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和演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

城市规划并非凭空想象或随意而为,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这些理论犹如基石,支撑着城市规划的实践,引导着城市朝着更加宜居、可持续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首先,我们来谈谈生态学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生态学理论强调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启示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比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不仅要考虑美观,更要考虑其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生物栖息地等。

通过合理布局绿地,能够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城市的生态韧性,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地理学理论也是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基础。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这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关于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详细信息。

了解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对于确定城市的选址、功能分区以及基础设施布局至关重要。

例如,在山区建设城市时,需要考虑地形的起伏对交通和建筑布局的影响;在沿海地区,要考虑海洋气候对城市通风和防潮的要求。

此外,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口分布、经济活动等研究成果,也有助于规划城市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布局,实现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社会学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集中场所,社会学关注人的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社会公平,以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例如,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需求和行为模式,可以规划出多样化的居住类型和社区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同时,关注社会阶层的差异,避免出现城市空间的隔离和社会分化,促进社会的融合与交流。

经济学理论为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活动,而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方向。

从产业布局到土地利用,从交通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都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和市场需求。

小龙整理-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小龙整理-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小龙)题型:一、名词解释(5个,5分)二、不定项选择(12个,24分)三、连线题(1个,6分)四、简答题(5个,40分)五、论述(1个,15分)1.1城市设计的概念P5. 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城市设计的概念总结为: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1.2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P2)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等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其重要的意义在于界定了城市设计的可能工作范围)1.3城市设计的任务《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被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1.4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1)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2)尊重自然、结合自然3)体现历史的连贯性4)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5)突出特色与个性6)实行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1.5城市规划的含义(了解内容)P7--81985年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城市规划给出的定义: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合理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用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的其他部分所作出的安排。

城市规划是为塑造或者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项政府职能、一种社会运动,或者是一门艺术,或者是三者的结合。

另: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相似之处都是将城市物质空间及其内容的安排座位主要的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基本上内容差不多,都是社会、经济和空间(物质形态)发展并重,并赋予城市设计在形态设计、环境品质和景观艺术等方面的属性的预期。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

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

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现代城市论
内涵:城市布局严 谨、几何构图、追 求秩序,大尺度元 素界定城市空间, 功能分区,多层面 立体交通、高层低 密度、城市风貌反 映时代。
有机疏散论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943 《城市—其发展.衰败与未来》
内涵:城市形体环境应放入社会、经济、 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中考虑,提出表 现原则、相互协调原则、有机秩序原则。
城市设计目的——建立有强烈印象性的城 市或城市环境。
城市形象理论-环境形象性
环境形象性:个性、结构和意义 个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或特征, 即可区别性和可识别性; 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 和视觉条件; 意义:主要指与观察 者在使用和功
能上的重要性。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
城市印象是多种元素的 综合,是感知、感受和 实际当中的综合。 路径——Path 区域——District 边界——Edge 节点——Node 标志——Landmark
田园城市论
英.霍华德E.Howard 1896年《明日:走向真正改革
的和平之路》 内涵:”花园城市”同心圆模式
的基本空间,中心中央公园 围合的公共建筑中心,放射 性林荫道想外延伸,划分的 各个分区以环形道联系,针 对新城建设。
田园城市论
城市美化论
美.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19世纪末”城市美化运 动”
——70年代乔纳森.巴奈特 《城市设计概论》
——80年代哈德.雪瓦尼 《城市设计过程》
——80年代末城市触媒论
艺术原则论
奥地利.卡米罗.西特Camillo Sitte 1889年《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
内涵:城市空间设计、提出人体尺度的设 计技术原则,城市建设自由灵活、建筑 间和谐一致、广场街道构成有机围护空 间。

城市设计概论总结

城市设计概论总结



土地使用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 开放空间和城市绿地系统 步行街(区) 使用活动 交通与停车 保护与改造 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 标识
第一节 土地使用
一、土地使用的设计步骤

根据上位规划、基本目标和预先的分析, 研究建立土地开发设计的特定目标 为所需要的土地使用建立特定标准 依据目标和标准确定土地使用格局,展开 规划设计。
4、古罗马的城市设计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希波丹姆斯式的城市设计原则在罗马的城市设计中得到进 一步的运用与发展;
②古罗马时代已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 :选址、分区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 ③注重城市中心广场的建设(广场); ④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雕像、凯旋门);
三、建筑群体
1. 建筑群体组合的概念 主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 织成为完整统一的建筑群。 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只有摆脱偶然性而 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必然时,才能真正 地称为“群体”。 这种有机联系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 必须正确反映各建筑物之间的功能关系。 • 必须和特定的地形条件相结合。
发展强度idensity第三章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的设计?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和城市绿地系统?步行街区?步行街区?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标识第一节第一节土地使用土地使用一一土地使用的设计步骤土地使用的设计步骤??根据上位规划根据上位规划基本目标和预先的分析基本目标和预先的分析研究建立土地开发设计的特定目标研究建立土地开发设计的特定目标为所需要的土地使用建立特定标准为所需要的土地使用建立特定标准??为所需要的土地使用建立特定标准为所需要的土地使用建立特定标准??依据目标和标准确定土地使用格局依据目标和标准确定土地使用格局展开规划设计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①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②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标准化的路标系统等。

