;动中学—锻炼能力;练中学—巩固提高。
第三步:不同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做出总结:两个小组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比较总数不公平。应该算一算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再比较,比较合理。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用语言解释什么是平均数;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平均分配物品等;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等;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数学建模。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1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配这10本书,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并让学生依次将它们相加,最后得出它们的和,然后问学生如果要平均分配这些数字,应该怎么做;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用总和除以数字的个数,将其称作平均数;3.老师再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自己计算它们的平均数;4.老师再让学生自己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五个人的身高,然后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3.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有10个人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分配6个饼干;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将饼干数量除以小组人数得到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分配给每个人;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在选举中得票数是7、8、6、5、4,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得票数。
4.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2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先将这20本书分成两组,使得每组的书的数量相等;2.老师引导学生将20除以2得到10,然后让学生将这20本书按顺序逐个分配,每个小组每次分配一本,相互比较,直到10本为止,证明10为这20本书的平均数;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的年龄是10、11、8、9、12,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年龄。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15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15_冀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体会对“平均数”做出说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体会对“平均数”做出说明。
教学难点:明白得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数学课上的小故事)一匹小马要到朋友家去玩,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发觉河中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深度为120cm”,小马想了想,自己的身高为130cm,我到底能不能过河呢?小马专门发愁,你们认为小马过河有危险吗?什么缘故?(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不揭晓,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判)师:你们的方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统计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学完,学好今天的课程你就明白了。
板书:统计——认识平均数(意图:质疑激趣,把学生学习、学好新知的欲望调动起来。
)【活动】二、创设情境,引发冲突1、两个情境,引发冲突情境一:星期天的时候,小明和小亮两个家庭进行了一场投球竞赛,竞赛规则是每人投十个球,投中个数多的家庭获胜,竞赛结果如下:小明一家小亮一家姓名投中个数姓名投中个数小明3小亮5小明爸爸9小亮爸爸8小明妈妈5小亮妈妈6师:哪个家庭赢了竞赛?你是如何发觉的?生:小亮家赢了,通过运算并比较总个数发觉的(依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应当能独立并正确解决那个问题)情境二:小明输了竞赛专门不服气,他说:“到了学校我们两个小组比一场,我们组比你们人多,投中的总个数也一定比你们多,我们赢定了!”竞赛结果如下:小明代表队小亮代表队姓名投中个数姓名投中个数小明7小亮8小艺9小乐9小琪8梦夏5小佳6小雅10小涵4小悦8师:假如你是小亮这一组的,你情愿如此和他比吗?什么缘故?生:不公平,人数不等。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5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5_冀教版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运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进一步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运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明白得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昨天玩得投球游戏吗?(记得)谁能谈谈那天的竞赛情形呢?生:我是我们小组投得最多的,我投中了……师:你真棒!生:我们小组投中的最多,投中了……师:是吗?恭喜你们!【讲授】探究(一)、认识平均数师:老师呀告诉你们一个隐秘,昨天你们在竞赛的时候,我偷偷地记录了一组同学的成绩,请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投球成绩统计图。
师:你发觉了什么?生谈发觉。
师:这一组的情形真复杂。
人数不相等,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各不相同。
谁的成绩好呢?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生1:男生最多的投中8个,女生最多的投中9个,女生投得准。
生2:如此比也不行,你能够比最多的,我也能够比最少的,男生最少投中6个,女生最少投中3个,不确实是男生准了吗?师:有道理!看来,男、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不一样多,比其中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个数是不行的。
那如何比呢?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生:男生一共套中21个,女生一共套中24个,因此女生套得准一些。
师:你们同意他如此比吗?生1:如此比不行,男、女生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生:假如能把男生每人投中的个数变得一样多,把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变得一样多,就能够比了。
师:(引导学生看统计图)这位同学的意思是,假如把男生每人投中的个数匀一匀,变得同样多,把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匀一匀,变得同样多,然后再来比。
如此比能够吗?(学生都表示同意。
四年级上数学冀教《认识平均数》王斐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23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王斐教学内容:冀教201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感受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义,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广泛的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防溺水安全等情感教育,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从统计的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圆形磁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初步感知1、上课前,先请大家解决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图片):妈妈分给双胞胎姐妹一些糖果,想一想:在糖果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两人的糖果同样多?2、学生交流想法:可能出现:①如果大姐给二姐一颗糖,两人都有4颗糖。
(可随即用圆形磁片演示)引导:这个主意不错,用多的个数移出来补给少的,使两人的糖果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同样多)②(3+5)÷2=4(颗)3、揭示课题:我们现在得到的“4”颗糖,其实也就是原来5颗糖与3颗糖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那么,平均数究竟表示什么含义?它又能在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建构新知1、(创设情景)前不久,我们学校在操场上举行了“参与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动员大会,看,这是咱们班的环保小卫士,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到社区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希望咱们班的同学也能积极行动起来,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积极行动起来,为宜城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交流: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3、(出示统计图)如果要解决: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4、请学生先明确活动任务,再小组合作讨论,可以在学习单上画一画或在图下面的算式写一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必修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应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时教师应以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5)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
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6)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把现有笔筒里的笔通过“移动”达到同样多,从而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都参与体验、搜集、经历“移多补少”的过程,从中找到合理的“移动”方式,这样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索发现
(1)认识平均数
出示四(1)班两个组的投球记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获
得了哪些信息?(出示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必然会提“哪个组的成绩好?”、“平均每个人投中多少个球?”接着再问“怎样才能让他们一样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找到解决办法。
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这时的“7个”和“6个”就是各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第一组中平均每人投中7个,是不是每人都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第一组要除以4?第二组要除以5呢?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
(2)计算平均数
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
观察统计表,让学生们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接着提出问题,“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
让学生们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使学生明白:不是每天丢弃的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求出的“3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
(不一样,求出的“3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
)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3.巩固应用
4.归纳总结
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表现和所得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
培养学生回顾、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5.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是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与精华的提炼。
本课时的板书,紧紧抓住了平均数的本质“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以及计算方法的感悟和体验来设计,既有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还有计算平均数的算式,这样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给学生知识生成的有利的具象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