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统编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地质作用规律一、考情分析(近5年)二、主要知识点三、实例探究1.地壳物质循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交界处有个博乐怪石峪,是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发育最奇怪的怪石群,是由花岗岩石蛋形成奇特象形石景观的集中分布区。
怪石景观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发育而成。
读右图,完成下题。
1. 怪石景观形成过程正确的是()A. 褶皱—地壳破裂—岩浆入侵—地壳隆升—风化作用—风力侵蚀B. 地壳运动—褶皱—岩浆入侵—地壳隆升—风化作用—流水侵蚀C. 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岩浆喷出—风化作用—外力侵蚀D. 岩浆运动—断层陷落—流水沉积—风化作用—地壳隆升2. 怪石景观上的孔洞大多朝向()A. 西南方向B. 东南方向C. 西北方向D. 东北方向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2016年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3.外力作用与地貌(2016年全国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四、练习拓展我国某世界地质公园山体的主体部分由花岗岩组成,下图为其第三高峰飞来峰,一峰独立入云,峰顶巨石如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3.doc

地球历史150 亿年前宇宙的诞生奠定了地球产生的物质基础。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 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此后,地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
地球系统的运动及运动带来的形貌变迁、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历史。
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所解释的太阳系的形成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一类认为太阳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变而产生的,即灾变说观点;另一类则认为太阳系是有条不紊地逐渐演变成的,即演化说观点。
1755 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提出一个太阳系形成的假说,认为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和卫星等是由星云——一种稀薄的云雾状微粒物质逐渐演化形成的。
1796 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与康德类似的星云说,后人常把两者合起来,统称“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
这个假说在 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占统治地位。
星云说认为:恒星的形成是银河弥漫的原始星云的某一个球状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断收缩,产生旋涡,旋涡使星云碎裂成大量碎片,每个碎片又逐渐转化为恒星。
太阳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断收缩、旋转,在长期的运动中形成原始太阳。
周围的物体不断聚合、碰撞,越转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
行星周围的物质,也是这样渐渐形成了卫星。
这就是太阳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假说。
]唯心主义认为,地球和整个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创造出来的。
18 世纪爱尔兰一个大主教公开宣称:“地球是纪元前4004 年 10 月 23 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9 时整被上帝创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远古的时候还没有天地,宇宙间只有一团气,在一万八千年前,有位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康德和拉普拉斯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庞大的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形成的。
原始星云是由气体和固体微粒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
星云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聚集成质量很大的原始太阳。
与此同时,环绕在原始太阳周围的稀疏物质微粒旋转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阳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渐增大,在物质微粒间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渐渐形成团快,大团快再吸引小团快就形成了行星。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
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下页包括生物进化地质年代表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
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
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
7亿年前的.从6亿或5。
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绝对地质年代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学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物理风化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地形
(二)侵蚀作用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
以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冰川侵蚀 海蚀
(三)搬运作用
•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
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乐原来位置的作用,
•的。例如:平整田地、 修筑梯田。
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也会 产生消极有害的作用。如:破坏植被等。
因此,我们应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 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 影响?
2、观察当地大雨以后地表水土流失的 情况,缓坡和陡坡,有植被和无植被地面各 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沉积物经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 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
作用叫做固结成岩。
地• 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 互联系的同一过程。
风化 — 风化产物
裸露的岩石
搬运 堆积
侵蚀 — 侵蚀产物
固结成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 态
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 而人类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貌形态, 从而克服不利地形条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
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 风化作用 (二 )侵蚀作用 (三)搬运作用
(四)堆积作用 (五)固结成岩作用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为什么我国的黄土高原 会千沟万壑?
2、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如何 形成?