③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2、中国城市设计应该明确以下要点:第一,以城市空间为对象,通过城市设计创造高质量的,三维的物质形体环境;第二,城市设计要重视研究使用者(人民大众)的需要和愿望,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和爱好,为人民提供舒适、方便、安全、清洁、悦目的城市空间;第三,城市设计要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空间和场所,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活动和竞争力;第四,要创造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人工环境,设计要不破坏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好自然生态;第五,要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存,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第六,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框架和各种专项规划相衔接。

3、城市设计的定义: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科学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4、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①定性标准:特色(可识别性)、格局清晰、尺度宜人、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社区原则、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环境特色、场所内涵、结合自然要素等;②定量标准:建筑容积率、覆盖率和日照、通风等微气候的要求,以及考虑一些由空间度量关系而引起的视觉艺术和功能组织单元的要求属于城市设计评价的定量标准。

5、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①整体性原则(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及与规划的关系)②生态优先原则(自然要素及其系统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③人本原则(使用方便、安全、舒适、多样性)④场所塑造和时空连续原则(历史、文化内涵)⑤美学性原则(格局清晰、特色、景观、空间形体组合等)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系:①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但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而详细规划则比较偏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②从重点上讲,详细规划更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两边的平面安排,而城市设计更侧重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等。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2.1 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2.2 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2.3 场所2.4 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城市设计概论》2.1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简介2.1.1卡米诺·西特2.1.2 凯文.林奇2.1.3 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2.1.4 波纳2.1.5 诺伯格.舒尔兹2.1.6 芦原义信2.1.7 罗杰.特南西克2.1.8 比尔.西列尔2.1.9 稹文彦2.1.10阿尔多.罗西2.1.11 黑川纪章2.1.1卡米诺·西特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89)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卡米诺·西特主要是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是圆形广场,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艺术感情的完全缺乏以及对于传统的蔑视的了,而这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当围绕这样一个广场步行时,眼前的景象持续不变,使得人们不能知道自己正确的确切位置.转一个弯就足以使一个陌生人在这种旋转木马的广场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 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2.1.2 凯文·林奇凯文·林奇是从探求城市的形念,结构和组织开始的,《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记录》(Notes on City Satisfaction,1953)是1952~1953年间他在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在《城市的形式》(The Forms of Cites,1954)一文中,他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式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认有着格外的重视,并认为,好的城市形式也就是这种感知和体认比较强烈的城市形式.林奇1959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的方法,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是一种格式塔.人总是将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和理解.林奇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探求城市内在关系的秩序.他调查了美国的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要求市民通过草图和语言来描述城市中的环境特征,城市独特要素或体验.然后他将这些个体的认知地图汇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城市的"公共意象图",从而总结出市民能够感知到的,能够反映城市特征的城市要素.研究认知方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意象是城市生活的基石,使用者主要通过认知认识城市,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的认知要求为目标.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对城市空间提出两个基本要求:易识别性(legiblitv);可认知性(imaginability).可认知性是林奇提出的城市空间评价的一个新标准,即城市空间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凯文·林奇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 ①路径(Path):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②边界(Edge):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边"常由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③区域(District):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④节点(Node):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使人有进入和离开的感觉.⑤标志(Landmark):城市中的点状要素,可大可小,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参照物,但不能进入.通常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如山丘,高大建筑物,构筑物等.有时树木,招牌乃至建筑物细部也可视为一种标志.凯文·林奇从人的环境心理出发,通过人的认知地图和环境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形式,强调城市结构和环境的可识别性(Legibility)及可意象性(Imaginability).并认为城市设计也必须基于市民对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使城市结构清晰,个性突出,而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凯文·林奇的开创性工作提供了城市设计的独特途径.从市民环境体验出发的工作方法使得城市设计摆脱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切实地深入到普通人当中,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价值原则.2.1.3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1965)在其广受关注的著名论文《城市并非树形》中,把那些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称为"自然城市",而把那些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那样的部分称为"人工城市".他认为,现在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在人造城市中总缺少着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同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城相比,我们现代人为创建城市的尝试,从人性的观点而言,是完全失败的.