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珍惜美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

2. 相关注释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领会深层含义。

(2)教师解析课文中的寓意,教育学生珍惜美食,节约粮食。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点评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课方案【教材剖析】《虽有佳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联合本单元教课目的和初一重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定此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2、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粗心。

三、感情与态度目标:指引学生联系实质,让学生理解教课相长的道理。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

【教课课时】 1 课时【课前预习】1、查阅相关资料,认识《礼记》、《学记》的相关知识。

2、借助讲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 2 遍,初步认识课文内容。

【教课过程】一、导入(采纳发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惹起学生的思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但是然转入文学知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感知课文(采纳不一样的方式阅读,但每一次读要达到不一样的目的)采纳花式众多的朗诵,使讲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育语感,丰富文化底蕴)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神韵。

(教师范读,划出朗诵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高声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朗诵并联合说明和参照书,理解重要字词,并在掌握要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促进互动交流
案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反思与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同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评价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4.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同时,我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学生能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虽有嘉肴》这一课时,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美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美食情景,让学生在视觉和感官上得到直观的体验。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食的盛宴之中,引发他们对美食与学习之间关联的思考。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第22课《虽有嘉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虽有嘉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虽有嘉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熟读并背诵《虽有嘉肴》。

2.把握文意,明确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熟读并背诵《虽有嘉肴》。

2.把握文意,明确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准确翻译全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出处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检查预习,点拨疑难指名学生简单说说本文表意,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

(疑难处教师稍做点拨,例如“学学半”一句。

)三、简介《礼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西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

四、任务导学任务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

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字形,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自读。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重音、停顿。

3.指导。

(1)首句要读出各分句内部的层次感(转折、假设),两个结句要读出惋惜、遗憾的感情。

第二句,“是故"后当作停顿,“学”“教"后亦当作停顿,“不足”“困"应重读,语速要渐缓,读出一种沉重感。

第三句,要在第二句的基础上有所奋起,语调要略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读出一种振奋感。

第四句,是全文的中心,是经过前文层层推导出的结论,要读得语重心长。

第五句,是从前代经典《尚书》中发现了上述观点的佐证,“其此之谓乎”要读出一种欣喜的感受。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使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道理。

(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勇于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

2. 比喻和寓言的理解。

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2)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表达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运用文言文写一篇小短文。

(3)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练背诵全文。
(2)生字词的掌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3)诗句意义的理解: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比如,妈妈做的菜不仅仅是食物,还包含了爱和关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虽有嘉肴》的奥秘。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准确理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道德观念的传达。
(4)跨文化理解:如何让学生将古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举例:诗句“乐只君子,万舞洋洋”,诗人通过描绘君子的快乐和盛大的舞蹈场面,讽刺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忽视国家安危,沉溺于享乐。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讽刺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道德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虽有嘉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美食与道德的关系。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勤奋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文章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文言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章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主旨和寓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言文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2. 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案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1.1 设计理念1.1.1 本文以“虽有嘉肴”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真谛。

1.1.2 教案围绕学生实际,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1.1.3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2.1.1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是古代寓言故事,寓意深刻。

2.1.2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嘉肴不被欣赏的故事,引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道理。

2.1.3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学习的真谛。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3.1.1 理解文章寓意,体会学习的真谛。

3.1.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1.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并背诵文章。

4.1.2 能够分析文章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4.1.3 能够运用文章的寓意,解答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文章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5.1.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1.3 运用文章的寓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编写。

请您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更好地完善教案。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件:包括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

6.1.2 的黑板:用于板书设计。

6.1.3 教学音频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资料。

6.2.1 学习资料:包括教材、参考书等。

6.2.2 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6.2.3 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和进行课堂活动。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提问:询问学生对“嘉肴”的理解。

7.1.2 播放相关音频资料:如美食节目的剪辑,引发学生兴趣。

7.1.3 揭晓课题:虽然有嘉肴,但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学习的重要性。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

2. 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色。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重难点】重点:1. 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2. 积累重点词语,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色。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学情诊断1.激情导入。

《礼记》中的名言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才能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再继续走进《礼记》,领悟其中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

“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

《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文章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之“学”,意涵丰富,有教导、学习、学校、教育等多项意义。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3.检查预习。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讲解•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答•拓展延伸:相关作品推荐与阅读指导•课程总结与回顾课程介绍与背景文章以美食为引子,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学习《虽有嘉肴》,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古代散文的魅力,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虽有嘉肴》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通过描述美食与人生哲理的关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虽有嘉肴》简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其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导入、阅读、讲解、讨论和总结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