(一)风化作用
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 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本章规划通过以上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
当然,自然科学和哲学总是相通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学时应选取学生熟知的图片或例子,或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学习本章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通过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使学生理解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课时安排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从容说课本节是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教学中要运用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
第二个层次:各种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22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创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1、以地形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为线索,突出考察地质结构判断、外力作用时标准空变化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2、2016年高考仍将以地质结构图或地貌图为平台,联合聚落、家产活动来创设情境。
要点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根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其过程及图示。
3、联合详细地貌景观,剖析其成因和散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主假如____________。
其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假如________,又能够分为水平前运动和垂直运动,前者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的结果是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运动形式同时存在,互相作用,其运动结果也常常浸透、习叠加在一同,就全世界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_______________为主,以____________为辅。
2、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向是使地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_,主假如____________。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方式,其总的趋向是使地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岩浆岩的代表岩石是喷出岩_____________侵入岩_____________堆积岩的代表岩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岩石拥有_________结构,岩石中含有_______它是我们判断地质环境的主要依照。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5

课题:地表形态的变化 (2课时)课型: 新 授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分析、比较地壳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对岩层和地形的影响,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
3、说出外力作用的概念和能量来源,运用图示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1、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 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产生的热能主要是地球外部的 ,其次是重力能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和 ,其 中,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侵蚀、 和 、固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 , 使地表变得 。
把高山 ,把盆地 ,使地表趋于 。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两者同时进行,但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来说, 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2、内力作用中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比较 形式 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____于地球表面 ____于地球表面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 使岩石发生_________ 使岩层大规模的 _______对地形的影响 常常形成绵长的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 引起地势的___ _和_____举 例挤压: 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形成;张裂: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挤 压【课前导学】【小组通读全文后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阅读课文P69~72, 填写下列表格和方框的有关内容:4、四种外力作用的关系【课堂探讨】1、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2、完成教材P70和P72的活动 【重难点解析】根据景观图判断是哪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以及其分布地区是本节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于课本描述比较简单,插图也不多,但近年高考较多见,所以表格归纳需要认真掌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33

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0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初期演化和地质年月第二部分记录地球历史的“册页”——地层和化石【教课目的】1、经过对地层构成物质、厚度、互相关系和化石的研究,重塑古地理环境。
2、推断地壳运动幅度和地壳发展过程。
【教课重难点】1、古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
2、地壳运动发展过程。
【教课方法】剖析法、实验法、议论法【教课器具】塑料瓶、水、泥沙、多媒体投影仪【教课过程】(导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也被誉为地质学史的教科书,终究是什么力量造就了科罗拉多大峡谷呢?今日我们将走进“科罗拉多大峡谷”,一同去揭开它神奇的面纱。
(推动新课)峡谷简介。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高原西南部。
大峡谷全长446千米,均匀宽度16千米,壁立千仞,当你走进大峡谷,从顶部往下望去,均匀深度超出1500米,最深处2133米,是世界上最深沉的裂口之一。
总面积为2724平方千米。
走进峡谷,代表不一样地质年月的一层层岩石展此刻我们眼前。
我们看到,岩石多呈层状散布,峡谷壁上这一层层的岩石是经过数十亿年形成的,越往底部岩层形成越长远,越往顶部岩层年纪越新。
这类拥有时间次序的岩层称为地层。
(板书:地层)借助地层的帮助我们能够重塑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大峡谷中央段内侧最深处的岩石是由大概17亿年前形成的毗湿奴片岩(变质岩)构成。
岩石中的的一种矿物质,石榴石在压力的作用下会改变化学成分,钙质会增加,而钙质含量越高,在显微镜下就越亮。
科学家们经过技术手段测得这类片岩上部约有9600米高的岩石。
可见17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最古老的山脉的一部分。
科学家推断,这里本来是一片大海,海岸线从怀俄明州南部向来延长到苏必利尔湖,最后抵达加拿大境内,和此刻的北美海岸线天壤之别。
这些山脉沿着古老的海岸线慢慢浮出海面,可是我们学过,高地简单被风化、侵害,这些山地也不例外,在5亿年后,经过不停的侵害,只剩下最底下的一层,即是大峡谷最古老的一层。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3 地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 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我们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难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1、看课本讨论回答: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②表现形式③对地貌的影响2、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要求学生阅读流水作用及风力作用,结合课本插图,分析这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并完成表格。