什么是内在性质亚历山大认为,一个自然城市有着半网络(semi-lattice)结构,而人为构造的城市采用了树形(tree)结构(图 2.1),和树形的结构简单性相比,这种极为丰富的可变性标志着半网络能有超乎寻常的结构复杂性,正是由于树形的性质缺乏这种结构复杂性,才使我们的城市概念受到损伤.他的分析表明城市空间功能的综合,是产生"交叠"使用城市空间的基础,它使空间具有了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性质,城市中确实存在的那种功能综合现象和人对这些功能的物质对应物的重合使用使城市具有选择性和可生活性,人能根据各自所需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人的个性因此而不被束缚,它是城市空间呈现活力的本质.图2.1 树形结构与半网络结构图亚历山大在《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和《城市不是一棵树》中指出了传统规划与设计只考虑形式而不考虑内容,不考虑场所与人的活动之间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变化和联系,是一种失败的规划与设计.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solution).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理或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网络.图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一组关系(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素(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同时也是产生这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solution).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理或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网络.图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一组关系(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素(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同时也是产生这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2.1.4波纳(L·S·Bourne)波纳(L·S·Bourne,1971)运用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认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同时,系统理论的各种立场使之能够运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尤其是在城市空间物质层与社会文化层的决定作用上保持观念上的中立. 波纳运用系统理论的方式,描述了城市系统的3个核心概念:⑴城市形态(urban form),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⑵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相互作用(关系互动),将个体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功能体,即一个子系统.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交通流表示城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⑶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将城市各个子系统整合为城市空间大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各种功能活动对于不同区位的市场竟租曲线表示城市系统的构成机制.b 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决定了城市空间构成的二维基面和基本形态格局,"城市形态"是其表现形式,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不同区位的竟租过程,带来的动力与压力及其相关效应,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机制.a 城市形态c 城市空间的构成机制2.1.5 诺伯格·舒尔兹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 Schulz,1971)提出五种空间概念:①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②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③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④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⑤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并对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详尽的分析.诺伯格·舒尔兹认为,空间图式有各种各样类型,即使是一个人,一般也有一个以上的图式,因此可以充分感觉各种状况.图式是由文化决定的,要求对环境或情性的定位,结果即具有质的特性.使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空间进行思考.最后理论空间则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诺伯格·舒尔兹认为,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之一.场所概念的发达和作为各种场所体系空间概念的发达,就是找到存在立足点的必要条件,场所必须有明显的界限或边界线.场所同包围他的外部相比之下,是作为内部来体验的.场所,路线,领域是定位的基本图式,亦即存在空间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空间才开始真正成为可测出人的存在的次元.在存在空间中,一般包括几个场所.所谓某个场所,就是在更广阔的脉络中安上位置,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从别个当中取出来,不然人类的历史就缺少力动性了.一切场所都具有方向,场所一般因路线体系而与各种方向发生关系.存在空间也具有方向性.诺伯格·舒尔兹将存在空间划为几个阶段:①用具;②住房;③城市阶段;④景观阶段;⑤地理阶段.其中城市阶段主要是根据社会的相互作用,亦根据社会共同的生活形态来决定.城市的内部结构就是这样"正在那里发生"的个人和社会诸功能作用的复合结果.在城市阶段,个人一般据有"私有"色调更浓的存在空间,它必须作为更大的总体中的一部分来理解.存在空间的诸阶段形成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它是与存在的结构相对应的.人与物理,精神,社会,文化的诸对象相关联而存在.存在空间可以说是由相互作用的多重穿插的体系所构成的.这样复合的总体性中,不能不产生不定性或者矛盾性.2.1.6芦原义信芦原义信(1975)认为: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而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是消极空间.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有以下要素:1)尺度.芦原义信并没有给尺度下一个什么定义,而是根据人眼睛的视角关系和自己的经验,提出外部空间的两个假说:①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②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2)直线.芦原义信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直线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质量上有利的. 在外部空间的布局中,相对于人的活动,可以将外部空间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高差等.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应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在讨论空间封闭性时,应当考虑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有密切关系,很好的运用高墙,矮墙,直墙,曲墙,折墙等加以布置,就可以创造出有变化的外部空间.芦原义信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多个层次和顺序.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用的)→私用的;多数集合的→中数集合的→少数集合的;嘈杂的,娱乐的→中间性的→安静的,艺术的;动的,体育性的→中间性的→静的,文化的.关键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芦原义信认为,由于改变行进方向,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景色,打破空间的单调,在空间中产生跳跃,如日本重要建筑的引道或神社参道与外部空间设计传统手法.城市因其内容是复杂的,并经常进行着新陈代谢,所以虽面临现实也很难掌握.城市规划(cityplanning)和城市设计(Urban Design)这两个词,在其对象的规模,内容,方法等方面,由于不同专业,就连它们的内容也可能有一些差别.如果从空间论来阐述,城市规划无论怎么说是以二次元的外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建筑则怎么说也是以三次元的内部秩序为重点的规划.