时间安排本课程计划用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导入、阅读和讲解,第二课时进行讨论和总结。

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为引子,通过类比手法,引出教与学的关系,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结构清晰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教育思想,使读者易于理解接受。

语言简练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关键句段解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句话通过比喻手法,说明了实践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美好。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授他人,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理解上的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反思和不断进取的重要性。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文章主题思想探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01文章通过比喻手法,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对于现代社 会的启示和意义。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分析《虽有嘉肴》的篇章结构,包括 开头、主体和结尾等部分。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手法 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讲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对比论证、 引用经典等。
重要词句段赏析
选取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段进行深入赏析。 分析这些词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赏析活动,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虽有嘉 肴》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形成 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更加热爱和尊重传 统文化,愿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贡献自己的力量。
02
教学内容与重点
《虽有嘉肴》原文解读
分类型作业要求
根据作业类型,如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等,明确具体要求,以便学 生有针对性地完成。
评价标准及批改方式说明
评价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作业的完成度、正确率、书写规范等方面,以便学生了 解自己的作业水平。
批改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批改方式,如教师批改、学生互批、小组批改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 度和自我纠错能力。同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不足之处。
互动式讨论环节设计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对课文中 的难点、疑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全班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 行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和思考过 程,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表达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
课件制作
精心制作课件,将课文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 有机结合,形成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宋登水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

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

”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品尝嘉肴,引发了对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课文以嘉肴为喻,说明了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能够深入到作者的思想。

但同时,学生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以便学生阅读。

2.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让学生自由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4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5篇)

2024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5篇)

2024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5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考虑、感悟与对美妙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考虑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缺乏之处,知道自己的缺乏,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进步。

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粗浅易懂。

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教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漫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容许了。

人带着蜗牛漫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漫步。

”上帝答复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承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公开课《虽有嘉肴》ppt课件

公开课《虽有嘉肴》ppt课件

情感表达途径
直接抒情
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引起读者 的共鸣。
间接抒情
借助对事物、景象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 感。
情景交融
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 贴切。
风格特点总结
1 2
简洁明快
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不拖泥带水。
生动形象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语言更加生动 形象。
02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 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是教读 文言文的好材料。
03 学生需求
分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需求和难点,以及《 虽有嘉肴》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帮助。
课程目的和意义
0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虽有嘉肴》的 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
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关系
历史事件
列举与作品相关的历史事件,如战争 、政变等,分析这些事件对作品创作 和传播的影响。
人物关系
介绍作品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及其相互 关系,探讨这些人物对作品情节和主 题的作用。
传统文化内涵体现
01
02
03
儒家思想
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儒家思 想,如仁义礼智信等,探 讨这些思想对作品主题和 价值观的影响。
学生能够就《虽有嘉肴》 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简单 的阐述和讨论。
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 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虽有嘉肴》原文呈现
01
原文内容
展示《虽有嘉肴》的完整原文,包括所有段落和 句子。
02
字体排版
采用适当的字体和排版方式,使原文更加清晰易 读。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原文及注释。

2. 教学多媒体: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文言文语法参考书、相关文化背景资料。

4. 学习工具:文言文词典、翻译工具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共计45分钟。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虽有嘉肴》,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虽有嘉肴》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虽有嘉肴》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加强写作训练
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写作任务,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促进课堂互动
通过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 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 高课堂参与度。
THANKS
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语言简练,意蕴深 远。
写作技巧指导与训练
技巧指导
如何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增 强文章表现力;如何合理安排文章 结构,使内容条理清晰。
训练内容
仿写句子或段落,练习比喻、类比 等修辞手法;围绕主题进行写作训 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0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故事导入
04
课堂氛围融洽
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 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存在问题剖析及改进措施
1 2 3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未来将通过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设计更有趣的教学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 度和积极性。
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 在回顾中发现,某些重要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包括加强备课工作,对重点难点进行更 深入的剖析和讲解。
巩固环节:总结归纳,加深印象
回顾本课知识点
通过提问、填空等方式,回顾本 课所学的知识点。
总结归纳课文主旨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课文的主旨和意 义。
拓展延伸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思考问题,引 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延伸本课所学内 容。
04
教学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课件制作及使用说明
课件内容
包含课文原文、注释、译 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 等。
作业内容正确率高, 能够体现对课堂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
期末考试成绩总结反思
考试成绩总体表现好,平均 分和及格率均达到预期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公开课)
教学设计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
学习重要性教学相长
学学半
至道学善教知困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

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