3、二、要求学生记忆完成下表4、思考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人类活动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的?【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3题: 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上述四种主要的地貌景观的成因,与 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 相关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3、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 A 、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 、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 、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 、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图,判断4~6题。
4、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A 、九寨沟风光B 、桂林山水C 、鼎湖山保护区D 、长白山天池 5、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 、冰蚀作用B 、流水侵蚀作用C 、风力侵蚀作用D 、海浪侵蚀作用 6、该景观地貌属于( )A 、雅丹地貌B 、丹霞地貌C 、冰蚀地貌D 、喀斯特地貌7、图中四幅地形示意图分别是由下列四种作用形成的,下列四组数码排序与示意图(从左到右)相符的是( c )①风力侵蚀作用 ②流水侵蚀作用 ③流水溶蚀作用 ④冰川刨蚀作用A 、①②③④B 、③④①②C 、②④①③D 、④③②① 读下图,回答8~10题。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单元测试题: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含答案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步练习(一)一、选择题。
(60分,每小题2分)1. 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是()A.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B. 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C. 发生地震、火山喷发D. 岩层发生上下运动和弯曲变形2. 我国华山的地质成因是()A. 向斜成山B. 背斜成山C. 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D. 褶皱形成的高地3.地貌的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有关的是()A.长江三峡 B.戈壁和裸岩荒漠 C.河口三角洲 D. 沙丘、沙垄2003年7月21日,我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大姚县又发生降雨,造成多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地震救援带来困难。
据此回答4—6题4. 对云南省地震的正确描述是()A. 大姚县地震是20世纪初全球破坏性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B. 6.2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是5级地震释放能量的60倍C. 大姚县地震的发生与云南的地质构造密切有关D. 由于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人类是无法做出预报的5. 地震引发的滑坡是()A.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破坏力极强B.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C.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滑坡日趋频繁的原因D. 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滑坡现象的主要原因6. 我国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其中楚雄地区处于()A. 东部沿海地区B. 东北地区C. 西北地区D. 川、滇、黔地区7.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形是()A.吐鲁番盆地 B.黄土高原C.喜马拉雅山脉 D.青藏高原8.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有()A.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割成两个单元,即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B.板块漂浮在地幔之上,处在不断运动中C.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形成海沟和山脉D.板块内部比较活跃,边缘比较稳定9.属于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的是()A.印度洋大洋中脊 B.环大西洋地震带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地中海—东非裂谷地震带10.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是()A.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B.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C.发生地震、山崩和火山 D.岩层发生上下运动和弯曲变形11.喜马拉雅山是()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12.日本多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是()A.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B.位于亚洲的东部C.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D.位于板块碰撞带上13.我国西北部城镇分散的主要原因是()A.平原面积小 B.水源供给不足C.交通便利 D.山地面积广大14. 冲积扇常常形成于:()A. 河源地带B. 滨海地带C. 山麓地带D. 河流中下游15.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板块的生长边界是海岭和海沟B.板块的消亡边界是造山带和裂谷C.冰岛和红海均处于生长边界上D.智利多地震是因为它处在板块内部1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A.板块挤压B.板块俯冲C.板块张裂D.板块碰撞17.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都认为()A.板块作水平运动B.大洋地壳、大陆地壳都作垂直运动C.可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D.海底岩石年龄很轻,不超过2亿年18.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19.图示山岭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读图回答20—23题。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PPT文档28页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 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2课时课件新
人教版选修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Leabharlann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2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说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解释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所形成的各种地形,主要分布地区。
二、能力目标
根据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三、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各种地貌(以喀斯特地貌为例)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
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的旅游日志(投影到各地旅游的图片)
概念:地表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讨论1:那究竟是哪些力量在营造地表形态呢?(带着疑问快速浏览书本P69-71)
小结: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
1.变质作用
2.岩浆活动
3.地壳运动:(1)水平运动;(2)垂直运动
【实战演练】
二、外力作用
小组互助学习2:外力作用有哪些表现形式?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及分布?