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的后记中,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2.1.7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罗杰·特兰西克在《Finding Lost Space》(1986)一书中提出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理论(linkage).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理论.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形体的主导性作用使其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得事物被称之为"底".像这样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把虚空间部分涂黑,建筑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反转.借助图底关系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城市或城市局部地段的结构组织及其肌理特征,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空间的组织效果等,使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组织的分析,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图2.3 城市空间的图底关系图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理论,由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这些"线"可能是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轴等.通过对这些"联系线"的分析来挖掘形态元素的形式组合规律以及动因,其目的在于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建立空间秩序的综合结构.关联耦合秩序的建立可分为两个层次,即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从内在动因看,通常不仅仅是联系线本身,更重要的是线上的各种"流",如人流,交通流,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等内在组织作用,将空间要素联系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理论为建立城市空间秩序提供了一条主导性思路,它将"关系","关联"的重要性置于城市空间构成的首要地位,不仅为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组织提供理论框架与分析原则,同时也为在此基础上,恢复,挖掘和创造和谐,统一的空间并达到新的结构与原有结构,内部结构及外部结构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思路与手段.图2.4 特兰西克的3种城市空间分析方法(P36)图城市中心景观轴(P35)图底关系理论与联系理论都旨在探寻城市空间形态要素间的某种构图关系以及相关的结构组织方式,特兰西克将其归纳为3种关系,即形态关系(图,底分析),拓扑关系(关联耦合)与类型关系(场所理论).可以说,这3种关系在结构上的明确组织与确立,是建立一定的空间秩序与相应的视觉秩序的基础和前提.2.1.8比尔·希列尔(Hillier)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句法的分析过程,是在城市和建筑形体严格联系起来,并借助于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以此作为空间分析,评价设计的工具.在空间句法分析中,希列尔引入了"变量"或称为指标体系:一是从特定空间观察的一维视线长度,称为"轴线";二是空间都可以赋予一个数值来表示它与给定分析系统中其他个空间的关系,并用电脑绘出深度图,根据数字差别,就可以绘出某一特定点审视其所在空间系统相对深度的精确指标,据此,便可对不同城镇空间格局及城市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intelligbility),使用的连续性(continuity)和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图2.5 希列尔的"空间句法"分析示例2.1.9 稹文彦稹文彦在《集合形态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耦合性是外部空间最重要的特征."耦合性简而言之就是城市的线索,它是统一城市中各种活动的物质形态诸层面的法则,城市设计涉及各种彼此无关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问题.根据稹文彦的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构图形态,巨硕形态和群组形态(compositional form,mega form and group form,图2.6)构图形态包含了那些以抽象格局组合在二维平面的独立建筑物,其耦合性通常是隐涵的,静态的.单个建筑只是结构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建筑物本身要比其周围的虚空间更为突出.在巨硕形态中,个别的要素均被聚集组合到一个等级化的,开敞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系统网络中,结构的整体性机能较强.群组形态则是诸空间要素沿一个线型枢纽渐进累积的结果,这在许多历史城镇形态中极为常见.这里关联性是作为有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演化而成的,其发展的动力是基于有机体内部的"生命力".因此,其形态特征往往表现为非理性的,然而却是生动的富有活力的,是有生命的整体,而这种"有机的整体性"特质往往最能打动人,或者说是最具有人性化的.2.1.10 阿尔多罗西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s,1996)在《城市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一书中提出,城市是一种集体的人工创造物,一种艺术文化的集体产物,它由时间造就并植根于居住和建筑文化中.因此,传统的建筑形式,场所和空间在城市发展及其形态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概念深受德国心理学家荣格(Jung)有关"原型"(arch-type)理论的影响,认为人的潜意识与生具有,是存在与某一个地域的一个种群的人们世世代代所形成的,它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并沉积在每个人的无意识处,共同成为一种集体的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建筑类型学.建筑与城市类型有两种基本属性:历史性和抽象性.A 罗西及L 克里安(Leo Krier, Rational Architecture,1978)都认为,城市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工制品之一,它与公众艺术作品相同,都诞生于"集体的无意识生命"(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life)中,这种集体的无意识创作,在建筑中表达出居民的多重愿望(如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它们在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了城市,而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居民,也是传统的延续,城市形象在经久的建筑环境中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和复杂性.阿尔多罗西将城市作为某个地域一个种群人们"集体记忆"的所在地,城市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记录,当记忆被某些城市片断多触发,过去所遇到的经历(历史的故事片断)就会和个人的记忆一起呈现出来,因而罗西从研究场所和记忆入手,就形成了"类似性城市"(analogous city)理论的内涵.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更是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城市体现了一种场所精神,因为城市所有的建筑类型是和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城市的广场和建筑物本身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则与此无关.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空间的物质性显现于现存城市中的建筑形态共时性,这种存在的现实形态凝集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征,城市空间是它们的载体和容器,融合着意义和实体.城市空间形态及场所与人类特定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包含着历史与文化,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体现在时间因素中现存城市的建筑类型(历时性).要寻找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集体创作的城市(即城市空间)及某个体参与者(建筑师,规划师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于形态-类型学的方法:⑴发现城市建筑环境中变化缓慢或基本稳定的那些特点,它们构成了城市的不同类型.。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和作用1.城市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安排,制定出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2.城市设计的作用: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从城市空间总体构图引导项目设计。

②城市设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为人类创造更亲切美好的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促进人的居住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

3.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①区域-城市系统阶段。

1从区域的角度构筑城市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交通系统;2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设计——区域景观、生态系统。

②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注重:1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的研究与策划;2实现城市性质与城市形象的衔接3进行城市尺度的物质框架景观规划4进行城市尺度三维空间形态概念规划。

③详细规划。

可分为:1群体建筑空间设计;2单体细部设计及周围环境的设计。

局部地段的设计是组成城市整体文化风貌与景观的有机元素。

二城市设计的内容及类型1.城市设计的内容:①空间关系:城市设计的空间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和停车系统、建筑体量和形式、敞空间的环境设计。

②时间过程:城市设计是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人们的活动、文化观念、政策内容等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城市设计为适应新的要求进行调整,但也应该保持某种程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③政策框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制定一系列指导城市建设的政策框架。

2.城市设计的类型: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开发区设计、城市中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城市滨水区设计、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博览中心设计、建设项目的细部空间设计。

3.城市设计的层次性:①城市设计目标的多重性;②城市设计内容的多重性;③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多重性;④城市设计工作范畴的多重性三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城市空间设计理论:①图底理论②链接理论③场所理论2.城市设计的方法:①调查的方法——基础资料的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②评价的方法——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③空间设计的方法——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

城市设计-03城市设计基础理论

城市设计-03城市设计基础理论

3.8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 1、罗杰· 特兰西克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生院和 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主持工作,现任美 国康奈尔大学景观建筑学课程的教授。 代表作 《寻找失落空间》
• 提出了几个理论分析方法 1.图底关系理论分析方法:从理解城市形 态入手,体会城市建筑体块的空间关系 。通过图底关系分析,从二维角度认识 城市模式、空间秩序、空间等级等。 2.联系理论分析方法:通过交通、视觉方 面的联系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 能与景观构成要素之间的交通与视线联 系,从而确定城市的主次交通和视线、 视廊。
3.3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
•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埃比尼泽-霍华德 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 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 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开启新城规划的先河。 代表作: 《明日的田园城市》


2、弗雷德里克-吉伯德
英国著名城市设计师,代表作《市镇 设计》。将城市设计提高到艺术水平 上去研究。
代表作
• 《明日的城市》、《阳光城》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几 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 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 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 阳光和空间;
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 -----伏埃森规划(Voison)
2、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 • •
•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乔奈森-巴奈特 曾任纽约总城市设计师,现任宾州大 学教授。 代表作《城市设计引介》 从城市公共政策和管理的角度探讨城 市设计过程,从土地使用、开放空间、 街道家具、城市交通、立法、公共投 资等方面阐述了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 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_第19章_城市设计_归纳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_第19章_城市设计_归纳总结

第3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城市设计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

同时对应地将这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1图底理论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城市因图底关系的变化,从而分析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传统城市的三种实体形态分别为:①公共纪念物或机构②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③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主要城市虚体形态:①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②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半私密性过渡空间③与街坊内廊相对的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④与城市建筑形态相反的公园及庭院⑤与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形开放空间系统。

1.2 连接理论连接理论注重以“线”连接各个城市空间要素。

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步道、线形开放空间或其他实际连接城市各单元的连接要素,从而组织起一个连接系统和网络,进而建立有秩序的空间结构。

连接关系建立可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

1.3场所理论是根据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设计的。

“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的主要原因,是由空间的文化属性所赋予及决定的。

2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①调查的方法。

包括基础资料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硬地区和软地区的识别②评价的方法。

包括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辨别法、列表法③空间设计的方法。

包括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④反馈的方法。

政府部门评估、专家顾问方式、社会评论方式、群众反映。

第4节城市公共空间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概念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

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城市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性。

1 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强调的是公共空间“质的成分”。

电大最新《城市管理学》课件第三章现代城市管理基础理论

电大最新《城市管理学》课件第三章现代城市管理基础理论

• 5.改变现行政策,强调市场与企业价值 相结合的文化。
• 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持续进行组 织的变革。
• 7.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 组织
• 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做法
• 1.专业化管理---让公共管理者承担责任 • 2.明确的绩效标准及评估 • 3.强调产出控制----以结果为导向 • 4.公共部门分权----利用合同制和服务外包 • 5.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 • 6.引入私人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 7.强调资源利用的纪律性和约束性
第三章
现代城市管理基础理论
第一节:新公共管理理论 促进城市体制管理创新的基石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内涵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背景
• 1.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 国家”制度。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 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然而过了多年, “福利国家”制度并未取得如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满意度。
(三)增长极对城市管理的启示
• 1.依据增长极理论,政府应该在条件较好地区选 取较好的产业进行集中
• 2.增长极理论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是处理区域 内城市关系、城乡关系以及城市内部关系时,要 加强城市沟通协作,避免出现两极化。
第三节:重复性囚徒博弈理论 -----促进区域协作的根基
• 囚徒困境悖论是一个非零和游戏,它反映了看起 来很合理的个人行为与合作所得的利益间的矛盾, 在一个短期看起来有利的策略却可能带来长期的错 误的情况。
• 2.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政府扩大支出产生高税 收、政府公共服务无效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 识形态变革。
• 3、1979年,撒切尔政府推行以缩小政府规模和进行 “财政管理创新”为中心的改革,主要内容是国有 企业私有化,外包制,公共事务市场化。政府引人 企业管理模式。