活动:基础题训练:读图判断与依据解释【实战演练】
【课堂总结】
内力作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
不断改变地表形态
【针对性训练】。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2 板块构造学说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2 板块构造学说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魏格纳的故事病中的灵感1910年的某一天,青年魏格纳身体欠佳,虽然人躺在床上,但勤于思考的脑子却一刻也不肯闲下来.偶然,他的目光落到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的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的吻合,自此以南,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恰好与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对应,而相反的是巴西海岸每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分.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魏格纳的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否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并没有大西洋,而是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秋天,魏格纳在翻阅文献时,读到一篇论文,其中提到根据古生物证据证实,巴西和非洲之间曾有过陆地相联系.他由此而朕想到病中的发现,更觉得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事出有因,恐怕并非偶然.他还想到,这或许是一个涉及大陆形成或地球深化的大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探讨。
然而,大陆漂移问题远远超出了学科的界限,它牵涉到地质、古生物、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古气候以及大地测量等一系列学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涉及的学科知识如此的广泛,因而论证起来,难免力不从心。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3

地球表面形态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分类及表现形式风化地壳运动侵蚀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搬运火山地震堆积(沉积)变质作用固结成岩(二)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球表面趋于平坦,不同地区内外力的主要作用不同山区主要以内力作用为主,平原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总体看,地球表面以内力作用为主导,以水平运动为主。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1.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23.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板块构造学说: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②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
③板块相撞或板块张裂形成不同的地形。
由图一可知:①全球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印度洋板块属于陆地板块,内部有三块陆地分别是: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③六大板块中唯一的海洋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几乎全部为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分布范围①太平洋沿岸②地中海(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向东到喜马拉雅一线,东南亚西侧至日本群岛新西兰(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强调澳大利亚东侧不位于板块的交界处,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而往东的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的消亡边界处生长边界分布范围①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即大西洋中脊/海岭)②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印度洋中脊)③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生长边界)、冰岛(t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如图二所示,分析海沟和海岭的特征海沟特征①是海洋中最低的地方②位于板块的分界处,是消亡边界③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是岩石年龄最老处海岭(又称大洋中脊)特征①是海洋中地势最高的地方②位于板块的分界处,是生长边界③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地,是岩石年龄最新处4.板块运动与地貌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运动三大学说
• 大陆漂移学说 • 海底扩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
板块运动的驱动 力是什么?
海底扩张学说
洋 脊
洋底
洋底
上地幔
海底扩张示意图
板块边界处分别以哪些地形为主?
亚
地中海
红 海
欧
板
块
阿留申群岛
日本岛弧 喜马拉雅山
海沟
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
洋
大 西 洋 海 岭
印 度 洋 海 岭
海沟
太
北岛
平 海沟 洋
海
南岛
岭
块
作业设计:
完成三维设计: 第19页第2题 第21页综合题第13题
理论解释主要原因,此外还有哪些
国家和地区地震频繁。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科
学
大陆漂移学说
——牛顿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果我看的比别人远
探
究
海底扩张学说
无
止
板块构造学说
境Hale Waihona Puke 等待你的发现板块运动 张裂
形成地貌
实例
裂谷、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红海
大陆—大陆 板块
碰撞
高大的褶皱山脉
活动三:利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 相应地形的成因
• 内容:探究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
山、阿尔卑斯山、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红海、日本岛弧链、太平洋深海沟等的形 成过程。
• 探究下列城市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
纽约(美国)与伦敦(英国首都) 拉萨(西藏)与新德里 (印度首都) 东京(日本首都)与北京
• 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运用板块
• 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全球共几大板块、
分别是什么?
• 对照“全球板块分布图”和“世界主要地震火
山带分布图”,探究:世界主要地震火山带的 分布与板块活动之间有何联系?
活动二:观察板块边界类型
• 结合板块运动示意图、世界地形图,探究:
1.板块张裂处会形成什么地形? 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和大陆板 块相互碰撞会形成什么地形?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 斯山
大陆—大洋 岛弧、海岸山脉和
板块
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达标检测
意大利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其处于与 亚欧板块 非洲 交界处,这两个板块在图中的字母代号分别是 A 和 C 该边界类型为 消亡 边界。
今年4月以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 发,火山熔岩不仅融化了部分冰川,导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 空而起的火山灰更使欧洲部分空域成为航空禁区。
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亚欧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间;
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边 长 界。
•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 B、__亚__欧____板块 C、__印__度__洋___板块 D、__南__极__洲___板块 E、___非__洲____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__亚__欧__板块和_印__度__洋__板块挤压碰撞而形成的;日本群 岛是由__亚__欧___板块和_太__平__洋__板块挤压碰撞而形成的。 (3)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____裂__谷______和___海__洋_______。
板块构造学说
海陆变迁与地形变化
珠峰出现鱼类化石
八大洲五大洋?
素有“非洲之角”之称的索马里半岛将漂离非洲大陆 红海则会变成一个新的大洋
珠峰出现鱼类化石; 八大洲五大洋; 南极洲发现与印度、南非、澳大利亚、南美 相同的舌羊齿化石
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
板块运动三大学说
• 大陆漂移学说 • 海底扩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