03-城市规划理论

03-城市规划理论
① 两种模式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简 称TND模式)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模 式) TOD ——偏重于整个大都市区域层面,强调邻里与轨道交通融合的 区域发展(注重公交系统)
4. 与卫星城的区别:
田园城市谋求通过建立一个适度规模、协调共生的城镇体系来取代大城 市的发展道路;卫星城主张以发展与中心城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
城来继续推进特大城市的发展,更没有触及田园城市中关于社会改革方面的
实质。(仅仅是形似)
二、线形城市理论(索里亚·玛塔)
1. 产生背景
大规模发展的铁路交通,将原先空间距离遥远的城市联系起来,并加速了这些城市 地区的整体发展; 地铁和有轨电车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大城市内部及其周围地区的交通状况,加强了 城市内部与其腹地的联系。
第三章 城市规划理论
一、田园城市(埃比尼泽·霍华德)
1. 产生背景
19世纪初英国存在着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环境恶化、就业困难、农 村土地闲置、劳动力不足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2. 主要内容
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 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
田园城市思想精髓:
在现代城市规划意义上,没有一个空间问题不是来源于社会经济问题,而 没有一个空间技术上想解决的城市空间问题最终是仅通过空间技术手段解决的 。霍华德以其特有的社会精神和责任与传统城市美学设计划分出分水岭。
第二层面:邻里、社区、交通走廊 新城市主义注重形成具有城市文脉特征的小城和具有明确的邻里中心 的居住环境以利于形成认同感。另外,他们认为城市的特色来自对环境的 混合使用,使居住、办公、商业活动集中融入邻里和地区的生活中。 1)邻里适宜的规模和突出的中心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凡 艾克——场所概念
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人的意象 中,空间是场所,时间是场合,人必须融合 到时间和空间意义中区。
诺茨伯格
“不同场合、不同时代的每一种解答都 是一种对“原型”的阐释”
与功能主义大师不同“十次小组”关心 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们的公式是“人+自 然+人对自然的观念”,并建立起住宅——街 道——地区——城市的纵向场所层次结构, 以替代原有雅典宪章的横向功能结构。
城市广场是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应有一 个支配性的构图要素,考虑不同的公共建筑 的组合方式,也要注重建筑之外的公共空间 和街道空间的比例尺度、围闭形式及空间形 态。
购物中心可利用竖向立体的综合交通组 合方式来组织复杂的功能、交通关系。
(2)工业区:
工业进行分类
不同类别工业的布局与现代规划要求相 符
(3)邻里:
城市中最基本、无处不在的原则,应是“城市对 错综交织使用多样化的需要,而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 经济和社会方面互相支持,以一种相当稳固的方式相 互补充。”对于这一要求,传统“大规模规划”的做 法已证明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压抑想像力,缺少弹 性和选择性,只注意其过程的易解和速度的外在现象, 这正是城市病根源所在。
——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2.3日本新陈代谢学派
槙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大高正人
把现代文明和作为这种文明集约化场所的 城市,看成是新陈代谢的这些范畴。
丹下健三的城市轴理论:
(1)变封闭型单中心城市结构为开放型多中 心城市结构
(2)变向心式同心圆城市发展模式为环形交 通轴城市发展模式
(3)城市摆脱旧区向东京湾海上发展
4.3 罗布 克里尔 1938~
《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可分为城市广场、城市街道及二者 的交汇空间三类,并有它们派生出各种复合 的空间形式。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

(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书。

(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

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

(代表作——昌迪加尔)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

(线性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

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业城市》的专著。

(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

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

提出了大城市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

)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

(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城市设计原理

城市设计原理

目录城市设计的概念 (5)1背景:当代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 (5)2从认识城市开始 (5)2.1从认识城市开始:关于城市的两种看法 (5)2.2从认识城市开始: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场所 (5)3关于城市设计定义 (6)3.1关于城市设计定义的不同看法 (6)3.2关于城市设计定义的不同看法:从差异到共同点 (7)3.3城市设计与相关学科 (7)4设计的本质 (8)5城市设计的定义与特征 (8)5.1定义 (8)5.2特征 (8)6“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与“自下而上” 的城市设计 (9)6.1“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 (9)6.2“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 (9)6.3二者之间的比较 (10)7空间形态概念解析:形式与形态 (10)7.1空间形态概念解析:空间的不可捉摸性 (11)7.2空间形态概念解析:空间—意义—场所 (11)7.3空间形态概念解析:意义的意义 (11)7.4空间形态概念解析:意义的传达—从空间到实体 (11)城市设计的历史——城市发展与理想城市的空间模式 (12)1古典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式: (12)1.1远古城市 (12)1.2古希腊城市 (12)1.3古罗马城市 (13)2中世纪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式 (14)3新古典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式 (15)4从工业城市到工业城市之后:机器时代的城市 (15)4.1从有限城市到工业城市 (15)4.2工业革命与城市发展 (16)4.3工业革命与技术理性 (16)4.4工业时代的理想城市模式 (16)5城市发展的四种模式 (17)6传统与现代城市设计的特征总结 (17)6.1传统城市设计的特征 (17)6.2现代城市设计的特征 (18)7城市设计学科的创建与发展 (18)7.1美国 (18)7.2日本 (18)7.3英国 (19)7.4中国 (19)城市设计的理论:当代城市设计思想评述 (20)1城市设计理论概述 (20)1.1田园城市理论 (20)1.2卫星城理论(受田园城市影响) (20)1.3郊区化运动与新城运动(受田园城市影响) (20)1.4生态观理论 (21)1.5城市复兴理论 (21)1.6山水城市理论 (22)1.7建设城市的艺术原则 (22)1.8城市触媒理论 (22)1.9场所与文脉涵义论 (22)1.10有机秩序理论 (23)1.11模式语言 (23)2功能主义: (23)2.1背景与来源 (23)2.2CIAM与《雅典宪章》 (24)2.3《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 (24)2.4The Athens Charter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Monuments(1931)(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 (24)2.5特征 (25)2.6方法 (25)2.7实践 (25)2.8弊端 (26)3系统主义: (26)3.1背景与来源 (26)3.2从分离到整合 (27)3.3理论与实践 (28)4形式主义: (29)4.1背景与来源 (29)4.2类型学的方法 (30)4.3理论与实践 (30)5人文主义: (31)5.1背景与来源 (31)5.2理论与实践 (32)城市设计的方法 (35)1城市设计理论构成 (35)1.1城市设计的认识体系 (35)1.2城市设计的价值体系 (35)1.3城市设计的方法体系 (35)2城市设计的认识体系 (35)2.1城市构成要素与城市设计的要素 (35)2.2胥瓦尼城市设计构成元素要点 (36)2.3基于系统整合的城市设计内容 (40)3城市设计的价值体系 (42)3.1价值的本质: (42)3.2城市设计价值体系与城市发展理想模式 (43)4从价值体系到评价标准 (43)4.1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43)4.2城市设计评价标准的构成 (43)4.3城市设计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 (44)5城市设计的方法体系 (44)5.1功能分析方法 (44)5.2空间分析方法 (44)5.3行为心理分析方法 (45)5.4视觉景观分析法 (45)5.5界面分析法 (46)6当代城市发展趋势与城市设计 (46)6.1生态文明与城市生态化 (46)6.2信息技术与城市信息化 (46)城市设计的层次过程 (47)城市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 (48)1城市典型空间设计 (48)1.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48)1.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48)1.3街道设施分类 (48)1.4城市广场按照性质分类 (48)1.5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48)参考书目 (50)城市设计的概念1背景:当代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恶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城市特色日益丧失,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UIA(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次大会“北京宪章”所指出的:“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美丽的环境难尽如人意;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始料未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许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贫民所建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1914 - 1994)是英国战后城市设计理论发展的领导者,其工作涉及城市景观理论研究和规划探索。二战后在《建筑评论》任副总编辑,1970年卡伦成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荣誉会员。
►著作:《城镇景观》(1961),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埃德蒙· N ·培根生于美国费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及匡溪艺术学院,师从伊利尔·沙里宁,曾任美国费城总建筑师和宾州大学建筑系主任。从1949年-1970年退休为止,他一直担任费城规划委员会行政负责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因对美国城市费城的长期关注而闻名。1971年美国规划师协会授予其杰出服务奖。
►著作:《城市设计》,是当今城市设计的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书籍,全面系统地探索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3.1空间形式理论—芦原义信
著作:《外部空间设计》(1975)
►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同班同学(偏重理论色彩的“建筑意向”(Intention in Architecture)和“建筑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研究)。
3.1空间形式理论—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
►进入理想之城的三座大门
►运动(motion):视觉连续——序列视景分析(Serial Vision)
•城镇被分为两种不同的元素:眼前的景观(existing view)和不断出现的景观(emerging view)。
►位置(position):场所
章节编号
章节名称
第三章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知识点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
本章课前思考
章节具体内容
第三章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3.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
►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1843-1903),曾任奥地利建筑工艺美术学院院长,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
►认为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积极空间;而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是消极空间。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还原,或使空间更充实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即是尽可能将消极空间积极化。
3.1空间形式理论—芦原义信
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有以下要素:
1)尺度。芦原义信并没有给尺度下一个什么定义,而是根据人眼睛的视角关系和自己的经验,提出外部空间的两个假说:①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
►分析了中世纪城镇的状况,认为其基本特点是集中布置,是“有机秩序”思想的体现,并从卫生、街道和表现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提出了“体形环境”的基本概念,认为大到城市,小到艺术品,都是体形环境的部分,都要讲求体形秩序。
►同时归纳总结出三方面的城市建设原则
•(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
►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评价(Appreciation)、表达(Presentation)和实现(Realization)三个城市设计的基本环节。
►城市运动系统是决定城市形态的基础性的组织力,包括步行和车行交通、公共与私人交通的路径。并以此作为支配性的组织力而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的城市运动系统。
►强调公共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讨论空间、色彩和透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并以鹿特丹、斯德哥尔摩的设计实例说明城市中心应当而且能够成为人们乐于居住、工作和休闲的所在。
3.1空间形式理论—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THe City -Its Growth, lts Decay,lts Future):
►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才能获得良好的体形秩序。
►提出了城市的有机分散、城市设计和体形环境三方面理论,强调城市应该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是有机统一的。
►1960年代以来,芦原义信曾先后任东京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还曾任日本建筑学会副会长和日本建筑家协会会长等职,不仅理论建树颇多,而且实践经验十分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3.1空间形式理论—芦原义信
著作:《外部空间设计》(1975)
►有关城市空间设计
►总结融合了世界上的空间分析理论,旁证博引各家之说,并运用自己设计的若干案例,提出了“逆空间”、“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空间秩序”、“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概念。详细探讨了外部空间的尺度、视觉质感、布局、围合、空间层次、空间序列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设计问题。
►在实践中,视觉分析方法通常是由少数精英人物——政治家、建筑师或规划师来驾驭贯彻的。这种方法易于满足政治变革形势的需要,成为特定的政体在物质空间表达上的中介。
3.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
欧洲中世纪城市建设的核心与灵魂—以古代城市公共广场设计为例:
►(1)广场与建筑和纪念物之间的整体性、广场中心的开敞性、边界的围合性、尺度的适宜性、形态的不规则性是古代城市公共广场设计所遵循的共同规则。
②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这个模数太小了不行,太大了也不行。一般看来,可以识别人脸的距离70~80英尺刚好与这个20~25米吻合,是适用的尺寸。
►强调人的主观感受与形式创造的关系,认为美是主观的判断,真诚与真实在审美中具有关键作用,同时批判了“经院式的审美情趣”。最后再次对教条主义和机械论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倡导创造性的思维,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真诚的艺术,良好的形式协调和形式秩序。
3.1空间形式理论—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
►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秩序”(Visual Order)理论,是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
►著作:1889年《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
►书中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2)古代公共广场与建筑物纪念物之间有着整体性的关联关系。
►(3)喷泉一般位于广场的边缘,大型建筑物一般退后布置以保持广场的开敞性。
►(4)古代广场采用大量巧妙的设计手法减少开口,从而达到边界封闭的艺术效果。
►(5)古代广场的尺度与周边建筑之间有着内在和谐的比例关系并且广场与广场之间有着巧妙的组合关系。
►促进了“城市艺术”(Civic Art)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3.1空间形式理论—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
伊利尔·沙里宁(1875 - 1950)著名美籍芬兰建筑师和教育家
曾规划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并设计了该市的主要火车站
倡导城市“有机秩序”(Organic Order)理论,强调城市应该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是有机统一的。
►“对称”的构图造成广场空间的单调和乏味。
3.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
►影响:
►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
►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有机和谐的特点
►倡导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
►揭示了城镇建设的内在艺术构成规律
►形成“西特学派”,对许多建筑师和规划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伊利尔·沙里宁、吉伯德)
3.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
视觉秩序理论
►视觉秩序(Visual Order)理论是一种由来已久,最为受学院教育并习惯于用艺术品来观照城市的建筑师所青睐的方法。
►丰塔纳(Fontana)和西斯塔五世(Sixtus V)教皇,所做的罗马改建设计和斯福佐(Sforza)所做米兰城改建设计,就完全建立在城市空间美学的基础上,而且是“以城市作为尺度的、系统的和意象性的改造……在形状和规划上明显表述出一种对意象性的美学形态和理论假设的价值取向”,其后巴黎的城市改建及堪培拉和巴西利亚的规划设计都运用了视觉分析的方法。
3.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
►现代城市建设——以现代城市公共广场设计为例
►“现代体系”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和三角形体系;
►一般把建筑物或纪念物不加考虑地置于广场中心造成了广场与建筑的割裂;
►广场四通八达的开口方式使得广场支离破碎;
►缺乏空间的整体性使人们实地很难感受到其“对称”的构图;
►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分析上,通过考察与研究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街道和广场设计,总结归纳出一系列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和设计规律。
►在城市空间艺术创造中他又强调以下3个方面:
(1)自由灵活的设计;
(2)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
(3)广场和街道应组成有机的围护空间。
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
3.1空间形式理论—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
《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
重点从建筑艺术创造的基本原则和如何正确地探索建筑的形式两方面探讨了艺术创造问题,主要为三个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